近日,上交所颁布的单账户年化收益的统计数据引发了不少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大中散户还是小散户,都几乎离不开亏损的命运。具体而言,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散户们在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上,均录得负值。但是,与之相比,机构投资者以及公司法人投资者却在此统计区间内实现了正收益。 作为一个以散户化作为主导的市场,A股市场的散户数量众多,这也是支撑着A股市场的持续活跃。很显然,与海外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流动性与活跃度也是显著高于海外市场。从刺激股市流动性与活跃度的方面,A股散户还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推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壮大。 但是,在A股市场中,多年来依然摆脱不了“七亏二平一赢”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在A股市场中,只有很少数的人可以赚钱,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是,从近期上交所的数据来看,近年来似乎对A股散户来说,也并不友好,即使是资金规模在千万以上的大户,也难逃亏损的命运。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A股市场中,大多数散户的股票资金规模不到50万元,对持股市值低于50万的可以称为小散户,而持股市值低于10万元的,则是超级小散了。对这类投资者来说,往往会存在一夜暴富的强烈需求,多会采取频繁交易的策略。然而,频繁交易往往成为普通散户亏钱的源头,一方面没有足够的信息优势,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成本优势与资金优势,在信息披露不那么对称的市场环境下,采取频繁交易的操作,无疑也是短时间内加大投资亏损的做法。 持股市值在50万至300万的,可以称得上A股市场的中散户。对这类投资者来说,拥有一定的持股市值,一般不会像小散户那样冲动,频繁交易的现象也会明显减少。但是,对这类投资者来说,可能会更专注于低价股投资或伪价值投资,部分投资者可能会以为任何时候、任何价格买入一家蓝筹股或低价股,就属于价值投资。殊不知,当投资者买入股票之后,却陷入了被动长期持股的状态,有时候高位买入的股票可能会套牢数年的时间,也有时候投资者忍受不住跌跌不休的煎熬,最终选择割肉卖出,并导致持股市值的不断下滑。但是,在这一个资金层级中,也有不少比较成功的投资者,通过充分调研或独立分析,把握住牛股或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股、成长股,并享受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的成果,最终实现持股市值的持续增值。 对持股市值在300万,尤其是500万以上的投资者,可以称得上A股市场的中大户,而对持股市值在1000万以上的投资者,则属于A股市场中的大户了。虽然这类大户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无法媲美,但在散户群体中,也是属于资金量非常大的投资者了。在熊市非常低迷的阶段,一些大户的持股市值足以进入一些冷门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列,对部分上市公司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 一般而言,资金量越大的投资者,越不容易发生亏损。因为,对这类投资者来说,他们往往会把握更多的市场资源,尤其是市场的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这类投资者的独立分析能力以及充分调研能力较强,不会轻易受到外部消息与舆论的干扰。除此以外,对资金量很大的投资者来说,还会非常注重个人资金的风控能力,并会拥有一些风险对冲的工具,防止持股市值的大幅缩水。 但是,从上交所公布的这份数据资料分析,近年来A股市场的表现似乎更有利于机构投资者以及公司法人投资者的表现。 与普通散户相比,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法人往往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以及成本优势。在实际情况下,大股东凭借非常低廉的持股成本,待限售股解禁之后,即可享受财务大幅增值的成果,几乎不受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存在少数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联合拉升股价的现象,但高位接盘的散户无疑也是最直接的受损者。 股票市场本身属于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场所,既然有人亏钱,自然也会有人赚钱,这也是一个财富再度分配的过程。不过,在A股市场中,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比拼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资金优势,稍有一项输了,那么在股票市场之中,也会降低不少的胜算。 近年来,在A股市场中,“抱团取暖”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市场也常有机构资金抱团取暖的现象,当资金认可了某一家上市公司之后,哪怕股票价格明显高估了,或已经透支了未来数年的盈利预期,但恰恰因为机构的抱团取暖,却造就了股票价格的持续创新高,而股价拐点何时出现,却取决于机构抱团取暖现象何时得到实质性打破,这或许也是普通散户很难理解的市场现象了。 在散户亏钱、机构吃肉的背后,A股市场确实需要营造出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环境,对处于信息劣势、成本劣势以及资金劣势的散户来说,确实需要额外照顾,或通过完善成熟的配套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保护。