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丨小米(1810.HK)涨4.77%,报15.8港元,总市值3805.7亿港元。 小米本周三举办了首场生态链全球发布会,推出一系列新品。这次推出的新品包括小米手环5、小米电动滑板车Pro 2,其中小米电动滑板车Pro 2是与奔驰AMG合作推出的。另外,小米也推出一系列娱乐设备,包括小米蓝牙耳机2、Mi TV Stick智能电视棒、小米蓝牙耳机2、小米34英寸曲面显示器。 资金层面,港股通昨日净买入小米(1810.HK)5.28亿港元,位列所有港股通标的首位。
近日,A股市场行情正如火如荼展开着,改革春风之下的“大国牛市”或已开启。 在7月6日晚间《新闻联播》更用时1分12秒对目前市场状况进行了报道,据介绍当日的沪指创2年半新高,两市成交量逾1.5万亿。从近期收集的业内人士及卖方分析师观点,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坚持“大国牛市”的判断,认为科技创新仍会是牛市的主旋律。 于此同时,港股市场亦在A股牛市带动下取得不俗表现。据港交所官方微博6日晚消息,沪深港通的南向和北向交易同创记录,沪股通及深股通单日成交总额达1727亿元人民币,港股通单日成交总额达602亿港元。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已攀升至1.93万亿,专家指出,南向资金自5月以来加速趋势显著,持续带动港股通标的表现强势。 其中,全面押注“5G+AIoT”赛道的小米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引领港股新经济公司和科技股行情,市场已做好小米强势重回发行价的准备 5月份至今,短短两个多月,小米集团(1810.HK)已经实现累计涨幅逾65%,至截稿时间,小米在港股市场的总市值已超越4000亿港元,与同等市值规模的新经济公司比较,过去两个多月以来的小米,其所实现的涨幅和强劲表现排名前列,持续引领着港股新经济公司和科技股的行情。 另外,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所示,小米集团获南下资金追捧。在最近1日、最近5日、最近20日、最近60日内,小米在港股通投资标的中的累计资金净流向排名分别为2、2、3和7名,既印证了小米这家上市公司受到国内投资者的认可程度,涨幅和港股通持股比例同向而行,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米股价强势表现的背后离不开港股通的支持。 目前,小米的港股通持股比例约为7.22%,参考总市值规模较小米集团低的“大牛股”中芯国际约23%左右的港股通持股比例,可推导出,小米在该数据上仍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进而在A股科技股牛市的带动下,实现市值继续提升的路径。 由此看来,市场和投资者都已经做好了小米回到17港元发行价的准备了。 真正穿越疫情的公司:即将重回发行价的小米,做对了什么? 首先回顾一下小米是如何在疫情影响最严重及市场消费需求萎缩最厉害的第一季度,逆势实现了增长。 小米集团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所示,小米实现营收497.022亿元,同比增长13.6%,经调整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0.6%;在第一季度,小米录得毛利约75.6亿,同比增长44.9%,带动毛利率攀升至15.21%,较上一年增加3.3个百分点,这一提升幅度创下了新的记录。 要知道,在疫情期间,很多公司都遭受到严重的影响,但小米却拿出了可堪称“过硬”的业绩数据,其有力的逆势增长再次有力证明了小米商业模式和小米生态圈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基本面韧性得到检验。 从运营数据方面来回顾,小米在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20万部,同比增长4.7%,致使其全球市场份额增至11.1%,稳居全球第四,据Canalys的报告还指出,在全球TOP5的手机品牌厂商当中,第一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2020年3月小米MIUI月活用户达到3.307亿,同比增长26.7%;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2.52亿台,同比增长42.6%,根据iResearch的资料,在第一季度,小米持续在国际IoT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其依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2020年3月小米AI助理“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050万,同比增长54.9%,而米家App月活跃用户数则达到4000万,同比增长53.4%。另外,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占比提升至2020年Q1的11.9%,创下历史新高。 一季报的业绩和运营数据亮点,无不体现出小米集团在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品业务、互联网服务,以及组织任命管理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小米因为应对剧烈变动的环境而所激发出来活力,更能体现公司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司内在投资价值。 而在一个月前的本年度首个最大型的电商节中,小米集团也成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小米在618电商大促中全平台销售金额突破了100亿,在京东、天猫、苏宁三大平台狂揽256项第一,同时较去年同期64.8亿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超过54%。 