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得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如今,农民收入已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9年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已由2015年的2.73∶1缩小到2019年的2.64∶1。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第四季度增速有望继续提高。 农民收入的良好态势,主要得益于多轮驱动: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工资涨;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从农民收入构成上看,家庭经营收入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财产性收入受益于农村土地和资产得到盘活;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助推转移性收入增加。这些因素推动农民收入增速跑赢城市居民增速。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已成为局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农民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说,亿万农民将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农兴)
监管加强后,现在剩下1000多家在正常运营。不仅P2P行业,财富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都还在挤泡沫的过程中。 今年,随着宏观经济走势的起伏,本来要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链,还是留在了国内,因为这里有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完整的配套设施。 熔断了4次的美股还是反弹了,因为科技类和消费类的股价走强。 在全球新冠感染人数不断刷出新高的时候,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出门旅行了,虽然景点人挤人,但是外媒还是非常眼红。 与之相关的是,2020年,注定要被写进历史。 上半年全民抗疫,下半年复工复产,我们正在被迫回应历史的挑战。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数据,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 经济发展压力巨大,赚钱逻辑扑朔迷离。 当前最重要的事,还是认清我们所处的经济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大周期和什么样的小周期中;其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最后才能知道自己的赚钱逻辑应该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知道敬畏市场,知道坑在哪里。 善战者,求之于势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 2019年经济下行,迟迟没有触底,2020年撞上疫情,代价巨大。虽然实现了快速恢复生产,但内有结构性改革,外有不稳定因素,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周期呢? 01.未来大周期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大周期和小周期。 举个例子,就像一个人一样,大周期指的就是从幼年,到成年,到中年,到老年,一个周期可能持续数十年;小周期指的是短期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比如一份工作、一份学业等等。 经济周期也一样,我们要判断现在的小周期是复苏还是衰退,就要先判断处于大周期的哪个阶段,看看我们处于青春期还是老年期。 过去40年,中国经济毫无疑问处于高速成长的青春期,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世纪GDP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9.5%。 但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2015年后,我国年度GDP增速20年来第一次跌破7%,2019年为6.1%。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20-30年,有的甚至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一个减速期,这个减速期大概平均20年。 中国的减速期从2009年开始算起,到现在大概10年时间,算下来还要经历10年的时间。 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一个什么状态? 现在不仅有效需求不足,还有通胀率的抬升,PPI(生产物价指数)负增长。而在全球股票市场,我们看到各国央行采取无上限宽松政策,释放流动性,对冲股市下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处于一个增速换挡减速的大周期。 当然,增速放缓并不意味我们就应该悲观。 02.当前小周期 大周期里尽管有很多压力,但仍然不能妨碍经济出现短期的反弹和轮动。 这时候,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可以学习认识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判断自己处在小周期的什么阶段。 通常,我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涨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划分 什么时候是经济上行?什么时候是通胀低迷? 举个例子,2014年年初以来,我们基本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周期中的各项指标。 粗略来看,2014-2015算是衰退期,当时经济一路下行,物价也很低迷。 从经济增长指标来看,GDP增速从7.4%一路下行至6.8%,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通货膨胀指标来看,CPI(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维持低位震荡,PPI(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为负,经济较为低迷。 2016年算是复苏期,经济已经开始回暖,通胀整体可控。 