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国新办就2020年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尽管疫情给国内消费带来影响,但市场销售有所回暖,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比持续提高。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2%。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58亿元,同比下降16.2%,降幅比1-3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 4月份,按照经营单位所在地来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558亿元,同比下降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20亿元,下降7.7%。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307亿元,下降31.1%;商品零售25871亿元,下降4.6%。 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和饮料类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2.9%。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改善,4月份,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12.2%和6.5%,比3月份分别加快5.7和0.4个百分点。 此外,网上零售较为活跃。刘爱华介绍,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0698亿元,同比增长1.7%,1-3月份为下降0.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6%,比1-3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1%,比1-3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5月14日,央行发布消息,今日在中国香港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合计300亿元。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200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1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1.77%和1.78%。 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包括美、欧、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央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踊跃参与认购,投标总量约800亿元,接近发行量的2.7倍,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具有较强吸引力,也体现了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的信心。 2018年11月份以来,央行逐步建立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的常态机制。本次发行为到期滚动发行,发行后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余额仍为800亿元。 央行表示,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的稳定持续发行有利于丰富香港市场高信用等级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和人民币流动性管理工具,满足离岸市场投资者需求,完善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促进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发展,以及带动其他发行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编辑 张伟)
作者丨范迪 5月12日,京东旗下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文件,上市代号DADA,IPO募集资金额度为1亿美元。 达达集团营收主要来自达达即时配送和京东到家两大业务平台提供的服务。2017至2019年,营收逐年递增的同时,达达集团运营、销售和研发费用也大幅增加。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达达集团来自京东到家的收入较去年同比大涨154%,营收占比逐渐接近于达达即时配送平台。 较低的运营效率及巨额的成本开支导致达达集团始终无法实现盈利或正现金流。过去三年,达达集团累亏50亿元,进入2020年后亏损幅度有所收窄。现金净流量累计净流出8.21亿元。 三年现金净流出8.2亿元 招股书显示,达达集团的营收主要来自达达即时配送平台和京东到家平台提供的最后一英里和本地送货服务,以及京东到家平台提供的连接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市场服务。 2017至2019年,达达集团的营收逐年递增,分别实现12.18亿元、19.22亿元、31.00亿元。与此同时,运营、销售和研发费用也大幅增加。 2017至2019年,达达集团的运营费用从15.93亿元增至28.46亿元,销售费用从7.23亿元增至14.15亿元,研发费用从1.92亿元增至3.34亿元。 2020年1-3月,达达集团实现营收11.0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26亿元同比增长109.13%。同期运营费用也大涨97.14%,从去年的4.90亿元增至9.66亿元。 达达集团各业务营收数据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达达集团收到的政府补贴款增加,其他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15.6万元增至3145.1万元。 