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0时至24时,新增2例本地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1例。 病例1,某女,63岁,现住大兴区天宫院街道。1月16日因出京需要进行核酸检测,1月17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综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当日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病例2,某男,46岁,现住大兴区天宫院街道。1月17日作为病例1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综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当日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病例3,某男,34岁,中国籍,在塞尔维亚工作。1月11日从塞尔维亚出发,经丹麦乘坐国航CA878航班于1月12日到达北京首都机场,海关经健康筛查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1月17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当日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已对上述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 当前,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要认真贯彻1月14日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提出的“五有一网格”防控要求;要紧盯冬春季防控关键时期,落实落细“四方责任”,坚持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落实到位;要自觉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履行防疫责任;要提高主动防疫意识,坚持从我做起,日常工作生活中规范做好个人防护,自觉遵守、积极配合防疫管理各项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保持一米线社交距离。市民朋友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要把常态化防控措施融入工作生活中,共同助力首都疫情防控阻击战。
楼市分化,信号愈发清晰。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楼市经受“疫情冲击”与“货币宽松“的双向拉扯,有城市房价一路向上,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有城市徘徊不前,持续横盘调整。 过去一年,哪些城市房价在上涨,哪些城市下跌了? 01 这些城市房价涨了 2021年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我们能从中一窥中国楼市2020年的具体走势。 与2019年底相比,43个城市房价上涨,26城市房价下跌,1个城市持平。涨幅最高的深圳,高达14%;跌幅最大的为牡丹江,同比为-10%。 这是2020年,房价同比涨幅超过5%的城市:深圳(14.1%)、宁波(8.5%)、银川(8.5%)、徐州(8.5%)、唐山(8.3%)、成都(8.2%)、西宁(7.9%)、沈阳(7.8%)、广州(7.5%)、无锡(7.4%)、杭州(6.9%)、北京(6.3%)、上海(6.3%)、大连(6.1%)、乌鲁木齐(5.8%)、济宁(5.3%)、温州(5.2%)。 可见,这些城市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全部在列。 这些城市基本面相对良好,北京上海广州都历经2-3年的横盘调整,市场安全边际相对较高,能迎来一波量价齐升的复苏走势,符合市场大势。 至于素有“让炒房客有去无回”的长沙,二手房微弱上涨1.3%,保持了难得的平稳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均是基于国家统计局70城二手房价数据而来。 70个大中城市标准制定于2005年,由于统计因素,至今未能将苏州、佛山、东莞等如今的经济强市囊括在内。 至于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同样未纳入统计,这意味着无论是房价上涨城市还是下跌城市,都比想象中的要多。 02 这些城市房价回到一年前 这是房价回到一年前的城市: 在纳入国家统计局范围内的70个大中城市里,有26个城市房价回到了一年前,占比接近4成。 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黑龙江的牡丹江市,跌幅为10%。 在这26个城市中,不乏二线城市,主要包括: 天津(-4.0%)、郑州(-3.6%)、贵阳(-3.5%)、太原(-3.1%)、哈尔滨(-3.0%)、济南(-2.8%)、石家庄(-2.5%)、青岛(-2.1%)、烟台(-1.5%)、重庆(-0.6%)、南昌(-0.4%)、长春(-0.2%)。 与一线城市不同,二线城市呈现大分化态势。 成都、杭州、无锡等地明显上涨,天津、济南、青岛、石家庄、郑州等北部主要经济重镇则出现明显回调。 这只是过去一年的楼市走势。 如果将时间推向上一波楼市上涨的巅峰。与最高点相比,这些城市跌幅更大: 廊坊(-46.9%)、青岛(-22.8%)、天津(-21.8%)、肇庆(-19.3%)、石家庄(-18)、济南(-17.5%)、北京(-15.8%)、西双版纳(-15.4%)、保定(-13.8%)、北海(-13.2%)、郑州(-13.1%)、中山(-11.9%)。 不难发现,这些城市多数位于北方地区,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入围。 03 楼市分化,房价怎么走? 有城市在上涨,有城市在下跌,这说明了什么? 其一,房地产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这是1998年以来对房地产的最严定调。 