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联想控股(03396.HK)发布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收入为人民币1848.66亿元;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为人民币6.37亿元。在7月31日,联想控股曾发布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归属净利润为3亿元—10亿元。 今年上半年,突发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创,作为一家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联想控股的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据中报披露,造成其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报告期内全球经济均遭新冠疫情冲击,联想控股多个业务板块也受到明显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神州租车计提大额减值导致贡献的亏损大幅增加等客观因素也拖累了业绩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允价值下降或减值计提属非现金性质及一次性调整,对联想控股的现金流及业务运营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若剔除该影响,其经营性业务的利润贡献受疫情影响的下滑幅度其实并不大。同时,联想控股公告中也传递出公司整体财务状态稳健,资金充裕的积极信号。 中报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707亿元,并且还有人民币916亿元的未动用银行信贷额度。 当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及联想控股战略投资各业务板块积极应对并不断提升业务竞争力,其业务发展正在重回正轨。随着加速出售二手车保持健康的现金流,以及谨慎管理现金流等措施,维持稳健经营的神州租车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联想控股有望在下半年持续释放利好。比如,在8月28日,公司战略业务旗下的正奇金融以投贷联动、整体方案全力支持的圣湘生物也将在科创板上市交易。而今年以来,正奇金融投资的艾可蓝、天合光能,联想之星投资的开拓药业、燃石医学,以及君联资本投资的优刻得、赛伍技术、燕麦科技、国盾量子等多家被投企业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展望下半年,联想控股战略投资中,农业与食品板块的联营公司华文食品已成功过会,佳沃鑫荣懋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先进制造与专业服务板块的联泓新材料和东航物流的IPO申报也都在正常进行中。财务投资中,已递交的IPO申请项目超过12个,其中科创板项目7个,有望持续为投资人贡献良好的回报,并为投资人贡献良好的回报。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光大控股”或“本公司”)公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中期业绩。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光大控股募资稳中有升,实现了包括“一带一路”绿色基金、境内夹层基金三期在内的新增管理规模港币95.54亿元。光大控股资产管理规模(AUM)上升至港币1,572亿元,以固定汇率基准计算,较2019年底增长港币37亿元。管理基金数量为74支,投后管理项目193个。报告期内归属于本公司股东之盈利为港币7.65亿元,董事会决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港币0.14元。 光大控股表示,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资产管理行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光大控股积极应变,充分发挥自身在私募股权行业的头部效应,汇集资源,主动布局,抵御了客观环境的冲击,在不少领域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 具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在相对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光大控股凭借自身丰富的发展经验及在基金管理行业深耕多年的客户基础,仍然保持了总体资产管理规模的稳定,并进一步完善产品配置,实现新增管理规模港币95.54亿元。 期内,光大控股成功设立光大“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基金,打造中国“一带一路”和ESG(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投资旗舰品牌;夹层基金团队凭借丰富的基金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投资业绩获得保险系投资者信赖,完成夹层三期基金及联接基金的设立;母基金在夯实与投资者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合作布局。 此外,光大控股境外资管规模创新高。截至2020年6月30日,光大控股旗下基金管理业务的非人民币基金管理规模达到港币454亿元等值,AUM占比达到29%,较2019年底上升3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光大控股继续保持稳健审慎的态度,有保有压。