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币,折合约800亿美元。如果成功上市,滴滴出行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上述消息还称,滴滴旗下包括网约车、单车,代驾以及金融业务已经规模化盈利。 从2012年的成立到如今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之一,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从“烧钱”的竞争中走出来的企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滴滴是少数腾讯和阿里是同时投资的公司之一,而这要从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前说起。 2013年上半年,滴滴和快的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彼时滴滴正寻求上海市场的争夺,也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异军突起的另一个竞争者大黄峰。于是,滴滴在上海加大资金投入以应对竞争者的咄咄相逼。三家公司在上海的市占率一度三分天下,故事最终也以大黄蜂在2013年下半年被快的收购落下帷幕。 就在快的并购大黄峰的同时,滴滴的C轮融资也得到了进展。滴滴获得了中信产业基金的支持,使得滴滴再一次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曾一度希望与快的合并的计划也就暂时搁置。 滴滴与快的竞争的高潮在2014年初上演,滴滴在接入微信支付后,以补贴的形式进行一次推广,推广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而剧增的数据使得竞争者感到不安,于是快的和支付宝快速响应,同样以补贴的方式推广还以颜色。滴滴有腾讯的投资,快的有阿里的投资,这是滴滴和快的的战争同时也是腾讯和阿里的战争。 双方你来我往,你补贴10块我补贴11块,为了抢占市场玩起一把撒钞票的游戏,而消费者则是一把把羊毛薅到爽。这仅仅滴滴和快的第一次的正面交锋,实际暗地里较劲更是多不胜数。 2014年3月12日,Uber在上海召开官方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确定中文名“优步”。 海外出行巨头Uber进入中国并迅速打开市场,滴滴和快的如临大敌,同时易到等打车平台的兴起,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滴滴和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一起。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双方选择了中国互联网最棒的“红娘”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做了中间人,开始了不间断地谈判。2015月2日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 Uber落败,滴滴出行独享市场 合并后的滴滴与Uber“烧钱”补贴疯狂抢占市场,这一次价格战在2015-2016年上演到高峰,成为当时老百姓饭桌上的必不可少的话题。双方用户量持续剧增,但用户也同时毫不客气地薅羊毛。 滴滴与Uber的烧钱大战可以用惨烈来形容。2016年3月,优步推出“全民拼车”活动,拼车封顶价为每程9.9元。从地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天使大厦到东城区的广渠门家园,车程距离约24公里,原价需要51.94元,当天选择拼车,活动价仅为1.8元,一单对乘客的补贴高达50元。 这样的打法让Uber元气大伤,仅2015年一年,Uber在中国市场亏损超过10亿美元。烧钱大战对滴滴出行的影响似乎并不大,因为滴滴出行不断获得一轮又一轮创历史记录的融资,所以这场“价格战争”愈演愈烈,最终,Uber还是吃不消了。2016年5月13日苹果公司对滴滴出行投资的10亿美元,几乎是给 Uber(中国)的“棺材”敲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最终的结局则是在2016年8月1日,以滴滴出行宣布收购Uber(中国)拉下帷幕。 自此,滴滴出行一家独大,享受行业的最大一份蛋糕。仅从单月用户规模来看,2019年12月,滴滴出行的活跃用户规模以9252.9万人排名行业首位,较排名第二位的滴答出行高出了8063万人。 纵观整个行业,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亿人次,使用率为47.3%;行业的市场规模达3044.1亿元,同比增长3.42%。行业空间巨大,让滴滴出现独享市场后渐入收获期,拥有高额的流量也让这家独角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滴滴金融是业务拓展先行军,版图已经拓展到汽车金融、保险、信贷等。而自动驾驶出行的布局也在持续打造中,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曾经豪迈地让滴滴出行“烧钱”占领市场,现也期待资本回笼的时刻,这也合乎常理。