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日出版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发表文章指出: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这与以往的保持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定调有了实质性的区别,房地产拉动国民经济、土地财政的必要性仍旧存在,但金融风险到了不得不防范的时候。 多说一点,防范金融风险,不只是要遏制大涨带来的居民杠杆率飙升,更要防范大跌带来的市场震荡。 其二,新一轮楼市调控,开始转向了,不再诉诸于传统的限购限售等手段。 2020年,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横空出世,高负债房企不得不开启降负债之路。2021年开年,房贷“两道红线”突然降下,共同构筑起中国楼市的信贷防火墙。 正因为这一点,从2020年至今,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两道红线”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楼市调控的转向。(参阅《2021年,中国楼市调控第一枪来了》) 过去的楼市调控,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作为四大基本盘。随着地方各种试探性松绑不断,这些举措在市场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 如今楼市调控,开始直接针对房企、银行和购房者。限制房企融资,限制房贷额度,限制银行信贷,无疑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杀伤力。 其三,楼市呈现大分化态势。重点关注大城市群、大都市圈,以及这些区域的交叉地带。 从1998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走过20年历程,全国性普涨只有三次:第一次是2004年到2007年,第二次是2009年到2010年,第三次是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 这其间,无论是2011年到2015年,还是2018年至今,楼市都呈现分化态势。 热门城市“万人摇号抢房”,冷门城市一再降价无人问津,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延续。(参阅《2020国卖地收入排行》) 其四,三四线城市不要一概而论。 过去几年,借助棚改,三四线城市集体上涨。然而,棚改基本接近尾声,三四线城市普遍要面临基本盘的考验。 不过,处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仍有升值空间,尤其是处于中心城市交叉地带的城市,依旧有不错的前景。 相反,收缩型城市,无论房价如何白菜价,都不是好的投资对象,这些城市固然能收一时炒作之效,但难以避免失去流动性的宿命。
你见过房屋中介劝客户暂时不要买房吗?这略显魔幻的一幕,在2021年开年的上海发生了。 日前,中证君走访调研发现,1月上旬,上海二手房房东跳价、惜售案例增多,中介二手房挂牌量却减少。此外部分学区房挂牌价格急剧跳涨,单价甚至直逼豪宅价格。对于无法承受跳价的客户,已有中介建议暂时不要购买二手房,春节后再观察。 卖房者的惜售和跳价,买房者的无奈和妥协,正在不断发酵。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虽然成交量不及2016年,但是情绪和当时情况较为类似,已有焦躁性、恐慌性入市的氛围。“越等越怕买不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意向房源,都想抢一套。” 来源:某中介朋友圈 学区房一月之间涨超20% 近年来,学区房是上海二手房市场的风向标,徐汇区是沪市有名的学区房聚集地。 负责徐汇某区域的房产中介负责人朱女士告诉中证君:“在我们地区来说,学区房已经是天价了,目前环比涨幅在20%-30%,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价格,一直在创新高。” “去年12月中旬我们成交一套30多平方米的双学区房,价格410万元。2021年1月,同一区域同样面积的房子,价格就涨了80多万元,房东挂牌505万元,最后498万元成交,一月之间涨幅超过20%。”朱女士表示。 据了解,不止学区房,朱女士负责区域内的非学区房也在涨价,“我们地区非学区房的房源不多,但房价也涨了。” 中证君走访发现,上海杨浦东外滩区域、浦东梅园、张江、三林区域的二手房挂牌价格2021年以来也在涨,涨幅不一,学区房的涨幅高于非学区房。 来源:贝壳买房 1月10日挂牌的梅园二街坊仅37.72平方米的1985年建“老破小”学区房,单价已经高达19.8万元/平方米,直逼汤臣一品。可即便价格如此之高,近一周该房已有九组中介带看9次。中证君在中介平台上注意到,去年该小区一室户的成交单价是14万元/平方米左右。 诸葛找房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上海全市二手房市场挂牌均价为58060元每平方米,比上月上涨2.82%。 从最近一周在售二手房涨/降价房源量上来看,上海全市涨价房源远远超过降价房源。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月9日-1月15日,上海每日涨价的房源是降价房源数量的多倍。 来源:诸葛找房 跳价、惜售,二手房陷流动性怪圈 在房东涨价的同时,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陷入流动性怪圈。 贝壳找房APP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上海共有3.58万套二手房房源可供出售。然而刚刚过去的1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逼近四万套,去年9月和11月成交量同样超3万套。 上海二手住宅成交量及同比增速 不止一位中介告诉中证君,上海二手房真的要“卖空”了。“基本上卖得差不多了,库存房源一个小区能签字的就一两套。”某负责浦东三林区域的中介说。 来源:某中介朋友圈 90后刚需购房者霈霈也告诉中证君,她最近一个月的周末都在看二手房,因为她对学区暂时没有需求,所以看的大多都不是学区房,以为会没有那么抢手,结果还是无房可买,看上的房东不愿意签字,看不上的都有硬伤和瑕疵。 从中证君的调研情况来看,性价比合适的房源的确稀缺,同时房东跳价、惜售(不收定金、不签字)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一方面是因为房东本身也是置换需求,不敢卖,担心卖后买不到。