基金及自有资金共新增/追加投资项目32个,投放资金约港币22.5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新经济、新基建、大民生、大健康类的项目。 同时,光大控股择机获利退出已成熟项目,总共退出/部分退出项目36个,实现现金回流约港币36.5亿元。光大控股重点布局的教育、医疗健康和科技板块表现突出,希望教育、先健科技、宇信科技等3个重点项目在资本市场表现较好,上半年产生整体收益约港币10亿元。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光大控股比以往更加注重对被投企业的全方位资源支持,与被投企业共度时艰,共同成长。在新冠疫情期间亦加强了对在管基金、被投企业的管理,定期对基金管理业务下193个投后项目进行风险梳理。2020年上半年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整体风险可控。 展望下半年,光大控股预计全球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仍然复杂,地缘政治紧张,经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新冠疫情影响可能将长期存在。对于私募股权行业而言,在整体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行业发展将进一步分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经济内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私募股权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8月21日下午发布的半年业绩报告中,宝能系的前海人寿已不再是新城控股(601155.SH)前十大股东成员。 2020年一季度,前海人寿曾买入新城控股总股本的0.34%,总计775万股,一度取代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首次成为公司前十大股东。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前海人寿看中的或许是新城控股的高额分红——2019年年度每股分红1.7元(含税),足以位列众房企分红榜之首。 尽管险资离去,不过还有两支基金在二季度重新建仓新城控股,并成为前十大股东。具体持股情况为,招行-交银施罗德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持808万股;农行-交银施罗德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持719万股。 从截至8月22日的数据来看,目前有15家基金持有新城控股,总计持股数量1830.12万股,占总股本0.81%。以持仓机构来细分,交银新成长混合、交银精选混合、国泰国证房地产行业指数分级、南方中证房地产ETF和鹏华地产分级5家居前。 不过,相较于2019年同期包含基金、券商、保险等高达376家金融机构持仓的盛况,目前的15家并不算多。 7c2c372abc244d0e53cc625f67e322db.jpg 2019年7月,新城控股遭遇堪称发展史上不曾有的黑天鹅事件。新城二代,1987年出生的王晓松临危受命,和新城人一起努力将公司拉回正轨。 今年5月的年度股大会上,王晓松曾复盘新城过往27年的发展,并称当下正处在第2个15年发展末尾。第3个15年,新城要从此前靠“住宅+商业”双轮驱动向商业管理要利润转换。 新城在商业管理能力上的提升,在2020年的半年报中有所体现。 上半年,吾悦广场已开业面积共586.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72%,实现租金收入21.32亿元,同比增长22.46%,平均出租率达96.08%。 对比中即可看到“住宅”和“商业”之间的差距。上半年,物业出租及管理的毛利率为71.69%,比上年增加2.69%。而房地产开发销售的毛利率则比上年下降10.33%,为23.43%。 总体来看,上半年,新城控股营收和净利润还是在增加。前者为377.36亿元,同比增长121.15%;后者为32.04亿元,同比增长23.59%。 新城控股财报显示,215.66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带来了12.15亿元的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144.96%,贡献超过3成的净利润。一般来说,随着联营、合营公司利润逐渐释放,投资收益将成为新城控股利润增长的有效推动力。 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新城控股营收和净利润两者的增速却并不匹配。这也是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共性。房地产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受挤压已是不争事实。 按照地产公司平均2-3年的结算周期,新城控股在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新增土地的平均楼面地价,分别为2330元/平方米、2421.48元/平方米和2867.82元/平方米,已经有所上升。 新城控股需要思考未来如何继续保持稳定的利润以及毛利率增长。 半年报中,新城控股自称,上半年公司拿地城市层级显著提高。其所指为战略性增加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杭州等核心一二线城市的项目。 对比来看,在王晓松执掌下的新城,发展节奏已开始侧重于稳健。 单从新增土地面积来看,2020年上半年,新城控股总建筑面积1907.78万平方米,而去年同期则有2459.20万平方米。 同样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上,今年的63座吾悦广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仅约5亿元,而去年同期44座吾悦广场就有约6亿公允价值变动,相对来说略显保守。 截至今年6月底,新城控股实现销售金额975.21亿元,而四季度被认为是公司供货和销售的高峰期,新城稳步推进2500亿元的年度销售目标。(
