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场悄然出现一种新玩法。记者近期注意到,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推出的“全民易分期”业务,可在指定商户先分期消费后发放信用卡,功能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类似,相当于银行版无卡场景消费白条。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这是一项监管许可开展的信用卡创新试点业务,其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信用卡发卡模式,特别是通过远程视频面签发卡开户,不仅有利于疫情防控期间银行通过线上化创新运营促使信用卡业务回暖,还可能刺激现有在线场景消费信贷市场,“花呗”“白条”或将迎来强劲对手。 具体来看,民生银行上述试点业务的用户可从“全民易分期”入口申请信用卡,只要申请通过,在没领到信用卡之前,就可在指定商户进行分期消费。记者走访多个商家如教育、口腔诊所、珠宝店等,都“支持在线激活后进行分期交易”,大多可以分为3、6、12、24期,但都是小额分期,简单理解就是:先消费,后领卡。 这一方式打破了银行信用卡中心“网申、面签、发卡、消费”的传统发卡模式,用户只要有真实消费需求,在无卡时就获得额度透支消费。同时,持卡人可以与信用卡中心进行远程视频面签,这为将来信用卡完全实现线上申请、远程开户提供了可能性。 根据此前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卡银行需对信用卡申卡客户“三亲见”,包括亲见本人、亲见申请资料原件并鉴别真伪、亲见签名。 “这对银行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获客手段。”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向记者表示,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获客方式,“有了交易需求才申请,相比‘画像’审核,更容易形成持续消费输出能力。” 近年来,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激战正酣。在策略上,一方面通过补贴拓展各种商户场景;另一方面牵手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航空公司等推出联名卡。但信用卡业务拓展已经触及“天花板”——从去年开始,银行信用卡业务增速开始出现下降,交通银行新增发卡量甚至出现负增长。 今年受疫情影响,信用卡业务更是如遭霜打,特别是1至2月份,信用卡交易量、透支额大幅下滑,坏账风险上升,银行业力推线上创新,以尽可能对冲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生银行的模式是借助场景和新兴技术而实现的业务创新方式。一是,上述创新方式可能为受到疫情影响的信用卡业务打开线上“新大门”,增加有效获客渠道。二是,有助于在互联网巨头力推线上消费信贷市场的围攻下突出重围。
越来越多的小型地方商业银行加入了信用卡发卡大军。近几年银行业高举零售金融转型大旗,使得越来越多的银行经营者意识到,信用卡业务在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是银行增强与零售客户关系黏性的利器。 在发卡环节,与大型零售、娱乐行业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是区域性银行快速突破用户数量的捷径,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带来的风险波动,也让过去几年信用卡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银行感受到了压力。 区域银行线上加速突破 根据多家银行年报披露,截至2019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分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均在一亿张以上。第二梯队的是中信、招行、广发、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卡量在数千万量级不等。上海银行、中原银行等体量较大的城商行,发卡量在几十万到数百万张之间不等,到2019年末,已有8家地方商业银行达发卡突破百万。 业内普遍认为,百万发卡量是小型地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重要指标之一。尽管多数小型银行尚难达到,但并未减少它们的零售金融线上化、数据化转型热情。 例如乌鲁木齐银行,2019年上半年与京东数科合作,发行了京东金融分期卡,持卡人累计消费大于等于600元的交易,将在账单日自动汇总转成12期分期交易。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多家区域性银行还发行了跨平台权益结合的信用卡,长沙银行、云南农信、江西银行、民泰银行、乌鲁木齐银行、长安银行、东莞农商行等银行发布京东金融爱奇艺联名卡,权益包括持卡人在爱奇艺看剧可获赠京豆(京豆为与京东商城相关的权益)、开卡有机会获赠爱奇艺VIP黄金会员季卡、每周消费3笔直充7天爱奇艺VIP会员、消费达标免费领取相关会员或电影立减券、京东支付笔笔立减等。 