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三五”,产业发展已初步迈向“高质量”,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展望“十四五”,在双循环下创新再次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还在不断发展演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正成为重大的时代命题。 摒弃资源依赖 推动新创新要素 “目前中国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半导体、高端机械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突破瓶颈加大创新力度。”联储证券投资研究部总经理袁东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新常态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一家企业生产经营,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基本要素,这些生产要素资源的多寡,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破解要素瓶颈的核心力量。 袁东阳表示,创新驱动从过去资源主导,正在向平台、政策、资金、队伍、网络、产业、空间等方面进行全面推动。 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在平台方面,截至2019年底,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0余个国家级高级创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在政策方面,2012年颁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资金方面,各省市相继出台生物医药资金扶持政策,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融资和IPO也非常活跃;在人才队伍方面,近年来各地纷纷“高调”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创业。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创新驱动虽然看似以政策力量为主,但也是企业新战略的选择。过去很多企业重视市场营销而不重视研发,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这种战略将面临很大阻力,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龚涛说:“在政策支持基础上,企业必须优化资源分配方案加大创新的投入,激发人才的主动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产业,让竞争对手成为产业协作的伙伴,为了实现创新驱动,企业不仅要敢于花钱、分钱,更要敢于开放技术,共建生态。” 产业集群 推动企业创新合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行情002001,诊股)果转化更加快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红利的消退,以人工智能、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因为随着欧美国家阶级固化和人民群众创新动力不足,中国的创新活力正在支持它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应用场景,新的商业价值变革。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宏皓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引擎,通过将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和相关机构聚集在某特定地域,一方面通过相互竞争加强企业自身实力,激励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协同合作,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9月28日,广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解读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跨上新台阶,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等。 宏皓表示,产业集群结束了企业“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通过将企业融入产业,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企业将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一部分,当新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出现,企业会主动接触而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绝创新和改造,因此产业集群能将内部企业和资源凝聚为一个整体,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关键力量。 重视基础学科 进行人才创新激励 推动“十四五”科技创新,不仅要从政策和企业层面着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爱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也不能忽视基础学科和人才建设,他说:“我们看到自身在芯片、高端装备、大飞机等领域的短板,也在奋起直追,但这些短板背后是相关基础零部件、核心材料技术的缺失,随着科技进步,一些高校的基础学科与现实技术已经脱节。” 龚涛也认为要在“十四五”建设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资金扶持,他表示,目前我国收入现状是应用强过于研发,收入不均衡导致基础科学研究人才流失严重,只有加强了基础科学的技术与人才力量,整个社会的创新才成为可能。 对于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如何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助理教授王鹏表示,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可以借用一些行政的手段,巧用经济杠杆,刺激驱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人才的考核指标,不是以论文数量评职称,而是以技术的产业化价值给予人才丰厚的奖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从企业激励、产业集群、人才建设等领域中国正在打造自己的创新驱动新引擎。
9月28日,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市黄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启动仪式顺利召开。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通过视频方式为本次活动致辞。她说,数据作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核心生产要素正加快成为社会的新共识,下一阶段,要着力做好转型深化,一是要加快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模式探索,二是要深化跨领域跨层级的场景应用,三是要加强以安全合规为导向的规则体系研究。 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裘薇、上海市黄浦区科委主任胡勇、上海市社会信用促进中心主任傅春、中国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顾翼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晟安共同启动了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 本次启动仪式中举行了新经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复旦大学黄丽华教授、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战平共同为新经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据悉,自2018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致力于探索数据开放新模式、打造数据融合创新应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制定行业数据应用标准和规范。目前已开展了两批11个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的主要成果是完成信用服务标准清单(管理标准、共享标准、应用标准)、信用产品能力清单(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和信用研究成果清单(理论研究、标准研究、应用研究)的“三清单”的编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面向社会各领域的信用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上海信用大数据的全面应用,同时依托北京、苏州、杭州、郑州、厦门、深圳、西安的合作单位向其他省市复制推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5日消息,为全面了解2019-2020年度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简称示范项目)实施效果,推广优秀成果应用,工信部拟开展示范项目跟踪评估工作。 2019年-2020年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阶段性报告.docx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9月20日,OTEC GIW国际创新周GIW Spark 在北京郡王府顺利举行。“国际创新周(Global Innovation Week,简称 GIW)”为第八届海外人才创业大会(OTEC)的三大板块之一,旨在为鼓励和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才在京创新创业,做好国际人才社区软环境建设。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软环境,优化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作为朝阳区国际人才社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际创新周(GIW)”充分调动在京跨国公司创新中心、区域内的国际组织、各国商会和校友会等国际化资源,为外籍及港澳台人才在北京、在朝阳区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服务。