上海二手房市场目前置换需求还是很强烈,大多二手房的房东也要购置新房或者换一套更好的二手房。朱女士称:“现在的房东大多虽然把房源挂牌出来,但他们是不愿意收定金的,只接受买家看房,希望中介把买家续住,等自己摇到新房或者选好房子,再跟中介说收定金,到时候就是出价高者得。” 置换需求的房东要先买后卖,然而新房摇号颇有难度,导致其他房东也开始惜售,整个市场陷入流动性的怪圈。 霈霈和中证君吐槽道:“我上周看中一套二手房,但中介通知我房东不肯签字,说前面有两组人也看中了,如果我有意向的话就出更高价,另一个要卖房的阿姨直接说自己看中的房子太贵了,就把自己的房子从550万元改成580万元挂牌。他们想买的房子涨了,就想卖个更高的价格。” 霈霈称,她很多想看的房子临时都看不了,中介告诉她是因为房东想捂到春节后的“金三银四”再卖。一位在沪拥有多套房产的人士告诉中证君,其预计2021年上海楼市还会继续涨,所以本来想要卖房,但现在不准备卖了。 焦躁性入市不可持续 在这样的走向下,上海二手房市场完全变成了卖方市场,一中介称:“目前房源紧张,客多房少。现在只要是房东能签字的,不跳价的,都会成交。” “如果房东真的诚意卖房,短则挂牌当天,多则两三天,就能售出,买房的客户几乎没有太多房源可以挑选。”朱女士说道,“现在市场上真的有一波很恐慌的客户,我们现在都在劝不愿意加价的客户先不要买了,年后再看政府是否会出政策。”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确有焦躁性入市的情绪在里面,市场情绪明显过热。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是投资者买涨不买跌,随着上海二手房市场升温,有性价比的房源越来越少,供求关系失衡;二是新房市场打新热不断,但好项目又不多,只能转向二手房市场;三是人为炒作氛围开始形成,像最近学区房挂牌价格非理性上涨,单价甚至直逼豪宅价格;四则是今年农历新年较晚,本来1月应该是楼市淡季,但因为过年较晚,部分投资者透支年后需求,会在年前落实。 “疫情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疫情影响下,不少人无法出国,需求进一步扩大。”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严跃进说道。 对于上海二手房后市,严跃进称,的确有升温可能,但调控可能也会随之而来。卢文曦则判断,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已经过热,加上央行对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设立红线,再继续升温的可能性不大,其预计1月成交量会出现下坠,但短期市场热度还会有惯性延续,价格不一定能降下来。 至于调控,卢文曦称,1月-2月上海二手房市场可能会进入僵持、博弈的阶段,3月份后的数据才是市场真正认同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如果3月再维持现有的热度,政府的调控措施一定会升级,这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注意的是,1月11日,央行上海总部召开2021年上海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会议称将稳妥实施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
,央行周五缩量续做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结束连续5个月超额续做。分析人士称,此举显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仍保持稳健中性,1月全面降准可能性较小。 他们并指出,当前中长期流动性已较为宽松,近日1年期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在2.80%左右,低于MLF利率,致本月银行通过MLF向央行融资需求下降,并降低央行降准迫切性。预计本月将公布的1年期LPR报价也保持不变。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对财联社表示,MLF操作量小幅收缩,说明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保持稳健中性。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5日人民银行开展5,000亿元MLF操作,含对1月15日MLF到期和1月25日TMLF到期的续做,MLF中标利率为2.95%。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认为,目前市场流动性仍充裕,短期降准可能性不大。除经济面和通胀因素外,货币乘数在7左右,处在历史高位。年初1月份是信贷大月,信贷也将对流动性提供明显支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最重要的是全面降准会释放较为强烈的货币宽松信号,与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目标不相符合。 王青并表示,尽管不排除短期内央行可能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部分达标金融机构可享受一定幅度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但全面降准可能性不大,接下来几个月政策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也很小。 分析人士预计,春节前央行或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保持短期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稳定,不排除重启28天逆回购助资金面平稳跨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财联社表示,目前信贷供需两旺,显示整个利率环境对继续支持经济复苏是适度的。央行或将保持观望,等待进一步数据指引。后期央行或将MLF利率保持在当前水平。 10年国债收益率仍可能继续向MLF利率靠拢 市场人士指出,今日MLF数据公布后,中金所10年期国债期货走势冲高回落。 王青预计,目前1年期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已降至MLF利率之下,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明显高于政策利率水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同业存单利率下行空间有限,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存在向MLF利率方向回落的可能。 对此周茂华认为,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低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意味着国债配置吸引力增强,预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间;但从趋势看,国内需求有望带动经济稳步复苏,春节效应结束后,如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敛,预计二者利率将有所回升。
