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银行检查局副局长朱彤9月14日在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上表示,2017年以来,经过持续深入的乱象整治,银行业生态得到积极净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取得突破,银行业审慎合规运行的氛围进一步稳固,乱象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他表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台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截至6月末,对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2.46万亿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对97.1万户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余额达到41.8万亿元。 二是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本,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速28.4%,较各项贷款高15.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94%,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76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批发+大型银行的头雁效应+股份制银行跟进+中小银行深耕”的普惠金融服务梯队初步形成。 三是金融供给持续优化。严查资金违规流入“两高一剩”等限制性领域的行为,破除无效供给,加大有效供给。银行机构新增各项贷款稳步增长,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今年前7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比近六成。 四是“房住不炒”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持续开展30多个重点城市房地产贷款专项检查,压缩对杠杆率过高、财务负担过重房企的过度授信,加大对“首付贷”、消费贷资金流入房市的查处力度,引导银行资金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民生工程和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稳步增长,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助推房地产民生属性逐步回归。 朱彤表示,银行机构合规文化持续厚植。随着金融反腐的不断深入,违法成本的不断加大,“合规创造效益”、“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银行机构自我纠偏的自觉性有所增强。前两年银行机构自查发现问题34.62万个,整改率达到92%,其中2019年发现问题已完成整改82%;合规制度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银行机构对标监管要求,普遍将“问题整改”上升到“问题治理”层面。 据悉,银保监会今年将继续开展银行保险机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防止乱象反弹回潮。一方面,对中小机构公司治理薄弱、信贷领域问题多发、资管转型发展不规范、各类“伪创新”层出不穷等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整治;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的环境,对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乱象反弹苗头严查严处,消除问题隐患,确保金融纾解民营小微企业困难、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8月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28万亿,环比多增2873亿,同比多增700亿;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增速13.0%,与上月持平,较上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 8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58万亿,环比多增约1.89万亿,同比多增约1.39万亿;8月末存量社会融资规模276.7万亿,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8月末,M2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6个百分点。 主要观点: 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回升,同比多增则受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贷款拉动——前者体现政策引导效果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改善,后者则归因于商品房销售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回暖。另一方面,由于票据融资利率持续走高,进一步抑制企业票据贴现需求,8月票据融资延续负增,且环比、同比均现较大幅度多减。 社融方面,8月社融环比、同比均大幅多增。各分项中,政府债券、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和表外票据融资多增幅度较大,尤其是政府债券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放量拉动下,成为8月带动社融扩张的主要力量,带动存量社融增速创下近30个月来的新高。 8月末M2增速延续回落,直接原因是本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大规模发行,财政存款同比大幅多增。8月末M1增速创30个月以来新高,体现经济修复进程正在较快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趋于活跃,当月房地产市场继续回暖,也对M1增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展望9月,在年内新增信贷总量20万亿目标引领下,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达到1.8-1.9万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势头不会减弱;9月地方政府专项债仍处在大规模发行期,这将对新增社融形成支撑;季末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加大,M2增速有望低位小幅反弹。 具体分析如下: 一、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回升,同比多增则受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贷款拉动——前者体现政策引导效果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改善,后者则归因于商品房销售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回暖。