这一数据较好地承接了一季度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因而在整个疫情期间,小米无论从经营业绩还是股价表现上,均能称得上是一家真正能够实现穿越的优质公司,备受多方信赖。小米完全是有机会成为港股新经济代表公司和科技蓝筹,持续走出独立的长牛行情。 小米的牛市启动,“港版”纳斯达克指数正在筹备 回到开头所提到的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大国牛市”,其本质是中国科技创新崛起所引发的期望,科技创新的牛市,也必然是小米集团的牛市,小米不会缺席“大国牛市”。 除了互联互通机制之外,小米有望再次获得来自其他地方的增量资金,来支持其接下来的牛市行情。7月9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表示,包括小米集团在内的三间同股不同权或第二上市公司,可能会在8月被纳入恒生指数的选股范围。一旦成行,小米则有望成为带动恒生指数牛市的权重股,进而吸引来自全球专门追踪恒生指数的被动投资基金的建仓。 另外,值得关注的要点是,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还透露,恒指公司正在考虑及筹备类似“港版”的纳斯达克指数,期望成为继恒指和国企指数后另一只备受市场欢迎的港股旗舰指数,小米也可因此受惠。 已经进入牛市的小米即将重回发行价,这并非小米的终点,反而是另一个标志性的新开始,体现的是小米推动实现“5G+AIoT”战略落地,迎接5G时代下万物智慧互联的新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浪潮的新起点。
近日,小米推出首款定位超高端的OLED电视产品,随即创维发去祝贺海报:欢迎小米加入创维领导的中国OLED大家庭!并配字“你可以迟到,但不可以缺席”。 此举引起小米高管的回应,称创维“碰瓷”,并直指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top5品牌中,销量暴跌最严重的就是创维。 一季度,创维电视销量下滑30%,主要受疫情爆发影响。而去年以来,创维电视销量便出现下滑态势,2019年营业额减少16%。 反观小米,一直以来被贴上“性价比”的标签。此次推出定价高达12999元的电视,也引发业内对高端电视应具备何种要素的讨论。 OLED电视市占率上升缓慢 早在去年3月海信发布首款自主品牌的OLED电视时,创维就以OLED联盟理事长的身份欢迎更多厂家加入OLED大家庭,被业内猜测是对海信的隔空喊话。 OLED电视凭借其卓越的画质和显示技术,被业内认为是当下电视行业的新消费趋势,将为彩电行业带来多样的物理形态和商业模式。 不久前,奥维云网发布《OLED电视用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OLED电视是用户认可度最高的高端电视产品,用户对OLED电视满意度高达97%,94%的用户愿意推荐OLED电视。 虽然OLED电视被业内普遍看好,但从目前市场份额来看,仍只占据极小的比重,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电视零售量为996.3万台,零售额为237.7亿元。其中,OLED销量为2.4万台,占彩电市场份额0.2%。 据了解,OLED电视在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份额分别是0.1%、0.1%、0.2%、0.3%、0.4%。2019年OLED电视的销量同比增长15.2%。 在中国OLED电视市场,销量最高的品牌为索尼。索尼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高木一郎曾在年初透露,2019年索尼电视凭借A9G、A8G等产品,占据了中国OLED电视市场的半壁江山。 据奥维云网统计2019年1月至12月OLED市场零售量,创维集团的市场占有率39.6%,销量不足10万台,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 今年一季度,OLED电视的销量冠军仍为索尼,创维OLED电视占我国OLED市场不足四成,销量不到一万台。 在小米推出OLED电视前,创维与小米曾围绕谁是国内电视市场销量第一的问题争论过。 去年12月30日,小米中国区销售运营总经理蒋聪在某社交平台公布,2019年小米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破1000万台,成为电视史上中国市场首个年出货量破1000万台的品牌,也是目前“千万俱乐部”的唯一成员。 对于小米自我宣传的第一,老牌电视厂商创维并不认可。在2020年1月5日下午CES 2020的现场,创维电视董事长王志国宣布,创维电视2019年国内销量第一。 会上,王志国公布了一份同样来自奥维云网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1月-11月创维以738.99万台的数据排名第一,小米销量仅692.89万台,两者的市占率分别为17.2%和16.1%。 对于上述统计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统计机构对于网点覆盖的局限性、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都可能造成统计结果的差异。 一季度创维电视营业额降32% 作为国内传统电视厂商,创维近年来也面临着彩电销量下滑的压力。 目前,创维集团主营多媒体业务、智能系统技术业务、智能电器业务、现代服务业务等四大业务。其中,多媒体业务主要包括智能电视系统及酷开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 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创维集团的多媒体业务的营业额为40.0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47亿元下跌22.2%。 