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间,中核钛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不良资产业务,投资业务,银行、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服务,证券业务,渠道服务和支持等方面进行合作。 具体来看,在不良资产业务方面,中国信达配合公司开展不良债权的处置整合工作,并发挥公司在行业内的产业整合能力,通过共同设立基金、发挥各自优势,盘活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促进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产业布局的顺利调整。 在投资业务方面,中国信达协助公司在产业扩张、资源整合、战略投资及产业投资方面寻求合适的股权投资和项目投资机会。同时,通过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重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化债转股等多种手段开展产业并购重组业务。 在银行、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服务方面,中国信达通过所属的银行、基金、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及产业并购重组提供结算和资金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存贷款、资金结算、委托理财、进出口融资、供应链融资、跨境并购、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 在证券业务方面,中国信达主要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投研等业务上为中核钛白提供协助。 在渠道服务和支持方面,中国信达可为中核钛白在当地联系政府部门、对接市场资源、寻求合作机会提供相应的渠道服务;协助公司收集、了解、掌握国外钛白行业与重点企业的发展、竞争等情况;为公司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提供协助;与中国信达可以互设实践基地,培养复合专业人才提供渠道支持。 中核钛白表示,此次协议的签订将促进形成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整合与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产业整合能力,有助于推动公司主营产品应用于各细分行业的深入开发,推动公司主营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编辑 李波)
近日,医药生物行业指数不断攀升。同花顺数据显示,自去年以来,截至2020年5月27日,中证医药指数累计最高涨幅接近70%。今年以来,中证医药指数累计最高涨幅超20%。 从个股来看,医药生物行业188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实现上涨,其中84家公司累计涨幅超30%。10家上市公司股价翻倍。 随着指数的上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减持计划也日渐增多。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020年5月27日,A股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总计有11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减持计划。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计划已经付诸行动。同花顺数据显示,147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进行了减持。 针对医药生物上市公司的减持行为,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多家医药公司发布了一定程度的减持公告,结合医疗医药行业近期的涨幅来看,当前确实存在估值过高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受益于人口老年化和医改制度等,医疗医药依然是一个具有非常大成长空间的行业,高估值可以通过企业的成长进行消化,所以一旦这个行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之后,我们认为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介入时机”。 重要股东减持引关注 上市公司高管,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其减持行为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5月27日,凯莱英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0年4月25日披露了《关于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计划减持公司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陈朝勇、周炎、黄小莲、徐向科合计直接持有公司股份394936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1707%,上述人员计划在该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98734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0.0427%。近日,公司收到高级管理人员陈朝勇、周炎《股份减持完成的告知函》。 数据显示,陈朝勇、周炎总计减持股份58600股份,二人累计套现超1200万元。二级市场上,同花顺数据显示,凯莱英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60%。 在疫情中,随着额温枪等体温检测设备的火爆,九安医疗站上了风口。九安医疗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80%。 4月30日,九安医疗发布了《关于控股股东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实施情况的公告》。九安医疗介绍,公司于2020年1月21日收到三和公司减持公司股份的通知,其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共432.7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这意味着公司股东仅在股价上涨之初减持了上市公司部分股份。 医药行业长期看好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出现了分化。 同花顺数据显示,36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超三成业绩预喜(8家业绩预增,1家续盈,1家扭亏,3家略增),此外,5家业绩预减,3家预计业绩续亏,9家预计业绩首亏。6家称业绩存在不确定性。 疫情之下,行业的分化并未影响到投资者对医药生物行业的长期看好。 绎博投资基金经理王阳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持续数十年。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生物医药需求端将稳步增长;另一方面,目前医疗卫生现状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长寿需求,生物医药供给端创新潜力无限。因此生物医药行业长期向好。” 在王阳林看来,放在未来两年时间段看,目前生物医药公司短期估值普遍偏高,应该是上市公司减持的主要原因。投资者不妨耐心等待优秀生物医药创新公司估值回归合理后的投资机会。(编辑 李波 乔川川)
5月27日,中国银河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临时)审议通过了《关于审议公司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持有银河期货16.68%股份并签署买卖协议的议案》,同意公司以不超过人民币239,424,161元收购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银河期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期货”)16.68%股权。 中国银河表示,5月26日,本次股权收购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毕。中国银河持有银河期货100%股权。(编辑 乔川川)
