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县以下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将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把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各项改革有机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会议强调,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要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来,促进各项改革融会贯通、系统集成。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会议指出,要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有系统观念,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识变求变应变,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二要有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解决影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以重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三要有创新意识,改革系统集成有的需要从中央层面加大统的力度、集中力量整体推进,有的需要从地方基层率先突破、率先成势,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四要有钉钉子精神,落实落细改革主体责任,抓好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既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又要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搞好“精装修”,打通制度堵点、抓好制度执行,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会议强调,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关系基本民生的重要商品,紧紧围绕畅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作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提升价格调控能力和水平,有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 会议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全面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着眼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改造现有职员等级,将县以下事业单位职员等级与岗位等级适当分离,建立主要体现德才素质、个人资历、工作实绩的等级晋升制度,拓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会议强调,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监管创新,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要系统总结这次抗疫的经验做法,健全完善突发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检验检测、体系核查、审评审批、监测评价、紧急使用等工作机制,提升药品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会议强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键是要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会议指出,要总结吸收党的十八大以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治“村霸”等突出问题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坚持打建并举、标本兼治,严格落实各级党委特别是县乡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从组织上推动形成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 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坚守科创板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评估完善注册制试点安排,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监管的全面性、一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监管不到位的金融改革举措不能贸然推出。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金融改革行稳致远。 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严格实施退市制度,对触及退市标准的坚决予以退市,对恶意规避退市标准的予以严厉打击。 中国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大。仅2021年1月,北上资金净流入就达992.15亿元。就在资本市场逐步绽放光彩之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发布,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把资本市场发展放在整个大市场体系中加以谋划和部署,以完善资本市场“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 用金融的眼光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之一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在传统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钱跟物走”;但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经济下,配置方式变为“物跟钱走”。这就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的含义。血脉通,增长才顺畅。而资金流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资本市场。按照新发展理念,我国资源配置方式要向更加有效、更具创新性、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这需要通过资本市场中的投资交易活动来甄别发展方向。因此,资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及时高效,形成“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对于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 此次《方案》重点强调了资本市场入口关——股票发行注册制,出口关——常态化退市机制,理性定价者——机构投资者,并且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金融改革行稳致远。这些都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亟需完善的“补短板”之处。 基础制度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底座。当前,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确立,新证券法正式实施,科创板推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退市机制正在健全等一批标志性的基础制度改革落地实施……一批一揽子基础制度改革次第落地,基础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建制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和发达市场比,我国资本市场还有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市场机制领域,一些和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注册制改革不配套、不协调、不连续或者缺乏操作性、不简化的制度还亟需完善。 根据《方案》要求,2021年,资本市场“建制度”将要向更深更广处发力,更强调制度的完备性以及公平竞争;更强调发挥市场内生机制作用,完善“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统筹推进投资端和融资端改革,以改革稳定市场预期。 在市场建设方面:在融资端,将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投资端,大力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并将夯实市场内生稳定机制,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发展韧性。 在监管方面:以新证券法的落地为引领,加大了相关制度供给,下一步重点是抓落实。监管一方面要“退一步”,全面清理“口袋政策”和“隐性门槛”,减少管制,还权于市场;另一方面又要“进一步”,落实监管“零容忍”,立体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消除监管真空,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 当然,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权保护机制、公平竞争体系、信用制度、整体营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匹配。因此,需要各有关方面密切沟通,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也正因如此,《方案》强调了“大监管”理念,规划了“大监管”格局。相信围绕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随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夯实,市场发展将迎来春色满园。(祝惠春)
