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有赞(简称有赞)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报。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赞实现了8.2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2.7%。净亏损为1.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净亏损1.69亿元有所收窄。 作为一家第三方服务平台,SaaS及延伸服务、交易费是有赞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其主要的电商SaaS业务为有赞微商城,同时拥有门店SaaS产品--有赞零售、有赞美业、有赞教育。 上半年,来自SaaS及延伸服务的收入为5.9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9.5%;交易费收入为2.03亿元,同比增长41%。(潘蕾伊/制作) 2020年上半年有赞服务商家的GMV达到462亿元,同比增长110%。与此同时,上半年有赞存量付费商家数近10万家,同比增长47%,新增付费商家数达3.24万家,同比大幅增长58%。 对此有赞表示,商家交易规模的持续增长,证明了有赞在服务商家上真正的价值。462亿元的交易规模及110%的增长率,意味着在此阶段有赞为商家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土壤和环境,保证其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有越来越多的连锁品牌开始选择使用有赞。当下,连锁品牌数字化的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商家管理经营的痛点也日益凸显。 对此,作为专门面向连锁品牌的经营管理系统,有赞连锁致力于赋能连锁企业经营的全链路,提高总部经营管理效率,升级渠道、门店、导购运营能力,通过多级架构管理、社交营销、直播带货、全员分销、会员精细化运营等多种形式助力连锁企业全面实现品牌数字化。目前有赞连锁已服务了雅戈尔、DQ冰淇淋、Zippo、合生元、韩束等数百家知名连锁品牌。 8月11日上午,财报发布后,有赞召开了2020年中期业绩线上交流会。有赞执行董事俞韬强调了直播对于商家获得私域流量的重要性,他表示:“在社交电商时代,商家必须要学会使用直播、短视频等手段获得私域流量从而将其转化为流量产权。” 今年5月11日,有赞收购了直播电商平台杭州爱逛网络10%的股权。有赞在财报中表示,与直播平台合作为商家提供了直播电商解决方案。 直播场景下的电商购物,提升了消费者的线上购物体验;同时,一场直播可以面对更多的消费者,提升了商家的销售效率,进而促进了商家销售额的提升,扩充商家在直播场景下的销售渠道。
日前,天虹股份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同比减少39.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72.16万元,同比减少92.9%。 对于营收净利的双双下滑,天虹股份将其归因为上半年的疫情影响:“一季度疫情期间,公司在超市坚守营业保障民生的同时,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进行阶段性停业及缩短了营业时间。此外,公司给予了供应商大力度的减免租金与管理费的支持,合计减免金额约2.5亿元。“ 疫情期间减租2.5亿元 资料显示,天虹股份旗下有百货、超市、购物中心和便利店四大业态,拥有“天虹”、“君尚”、“sp@ce”和“微喔”四大品牌。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全国29个城市共经营购物中心27家、百货门店68家、超市103家、便利店174家,经营面积合计约404万平方米。 据此前公告,一季度疫情期间,天虹股份共免除了92家直营百货、购物中心门店内租赁和联营供应商的租金及管理费等费用,减免时段为从1月25日至各门店复业。据披露,天虹股份此次2.5亿元的减免金额,对其2020年归母净利润产生影响约1.9亿元,占去年经审计归母净利润比例约22.1%。 此外,天虹股份上半年的亏损主要在于第一季度,合计亏损5013.61万元;到第二季度时,公司已实现盈利8585.77万元。对此,天虹表示这主要因为二季度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公司组织开展多项营销活动,并新增超市到家次日达业务、全面运营百货到家业务等。此外,受益于疫情期间必选消费的增长,天虹股份上半年的超市业态营收实现同比增长29%。 “天虹在二季度的环比扭亏,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百联咨询创始人、鸿门投资创始人庄帅对记者分析称,“首先,天虹的超市业务在上半年疫情期间发展迅速,这一点与其他以超市为主业的企业都是差不多的。此外,国内百货企业的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天虹的经营区域大头在于华南,而华南地区上半年的疫情防控效果也很显著。” 分地区来看,报告期内,天虹股份来自华南区的营业收入仍占比最高,为64.83%;其次是华中区和东南区,其营收占比分别为17.62%、5.35%。 但庄帅还进一步提到,天虹在上半年能够实现整体盈利,也离不开相关的补贴和来自其租赁物业业主的租金减免支持。记者注意到,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天虹股份在今年上半年共亏损6348.38万元。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百货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关店和客流下降,今年1月份百货零售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仅约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预计全年销售额为去年的八成左右。在此境况下,不少百货零售企业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布局,直播带货、小程序线上商城等成了企业纾解疫情经营压力的常态化方式。 天虹股份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线上销售实现同比增长259%。其中,超市到家业务上半年实现销售同比增长131%,并在二季度同比增长119%;百货专柜到家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30倍。 实际上,以天虹App为数字化建设中心,近年来天虹股份持续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建设转型。甚至在今年5月份,天虹股份选择将其公司名称从“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了“天虹数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庄帅看来,天虹的更名表达了其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决心:“首先从市场层面看,在近年新零售和电商发展的环境下,资本市场对传统百货企业的认可度越来越低,会偏向于给出较低估值。