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很多投资者都发现,自己炒股已经很难赚到钱了。于是纷纷加入到了买基金的行列当中,去年下半年基金销售其实就非常火爆,从7月到现在,保守估计就得有万亿资金募集。这些钱,现在能有一半建仓完毕就不错了。 到了2021年,公募基金热度不减反增,1月18日,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认购总规模达到2398.58亿元,打破了去年由鹏华基金创下的1357亿元认购纪录,再度书写新基金发行的历史。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也成为了第一个管理千亿规模的主动基金经理,像广发的刘格菘,景顺长城的刘彦春这手底下也都管理着700-800亿的规模。基本上现在大家都用抢房子的思路在抢基金,现在你要不是秒光基,日光基都不好意思更人家打招呼。基金行业的总规模已经破了20万亿。从表现来看,去年也非常的好,2020年公募基金全年利润合计近2万亿,同比增长69%。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阶段。好像全都在赚钱。 从基金公司的排名来看,易方达现如今是全国最大的基金公司,2020年末他们已经是8000亿规模,汇添富第二,也有5500亿。再然后就是华夏,广发,南方,富国,嘉实,博时,这些也都是4000-5000亿。如果你要是选择主动基金,老齐建议你在前30名的基金公司里面选产品,基金公司越大,投研实力也就越强。资产管理水平越高。哪怕是基金经理差点,整个公司的投资委员会也会对他有把控。 现在可不光是公募基金卖的火,连私募也来凑热闹了,今年1月份宁泉资产、淡水泉投资、高毅资产、正心谷资本、千合资本、石锋资产、盘京投资等多家知名百亿私募在渠道热销。有私募单渠道就卖出100亿,提前结束募集;有私募限额认购,在两家渠道一天募集近50亿;更有绩优百亿私募产品在渠道被秒杀。 面对公募和私募的热销,老齐也经常在星球的粉丝群里,被问到各种问题,首先,私募和公募该怎么选?私募是不是更好一点!回答是,恰恰相反,公募的整体水平要明显比私募高出不少,私募只是有个别公司表现很好而已。而且头部的私募公司,他也不见得每款产品都很好,有的产品表现也很糟糕。比如去年某顶级私募大佬,自己亲自掌管的产品收益就很糟糕。而合伙人管理的产品业绩就很不错。所以私募鱼龙混杂,十分难选。经常是今年排名靠前,明年就排名垫底。今年你看他爆赚买进去,明年就让你巨亏。而且私募的持仓和报告都不怎么对外发布,你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搞的,所以没办法去追踪和评测。我们经常说,选到好的私募比选到好股票都难,所以劝大家还是尽量的选择公募去投资。 其次,公募这些新基金,我到底该怎么选?很简单,一律都不选。银行理财经理给你推荐新基金,只是因为他的提成返点高,而并不是因为这个基金有多好。新基金由于有一个半年左右的建仓期,所以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是牛市,你买新基金,浪费效率,半年之内根本跑不赢同类,更跑不赢指数。如果是熊市,我们完全可以等他折价了在二级市场去购买。所以无论牛熊都不合适。而且市场接近高点的时候,新基金发行,往往是去接老基金的盘的,从而保证老基金,明星基金能够全身而退。所以投资的原则之一就是不买新基金,什么都不买。 第三,基金火爆发行,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即将终结?根据以往经验,只要市场热度增加,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有人还跟上次牛市比较,说现在基金发行规模远超2015年,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泡沫形成,只能说市场确实到了情绪驱动阶段,但是还没到火爆。因为财富总是越来越多的,股市的市值也是越来越高的,所以成交也会越来越大,两次大牛市除了估值之外,像什么点位,成交量,投资者规模,市值,新基金发行数量都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新基金的量超过上一波牛市再正常不过了。目前看,新基金确实热起来了,但还没到疯狂,疯狂的标志是,大家都嫌基金涨的慢,自己去做个股了,也就是说新基金火爆,但是排队开户更火爆,投资者跑步入场,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到天量水平。我们在星球粉丝群里经常开玩笑,说啥时候有人开始教老齐炒股票了,基本上行情上也就到顶了。 所以,综合来看,大家心里要有根弦,现在肯定不是什么牛市的起点,而是牛市的尾声。种种迹象表明,市场正在持续升温。所以今年防守要比进攻重要的多。别看你现在赚钱了,那都只是赌桌旁边的钱而已,也就是说,随时都有可能输回去。华尔街有个比喻,在赌桌旁边数钱,是最傻的行为。对于绝大多数散户来说,股市结账的时候,从来都是在熊市,而不会是在牛市。因为熊市的时候,才会割肉。