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是机构投资者乃至权益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日前召开的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对于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进行研究部署。在保持复杂环境下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势头方面,这次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这为下一步推动投资端改革敲定了“施工图”。推进投资端改革、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分析人士认为,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推动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市场生态吸引了增量资金入市。 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去年以来,证监会多举措加大投资端改革: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达6.7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近4万亿元,增长约43%。推动放宽年金基金、保险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基金行业管理的各类养老金较2020年年初增长约30%。 面对海外金融市场的宽幅震荡,2020年A股运行保持着韧性。统计显示,上证指数全年上涨13.87%,深证成指上涨38.73%,创业板指上涨64.96%。2020年年末,A股总市值近80万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长20万亿元。与此同时,市场上专业机构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投资者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交易情况看,2020年年初至今年1月15日,境内专业机构的A股交易金额合计85.18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金额的19.5%,较2019年上升3.35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此外,公募基金持有流通市值占比突破7%,创十年来新高。 “投资端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需求侧,通过引导需求,改善供给,最终推动投资端改革。从供给侧来讲,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和业务创新,必须要同时满足监管和投资者的需求,要正确地引导投资者实现长期投资、长期积累,而非短炒、赚快钱。从需求侧来讲,要让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标的选择。 从境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养老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投资者,由于其投资期限长、资金总量大,往往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由于养老金更看重中长期收益,不会谋求短期收益,其大规模入市有利于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引导价值投资理念的强化并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有利于资本市场更健康的发展。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养老金的大量入市将带来可观的长期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同时,养老金的投资目标更多在于保值增值,投资思路会更倾向于价值投资,这种思路也将为其他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当前,证监会正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融资端改革和投资端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不干预”的理念,完善市场内生稳定机制。 事实上,加大融资端、投资端改革力度也是为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做好铺垫。注册制下,将会有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上市融资,为市场资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那么,今后改革有哪些重点方向?分析人士预计,融资端改革方面,要立足于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着力提升资本市场供给质量,增加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是创新型经济企业的占比,为增量资金入市提供更多优质投资标的。 在投资端改革方面,要不断壮大市场买方力量。如进一步优化基金注册机制,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适应资产规模、管理半径快速扩大的趋势,促进行业机构提高财富管理专业能力和风控合规水平。积极培育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同时,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继续推动社保、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入市。
董少鹏 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部署新的一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会议认为,证监会系统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市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讲政治才能明方向,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才能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忠专实”的干部队伍是监管事业重要支撑。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一系列有力举措已经在路上。此次会议有一些新的提法,传递出积极监管信号,值得所有市场参与者认真思考。 第一,“注重发挥市场内生机制作用”。 对证券市场来说,内生机制主要是供需平衡机制和定价机制。近年来,监管者坚持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常态化的理念,努力降低外部力量对市场涨跌、对市场主体依法竞争的干扰,坚持该由市场决定的交给市场决定。易会满主席提出“四个敬畏”的监管理念,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内在机制的作用。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证券市场做到了常态化举措和应急措施的相互协调,稳步扩大注册制试点范围,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新举措,实现了融资规模、市值规模、股市指数稳定增长,市场主体获得感增强。注册制继在科创板试点后,已在创业板落地实施,在全市场推广的预期强烈,这说明公众对市场化方式解决供需矛盾、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是认可的。 当然,注册制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把发行上市关,严格退市制度,严格执法,是保护市场内生机制的四个重要方面。过去两年来,监管者遵循系统观念,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完善制度、补上短板,着力优化市场生态,大幅度拓展了市场化建设的深度。2021年,要在此基础上,推进注册制配套制度改革和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约束,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为全面落实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要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优胜劣汰。 第二,“合理确定资本市场重点支持的方向和领域”。 这个提法很新,新在“合理”二字,指的是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做到措施实、落地实、效果实,防止举措“大波轰”、行动“口号化”。只有遵循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深悟市场供需两方面特点、特别是阶段性特点,才能拿出既紧扣发展重点任务又吻合市场需要的举措,并以此凝聚更多更大共识。完善IPO、再融资制度,落实退市制度,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期货期权体系,都要充分考虑实体经济需要、市场主体预期稳定、市场运行安全有序,要把改革、发展、稳定、执法统一起来。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证券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但同时,围绕注册制改革,还应对各类科技创新企业的合理定位、融资需求、产出周期、考评标准、风险控制等做出制度性安排。这并非一件易事。证监会提出,要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加强对拟上市公司股东信息披露监管,切实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制度措施。 第三,“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推进中长期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使之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长期资本,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投融资双方依据对称的信息确定发行价格成为市场共识。同时,科创板、创业板市场涨跌幅限制放宽,退市机制更具刚性,炒短、炒小、炒新的投机风受到遏制。