另一方面,由于票据融资利率持续走高,进一步抑制企业票据贴现需求,8月票据融资延续负增,且环比、同比均现较大幅度多减。 8月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28万亿,环比多增2873亿,符合季节性规律;同比仅多增700亿,故月末贷款余额增速持平于13.0%。可以看到,1-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13.1万亿,距离易纲行长提到的全年新增近20万亿的目标尚余6.9万亿,这也意味着,8-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月均值需在1.38万亿左右。因此,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8万亿,与全年新增20万亿的目标节奏大致匹配。我们认为,在政策基调转向“总量适度”、监管打击资金空转套利、房企融资政策趋紧背景下,年内后续新增贷款规模料难现上半年的同比大幅多增,贷款余额增速或将稳定在13.0%左右。 图1 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WIND 8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主要受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贷款拉动。当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7252亿,环比多增1284亿,同比多增2967亿,企业信贷期限结构继续改善,实体经济宽信用持续推进。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国内经济好转对信贷需求产生支撑,尤其是随着制造业投资渐进修复、基建发力、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回升。其次,银行为满足MPA考核要求,也有意愿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力度。8月新增企业短贷规模只有47亿,环比虽季节性多增2468亿,但同比仅多增402亿;同时,由于资金利率上行带动票据融资利率持续走高,进一步抑制企业票据贴现需求,当月票据融资延续负增(-1676亿),且环比多减655亿,同比多减4102亿。 图2 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与增速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整理 居民贷款方面,8月高频数据显示商品房销售继续稳定增长,支撑居民按揭贷款需求,当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少增496亿,同比多增1031亿;另外,当前房贷利率已高于企业一般贷款利率,银行投资意愿较强。居民短贷方面,伴随消费活动恢复,居民短贷需求回升,8月居民短贷环比多增1334亿,同比多增846亿。整体上看,由于新增企业贷款季节性回升,8月新增居民贷款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占比从上月的76%下降至66%。 图3 新增居民贷款规模及占比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整理 二、8月社融环比、同比均大幅多增。各分项中,政府债券、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和表外票据融资多增幅度较大,尤其是政府债券在地方债发行放量拉动下,成为8月带动社融扩张的主要力量。 8月新增社融规模为3.58万亿,环比多增1.89万亿,同比多增1.39万亿。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4个百分点至13.3%,已为连续第7个月上升,且上行速度较前两个月加快。从分项来看,除委托贷款压降规模较上月有所扩大外,当月社融各分项新增规模环比、同比均表现为多增或少减。其中,政府债券、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和表外票据融资多增幅度较大,尤其是政府债券成为8月带动社融扩张的主要力量。 图4 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状况 数据来源:WIND 具体来看,7月特别国债发行收官后,此前为特别国债“让道”的地方专项债发行在8月大幅放量,拉动当月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到1.38万亿,环比多增8341亿,同比多增8741亿。8月信用债发行利率上行放缓、发行人利率预期趋稳,利好企业债券净融资需求回暖,当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多增1250亿,同比多增249亿。受股市上涨、科创板开启注册制影响,8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再度突破千亿规模,达到1282亿,环比多增67亿,同比多增1026亿。 表外融资方面,8月表外票据融资转为正增,环比多增2571亿,同比多增1284亿,表明企业虽愿意开票,但票据贴现利率走高影响其贴现积极性;8月信托贷款负增316亿,环比少减1051亿,同比少减342亿,压降速度放缓或因房企融资监管政策频出但尚未真正落地,企业抓住政策空窗期积极融资,带动当月房产类信托逆势增长;7月委托贷款延续稳定压降,环比多减263亿,同比少减98亿。 图5 表外融资增量变化 数据来源:WIND 三、8月末M2增速延续回落,直接原因是本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大规模发行,财政存款同比大幅多增。8月M1增速创30个月以来新高,体现经济修复进程正在较快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趋于活跃,当月房地产市场回暖也对M1增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8月末M2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本月M2增速回落,直接原因在于本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大规模发行,财政存款同比大幅多增5244亿。其他存款方面,本月居民存款环比季节性由负转正,同比也多增约1200亿,或与8月非银存款下降约2600亿有关——8月股市进入盘整期,流入股市资金形成的保证金存款有所减少。本月企业存款同比也多增近1700亿,延续疫情以来的多增势头,主要受宽信用背景下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推动。整体来看,8月M2增速已连续两个月走低,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监管层强调下半年“总量适度”的政策取向,货币政策从上半年疫情冲击最严重时期的偏宽松状态退出后,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在逐步恢复常态化。 8月末M1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加快1.1个百分点至8.0%,创近30个月以来新高,比上年同期大幅加快4.6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近期M1升势加快,体现经济修复进程正在较快推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业务活动增强,企业活期存款多增。