针对CPI指标是否应该纳入资产价格变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1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这还是属于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央行也一直在密切关注重要领域的资产价格,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 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今日发文称,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我们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 任泽平称,中国货币当局表态“不急转弯”,事实上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不支撑货币金融政策的明显收紧,更多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和结构性信用政策调整,即在收紧房地产融资、地方债融资和影子银行融资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基建、“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 全球货币超发:主要是资产通胀 在任泽平看来,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却没有引发普遍的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 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的“低利率、低通胀、高泡沫、高债务”不仅是经济金融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治理和收入分配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 “穷人通缩,富人通胀”。因此,调节收入分配、精准扶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征收房产税遗产税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后分析通胀问题,除了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角度,必须增加结构性和收入分配视角。 近几十年货币超发,并未引发严重的实体通胀,主要是资产通胀,但本质都是货币现象,这一度导致了货币政策的误判。近年开始强调金融稳定、双支柱、宏观审慎等等,就是把资产通胀纳入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范围。 资产通胀比实体通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更强,这是更大的课题。美国1980-2014年,前1%的人口拥有的总收入从10.7%大幅上升到20.2%,拥有的总财富从22.5%大幅上升到38.6%。中国2000-2015年,个人财富排名前10%的人群占社会财富的比重从47.75%迅速攀升至67.41%。 资产价格会否纳入CPI? 针对CPI指标是否应该纳入资产价格变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1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这还是属于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还没有将具体某类资产价格变动直接纳入CPI指标的做法。 他表示,央行也一直在密切关注重要领域的资产价格,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此前,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的文章《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也曾引起关注。周小川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通胀度量面临不足和挑战,货币政策肯定应考虑通胀指标背后的体验,并认为资产价格需要纳入通胀考虑。
1月14日,民航局发出四份熔断指令,分别对土耳其航空公司TK72航班(伊斯坦布尔至广州)、埃及航空公司MS958航班(开罗至广州)、国航CA946航班(卡拉奇至西安)和四川航3U8392航班(开罗至成都)实施熔断。 2020年12月30日入境的土耳其航空公司TK72航班(伊斯坦布尔至广州)核酸检测阳性旅客5人;1月1日入境的埃及航空公司MS958航班(开罗至广州)核酸检测阳性旅客6人。自1月18日起,分别暂停上述两航班运行2周。熔断的航班量不得用于其他航线。1月18日以前的航班可继续执行,如期间触发熔断机制,熔断时间将予以累加计算。 1月2日入境的国航CA946航班(卡拉奇至西安)核酸检测阳性旅客9人。自1月18日起,暂停该航班运行2周。该航线1月18日以前的航班可继续执行,如期间触发熔断机制,熔断时间将予以累加计算。1月2日入境的四川航3U8392航班(开罗至成都)核酸检测阳性旅客5人。自1月25日起,继续暂停该航班运行2周。熔断的航班量均不得用于其他航线。 上述四家航空公司要做好后续航班旅客安抚和机票退改等服务工作。