此外,来自京东到家的收入从去年一季度的2.00亿元,增长154%至今年的5.08亿元,营收占比46.2%,逐渐接近于达达即时配送平台的营收占比。 招股书显示,较低的运营效率及巨额的成本开支导致达达集团始终无法实现盈利或正现金流。 过去三年,达达集团连续亏损14.49亿元、18.78亿元、16.70亿元,累计亏损达49.97亿元。进入2020年后亏损幅度有所收窄,1-3月净亏损2.7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37亿元。 截至2019年底,达达集团的总资产为42.86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55亿元,较2018年的27.44亿元同比减少57.91%。近三年达达集团的负债规模有所下降,主要得益于短期借款的减少。 从现金净流量数据来看,2017至2019年达达集团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0.58亿元、8.25亿元、-15.88亿元,累计净流出8.21亿元。进入2020年后,1-3月现金净流出1.48亿元,去年同期净流入0.59亿元。 截至2020年3月31日,达达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为25.66%。总资产为42.75亿元,其中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9.71亿元。总负债为10.97亿元,其中应付给骑手的款项4.04亿元,占总负债的36.77%;短期借款1亿元。 据财新报道,为支撑业务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达达集团曾于2019年8月前后寻找基石投资人,以补充自身现金流来继续补贴C端用户和众包骑手。 招股书显示,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达达平台拥有63.4万名活跃骑手,累计配送订单8.22亿份。 达达集团在招股书中称,骑手是在达达平台上销售或交付产品的零售商和商家的独立承包商,以及个别送货人,而不是达达的员工。 面对竞争压力,达达平台表示无法保证将来不得不被迫通过增加对消费者的补贴、降低向零售商、骑手收取的费用等方式来保住商户和骑手。 京东、红杉资本为前两大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达达集团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上海。 2016年4月,众包物流平台“达达”与京东旗下O2O子公司“京东到家”合并,新公司被命名为“新达达”,包含本地即时物流平台“达达”和生鲜商超O2O平台“京东到家”两大业务,京东持股47%。 2016年10月,沃尔玛战略投资“新达达”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6亿元。沃尔玛中国的实体门店独家接入京东到家,达达提供配送服务。 2018年8月,沃尔玛和京东共同向新达达投资5亿美元,其中沃尔玛增投约3.2亿美元,持股10%,京东持股47.5%。 2018年底,有消息称新新达达计划谋求独立板块上市,并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将达达配送与京东到家重新拆分为两个团队。 2019年12月,新达达正式更名为“达达集团”,旗下本地即时配送平台也同步更名为“达达快送”。至此,达达集团旗下“零售+配送”的双业务主线进一步明晰。 据招股书中的现金流量数据,达达集团主要靠融资收入来平衡业务开展的现金需求。除筹资活动外,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均为负值。 2017-2018年,达达集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分别为13.38亿元、30.48亿元;2019年该项数据为0。进入2020年后,一季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1亿元。 达达集团在招股书中解释,2020年2月公司借入1亿元的一年期贷款,并以同样数量的短期投资作为抵押品,年利率为2.8%,截至2020年3月31日三个月的利息支出为50万元。 2020年4月,达达集团又与银行签订了信贷贷款协议,贷款总额为2亿元,贷款期限为一年。截至本招股说明书之日,达达集团已从该贷款中提取1.7亿元人民币,年利率为3.50%。 回顾达达集团的融资历程,前期主要获得来自红杉资本、景林资产、DST等投资机构的投资。2014年6月,达达集团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 2015年,相继获得红杉资本、景林资产、昆仑万维、DST等机构的投资,完成B轮、C轮和D轮融资。 2016年以后开始受到零售集团及电商平台的青睐,先后获得沃尔玛中国3.36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以及来自京东和沃尔玛的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 达达集团主要股东情况 招股书显示,京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51.4%;红杉资本以11.4%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二大股东位置。随后是Azure Holdings S.a.r.l.、DST、Pleasant Lake Limited等机构,分别持股10.8%、9.4%、8.4%。
3月23日,金科股份披露了2019年度财务报告。 2019年度,金科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64.36%;实现净利润56.76亿元,同比增长46.06%。 财报显示,金科股份2019年度毛利率为28.84%,相比上年28.57%微增;同期净利率9.38%。 然而看似耀眼的财务数据背后,是逐年增长的负债隐忧。财报显示,金科股份2017年至2019年的有息负债规模分别为683亿元、814.1亿元、986.9亿元。 但与此同时,金科股份去年净负债率下降至120%,相比2018年下降了16.3个百分点。 与净负债率下降相伴的是,少数股东权益大幅上升。财报显示,金科股份2017年少数股东权益余额仅25.97亿元,到了2018年度大幅跃升至145.9亿元,是2017年的5.62倍,2019年度继续升至247.8亿元。 据此计算,金科股份2018年和2019年的少数股东权益分别同比大幅上升461.58%、69.92%。 由于净负债率是指企业的有息负债减去货币资金后对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而少数股东权益大幅上升,无疑使分母数值增大,从而降低了净负债比率。 