记者 童锋亮 7月20日晚间,有消息称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币,约800亿美元。如果成功,滴滴出行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上述消息还称,滴滴旗下包括网约车、单车,代驾以及金融业务已经规模化盈利。 就此记者第一时间向滴滴出行求证,该公司多位内部人士均向记者表示,“不太可能”“不知道消息从而传来的”。而出行行业内的几位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没听说这个消息。 据记者了解,滴滴计划上市的消息早已不是第一次传出,近几年均有此类消息出现,而今年上半年尤为高频。滴滴作为国内共享出行和网约车行业的领头羊,拥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但2019年该公司亏损高达109亿元,长期面临盈利难题。即便如此,网约车市场前景仍被不少人看好。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亿人次,使用率为47.3%;2020年一季度,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服务,用户规模为3.62亿人,使用率下降至40.1%。2019年我国网约车市场整体交易金额达3044.1亿元,增长3.42%。但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有望恢复增长。 不过从滴滴自身动作来看,今年上半年其动作也着实不少。相关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滴滴出行主营业务之外,先后推出了跑腿、货运、社区团购、以及共享电单车业务。而在6月27日,滴滴还首次面向公众开放了自动驾驶服务。 除了纵向拓展业务外,在业务的横向拓展上,滴滴在今年上半年加大了国际化布局。例如今年3月,滴滴正式开启巴拿马业务,这是滴滴出行继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开展业务后的第六个拉美国家。目前,滴滴国际化市场主要为――拉美、澳洲和日本。 因不断的纵向与横向业务拓展,有分析猜测这或是滴滴在上市前为自己“增值”。就在滴滴IPO消息被传出的同一天,滴滴的主营业务也迎来了新变动。当天上午,滴滴宣布旗下“滴滴拼车”业务更名为“青菜拼车”。 在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执行总裁陈熙看来,滴滴拼车之所以更名为“青菜拼车”,是因为青菜对大家来说既是日常的,又是健康的,代表了拼车普惠大众、绿色环保的产品定位。值得注意的是,“青菜拼车”也是继青桔单车、礼橙专车后,滴滴打造的细分出行领域又一独立品牌。” 关于滴滴IPO的消息,滴滴官方截至目前未进行过正面回复。唯一与IPO相关的官方消息为,今年5月滴滴总裁柳青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筹集资金的计划。”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文旅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重振旅游经济。为与旅游出行企业共度难关,助力持卡人重拾未能完成的旅行,光大银行信用卡近日启动“阳光云游”计划,投入千万资金联合携程、途牛、中青旅、曹操出行、飞常准、龙腾出行、一嗨租车等多家旅游出行企业,为持卡人安全便捷出行、舒适特惠出游提供贴心服务。 出行方面,光大信用卡已与飞常准、曹操出行、一嗨租车及龙腾出行等企业携手,推出机票、火车票、租车、接送机、用车服务与礼宾车服务等商旅出行方面优惠活动,如飞常准机票满500元立减100元,一嗨租车满500立减150元等,为客户安心舒适出行提供服务。 旅游方面,光大信用卡携手携程、途牛、中青旅,针对酒店预订、景区门票、周边游等开展特惠活动,如中青旅旅游产品满300元立减120元,途牛满400元立减180元,携程旅游门票满99元立减50元等,让持卡人的周边游总有光大信用卡相伴。 随着跨省游重启,光大信用卡第一时间与中青旅、途牛等多家旅游平台开展一系列针对跨省游的旅游特惠活动,从跟团游到自由行,为计划出行的持卡人提供服务。不仅如此,光大信用卡还将陆续联合更多优质旅游出行企业,扩充服务链条,不断丰富“阳光云游”计划服务内容,为持卡人的旅游出行提供更加丰富而多元化的旅行金融服务。 光大银行表示,未来,光大信用卡将进一步深耕旅游出行场景,满足持卡人在住宿场景、餐饮场景、游乐场景、出行场景等一系列旅游出行中的深度与个性化需求。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生活各领域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城市交通可谓首当其冲。阻断病毒传播的最好方式就是切断非必要的交通以最大化阻止人员流动,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相当于对交通出行做了一次破坏性的社会实验。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并好转,中国的城市交通展现出强大能力和恢复韧性。一方面作为保障复工复产的排头兵,交通大动脉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其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交通领域自身的恢复与修正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后疫情阶段,城市交通在疫情应对中的经验、教训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值得我们积极复盘与思考。 一、新冠疫情从五个方面改变城市交通 作为一个突发外部变量,新冠疫情从用户偏好、技术水平、行业生态等多个维度改变着城市交通。有些改变是应急之举,但其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并将形成长期趋势;有些改变在疫情前就已呈现出萌芽之势,受疫情影响则进一步得到肯定与强化。 (一)管控措施的改变:防控常态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向好态势的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2020年5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5月8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做好交通运输行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上两份文件指明未来出行环境改变的若干方向:如强化防护意识,多管齐下让“手卫生”、“一米线”、减少非必要聚集性活动、科学佩戴口罩等防护理念深入人心;细化防护措施,公共交通工具和出租汽车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要佩戴口罩,减少近距离接触;加强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办公楼、物流园区、车辆维修场站环境卫生维护,落实室内通风、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分区分级做好消毒通风、客座率控制、车内留观区设置等工作。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出行的环境可以归纳为“不接触、少接触、慎接触”。 (二)用户偏好的改变:“健康出行”成为重要诉求 在“不接触”的出行大环境下,大众对于出行工具的偏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效率、成本等因素,“健康出行”成为选择的最重要出发点。用户偏好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行方式的供需平衡:一是绿色出行与共享出行出现短期逆趋势。疫情下对私家车的使用呈现强偏好,而对公共交通和以“拼车”为代表的“互联网+”出行方式需求明显下降。二是轻出行工具受到青睐。能够保持社交距离的单车、电单车等轻出行工具的使用量增长明显,且使用时长和距离都明显增加,不再局限于“最后一公里”。三是“点对点”的定制化公交服务需求增加。自从复工以来,各地根据客流情况和企业用车情况,相继推出了定制公交线路的服务措施,并对车厢满载率、驾驶员资质、车辆消毒、规划路线、站点、乘车时间等相关因素严格控制,最大程度避免了交叉感染。 (三)技术应用的改变:数字技术与出行加速融合 与2003年非典应对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更突显了技术力量,科技公司也成为重要参与者。“不接触”的原则倒逼交通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加速,集中体现在:一是智能技术大规模落地并得到精进。如适用于出行人的健康码、适用于出行工具的防疫码车贴及乘车场景中上线的AI口罩佩戴智能识别技术等都解决了特殊时期出行的身份验证、轨迹追踪等新痛点。二是大数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高效管理的海量数据,可以明显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危机应对水平和决策能力。三是无人技术展现巨大商用空间。封闭区域中无人车通行及特殊物品无人配送的可行性已在疫情中得到有效验证。 (四)组织调度的改变:平台运营优势凸显 疫情期间,行政手段与市场力量协同、优势互补,特别是出行平台的高效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有效保障了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既打通“大动脉”,又畅通“微循环”,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当好先行官。 一方面,行政化、中心化的调配方式有力统筹了整体需求。交通运输部实施“一断三不断”(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和“三不一优先”(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原则,牵头成立了物流保障办公室,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主体作用,全力做好重要物资运输保障。 另一方面,市场力量有效弥补了供给的空白,头部平台的动员及协调能力凸显。大型数字化出行平台正在从经济型平台向社会运营基础的设施能力平台转变。在前期足够的技术积累和数据沉淀的基础上,出行平台能够在危急时刻快速响应,展现出强大的数据预测能力和运力协调能力。 (五)行业生态的改变:以出行为基础的开放融合 从纵向来看,出行垂直领域的开放赋能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以出行平台为代表在垂直领域进一步开放产业能力,顺应了互联网下半场的趋势。 从横向来看,在疫情倒逼下,以出行为基础的城市交通领域正与多元化产业加速融合。以金融科技为例,大量应用在疫情期间落地出行领域,如非接触出行掀起了数字支付的又一波热潮;此外,与疫情相关的肺炎出行险应运而生,并通过数字化方式深度嵌入到各类出行场景中,成为原有平台业务的自然延伸。 二、疫情应对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交通存在四块短板 安全、点对点的有效供给不足是疫情中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通领域治理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短板以及行业韧性较弱等需长期攻关的难题。 数字化公共治理能力薄弱。虽然数字化技术在疫情倒逼下加速落地,但数字化的公共治理能力仍显薄弱,多数地方还是依靠隔离、排查等传统方式进行疫情防控。疫情爆发后,更有不少地方为了防控疫情,实施简单粗暴的挖断道路、限行设卡、关闭高速等硬核治理措施。此外,当前的信息传导机制仍以单向为主,细颗粒的自下而上信息报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管控与服务的精准度。同时,多数城市交通服务仍是单点突破的解决方案,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平台,进而导致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出行数据资源及交通配套设施数据难以有效融合和统筹利用。 智能化建设滞后。