创维集团一季度电视销量数据 2020年一季度,创维集团的智能电视系统销量为296.5万台,同比下滑19.5%。在中国市场,共销售143.7万台,销量下滑30.2%。 反映在营业额上,一季度智能电视系统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营业额为24.30亿元,同比下滑31.6%;在海外市场的营业额为13.12亿元,同比下滑6.4%。 创维解释称,智能电视系统营业额减少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及传染影响。而去年已现下滑态势,2019年创维的智能电视系统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营业额为136.48亿元,较2018年同比减少25.53亿元,降幅达15.8%。 反观小米,一直以来都被贴上了“性价比”的标签。此次小米推出的首款OLED电视,定价12999元,一经推出便引起业内对高端电视应具备何种要素的讨论。 奥维云网副总裁董敏表示,OLED电视的卓越画质是当下的新消费趋势,也是当下大多数消费者对高端电视的判定标准。 他认为,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端电视市场将实现快速增长,而OLED电视凭借画质、设计和健康护眼等优势,遥遥领先8K电视等产品,成为用户认可度最大的高端产品。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电视,必须同时具备四大要素:最先进的显示技术、卓越的制造实力、深厚的品牌沉淀,以及公众认同。
今天为大家带来【九号机器人】的新股评级。本评级主要围绕基本盘、实操盘两大维度,针对目标公司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打分评级,满分为 10 分,各指标单独评分,按“(权重占比*分数)之和” 计算,最终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得到。格隆汇新股研究根据已公开数据及独家的内部评级体系,给予【九号机器人】 的新股综合评估分数为【6】,满分为 10 分),如下图: 九号机器人新股评级详解: 一、行业前景(10%)7分 电动平衡车:2015年我国电动平衡车市场需求为193 万台,2018 年我国电动平衡车市场需求为333万台,2022 年我国电动平衡车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607 万台,行业增速加快,渗透率提高。而行业经历安全事故频发、2016国际标准的出台等,行业历经整合,目前行业市场集中度向龙头公司聚拢,但政策禁止平衡车、滑板车上路的风险依旧高危存在。 电动滑板车:近几年,共享电动滑板车业务在美国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根据36 氪公开报道数据,Lime(Neutron)投放的每辆电动滑板车日均使用频率达8-12 次。 Lime(Neutron)、Bird 及Lyft Scooter(Lyft),Uber Scooter(Uber)四家公司是共享电动滑板车风潮的引领者。这四家公司在美国数十个城市投放共享滑板车,该四家公司均为九号机器人前五大客户。 二、市场地位(20%)8分 九号机器人在平衡车领域市占率排名第一,品牌影响力高,产品在京东、天猫、米家三大购物平台智能出行品类连续三年位列销售榜第一名,2017 年至2019 年连续三年入选全球最大的传播服务集团WPP 和全球领先的咨询机构凯度华通明略联合Google 发布的“BrandZ™ 中国出海品牌50 强”名录。 主要竞争对手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但其体量和规模不及九号机器人。 三、成长潜力(30%)7分 2017年-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81亿元、42.76亿元、45.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81%、207.51%、7.96%。 近三年营收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为:①公司成功开发了Bird、Lime(Neutron)和Grin(Encosta)等境外共享业务客户,新增共享客户业务收入;②公司对小米集团的销售收入增加。 1、在境外电动滑板车共享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公司开拓Voi、Uber Scooter(Uber)、Spin(Skinny)和Grin(Encosta)等共享业务客户。2018 年共享业务客户合计为公司创造收入9.7 亿元,2019 年共享业务客户合计为公司创造收入9.02亿元。海外共享滑板车业务的快速发展成公司另一个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但由于国外疫情影响,国外共享滑板车业务面临较大下滑。 2、随着合作客户小米集团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小米集团对公司产品的采购需求持续提升,2018 年公司销售给小米集团的智能电动平衡车数量由467,585 台上升至642,594 台。而智能电动滑板车系列产品的采购需求也持续增加。其中:小米集团采购的小米米家电动滑板车系列产品的金额从 2017 年的31,251.40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162,071.16 万元。 四、公司治理(10%)4分 公司注册地在开曼群岛,A轮融资时搭建了VIE架构,公司协议控制的鼎力联合是境内经营实体。 实控人高禄峰、王野持有B类普通股(每股5票投票权),其他投资者持有股票及本次发行股票均为A类普通(每股1票投票权),高禄峰、王野分别控制13.25%、15.40%的公司股份,合计投票权占比达66.75%。同股不同权 另外小米集团间接持有21.92%股权,并且为定制产品独家分销渠道的唯一客户,占营收比重超50%以上,关联交易庞大。 