近日,由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等联合20余家医院共同参与的“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欧洲权威杂志《Phytomedicine》,影响因子4.18。 疫情期间,连花清瘟被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收治医院,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基础研究发现连花清瘟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减少病毒含量,并具有抗炎活性,研究论文发表在药理学界主流杂志——《药理学研究》上。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因其治疗感冒、流感早期症状的效果尤为突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我国甲流H1N1、禽流感H7N9、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病毒类呼吸道公共卫生事件中先后20次被列为推荐用药。 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岭药业自今年1月下旬将所有生产线24小时用于生产连花清瘟产品,直至3月初才逐步恢复其他产品的正常生产。疫情之下暴涨的需求造成连花清瘟产品2020年1-3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50%。 多家收治新冠肺炎医院参与研究 结果证实连花清瘟能改善临床症状 “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20余家新冠肺炎收治医院共同参与完成。 据了解,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非盲法、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评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花清瘟胶囊是否能使患者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进行了注册,共纳入284例患者,分为连花清瘟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42例,主要评价指标为治疗14天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消失率。研究结果证实连花清瘟胶囊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并改善临床结局。 应用于新冠肺炎安全有效 在疫情防控中多次发挥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连花清瘟胶囊被普遍用于疫区新冠肺炎收治医院,钟南山院士论文指出,临床研究结果不仅证实连花清瘟胶囊可改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与临床结局,而且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性良好,没有不良事件发生。因此,连花清瘟胶囊应用于新冠肺炎治疗安全有效。 此前,2003年非典时,由于尚未发现有效中药,连花清瘟作为制剂,在防控非典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即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就研究发现了它具有抑制SARS冠状病毒的作用,并且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明确写在了连花清瘟颗粒说明书中。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连花清瘟即发挥了防控疫情的重大作用,3个月的时间全国用量达到了6千万盒,因为在2009年甲流疫情防控中的重大作用,连花清瘟荣获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连花清瘟再次发挥作用。2020年4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上述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下发了关于新增适应症申请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批准连花清瘟胶囊和连花清瘟颗粒增加新冠肺炎适应症,在说明书“功能主治”项增加了“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用法用量”项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疗程7-10天”的内容。(编辑 上官梦露)
兜兜转转一大圈,让海印股份风光一时,也让其成为信披反面教材的“今珠多糖注射液”项目近日迎来终局。 5月26日,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因许启太、今珠公司无法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取得“今珠多糖注射液”的生产和销售许可,经三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合作合同》。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致电海印股份,公司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解除的主要原因是今珠公司没有在期限内取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而出于风险因素的考虑,协议解除了相关合同。” 此次被解除的合同还要追溯到去年上半年。2019年6月,海印股份意图傍上“猪瘟疫苗”概念,信披称与非洲猪瘟“疫苗”研究团队许启太、今珠公司进行合作,可以实现对非洲猪瘟不低于92%有效率预防的“神药”。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市场和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随后,海印股份以及公司董事会全员就因披露与许某太、海南今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相关信息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被认定七项违规,被各监管部门处罚。今年5月9日,海印股份这起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还被证监会列入2019年稽查的20起典型违法案例之一,点名海印股份“蹭热点、炒概念”。 此事发生后,海印股份投资者索赔也随之启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律师介绍称:“对海印股份的处罚决定公布后,我们代理首批投资者向广州中院起诉海印股份索赔,2019年11月25日立案,2020年3月13日开庭,双方主要争议焦点是揭露日如何认定,目前法院尚未作出一审判决。” 对于此次合同解除,厉健律师则认为早在预料之中:“因为2019年8月12日广东证监局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海印股份在合同信披方面存在误导性陈述,对投资者来说,合同难以履行的风险已被提前揭示。” 此外,公告显示,该份合同解除还有后续安排。5月25日,海印股份控股股东海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广州印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许启太、今珠公司签署了《合作合同》,并对该合同的履行向海印股份作出单方面不可撤销的承诺:如今珠公司的今珠多糖注射液依法获得农业农村部核发的《新兽药注册证书》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海印集团依约获得收购权利,则海印股份可向海印集团提出以下“转让或者收购”要求,要求将《合作合同》所涉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海印股份;或者要求由海印集团指定海印股份作为收购方,收购今珠公司股权。 换句话说,虽然解除了协议,但该项目并未终止,而是向控股股东的旗下子公司进行转移。对于这样的安排,前述海印股份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是出于保护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考虑,将项目转移给实控人旗下另一家子公司跟进。” 对于公司实控人在上市公司体外孵化项目,然后推动上市公司收购标的项目的方式,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认为其实并不可取。他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类似的交易中,真正让上市公司受益的优质关联并购很少,相反,由此产生的问题交易居多。“如果真是足够有前景的项目,上市公司直接投资就是了,何必要实际控制人外面倒一次手做个中间人?”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对于这样的质疑,该工作人员则回应表示,“因为此前签署合同的时候,是明确了需要在期限内取得相关许可的,现在期限要到了,先解除合作也是符合合同中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据WIND数据显示,海印股份前两大股东质押占比已分别达到76.97%和98.75%。“这种提早注入不成熟的项目资产,同时还夸大项目前景的情况,不排除是为了摆脱自己质押爆仓风险,或是进一步提高质押杠杆,需要把股价做上去而采取的措施。”况玉清补充道,“铤而走险采取各种方式不择手段的哄抬股价,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大风过后一地鸡毛。” 尽管屡次经历风波,海印股份的股价却频频走高,从2月4日最低的1.92元/股算起,至5月27日收盘价为3.05元/股,其累计涨幅已超过40%。(编辑 上官梦露)