牛市他们是不会舍得卖的,即使一开始卖了,看到后面还涨,自己也会加磅买回来的。所以别经过两年牛市,赚到点小钱就觉得自己英明神武,股神在世,其实只是因为还没到收网的时候。从现在开始市场进入零和博弈阶段,也就是你赚的一定有人赔,你赔的一定有人赚到了。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新基金发行火爆的当下,用这句话来形象新基金发行的认购规模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比如,1月18日,共有21只新基金扎堆发行。其中,当天发行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的认购规模达到2398.58亿元,这一单日认购规模已经打破了去年由鹏华匠心精选创下的1357亿元纪录,成为我国公募基金有史以来认购规模最大的产品。由于该基金的募集上限为150亿元,最终配售比例为6.2537%。 基金发行火爆与近年来投资基金所表现出来的获利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基金销售渠道及销售手段有关。如这次创下发行新纪录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其发行得到了150家机构的支持,纷纷成为这只产品的代销机构。而且在发行前一些营销机构还对该基金产品推出了“低配比”营销,比如按照20%的配售比例给客户做宣传估算,让客户按照原计划的四五倍资金买进去,后来又将配售比降低至10%。正是基于这种“饥饿营销”,最终成就了该基金的创纪录发行,最终配售比例为6.2537%,跟新股中签有些相类似。 实际上,也确实有投资者是拿新基金的申购当成新股来“打新”的。“打新”是A股市场的一个传统项目,“打新”成就了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火爆,任何新股的发行都会受到投资者的热捧。而这种“打新”的做法近年来也蔓延到了新基金的发行。只要有新基金发行,在客户经理或理财经理们的引导下,投资者也是“逢新必打”,进而成就了近两年新基金发行火爆的局面,“日光基”、“爆款基金”因此而诞生。而这种“打新”的做法同样也是成就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创纪录发行的重要原因。 其实,新基金发行的申购与新股发行的“打新”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投资者还是需要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加以区别对待的,不要把新基金发行真的当成了新股发行,把新基金发行的申购当成了新股“打新”来对待。 首先,投资者对新股的投资通常都是一种短期行为。投资者“打新”中签了,认购了,新股上市就可以抛售,而且通常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所以投资者愿意积极参与“打新”。但投资者对新基金的投资应属于一种中长期的投资行为,不宜做短期投资。投资者短期投资基金的收益通常都非常有限甚至亏损。而既然是一种中长期投资,那么投资者参与基金申购就需要更慎重一些,而不能像是新股“打新”那样“逢新必打”。对新基金“逢新必打”,无疑是在给基金销售机构打工,让这些销售机构获得更多的发行费用。 其次,新股的投资风险与新基金的投资风险是不一样的。对于A股市场来说,“新股不败”现象仍然还是存在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现象较为少见。所以,投资者打新中签后,短线卖出通常都是能获利的,有的获利甚至还很丰厚,投资者进行新股“打新”的风险并不大。但新基金由于更适合于中长线投资,而这种中长期投资能否获利,一方面受行情发展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也与基金经理的理财水平高低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投资基金整体收益丰厚,主动权益基金收益中位数达到47.08%,其中近四成获得了50%以上的收益率,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也有14只基金2020年度的收益率为负,垫底基金去年全年亏损了11.6%。因此,投资基金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投资者不能闭着眼睛买进,也不能“逢新必打”。 此外,新股与新基金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新股没有代替品,而新基金是有代替品的。新股上市收益丰厚,这是“打新”者所追求的,所以面对新股“打新”,没有人会说,投资者可以买哪只老股来代替,毕竟大多数老股的短期收益通常都不能与新股相提并论,只有极个别的爆炒股例外。而对于新基金的发行,一些成熟的投资者其实是不以为然的,很少会参与申购。因为在这些成熟的投资者看来,申购新基金还不如买进老基金更靠谱。