截至2019年末,金科股份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为359.86亿元,短期有息负债327.69亿元,现金短债比为109.81%,勉强能够覆盖短期债务。 此外财报显示,金科股份2019年度财务费用6.28亿元,较2018年的0.49亿元大幅增长1181%。 (摘自金科股份年报) 其中金科股份2019年全年利息支出达9.6亿元,是2018年的1.77倍。2020年一季度利息支出为2.6亿元。 金科年报显示,2019年度存货期末余额中含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为137亿元,比2018年的99.59亿元增加37亿元。 所谓存货资本化,即借款利息,一部分被计入了在建或建成未售项目的资产成本。 根据上述财报的数据,金科股份去年资本化利息加上利润表中的利息,合计利息支出达46.6亿元。 去年拿地192宗,计提减值9.82亿 大举负债何为?答案是不断买地,从而支持金科股份的激进式增长。 2017年6月,金科股份发布《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跨越式大发展”的目标:在2017至2020年期间,力争实现签约销售金额分别约为500亿元、800亿元、1100亿元、1500亿元,并力争在2020年冲击200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 年报显示,金科股份去年新增土地192宗,合计金额888亿元,权益合同金额为562亿元,计容建筑面积3333万平方米。其中,二线城市拿地金额占比为55%,三四线占比为45%。 据市场公开信息统计,今年以来,金科已经在全国拿下34宗土地。 兴业证券研报数据显示,金科股份今年一季度新增土地26宗,同比下降25.6%,拿地均价为3609元/平方米;拿地金额占销售金额的比重为41.3%,2019年全年这一比例为48%。 维系上述激进增长,需要保证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 一季报显示,金科股份1至3月实现营业收入76.27亿元,同比增加8.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加57.13%。 然而,一季报业绩高涨的背后,是合同负债原地踏步。 由于地产行业的“预售”特性,房企当季确认的收入多为两年前结转的销售额。而当季的销售额,常常会计入“预收账款”或“合同负债”。 一季报显示,金科股份截至3月末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59亿元。这无疑给高企的债务规模增添了隐忧。 此外,大举扩张的同时,也不乏失败的项目。 根据财报,金科股份对旗下重庆、安徽、四川、山东、江西等地9个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9.82亿元。同时金科在公告中称,存货跌价影响归母净利润减少9.56亿元。 (摘自金科股份年报) 金科股份表示,这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将其2019年归母净利润拉下了15个百分点,影响了净利润增幅24个百分点。 “近年来由于一城一策的政策,部分项目由于受限价影响,我们进行减值测试后,发现9个项目存在减值迹象。”金科股份表示。 此外,2019年8月,金科股份陷装修成本低廉遭业主投诉维权当中。四川省成都市清白江区金科博翠天宸因为疑似存在虚假宣传、精装修成本“造假”等问题,遭到400多位业主投诉维权。 融创接连抛售金科股份,持股比例已降至8.35% 不仅如此,金科股份大量担保也引来质疑。 今年1月14日,金科股份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其中包括新增担保事项及调用控股子公司富余资金两个事项。 金科股份对外担保规模较上年明显增长。截至去年末,实际担保余额合计843.25亿元,较上年的723.34亿元增长了16.58%。 彼时,金科股份董事张强对该议案投了反对票,反对的理由则是“抽调资金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且如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回收,将影响项目开发和上市公司发展,股东权益也将不能得到保障和受到损害”。 与此同时,金科股份独立董事姚宁则投了弃权票。姚宁表示,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开展大规模对子公司、参股公司进行担保及合作方的财务资助,使得上市公司承担了较大的偿债风险,已经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交易所亦进行了针对性的问询,证券监管风险也在加大,建议上市公司对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此项风险。 2月3日,金科股份发布“关于第十届董事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决议的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取消部分参股房地产项目公司担保额度并预计新增担保额度的议案》 和《关于公司按股权比例对部分房地产项目公司提供股东借款进行授权管理的议案》 。 董事张强对该议案投的反对票,反对理由:“上市公司担保事项变动频繁,本人无法判断该事项合理性,故本人就该议案投反对票。建议董事会慎重考虑,酌情提请议案。” 资料显示,张强自2014年1月起,任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区域苏州公司总经理。2016年12月起,任金科股份的董事。 虽然截至2019年底,融创与金科最终将股权比例定格为29.35%、29.98%,双方仅差0.6%。但在金科股份董事会,融创只占两席,实控人黄红云提名三人,还有两位职工董事系常年追随黄红云的金科员工。 4月14日晚间,金科股份发布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红星家具集团通过其控股子公司广东弘敏于2020年4月13日与天津聚金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前者将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天津聚金持有的金科股份5.87亿股,占总股本11%,交易价款合计为人民币46.99亿元。 其中,天津聚金、天津润泽、天津润鼎3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融创。