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联想控股(3396.HK)发布中期业绩公告。尽管受疫情的大幅冲击,2020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48.66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了自2017年以来第七个报告期的连续增长,成长韧性彰显。但疫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对净利润造成影响。这份财报有哪些要点值得解读? 一、财务投资逆势博取佳绩,预计下半年业绩将爆发 联想控股业务主要包括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个业务板块。2020年H1,战略投资板块表现较为稳健,收入同比增长3.06%;而财务投资板块更为亮眼,收入同比增速高达27%,股东净利润亦同比增长6%至14.2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下Pizza Express在英国的门店被迫停业,导致陷入困境,Wework同样由于疫情影响业绩大受打击。如果剔除这两个项目的拖累,估计上半年财务板块的营收接近翻倍。 财务投资板块逆势博取佳绩,离不开联想控股在创投同业领先的投资平台。公司的财务投资业务主要通过天使投资机构联想之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君联资本和投资管理机构弘毅投资来开展。三大平台的管理规模、募资情况和投资项目的情况均处于行业顶尖水平。联想之星在管项目有近30个发生下轮融资, 4个项目实现退出,并且四期人民币基金已完成第二轮交割。君联资本募集基金总额人民币7.87亿元,完成新投资22个,全部或部分退出项目25个, 为联想控股贡献现金回流超过13亿元;弘毅投资完成地产三期基金的首次交割。三大平台的项目的新投和退出保持稳中有升。 根据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财务投资板块共实现7个项目过会,包括燃石医学(美国纳斯达克),开拓药业(香港联交所),赛伍技术(A股主板),优刻得、 燕麦科技、国盾量子(A股科创板),WiPAM(韩国创业板)。截至中期业绩公告日,以上七个项目已经全部上市,另有海晨物流于8月完成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期内上市只有五家。也就是说为上半年财报贡献收入的只有五家。而另外的三个项目,加上其他申报项目有望密集上市,下半年财务投资板块的业绩可能迎来爆发性增长。 另外,该等项目大部分都是一线项目,当中不乏科技独角兽,说明公司投资项目量质兼具,并具有催化项目在全球资本市场落地的能力。比如,优刻得是A股市场上的稀缺云标的,并是市占率前五的云厂商;国盾量子是由中科大发起设立、中科院控股参股的量子保密通信的龙头。除此之外,联想控股还有至少有12家企业已递交IPO申报材料,包括读客文化、中伟新材、健耕医药、科美诊断、康众医疗、盛诺基医药、凯因科技、微导纳米、诺思格医药、百洋医药、国科恒泰、海目星激光,亦多为科技赛道、医疗赛道的优质项目。此两个赛道审核速度较快,上市后市场估值较高,预计下半年及明年为公司带来的盈利可期。 二、战略投资基本面稳定向上,后疫情期业绩持续恢复 从过去的业绩来看,联想控股战略投资业务长期保持稳定。2020年上半年,战略投资业务实现收入1844.56亿元,同比上升3.06%;但由于一次性因素的影响,公司净利润为-0.36亿元,由去年同期的19.75亿元盈利转亏。 报告期内,一次性因素贡献归母净亏损13.7亿元,同比下降超17亿元,是导致利润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一次性因素包括神州租车计提大额减值导致亏损贡献同比增加超10亿元,以及去年同期拉卡拉上市确认稀释收益2.65亿元等。其中,神州租车受疫情重创。根据神州租车的公告,2020上半年预计产生亏损38亿元到43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2.79亿元。 但神州租车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伴随国内疫情好转,神州租车下半年的运营情况有望实现环比改善。更重要的是,上汽集团计划以全资子公司汽香港,收购神州租车近三成的股份,成为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原大股东陆正耀持股已通过减持降低至20.92%。神州租车专注短租业务,可依托上汽在产业各领域的资源,将降低财务成本,更快地恢复正常运营,从而实现更好的财务表现。 此外,公司的幼儿园业务在疫情严重期间闭园,因此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农业与食品板块的水果和海鲜业务也出现利润下滑。从需求端来看,由于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大幅收缩;从供给端来看,海外船运受阻,导致海鲜业务延期。而随着疫情的恢复,业绩修复指日可待。 此外,联想控股的多个板块显现了穿越周期、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东航物流、正奇金融、拉卡拉支付、联想集团、联泓新材料等企业都成功保持业绩的稳定或增长。其中东航物流是中国航空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 为全球防疫抗灾、复工复产做出重大贡献,2020年上半年业绩表现良好。正奇金融坚持 “投贷联动”的业务模式,成果转换明显,被投企业中艾可蓝环保创业板上市、 天合光能科创板上市、 圣湘生物科创板顺利过会, 2020年H1净利润同比增长49%。 总体来看,公司战略投资板块基本面稳健,短期冲击不改长期增长趋势。 三、经营风险底部出清,股价复苏拐点在即 如果剔除黑天鹅事件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联想控股的净利润实现正增长。而疫情带来的冲击已经见顶,经营风险底部出清,受冲击的板块的业绩在下半年大概率迎来修复。 另外,财务板块的国盾量子、 WiPAM、海晨物流,金融服务板块的正奇金融所投项目圣湘生物、农业与食品板块中的华文食品均已在下半年实现上市或上市在即。另有多个IPO项目在稳步推进。因此,预计下半年的业绩将会迎来较高增速。 由于联想控股早于7月发布盈警,因此市场对利润下滑的利空已消化完毕。中期业绩报告一出,股价出现反弹。目前,公司控股的总资产应已过千亿,市值却仅为200多亿,市净率不到0.34,接近上市以来的最低点(最低点在疫情下港股重挫时期)。利空出尽下,联想控股可能迎来业绩修复拐点,值得关注。