这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打开了空间。 前不久,监管层明确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是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一环。推动储蓄转为投资,并不是要鼓励每个储户都成为股民,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产品和服务,为个体投资者提供转化平台。要进一步壮大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产品,鼓励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让普通居民选择“委托机构”的天地更宽。 要加大政策倾斜和引导力度,稳步增加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它们承接储蓄转化来的投资。将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要完善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长期投资的会计、审计、财税等基础制度和关键政策,实施梯度税率措施。要进一步拓宽境外投资者进入股票、债券市场的渠道,增强外资参与便利度,以开放促改革。完善对个人投资者中长线投资的鼓励政策。 较高的市场治理水平和完善的优胜劣汰机制,是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的关键。所以,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不仅要出台对中长线投资者的鼓励政策,更要把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好、稳定住。 第四,“强化场内外一致性监管”。 这一提法是在“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项下讲的,很有针对性。近几年,针对金融体系中的重点风险源,监管层坚持标本兼治、消化存量和遏制增量并举,实施了“精准拆弹”“挖渠导流”等重大举措。在证券市场领域,对股票质押、债券违约、“伪私募”等风险点进行了排查处置。在处置这些风险过程中,大家充分认识到“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维和做法本身就是巨大风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必须对风险防控实施全流程、全链条、全场景覆盖。 强化场内外一致性监管,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股票场内场外质押提出来的。通过一致性实施严格业务标准、强化机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压实控股股东责任等措施,取得了实效。笔者认为,这一经验对于证券市场具有全局性意义,证券监管部门要会同其他监管部门和机构,将各类金融活动依法全面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真空。这样,才能系统化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为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高质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筑牢保护网。
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部署新的一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会议认为,证监会系统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市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讲政治才能明方向,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才能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忠专实”的干部队伍是监管事业重要支撑。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一系列有力举措已经在路上。此次会议有一些新的提法,传递出积极监管信号,值得所有市场参与者认真思考。 第一, “注重发挥市场内生机制作用”。 对证券市场来说,内生机制主要是供需平衡机制和定价机制。近年来,监管者坚持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常态化的理念,努力降低外部力量对市场涨跌、对市场主体依法竞争的干扰,坚持该由市场决定的交给市场决定。易会满主席提出“四个敬畏”的监管理念,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内在机制的作用。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证券市场做到了常态化举措和应急措施的相互协调,稳步扩大注册制试点范围,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新举措,实现了融资规模、市值规模、股市指数稳定增长,市场主体获得感增强。注册制继在科创板试点后,已在创业板落地实施,在全市场推广的预期强烈,这说明公众对市场化方式解决供需矛盾、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是认可的。 当然,注册制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把发行上市关,严格退市制度,严格执法,是保护市场内生机制的四个重要方面。过去两年来,监管者遵循系统观念,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完善制度、补上短板,着力优化市场生态,大幅度拓展了市场化建设的深度。2021年,要在此基础上,推进注册制配套制度改革和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约束,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为全面落实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要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优胜劣汰。 第二,“合理确定资本市场重点支持的方向和领域”。 这个提法很新,新在“合理”二字,指的是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做到措施实、落地实、效果实,防止举措“大波轰”、行动“口号化”。只有遵循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深悟市场供需两方面特点、特别是阶段性特点,才能拿出既紧扣发展重点任务又吻合市场需要的举措,并以此凝聚更多更大共识。完善IPO、再融资制度,落实退市制度,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期货期权体系,都要充分考虑实体经济需要、市场主体预期稳定、市场运行安全有序,要把改革、发展、稳定、执法统一起来。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证券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但同时,围绕注册制改革,还应对各类科技创新企业的合理定位、融资需求、产出周期、考评标准、风险控制等做出制度性安排。这并非一件易事。证监会提出,要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加强对拟上市公司股东信息披露监管,切实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制度措施。 第三,“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推进中长期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使之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长期资本,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投融资双方依据对称的信息确定发行价格成为市场共识。同时,科创板、创业板市场涨跌幅限制放宽,退市机制更具刚性,炒短、炒小、炒新的投机风受到遏制。这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打开了空间。 前不久,监管层明确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是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一环。推动储蓄转为投资,并不是要鼓励每个储户都成为股民,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产品和服务,为个体投资者提供转化平台。要进一步壮大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产品,鼓励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让普通居民选择“委托机构”的天地更宽。 要加大政策倾斜和引导力度,稳步增加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它们承接储蓄转化来的投资。将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要完善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长期投资的会计、审计、财税等基础制度和关键政策,实施梯度税率措施。要进一步拓宽境外投资者进入股票、债券市场的渠道,增强外资参与便利度,以开放促改革。完善对个人投资者中长线投资的鼓励政策。 较高的市场治理水平和完善的优胜劣汰机制,是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的关键。所以,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不仅要出台对中长线投资者的鼓励政策,更要把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好、稳定住。 第四,“强化场内外一致性监管”。 这一提法是在“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项下讲的,很有针对性。近几年,针对金融体系中的重点风险源,监管层坚持标本兼治、消化存量和遏制增量并举,实施了“精准拆弹”“挖渠导流”等重大举措。在证券市场领域,对股票质押、债券违约、“伪私募”等风险点进行了排查处置。在处置这些风险过程中,大家充分认识到“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维和做法本身就是巨大风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必须对风险防控实施全流程、全链条、全场景覆盖。 强化场内外一致性监管,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股票场内场外质押提出来的。通过一致性实施严格业务标准、强化机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压实控股股东责任等措施,取得了实效。笔者认为,这一经验对于证券市场具有全局性意义,证券监管部门要会同其他监管部门和机构,将各类金融活动依法全面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真空。这样,才能系统化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为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高质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筑牢保护网。