2015年9月,面对经济下行趋势,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部署了10项举措来促进投资稳增长。2016年,稳增长成效初显,GDP增速企稳,开始上行。通货膨胀指标方面,CPI仍在低位,PPI一路震荡上行,房价开始上涨,通胀相对可控。 2017年前三季度,算是过热阶段,经济稳中向好,但通胀也开始走高。 GDP增速一度达到6.9%,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虽然CPI还在低位,但前三季度的PPI同比上涨6.9%,房价继续上行,经济明显过热。 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年初,算是类滞胀,经济增长乏力,通胀还在高位。 这一阶段的GDP增速持平,均为6.8%。CPI一度上升至2.9%,PPI虽然有所下滑,但仍处相对高位,三四线城市楼市依旧火爆。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物价上涨并存,出现类滞胀。 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进入衰退周期,经济加速下行,通胀开始松动。 GDP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从6.8%降至6.1%,创下10年来新低。通胀方面,受猪瘟、水灾的短期影响,CPI有所上行,但整体可控。PPI明显下滑,房价开始回落,这就是衰退的典型特征。 03.读懂市场信号 在分析经济周期时,我们要学会读懂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经济指标。我可以教大家一些操作方法,大家自己去实践。 第一,经济增长类指标,也就是GDP。 拉动GDP的有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其中市场最关注的是投资,包括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三大板块,三者在固定投资中占比接近80%。 消费、出口和投资的数据每月公布一次,出口数据是海关公布,一般在每个月的上旬。 投资和消费数据由统计局公布,会晚一些,一般在每个月的中旬。 总的来说,这三个数据也是经济的同步指标。 第2个常用且好用的指标是PMI,也就是采购经理人指数。 顾名思义,就是对众多企业采购经理的调研。从历史来看,PMI走势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GDP走势,分别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PMI和市场化的财新PMI。 第3个经济增长类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这意味着社会融资可以最为准确地反应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因此成为预测未来实体增长的领先指标。 第二,是通胀类指标。 在通货膨胀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两个:CPI和PPI,一个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个是生产价格指数。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根据CPI来制定通胀目标的。 比如2019年的目标就是控制在3%左右,也就是说,中央政府认为,当CPI低于3%时,物价相对稳定,反之,则出现了通货膨胀迹象。 单纯根据CPI来衡量物价还不够合理,还需要配合PPI来看。 PPI针对的是生产者,反映了社会生产成本上升还是下降。这部分虽不直接影响消费者,但最终会传导到消费环节的价格指数上去。 每个月的第二周,统计局会公布上个月的CPI和PPI,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统计局官网查询。 结合这些经济指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2014-2018年,中国经济走过一个完整的小周期。 04.小周期资产配置 那么在这样的小的经济周期中,我们的居民财富是如何配置的? 经济周期决定了大类资产选择。 理论上来讲,衰退期应该配置债券和现金,复苏期应该配置股票和债券,过热期应该配置商品和股票,滞胀期应该配置现金和商品。 比如在上一轮小周期中,2014年是衰退期,债券开启大牛市; 2015年是复苏期,股票走牛; 2016年是过热期,大宗商品和房价暴涨; 2017年是滞胀期,货币市场表现最好; 2018年我们基本上进入衰退周期,股票走熊,债券走牛。 所以,要判断下一步各类资产的走势,其实关键是判断现在衰退周期有没有结束,复苏周期有没有开始。 虽然经济开始弱复苏,但这轮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没有充分释放 尽管从政策信号来看,我们的政策底和经济底已经出现,在房地产和基建的拉动下,GDP增速从-6.8%开始触底回升到4.9%,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但复苏力度偏弱,持续性不强,主要是这轮调整的几个压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01.房地产 第一个压力来自房地产。 房地产受到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从需求端看,房住不炒的政策没有变,未来也不大可能变。 而从需求端来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越来越大,只能依靠销售回款为主。 02.金融去杠杆 过去几年,由于监管缺位,金融泡沫丛生,一大批违规或者不合理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冒出来。 但自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金融开始强监管,主要任务就是清理不合理业务和机构。 比如,2015年之前,中国的P2P几乎处于无监管状态,结果几年就搞出6000多家平台。 监管加强后,现在剩下1000多家在正常运营。不仅P2P行业,财富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都还在挤泡沫的过程中。 03.地方债务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8年一季度,政府显性债务的杠杆率为47.8%。 看上去不高,但这只是表内,这一轮地方基建加杠杆主要在表外,就是明股实债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和产业基金。 2017年后,财政部牵头加强对地方融资行为的规范,债务风险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受到严格约束,地方政府歪门被堵住了,但正门开得并不大,加杠杆空间有限。 04.贸易摩擦 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逆全球化思想不断蔓延。随着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日的临近,中美关系变数丛生。 