城市交通数字化治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直接导致交通体系智能化建设滞后。首先,数据割裂导致数据分析对疫情预判、预警能力不足,致使大数据技术在前瞻预测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此外,软件与硬件的智能化水平发展缓慢,一方面当前车辆控制系统、辅助系统、人工智能集成系统等智能化软件的渗透率很低;另一方面交通装备、设施智能化适应程度和条件也不充分。例如,自动驾驶实现真正意义的商用需要通过载运工具、道路设施与运行管控有机融合,从而完成信息交互和智能决策,而类似的硬件与基建联动与协同尚未形成规模。 物流专业化程度欠缺。“限客通货”是城市在应对疫情时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限制病毒传播的同时保障了生产生活物资的供给。然而在非常态的环境下,作为城市交通中重要一环的物资运输,暴露出明显的质量和效率短板。首先,从事物流运输的人员、车辆及运输服务,缺乏标准化操作和生物安全管控体系;其次,物流体系较为松散,集约化、规模化不足,应急响应缺乏统筹布局,导致在疫情应对中出现联运水平低、换装时间长等问题。 共享化出行韧性不足。共享出行是城市交通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目前共享出行的市场渗透率仅3%左右,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作为一种新业态,共享出行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共享出行带动的新就业形态对于社会就业已具备系统性的影响力。新冠疫情的爆发恶化了网约车司机群体生存环境,加剧了共享出行行业的脆弱性。疫情中全国曾有超过210个城市关停网约车服务,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短时期内,大众对私家车的强偏好也对网约车需求造成严重挤压,这些都使得网约车司机群体的收入压力骤增。 三、补短板、强韧性是后疫情阶段城市交通的发展重点 突发疫情一方面冲击着原有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推动变革。后疫情阶段,应抓住这一改革的时间窗口,结合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和疫情应对中暴露的短板,立足促进城市的系统性、生长性,提高有效供给,增强行业韧性。 尽快打通多方数据壁垒,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必须尽快打通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民航、铁路等所有出行数据,并扩大社会参与,实现政府、交通企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公众的多方数据融合及各主体的协同共建,构建全国统一的数字追踪溯源平台。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有效协同和数据的可控可溯可预测,确保安全复工复产和疫情精准防控“双战双赢”。 积极布局智慧科技,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形式。疫情爆发为无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新场景,下一步应进一步鼓励无人驾驶、无人配送、车联网等更加智能化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技术精进和试点运行,占领技术高点并加快商用步伐。同时,应借力智慧科技,整合平台企业优势,迭代、升级“点对点”智能出行新业态,调配最优资源协同发展MaaS(出行即服务)、定制公交等服务创新,做到精准规划、无缝衔接及统一结算。 协同新老基建,升级设施设备和运营方式。夯实城市交通的新基建,强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技术研究,并推动新基建与城市交通设施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与车站、车辆的链接,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针对城市交通中的货物运输,需进一步提升物流车辆、集散中心的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并参考平台企业模式加强数字化运营,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 培育多样化生态,增强城市交通系统韧性。从行业供给看,针对当前私家车需求大幅提升增加城市承载压力的结构变化,可以在保障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出行方式承担更重要角色,在智慧公交、拥堵治理、车辆调度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重点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低密度、共享出行方式,提升供给韧性。从行业生态看,对出行企业扶优限劣,并支持头部出行平台开放能力,为行业内中小企业赋能;促进行业开放、融合,将智慧交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抓手,与数字金融、智能制造等形成良性生态。