但是,股票市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财富再度分配的场所,七亏二平一赢的现象始终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散户进入A股投资,确实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切勿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态。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金融协会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受美元疲软和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7月份新兴市场连续第二个月吸引资金净流入。 具体来看,7月份新兴市场吸引151亿美元非居民净资本流入,低于6月份的292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场吸引19亿美元净流入,债券市场吸引132亿美元净流入。 报告说,有关新兴市场的负面市场情绪在3月时达到顶峰,之后进入一段稳定期,并引发更多关于新兴市场风险和机遇的双向讨论。此前数据显示,3月份新兴市场经历了大规模资金流出,从4月起情况开始改善。 报告同时指出,对疫情出现反复的担忧以及全球增长的黯淡前景,使新兴市场在资本流入方面的进展受到一定限制。
7月份已经过去了,A股总体上表现还不错,沪指7月月线收涨10.9%,创2019年2月以来最大月线涨幅。沪深300指数月线上涨12.8%,为去年2月以来的最大月线涨幅。沪深两市成交额累计20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现在大家并不是讨论如何防范3300点以上的风险,而是在讨论下一轮牛市行情何时能够展开。 再来看A股三大股指在最后一天的表现,A股三大股指早盘冲高回落,午后回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71%,深证成指涨1.27%,创业板指涨1.89%。引领A股上涨的板块,还是疫苗、消费电子、证券等板块。而跌幅较明显的是国防军工、酒店及餐饮、白酒等板块。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19.03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28.15亿,深股通净买入9.12亿。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进入8月份后,A股的牛市行情还会继续吗?我们认为,虽然股民做多热情高涨,但是A股走出牛市行情的可能性很小。投资者千万不要迷信下半年A股会有大行情。 第一,监管层强化对杠杆资金的监测。证监会昨日召开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加强风险研判,强化对杠杆资金监测,防范和打击体系化、规模化场外配资,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监管层要给A股市场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A股的疯牛行情已经结束。 第二,A股在3200至3600点区域都有巨大的历史套牢盘,所以后市股指将会有一场艰苦的拉锯之战。早在2016年初,由于股指大跌,国家队宣布进场救市,于是就有大量股民跟着进入股市。但后来,国家队救市失败,撤离A股市场,但是在这个区域内还堆积着大量历史上的跟风筹码。 所以,股市仅靠自身的力量,要想突破这个区域,展开新一轮行情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前期涨幅较大的券商股、疫苗股、白酒股等都要获利出来,这样会对A股成了双重打压。所以,我们既不看好短线,也不太看好长线趋势。 第三,虽然7月官方PMI指数达到51.8%,远远站在荣枯线之上。但是,最近大连、乌鲁木齐等地区疫情有所反弹,仅7月30日中国大陆就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7例。疫情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也给后续经济反弹带来较大的变数。显然,靠货币宽松来拉起投资需求增加,工业用品价格上,使得PMI指数跑上荣枯线能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但疫情的反弹,将会影响投资者在高位做多信心。8月份只要稍有风吹草动,A股恐怕连目前的位置都不保。 第四、美国经济第二季度GDP暴跌32.9%,失业率持续恶化。受此影响,美股全线下挫,截至北京时间30日22:00点,道指大跌逾500点,跌幅扩大至2%,标普500现跌1.6%,纳指现跌1.1%。随着股市回撤,原油价格持续扩大跌幅。WTI原油期货盘中跌超5%,与此同时,受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欧洲股市也开始大跌。虽然中国经济这边独好,但是今年GDP能由负转正就不错了,暂时难以恢复到过去状态。 所以,下半年A股不会走出超级牛市行情,因为基本面并不支持。如果一定要靠资金来推动,那肯定是涨得快,跌下去也快,最终输钱的还是散户。 现在很多投资者问,既然7月份A股走出不错的行情,那8月份股市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惊喜。实际上,7月份的股市疯涨,主要是银行资金通过场外配资流入A股市场,而现在证监会一直在重申要监管资金进入股市,再加上股市目前已经处于前面的密集成交区域,要想冲过去,一定要有大量增量资金进来,更何况,全球经济不景气,欧美经济衰退,中国经济虽然一枝独秀,会由负增长转正,但与过去相比增幅也是跌落了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A股不要说8月没有牛市,整个下半年,也不会有牛市。如果投资者看错方向,今年的损失也会有很多。