此外,今年上半年厦门银行也发行了美团联名信用卡,在福建、重庆地区有厦门银行网点的城市公开发行。此前,青岛银行、上海银行也已发行美团联名信用卡。 2019年,哈尔滨银行成为首家发行腾讯微加联名卡的城商行;线上影音类平台的用户数量多,用户群体年轻,也受到银行信用卡机构的青睐。去年,北京银行发行了芒果tv联名信用卡,西安银行、锦州银行分别发行了爱奇艺联名信用卡。在电商、网约车领域,晋商银行推出了苏宁易购联名卡,北京农商发行凤凰首约联名信用卡,青岛农商发行了米图出行联名信用卡。 信用卡科技赋能 “从获客驱动向交易驱动转变,重点推进客户的有效积累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优化业务结构,”上海银行在其2019年年报中称,该行正在稳步向“成为首家迈入千万级发卡行的城商行”的战略目标迈进。 截至2019年末,上海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897.5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3.92%,信用卡贷款余额335.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0%。报告期间,上海银行信用卡交易额1275.38亿元,同比增长17.31%。2019年末,上海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1.63%,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 据央行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46亿张,同比增长8.78%。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3张,同比增长8.36%。其中,四季度,银行卡新发卡量增速放缓,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新发卡0.45亿张,环比下降15.95%。 在2019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整体放缓的背景下,上海银行信用卡的增速表现十分抢眼,但从增长速度方面来比较,跑得最快的地方商业银行是中原银行。 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原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99.77万张,较上年末新增96.89万张,共激活152.88万张。信用卡客户达到177.63万户,较年初新增82.00万户,提升85.7%。信用卡月活跃客户达到111.49万户,较年初新增51.55万户,提升86.0%。截至2019年末,中原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91.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6%。全年累计交易额580.4亿元,增幅253.51%。信用卡业务收入总计4.01亿元,同比增长301%。 “通过创新产品、场景获客,不断深入客户经营。借助大数据赋能从产品偏好、潜在价值等角度对客户进行全面精准画像,强化客户洞察力度,实现对客户的精准、主动营销与差异化经营,不断提高生息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组合配置,提升信用卡业务综合效益。”中原银行在年报中称。 关注信用卡资产质量 多数银行并未在一季报中披露信用卡业务详细的资产质量数据,但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我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7.57万亿元,环比增长1.17%;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7.26万亿元,环比下降4.30%。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35万元,授信使用率为41.34%。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较上一季度环比上升了0.29个百分点。 实际上,自2019年一季度开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呈逐季攀升的趋势,一季度797.43亿元,二季度838.84亿元,三季度919.16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占比同样如此,从1.15%上升到1.17%,第三季度达到年内高点1.24%。据多家媒体报道,三季度末监管部门对多家银行发出窗口指导,要求控制信用卡增速,包括新发卡和资产规模。到2019年四季度末,上述两个指标已分别回落至742.66亿元,0.98%。