8月27日,硅谷天堂(833044.OC)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0.22%;实现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151.08%。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及净利润大幅增加主要系本期公司通过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将欣龙控股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所致。 公开资料显示,硅谷天堂目前定位为一家综合性投资集团,主要商业模式为控股经营型投资和参股财务性投资。结合20年以来的产业投资经验,硅谷天堂开始逐步尝试在重点布局的行业领域进行控股型收购,逐步向综合性投资集团转型。 转型综合性投资集团成果初现 在私募业务方面,硅谷天堂长期以来深耕国内私募市场,在2020年上半年在私募方面仍然保持了优异的业绩。资料显示,硅谷天堂所投的企业奥普家居顺利登陆主板市场、虹软科技入围“最佳科创板上市公司”榜单。 在6月11日在投中信息正式揭晓“投中2019年榜”榜单中,硅谷天堂控股子公司天堂硅谷荣膺“2019年度中国最佳中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20”第十八名、“2019年度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50”第三十六名、“2019年度中国最佳定增投资机构TOP5”。 在综合性投资集团转型方面,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2月底,硅谷天堂获得上市公司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955.SZ)控制权,逐步实现由资产管理集团向综合性投资集团的战略转型。2020年2月,欣龙控股董事会完成改组,正式纳入公司2020年半年度合并报表范畴。随着合并报表的实现,硅谷天堂的多元化业务架构初现,综合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记者了解到,在硅谷天堂入主之前,欣龙控股自2010年以来,扣非净利润一直为负,2019年三季报净利润为-0.11亿元,倘若年度净利润为负,欣龙控股将被ST。在硅谷天堂入主后叠加疫情下口罩需求增加的因素,欣龙控股目前发展迅速。根据欣龙控股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营收7.9亿,同比增长99.4%,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大幅扭亏,增长2568.32%。截至发稿日,欣龙控股市值52亿。 业内人士表示,就上市公司而言,硅谷天堂的控股经营型投资模式有机会为其带来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有望带领上市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换电生态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控股经营型投资模式投资将会成为硅谷天堂的主要商业模式之一。根据7月10日展鹏科技发布的展鹏科技(603488.SH)发布《展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在该交易预案当中,可以看出硅谷天堂拟入主展鹏科技。 据了解,此次拟入主展鹏科技,是基于国家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在《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提到的,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硅谷天堂认为,换电模式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换电网络体系”,这对核心技术、电池标准化、换电站投资建设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依靠单体公司很难推动换电模式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硅谷天堂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生态”,其由“1+3+1”组成,即“一个指挥中心,三大核心板块,一个底层支持”。三大核心板块分别是以展鹏科技以及伯坦科技作为核心技术构建者;澎湃电能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电池资产运营者;银能控股有限公司及其下设子公司作为换电服务提供者。硅谷天堂希望将展鹏科技与伯坦科技的核心技术和先行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生态”中的技术引领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2020年,资本市场改革加速,硅谷天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坚持寻找高质量标的进行价值投资,另一方面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未来,将不断突破自身壁垒,实现持续且稳健的发展。
2020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国内经济及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房住不炒”作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一贯的主基调,并不会因为疫情原因而有丝毫松懈。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深受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去杠杆政策等负面影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人口流动更是加剧了房地产行业的波动。中国房地产重资产模式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诸多的难点与痛点。 而在房地产行业内部,大的增长逻辑也在悄然生变。从最初的“土地红利”时代到“金融红利”时代,再到目前的“管理红利”时代。行业的变迁中,轻资产的代建模式大概率将成为房地产发展路径下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27日晚,“代建行业第一股”绿城管理控股发布上市以来的第一份中期成绩单。