2020年中国经济进入艰难的下半场。从需求端三驾马车来看,形势依然不容过度乐观:(1)消费复苏充满惰性,尤其是限额以下的终端消费依然承压;(2)进出口不会有太高增长的期待;(3)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意愿很弱,货币政策也不会太宽松,因此不能指望制造业投资突然拐头向上;(4)房地产投资上半年不错,也正是因为不错,下半年“房住不炒”的调控不会放松。这样来看,下半年托底经济的重任似乎又落到了基建头上。不过,现在还有多少钱可以投向基建?总体情况财政资金够不够、怎么用的问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涉及到基建资金空间有多大。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超过24万亿元,而1-5月支出仅约为7万亿元,还有17万亿元,但这其中仅有不到6%的比例直接投向基建(约1万亿元)。同时,抗疫特别国债(计划投向基建约7000亿元)和专项债(计划投向基建约1.5万亿元)的“一般化”使用趋势变得明显,专款专用于基建的钱也可能打折扣,例如特别国债保民生比例增加、专项债资金分流到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等领域,因此下半年以及全年的基建资金到底有多少,存在较大疑问。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基建资金的问题。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包括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以及服务于科教文卫等公共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所有企业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主要指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三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投资额总和。收入决定资金来源的空间2004年以来,基建增速呈现较强的周期波动性,资金来源的变动也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融资问题是影响基建增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基建资金来源主要有自筹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三种。其中来自于自筹资金的比例最高,达到59%,其次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都达到了16%。自筹资金是主要构成部分自筹资金在基建资金的总盘子中占据的比例达到59%,其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债券、PPP,还有一些非标融资和城投债等形式的资金。1、政府性基金收入国家财政一共有“四本账”:一本账是一般公共预算,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预算,三本账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本账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就是二本账,指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事实上,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2018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033亿元,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1万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6.5万亿元,占比达到91%。根据《关于2019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今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611.41亿元,下降10.6%。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788.95亿元,其中,本级支出2781.32亿元,下降10.7%;对地方转移支付8007.63亿元,主要是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7834.64亿元,下降3.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0406.89亿元,下降3%。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007.6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7500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123342.27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3342.27亿元,增长39.8%。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加上去年结转收入180.04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75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129126.0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6123.59亿元,增长38%。也就是说,不算专项债券和特别国债,今年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大约为8.1万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同比下降了3.6%,由此看来,政府性基金收入来源是受限的。