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据记者了解,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并未收到监管部门的控制信用卡增速的调控政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中型银行在信用卡市场中比重大,区域性银行处于尾部,对行业整体统计指标的影响有限。 但这并非意味着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可以被忽略。一季报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一季度信用卡不良率1.74%,较上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同时,该行还主动降低了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资产规模,一季度末,其消费贷款余额1,620.26亿元,占个人贷款和垫款比例为51.87%, 较上年末下降2.58个百分点;信用卡贷款余额305.9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73%。 截至目前,中原银行则尚未发布2020年一季度业绩报告。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小型区域性银行风控能力、人员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与大型银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面对疫情影响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更需做好扎实的风控。 天风证券在近日一份报告中指出,一季度信用卡业务受到冲击较大,且由于前期入催且未能回收的信用卡逾期贷款在二季度逐步进入不良,预计二季度信用卡贷款不良生成压力加大。4月末信用卡分期ABS的逾期率开始下降,由于逾期率的前瞻性,虽然不良率依然升高,但信用卡资产质量有好转趋势,随着消费复苏、经济抬升,预计三、四季度信用卡资产质量将会改善。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董峥 9日,银保监会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暂行办法》共计七章七十条。该《暂行办法》针对近些年各级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在风险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亟待尽快补齐制度短板,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发展。 被打破的传统消费观念 中华传统消费观念一直是“量入为出”,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国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而“超前消费”观念也逐渐在社会中普及,以信用卡为代表的透支消费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的行为,他们喜欢追求时尚、消费欲望高的特点很容易暴露出来。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适度的负债能够有效地拉动消费、刺激社会需求的功能,可以让一些年轻人提前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限度,超过限度就会适得其反。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过分追求高档奢侈的生活,从而引发的过度超前消费而形成的个人负债,不仅不能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基础,反而成了“月光族”加大了生活的负担,同时还是个人走向破产的“祸根”。 “超前消费”的观念多是建立在“未来有稳定收入,职业生涯不断上升”这样一个预期的基础之上,但是其潜在的危险是:在目前竞争极其激烈的经济社会中,工作、事业、生活的变数是相当大的,一旦发生大的变故其自身抵御这种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在经济方面就很可能带来个人的财务危机。今年年初爆发的疫情引爆了这场严重的“危机”,在信用卡、网贷业务应该已经形成大面积的逾期现象。 非理性贷款加速逾期攀升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概念被热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企业、机构推出了各种形式的网贷、P2P(屁吐屁)都披上“互联网金融”这件华丽的外衣充斥市场,银行也在信用卡业务基础上开发了现金贷业务,这些都助长了很多缺乏消费自控力的人群深陷其中。