所以,买新基金的投资者大多数都不是老基民,而是新基民,或是一些投资经验并不丰富的投资者。 正是基于新基金与新股的上述不同,所以投资者莫拿新基金申购当成股票“打新”。对于新基金申购,投资者还是要多一些风险意识,不要“逢新必打”,而是有选择性地参与新基金的申购。比如选择那些理财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基金产品,以及选择自己比较看好的某些行业的基金产品等。基于此,投资者申购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倒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终于反弹了,虽然3600点得而复失,但无伤大雅,市场在连调三天之后,终于开始纠偏纠错了。 其实这是必然的,如果目前还处于牛市上升通道,调整三天必然会引发资金进场抄底,否则也不叫牛市了,那是熊市。 继续往下跌的话,股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那是在犯傻,在给那些虎视眈眈的新基金输送廉价筹码。 本以来新前两周的基金发行已经够火爆了,没想到今天来了个更劲爆的。仅仅一天时间,易方达的一只基金首募规模已经突破1500亿,大大超出了此前设定的150亿募集上限。 这也意味着配售比例不到10%,那些拿着百万资金申购的土豪们,最终给你的份额可能就只有几万块钱。这也太不给面子了吧,好歹也是土豪嘛,看不上咱这点钱嘛?难道比茅台还难抢吗? 其实老艾觉得没必要一窝蜂地去抢新基金,真要想买基金的话,老基金一大把,随便买,想买多少有多少,根本不用抢。 有人觉得新基金一定比老基金好,就像新房子要比老房子好一样,这有可比性嘛?甚至有人认为新基金一定会挣钱,只赚不赔,更是无厘头。 其实新基金可能还不如老基金,最尴尬的一点是得给老基金抬轿。市场里的好公司就那么多,你新基金能发现的好股票,难道老基金发现不了? 只要新基金建仓这些股票,就一定是给老基金抬轿,甚至有些基金公司为了保住自家某只明星基金的业绩,专门用新基金来给老基金抬轿。 除非你去建仓一只老基金都没有的股票,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只股票大概率是一只垃圾股…… 为啥很多基金销售渠道鼓励大家去买新基金,甚至把老基金卖掉去买新基金?无非是想多挣一份佣金而已…… 对于有炒股经验,习惯了买股票的股民朋友,更不必凑这个热闹了,看好什么行业,直接买行业龙头,等待这些新基金来抬轿就行了。以前都是给机构抬轿,现在咱也享受一把,坐坐他们的轿子,岂不美哉! 而且股票交易更加灵活自由,新基金一般都有几个月的封闭期,万一遇到市场风险,想赎回也赎回不了,而且会有对单只股票的仓位限制,哪怕是茅台这种股票,都不能全仓买入。和自己交易股票相比,灵活度差很多。 就咱们股民而言,其实是大力欢迎基金发行的,发行得越多越好,越火爆越好,这样才能给股市源源不断地输送弹药,才能支撑起牛市甚至大牛市。 牛已经起步了,能走多远取决于水草是否丰足,就目前来看,水草是相当的丰盛,完全不用担心牛会饿着,甚至得担心牛会撑着了。 有人说今天的成交量不妙呀,居然打破了连续十天破万亿的成交,只有9982亿。 差了18亿的成交很重要吗?今天在缩量的情况下都能拉一根中阳线,恰恰是健康的表现,因为大家都不舍得卖,抛压盘很轻,不需要放量就能拉起来。 而且从指数分时图看,今天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黄白两条线是一起涨的,说明二八不再是跷跷板的敌我矛盾,也可以和谐共涨。 这就是新基金大量入市的效果,钱多了大家雨露均沾,如果仍像以前那样场内资金博弈,一个板块的钱多了,必然是别的板块的钱少了,只能是你涨我跌的跷跷板关系。 所以近期争议的“抱团会否瓦解”就不是个问题了,因为钱多了,抱团不但不会瓦解,还会抱得更紧。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抱团股出现,这就是近期金融、科技股活跃的原因。 因此根本不必纠结抱团,从某种程度讲,抱团是个伪概念,最终还是业绩,没业绩让抱也不抱,有业绩不让抱也抱,那些基金经理可不是傻子。 特别是在年报预告密集披露的当下,业绩是最有话语权的,要多关注业绩稳定增长的龙头以及增长较快的二线蓝筹,特别是超预期的品种,有望获得超预期表现。 行情来了,怎能少了期权这个利器?通过杠杆效应,可将收益成倍放大!而且可以涨时做多,跌时做空,双向操作,再加上T+0交易机制,盘中可以多次波段操作,及时落袋为安,避免股票T+1的尴尬。 想学习期权期指知识以及实战技巧,可以点击收看新浪理财大学的《老艾聊期权期指》视频课程,有全套方法讲解。(点击试看,99元特惠仍在进行中!)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艾股学堂(laoaigxt),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微博:老艾观察)