按照往年约45%的政府性基金投入基建的比例,乐观估计今年全年政府性基金投入基建的资金约为3.6万亿元。2、专项债专项债券是指为了筹集资金建设某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通常以建成项目的收入作为担保,90%以上的这部分资金都是用于基建的。今年新增发行专项债规模达到3.75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6万亿元,对基建的支撑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但考虑到专项债还承担补充地方中小银行资本金的角色,甚至可能拐弯抹角借道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我们预计今年专项债投入基建的规模约为3亿元。3、PPP和国内贷款PPP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是近年来政府愈加重视的一项基建投资融资手段。随着PPP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项目的落地率也在逐渐提升。今年以来截至6月底,PPP项目执行阶段的投资余额已经达到10.3万亿元,今年新增的3785亿元,由于上半年疫情的影响,很多PPP项目并未完全执行,预计下半年PPP项目的建设速度能够跟上来,届时全年新增投资额规模可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约2.5万亿元,其中约90%投向基建,意味着基建的PPP资金空间有约2.3万亿元。按照以往情况,一个典型PPP项目的投资比例大致为企业和政府资本金25%和银行贷款75%。25% 的资本金中,企业投资90%,政府10%。也就是说,上述的2.3万亿元中,有约75%是来自于国内贷款的贡献。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鼓励银行设立投向基建的专项贷款,在PPP之外继续增加银行贷款对基建的支持。汇总各地的相关新闻报道,此类资金可能达到2万亿元。国家预算内资金财政收入的正增长,将为更多政策出台释放多大空间?财政收入在6月增速转正,为财政支持基建带来了一些乐观因素。今年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76亿元,同比下降10.8%。不过,6月份,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成效继续显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由负转正,为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6月底前已将具备条件的直达资金全部下达地方,增强了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有力支持基层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减税降费力度不减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的来源主要源自于经济复苏。二季度、6月份工业部门复苏好于预期,6月企业所得税收入同比增长22.35%,贡献了大部分的税收增长,工业部门的持续复苏有利于增加未来税收收入,改善未来财政收支压力。6月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也分别增长7.72%和12.89%,而未来随着消费复苏加快,预计将进一步缓解财政收入的压力。按照今年的财政预算,为防控疫情、稳企纾困和加大投资,今年安排广义财政赤字达到11.2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赤字(不算结转结余资金)达到6.76万亿元。而1-6月一般公共预算财政赤字“使用额度”为2.02万亿元,下半年还有“额度”4.74万亿元,1-6月广义财政收支差额为3.40万亿元,下半年还有7.82万亿元的“使用空间”。从往年节奏看,政府性基金支出年末“突击支出”特征较为明显。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强度预计将强于去年。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的概率较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在既定财政赤字安排的基础上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未来更长期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更多空间。预计今年财政支出至少达到24万亿元,其中全年投向基建的规模约为1.5万亿元。另外,还有城投债、其他类型的政府部门专项债等,都可以为基建贡献资金,按照往年的规模,约有8000亿元的空间。支出意愿决定实际资金投入根据上述的推算,预计全年基建的主要资金大致为:自筹资金9.7万亿元+国家预算内资金1.5万亿元+额外国内贷款2万亿元=13.2万亿元。再加上外资和日渐增加的其他资金,全年基金的实际资金可能有14.7亿元。但这些资金在下半年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投入基建中呢?中央把2万亿的财政赤字增量都给了地方,地方必须出台政策,说明到底怎么去花这些钱,不能又挪用到基建上去。二季度基建已经恢复了很多,但老百姓的消费还是比较差。财政领域的专项债实际运用到基建项目上的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未来的专项债发行要进一步更严格地对应到更好的项目,以基建的实际效果考核后续发行区域和规模。这些既对地方的资金使用效果提出了挑战,又对中央将这些钱下拨的速度造成了影响。今年5月以来,财政存款的“淤积”就是因为中央的特别国债、省级政府专项债等资金下达到县市地方的速度较慢导致的。另外,基础设施的投资一旦启动,就不太可能立即降下来。这类工程很少有一年就能干完的,今年既然启动了,明年可能还得加码,要两三年才能平复下来。但若这些投资仅仅能对经济起到一个短期的托底作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建领域中,因为这些基建项目本身的收益是长期的,并且收益率也相对低。