所以,总的来看,如果我们想判断下一步各类资产走势,关键是判断现在衰退周期有没有结束,复苏周期有没有开始。 从目前来看,衰退周期已经结束,经济开始弱复苏,但在上面四重压力下,复苏持续性不会太强,明年经济可能重新回落,经济下行大概率还要继续。 如何与趋势做朋友? 但是,在危机中也有被忽略的投资机会。 很多人会在危机前逃跑或倒下,却很少有人有逆向思维,努力从危机中寻找机会。 举个例子,2018年,宏观经济下行,叠加中美贸易摩擦,股价跌了1/3。 但有些行业在经济形势艰难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繁荣迹象,比如,经济低迷时,有三个典型的收益行业是:低端烟酒、文娱和口红。 理由也很简单,压力忧愁的环境中,廉价低端的烟酒、价格不高的口红都可以起到情感寄托的作用,而文娱也成为慰藉现实的工具。 那么,我们如何读懂市场信号,找到增长的逻辑呢? 01.如果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敬畏市场 读懂市场信号的第一步,是要敬畏市场。 2015年股市最疯狂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人问我买什么股票,让我不堪其扰,就在微博上调侃了一句:“别问我股市了。除了股市,我们还有诗和远方。” 网友竟然从中解读出“诗和远方”的首字母是SHYF,正好和“石化油服”这支股票的简称相同。 第二天,石化油服竟然真的大涨,当月涨幅接近40%。 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历史上一次次意想不到的反转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市场里,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敬畏市场。A股市场就是一只桀骜不驯的猛兽,如果你过于自信,一定伤得很惨。 我坚信:市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管它是涨还是跌,你必须要敬畏它,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我们的股市是有问题,但在这个喜怒无常的庞然大物面前,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 我们想要穿越牛市和熊市,唯一要做的就是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尊重市场。 投资不是你改变市场,而是你向市场学习的过程。 02.尊重专业 很多人都在想有立竿见影的赚钱方法,还是要有对专业的尊重和敬畏感。 那些能够赚到钱的人,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性? 第一,对市场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 第二,长期战斗在一线; 你在参谋部和在一线阵地里,感知是不一样的。在仓库里,炮火打不到;在一线战壕里,炮弹随时打得到,所以在一线的人一般都是非常优秀的战斗员。 第三,过去这些年,有些人会凭借不正当手段赚钱,很多人希望学习这种不正当手段,我觉得这是学不来的。而且随着市场的规范,这些不正当手段已经没有了存在空间。 那么,大家在市场上通常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呢? 我觉得,人性的弱点在市场上全部都有,而且都会被放大。我们曾经总结过几个常见的错误。 第一,羊群效应,也就是盲目跟风; 第二,过度自信; 第三,忽视风险。很多人对风险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其实应该对背景信息有足够的了解。 我们如何提醒自己或者控制自己呢? 很大程度上,至少让大家知道自己会犯哪些错误,这是个大实话。 更关键的是, 无论是大小的投资领域,都要有一个投资逻辑。独立思考,勤于学习。 我们举过一个例子,无论你是少林派、峨眉派还是昆仑派,练的功夫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要扎马步,练基本功。 没有人定胜天,只有顺势而为 我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参与者,现在我们算是中国本土的独立第三方投资研究机构,希望借着我们的研究和梳理,让大家不要像蒙着面纱一样,冲进一个风险极高的地方。 对所有人来说,都要有对专业的尊重,对市场的敬畏。 特别是对市场的敬畏,没有人定胜天,从来都是顺势而为。 就像我们说预测,尽管大家知道预测不准,但人们还需要预测这码事儿,就像萨缪尔森说的:正确概率有50%的预测,也比不预测强,如果你完全不预测,就相当于一个人一直在黑暗中行走。
内循环下当前中国经济修复的驱动力正在发生转换,基建和地产的作用相对减弱,消费将接棒重回第一驱动力轨道,中国经济正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6%以上,全年GDP增速或位于2%-2.5%之间。 二季度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以来,中国经济在逆周期调控和密集纾困政策的加持之下持续修复,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GDP累计同比增0.7%,总体恢复形势相对乐观。但三季度的情况似乎不能令市场满意,当季4.9%的GDP增速低于机构此前预期的5%以上。 不及预期的背后,是近期经济修复的驱动力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三季度数据来看,尽管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较高增速、消费也出现明显回升,但基建、地产投资作为传统刺激路径下的主要驱动因素,支撑作用正在减弱。从三驾马车的量化表现来看,投资对GDP的强力拉动仅在二季度得到体现、三季度已回落至疫前正常水平,消费则在迅速回升,四季度经济修复将从前期的投资驱动重回消费驱动。 一、基建疲软是三季度增长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发债放量之下基建表现疲软,是导致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的主要因素。今年专项债新增额度较往年大幅增加、发行进度明显提速,加之传统经济刺激手段来看基建往往发挥较大作用,在二季度之时有不少市场机构预期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会明显抬升。但实际上自5月以来,基建投资当月同比增速就在持续下降、9月已降至4.8%。基建投资在二季度发挥了经济稳定器作用之后,迅速回归正常、并未如08年那样发挥加速器的作用。 从原因来看,一是专项债资金投放进度可能偏慢、使用效率不足。1-9月全国专项债净发行额度约为3.31万亿,大幅高于1-9月全国政府性基金账户累计赤字的2.3万亿;考虑到专项债资金实际上主要用于弥补政府性基金赤字(还有部分用于置换存量债务),上述差额或说明部分专项债资金在募集后尚未形成实际项目支用(无法体现在政府性基金收支中)。