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股权拍卖成功的消息,将已停业16年之久的东方人寿再次拉入公众视野。本报记者获悉,重庆中节能实业名下代哈尔滨志阳投资持有的8000万股东方人寿股份于12月3日在公拍网被拍卖,该笔股权的评估价1092.1万元,而起拍价仅为765万元。拍卖当日,在经过143次竞买后,这笔股权最终以1259万元成交,平均每股价格约为0.16元。竞买方为上海恒嘉美联发展有限公司。但这并不是东方人寿的股权第一次被拍卖。公拍网的信息显示,2017年10月30日,东方人寿的三位股东在同一天对所持东方人寿股权进行了拍卖,分别为汉诺实业(原名深圳市信能投资)持有的东方人寿6000万股股份、北京瑞泽网络销售持有的东方人寿7000万股股份、新奥集团持有的东方人寿8000万股股份。并且这三笔股权全部成交。其中,新奥集团所持8000万股股份最终是以2400万的价格成交,比此次重庆中节能实业代持的8000万股股份成交价格高了近一倍。不过,这三笔成交的股权均未透露最终竞得人的信息。天眼查信息显示,哈尔滨志阳投资已于3年前被吊销营业执照。而竞买方上海恒嘉美联发展于1999年11月11日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自营或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等。目前该公司持有长安基金、博石资管、营口沿海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股权。本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也并非是上海恒嘉美联发展第一次投资保险公司股权。2011年,上海恒嘉美联与海航资本、陕西东岭工贸集团等6家公司组成联合体从太平保险(香港)手中接过民安财险100%股权,分别持股20%、20%、15%。但在2015年11月,上述6家公司又集体退出民安财险,由泛海控股、新华联等4家公司接盘,并更名为亚太财险。此次,上海恒嘉美联发展接盘的东方人寿成立于2001年12月28日,是中国加入WTO后首批获准成立的全国性人寿保险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上海,由12家股东出资8亿元设立。而德隆系通过旗下的湘火炬、天山股份和重庆实业共计持有18.75%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拍卖公告中的信息透露,东方人寿因初期投资债券失败,资金周转困难,长期未开展保险经营业务。据当时媒体报道,2004年,东方人寿因将7亿资本金委托给德隆系旗下三家证券公司理财,最终委托资金不知去向,且德隆系资金链突然崩裂,东方人寿也于当年被原中国保监会勒令停业。这一停就是16年之久,虽然期间东方人寿其余股东成立工作组多次尝试对其进行重组,但仍未能复业。一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东方人寿若要复业,还需要解决之前公司遗留的问题,比如股权、债务、法律诉讼等。并且股东还要对其增资,重新招兵买马,组建经营管理团队以及销售队伍,开发新产品等一系列事情,相当于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如今,东方人寿问题股权处理已近尾声,且此次上海恒嘉美联高调竞得部分股权,未来何时启动复业,颇受业界关注。
2020年的冬天,有着灿烂笑容和清澈眼神的20岁藏族小伙丁真横空出世走红网络,随即他的家乡四川和他想去的西藏两个省份开始为这个“甜野男孩”的旅游代言展开了线上“battle”。而这亦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纷纷开始注重传播、提升品牌的缩影。从脚下是青石板路、头顶是雪山云朵的丽江,到宫崎骏《千与千寻》中夜幕下灯火通明的重庆,从“人间烟火气”最浓的成都到一提起橘子洲头和茶颜悦色就想起的长沙,层出不穷的网红城市证明了城市的“名片”对经济转型、拉动消费的强大影响力。2020年,哪些城市将脱颖而出,竞争中国城市的最强“厂牌”?12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华夏时报》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20)》”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对外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20):构筑城市品牌韧性》(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2020年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CBDI)排名前十强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广州、重庆、香港、武汉、南京。同2019年的排名相比,前2名没有变化,杭州上升1名成为第3名,深圳上升3名成为第4名。香港下降5名变为第8名,重庆、南京均下降了1名。广州上升2名排名第6,武汉上升3名进入前10。此外,西安下降1名跌出了前十,天津在2019年首次跌出前十后颓势未止,本年度排名第12。从CBDI前100强的分布来看,华东地区遥遥领先。华东地区独得CBDI百强的43席,其中浙江11席,江苏和山东各10席,成为中国城市强势品牌的高地;其次是华南地区,占据14席,其中广东得8席;华北地区有12个城市进入百强,以京津为引领城市,河北占7席;其余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跻身百强的城市均为个位数。上述百强城市中,南方城市首超6成,刚好是60个,北方城市仅占40席。2020年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CBDI)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城市品牌价值的韧性支撑初显。2020年度纳入测评的288个城市的CBDI指数有所回落,CBDI均值为0.295,同比下降约4%。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刻影响相比,这个降幅仍不算大。其中,排名前100位的城市CBDI总分均值同比下降约3.7%,而排名前10位的城市同比仅下降2.9%,这表明我国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品牌价值韧性对城市发展韧性已形成初步的支撑效应。城市投资品牌对城市品牌的支撑超过预期。2020年,城市投资品牌指数的回落幅度(-2.6%)小于CBDI指数总分回落幅度(-4%),也低于城市文化品牌(-8.8%)、城市旅游品牌(-2.9%)和城市宜居品牌(-10.6)的回落幅度。同时,投资品牌指数与CBDI指数的分差较小,低于文化和宜居品牌的差距。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围绕内外“双循环”展开重新布局,未来投资品牌有望成为城市品牌成长的关键推动力量。城市宜居品牌、旅游品牌受疫情冲击更大。继2019年一度高涨之后,2020年度的城市宜居品牌出现较大滑落,这可能与疫情冲击下市民主观幸福感下降有关,同时也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对不足有较大关系,宜居品牌再次成为城市品牌的短板。此外,旅游品牌受疫情影响较为更为直接。一方面文旅融合进展仍较为缓慢,城市旅游的同质化竞争显现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跨省出行受限,入境旅游更是断崖式下滑,让城市旅游品牌的成长蒙上阴影。《华夏时报》受权发布2020年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百强榜单:
2016-2020年各区域CBDI百强城市的指数得分、数量及排名对比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20)》”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华夏时报》协办。会议正式对外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20):构筑城市品牌韧性》(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16-2020年5次CBDI的测评结果进行了纵向分析,选取了历年CBDI指数前100强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区域来看,华东、华南城市品牌引领增长,华北和华中下滑明显。港澳特区城市品牌有所下滑,近年香港和澳门的CBDI指数有所下降,年均增长率为-0.27%,平均排名下降6位;东北地区强势品牌阵营缩水,2020年东北地区入选城市的CBDI指数为0.452,年均增长率为4.92%。然而考虑到入选城市品牌数量从7个下降到5个,即拉低均值的城市被排除在统计范围外,表明东北地区的衰落形势尚未好转;西南地区城市品牌梯队优化,过去5年里,西南地区入选CBDI百强的城市数量增加了1个,CBDI指数从0.456微降至0.449,年均增长-0.39%。新增城市拉低了平均水平,但区域城市品牌体系有所壮大,显示区域的发展潜力正在释放;华北地区城市品牌体系失衡,华南地区入选CBDI百强的城市数量增加了1个,且CBDI指数从0.384上升至0.418,年均增长2.14%,表明该地区城市品牌体系和城市发展活力均实现较好成长,城市品牌发展的领先程度进一步提升;华中地区城市品牌发展活力不足,华中地区入选CBDI百强的城市减少了2个,CBDI指数从0.372上升至0.415,年均增长率为2.08%。区域强势城市品牌有所成长,但整体表现缺乏活力,与第一梯队差距扩大;华东地区城市品牌发展领先全国,华东地区入选CBDI百强的城市增加了3个,CBDI指数从0.383上升至0.412,年均增长率为1.84%,是我国城市品牌的头部区域,并在第一梯队中实现了领先优势的进一步提升;西北地区城市品牌发展稳中有进,西北地区入选CBDI百强的城市增加了1个,CBDI指数从0.334上升至0.37 8,年均增长率为3.14%,实现了较为稳健的成长。随着国家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政策倾斜,以及该区域人民在文化、旅游、投资、宜居和传播等领域日渐高涨的建设热情,未来西北地区城市品牌发展应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研究发现,过去五年间CBDI前20强榜单中的城市有起有落:北京、上海持续领先,始终名列第1、2名,排名从未出现变化;杭州、成都快速成长,年均增长分别为3.32%和4.02%,2020年的名次较2016年均上涨了2名,并双双进入前五名。深圳、广州、重庆、西安、厦门、昆明波动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7%、1.49%、5.48%、4.56%和5.09%。其中,在2016年仅排在27名的昆明,2020年排名已经上升到第19位。此外,还有一些城市表现十分稳定。武汉、南京、宁波、长沙在过去五年内排名幅度变化不太大,2020年排名与2016年排名相同或相差仅1名,年均增长较为稳定。而香港、苏州、青岛、郑州这四个城市呈现波动退步的趋势,其中香港排名下降明显,从2018年的第3名下滑到2020年的第8名,苏州、青岛、郑州今年排名较2020年下降了3-5名,气年均增长率相比上述较为稳定的城市也并不算高。有一个城市持续衰落,即天津,不仅年均增长-1.49%,排名还从2016年的第3名逐年下滑至第12名。另外,有一些城市跌出了前20名。例如济南2016年排在第16名,2020年则屈居第21名;福州2016年第18名,2020年排名第25;无锡2016年排在第19名,2020年排名第28。报告认为,从CBDI分值年均增长率看,明星城市领时代风骚。CBDI年均增长率超过3%的城市有杭州、成都、深圳、重庆、武汉、南京、西安、宁波、厦门、昆明,沈阳,成为过去五年来城市品牌发展的明星品牌,而天津的CBDI年均增长率为负值。总体来说,CBDI进步显著的城市品牌无不是充分把握住了时代机遇的城市,而增长相对缓慢乃至落后的城市,往往缺乏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和产业支撑,曾经的优势资源和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失去支撑和推动力,同时也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靠档计息大限已至。12月14日,六大行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个人大额存单、(定期)存款产品,提前支取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实际上,自2019年,监管层就开始对“靠档计息”产品进行规范,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关存款产品压缩至零。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产品靠档计息属于变相加息行为,既违反了《储蓄管理条例》,还增加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不利于企业融资,同时也与监管层的调控目标不符。