此外,高频数据显示,8月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4.4个百分点,至15.4%。这意味着当月房企等相关企业活期存款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历史数据显示,我国M1增速与房地产市场活跃程度相关性很强。 图6 M2与M1增速 数据来源:WIND 四、展望9月,在年内新增信贷总量20万亿目标引领下,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达到1.8-1.9万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势头不会减弱;9月地方政府专项债仍处在大规模发行期,这将对新增社融形成支撑;季末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加大,M2增速有望低位小幅反弹。 9月人民币贷款有季末冲量因素,再考虑年内新增信贷总量20万亿的目标,预计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将在1.8至1.9万亿之间,贷款存量增速有望保持在13.0%上下。结构方面在,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导向下,企业中长期贷款将保持较大幅度的同比多增势头,房地产市场维持强势也将对居民房贷起到拉动作用。进入9月以来,6个月国股银转贴现利率仍在持续走高,10日已达到2.95%,创近1年以来新高。受此影响,9月票据融资仍将承压。社融方面,9月地方政府专项债仍处在大规模发行期,国债净融资也将同比大幅多增,这将对新增社融形成支撑,预计社融存量增速仍将处于13%以上的高位。季末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将显著加大,M2增速有望小幅反弹。 总体上看,8月信贷走势平稳、结构优化,社融高增与M2增速下沉都受政府债券发行影响较大——若剔除政府债券发行因素,8月存量社融及M2增速也将保持在平稳略降状态。这表明在当前“总量适度、精准导向”的政策指引下,从7月开始的金融总量收敛过程实际上仍在延续,未来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过程中,以直达工具为代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成为主要发力点。
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9万亿元,显示“宽信用”仍在持续。从结构看,新增信贷、政府债券融资成为推动社融增长的驱动力。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货币政策依然对实体经济恢复构成较大力度的支持,下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聚焦精准导向,而非有观点猜测的“加速收紧”。 具体来看,8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15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38万亿元,同比多8729亿元。交行金研中心认为,政府债券融资显著增加,创有该项纪录以来新高,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是社融多增的主要原因。据其测算,新增信贷、政府债券融资及股票融资占当月社融增量的81%。 数据还显示,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记者注意到,中长期贷款依旧延续了此前的强劲态势,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571亿元,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7252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这说明加大对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政策发挥了较好效果,信贷结构的改善对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交行金研中心也分析称,该组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对未来前景预期持续改善,投资积极性逐步恢复。 8月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也显示向好迹象。M1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1个和4.6个百分点。交行金研中心认为,M1增速继续回升表明企业活期存款增加,体现出企业经营活跃度上升,前期稳企业、保就业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M2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在温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和经济的企稳回升,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的流动性投放也相对克制。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M2增速环比回落,但是较去年同期仍高2.2个百分点。温彬认为,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在7月低于市场预期之后,8月又恢复到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的水平,信贷派生能力提升,因此,M2增速仍然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此前指出,货币政策需要以更大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持“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导向”,逐步回归稳健轨道。未来,面对财政发力下的流动性需求压力,央行仍然将灵活运用各种流动性工具微调对冲市场压力。 温彬测算,按照30万亿元社融和20万亿元信贷的全年增量计划,今年剩余4个月里,仍有近4万亿元社融和5.6万亿元信贷的增量空间,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剩余增量将继续对保企业形成有力支撑。结构上,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是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扬 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的下调,以及最近几个司法判例,让整个金融行业感到了寒意。虽然,最高法最新规定里针对的是民间借贷,但是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本就应该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潜台词里,所有金融机构都是被利率下调的对象。 利率上限下调,整个金融科技生态都会发生深远的变化,互联网贷款连接的广泛性会让寒意从流量方迅速传导到金融机构,再到各种增信机构。请看下文详细解析。 助贷凋零 在疫情期间,一些比较大的流量助贷机构的业务质量被击穿,很多城商行、农商行都关闭了无明确消费场景的助贷渠道。