从接触到的一些贷款逾期者的咨询情况来看,他们深陷各类贷款逾期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最主要的贷款逾期还是来自于过度消费。一些借款人热衷于追求时尚过度消费,自己收入又不足以支持这种消费,且家人无法提供相应的费用花销,就通过大量办理信用卡透支消费,甚至还要到网贷平台借钱消费,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债务。某地一女子月薪仅3000多元,名下却有14张信用卡合计欠款总额达到87万多元。在其烧炭自杀后,在清理其遗物时,发现她购买的20多双鞋、价值约20000元得名牌手提包,还有数不清价值千元的名贵化妆品。 有一部分人使用信用卡和贷款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有的是投资P2P,有的是投资违法的网络外汇期货,还有的甚至用于赌博,当然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输。还有一部分人使用信用卡和贷款资金,用于实业投资中的业务周转,最终业务失败,让自己陷入到逾期的泥沼中。 从这些贷款逾期的情况看,应该说都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消费欲望,却硬要把收入数千元的日子过出月入上万元的感受,一旦收入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要么无节制办理信用卡,要么就用网贷借钱,以填补自己的虚荣心。 虽然有些人是为了创业,但是凭心而论,创业并不是任何人想当然就能做的,很多小企业根本没办法经受业务和资金的风浪,商场上遇到风吹草动很快就会折戟。如果通过举债、贷款进行创业,这种结果更是不堪一击。今年的疫情再次验证了这种结局的残酷性。至于使用信用卡套现、网贷用于非法投资、赌博,更是为自己的生活套上一条活生生的枷锁。前不久爆发的中行“原油宝”中的投资者中,又有多少人真的明白期货到底是什么吗?! 网贷新规能否解决行业困境仍需观察 尽管《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征求意见稿”,其中对网贷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是从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触目惊心。虽然《新规》对网贷资金的使用,在某些领域,比如房地产、投资等行业实施了限制,但是到底能否真的落实却很值得怀疑。2019年的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了740多亿元,而其中第三季度曾高达919亿元,2019年的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这一数据是十年前2009年的9.6倍。尽管各类网贷的坏账总额没有汇总,但是从社会中看到的各种情况,判断应该不会低于信用卡,而这两组数字如果加在一起的话,其结果恐怕无人敢想象。 一些卡民在信用卡逾期之后,不是考虑如何筹措资金还款,却要四处咨询如何向银行申请“停息还本”,以及各种可以延迟还款的手段,甚至一些法律人士也参与代逾期人向银行以“银闹”手段要求信用卡逾期费用的减免,并向逾期人收取相应的手续费,美其名曰“维权”。其实真正摆脱逾期烦恼的,还是要筹钱还款才是上策,任何其它手段都不过是将逾期时间拉长而已。 当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后,很多银行为信用卡业务推出了可申请延迟还款的服务。但是从获得的一些信息来看,真正因疫情影响信用卡还款而申请延期的卡民恐怕是寥寥无几,倒是很多本身已经深陷信用卡逾期泥沼中的卡民热衷于此。实际中对于疫情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程度的判别也是比较难的,所以发卡银行在疫情期间,对信用卡逾期都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网贷《暂行办法》的出台,从本意上要对银行开展的网贷业务进行规范,但是近几年由于信用卡业务超速发展,尤其是各类网贷业务的过度发展,让信用卡和网贷业务的逾期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银行角度来控制网贷风险,进行规范化经营固然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信贷业务风险本身也是一种“系统性风险”,从信用卡的逾期情况来看早已经是一地鸡毛,而网贷恐怕更是一片哀鸿了。 经常接到一些人的“质疑”,质疑我所写的内容,不是帮助这些遭受逾期困扰的“债奴”。我很奇怪,难道一直倡导“合理消费,适度用卡”的理念不是在事前劝导他们不要陷入债务泥沼吗?已经成为了“债奴”,除了筹钱还款,难道还有其它形式能化解债务危机吗?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但是债务如何归还倒是有一些方法:全额还款不行,就分期还,分期不行就最低还,实在还不行就适当还一些而不要“断供”,最起码向银行表明还款的态度,为自己留出缓冲“余地”。 要想化解信贷风险,最重要的是要对传统消费观念的恢复和弘扬,信用卡为了刺激消费提供了很多权益、优惠,如果正确使用信用卡,它可以成为生活的助手,反之,它就是生活的枷锁,一旦不懂得善用信用卡、网贷的话,它也助长了非理性、无节制的消费理念,这些都是形成逾期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不从观念上改变过度消费、盲目借贷的观念,《暂行办法》对网贷风险的防范力恐怕也是有限的。 (本文作者介绍:信用卡行业研究人士,多年从事独立的信用卡与支付产业研究)