“扎实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落实落地”。1月28日召开的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下称“会议”)上定调了今年资本市场的重点工作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见效”、“稳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等。 笔者认为,上述工作重点不仅是资本市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表明了“改革”和“开放”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承担着资本市场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 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条件逐步具备。会议提出,坚持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三原则,做好注册制试点总结评估和改进优化,加快推进配套制度规则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等工作,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经过科创板、创业板两个板块的试点,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去年10月份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时表示,“选择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 笔者认为,随着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落实落地,注册制在全市场推进的速度也会加快。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抓手。会议提出,统筹抓好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见效,严格退市监管,拓展重整、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退出渠道。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质量来体现的。因此,一直以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证监会也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10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正式发布,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部署安排,其中明确提出“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监管力度”。 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2020年12月31日晚间,上交所、深交所发布了修订后的退市规则,这份被市场形容为“史上最严退市制度”的实施将加速A股市场的优胜劣汰。 稳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形成与国际金融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已顺利落地。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 在2020金融街(行情000402,诊股)论坛上,易会满表示,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证监会将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从管道式、单点式向制度型、系统性转变。笔者认为,制度型开放是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阶段性成果。在“十四五”时期,制度型开放将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推进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开放融合。 可以预见,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将相互促进、协同发力,共同护航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之旅。
“艰难中更要奋进,闪耀中铸就信仰。”2月3日晚间,中国平安(601318.SH)公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年业绩,在财报的开篇,中国平安破天荒地以一首《向无止之境前行》的打油诗作为开始,正如诗中所写的,中国平安在疫情与寿险改革叠加的2020年交出了一份艰难的财报。 财报显示,2020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394.70亿元,同比增长4.9%,这是其自公布营运利润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99亿元,同比下降4.2%。 中国平安自上市后,仅2008年在大幅度计提减值准备后,归属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在此之后,一直保持稳健的正增长,尤其是2013年~2019年这7年,基本保持着年均超过30%的利润增速,而在2020年,这样的增速戛然而止。 显然,资本市场对此也有所预期,2月3日,中国平安报收76.54元,跌2.1%,年初以来跌幅达到12%。 不过,平安依旧表示,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20元,同比增长7.3%。 寿险改革的挑战 寿险是保险业务的核心所在,在平安集团净利润构成中占比长期维持在六至七成,可谓平安的根基所在。 自2018年开始,平安就开始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及渠道。2019年,平安成立了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由马明哲亲自挂帅担任组长,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新一轮寿险可持续增长铺路。 不过,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叠加了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自2017年开始,平安寿险与健康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就呈现下滑态势,而新业务价值通常是对保险公司进行估值的第二个维度。 2020年年初突然暴发的疫情,对长期保障型业务带来了严重影响,为稳定代理人收入,保险公司普遍转向线上获客,平安寿险也调整了节奏转向部分利于销售的保险产品,拖累新业务价值率骤然下降。 从去年全年来看,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495.75亿元,同比下降了34.7%,新业务价值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其中,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下滑37.1%,在代理人渠道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下滑了48.5%。 与新业务价值同步下滑的还有代理人队伍,代理人队伍可谓是此次寿险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9年底,平安代理人数量为116.7万,较2018年剥落了18%。截至2020年底,平安寿险代理人规模又较年初下降了12.3%,仅为102万左右。 不过,在淘汰低产能代理人的同时,代理人的收入似乎还没有跟上改革成果,2020年,代理人人均每月收入为5793元,同比下降了8.2%,其中涉及的寿险收入同比下降了16%。 马明哲在董事长致辞中提及寿险改革时表示,寿险改革深度贯彻“渠道+产品”双轮驱动策略,在2020年基本完成整体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从渠道、产品、管理、文化四大方向全面推动改革项目落地。依托专业管理团队、高素质代理人队伍、综合金融产品体系和领先科技实力,改革成效将日益显现。 科技业务在崛起 除了寿险以外,中国平安的另外几大传统金融板块都在遭遇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2020年,财产险的综合成本率较2019年提升了2.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超过以往,归属净利润下滑了近30%。 银行业务归属净利润仅增长2.59%,信托业务归属净利润下滑了4.59%。 可以说,传统金融板块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均表现不佳,不过,证券业务排除在外,2020年,一向在平安集团内部存在感不强的证券业务收获了大满贯,其归属净利润增长了27.6%,随着全面注册制时代的来临,证券界人士普遍乐观预计“好日子”还将持续几年。 东方不亮西方亮。前些年,中国平安一直在努力耕耘的科技业务终于开始进入爆发期。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陆金所控股(LU US)、金融壹账通(OCFT US)、平安好医生(01833.HK)、汽车之家(ATHM US)4家上市科技公司市值总额达684亿美元。 2020年,平安集团科技业务营运利润达82.21亿元,同比大幅提升76.4%,归属净利润更是增长了128%,对集团利润贡献度在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