利率下调之后,助贷更是雪上加霜,从高潮期进入低潮期,在资金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助贷的盈利空间降低。流量方和贷款方此起彼伏的合作将告一段落,很多助贷机构也会主动大幅度削减存量。前段时间,很多助贷方为了合规,还专门申请了小贷牌照,实际上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利率才是对市场终极调控的“神之左手”。 助贷业务是有意义的,对于资金在线上快速触达客户帮助巨大。助贷业务的凋零,也会影响很多小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很多小银行又重新回到线下,做线下贷款生意。 一些大型助贷机构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转型,不再紧紧抱着流量生意,一方面加紧直接出资进入金融机构成为股东,向内加深对于场景的掌控和渗透,另一方面也加快了金融科技输出的步伐。助贷机构会加强对于核心产品周边场景的收购和渗透,构建极具壁垒的场景优势,成为场景之王。除了做场景,助贷机构的数据、风控能力和营销系统,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脱胎于助贷机构的金融科技生态会崛起。 各种附着于助贷业务的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风雨飘摇,在利率下调之下,很多监管和司法机构早就已经盯上了这部分隐形借贷成本。融担和信保转型势在必行。 消费金融潮退 我国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当前处于过度供给状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甚至还有信托公司都在做消费金融。银行因为可以直接向公众吸收存款、资金成本最低,相对会比较安全。未来,缺乏低成本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会大步退出消费金融市场。一直以来做36%利率客群(60%业务比例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缺乏自主掌控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会面临较大的业务波动风险。 2006年出台的日本贷款利率上限法规,不仅限制了利率上限,还要求将之前多收的利息全部返回给消费者。此法规一出,直接导致日本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最大(巅峰时余额有1万亿日元)的武富士公司破产。其余三家消费信贷公司,客户和信贷规模狂降,贷款余额负增长持续了8年。所以,没有什么大而不能到,也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消费金融公司,抗寒冬能力次于银行,优于小贷公司,他拥有较为便利的融资途径:同业拆借、银行贷款、金融债、ABS等。源自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如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的招联金融、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的阳光消费金融、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的中银消费金融等。抗寒冬能力还要有自有场景,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背靠强大的产业链。但是一些非银行系、缺乏产业链支撑、比较小的消费金融公司就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了,资金成本高,场景管控能力很弱。 小型的小额贷款公司受利率下调影响最大。小贷公司资金来源受限,只能来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资金成本比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从存款和同业拆借获取的资金成本高得多。地方的小贷公司服务的客户又是在当地银行借不到款的农户、个人经营者等次级客群,在客群定价上较高,因为要覆盖风险成本。利率的下调势必影响小贷公司的盈利空间,影响小贷公司对于这些人群服务的积极性。 客群上移 利率是平衡风险成本的重要调节器,贷款利率都是根据客户的质量而定的,优质客户利率低,次级客户利率高。 利率下调之后,面向次级客群的贷款服务已不受司法保护,金融机构大概率会放弃服务次级客户,转而去争抢优质客户,优质渠道流量将成为稀缺资源,那么优质渠道流量价格将会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线上获客成本将显著增加。 客群上移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必须挖掘优质客群的其他金融业务消费的潜力,比如理财、支付和信用卡等,降低和分摊获客成本,但这对于精准营销和交叉销售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利率下调对于次级客群的服务是削弱的,让次级客群更加远离金融机构。原来次级客群因为信用较差,在银行机构很难获得充分金融服务,但是可以从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金融服务。利率下调之后,他们在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也很难获得金融服务了。但是,资金的需求始终都是存在的,次级客群就会铤而走险,去向非金融机构的地下渠道进行借款,虽然司法不再对15.4%以上的利率进行保护,但是这些地下渠道依然有司法之外的办法对次级客群进行管控,非法金融活动有可能死灰复燃,增加监管的难度。 银行盈利下行 利率下调后,场景渠道端的贷款利率下降,但是给场景端的分润还是要分,否则银行就没有新增的流量。更进一步说,利率下调后,银行互联网贷款资产规模将大规模缩减、息差将显著降低、盈利能力将明显变差。 国有大行还好,因为网点多,存款利率足够低,有较多的线上渠道可以分散渠道成本和降低风险。中小银行因为资金成本较高,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刚刚起步的线上贷款业务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银行贷款盈利变差,就会考虑发展非息差收入。但是非息差收入盈利能力的构建比贷款盈利能力耗时更长,投入巨大。即使如此,银行未来也需要避免将业务全都押宝在贷款上面,发展支付、理财、生活服务、金融科技等非息差收入来源已是势在必行。 金融科技刺刀见红 15.4%的利率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流量越来越贵了,“六稳六保”的大形势下,也不能随便裁员。降低存款资金成本?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银行机构存款付息成本大幅度上升。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对自己狠一点,花钱发展金融科技,提升人效。 发展金融科技也没那么容易。有的金融机构说,花了几千万元买了一堆金融科技玩具在家里,拼装不起来,和业务融合不到一起去,对业务增长也缺乏贡献。这些玩具只能在展览和接待的时候,对外展示一下,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怎么回事。有的机构言必称数据风控,结果大数据一整治,贷款业务就趴窝停顿。 金融科技最重要的是能促进业务增长,而且是带来高质量的增长,同时又能管控单账户的运营成本。