特别观察:短期货币政策判断 近期央行连续两周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1月15日小幅减量续作当月到期MLF与TMLF,当日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收跌0.3%,显示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有所增加。短期内,货币政策将如何演变? 本周五央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官员指出,“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9.4%,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为6%,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不高”,“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MLF、OMO等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给政策不急转弯做了详细的注脚。 目前DR007 在1.9-2.0%位置,低于央行同期限政策利率;年初隔夜资金利率低于1%,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近期流动性边际上小幅收紧有其合理性。而年初以来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回落(低于1年期MLF利率),显示中短端资金面仍较为宽松。因此MLF减量续作,可能也与银行投标量不高有关。 近几年年初央行多通过降准、扩表等方式投放较多流动性,但今年年初却净回笼,不代表货币政策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近期财政政策对流动性的冲击不大,甚至有助缓解流动性。去年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和使用进度较慢,故央行在12月投放大量14天逆回购并超量续作MLF,缓解资金跨年压力,部分自然会陆续在1月到期;另一方面,去年未使用完毕的财政资金大概率结转至今年使用(我们估算结转规模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这会支撑年初流动性。而且今年1月地方政府尚未启动提前发行新增债券,前15日发行的再融资债券规模合计约1700亿元,而去年同期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规模达3500亿元。综合考虑这两大因素,年初财政政策对流动性的冲击不大,甚至会有助缓解流动性,这也降低了对货币政策操作量的依赖。 1季度央行或启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但大部分银行处于第二档(低于名义法定存准率1.5个百分点),释放的增量流动性将非常有限;但同时“三档两优”中第三档的小型金融机构的实际法定存准率已降至7.5%(村镇银行多降至6%),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较小。展望1季度,考虑到2月春节期间对流动性带来的短时冲击,3、4月份即将迎来的信用债到期高峰(当前中低等级企业债信用利差仍小幅走扩,债市情绪尚未修复),我们预计央行或更多通过逆回购、MLF、再贷款等方式投放流动性,而全面降准的概率不大(或存在定向降准的可能性)。 我们在去年11月23日外发的专题报告《货币政策何去何从?》中指出,有多个因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势,除了通胀和经济增长,楼市走势以及金融风险等也是货币政策考量的因素。我们在去年11月9日外发的2021年度展望报告《虚实“再平衡”》中亦指出,2021年通胀总体上比较温和,需求追赶供给,但经济不至于出现过热。加上金融“再平衡”带来市场自发的“紧信用”,3-4月出现偿债高峰,宏观政策的态势或呈现“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组合。近期个别城市楼市有所升温,但在楼市总体上趋稳的背景下,通过“一城一策”预防楼市风险的可能性或大于动用总量政策的概率。总而言之,近期公开市场小幅净回笼或是对年初短端利率下降较多的反应,我们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或维持大致稳定,而非明显变化。 上周高频数据跟踪 地产成交增长有所上升;中国疫苗接种超过1,000万剂次。1月上旬粗钢产量同比上升10.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地产成交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周30城地产成交面积同比上升22%,较前一周的9.5%加快。根据国家卫健委1月13日上午发布的数据,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1000万剂次。 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继续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后环比略有回落。上周农业部食品批发价格环比上升2.9%,同比增速从之前一周的7.1%上涨至10.1%。在明显冲高之后,上周大宗商品价格环比有所回落,上周布伦特原油价格环比下降1.6%;国内螺纹钢价格环比下降2.3%,铜价环比下降1.4%。 流动性略有宽松,国债收益率大体平稳。在连续下降后,上周短端利率大体平稳, R007微升7个bp至2.03%、但仍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3个月SHIBOR从之前一周的2.65%下降至上周的2.58%。虽然流动性小幅宽松,但国债收益率大体平稳,1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之前一周的2.36%微升到2.38%,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于3.15%。 图表 特别观察:短期货币政策判断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1年1月17日已经发布的图说中国宏观周报《近期货币政策或大致稳定(2021年1月11日-2021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