五、财务质量(30%)4分 2017年-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2,726.81 万元、-179,927.81 万元及-45,908.77 万元,主要由于优先股、可转债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导致。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61亿元、5.4亿元、1.06亿元,期间费用率大幅上升导致2019年扣非后利润下滑。 从现金流看,公司的销售回款良好,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营收相差无几,经营现金流净额常年大于净利润,显示出公司的净利润含现金量尚可。 资产负债方面:公司基本上应收账款净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分别为9.50%、20.03%和6.69%,主要是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和与小米之间关联交易额不断增长所致,但占比有所改善。 2017年-2019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64.77%、187.28%、35.94%;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由于2019 年4月2日,将各轮优先股转为普通股。总体来说资产质量有所改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2020年,疫情的发生并没有影响巨头入局消费金融的激情。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的相继开业,以及正在积极排队获取消费金融经营审批权限的玩家,使得消费金融这条赛道变得愈加热闹和拥挤。巨头入局消金意味着什么?在消金巨头格局初定的当下,平安、小米布局消费金融有着怎样的优势,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消金行业会因为巨头的入局掀起腥风血雨吗?一手资金,一手场景,小米入局消费金融2017年年初,在小米内部年会上,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将互联网金融定位为小米五大核心战略之一。时隔三年,经过不断的延伸布局,如今,小米金融业务已然长大。2020年5月20日,小米消金正式开业,成为国内第26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与哈银消金并列行业第9,为15亿元。“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显示,小米消金背后有五大股东,小米为大股东,出资7.5亿元人民币,持股50%;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二股东,出资4.5亿元人民币,持股30%;其次是重庆控股、重庆大顺电器、重庆金冠捷莱五金机电。小米消金的开业,被业内看做是小米集团完成在金融领域全牌照布局的最后一环,这意味着小米集团又进一步扩大了放贷渠道和规模。在此之前,小米集团已相继获得银行、小贷、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保理、融资担保、保险经纪等金融牌照。背靠小米,小米消金能得到什么好处?金融产业链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用户、资金、风控,而小米能为小米贡献的用户是大多数消金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小米有流量,手机是最好的入口。”某持牌消金机构从业人员张栋告诉投中网。如今,手机已是每个人的必需品,而小米手机对于小米消金来说,就是天然的流量池,每一个小米手机的用户都是小米消金的潜在用户。有数据显示,2019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达3880万台,在中国大陆出货量排名第四。此外,目前小米线上互联网服务入口MIUI拥有3.1亿月活用户,而线下小米也已拥有6000多家门店。另据小米消金董事长洪锋透露,目前,小米在印度有超过五千万用户,在印尼有超过两千万用户,在西欧地区有超过一千万用户。依靠着用户规模优势,小米在印度正式贷款业务推出之前的测试阶段,就已放出近3000万人民币的贷款。也就是说,无论是小米在国内的线上线下用户,还是国外的用户,都为小米消金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开展消金业务,拥有用户只是一方面,消费金融归根到底还是放贷,但放贷的钱从哪里来?两大银行或是主力。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农商行对小米消金持股30%,该行的实力不容小觑,既是全国首家万亿农商行,又是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据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重庆农商行净利润为31.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不仅如此,小米还是全国三家互联网银行之一——四川新网银行的第二大股东。2019年末,四川新网银行实现净利润11.24亿元,同比增长205.4%。在资金成本及获客成本日趋变贵的当下,小米消金在小米集团和两大银行的支持下,一手流量,一手资金,其开展业务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据了解,在新的赛道中,小米消金对业务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农业、3C、家电等分期场景,将是小米消金今后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主要发力方向。