自身没有运营金融业务,但是也做金融科技产品的公司未来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因为金融机构最关心的是金融科技产品是否能够促进增长。如果金融机构单纯买一个产品套件,却没有获得促进业务增长的领域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一些场景金融比较发达的金融机构如苏宁金融、度小满金融、蚂蚁集团都打造了场景化特征十分明显的金融科技产品。比如苏宁金融依托智慧零售场景,历经十年打造的小微金融科技全流程解决方案,有在前端获客的“知赢”精准营销系统,有在获客之后进行欺诈识别的“CSI”反欺诈引擎,有负责支持多场景的“天衡”小微风控审批系统,有负责小微企业画像和监控小微企业风险的“秋毫”小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还有支持人工+AI催收的“捕逾”智能催收系统,最后还有面向场景金融业务的金融数据中台用于智能化业务运营和存量经营。 金融科技未来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品牌玩具,而必将是融入业务增长全流程的利刃。 产业链场景为王 贷款领域场景分为三种:集成他人的场景,自主掌握的场景,自主掌握的产业链场景。第三种场景是最有价值的场景,因为在这种场景下,贷款和产业链强相关,是和产业交易环节强绑定在一起的,是刚需的场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自主掌握的产业链场景巨头已经浮现,比如零售场景的苏宁金融,物流场景的顺丰金融,出行场景的滴滴金融,手机场景的小米金融。 在互联网贷款领域,通过消费贷款和受托小微贷款支付获取的客群质量是最高的,远远高于纯流量的场景。拥有产业链场景,拥有银行、消费金融等大牌照的金融机构更是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他们要生态有生态,要数据有数据、要场景有场景、要资金有资金,过冬的资本雄厚。 在金融业寒冬来临之际,一些还未渗透金融的产业链场景掌控者会携场景之威,迅速逆势布局,加速对于金融牌照的布局,逆势加强持牌经营的底蕴。字节跳动公司2020年拿下网络小贷和第三方支付牌照,2019年获得证券投资和咨询资格许可,2018年获得保险经纪牌照。蚂蚁集团、小米金融最近都布局了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另外一方面,产业链场景巨头也会修炼内功,加速融合行业数据、政府数据,推出细分化的场景金融产品。产品面向场景细分将加强,比如苏宁银行的“微商贷”,在小微金融科技支撑下,基于零售、发票、税务、电力等行业数据,渗透到了零售、物流、烟草、电商、农村等20多个场景。 流量巨头入股金融机构狂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流量总是要变现的,资本总是要逐利的,公司总是要吃饭的。助贷这条路走不通,流量巨头选择了另外一条变现之路,纷纷选择入股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以此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又能维持流量变现的生意。实际上金融机构绝不是差那几亿人民币的资本,他们能接受互联网巨头的入股,看重的是他们的流量和场景,因为这是比股本金还要宝贵的资本,而且还能不断的增值。 巨头的嗅觉是灵敏的,视野是超前的,流量巨头早就加速了融合金融机构的步伐。从2018年开始,360数科入股金城银行,小米入股新网银行、开设天星银行,新浪微博入股包银消费金融,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费金融,玖富数科入股湖北消费金融,乐信入股江西裕民银行。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金融机构在瓜分流量,也可以认为是流量公司在融合金融机构。 利率下调其实是一件好事 繁华过后成一梦。 20年前,华为2000年全年净利润达29亿元,那个时候也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任正非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跳出舒适区、习惯区,深刻反思了华为的流程变革、创新、均衡发展、干部管理、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结果没过多久华为就遇到了IT界的冬天,网络设备采购大幅度减少;20年后,华为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31亿元,但是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危机——核心芯片、软件和硬件供应链的问题。 金融行业受外界影响波动的更为厉害。很多金融机构习惯了流量+贷款的生意模式,是个银行都做线上贷款,接上外部数据就做风控,见个场景就谈助贷合作,业务发展靠外部流量,融担保险保驾护航,战略合作此起彼伏。经济形式好的时候,贷款都是很安全的,量蹭蹭地增长。在业务增长的时候,金融机构可能就会沉醉于当前的模式,忽视内在的隐患。经济形势变差的时候,贷款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不良。流量模式会让线上贷款加速上量,也会加速恶化。 我们看到窗外整理草坪的工人,经常会推着割草机割草,因为这样会让草的根向下长的更牢、更深,可以吸收更多的养料和水分,使得来年的草长的更绿更茂密。利率下调,虽然降低了盈利空间,也倒逼金融机构做深层次的变革,为寒冬储备棉衣。 如何扛过寒冬? 冬天不可怕,迟早春暖花开。 金融业是最进取的行业,金融融合场景,进而融合产业链的步伐不会停下,产业链金融生态的构建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流量+金融,只是产业链金融非常粗浅的一种模式。利率下调的“神之左手”实际上在引导金融直接进入真消费场景,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循环,削减掉中间的加价层。流量入股金融,金融建设场景浪潮都是相互融合的不同表现形式。 巨头们早就有了过冬的棉衣,那么中小金融机构何去何从呢? (1)建设和守住场景。深耕本土化独特的场景,是你对外议价和价值交换的一切基础,是你维系客户忠诚度的必须手段。如济宁银行的慧济生活,乐信的消费权益平台乐卡。 (2)加速和场景、产业链巨头在资本上的深度融合。让流量和资金直接交换,基于产业链的刚需场景和真实数据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3)建设高可适用性、充分连接的业务数据中台。通过数据中台在公司内部统一客户、经营和产品数据,统一流程,在外部成为链接朋友圈、做大场景金融生态的神兵利器,很多时候业务发展、风险受阻,都是由于数据没有打通。 (4)发展促进增长的金融科技,尤其是和带有场景基因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这样既能促进业务增长。加强金融科技和业务全流程的融合,可以显著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又能帮助自身提升对于场景的理解能力。 (5)下沉到县乡镇去,和政务数据、行业数据深度融合。由此,充分构建起下沉市场的信用画像能力,提升对于下沉市场的风险管控能力。如网商银行的“县域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 冬天也是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和涅槃的机会,冬天让我们在喧嚣中冷静下来,真正的思考自己,思考未来。 极西干旱之地有一蝉,此蝉匿于泥间二十三年,待雪山冰融雪水至,方始苏醒,于泥水间洗澡,于寒风间晾翅,震而飞碎虚空。——将夜