1月11日,白酒股集体杀跌,不过贵州茅台(600519)股价依然坚挺。在基金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白酒板块整体估值难有提升空间,但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春节的临近,基金机构“抱团”白酒股的趋势或将持续。 业绩因素更加重要 数据显示,2021年的第一个交易周,申万白酒行业累计上涨5.50%;2020年全年,申万白酒行业累计涨幅达145.98%。 面对如此大的涨幅,投资者不免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白酒股还能涨多久?一位知名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非今年的流动性好于去年,白酒板块整体估值很难提升。而近期上涨的股份主要集中在一些白酒龙头股,其上升空间来自于利润的增长。他表示:“去年受到疫情影响,白酒股的业绩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增速并不快。预计今年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再加上行业的快速增长,投资者可以赚到一些业绩增长的钱。因此,今年选择白酒股的思路就是挑选业绩增速快于估值下降速度的公司。” “2021年白酒股的上涨空间不大,因为需要消化估值,但我不会减持白酒股。”北京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很好,从五年维度看,是非常好的赛道。” 中信证券1月11日发布研报指出,预计白酒板块仍有上行空间,建议继续紧抱龙头股。乐观的背后是因为春节临近,各家酒企将加速迎战春节旺季,在疫情整体可控背景下,预计白酒消费具备弹性。 “抱团”或持续 除业绩增长之外,机构资金“抱团”也是白酒股上涨的重要推手,站在估值的角度,机构“抱团”会瓦解吗? 泊通投资卢洋认为,机构“抱团”龙头股这种现象是合理的,长期看也是正确的。但凡事过犹不及,短期看这种选股逻辑变成了策略逻辑,价值投资从实质变成了概念,使得目前高估值的消费蓝筹性价比已经降到了最低。 重庆诺鼎资产总经理曾宪钊并不悲观,在他看来,机构“抱团”龙头股的趋势将持续,但会慢慢分化。他表示:“首先,‘抱团’本身来自于龙头企业成长的确定性,在当前环境下,现金流投入、研发、企业融资成本差异化等因素都不支持传统产业的小公司做大,龙头公司的规模红利仍可持续。其次,从美国当年的‘漂亮50’行情看,龙头公司的溢价往往会达到非龙头公司的2至4倍后才会出现一定风险,现阶段A股龙头公司溢价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除此之外,延续了一年多的公募基金火爆发行,或让这轮极致的结构化行情持续下去。开年以来仅6个交易日,市场已经诞生了13只“日光基”,仅这几只爆款基金就吸金超2000亿元。“公募基金也出现了向行业龙头聚集的趋势,随着部分龙头公募基金规模快速扩张,其将倾向于配置流动性更好的龙头公司,并会带动一些小规模公募基金同向化。”曾宪钊表示,在某一阶段市场风格可能会有所转换,但在现阶段价值投资为主流的背景下,“抱团”是一个大趋势。
近日,基金再度登上热搜榜,成为吸引市场眼球的一件大事。虽然这不是基金首次登上热搜榜了,但基金能够再度登上热搜榜,这显然表明基金当天有重大的事情发生。 事实也确实如此,1月11日当天共有5只“日光基”出现,单日首募规模合计超过1400亿元。其中,南方阿尔法首募规模约为710亿元。1400亿元的单日首募规模相当于几年前基金一个月的募集数量;而710亿元的单只基金首募规模也比不少基金公司的规模还大。基金发行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 基金发行的火爆无疑寄托了无数基民的厚望。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交给基金来打理,当然是看中了基金的赚钱能力,是希望基金也能为自己赚钱。毕竟在最近两年的股市行情中,市场流行抱团取暖的炒作模式,一些优质白马股、行业龙头股在机构的抱团取暖之下,股价节节高升,基金作为抱团的主力军,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一些个人投资者因为不敢参与抱团行情,而错失赚钱机会,不少中小投资者在去年的行情中甚至还出现了投资亏损的局面。也正因如此,不少投资者与场外资金选择把资金交给基金来打理,“日光基”、“爆款基金”的发行因此接连涌现。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基金基本上没有辜负基民的厚望,堪称是基金发行与基民收益双赢。由于去年基金发行持续火爆,全年基金发行规模超过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单只基金的最高单日认购规模超过1300亿元,这同样也创下历史新高。而从去年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看,也是不负众望。全市场可统计的535只股票型基金和160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涨幅超过40%,其中收益率翻番的基金超过100只。