虽然由于疫情影响,绿城管理控股收入确认延后导致当期收入下滑,但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中,公司项目数量持续增长,管理面积规模更是行业领先,展现出代建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疫情导致收入确认延后,真实收入并未灭失 数据显示,绿城管理控股上半年实现收入8.15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下滑21.3%;拥有人应占利润为1.34亿元,同比下滑14.28%,不过得益于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剔除上市费用后绿城管理控股归母净利润依然相较去年同期实现小幅增长,体现出公司基本面的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绿城管理控股上半年业绩的下滑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代建项目的建设及销售节点延迟一至两个月,但公司属于轻资产代建服务供应商,与传统开发商面临销售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及现金流压力加大的情况不同,代建工程及销售节点延后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将当期收入顺延至下个工程周期确认,真实的收入并未灭失。 而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代建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数据显示,绿城管理控股上半年项目数量持续增长,管理面积规模行业领先。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管理项目数量由去年同期的245个项目增加到268个项目,其中155个为商业代建项目,占比57.8%;113个为政府代建项目,占比42.2%。同期,公司实现合约项目总建筑面积7331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的6859万平方米增长6.9%;实现在建面积3882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的3077万平方米增长26.2%。 在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代建这种投资与开发相分离的模式已十分成熟,而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但通过绿城管理控股的良好表现,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代建行业所体现出的惊人潜力。尤其在深受疫情影响的上半年,代建行业在危机中反而蕴藏着机遇,这其中更隐现着绿城管理控股所具备的长期增长逻辑。 同时,作为“代建行业第一股”,绿城管理控股的上市预计将带动更多地产公司分拆代建业务独立上市,这与五六年前的物业板块颇为相似。在市场的传统认知中,物业公司一直以来被不断攀升的管理成本与日渐微弱的盈利所困扰;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不到位、不及时让业主颇有微词。但是自彩生活于2014年在香港挂牌上市开始,中国内地物业公司便迎来了价值重塑之旅。如今,同样作为房地产行业中细分子行业的代建板块,兼具稳定基本面和长期增长逻辑,或许也将复制物业板块的发展路径。 绿城管理控股具备三大增长逻辑 逻辑一:疫情之后,改善性住房需求上升 首先,此次疫情的爆发让部分购房者进一步认识到居住品质的重要性,市场上对房屋的改善性需求有所增加,改善型购房者成为购房群体真正的主角。数据显示,疫情后购房者对于住房品质要求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房屋有更好的周边配套,方便生活;二是需要住房有更好的独立性和隐私性,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三是对于日照、通风以及卫生状况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居住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绿城本身就被定义为“高端住宅专家”,从早期的绿城九溪玫瑰园开始,到后来涉及中式园林的营造,绿城旗下产品体系均有着极强的议价能力。凭借上述优势,绿城管理控股在疫情之后可以帮助委托方在住宅的品牌建设方面保持行业地位。 例如在今年4月20日,绿城管理控股就与华邦幸福家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绿城管理受托代建华邦幸福家园集团三个重点开发建设的生态康养人居项目——湛江玥珑湖项目、湛江玥珑湾项目、扬州玥珑湖项目,三个项目规划总用地近2万亩。 逻辑二:金融去杠杆带来发展机遇 当整个房地产行业受到金融去杠杆带来的生存压力的时候,轻资产、重资本、强平台的经营理念,以及代建业务所具备的服务业属性让绿城管理控股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拓展业务机会。 例如,受整个房地产市场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中小开发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专业的代建服务商,绿城管理控股可以通过信用背书的方式,为中小开发商提供丰富的资方资源,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为自身未来的业务拓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代建本身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模式,但要实现多方共赢,却并非易事。对绿城管理控股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委托代建,让中小开发商提升品质与口碑;另一方面,依托平台型企业的发展逻辑,可以把现有的流量做成闭环,实现赋能。 逻辑三:保障房业务打开成长“天花板” 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开发渐趋饱和、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随着二级市场土地招拍挂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机会出现在存量改造,特别是城市更新领域。 