此外,数字化转型对天虹的各项业务能够带来很明显的降低成本作用,也能帮助其百货或其他业态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但天虹的数字化转型最终成效如何,尚需时间验证。” 除了推进数字化转型,天虹股份的门店扩张也未因疫情而放慢步伐。 2020年上半年,天虹股份仅有超市业态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百货、购物中心和便利店均为同比下滑。由于租金减免和客流减少,其购物中心的利润总额同比降幅最大为88.59%。但报告期内,除了新增6家超市(含5家sp@ce独立超市)外,天虹股份还一口气新开了3家购物中心,分别位于深圳福田区、龙华区和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于天虹股份的逆势开店,庄帅向记者分析称,其大概因为购物中心自身为混业经营模式,更强调消费体验,整体符合天虹对线下经营体验化改造的战略方向:“此外,在推动内循环的背景下,继续推进购物中心建设也有助于拉动内需。更别说,当前国内疫情治理颇为有效,全国的购物中心在4月后恢复状况是很好的。” 有来自深圳福田的消费者王女士(化名)向记者表示,她在上周光顾了天虹旗下的购物中心中航城,感觉商场内的人流量已明显大于数月前的刚开业时期:“相信商场人流量会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一天,但前提还是要做好防疫工作。”
>>7月CPI同比上涨2.7% 短期反弹难改未来下行趋势 尽管CPI有所反弹,但整体来看,通胀水平仍温和。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央企上半年运行好于预期 挑战不容忽视 据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挑战。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上半年中央企业干得怎么样?下半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往哪里走?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 >>记者观察 | 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办法总比困难多 易纲近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对实体经济精准滴灌。“支持实体经济一定要聚焦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他们也最困难,在复苏的这个链条中实际上处于末端,所以牵扯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就业,这就是我们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精准滴灌。”易纲说。 >>保险业效益短期透暖意 中小险企借助科技逆袭 保险业经营效益短期向好。记者昨日获悉的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47.91亿元,同比增长19.20%;人身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382亿元,同比下降10.8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约7个百分点。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2.71%,较一季度上升1.55个百分点。 >>银行业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 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银保监会昨日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度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御家汇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14,308,868.94元,同比增长45.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628,404.31元,同比增长464.19%;基本每股收益0.0876元/股。
锦浪科技上半年净利同比增282% 拟10派10元 锦浪科技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27,497,075.03元,同比增长76.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325,367.66元,同比增长281.87%;基本每股收益0.86元/股。公司2020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138,216,598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 塔牌集团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逾三成 拟10派3.2元 塔牌集团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99,248,440.31元,同比下降2.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8,852,164.62元,同比增长31.15%;基本每股收益0.7787元/股。公司2020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公司总股本扣除公司回购专户上的回购股份3,873,969股后股份1,188,401,047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2元(含税)。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证监会 上半年,证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监管执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金融委“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监管理念,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证券欺诈行为,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今年1-6月新增各类案件165件,办结15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证券犯罪案件和线索共5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98份,罚没金额合计38.39亿元。上半年案件主要特点如下: 财务造假影响恶劣,严重破坏市场诚信基础。上半年对宜华生活、豫金刚石、维维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对43起虚假陈述案件做出行政处罚,部分案件市场影响恶劣。唐万新等人操控斯太尔(000760)虚构技术转让虚增利润2.8亿元,东方金钰(600086)虚构翡翠原石销售虚增利润3.5亿元,长园集团(600525)利用委托代销业务提前确认收入,年富供应链为兑现重组业绩承诺将“有毒”资产装入宁波东力(002164),虚构境外业务等虚增利润4.3亿元。 