8月26日晚间,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控股;股票代码:00861.HK)发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前6个月经营业绩。2020年上半年,受益于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简称“新基建”),神州控股旗舰大数据产品“燕云DaaS”成功在多个大型智慧城市3.0项目落地,智慧产业链业务亦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神州控股整体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神州控股整体业务录得营业额约港币83.50亿元,较上财年同期增加约港币7.80亿元,同比上升约10.31%,其中大数据相关收入约港币5000万元;母公司股东应占溢利约港币2.43亿元,同比增长约921倍。 燕云DaaS成为“新基建”发展利器,神州控股智慧城市业务收入同比大增69.78% 上半年,国家大力推进服务于数字经济的“新基建”计划,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公布规模达数万亿元的“新基建”预算,而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推进“新基建”必不可少的部分,推动神州控股的智慧城市业务急速增长。报告期内,智慧城市业务整体营业额录得约港币1.52亿元,同比增长69.78%,毛利约为港币4375万元,同比增加195.16%。 报告期内,智慧产业链业务整体营业额录得约港币30.92亿元,较上财年同期大幅增长约31.56%;毛利约为港币3.60亿元,同比增加22.95%;分部经营利润按年增加81.15%至约港币7781万元。 神州控股旗下神州信息战略聚焦金融科技,在银行核心业务、渠道管理解决方案市场已经连续八年排名第一,自主研发的分布式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企业级微服务平台、智能银行等类型解决方案持续领跑细分市场,整体业绩稳步增长。报告期内,营业收入约港币48.07亿元,毛利约为港币7.89亿元,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依然实现金融业务签约同比增长36%。
启迪古汉、启迪环境同日公告,公司实控人清华控股拟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方式,转让其持有的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启迪控股1.08亿股股份(对应持股比例约14.84%)。若此次交易实施完成,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化。
日前,A股工程机械达刚控股公布今年中期成绩,上半年度公司总营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63.73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52.3万元,同比增长194.56%。 公告称,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公司上半年对总部产品的经营方针和销售策略进行了适度调整使降本增效明显,实现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同时众德环保、达刚筑机、达刚装备、智慧新途等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促使公司上半年度业绩实现较大增长。 基建行业持续景气,达刚控股净利增长近2倍 目前,达刚控股的主要业务包括高端路面装备研制、城市道路智慧运维管理、危废固废综合回收利用等三大块,其中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业务收入占比超7成。 从达刚控股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可以看到,上半年来虽然国内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在传统基建及工程装备方面却并没有受到太明显的影响。 相反,得益于国家在疫情之后果断且有力的财政及行业政策强力扶持,传统基建反而迎来了很好的新一轮逆周期调节带来的景气行情。 今年1-7月份,国内道路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投资分别逆势增长2.4%和5.7%,增速分别提高1.6个和3.1个百分点,是基础设施投资细分行业中增长最强的。连带着前7月混凝土机械、挖掘机、压实机械等分别增长86.2%、68.7%、40.0%。 作为路面机械板块概念的达刚控股,其未来业务持续景气的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 东英金融潜在受益,还有不少彩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达刚控股的业绩持续改善,港股市场有一只上市公司也有望因此受益明显。 