此外,优质项目不足不仅导致投放进度偏慢,还使得专项债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远低于25%上限;数据显示,1-8月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项目共631个,涉及项目资本金共1974亿元,占同期专项债总规模仅为8.58%。 二是棚改专项债恢复发行,专项债资金用于基建占比下降。7月以来,监管允许地方有条件恢复发行棚改专项债;截至10月23日,7-10月各地已合计发行棚改专项债超过3800亿元,占全部专项债发行金额的11.3%,9月、10月当月棚改专项债发行占比均高于30%;受此影响,专项债资金投向为基建的累计占比已从6月的76.3%下降至70%以下。 三是预算内基建类支出受到减税、民生类支出的挤占。从政策效率和导向来看,今年新增财政赤字及直达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减税缺口和民生目的,基建不如减税和纾困也符合我们近年来的一贯判断。1-9月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中基建类支出同比下降12.2%,跌幅显著高于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1.9%;从支出分项来看,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类支出增速明显较高。10月21日国常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截至9月底已有1.57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市县使用单位,用于补充地方财力、保证减税降费到位、支撑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 上述情况下,考虑到地方已开始为明年储备项目、专项债发行已至尾声,四季度基建投资大概率按目前态势平稳增长、难有明显抬升。 二、融资收紧打压拿地和销售,地产投资高增或已见顶 今年2月的低点之后,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迅速恢复、并于6月回正;9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升至12%,在所有投资分项中表现最好,对经济恢复起到较大支撑作用。 但与此同时,部分实体贷款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较快的问题仍然存在。疫情爆发后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但一些贷款违规变换资金用途,以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投向房地产领域;违规信贷作为首付进一步撬动按揭,6-9月全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均在6000亿左右,深圳、宁波等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迅速。上述情况下,前期深圳已暴露出贷款投向问题,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向辖区各商业银行下发通知紧急自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 为遏制乱象、减少房地产挤占实体金融资源,近期监管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房地产融资进行收紧。一方面,通过“三道红线”控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即“三道红线管理规则”);另一方面,通过窗口指导收紧房贷额度,多家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已要求大型银行控制房贷规模、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需降至30%以下,导致不少银行按揭贷款额度紧张、前期火爆的房地产经营贷贷款条件也被调高。 对房企而言,融资收紧导致其资金面紧张,应对策略转向减少拿地、加速推盘。当月同比数据显示,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自6月高位之后一直在下降,8月、9月已均为负增长;新开工面积走势也一样,9月增速仅为-2%,暗示房地产投资即将回落。加速推盘的结果是,5月以来房市销售火爆,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保持高增,尤其是一线城市。 近期销售有所回落。数据显示,近年房企开发贷、境内外发债、非标等融资渠道持续收窄,现金流更多依赖预付、按揭等销售回款,已处于紧平衡状态;2016年后销售回款占房企资金来源持续保持在50%以上。但近期房贷收紧之下,10月的销售情况已有回落,截至10月18日,30城商品房成交数据显示,一线、三线城市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均有明显回落,二线城市则延续负增长。 目前而言,收紧融资的监管政策即将对房企拿地和销售形成双重打压之势,尽管热点城市和刚性需求仍将对销售提供支撑,但短期内地产投资增速或已至高点、四季度可能缓慢下行。 三、中国经济修复将重回消费驱动 从宏观环境来看,三季度疫情近乎完全消退,为消费明显回暖(尤其是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抬升显著、达到1.71%。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的实际累计增速已经回正(0.6%),收入端的修复将为居民消费提供支撑,四季度中国经济大概率重回消费驱动。 三季度社零加速修复,可选必选齐增长。9月社零当月同比3.3%;食品烟酒、服装、家具、石油制品等零售有不同程度改善;汽车、化妆品、金银珠宝同比维持高增;仅通讯器材在上月反弹后出现回落;此外,餐饮收入稳步修复,降幅收窄至2.9%,预计下月将重回正区间。值得关注的是,9月限额以下社零增速反弹至1.2%,年内首次正增长,中小零售企业经营出现回暖信号;线下社零当月同比也接近回正,社零增长不再只依赖网上销售的拉动。 进口高增是当前居民消费快速复苏的另一个证据。9月进口同比增13.2%,远超预期和前期水平。除芯片备货的一次性因素带动外,其他主要品类亦多有正面拉动;农产品(+23%)、化妆品(+40.1%)、汽车(+32.8%)、计算机(40.2%)等消费相关品类,均取得较为明显的增长。 综上所述,内循环下当前中国经济修复的驱动力正在发生转换,基建和地产的作用相对减弱,消费将接棒重回第一驱动力轨道,中国经济正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6%以上,全年GDP增速或位于2%-2.5%之间。