上述股权变动后,融创在金科股份的持股比例由29.35%降至18.35%,而广东弘敏、红星家具集团的持股相应增加至11.04%。 5月7日晚间,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已于5月6日至7日,在公开市场再度减持5%金科股权,出售价格为每股8元,总价约为21.36亿元。 (金科股份业绩会现场) “融创作为股东提名的董事,大家也看到了,在某个阶段对公司正常生产运营、对议案的表决情况等,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也是比较担心的。(所以)他们这次减持,我们表示理解。”金科董事长蒋思海在4月1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最新消息是,5月14日盘后数据显示,金科股份盘后出现三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21.35亿元,累计成交26698.57万股,成交单价为8元/股。卖出营业部均为国泰君安天津滨海新区营业部。 有业内人士预测称,上述交易或仍为融创中国继续减持金科股份,减持比例约5%。如果消息属实,截至目前,融创中国在金科股份的持股比例则降至8.35%。 搜狐财经对此向金科股份询问,金科股份表示:“无法确定是否融创卖出,一切以公告为准。”
作者丨陈天伦 恒瑞医药行贿事件再起波澜。5月12日晚间,恒瑞医药发布澄清公告,对子公司有关人员行贿,以及2019年销售费用和其他现金支出合理性作出说明。 恒瑞医药称,行贿案相关人员已离职,子公司责任领导也已被调离岗位。今后,公司将吸取教训,加强对子公司的合规管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受行贿事件拖累,恒瑞医药股价今日开盘走低,后有所拉升。截至今日收盘,恒瑞医药报95.7元,总市值4232.13亿元。 行贿案涉案员工已离职,去年学术推广费近40亿 日前,浙江一起公立医院医生受贿案的判决披露,涉案药企包括了恒瑞医药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相关回扣和行贿金额达到276.8万元。 恒瑞医药对此回应,经核实,该事件是子公司员工个人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管理制度,但也反映出公司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目前,相关人员已离职,子公司责任领导已被调离岗位。今后,公司将吸取教训,加强对子公司的合规管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此次行贿事件的曝出也引发了对于恒瑞医药销售费用高企的质疑。2019年,恒瑞医药销售费用支出创新高,达到85.25亿元,同比去年增加31.87%。 具体来看,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由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差旅费以及股权激励费用等构成。 其中,去年的学术推广等市场费用为75.26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的88.29%;差旅费为9.09亿元,在销售费用中占比为10.66%。 恒瑞医药在公告中对于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作出拆解说明。该部分开支包括学术活动类、薪酬类、内部运营及培训费等。 学术活动类涵盖了组织学术会议及推广活动、创新药临床研究、参与各类专业会议、展会等费用,2019年支出合计约39.2亿元。 薪酬类支出21.78亿元,主要为销售员工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福利费等。恒瑞医药年报显示,2019年末公司销售人员约1.47万人。 此外,内部运营及培训费支出14.28 亿元,主要为销售办事处相关办公费、房租、车辆运输费,销售员工的专业培训与教育、企业文化及团队建设费用等。 恒瑞医药称,2019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36.61%。根据同花顺数据,公司销售费用率在沪深股市医药制造业230多家公司(含原料药公司)中,位列第85,处于行业居中水平。 而在其他现金开支方面,恒瑞医药2019年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中,其他项目金额合计13.65亿元,主要包括研发系统、销售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各部门及人员使用的业务备用金、员工福利购房借款等。其中销售系统备用金9.62亿元,研发系统备用金3.04亿元。 去年A股药企销售费用近2900亿,商业贿赂或将直接追责药企 近年来,销售费用高企已成了医药企业的顽疾。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医药生物行业324家公司销售费用合计达287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 其中,销售费用支出居于前五位的公司为上海医药、复星医药、恒瑞医药、步长制药和科伦药业,2019年销售费用分别为128.56亿元、98.47亿元、85.25亿元、80.81亿元、65.5亿元。 2020年一季度,除恒瑞医药外,其余4家公司销售费用支出均显著下降,复星医药、步长制药和科伦药业销售费用降幅分别达26%、19%、31%。而恒瑞医药销售费用仍达到19.27亿元,同比去年增加8%。 恒瑞医药解释称,今年一季度公司需要进行现场交流的销售活动受到疫情影响有所减少,但销售费用中包含销售人员的工资、五险一金、办公费、学术研究等相对固定的费用,并且随着销售人员的增加及待遇的提高,相应费用有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销售费用高企背后是屡被曝光的行贿事件,大型医药公司也频频牵涉其中,责任的板子往往落在个人身上。 然而4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关于建立药品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在业内流传。该征求意见稿指出:如果药企存在商业贿赂、操纵市场行为,无论行贿者是代表还是代理商,都将直接追责药企。根据情节轻重,企业面临书面告诫、提示风险,乃至暂停全部药品挂网、投标、配送、报销资格等处罚。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对搜狐财经表示,此次恒瑞医药的回应显得不合时宜,公司受到牵连被处罚的可能性较大,但影响不会太久。 