51信用卡遭警方突查,还有多少网贷能活下来? 互联网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罢,绕不开的仍然是风险。 100多名警察,12辆警车,其中包含4辆大巴,和1辆特警大巴……昨日,小巴的朋友圈被“51信用卡遭警方突查”一事刷屏了。 一时间,江湖传言四起,有说是爬虫业务整治行动,有说是暴力催收出人命导致的。 直到晚上23点以后,小巴才收到实锤:杭州公安在微博官宣,警方开展调查的原因是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 不过,结果公布之前,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纷纷逃离“案发现场”。昨日下午51信用卡的股价直线下挫,跌幅一度达到40%。 为什么51信用卡会这么受关注?要知道,在小巴所在的杭州,51信用卡绝对是个明星企业,它曾是杭州著名的独角兽,去年7月在港股上市。 从51信用卡发布的2019年中报看,这家信用卡管理公司的注册用户数为8340万名,累计管理信用卡数量达到1.387亿张,约占全国信用卡总量的20%,是国内最大的信用卡管理公司。 只不过,它的业务并不纯粹,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借贷公司。 在51信用卡上半年的14亿收入中,信贷撮合及服务收入、介绍服务费这两项发放贷款相关的业务收入占了71.5%。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撮合服务费是自营平台收取,介绍服务费则向第三方信贷平台收取。 从2015年进入互联网信贷市场以来,51信用卡公司撮合的贷款规模从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50亿元,翻了30倍。依靠信贷撮合的“中介费”,51信用卡的营收从8973万元增长至28.18亿元,这也使它顺利登陆香港股市。 换言之,相比帮大家管信用卡,它更操心的是,如何让大家多用信用卡。 只不过,凡生一利,必生一弊。从信用卡管理切入互联网信贷,虽然收获了不菲的利润,却也使得51信用卡麻烦缠身。 从今年3.15央视晚会被点名批评给高利贷导流,到7月份被工信部点名批评非法收集用户信息,51信用卡在人们眼中前科不断,也难怪一被警察突查,坊间就立刻联想到过去的旧事。 再加上大环境里,对网贷的监管一步步收紧,9月底网贷行业持续运营的平台数量仅剩462家,激进如山东和湖南,已经宣布要取缔辖内全部网贷机构的P2P业务。 倾巢之下,51信用卡的市值也一路下跌,较上市时已跌去80%。 51信用卡不过是又一个缩影。 小巴也感慨,假如回到2015年,不知51信用卡是否有定力抵御互联网借贷的诱惑。 那么,这次51信用卡究竟为何被查,网贷公司存在哪些问题?未来行业将如何规范化?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很多网贷公司就直接是自融+资金池,玩的完全就是借新还旧的把戏,少数的合规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司规模和运营能力不匹配。 相比于信用卡、银行贷款用户来说,网贷公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这种借款实际上是一种次级资产。 而网贷公司背后的运营和风控能力,基本都是靠着一些违法、不合规的方式撑起来的,比如暴力催收。现在扫黑除恶行动下,很多网贷公司的风控就基本可以说是形同虚设,逾期率暴增下就会纷纷爆雷。 从更大的行业方面来看,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满足了很多人的贷款需求,而且是一些原本无法在银行贷到款的人。所谓的P2P,在消灭出借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之前,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从未来行业的整顿和规范来看,以信托业为例,最开始也是一片混乱,高峰时有超过千家的信托机构。六次整治后,仅剩68家,如果这么算,信托业的存活率仅6.8%。 而目前P2P平台存活率9.78%,如果参照信托业的发展,再加上小贷、现金贷等竞争对手,P2P平台最后的存活比率肯定比这个小很多,甚至有可能接近于0。 除了像山东、湖南那样直接取缔所有的P2P业务外,有很多地区的P2P业务存量大,肯定不能直接一刀切,更有可能通过拉长备案时间,让大部分平台的存续成本高于存续的利润,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筛掉大量的不合格平台,完成行业的出清。 51信用卡是以大数据作为依据提供助贷,而所谓大数据,实际上在当前国情下就是大规模收集个人隐私数据,再进行转售。 