资料显示,港股东英金融(1140.HK)曾于2019年6月与卖方签订相关协议,公司将通过分期支付形式收购达刚控股19.9%的股权,总代价6.95亿元,前期的4.5亿元已经完成支付。这意味着虽然收购事项还未完全完成,但东英金融成为达刚控股的股东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作为一家投资公司,东英金融的投资策略主要分为长期核心持股、中期私募股权及风险投资以及短期套利等,目前现有的投资组合前三大领域分别为医疗与健康、金融服务及TMT,投资占比分别为31.2%、15.3%、5.3%。 就估值而言,医疗与健康领域的最大持仓为于碳云智能集团有限公司(“碳云智能”)的投资,而于金融服务领域,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占比最大,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南方东英”)位居其后。于TMT领域,滴滴出行是公司的代表性投资之一。 据资料显示,东英金融于2016年以1.1645亿港元的代价获得了滴滴出行境外公司小桔快智少于1%的优先股,当时小桔科技时估值约342亿美元。 就在上月,市场有消息传出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发行上市,目标估值高达800亿美元,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 按此估值算,东英金融仅在对滴滴持有的股权估值就有望实现超1.5亿港元的收益。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中概陆续回港股二次上市,市场无论A港股的相关影子股都获得了一轮轮强劲热炒。如今年7月21日,蚂蚁金服首次被传出确定要启动港A股同时上市的消息,一举让当日的十数只相关概念股纷纷涨停。 就在今日,蚂蚁金服已确定分别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大批相关概念股又将迎来一阵爆炒。 滴滴选择上市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以想象,如果不久的将来滴滴的上市消息也落地了,相关概念股也必然会被媒体挖掘出来,到时候纯正的概念股东英金融亦有望将迎来更多的投资关注。 不仅如此,东英金融于2018年以10.99亿港元投资碳云智能,当前持有其7.7%股份,价值约11.46亿港元。碳云智能是全球人工智能及精准健康管理领域的引领者,今年疫情期间,碳云智能利用其专业独有技术快速打造冠状病毒免疫应答测试及疫苗开发验证平台,用于无症状普通人群进行免疫特征筛查,并且还着力开发冠状病毒体外诊断试剂盒及疫苗,有关体外诊断试剂盒已递交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待批准。 南方东英是香港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东英金融自2008年开始投资南方东英,持有其22.5%股份,至今已获得5.1倍的投资回报。南方东英曾持有金额达人民币461.0亿元的全球最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南方东英不断创新,多次率先推出新产品,更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南方东英的美元货币ETF(股份代号:9096.HK)于2020年3月11日获惠誉评级评为“AAAf”级,成为首个获得惠誉评级的香港上市ETF基金。今年7月21日,南方东英又推出香港首批A股杠杆及反向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放大A股表现以及对冲下行风险的工具。 如今随着中国持续加速改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南方东英有望在中国资本国际化的浪潮中继续获取更大的发展机遇,也为东英金融创造更多价值。 业绩寒冬过去,估值修复时机来临 东英金融的2020财年(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个月)业绩显示,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以疫情爆发的影响,公司报告期内收入为1.82亿港元,同比下降20.2%,年度净利润由盈转亏。 受此影响,公司今年的每月资产净值也一度出现明显回落,年报显示截至3月31日的每股资产净值一度跌至1.42港元的近年低位。不过随着国内疫情后经济快速复苏,公司所投资的各项业务价值开始得到修复,7月份的未经审核每股资产净值已经回升至1.48港元。 实际上,以2020财年的净资产对比,当前东英金融的PB为0.7倍,处于近5年来的低位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英金融的这一期业绩亏损因素中,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做出了6.67亿港元的预期信贷亏损拨备,主要是由于美中摩擦、疫情冲击等宏观不利因素冲击,以及向达刚控股预付代价公平值减少而增加的预期亏损拨备。 如今,达刚控股已经率先复苏,国内疫情形势也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回暖迹象明显,且不论这部分的预期亏损拨备有多大比例可能会冲回,起码以后也很可能不会再有更多的预期亏损拨备了。 而叠加上述东英金融所投资的业务情况,复苏信号普遍明显,因此相应的其自身的业绩拐点迹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效确认。 总体看,上半年的疫情全球大爆发确实给很多行业带来很大的损伤,无论是实体经济方面,还是反应在资本市场上。但如今中国率先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各行业都在以最快最稳的姿态重新恢复经济活力,寒冬已然过去。 所以无论是达刚控股,还是其背后与之相关的东英金融,都有望迎来一个确定而持续的复苏机遇。