史立臣认为,医药行贿事件说到底还是因为药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了用钱敲开市场大门的惯性操作。随着药品一致性评价的推进,这一情况或将有所改善。他表示,对于这类受贿事件,还是需要明确详细的处罚条例,把责任落到医生和企业主体身上,以此防微杜渐。 在这次行贿事件曝出前,恒瑞医药刚交出孙飘扬在任最后一年的成绩单。2019年恒瑞医药实现营收232.89亿元,同比增长3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28亿元,较上年增长31.05%。营收、净利润增速均为近4年最高。 今年一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55.27亿元,同比增长11.28%;归母净利润为13.15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快消行业面临集体大考。商场门店流量下滑,宅经济悄然发展,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蓝海出现……消费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消费群体的兴起,网红带货、社群营销……新兴的营销模式又会给快消业带来哪些改变? 搜狐财经即日起推出《新消费观察》栏目。专题旨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读餐饮、零食、乳业、酒业等公司的新动态和新兴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八期关注的企业为最近披露招股书、向“烘焙原料第一股”发起冲刺的立高食品。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顾梓仝 近日,证监会网站披露了烘焙原料企业立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高食品”)的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立高食品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烘焙食品原料及冷冻烘焙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产品包括奶油、水果制品、酱料、巧克力等烘焙食品原料和冷冻烘焙半成品及成品,以及部分休闲食品。 此次立高食品拟募集12.88亿元资金,用于已有生产线的改建和新增华北生产基地的建设,以此扩大产能。 与营收规模相比,立高食品的募资额可谓不低。2019年,立高食品实现营收15.84亿元,净利润1.81亿元。 从增速看,立高食品2019年营收增速20.64%,但净利润增速达到248%,即便以扣非净利润数额计算,同比增速也达到102.84%。 然而,立高食品的盈利能力仍和毛利率与同行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在转型时期面临管理混乱、食品安全频发等问题。 利润倍增,毛利率较同行低十个百分点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立高食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56亿元、13.13亿元和15.84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37.34%和20.64%。 同期,立高食品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4亿元、0.52亿元和1.8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18%和248.08%。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立高食品营收增长20%左右,而其净利润却大增248%。即便以扣非净利润数据计算,2019年度也增长了102.84%。 搜狐财经发现,立高食品的主要原材料为油脂、糖类、面粉,2019年原材料的平均采购价格较2018年降幅较大,由此降低了直接材料成本。其中,水果采购价格较上年降低6.46%,油脂采购价格较上年降低4.37%。 立高食品在招股书中表示,其直接材料成本占比较高,报告期内,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均在80%以上。 与此同时,立高食品的定价却在逐年提升。2018年,其奶油类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较 2017 年提升了5.85%,2019年再次提升了6.65%,奶油产品整体单价提高。 一涨一落之间,立高食品的净利润由此得以迅猛增长。但其受原料价格影响较大,如油脂、糖类、面粉等大宗农产品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将会影响其产品的毛利率和经营利润。 毛利率方面,立高食品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为35.14%、37.58%和41.27%。对此,立高食品在招股书中表示,受产品成本和市场竞争状况影响,存在少部分产品毛利率较低的情况。 其竞品厂商海融科技近90%的营收来自奶油类产品,毛利率处于烘焙行业较高水平。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别为50.02%、50.95%、51.09%和51.93%。 奶油占比逐年下降,转型做冷冻糕点 从产品来看,冷冻烘焙食品、奶油、水果制品、酱料等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6.66%、24.01%、12.13%和6.85%。冷冻烘焙食品和奶油是立高食品的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38亿和3.8亿,占立高食品2019年整体营收的70.67%。 其中,报告期内,其冷冻烘焙食品的营收占比逐年增长,由2017年的37.57%增长至2019年的46.66%,营收贡献近半。 招股书中显示,2014年,立高食品收购了广州奥昆和广州昊道51%的股权,二者主营业务分别为冷冻烘焙食品和烘焙酱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较早从事相关领域的企业。 立高食品称,看好冷冻烘焙食品和烘焙酱料两类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由此,通过收购广州奥昆和广州昊道完成对冷冻烘焙食品和烘焙酱料领域的布局,同时节省大量研发周期和成本,取得市场先机。后通过一系列收购,二者成为立高食品的全资子公司。 