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全国共有老旧小区约17万个,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为40亿平方米,初步估算的投资额将高达4万亿元,集中分布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为首的一线城市以及西安、武汉、天津等二线城市。 近两年,监管部门针对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的政策也在持续落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而在今年,财政部、住建部等部委均从各个方面强调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包括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了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等。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代建保障房公司,绿城管理控股将持续受益于该项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稳定的政策扶持力度。数据显示,目前绿城管理控股现有政府代建项目在建面积2418.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1741.7万平方米增长38.9%。 结语:绿城管理控股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代建业务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具备远低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经营风险,还能为公司带来持续且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因此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绿城管理控股具备天然的优越性。 而在上半年,绿城管理控股新签约商业代建项目29个。其中,项目销售额811亿元,同比增长33.0%;项目对代建费总额32.3亿元,同比增长28.7%。同时,项目交易单价亦有所提升项目销售单价每平方米约人民币1.51万元,较去年同期每平方米人民币1.21万元增长24.8%,体现出绿城管理控股管理层对原有房地产模式的改进,同时也体现出代建行业轻资产模式的逆周期属性,以及绿城管理控股颇具前瞻性的战略纵深布局。 (资料来源:Wind) 不过,绿城管理控股上市以来的股价震荡走势并未反映出行业向上的景气周期,截至8月27日收盘,公司股价为3.08港元,相较前期高点4.4港元回撤幅度约30%。结合代建赛道长期增长逻辑,目前价位的绿城管理控股无疑具备相对不错的投资性价比。
长亮科技8月28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的金融服务监管局和长亮科技的子公司——长亮控股(Sunline Holding)签署初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一些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务与技术的合作展开探讨。由于相关合作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目前对公司业务尚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8月28日,旭辉控股举行2020年中期业绩线上发布会, 上半年,旭辉控股实现收入230.2亿元,同比增长11.3%。核心净利润31.94亿元,同比增长11.2%。归属股东净利润36.68亿元,同比增长5.38%。核心净利润率为13.9%,与去年同期持平。毛利59.01亿元,毛利率25.6%,相比去年的29.3%有所下降。 上半年,旭辉控股实现核心ROE 23.2%,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连续第5年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 对于利润率维持稳定,旭辉控股在中报中称,主要是“由于合理的土地成本、低融资成本,以及通过改善质量和品牌而实现的产品溢价”。 从销售业绩看,2020年1月-7月,旭辉控股合约销售额1027亿,销售回款率超过95%,销售、回款双双突破千亿。其中,6月单月合约销售额251亿,创单月历史新高。 具体到各区域,前7月旭辉东南区域销售突破250亿,江苏区域、山东区域、华北区域销售各突破100亿。此外,东南区域、江苏区域、华北区域、山东区域前7月的销售回款均超过百亿。 “4月份之后,我们的销售额快速恢复,即将过去的8月单月,预估销售额也能超过250亿元,我们有信心超额完成2300亿元的年初既定销售目标。”旭辉控股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对2020年全年既定目标暂不做调整。 中报数据则显示,截止6月30日,旭辉控股并表已售未结金额首次超过1000亿。此外,旭辉控股下半年新开盘项目超过50个,总可售货值约2800亿,其中88%位于一二线及准二线城市。 旭辉控股管理层还在业绩会上表示,公司长期坚持有回款的销售、有利润的销售。在价格和量的平衡上,也不会做“割肉式”的跑量。将聚集产品和服务以提升项目售价,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目标。 土储方面,2020年上半年,旭辉控股新增土储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增货值约838亿,权益比提升至69%。其中,91%新增可售货值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按照可售货值计算,新获项目并表比达70%。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加大多元化拿地的力度,上半年旭辉控股落地了9个多元化拿地项目,全部实现零溢价获取,占新获取土储权益建筑面积的近4成 “下半年公司整体投资策略维持稳定,拿地总量会比上半年略有增长。主要聚焦一线和二线城市,并关注三线城市。同时,公司将继续坚持不拿地王、不拿贵地的原则。”旭辉控股管理层表示。 财务结构方面,报告期内旭辉控股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3528亿元和726亿元,银行结余及现金594亿元。同期,旭辉控股加权平均融资成本5.6%,较2019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净负债率63.2%,较2019年末下降2.4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2.4倍。 