平安消金开业,50亿注册资本暴露放贷“野心”小米消金之外,平安消金于今年4月23日正式开业,其大股东为中国平安保险,持股30%;二股东为融熠有限公司,持股28%。平安消金注册资本为50亿元,仅次于捷信,位列行业第二。根据相关监管规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归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资本充足率需满足10%-12%的最低要求,也就说消金公司能用的杠杆在8-10倍。如此,仅从高达50亿的注册资本来看,其大展拳脚的“野心”显而易见。平安消金的优势众所周知。作为国际金融巨头,平安集团能给平安消金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言而喻。平安集团已形成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金融、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也为平安消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展业场景。“金融壹账通可为平安消金提供技术支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消金机构而言,要舍得砸钱做风控,才能减少损失,但现实中,很多消金机构并不舍得花钱,导致逾期和坏账。但在他看来,平安会舍得在消金业务上花钱,一方面平安不缺钱,另一方面,这从平安对金融壹账通上的支持可窥探一二。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平安已聚集了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在全球设立了57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八大科技创新研究院,同时还在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这对于平安消金风控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平安消金在成立早期,被业内人质疑是为承接原陆金服的网贷业务而产生。但其实,由于消金与网贷业务模式的不同,平安消金要承接陆金服的网贷业务也并非易事。再考虑到消金牌照的稀缺性,平安消金显然不是为了承接陆金服网贷业务而诞生的。“10倍放贷杠杆的牌照也不多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是没有陆金服,平安进军消费金融也是早晚的事。目前,平安消金的“小橙卡”已于6月3日上线,据了解,用户通过“小橙卡”不仅可以开通二类账户进行额度支用,也可以进行大额现金取现。另据消金界报道,目前平安消金还已与医美机构莱美达成合作,用户可通过平安消金办理医美分期,未来平安消金还将与更多的机构形成合作。此外,据平安消金内部人士透露,在新公司筹备期间,3C产品分期,手机分期业务是其重点考察的对象之一。小米看重农业,平安看重医美,但这些会是好场景吗?毕竟农业、教育、美容等消费场景早已有玩家纷纷折戟于此。“风控能控住就好,怎么避坑也是本事。”张栋坦言,好流量是好风控的巨大优势,早期部分场景被玩坏,既与平台的战略有关,也与后期的监管有关。无论是小米还是平安,其业务布局已极为广泛,但为何仍然紧盯着消费金融这条赛道不放?万亿市场规模,已有玩家持续盈利是诱饵屈指可数的玩家,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吸引巨头入局消费金融的原因之一。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及,以2016年为起跑线,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开启了“黄金十年”赛道。截至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由2013年的12.97万亿元增长至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84%。至2020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放大至45万亿元。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目前却只有不到30家的持牌消金机构、银行以及部分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如此吸金的场景,巨头们又怎能错过。庞大的市场是吸引巨头们入局消金的原因之一,已开业持牌机构连年递增的净利润或是巨头们看中消费金融市场的原因之二。据投中网统计,在2019年已披露运营数据的23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除中信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两家机构处于亏损状态,中原消费金融未披露具体利润之外,其余20家机构均已实现盈利。其中,招联在2019年净利润为14.66亿元,排名行业第一;其次为捷信,获得净利润11.4亿元;再次是兴业消金,净利润为10.31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8.5亿元排名第四;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6.5亿元,排名第五。这么来看,如果拥有充裕的资金与优质的场景,消费金融的确是一个利润可观的赛道。那平安与小米入局消金就一定能赚钱吗?“最快明年,三年后就差不多了。”业内某头部持牌消金机构员工王瑞告诉投中网,小米和平安有着天然的优势,依靠股东的支持,要实现盈利,不是难事,只是要赶上目前头部平台的规模,还需要一些时间。