此后,立高食品开始转变业务发展方向,将重心从奶油转向冷冻烘焙食品。2017年-2019年,其冷冻烘焙食品收入分别为3.58亿元、5.5亿元、7.38亿元,三年间收入翻倍,年平均增速在40%以上。 据了解,立高食品生产的冷烘焙食品主要包括冷冻糕点和冷冻面包,主要包括老婆饼、绿豆饼等中式糕点和蛋挞皮、慕斯蛋糕等西式糕点。 截至2019年底,立高食品拥有21条冷冻烘焙食品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达4.31万吨,主要客户包括味多美、好利来、面包新语等烘焙店,永辉超市、华润万家、家乐福、盒马生鲜、海底捞等餐饮、商超连锁品牌。 (图片源自网络) 与此同时,奶油产品的占比在报告期内不断下降,截止2019年底营收占比仅24.01%。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立高食品奶油的营收分别为2.68亿元、3.44亿元和3.8亿元,增幅从28.4%降至10%。 目前,立高食品的奶油产品包括植脂奶油、含乳脂植脂奶油和稀奶油三类,其中,立高食品的奶油主要以植脂奶油为主,也就是常说的人造奶油。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教授李文钊对搜狐财经表示,稀奶油来自牛乳,其品质、风味、加工特性都是最好的;而人造奶油是由植物油加工而来,价格相对便宜,但油脂用量、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需要控制。 烘焙企业难盈利,千亿零食额与关店潮并存 作为一家中上游的生产型企业,立高食品和其他烘焙原料企业一样,主要采用经销模式进行销售。 截至2019年底,立高食品共有1700家经销商,经销模式营收占比达83%。立高食品在招股书中称,庞大的经销商规模导致其对经销商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市场秩序混乱、产品销售受阻的情况。 立高食品还表示,由于公司生产经营环节众多,运输和仓储存在利用第三方冷链物流和仓储服务的情况,一旦公司及客户有所疏忽,食品安全问题依旧可能发生。 2018年,厦门市场监管局抽检信息显示,立高牌植脂奶油、欢戴植脂奶油酸价超标;2019年1月,佛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再次公布抽检结果显示,立高牌香橙纤果泥(果酱)不合格。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立高食品转型后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整个质量内控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转型过程中,立高食品能否把质量内控体系把握好、企业管理跟上,对其未来IPO及中长期发展很关键。”朱丹蓬表示。 此外,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立高食品存货规模较大,2017年-2019年分别为1亿元、1.22亿元和1.17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43.02%、39.28%、26.47%。 立高食品称,受产品成本和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存在少部分产品毛利率较低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产品销售价格在剔除相关税费及销售费用后仍低于存货期末账面余额的情形。报告期各期末,其分别计提了 81.29 万元、96.81万元和146.04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同时,立高食品也在招股书中指出,若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或者产品销售不畅,可能会加大存货跌价的规模,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 从行业来看,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零售额达到 2317.13 亿元,同比增长 10.93%,预计 2024 年有望突破 3800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烘焙市场零售额的复合增长率仍将在10%以上。 立高食品认为,随着烘焙产品需求增长,烘焙食品原料及冷冻烘焙食品的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作为介于正餐和零食之间的一个特殊的餐饮垂直品类,烘焙行业常被称为一个新的风口。但像咖啡一样,西方的舶来品在国内难免有些水土不服。 据欧睿国际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大陆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为6.9kg,远低于世界平均的烘焙人均消费量18.7kg。美团点评此前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中亦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8万家烘焙店关闭。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此前发布2019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克莉丝汀全年营业收入5.49亿元,同比减少约17.34%;净利润为亏损2.07亿元,同比减少约10.98%。自2012年上市以来,克莉丝汀已连续亏损七年。 同时,国内烘焙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龙头较少。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烘焙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烘焙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5为10.6%,而日本为43%。 朱丹蓬认为,营养化、快捷化、精品高端化是中国烘焙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谁能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更好地匹配消费升级,谁就能够享受到烘焙行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