主办方积极整合协调各项政策资源,充分发挥朝阳区跨国公司创新中心、国际化创新机构的市场化作用,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全方位支持国际人才在北京、在朝阳创新发展,搭建“后疫情时代”下世界各地青年携手创新、共话发展的良好平台。 精准对接国际人才需求,搭建融合创新发展舞台 国际创新周(GIW)包括“GIW Runway”、“GIW大师课”和“GIW Spark”三大板块,通过国际项目评选、国际项目创投对接、政策解读等活动,为在京创新创业的国际人才服务。 “GIW Runway”活动开设“欧美地区专场”、 “亚太地区专场”、“一带一路地区专场”和“港澳台地区专场”四个专场。各专场分别设有“创业者赛道”和“创新者赛道”。“创业者赛道”是面向有计划或已在创业的国际创业者,新增的“创新者赛道”为部分领域有创新成就的人才提供交流学习机会,进一步融合朝阳的文化、国际化优势,推动朝阳创新发展。 “GIW大师课”活动邀请了多位国际化专家学者,包括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鑫带来的《人才管理》、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杨壮带来的《跨文化领导力》、金杜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竺农范带来的《IP保护》和奥美公关亚太区总裁兼 CEO 柯颖德带的《战略性沟通趋势》等课程,分别从人力资源、领导力、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创业创新等方面为国际人才授课,涵盖了创业初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成功率。活动更邀请到了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丁曼创业中心学术主任 Brent Goldfarb,线上讲授《新常态下的创业和创新:繁荣还是泡沫?》,提供更具国际视野和紧贴当下环境的精品课程。 (从左到右依次为 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鑫、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杨壮、金杜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竺农范) (和奥美公关亚太区总裁兼 CEO 柯颖德) 可以说,国际创新周(GIW)为怀揣梦想和创意的国际人才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共同成长的舞台,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地青年朋友的丰富创意和卓越智慧,让世界看到了创新给世界发展带来的无限机会和可能。 据了解,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及地区的优秀创新创业者们积极参与,参赛项目涉及包括人工智能、教育、消费升级、大健康、文化传播在内的多个热门领域,诸多项目受到了国内顶尖投资人的关注。进入决赛的8个创业项目于9月20日进行最后的角逐,来自南非的项目 Alpha & Omega Nutrition获得 GIW创业者 Runway冠军。 (从左往右为Alpha & Omega Nutrition 创始人 Brett Lyndall Singh、朝阳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肖振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主办方与创业磨坊 Startup Grind一起发起线上投票,评出了 年度外籍创新项目、明星外籍创业项目、最受国际人才欢迎的投资基金、最受国际人才欢迎的社区,分别由STEMind、 上镜、SOS Ventures、Bearapy 获得。 国际创新周将为入围的国际参赛者提供“凤凰计划”相关服务及头部企业资源对接、国际顶级投资机构的投资机会和项目落地支持等服务。 另据了解,OTEC 2020国际创新周(GIW)由朝阳人才协会主办,活动从9月14日开始至9月20日结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环境下,朝阳区将深化 “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功能建设,持续做好在京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如何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出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 个人的学习体会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核心是双循环战略,甚至这两个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双循环战略很可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至少是“十四五”期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创新在双循环战略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双循环战略是最新提出的,但支撑这一战略的经济思想并不是才提出来的。细数这些年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比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重大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 所以,“循环论”应该说是中央指导经济工作一贯的思想,换言之,双循环战略与这些年中央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上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双循环战略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双循环要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循环战略或者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三个方面的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双循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方面是发展阶段的变化。这里的发展阶段是指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等同于新时代、新时期。 19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的是“转向”一词。但是今年上半年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等,都明确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转向”到“进入”,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但我认为更加强调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等。 上述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我想特别强调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个方面。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本在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第二方面是发展环境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压力,如何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此外,我国一些高技术企业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一些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等,这都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了冲击。 所以,一定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这是现在的一件大事。怎么解决安全问题?答案没有别的,只能是加速科技创新。 第三方面是发展条件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工资水平的上升,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减。 新的优势在哪里?2018年我们和世界银行做了一个关于经济转型期增长新动能的联合研究,当时提出了新的三大动力和一个主线。一个主线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动力中,第一个是把技术前沿持续向前推进,要做原始创新;第二个动力是解决好技术或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的问题;第三个动力是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各类资源错配问题。所以,发展条件变化下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 综上所述,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来看,创新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尤其是科技创新。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如前所述,科技创新是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双循环战略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答案就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如果我们从个案出发,比较好回答,因为凡是创新做得好的城市和地区,比如深圳,大体上就应该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当然,也有很多金融资源比较好的城市,创新做的并不见得好。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把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做一个界定。 