融资发债方面,5月旭辉发行2020年第一期公司债券31.2亿元,3+2年期的利率低至3.8%,创下了旭辉控股公司债发行历史利率新低;7月旭辉控股首次发行境外绿色债券,总额5亿美元5.25年期利率5.95%。 针对“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融资有收紧趋势”这一传闻,旭辉控股管理层表示,中央出台关于房企融资的新规则很有必要,此前出台的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等政策更多是针对行业,而此次的政策则更多面向企业。 “我们认为这一新规则会更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风险。新规则对依靠高财务杠杆来增长、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影响会大一些,但优秀企业会受益于新规则。”旭辉控股管理层说道。 旭辉控股管理层在业绩会上称,经过20年的发展,在地产开发主业之外,旭辉控股构筑了涵盖商业、物业、长租、住宅产业化、教育、养老、代建的“1+7生态平台力”,具备了“生态平台力”、“创新引领力”、“组织执行力”、“品牌竞争力”、“持续发展力”五大核心竞争力。 下半年,旭辉控股集团将继续坚持持续、稳定、有质量的增长。以美好生活服务商和城市综合运营商的核心定位,不断向着成为一家全球化的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迈进。
8月27日晚间,清洁供热龙头联美控股(600167.SH)发布2020年半年报。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0.36亿元,同比增长23.77%;净利润9.76亿元,同比增长17.50%,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9.39亿元,同比增长15.12%。 相较于去年同期,公司资产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各项财务指标持续向好。其中本期末资产负债率30.55%,较去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0.84%,较去年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联美控股双主业均以预收费模式为主,现金回款好。截至本期末公司手握货币现金37.37亿元,类现金资产43.79亿元,充裕的现金流有利于公司充分储备原材料、进行外延拓展扩大规模,也增强了公司的融资潜力,未来发展预期稳定。 清洁供热行业迎来战略扩张机遇 对于清洁供热业务,联美控股作为行业龙头,已经形成了“供热+供冷+供电+供汽”多种能源供给的格局,能够实现“清洁燃煤+天然气+再生水源+生物质能+余热废热”多种能源利用。在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发展清洁集中供暖、拆小上大、提高供热效率已经成为行业整合趋势,也为供热领域龙头企业提供了战略扩张机遇。 普华永道在《2019年中国能源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未来展望》中提到,目前,公共事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具有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化不足、区域分散等特点,大型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实现行业整合的趋势较为明显。以联美控股为代表的企业将持续推进产业并购,促进行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 业内认为,伴随着供热市场整合持续,联美控股凭借着高质量的供暖服务,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以及充足的现金子弹,将持续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市场,随着接网面积以及联网面积的不断提升,未来业绩有着充足的保障。 发布首份“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 据了解,联美控股是目前A股规模最大的清洁供热上市公司,集供热、供电、工程及接网及广告发布于一体。凭借持续的清洁技术创新、高质量的客户服务、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联美控股已发展成为环保及公共事业板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 此次披露半年报的同时,联美控股还发布了首份ESG报告,即《联美量子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报告从公司业绩、公司治理、绿色发展、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社会公益等角度阐释公司经营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力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和谐统一。
奥佳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李五令与珠海崇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珠海崇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李五令拟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28,1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1%)协议转让给珠海崇澜。转让价格为每股14.517元,转让价款合计为40,792.77万元。 本次权益变动不涉及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公司控股股东仍为李五令、邹剑寒。本次协议转让完成后,李五令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由25.04%减少至20.03%。公司表示,本次双方作为重要战略合作方开展业务合作、共谋发展,珠海崇澜及关联公司前装采购需求及后装市场较强的导流能力,将为公司相关业务切入B端市场创造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