那从行业来看,是不是拥有了充裕的资金和流量,以及技术的支持,小米消金与平安消金布局消费金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巨头入局能否改变行业格局?早期玩家已形成竞争壁垒行业分化,头部效应明显是消金行业目前的现状。据投中网统计,在2019年已披露业绩的23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2019年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的机构仅有13家。其中招联、捷信、马上、中银、兴业名列前五,其净利润在5亿元以上,其余6家机构净利润在1—5亿元之间,剩余3家亏损,1家未披露业绩。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已开业的持牌消金机构来看,头部机构的利润逐年增多,但实际上,其增长速度已逐渐放缓。如中邮消金在2018年其利润同比增长199%,但在2019年仅同比增长71.92%;兴业消金在2018年其利润同比增长145%,但在2019年仅同比增长101.37%;而一直稳坐消金领域头把交易的捷信消金,在201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小米消金与平安消金虽在资金、技术和场景方面各有优势,但能否在行业格局初定以及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快速跑马圈地,跻身头部平台,仍需时间的检验。此外,部分消金机构随着成立时间的逐年递增,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业务场景,又或是风控能力方面,都已形成一定的壁垒,消金机构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行业竞争则随之增强。而加之目前市场上非持牌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在消金领域的争夺,巨头们虽自身优势明显,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着实不小。那么,巨头的入局会对消金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消费金融是一个特别大的行业,规模在十万亿级别以上。消费金融从业者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不会对现有持牌消费金融产生太大的冲击。”业内从业者直言。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孙磊则称,事实上,无论是平安还是小米又或是腾讯,他们都一直竞逐在消费金融市场上从未离开过,如今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不过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规范化,持牌化的表现。金融巨头及有影响力的企业获得牌照入局消金对同行来讲是一个利好,这意味着市场越来越正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市场认可度及市场地位都有一定提升。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同样认为巨头入局消金,会给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行业中,市场主体就会越来越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会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使用。”在黄大智看来,每个消费金融机构都有其本身的特色,因此,消金机构会针对本身特有的场景推出特有的产品,这对于丰富行业产品来说,有积极的意义。
小米做金融,是认真的。 6月11日,小米金融持股的天星银行(airstar)正式开业,成为众安银行之后第二家正式开业的香港虚拟银行。 “天星银行”即此前的“洞见金融科技有限公司”(Insight Fintech,其中小米集团持股占比90%,尚乘集团占比10%)。对于天星银行,雷军表示是小米金融业务新里程碑。 引起热议的是,天星银行表示,存款业务方面年化利率为3.6%,开业当日,比一般活期存款高出3600倍。 36氪观察到,这个年化利率跟第一家香港虚拟银行众安银行相比,也高出3倍。 不仅仅限于此次的银行业务,小米金融短期动作频频。目前,小米金融旗下已涵盖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虚拟银行、保险经纪、商业保理、融资担保、消费金融等多张金融业务牌照。 5月29日,小米开业了含金量高的消费金融公司。没几天,小米金融又上线了大病互助计划“小米互助”。而就在6月17日,小米金融还成功设立了一款发行规模为3亿元的证券产品。 第二家落地,领跑了? 小米天星银行的特殊点在于,它是第二家正式开业的香港虚拟银行。 虚拟银行是什么?指的是主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截至2019年5月,香港金管局一共成功发牌了8家企业,其中包含平安、众安、渣打这样的资深金融玩家,也包括携程等这样的“非金融小伙伴”。 8家牌照,共有7家互联网公司介入,京东、蚂蚁、腾讯、携程都入局。 36氪制图,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这些玩家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各自在手机应用程序及在线业务有成绩,并了解客户体验,知道怎样融入整个接口及流程之中为客户提供增值。 整体看,京东、蚂蚁金服、腾讯、中国平安,其在线财经金融范畴的用户体验及大数据掌握方面积累较多经验。 策略联盟上,“非银行”伙伴如小米、携程、怡和 (惠康、万宁)等,更多是结合其相关业务的需求。 不过,除了众安银行在2020年3月24日开业外,小米是第二家开业并落地的。 