六大行叫停“靠档计息”12月14日,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同步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产品,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照支取日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根据六大行公告,此次调整涉及各行采取靠档计息的个人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及一些人民币特色储蓄等产品。其中包括工商银行的“节节高”、“拥军宝”,农业银行的“定利盈”,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定利多”、“中银步步高”,建设银行的“惠存通”,交通银行的“超享存”、“智慧定期”,邮储银行的“邮利丰”等存款产品。六大行表示,上述产品将于明年1月1调整计息规则。如果储户在产品到期前有用款需求,在2020年12月31日及之前提前支取的,仍按照原产品“靠档计息”规则计息,在2021年1月1日及之后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部分将按照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不再靠档计息。其中,上述产品中部分已经停售。工商银行客服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节节高产品早已停售。”节节高1号自2020年1月12日起停售,节节高2号自2019年12月20日起停售。实际上,自2019年,监管层就开始对“靠档计息”产品进行规范,以窗口指导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叫停靠档计息的定期存款,并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关存款产品压缩至零;大额存单提前支取规则亦将适用该规定。2019年末,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规范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有关要求》。2020以来,“靠档计息”产品清退的步伐加快了。今年3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有关规定,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在监管多次出手规范后,商业银行加快了产品整改速度。今年8月,广发银行就公告表示,将于9月11日终止“定活智能通”及“智能分段计息”业务。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靠档计息类产品有高息揽储的嫌疑,产品规模扩散后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从而推高借款人的成本,这对于银行业的经营和业务结构会产生较深的影响。同时,这样的产品设计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要求非常高,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所以引起监管的重视,并进行整治。”此外,有分析人士表示,为应对疫情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务院提出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同时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而银行产品靠档计息属于变相加息行为,增加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不利于企业融资。央行通过规范商业银行揽存行为,也是在引导负债成本下降,进而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惠及实体经济。中小银行或受影响较大近年来,“靠档计息类”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揽储”利器。简单而言,“靠档计息”产品是指定期存款在提前支取时不按照活期利率计息,而是按照实际存入时间最近的一档存款利率计息,剩余部分按照活期计息。购买此类产品,储户既可享受活期产品的流动性,又能享受定期产品的高收益。此前,多家中小银行推出的“靠档计息”智能存款产品,在一段时间内颇为火爆。某民营银行发行的智能存款产品为起投金额为50元,产品期限为5年,但支持提前支取,且存款期限达到3年以上,存款就可按5%的利率计息,存期满1年小于3年,也可按4.7%的利率计息。目前,各家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已陆续下架。“取消靠档计息对大型银行的影响有限,大型银行网点多、客户多,还有大额存单等产品以及结算方面的优势,但对中小银行的揽储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定期存款与银行理财相比,本身也没有明显优势。”一家中小银行高管对媒体说道。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表示,随着智能存款、“靠档计息类”等创新存款产品被逐步规范,过往中小银行通过“高息”来吸引客户的途径被阻断,中小银行亟需通过其他方式来应对大行竞争与缓解揽储压力。也因此,在靠档计息类产品下架以后,有不少中小银行用“按月付息”、“分期付息”类产品作为对靠档计息产品的一种替代,还有部分银行上线可转让大额存单,以满足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末,不规范的活期存款创新产品较基准日(2019年5月17日)压降75%,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较基准日(2019年12月17日)压降38%,均已超过压降计划,压降效果显著。临近年末,中小银行揽储压力增加。近期,众多银行推出特色存款及多种促销活动吸引客户,并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揽储。其中,腾讯理财通、支付宝蚂蚁财富、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携程金融、滴滴金融等11家互联网平台有与银行的合作情况。接入互联网平台银行存款产品专区的银行数量高达95家。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区域性银行占比高达70%。伴随靠档计息产品的退场,结构性存款也不断被压缩。调整之后,中小银行“揽储”压力不减,亟需新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