银行因为合法收集数据不力,所以愿意出钱从助贷公司买用户,本质上就是故意把“脏活儿”交给了助贷公司。助贷公司就在银行与非法数据公司之间,做个二传手的手套。 比如,爬虫就是为了非法获得更多用户数据的手段之一。不管用爬虫,还是用其他技术手段,核心就是拿用户隐私进行商业化变现。 之前,有网贷逼死了人,于是公安部部署统一打击,整顿数据采集行业。在51信用卡被查之前,杭州、深圳等多地公安出动警力,带走多家大数据风控平台高管协助调查。 这次51信用卡被查,我认为只是行业风暴一角,目前在国内做助贷业务的还有几家上市公司,比如趣店之类的,接下来也都会受到相应检查和监管。整个所谓助贷行业,也可能就此会进入调整,甚至经历崩塌的过程。 因为没有了隐私数据,助贷行业也就没有生存能力。但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在个人隐私数据这块尚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化。 同时,用户面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也缺乏足够的警惕,比如某些酒店要求旅客入住必须扫码,赤裸裸地非法收集用户信息,但这很难被追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必要加强警惕。 这次51信用卡被查,我认为跟数据问题有分不开的关系。从产业链角度看,大数据公司是金融行业的数据源头,整治大数据公司,可以净化整个产业链的风气,出小力见大效;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看,个人信息泄露和违规使用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很多消费者侵权事件的源头,从源头治理乱象,自然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抓手。 短期来看,违规获取数据的公司将逐步退出行业,以银行、巨头为代表的数据应用方也会提高合作机构准入门槛,倒逼大数据行业优胜劣汰,净化行业环境。 数据公司的分化会加速中下游数据使用方的分化,那些缺乏核心资源、以粗放激进为竞争力的金融创业机构,也将相继退出行业。 中长期来看,由于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不可逆的,数据获取难度和门槛的提升,会逐步提升数据方在金融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继而重塑金融产业链各方的利润分配机制和业务合作模式。 当前层出不穷的网贷公司或者贷款超市,存在许多问题,归类起来为:数据滥用、暴力催收、非法集资、高利贷、虚假宣传等。 如果说,互联网经济在国内发展的初期,我们的立法和执法环境都对此没有细致的规定,这在客观上为互联网经济野蛮生长提供了空间。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立法已经越来越完善,行政执法和法院司法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处理经验,所以互联网公司必须要了解当下的法律环境,了解合规风险,把合规工作作为必要的一个业务环节来对待,否则可能面对畸高的经营风险。 对于用户而言,我有两个建议: 先具备生活常识,例如看到某些夸大的宣传,说购买理财产品稳赚不赔等不符合生活常识的情况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蒙蔽。 其次,具备必要的法律常识,多了解国家对某个细分领域的立法规范和管理要求,对照交易对象是否满足这些要求,如果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知道必要的维权手段和途径。
因暴力催收被查,51信用卡的隐患早已埋下 互金圈再次大地震。这次的震源,是位于杭州市紫霞街80号西溪谷国际商务中心G座,51信用卡(2051.HK)的总部。 10月21日,杭州警方在官方微博公告称,对51信用卡有限公司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 当日,这家于2018年7月上市的科技金融独角兽,股价直线下挫。截至收盘,51信用卡报收1.77港元/股,跌幅达到34.69%,创下历史新低。 事实上,游走在监管边缘的51信用卡,一路走来的种种选择,早已为如今的困局埋下了隐患。眼下的地震,或许只是迟到的刹车。 剑走偏锋 “摒弃银行,每个人都有更好的交易。”这是全球第一家P2P网贷平台Zopa的口号。 51信用卡董事长孙海涛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理解,他创立的51信用卡并没有“摒弃银行”,而是和银行形成了同盟,充分利用了银行的信用卡客户,从信用卡管理需求切入,通过“曲线”实现他的P2P王国。 他的这种剑走偏锋的思想,可能来源于早年创业经历。 2007年,年仅28岁的孙海涛创立了房途网,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创业。在房途网,他凭借之前创业积累的三维地图实景技术,试图通过让购房者和租房者直接在三维地图上找到房东或经纪人,从而摆脱房地产公司的中介,让个人与个人直接交易。