这两年,资金占用是个高频词,有些公司爆出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占用资金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情况发生后,就算公司再怎么悔过追讨、市场再怎么义愤填膺,要把钱再弄回来多半难于上青天。从实际案例来看,很多资金占用的发生都有一个从潜伏到爆发的过程,直接赤裸裸挪用或侵占的不多,一般都是控股股东耍出些隐蔽的花招,步步蚕食上市公司的大额现金。这么来看,在资金还没完全被挥霍一空、或正被顺手牵羊时,尽早发现线索、及时追回占款,不失为上策。如何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梳理过往隐形资金占用的种种手法,积累些经验、多花点心思,还是能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的。 最常见的,就是披着正常采购和销售的外衣,把资金送了出去。这里面形式多样,但可识别的疑点也确实不少。先来看采购端,有家服装公司2019年采购货值只有2000多万元,却一把付出去4亿多元。更有甚者,有公司货款付了,最后却买了个“寂寞”。比如一家房地产公司花了5亿多元去买螺纹钢,号称进军钢铁贸易领域,最后不仅没收到货,连钱都拿不回来。公司是真的这么容易被骗、甘当“冤大头”?恐怕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有手段再稍微隐蔽一点的,钱到了供应商那,转手就被倒给了控股股东,这种情况查起来可能要费点周折,但往外延伸一步看看资金流水也就一目了然了。再来看销售端。往往是货发出去了,回款迟迟拿不到。有家公司明明与客户约定好,把销售款打到公司指定账户,双方按月结算,但到了年底2亿多元销售款却一分钱都没收到。像这类资金大进大出,虽形式各异,但基本都体现在预付款、应收应付、其他应收、其他应付几个会计科目里,多琢磨一下,很多疑点也就昭然若揭了。 再有就是用资产交易浑水摸鱼。对手方或是通过复杂的支付安排、条款设计等手段混淆视听、掩人耳目,或是仅仅虚晃一枪、先把资金套出去再说。当年瀚叶股份宣称要38亿元收购微信公众号量子云,且不说市场人士一脸懵,现在来看更可疑的是,公司当时就付出3亿元意向金,但重组终止后到现在也没收回来。类似的公司还有不少,往往是刚签了协议就迫不及待地把定金付出去,就像这个资产有多金贵、没有其他资产可买一样。还有比较难下结论的是,钱付出去后,资产是收进来了,但资产本身却连年亏损,最后不得不贱卖出去,也不见上市公司跳出来追究卖家的责任。有家快要退市的公司,数年来做了十多笔资产交易,交易金额高达近百亿元,却没有一单让公司受了益。难道真有“回回都上当、当当都一样”的公司?到底是管理层眼光不行、还是背后暗藏猫腻,值得玩味。 与资产交易类似的,是上市公司用现金购买理财、信托或参与合伙,明面上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但最终资金流向哪里就说不清道不明了。有家公司花了将近5亿元投资信托,也没履行决策程序,全程由控股股东主导,最终被查实信托资金投向了实控人关联企业。还有一家知名系公司,账上资金本来就紧张,却大手一挥、硬要拿出7亿多元现金购买信托产品,每期就只收收利息,本金也不追着要。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也是一笔糊涂账。投资合伙企业也是一种办法。有家公司投了好几个合伙企业,出资额占比高达99%,但就是不并表,还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怕的就是被追根溯源。最终查下来,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实际还是被实控人关联方控制的。其玄机所在也就不言自明了。 要是控股股东或实控人下面有个财务公司,打起资金的主意来就显得更高明了些。上市公司把现金存到财务公司,名正言顺、合法合规。殊不知有些实控人也会动些歪心眼,账目照记、利息照给,但资金可能早就被挪为他用,上市公司看似户头上资金充裕、手头阔绰,实际可能早已被拖入困境。有家公司在财务公司这边存了将近50亿元,又到外面融了将近200亿元债务,账上放着存款不用却向外借、甘愿承担两边息差的行为也是让人难以想通。更有甚者,有家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存款近45亿元,钱拿不回来后,还出了个奇招,打算直接把存款转为对财务公司的增资款。这样一劳永逸的操作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一种市场不太熟悉的手法是存单质押。简单说,就是控股股东拿上市公司的银行存款去质押融资,看似是笔质押担保,实际上公司的存款就再也不能支取,一旦控股股东还不上钱,这些存款还会被直接拿去抵债,化为乌有,比普通资产担保对公司造成的伤害更加直接。这类情况里,有些公司还像模像样地走了决策程序,有的连程序都懒得走。这样的案例市场上也有几单,好在披露之后,公司都表态要尽快解决、积极整改,也算是态度端正、迷途知返。有家公司在爆出存单质押、违规担保后,1个月内多方筹措资金,解除了质押,也是值得肯定的。 这么看下来,有些大股东、实控人为了从上市公司套点资金、占点便宜着实是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功夫。但要认真起来,对这些蛛丝马迹抽丝剥茧,揭开其隐形外衣也没那么难。2019年年报中,就有些公司的年审会计师点出了这类疑点或问题。比如有份审计意见就直接指明,公司与部分供应商存在显著超过正常采购之外的资金往来。但也有些案例中,公司的资金问题并非当年出现,而是多年如此,为什么审计机构此前一直未发现异常,直到公司的窟窿再也遮不住、东窗事发才出个非标意见摘个清白?这里面可能有客观限制、能力高低的原因,但更考验的恐怕还是其职业操守和对市场、投资者的责任心。 实际上,这两年监管层在防范打击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上也发力不少。统计显示,目前沪市有资金占用余额的公司约20家,占用资金余额200亿元左右,较2018年底下降超过五成和两成。当然,可能还有些隐形的资金占用一时难以发现,需要市场各方合力引导、督促这些公司在问题暴露前主动归还资金、化解风险。未来,更大的着力点,也要放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上。