实际上,正是基于基金去年所取得的良好收益,这也直接导致了今年初基金发行的火爆。 但今年投资基金能否继续取得好收益,却是基金公司与投资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过去两年,基金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主要得益于抱团取暖的炒作模式。但目前抱团取暖的炒作模式却面临着估值的瓶颈。近两年,一些白马蓝筹股、行业龙头股都成了机构抱团的对象,相关公司的股票价格都被抱到了高位,对应的市盈率也达到了高位。这些抱团股的市盈率少则50倍、60倍,多则在百倍以上,抱团股明显失去了应有的投资价值。因此,抱团股还能否给投资基金带来收益成为市场的一大疑问,但显而易见的是,抱团股不可能再带来过去的高收益。如此一来,在新的一年里,基金如何不负基民的厚望就成了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为此,有这样几个问题是需要正视的。 首先,基金投资还是需要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原则。抱团股确实曾经是市场上价值投资的对象,白马蓝筹、行业龙头,无疑是价值投资的首选。但如今经过了两年的炒作之后,这些股票的投资价值甚微,相反投资风险急增,因此作为投资基金来说,有必要择机从抱团股中退出来,规避抱团股的投资风险。同时用价值投资的眼光来发现新的投资目标。毕竟目前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超过4100家,抱团股就在百只左右,投资基金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完全可以找到其他适合投资的股票。 其次,完善基金制度,将基金公司的利益与基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直以来,公募基金存在一个怪象,那就是基金公司尽管是为基民理财的,但基金公司的利益却并没有和基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基金公司收取的是固定的管理费,而投资风险则由基民来承担。所以,基金公司总是旱涝保收的,这也导致有的基金公司只重视基金规模的发展,并不重视基金投资能力的提高。对此,有必要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减少甚至取消基金管理费的提取,而改为从投资收益中进行收益分成,让基金经理、基金公司更重视基金理财能力的提高。 此外,就是进一步规范基金的管理。比如对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要严格限制。比如,曾有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数量达到34只,这种“一拖多”的管理模式,显然是对投资者不负责的一种表现。很难相信在基金经理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一人可以管理20只甚至30只以上的投资基金。因此,有必要对“一拖多”情况进行清理,严格规定,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一拖多”数量不得超过3只,其他基金经理“一拖多”数量不超过5只。让基金经理能够集中精力来管理好自己管理的投资基金,切实对基民的利益负责。
去年以来,爆款基金再度成为财经媒体最热衷报道的新闻,也成为财经界议论最多的话题,可是爆款基金不代表超级暴的收益率,反而有可能成为基民亏损较多的新投资产品,主要是基民投资基金,根据基金历史收益率来判断未来投资价值,往往买在市场最亢奋的时刻,买进可能就是意味着套牢,而且一套就是很多年。 据媒体资料,过往5年的爆款基金中,收益最高当属成立于2015年6月18日的汇添富医疗服务基金,自成立日至2021年1月8日收益达到了114.8%,年化回报率为14.72%,而富国改革动力、易方达新常态和工银瑞信互联网加三只基金,自成立日至2021年1月8日同期收益分别为-6.9%、-19.9%、-26.8%,仍行走在扭亏路上。笔者翻看了一下成立于2015年6月18日的汇添富医疗服务基金收益率走势,主要是得益于最近两年市场炒作核心资产,带来的净值大涨,以前数年,收益率是较低的,其重仓的凯莱英(行情002821,诊股)、迈瑞医疗(行情300760,诊股)、药明康德(行情603259,诊股)、爱尔眼科(行情300015,诊股)和智飞生物(行情300122,诊股)都是超级大牛股。 爆款基金发行,一般是基金在当时的收益率排名居前,媒体不断的报道该基金的收益率,在持续的曝光度下,基金和基金管理人成为市场的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其投资风格符合当时市场的热点,很容易得到市场投资者的共鸣和认可,转而大量申购该基金经理新发的基金,成为爆款基金,但是没有只涨不跌的股价,尤其是A股这样非理性的市场,股价涨跌完全是凭借情绪推动,凭借资金推动,股价上涨往往超预期,形成巨大的泡沫。