由于房地产中介公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这种另类的P2P尝试并未取得成功,但P2P已经在孙海涛心中埋下种子。他最终将业务交给团队,自己选择另起炉灶。 2012年,孙海涛拉着创始团队闭关一个月,开发出了51信用卡。在金融领域,最大的利益集团无疑是银行,与银行合作而不是竞争,51信用卡在推广时受到的阻力更小,在业务上更多承接的也是银行不愿意做的高风险业务。 但正是这种剑走偏锋,为51信用卡今日的困局埋下了隐患。 51信用卡起家时的主要业务并非是P2P,而是信用卡科技服务费。这项业务占据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的一半。 具体而言,信用卡科技服务费主要包括两部分的业务。其一是申请人通过51信用卡办理银行信用卡,51信用卡向银行收取渠道费;其二是51信用卡利用沉淀的客户消费数据,为银行提供信用、风险等各类分析服务,由此获得51信用卡与银行的联名信用卡分成。 在这两类业务的推动下,51信用卡的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收入从2015年的4501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56亿元,几乎每年都有翻倍增长。 数据来源:Wind,界面新闻研究部 但这种速度并不能让公司满意。光靠2.56亿元的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显然撑不起51信用卡这个“互金独角兽”的体量。信贷服务(即P2P业务)是必经之路。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信贷服务的借款客户包括两类,一类是已经持有信用卡的客户,但是他们有更“即时”的金融需求。另一类客户是非信用卡持卡客户。第一类客户虽然持有信用卡,但在资金周转不畅时,需要通过向第三方借款来保证信用卡不发生逾期;第二类客户则缺乏信贷基础数据。这两种客户对银行来说质量较差,这也是P2P的通病。 不过,51信用卡还是把P2P业务作为2018年上市时最大卖点,以证明其信用卡生态强大的变现能力。公司的招股书中指出:“2017年,面向信用卡持卡人的贷款有74.1%来自公司的信用卡管理用户,信用卡管理平台的借款人数占平均月活用户的比例从2015年的0.9%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10.2%,证明了公司将信用卡管理用户转化为借款人的强大能力。” 2015年,51信用卡信贷服务收入仅为1675万元,2018年增长到20.5亿元,三年增长近136倍,占营收的比例也从不到20%增长到70%以上,这种成长速度甚至超出了孙海涛的预期。 挣扎 转折点就发生在2019年。51信用卡2019年上半年信贷撮合及服务费收入8亿元,同比下滑13.9%,在营收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73.2%骤降至57.4%。 51信用卡在半年报中指出:“我们在2019年上半年采取审慎增长的策略,实施更加严格及稳健的风控措施。”这样的“审慎”也许还是来的太晚。2018年,各地就开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专项整治,要求P2P平台落实“三降”(即出借人人数、业务规模、借款人人数下降)。 51信用卡的“审慎”策略并不是降低贷款撮合总量。可以看到,51信用卡2019年上半年针对信用卡和非信用卡持有人的贷款撮合量分别为120.9亿元和17.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77%和20.3%。 事实上,51信用卡试图通过降低信贷的笔均借款规模和笔均期限来控制风险。针对信用卡持卡人的贷款笔均规模从去年同期的1.54万元降至1.08万元,笔均期限从去年同期的14.5个月降至10.8个月。但对风险更高的非信用卡持有人借款,51信用卡却更加“放任”,贷款笔均规模和笔均期限不降反升。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界面新闻研究部 不过,由于非信用卡持有人贷款规模占比较小,公司2019年上半年总体信贷的笔均借款规模和笔均期限还是下降的。这最终导致了公司上半年信贷服务收入的下滑。对此,一位互金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单笔贷款规模越大和贷款期限越长,对借款人的吸引力越大,公司可以收取更高的服务费。” 在信贷服务收入下降的同时,51信用卡的另一项业务介绍服务费却增长迅猛,但这可能也是公司无奈的选择。 介绍服务费本质是51信用卡对其他互金平台的渠道费,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将一部分客户导给外部的线上借贷平台。2019年上半年,51信用卡介绍服务费收入接近2亿元,同比大增134.5%。也就是说,很多贷款业务其实公司已经不敢接了,不得不将其转给外部P2P平台。51信用卡在半年报中提到,2019年6月,公司赋能其他金融机构向公司客户提供的信贷规模已经超过自身P2P平台。 这说明51信用卡自身P2P平台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监管,另一方面可能源自公司P2P业务粗放发展带来的损失。 