5月26日晚,君实生物宣布,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刊登论文,发表了君实生物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中和抗体临床前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两种具有较强新冠病毒(SARS-CoV-2)特异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类单克隆中和抗体,其中代号为CB6的抗体在恒河猴动物实验中能够显著抑制病毒感染,显示出治疗和预防效果,具有进行临床转化的价值。 君实生物有关方面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争取尽快推上临床试验。正式的获批上市的话,目标肯定是越快越好。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今年内”。 与疫苗不同,中和抗体是一种治疗性抗体,可以通过中和或抑制病原体的生物学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凭借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特点,中和抗体能够抢先与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病毒无法感染正常细胞,就很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中和抗体被国内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具有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潜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免疫医学领域资深专家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公开发表看,这个抗体是一个针对新冠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ACE结合区域的单克隆抗体,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具体细节不多,还无法确切评价。但单抗药物用于直接治疗病原体感染还是比较罕见的,主要与其识别表位单一,中和效果较低,易受病原体变异等因素有关。但目前世界上也有很多单位在做使用抗体甚至单抗治疗方面的研究,比如武田制药等。所以,这个方向也值得关注。” 就发表的结果看,通俗来说,在感染后的第4天,治疗组的猴子病毒效价显著降低,病毒滴度比对照组降低了约3个对数,表现出明确的治疗效果。同样,在预防组中,研究人员在猴子感染新冠病毒后仅检测到最低水平的病毒,表明CB6中和抗体在SARS-CoV-2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预防保护作用。 君实生物和中科院微生物所是全球范围内最早启动新冠中和抗体研究的团队之一。早在疫情暴发之初,双方就携手抗疫,迅速投入到新冠中和抗体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中。目前,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平台,已完成临床申报所需的临床前研究,用于GLP毒理研究和临床批次的抗体工艺开发和GMP生产。 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博士表示:“基于公司在抗体研发全生命周期技术平台方面的多年积累,我们对中科院微生物所筛选的候选抗体进行多路并行开发。如《自然》杂志发表,其中一个候选抗体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我们期待和礼来制药在第二季度推进该抗体的临床申请工作。君实生物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发挥自身在创新生物药领域的领先优势,为中国乃至全球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4月,君实生物与美国企业礼来制药签订了合作协议,君实生物授予礼来制药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对抗体进行产品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许可,君实生物则持有在大中华区开发抗体药物的所有权利。 上述负责人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证实了上述合作方式:“中和抗体的海外市场会是礼来主导。” 5月27日港股开盘后,受此消息提振,君实生物股价走高,盘中一度涨幅达到7%,在震荡回落后,收于42.4港元,涨幅1.31%。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没有进入临床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证实。在市场趋于理性的同时,早盘的快速拉升,不排除游资见机出货低的可能。” 5月27日,瑞信发表报告称,君实生物-的中和抗体JS016将是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抗体,如一切顺利,该药或可于今年秋冬获批推出。瑞信又认为,JS016的预防市场非常吸引,或甚至大于其治疗市场。 为此,瑞信维持对君实生物股份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由45港元上调至49港元,并调升公司今明两年收入预测分别9%及22%。(编辑 乔川川)
5月26日晚,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播出“品牌强国行动”系列报道,对海信集团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助推消费升级进行了报道。 报道称,疫情发生以来,健康家电迎来爆发,大屏护眼的激光电视也悄然走红。家电领域专业统计机构中怡康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4月份,全国激光电视销量同比增长102.83%,是电视市场上保持正增长的品类,而海信激光电视在80吋及以上大屏幕电视市场占比超过30%。 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视像科技总裁于芝涛介绍,海信在激光电视领域拥有12年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迭代,当前一代的激光电视产品,是真正电视的新物种。激光电视与传统液晶电视比,有四大特点:第一,护眼,观看的舒适度非常好;第二,色彩真实,真正的能复原自然界的色彩;第三,有很好的家庭影院的临场感,一般的小的客厅都适合观看;第四,能源节省的更多,它比传统液晶产品的功耗只有1/2到1/3之间。 此前,在5月23日海信直播间内,一场“电视护眼”的挑战引来了超过百万人次的围观,也刷新了不少人对国产高端电视的认知。据了解,海信激光电视采用反射成像原理,实现了对视力的保护作用,其中海信推出的全色激光电视更是实现了业内较高的BT2020标准,成为换代的首选产品。 于芝涛表示:坚定不移地推动产品走向高端,通过技术积累形成差异化优势,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持续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是海信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虽然行业时时在变,但海信的‘主场’始终是技术和产品创新,始终是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