10月28日晚间,佳华科技披露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佳华科技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37.8%;实现归母净利润8827.86万元,同比增长107.76%。 佳华科技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两大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其中智慧城市增速明显,预计2020年全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智慧环保系公司营收主要来源,亦为智慧城市业务引流,上半年营收占比超过九成”。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从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来看,公司二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利润口径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口径增速,主要系期间费用率下降所致。 华西证券方面同时表示,疫情加快环保物联网监测及大数据决策支持市场释放,佳华科技通过强化污染源监测、预测领域的专利技术夯实物联网PASS及SAAS平台,显著受益于环保物联市场释放红利。
要闻精选 □ 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前三季度GDP增速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基建投资增速转正、工业生产增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转正、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增速转正……7个“转正”彰显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动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 截至19日,在已披露三季报的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了QFII身影,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阿布达比投资局时隔4年,再度大举建仓周期股洛阳钼业。 此外,多只科技类个股也获得外资青睐,比如挪威中央银行三季度新进1128.8万股兴发集团。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三季度新进5G概念股润欣科技获。法国兴业银行新进85.9万股海量数据。 □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8.98万亿元,相比8月末压缩了4450.81亿元,环比下降4.72%。这是最近连续5个月的压降结果,也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低于9万亿元。 □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蚂蚁集团已于10月16日收到证监会有关其申请赴港上市的行政许可决定书。 □ A股首只CDR于19日完成申购。据了解,九号公司的存托人为工商银行,托管人为工商银行(亚洲)。九号公司向工商银行(亚洲)发行股票,工商银行以工商银行(亚洲)持有的九号公司股票为基础,在境内发行CDR。与普通A股相比,CDR交易的不同之处在于,投资者如果持有CDR,需逐日缴纳存托服务费。 □近日,工信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725号(工交邮电类10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工信部将积极引导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动力电池领域符合国家战略、具有优势的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给予关注和支持。 □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19日举行,我国正在建设的首个卫星物联网——“行云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3年前后建设完成由百余颗卫星组成的“物联网星座”。目前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 上海超级工厂已于2020年10月启动整车出口业务。出口的车辆为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与供应中国市场的车型保持一致。 □ 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19日举行,嘉宾们一致认为,在5G商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下,VR产业或在未来2至3年内迎来发展加速期。 □ 据新华社消息,世界卫生组织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39944882例。另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9日16时25分(北京时间20日4时25分),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22万例,达220020例,累计确诊病例8201554例。 □ 据新华社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9日表示,目前已有184个国家和地区加入由世卫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发起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更多国家有望公平有效地获得新冠疫苗。 详情请扫二维码↓
10月19日,在江苏连云港(行情601008,诊股)海州经济开发区,工人在一家企业的织造车间查看生产线运行情况。 GDP 增速转正!投资增速转正!消费增速转正!外贸增速转正!居民收入增速转正!中国经济三季报19日出炉,这份成绩单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满屏都是“转正”,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出现年内首次正增长。 GDP等多项重要数据逆袭 来看看都有哪些指标实现了逆袭。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为下降0.2%。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满屏的“由负转正”,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正在满血复活。 