15年机构抱团重仓的中小盘科技股、互联网个股,形成短期巨大赚钱效应,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年度收益率动辄一倍以上,赚钱效应十分强大,吸引基民踊跃申购,出现了不少的爆款基金,也是泡沫的集中地,市场从市盈率炒到市胆率,接着就是市梦率,也就是梦想有多大,估值有多高,此后是想都不敢想,来了一个总市值,可是泡沫终究是会破裂的,泡沫一旦破裂,重仓科技互联网个股的明星基金,顿时黯然失色,从收益率排名居前瞬间跌倒了收益率居尾的最差基金,真的是风水轮流转,更关键的是当初的很多牛股,实际上是暗病丛生问题多多,很多个股股价今非昔比,有的已经终止上市,持仓的基金损失惨重,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高增长的元气,爆款基金带给基民的不是高收益,而是长达数年的亏损,甚至直到今天,还不能弥补15年科技互联网个股泡沫破裂的巨亏。 基金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15年抱团中小盘科技股,带来泡沫破裂的惨痛,接着就是风格一百八十度转换来一个大而美,美之名曰价值投资,持有核心资产,抱团白酒、食品饮料、新能源、部分科技股和医药生物股,可以说大盘股牛股辈出,爱尔眼科、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泸州老窖(行情000568,诊股)、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迈瑞医疗、长春高新(行情000661,诊股)、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等等,抱团的机构是赚的盘满钵满,净值大增,成为了明星基金,管理人成为了明星基金经理,不断被媒体宣传报道,成为世人皆知的高收益产品,吸引大量基民关注目光,一旦有新基金发行,就很容易成为爆款基金,从20年以来,爆款基金管理人持仓大部分都是食品饮料、白酒、医药生物和新能源,正是因为爆款基金效应带来的高收益-申购-股价继续上涨的正向激励机制才会有机构重仓股不断的涨,形成目前的大蓝筹股泡沫,市场围绕抱团股泡沫会不会破裂,直到今天尚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赞同者认为是价值投资是抱团核心资产,抱团将持续很长时间,正是赞同者声音依然高涨,才会带来基民的踊跃进场。 不管市场声音如何评价机构抱团大而美的股票,但是部分先知先觉的机构已经开始高位减持抱团的重仓股,不少抱团股短期股价调整幅度也不小,这是最好的泡沫诠释,目前机构抱团的大而美股票存在估值高估的成分,而没有任何的低估成分,有观点认为“当前大家都非常青睐蓝筹股或具有比较真实基本面的成长股价格真不便宜了”,这是需要警惕的事情,A股热点是风水轮流转,一旦市场热潮退去,大而美的抱团股泡沫破裂,那么重仓的基金也会遭遇较大的投资损失,给基民带来较大的亏损压力。 作为投资者,对待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要冷静的分析,过去的高收益不代表未来的高收益,申购明一些明星基金管理人发行的新基金,要特别的慎重,避免造成投资损失。
昨日,一条重磅的消息在A股爆发,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李春安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向高瓴资本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2.2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每股转让价格为70元,本次交易对价总额约为158.41亿元。 这则消息也是引发高瓴效应,在今日新能源行情着实,众多概念股纷纷大涨,比如: 上述这些都是新能源尤其是光伏产业链的龙头股,更不用说其他大涨概念股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对于投资者来说,今天这种盘面,简单通俗的解释讲:躺对了地方像过年,躺不对地方像要饭。 1 为什么集中炮火打光伏? 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光伏,其实非常像去年下半年启动的新能源汽车的行情,去年的龙头主要是宁德时代。在现在,则是光伏双雄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在半年的时间均涨幅达到2倍以上。 今日光伏的大爆发,除了高瓴资本百亿投资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周末政府高层会议新提出一个新概念名词“碳中和”。 在上周五晚上的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方向,所谓的碳中和,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这个逻辑是长期的,目前已经是全球的发展问题,在今年以来,欧盟提出要加速推进“碳边境”计划,向减碳不给力国家的产品征收碳税,以保护“采用更高环保标准”的产品。 