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上半年对24件未按规定披露此类重大信息行为立案调查,部分案件涉及恶性利益输送。一是虚构业务向大股东转移资金,如新光圆成(002147)假借支付股权款、债务转移等手段,向大股东提供资金14亿元未如实披露。二是为关联方提供巨额担保,如银河生物(000806)先后15次为大股东等关联方对外借款提供担保累计15.4亿元未如实披露。三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操控多家上市公司违规占用资金,如富控互动(600634)、尤夫股份(002427)实际控制人以上市公司名义对外借款、以上市公司银行存款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资金转入大股东控制的账户。 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执业,独立性不足,看门人作用缺失。上半年对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项目中涉嫌未勤勉尽责进行一案双查,对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做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1-6月累计新增中介机构违法案件10起,其中涉及审计机构8起,保荐机构1起,评估师事务所1起。调查发现,有的审计机构配合上市公司伪造银行存款和询证回函,有的在收入、关联方审计中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或者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有的保荐机构执业把关不严,未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内幕交易案件多发态势得到一定遏制,恶性操纵市场案件仍然较多。上半年内幕交易案发数量呈下降趋势,利用并购重组、业绩大幅波动进行不公平交易仍较多发,避损型内幕交易案件同比增长。从操纵市场案件看,实际控制人伙同市场机构操纵本公司股票价格案件时有发生。新三板挂牌公司太一云实际控制人为符合创新层条件,拉抬公司股价被立案调查。某上市公司实控人涉嫌动用数百个证券账户拉抬股价配合减持,非法获利数亿元。 下一步,我会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关于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坚决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恶性操纵市场及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一案多查、行政处罚、市场禁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以及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责机制,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净化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保险业经营效益短期向好。记者昨日获悉的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47.91亿元,同比增长19.20%;人身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382亿元,同比下降10.8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约7个百分点。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2.71%,较一季度上升1.55个百分点。 保费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968.77亿元,同比增长6.04%,增速较一季度上升4.26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下降9.17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217.47亿元,同比增长7.62%,增速较一季度上升3.4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3.70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经营效益短期向好,财产险、人身险公司上半年业绩有所分化。这与两类保险业务模式不同、受疫情影响程度不一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上半年,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快于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是当期发展亮点。疫情使得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对健康险的投保需求明显提高,特别是价格相对较低的报销型医疗保险深受消费者欢迎。 上半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759.69亿元,同比增长19.70%。其中,短期险同比增长27.58%,长期险同比增长14.98%。从保单件数来看,人身险公司健康险新增保单件数1.71亿件,同比增长25.15%;财产险公司健康险签单数量69.25亿件,同比增长102.60%。 保险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疫情强化了消费者线上购物的习惯,促使保险公司加快线上化转型的步伐,行业展开了新一轮战略调整。二是疫情催生新模式,中小保险公司遇新机遇。中小保险公司借助保险科技实现了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上半年,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8062.00亿元,同比增长7.27%,增速高于“老七家”公司2.04个百分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559.24亿元,同比增长7.97%,增速高于“老三家”公司0.55个百分点。 上半年,保险行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风险可控。截至一季度末,178家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6.8%,远高于监管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业经营效益短期向好,但全年不确定性仍存。人身险行业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开始凸显。 多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保险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全年保费将继续稳步增长,但疫情的短期冲击仍然存在,全年增速同比可能有所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