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贡献”绝大部分力量。 细析结构,住户部门贷款增加84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4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7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25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67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474亿元。
央行9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13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1个和4.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当月净投放现金175亿元。 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193亿美元 8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 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84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4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7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25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67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474亿元。 8月末,外币贷款余额90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193亿美元,同比多增207亿美元。 8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258亿美元 8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09.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 8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4万亿元,同比多增131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97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491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33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2612亿元。 8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当月外币存款增加258亿美元,同比多增401亿美元。 8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6% 8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 117.86万亿元,日均成交5.61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0%。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4%,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8%,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2%。 8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04%,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6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06%,比上月高0.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59个百分点。 8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5385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938亿元 8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834亿元、1551亿元、666亿元、2272亿元。
初步统计,2020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9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15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97亿元,同比多增644亿元;委托贷款减少415亿元,同比少减9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16亿元,同比少减34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41亿元,同比多增128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633亿元,同比多24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38万亿元,同比多8729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82亿元,同比多1026亿元。 初步统计,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7.5%;委托贷款余额为11.16万亿元,同比下降4.9%;信托贷款余额为7.15万亿元,同比下降7.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企业债券余额为27.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政府债券余额为4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从结构看,8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1%,与上年同期持平;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9%,与上年同期持平;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0%,同比低0.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6%,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4%,与上年同期持平;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9%,同比高0.7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5.7%,同比高0.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