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最高法民一庭副庭长刘敏表示,此次修订司法解释时,对“职业放贷人”做出限定,在“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条款中,增加了“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一项。 有记者提问,此次修订增加了对“职业放贷人”的规定,能作一下具体介绍吗? 刘敏介绍,近几年,随着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放贷人的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出现了所谓“职业放贷人”,就是出借人的出借行为具有反复性、经常性,借款目的也具有营业性。 刘敏提到,2018年4月银保监会、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经营活动。”职业放贷人的行为,实际上变相违反了该规定,属于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如果数量、金额过大,可能会对正常金融秩序产生危害。 201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一、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前款规定中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指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贷款到期后延长还款期限的,发放贷款次数按照1次计算”。该规定是有关“职业放贷人”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 2019年11月,《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53条规定:“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以民间借贷为业的法人,以及以民间借贷为业的非法人组织或者自然人从事的民间借贷行为,应当依法认定无效。同一出借人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反复从事有偿民间借贷行为的,一般可以认定为是职业放贷人。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的高级人民法院或者经其授权的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认定标准”。 刘敏表示,依据上述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性文件的规定,这次修订司法解释时,在第十四条“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条款中,增加了第(三)项“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就是对职业放贷行为作出的限定。(中新经纬APP)
2020年12月4日,由中国人民保险冠名,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和《华夏时报》共同主办的“脱贫:媒体、企业的温度和力量”——第十三届(2020)人民保险中国经济媒体高层峰会在北京万达文华酒店举行。行业资深专家学者、主流财经媒体总编辑、企业高管等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媒体、企业在脱贫攻坚、公益慈善事业中如何发挥作用,分享优秀扶贫公益案例,助力中国公益财经事业新发展。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传媒CEO水皮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经济媒体峰会已举办八年,共十三届,今年的主题聚焦为公益,这与过去都不同,而这与我们的时代变迁、新旧媒体转折有很大关系。”媒体具有天然的公益属性,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间,它扮演着趋利避害、引导国家平稳前行的瞭望者角色。2020年的新冠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之下是一场成功的战役,媒体的公益属性也因此在这一年特别突出。对此,水皮谈到:“更重要的是,今年我们完成了扶贫脱困、环保、化解金融风险的三大任务,以三年为期,今年实际上是收官之战。同时,这很有可能构成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折,中国经济也可能由过去的下行调整周期转变成上行周期。”此外,对于企业在疫情期间所发挥的作用,水皮先生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之下,中国的企业的确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稳定了市场的运营、社会的运营。”水皮说。此外,对于企业的公益付出,水皮也给予了中肯评价:“在我们梳理的百强榜中,我们发现从国企到民企,从大企业到小企业,真的是体现了我们拳拳的公益之心、爱心,付出不在大小,而在于认识。”具体到《华夏时报》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凸显公益主题的,水皮认为,作为中国残联举办的主流媒体,《华夏时报》本就以弘扬人道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民生发展为办报宗旨,在今年下半年版面的调整上开始聚焦企业的公益案例,每期有3到4个版面介绍公益项目案例。“我们希望能够加强相互交流与传播,让我们的公益投资、公益项目投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据水皮介绍,《华夏时报》将从今年开始编制《公益财经百强榜》,“我们希望能够高举公益财经这个大旗,把中国企业的正能量做更好的传播。”水皮说。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从今天起施行。相比现有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法对税目进行了统一规范,调整了具体税率确定权限,规范了减免税政策,并实行鼓励与约束“双向驱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走绿色发展、安全生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