第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的趋势下,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国家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理论方面,英国的Perez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我自己做了一些改变,叫做“技术—金融范式”。创新和技术—金融范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过去的200多年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或者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也有与这个技术—经济范式相适应的技术—金融范式。 与双循环战略或说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什么?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思考。 比如,从反面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的大商业银行模式就一定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条件。 从正面讲,我们看到数字经济时代有很多新的组织创新,平台经济就是一个主要的商业模式。过去的传统企业叫“管道企业”,最典型的特征是企业用自己的内部资产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售卖产品赚钱,所得资金用于再投资、再发展,这就是管道企业的商业模式。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依托于外部的连接性而非仅仅是企业的内部资产。这种企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技术—金融范式一定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台上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也被称为产消者。 所以,如果对今天的技术—金融范式研究不清楚,仍用传统的大工业时代的理念去思考问题,金融家很可能会犯错误。还有,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金融有了更高的权重和更多的重要性。 第二,在双循环战略下,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解决好经济结构的三大失衡。三大失衡是以前提出的,主要包括实体经济内部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有助于解决这三大失衡,至少不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对中国的金融体系而言,前些年有一个关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到底是发展过度还是发展不足的讨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学术界,有一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对华尔街有利的并不一定是对美国有利的,也就是说,有利于金融的不一定有利于整个经济。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平衡好金融与创新的关系。否则,金融很可能与创新之间形成了更强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创新要素的竞争(虹吸效应),二是对政策的竞争(利益集团),三是对实体经济收益分配的竞争(侵蚀效应),四是公司金融机制,也就是创新行为的短期化。 第三,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地球没有摩擦力,世界会变成怎样?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都不愿意贷款,金融体系会怎么样?所以,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符合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而不是压抑其发展活力。 从杠杆率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资本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杠杆率比较低,银行主导型的经济体都比较高,但是德国的杠杆率却显著低于美国和英国这种资本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企业的活力更强、绩效更好,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内源融资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外源融资比例通常较低。近些年来,在德国和日本的很多企业中,内源融资已经占主体地位,银行贷款的比例在下降,至少增长速度在下降。 所以,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让企业有更强的活力。当下银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的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后,金融体系就会更健康。
双循环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CF40特邀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结合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三个方面的变化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并作出判断: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 赵昌文分析认为:从发展阶段的变化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目前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发展环境的变化来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现在的一件大事,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没有别的,只能是加速科技创新;从发展条件的变化来看,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 双循环战略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 “答案就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赵昌文表示,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既有助于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也有助于解决好经济结构三大失衡,还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符合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而不是压抑其发展活力。”他特别强调,当企业的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后,金融体系就会更健康。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img src=https://www.jinhaojiao.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t="赵昌文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data-link="">赵昌文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如何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出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 个人的学习体会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核心是双循环战略,甚至这两个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双循环战略很可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至少是“十四五”期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创新在双循环战略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双循环战略是最新提出的,但支撑这一战略的经济思想并不是才提出来的。细数这些年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比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重大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 所以,“循环论”应该说是中央指导经济工作一贯的思想,换言之,双循环战略与这些年中央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上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双循环战略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双循环要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循环战略或者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三个方面的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双循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方面是发展阶段的变化。这里的发展阶段是指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等同于新时代、新时期。 19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的是“转向”一词。但是今年上半年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等,都明确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转向”到“进入”,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但我认为更加强调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等。 