完成就业目标仅一步之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评价说,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是走在了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 此外,与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密切相关的就业、物价等民生指标,也有着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距离完成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且,调查失业率呈现了稳中有落的态势,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从年初6.2%的高位持续回落。 从物价看,物价涨势比较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1.7%,涨幅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时隔18个月后再次重回“1时代”。 大家关注的猪肉价格也回落了。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不断改善,储备猪肉投放增多,猪肉供给有所增加,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5.5%,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环比来看,猪肉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1.6%,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猪肉价格已经迎来拐点,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回落,重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四季度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当然,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不仅体现在数据中,也体现在民众的感受中。在刚刚过去国庆中秋8天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的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了4.9%。大家也可以感受到,黄金周期间景区、电影院的烟火气。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实现持续稳定恢复,四季度中国经济能否延续这种态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境外的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仍然客观存在,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地区、行业、企业的恢复还不均衡,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不过,刘爱华表示,“不管是从需求、生产,还是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的信心和活力等方面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乃至全年是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刘爱华称,居民不管是对实物消费还是服务消费的需求都在恢复过程中,产业内部的循环是在逐步改善的,市场主体信心逐渐增强。这三个方面对于下一阶段进一步更好地发挥超大市场的韧性,激发超大市场的需求潜力是非常有利的。“总体上来讲,我们对全年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三季报”昨日出炉,“转正”二字成为高频词。前三季度GDP增速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基建投资增速转正、工业生产增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转正、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增速转正……7个“转正”彰显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动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主要经济指标全部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三季度增长4.9%。 经济增速转正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双引擎的重燃。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投资、消费两大引擎保持向好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中国经济“三季报”里还有一串的“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了全球前列,也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新动能逆势成长 新动能加速成长,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这一动力源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这一动力源活力十足——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而同期整体零售额仍是负增长。 这一动力源夯实了稳就业的基本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重回5.5%以下,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稳步回落。 “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刘爱华强调。 四季度经济将延续回升态势 从下降6.8%,到增长3.2%、再到增长4.9%,前三个季度经济逐季回升,这一趋势在四季度仍会延续。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 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随着国内外需求同步改善,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预计四季度经济复苏将会更加明显,增速或达6.5%。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并称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反映了外界、尤其是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刘爱华指出,中国经济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