记者 冉学东 见习记者 马雪飞 北京报道 8月 24日,天津信托先后在官网和官微上发布股权变更公告,证实了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实集团”)已成功受让天津信托77.58%,成为控股股东,已经完成工商登记变更。 天津信托一波三折的混改至此也终于落定。 此次上实集团受让的77.58%股权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泰控股”)所持有的51.58%股权以及天津泰达国际控股(集团 )有限公司(简称“天津泰达”)所持有的26%股权。 也就是说,此次变更完成后海泰控股将所持股权全部出清,而天津泰达尽管仍然为二股东,但持股比例也将降至16.11%。 混改一波三折 天津信托的混改之路可以追溯至2017年,而回溯天津信托混改历程,也可谓一波三折。 2017年天津信托改革启动后,于2018年4月将混改项目正式挂牌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当时信息显示,天津信托拟征集3名投资方,新增注册资本21亿元,对应持股比例为39.73%,三家投资方分为对应持股比例为7%、18%和14.73%。 当时的天津信托大股东为海泰控股持股51.58%、天津泰达持股42.11%,另外天津教育发展投资持股1.05%、安邦人寿持股3.90%、安邦保险持股1.36%。 然而这一方案进行并不顺利,2018年下半年因未征集到合格意向投资者,项目遭遇到三度延期。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天津信托此次拟引进三家中小股东,实际控制权并未发生变动,因此外部观望居多。 最终天津信托大股东海泰控股于2019年1月宣布,“截至2019年1月16日,天津信托未征集到合格意向投资者,为了促进混改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国资监管部门的要求,天津信托混改项目拟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撤牌。” 对于彼时混改推进困难的原因,天津信托方面曾解释道,当时的混改方案是与大股东海泰控股一起,对于资金的需求比较大,在资金面比较紧张的时候,投资者较少。另外,监管对于信托公司股东的准入门槛较高,所以混改方案不是很受市场认可。最终天津信托与海泰控股不再进行捆绑,分别制定方案。 2019年12月底,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再次披露了两则天津信托股权转让信息。其中,大股东天津国资委旗下的海泰控股和天津泰达分别出让所持股权,挂牌价分别为39.50亿元和19.91亿元。 今年2月,上实集团最终以唯一一家合格受让方的资格,先以底价19.91亿元摘得天津泰达出让的26%股权。 随后3月,海泰控股所持天津信托51.58%股权公开竞拍。据了解,竞拍期间天津信托曾与上实集团、忠旺集团等意向投资者沟通对接混改事宜,而后上实集团以74.18亿元成功摘牌控股权。 最终,上市集团合计耗资94.09亿元摘得天津信托77.58%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4月20日,海泰控股集团、泰达控股与上实集团举行天津信托混改协议签约仪式,正式为此次股权转让落下实锤。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天津信托推进混改之际,公司股东原安邦系拟将所持有的5.26%天津信托股权转让全部转让,尚处于挂牌期。作为原安邦系金融版图之一,2015年其股权收购价为0.9亿元,时隔五年,天津信托股权当前转让价为3.93亿元。 上实集团溢价摘取控股权 从两次股权转让来看,上实集团对于天津信托控股权势在必得。 相较于此前26%的股权的直接摘得,天津信托51.58%的控股股权竞争可谓激烈。与39.50亿元的挂牌价相比,上实集团最终溢价34.68亿元收获股权。高达近90%的溢价,上市集团对于天津信托控股权可谓执着。 作为天津信托新的当家人,公开信息显示上实集团于1981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上海在境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涵盖医药医疗、基建环保、房地产和区域开发、消费品、金融服务和投资五大领域以及创新发展的新边疆业务,拥有上实控股、上海医药(601607)、上实环境、上实发展(600748)、上实城开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在上海国资系统企业中位于前列。 “上实集团入股,是其实现金融与实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天津信托带来雄厚产业背景、强大资金后盾和市场化体制机制,有利于天津信托更快更健康发展。”天津信托曾表示。 对于此次股权变更后,天津信托将如何发挥协同效应,借助实控人资源开展业务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截至发稿前记者暂未收到天津信托方面回复。 毋庸置疑的是,控股股东的变更对于信托公司转型、治理、业务开展都会带来新的变化。上实集团方面也曾表示上实集团入股,有利于天津信托不断壮大资本实力,创新拓展业务,对于以资本为纽带密切津沪两地经贸合作,促进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末,天津信托总资产规模2248.75亿元,其中固有资产80.69亿元、信托资产2167.06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8.43亿元,同比下降27.63%,净利润5.78亿元,同比下降1.02%。2020年上半年,天津信托实现总营收2.19亿元,净利润1.30亿元。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