记者从滴滴方面了解到,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双方期望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数字人民币在多元化出行场景中的平台生态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滴滴出行表示,将在有关部门指导下,配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指导方针,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央行数字货币又传来最新动态消息。 7月8日,记者获悉,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 据悉,这也是首家与央行合作落地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的互联网公司。在股市表现上,本周数字货币板块风光无限。自6月以来,截至8日收盘,数字货币指数大涨25.06%;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9.32%。8日午后,数字货币板块走强,板块整体涨幅达5.07%,多个概念股收获涨停。 央行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双方期望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数字人民币在多元化出行场景中的平台生态建设。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滴滴出行方面表示,将配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指导方针,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据了解,滴滴出行为5.5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快车、优享、专车、豪华车、公交、代驾、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租车等多元化的出行和运输服务,为数字人民币在移动支付、小额支付的场景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试炼场。 数字货币渐近? 此次央行与滴滴联手合作,意味着数字货币试点正式走出央行系统,进入交通服务场景。数字货币落地节奏加快了吗? 此前,苏州市相城区的部分区属行政单位员工在4月安装了数字钱包,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于5月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移动支付比较发达的地区,以交通补助形式首先推行数字货币,推广起来比较容易。 记者了解到,央行从2014年就开始探讨DC/EP。六年来,央行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并通过和建行、工行等几家国有大行合作,在基础研究、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此前,曾先后传出数字货币在深圳、苏州等地进行小范围落地研究和测试的消息,但目前在市场上还没有正式对公众开放使用的应用场景。 据了解,DC/EP在坚持双层运营、现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易纲透露,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他强调,但目前的试点测试,还只是研发过程中的常规性工作,并不意味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何时正式推出尚没有时间表。 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数字货币是未来货币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金融市场,电子商务、电子流通产业的市场巨大,数字货币的发展与应用是很重要的。
7月2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香港”)与神州优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优车”)及其子公司UCARLimited、UCARServiceLimited、UCARTechnologyInc.以及AmberGem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AmberGem”)签署《收购要约》。根据要约有关内容,上汽香港拟以每股3.10港币的价格以现金出资方式收购神州优车及AmberGem所持有的神州租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租车”)不超过6.13亿股股份,最终交易数量以实际交割股份数量为准。 上汽集团方面表示,这是上汽集团加快推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新四化创新转型发展,积极布局移动出行、打造“新出行综合体”的积极举措。 记者注意到,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者,上汽集团顺应时代发展,持续深化新四化创新布局与融合发展。在移动出行领域,基于全产业链优势,创新性地打造了包括技术平台、运营车辆、维修保养、金融信贷、专业保险等在内的全新出行模式和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用户移动出行全新生态,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差异化、全周期移动出行服务体验。 资料显示,神州租车是汽车租赁行业的领头羊,拥有行业领先的车队规模、网点覆盖和市场份额。2019年,神州租车年度营业收入为76.9亿元,车队总规模为148894辆,遍布全国的门店网点达到1000家以上。 本次收购如能按约完成,将有助于上汽集团出行业务的加快发展。同时基于市场化原则,神州租车与上汽集团可在资产效率提升及服务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