美国方面,拜登在选举期间就提出2万亿美元的气候与基建投资计划,以及增加3000亿美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和新技术。欧盟委员会提出,在“地平线欧洲”计划1000亿欧元预算中拿出35%投资气候相关目标,开发具成本效益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这个都是长期的逻辑,说到底,就是国家战略逐步的实施和吹风,促使光伏为代表的这些新型清洁能源成为了“宠儿”,直接引爆光伏等这些新能源最主要的原因。 以光伏来看,利用半导体器件构成的界面产生光电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截至2019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627GW。其中,中国为204.7GW,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32.6%。处于第二、第三的美国和日本,累计装机量分别为75.9GW和63GW,与中国差距巨大。 2019年,我国硅片出口额为20亿美元,出口量51.8亿片(约27.3GW),单晶硅片出口量约占70%;电池片出口额为14.7亿美元,出口量约10.4GW;组件出口额为173.1亿美元,出口量约66.6GW。在对应的价格方面,10年前,硅片100元一片,现在是3块钱左右;10年前,光伏组件是每瓦30多块钱,今天是每瓦1.6-1.7元。 未来即将步入的,既有可能是一毛钱一度电的时代,而不是现在“拉闸限电”成为了人们寒冷冬季下闲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以目前格局来看,新能源电池方面宁德时代逐步崛起甩开海外竞争对手,光伏更是多点开花,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光伏发电企业前五强。 根据365光伏发布的“2020全球光伏企业20强排行榜”榜单显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阿斯特阳光电力有限公司、FIRST SLOAR,INC。Hanwha Q CELLS、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前十。 中国企业已经连续两年占据榜单前五强,其中,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营收4716百万美元位居榜首。 2、等风来,机构吃饱过年 今天火爆的行情之下,机构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基金君在梳理今年各大机构的收益成绩来看,均离不开新能源光伏标的。 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隆基股份机构数量在817家,累计持股数量11.25亿,大致对应市值在850亿元,持仓比例在29.87%。 通威股份机构数量是312家,累计持股数量29.46亿,大致对应市值在784亿元,持仓比例在68.72%。 宁德时代机构数量是747家,累计持股数量7.26亿,大致对应市值在1518亿元,持仓比例在58.77%。 上述这些数据表面,在大涨的行业里,龙头始终是强者恒强,而且大多个股都是被高度控盘,推动上涨的背后,无疑是等风来。 此次高瓴158亿买入隆基股份之前,早已开始入局新能源领域。最初的大动作是宁德时代的106亿投资,当时很多人说高瓴认购的价格是180元左右,认为其是高举高打,同时宁德时代的估值太高。 现在回过头来看,距离高瓴认购宁德时代的价格已经涨超70%。 另外,光伏另一个龙头通威股份定增公告出炉,根据披露的资料显示,百亿私募迎水投资、易方达基金、高瓴资本、朱雀基金、睿远基金等均参与了此次定增,并获配股份。其中,傅鹏博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获配714.29万股,认购金额约为2亿元,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交易所)获配股数为1785.71万股,认购金额约为5亿元。 这个非常符合高瓴的作风,在深入投资一条赛道后,上中下游的龙头全部买一遍,不做任何选择。 另一方面,今年机构净值排名前五的基金,均是重仓新能源个股,详细可以点开《公募年度排名前五,这家公募独占三席,有何特点?》 去年公募冠军刘格菘的广发基金旗下的一只基金广发高端制造A同样也是依靠新能源大幅度跑赢同行,截至到最新广发高端制造A的收益率已经达到126.31%。其重仓股前五当中有四只是光伏产业链龙头股。 更有意思的是,有环保类的ETF在最新的持仓里面全买了新能源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