上述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我想特别强调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个方面。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本在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第二方面是发展环境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压力,如何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此外,我国一些高技术企业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一些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等,这都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了冲击。 所以,一定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这是现在的一件大事。怎么解决安全问题?答案没有别的,只能是加速科技创新。 第三方面是发展条件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工资水平的上升,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减。 新的优势在哪里?2018年我们和世界银行做了一个关于经济转型期增长新动能的联合研究,当时提出了新的三大动力和一个主线。一个主线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动力中,第一个是把技术前沿持续向前推进,要做原始创新;第二个动力是解决好技术或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的问题;第三个动力是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各类资源错配问题。所以,发展条件变化下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 综上所述,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来看,创新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尤其是科技创新。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如前所述,科技创新是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双循环战略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答案就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如果我们从个案出发,比较好回答,因为凡是创新做得好的城市和地区,比如深圳,大体上就应该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当然,也有很多金融资源比较好的城市,创新做的并不见得好。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把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做一个界定。 第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的趋势下,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国家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理论方面,英国的Perez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我自己做了一些改变,叫做“技术—金融范式”。创新和技术—金融范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过去的200多年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或者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也有与这个技术—经济范式相适应的技术—金融范式。 与双循环战略或说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什么?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思考。 比如,从反面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的大商业银行模式就一定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条件。 从正面讲,我们看到数字经济时代有很多新的组织创新,平台经济就是一个主要的商业模式。过去的传统企业叫“管道企业”,最典型的特征是企业用自己的内部资产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售卖产品赚钱,所得资金用于再投资、再发展,这就是管道企业的商业模式。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依托于外部的连接性而非仅仅是企业的内部资产。这种企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技术—金融范式一定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台上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也被称为产消者。 所以,如果对今天的技术—金融范式研究不清楚,仍用传统的大工业时代的理念去思考问题,金融家很可能会犯错误。还有,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金融有了更高的权重和更多的重要性。 第二,在双循环战略下,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解决好经济结构的三大失衡。三大失衡是以前提出的,主要包括实体经济内部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有助于解决这三大失衡,至少不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对中国的金融体系而言,前些年有一个关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到底是发展过度还是发展不足的讨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学术界,有一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对华尔街有利的并不一定是对美国有利的,也就是说,有利于金融的不一定有利于整个经济。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平衡好金融与创新的关系。否则,金融很可能与创新之间形成了更强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创新要素的竞争(虹吸效应),二是对政策的竞争(利益集团),三是对实体经济收益分配的竞争(侵蚀效应),四是公司金融机制,也就是创新行为的短期化。 第三,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地球没有摩擦力,世界会变成怎样?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都不愿意贷款,金融体系会怎么样?所以,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符合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而不是压抑其发展活力。 从杠杆率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资本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杠杆率比较低,银行主导型的经济体都比较高,但是德国的杠杆率却显著低于美国和英国这种资本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企业的活力更强、绩效更好,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内源融资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外源融资比例通常较低。近些年来,在德国和日本的很多企业中,内源融资已经占主体地位,银行贷款的比例在下降,至少增长速度在下降。 所以,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让企业有更强的活力。当下银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的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后,金融体系就会更健康。
9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5G创造新价值产业高峰论坛暨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展厅启用仪式”在上海举办。 本次会议聚焦5G+XR应用场景,旨在为有意向的企业和合作伙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探讨如何强化政府、运营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促进5G+XR场景在虹口区的全业务布局以及在行业的落地,为虹口区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赋能。 记者了解到,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展厅将作为虹口对外展示5G+XR产业现状以及应用落地的窗口,重点聚焦VR工业、AR教育、VR娱乐、VR医疗和VR体育等行业场景,突出5G为虹口区带来的信息化提升与未来导向。为此,华为上线了华为云VR云渲游平台。 虹口区政协主席石宝珍在致辞中说:“随着华为-上海5G+XR创新展厅的发布,虹口区将依托5G相关技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5G+XR明星企业、标杆企业、示范企业。我们期待能与全球更多的5G+企业、机构和人才深度合作,在虹口共谋发展。” 华为上海云与计算总经理张英梗表示:“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是华为在全国布局的第一个5G+XR创新中心,未来华为将持续整合产业资源,为业界提供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将与虹口区政府一道共同开启产业发展的新纪元,把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有特色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带动自身及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