目前,蚂蚁金服旗下蚂蚁银行尚处在试营阶段,腾讯旗下富融银行进入内测阶段。 那么,小米领跑了吗?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也不算领先一步。从整体上看,小米的金融业务从2019年以后步子就开始加快,所以现在有很多结果密集性落地。” 但是,小米金融的较早进入,也为其争取了先机。 高利率只能享一年 小米虚拟银行的另一个特殊点在于,天星银行的相关产品利率非常之高,业内质疑能否持续,或者仅仅是早期的获客手段? 天星银行表示,天星银行特别在正式开业时推出“星级”存款服务,将活期存款的利率提升年化利率至 3.6%,户口结余只要是港币首 20000 元即可以享有,开业当日利率比一般活期存款高出 3600 倍 。 汇丰银行利率,图片来源:汇丰官方APP(中国香港地区版) 36氪观察到,这个利率较市面上大部分定期存款利率还要高。而在贷款服务方面,通过天星银行的手机应用程式便可即时申请贷款,享有实际年利率2.99%,还以日息计算,更不设手续费。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利率3600倍差异主要是因为港币的利率基准实在太低,而虚拟银行股东方大多为大陆资源,在香港吸储各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当前的利率倒挂(吸收储蓄利率低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带有互联网促销获客性质,并不会长久。” 小米金融也对36氪表示,经香港金管局确认,该高利率只能享受一年。 对于未来发展,陈文认为,“这个牌照如果后续无法做跨境金融业务,意义并不突出。因为本也没法吸收到多少存款。” 因为,香港储蓄利率低廉是优势,但银行业过度竞争放贷利率低廉也是劣势,理想模式是在香港吸收存款,在东南亚或者中国大陆市场做贷款业务,这块需要跨国或跨地区的监管协调。 小米对金融很上心 小米为什么对金融这么上心呢?作为生态链企业,更多是结合小米自身其他相关业务的需求。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小米在2018年7月上市后,股价到现在还是破发的阶段。这或在于智能硬件的竞争早已是红海阶段,市场认为其想象力有限。 小米做金融的由头在于,一是链接产品用户;二是延伸自身公司产品的外延,毕竟生态链模式下需要做供应链金融来助力合作企业。 小米金融CRO、贷款业务负责人陈曦曾说过,小米的金融业务拥有的是小米的渠道优势。这个渠道,既有线下门店,也有上下游供应链,还有3亿的用户。 再看小米的生态链模式,它天然带有投资属性的基因,简单来说就是投资、陪跑、单飞这样的一个过程。 前期,小米用投资来实现产品生态链布局;陪跑阶段是生态链公司自有品牌通过米家品牌输血来保障基本生存并成长;成长起来后企业可以独立单飞了,小米还能通过投资的资本获利。 随着小米合作伙伴数据的互联互通,小米金融可以在线追踪并验证企业上下游交易的真实性,为其提供从产品立项到销售全流程的供应链条解决方案,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企业与小米金融保持合作关系。正因如此,小米在金融的动作上越来越多,未来还会更多。
最近一段时间,在金融科技领域有一家互联网巨头可谓是动作不断,这家巨头并不是大家熟悉的BAT,而是以硬件闻名的小米,雷军的金融版图不断扩张,小米的金融业务到底该怎么看? 一、加速扩张的小米金融 6月11日上午,雷军在其个人微博发布消息称,小米金融旗下的香港虚拟银行——天星银行正式开业,并称“这是小米金融业务新的里程碑”。这也是众安银行之后的第二家正式开业的香港虚拟银行。“天星银行”即此前的“洞见金融科技有限公司”((Insight Fintech,其中小米集团持股占比90%,尚乘集团占比10%),去年5月9日获得香港金管局颁发的虚拟银行牌照。记者了解到,天星银行早在今年3月31日就开始试运营,开放约2000个名额予天星银行、小米香港和尚乘集团内部员工的亲友参与试业。 在具体业务方面,天星银行推出两款存款产品。其中,港币活期存款将以分层利率定价,金额在50万至100万港元的存款客户将享有高达1%的年利率。定期存款客户可灵活自定存款到期日,如8、19、27日等,客户可随时提前结清定期存款而不收取任何费用。 最近小米集团通过金融布局上动作不断。5月31日,小米金融旗下消费金融公司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5月20日,小米支付运营主体公司还成立了运营网络互助计划的子公司——北京守望相助科技有限公司,6月8日小米互助产品将于6月15日上线。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消费金融,从重庆银保监局批复情况来看,作为境内第26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其13名高管中有董事长洪锋、总裁周斌,而周斌此前为常熟银行(行情601128,诊股)80后副行长,从常熟银行小额贷款中心信贷员一路成长为该行小微金融部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金融是小米公司旗下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于 2015 年 5 月正式上线。目前,小米金融旗下已涵盖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虚拟银行、保险经纪、商业保理、融资担保、消费金融等多张金融业务牌照。根据小米此前公布的年度财报显示,包含互联网广告、游戏、金融、电商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在2019年达到了198亿元,同比增长24.4%。尽管在疫情之后,互联网收入也有着很强的刚性,2019年Q4互联网收入增速达到41%,2020Q1是38.6%。 作为一家以硬件闻名的公司,小米大力拓展金融业务到底原因何在?雷军的金融版图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二、雷军的金融版图该怎么看? 