近期,中央再次强调要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证监会也在年中监管工作会上表态下半年仍将“零容忍”严打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这些无疑都是对违规资金占用的有力震慑。有监管持续高压、市场及早识别,各方一起努力,资金占用的“顽疾”也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乐观是乐观者的通行证,悲观是悲观者的墓志铭。8月开门红,今天沪深股市的走势有两大象征意义:一是彻底化解我们担心M头,不管是上证指数,还是深深成指尤其是深成指和创业板,今天已经完成W颈线位的突破。下一步就看能不能创出新高了。 上证稍微弱一点,但是水皮想在深成指和创业板的带领下,也一样会突破颈线位的位置,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象征意义;另外就是摆脱了大盘北向资金扰动的影响。今天沪股通流出8.18亿元,深股通流入是31.63亿元。上周一周时间,上证指数应该讲都在北向资金的操纵之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尤其在金融股上基本上是一路打压,导致上证指数严重走弱。这种情况以前是没有发生过的,水皮建议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金融战的问题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实际生活中就是存在的问题。对北向资金一些异乎寻常的动向该引起警惕还是要引起警惕的。 好就好在今天市场走强,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北向资金的扰动因素。水皮相信下一步北向资金还会成为助长的力量,又会杀个回马枪。到时候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应该讲今天是个满堂彩,下跌的股票很少,只有290家。成交量放大到1.3万亿,应该讲是温和放大。形态上量价关系配合的都不错,尤其是今天的科创板真的是大展其威,上涨了7%还多,这是很恐怖的一个数字。 水皮认为可能是受到了创业板的鼓舞,因为创业板今天涨了2.63%,深成指涨了2.4%,上证指数涨了1.75%。如果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再给点力的话,水皮相信今天上证指数的涨幅会超过深成指。 板块上看,除了航空航天板块有比较强烈的特征,其他的就是军工板块了。因为航天板块有北斗三星成功运营这样一个很大的鼓舞。而军工板块是跟现在的形势相关了。 金融股中最弱的还是银行股,不少银行股甚至高开低走。其实银行股也有摆脱北向资金骚扰的问题,早晚也会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如果银行股得到大家认可,或者仅仅银行股有个补涨,水皮估计指数就过3500点了,所以好饭也不怕晚。大家各有各的投资之道,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定力。 今天基本面上好消息还是不少的。一方面央行确定资管新规延长一年。对于很多不规范的资金来讲相当于给了1年的缓冲期。换句话来讲,不规范的资金卖出股票的压力大大减缓,否则因为资产投资不规范,约定在今年年内必须收回的资金就可能必须要处置一些资产,对市场的压力就会大一点。 券商今天实际上也是有好消息,就对于基金牌照的一参一控限制有所放开,大家都知道7月份销售基金有5000多亿,超过了2015年的量。这个数据怎么看当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根据历史经验,有人觉得基金好卖,基本上股票就见底了,但是考虑到现在流动性的充裕,包括人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包括我们刚才说到的资产新规规范完之后,银行资金对于投资理财的需求都会导致基金的需求巨大,水皮相信8月份正在准备发行的基金,依然会获得比较好的认购。 这些新的基金增量资金进来之后,会进入已经炒高的概念股题材股?还是说注重性价比,会去进入一些低估值的股票?水皮觉得按照常识来看,大家可以做自己的判断。总的来讲资金面相对宽裕,政策面也是相对呵护,可能不确定因素无非就是特朗普的问题了。 我们从TikTok的遭遇上来看,发现美方更多的就是要谋取超值的利益,强取豪夺,把公司运营政治化,把贸易冲突政治化。但是还是那句话:邪不压正。 大家要注意科创板现在的超强表现也许是给创业板打样,因为今天在涨停板上有不少个股就是来自于科创板,他们的涨幅都超过了10%,在13%到20%之间。这应该就是有要给创业板打样的因素在。 一句话点评: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屋漏偏逢连夜雨。7月27日,因控股股东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公司股票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于2019年3月成功“摘帽”的ST圣莱又再次被“戴帽”,公司又一次走到了退市边缘。受此影响从7月27日上午开市复牌起,公司股价已经连续五日一字跌停。 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告诉记者:“控股股东违规占资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失真,严重的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而在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的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上,证监会就强调要落实“零容忍”要求,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 ST圣莱又现违规占资 何时归还尚无消息 根据ST圣莱7月2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在自查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关联方华民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民贸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资金占用金额合计500万元;截至公告披露日控股股东关联方合计占用公司资金7819.77万元,合计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6.23%。 