说实在很多人看到雷军大力布局金融业务都会觉得很困惑,为什么作为一家以硬件为主要优势的公司会在金融服务层面如此看重?这其中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首先,金融是企业收入长期增长的重要保障。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只要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都会不遗余力地拓展金融业务,比如说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腾讯旗下的腾讯金融科技,京东旗下的京东数科,美团旗下的美团金融等等,可以说,互联网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会拓展金融业务这几乎已经成为了行业惯例。只是这个惯例可不是随大流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着深刻的逻辑内涵,众所周知,小米虽然是以小米手机闻名,但是小米在做手机之前曾经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产品,一款是移动社交产品米聊,另一款则是小米的操作系统MIUI。 虽然后面移动社交相对不那么出名,但是MIUI已经成为了小米几乎所有智能硬件产品的核心所在,再加上MIUI实际上已经和整个安卓生态链全面兼容,可以说小米每销售一款智能终端就能够获得一个互联网用户,再加上小米商城、有品、米家及小米运动可在 MIUI 以外的操作系统使用,小米的用户渠道来源非常广泛。而且这些用户又是通过硬件渠道绑定,这无疑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用户粘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小米来说海量的用户资源将会成为其支撑业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用户与流量双重变现的逻辑之下,金融无疑会成为最可靠也最有力的变现渠道,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一定会做金融的原因所在,更何况阿里巴巴已经用蚂蚁金服证明了金融变现的优势足够大到形成一个全新的万亿独角兽,这样的吸引力谁都难以抵挡。 其次,金融可以和产业生态相辅相成。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已经从之前那个高高在上的业态逐渐场景化、市场化,特别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移动支付成为了桥接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效渠道,让金融与互联网开始相互交融相互补位,对于小米来说,小米金融无疑是推动小米本身业务发展的有效渠道,就以小米最有名的硬件业务为例,虽然小米家产品的性价比极高,但是硬件终归还是有些成本的,并不是像我们平时买个煎饼果子那么简单的消费,面对着相对大额的消费,美国福特、通用等等汽车巨头们早就探索出一条产品+金融的业务逻辑,通过自家的金融业务让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和门槛快速降低,从而推动产品销售速度的快速提升。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价值近万元的大屏小米电视如果让大家一口气拿出这么多钱,显然是相对困难的,如果可以分期付款的话,那么大家的购物意愿将会高很多,与其引入消费金融公司或者银行来提供服务从而让他们赚钱,为什么不可以用一条龙的服务吃掉产业链各方的利润呢?于是小米消费金融的场景就应运而生了,这方面从支付到征信,从保险到保理,逻辑都是类似的,更何况小米还有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工智能体系小爱同学,小爱同学从用户体验到产品优化可是远超过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智能投顾的,如果再将其运用于金融无疑将会给每个人提供一个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金融客户经理,特别这个人工智能还是你个人的秘书,这样的优势可见一斑。 第三,金融更可以和国际化直接配合。小米从拿下香港虚拟银行牌照到天星银行正式开业,其实这对于小米来说是金融业的又是跨越,这是因为之前的小米金融业务虽然不断发展,牌照日益齐全,但是基本上都还是在中国国内进行金融发展,而拿下天星银行之后,香港作为全世界的自由贸易港,对于大多数中国金融机构来说,拿下香港代表着金融业拿下了出海的第一站,特别是对于小米这个国际化的公司来说,小米于2014年开始自己的国际化步伐,2016年成功进军印度,截至2019年底,小米已经在全球 45 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前五,西欧市场增长迅速,未来其他市场有望复制印度进程。 面对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小米金融业务如果想要走出去,香港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一方面,香港的国际贸易港、金融港优势明显,再加上港币是和美元挂钩的一揽子货币,进入香港无疑就正式进入了世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已经探索出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互联网银行业务体系,借助香港的众多金融机构,小米完全可以在全世界其他市场上复刻香港的业务模式,从而实现金融业务的全球化。 长期以来,金融都被称为上帝最耀眼的皇冠,作为最有赚钱潜质的业务,小米大力拓展金融你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