就在此公告发布之前的7月24日,ST圣莱曾披露在自查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关联方星美国际影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美国际”)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资金占用金额合计7319.7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星美国际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并非首次。ST圣莱早在今年4月的自查中就发现过星美国际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为此,宁波证监局于5月7日对公司时任董事长张海洋及总经理尚杰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6月1日,ST圣莱发布公告称,收到星美国际归还非经营性占用资金7319.78万元,星美国际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已全部归还完毕。 而ST圣莱于7月24日公告则显示,6月至今,公司自有资金共计7319.77万元转至控股股东关联方星美国际的账户代付款项。这两笔款项金额如此相近,不禁让人揣测,ST圣莱才收到7319.78万元,还没来得及“焐热”,怎么就又被星美国际给陆续“划走”了呢? “接连出现违规占资,这说明公司的治理层面出现重大缺陷,基本就是大股东‘一言堂’,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财务等内控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刘盛宇如是说道。 星美国际是如何“划走”这笔资金的?华民贸易及星美国际何时能归还上述两笔占用资金?记者就这些问题致电ST圣莱证券部,但一直无人接听。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记者:“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属于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上市公司日常运营,也是一种侵害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说明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结构缺失、内控制度不严,其他股东可以通过起诉或向监管机构举报等方式维权。”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面对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上,小股东并没有太多的筹码,此时独立董事该有义务站出来,去敦促董事会尽快解决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追责。” 扣非净利连续6年为负 ST圣莱变卖主业 公开资料显示,ST圣莱2010年9月登陆资本市场,是一家专业从事水加热生活电器核心零部件及整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公司主要的产品为温控器、电热水壶和咖啡机。 2014年至2018年,ST圣莱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6.65万元、-1522.40万元、-3530.21万元、-5733.40万元和-3688.81万元,连续五年为负数。2018年ST圣莱通过处置厂房及土地使用权获得实现归母净利润1208.09万元,由负转正,公司也由此成功“摘帽”。 2019年7月,为避免亏损态势继续恶化,ST圣莱决定将小家电业务相关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模具)出售给宁波瑞孚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最终的交易金额为1260万元。交接手续于2019年10月完成。 2019年年报显示,ST圣莱实现营业收入9481.64万元,同比下降35.66%;归母净利润为-1.29亿元,同比下降1167.1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712.99万元。其中公司电热水壶、温控器及配件、咖啡机业务营收均出现严重的下滑,下降比例分别为64.32%、44.35%和36.56%。 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ST圣莱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700万元—950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45%-59%。公司表示,亏损减少主要是因为2019年度已剥离亏损较为严重的主营业务。 由此可知,目前公司更是把主营业务相关资产也剥离了,而对于无主营业务ST圣莱,未来将何去何从呢?记者再次致电公司证券部,但一直无人接听。 对此,刘盛宇表示:“已经没有主业的公司相当于是一个‘壳’公司,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这类公司只有重置价值或者账面价值,没有多余的估值溢价,更有甚者在重置价值上还会打折。此类公司相对来说也会受到监管层的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