51信用卡2018年贷款利息收入为8837万元,支付给信托优先级持有人的利息开支(相当于资金成本)为4464万元,预期信用损失为5165万元,两者相加已经高于公司贷款利息收入,相比2017年明显恶化,这显然是很难持续的。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界面新闻研究部 节流换来的利润增长 尽管51信用卡已经面临诸多问题,但这家公司2019上半年经调整纯利还是达到3.08亿元,奇迹般的同比增长12.9%。 节流在其中做了最大贡献。半年报显示,51信用卡在营收增长9.8%的同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同比下滑9.8%、30%、30.7%,显得很反常。 如果不是遇到了严重问题,很少有公司会这么做。 如今,随着51信用卡被查,孙海涛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如果51信用卡最初不涉足P2P业务,甚至如果P2P业务能够早点刹车,51信用卡可能成为一个为用户提供信用卡管理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但历史没有如果。
祸起暴力催收,身陷暴风眼的51信用卡这次无法再“甩锅”了 杭州市西溪谷国际商务中心,金融科技上市公司51信用卡(股票代码:2051.HK)总部所在地,正在成为整个互金圈的风暴中心。 10月21日上午,51信用卡遭遇杭州警方突击调查,数十名业务条线负责人被十多辆警车带走询问。杭州警方如此大阵仗行动,引起业内的诸多震惊、猜测和不安。 当日晚间,鉴于行动引发巨大的舆论影响,杭州警方“破例”在深夜公开了行动缘由:该公司的外包催收机构涉及暴力催收,而非此前业内猜测的爬虫软件问题。 根据通报,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22日早间,已于前一日紧急停牌的51信用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孙海涛,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财务官赵轲及集团部分员工现亦正应有关政府部门的要求协助调查,需两位董事协助之调查已暂时完结,两位董事未被相关政府部门扣留,且集团资产并无被扣押或冻结。 根据公告,孙海涛也表示,目前,51的核心管理层全部在岗在位,旗下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等核心业务均运转正常,其中投资业务到期提现正常。 作为51信用卡创始人和实控人,孙海涛在今日早晨6点通过微博发布致歉声明。 “这个风波是因为我们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为此我们非常抱歉。” 孙海涛表示,在后续的经营活动中,将自觉并认真接受政府的指导,严格遵循上市公司运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各项风控措施,杜绝一切不规范的第三方合作。 目前51信用卡仍继续处于停牌状态,停牌前的当日股价暴跌34.32%,市值仅跌剩21.26亿港元。 过去这24小时里,处在风暴眼中的51信用卡究竟经历了什么?祸起暴力催收 数十位中高管被带走,不少员工仍在加班 10月21日傍晚,界面新闻记者探访了51信用卡所在的办公大楼。 一位警方行动的目击者对记者回忆称,在当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几个小时内,警方通过大巴车接走了几十名楼内员工,阵仗很大,并于当日下午3点左右陆续离开。 据该目击者称,在该办公区内,51信用卡租用了12~15楼作为部分员工的办公室,但12楼已经空置了一段时间。界面新闻记者发现,当晚7点左右,13楼~15楼大部分办公区域依然灯火通明。其间,有不少51信用卡的技术部门员工出入办公区域,不乏有说笑结伴外出吃晚餐的年轻员工。 一位戴着“51NB”黑色工牌外出吃饭的员工向界面新闻表示,今天警方带走了数个部门的负责人,而不是单一部门的员工。她也向记者强调,这些负责人只是被带走询问,并非被“抓捕”,现在还有不少员工选择继续加班。 收获数千条涉暴力催收投诉,甩锅逃避“睁眼瞎” 此次警方突查51信用卡,直指暴力催收问题,并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51信用卡旗下网贷产品“51人品”借款人端待还资产余额为107亿元,对应投资人端待还余额仅97亿元,是杭州目前最大的网贷平台之一。 但伴随着规模迅速做大,51信用卡却在管理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在消费者投诉网站“21聚投诉”上,51信用卡旗下的产品投诉总量达到数千条,其中涉及暴力催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该网站上,数千条涉及51人品贷暴力催收的投诉有着相似的“套路”:用户逾期后遭遇“呼死你”恐吓,被认定为骚扰电话的手机号对用户手机狂轰滥炸、不停发送各类网站的验证码短信;也有催收人员通过短信语言威胁亲朋好友逼迫用户还款,对用户造成心理压力,不乏有人因此失去工作、亲友反目。 更为恶劣的是,51信用卡催收外包公司通过PS 图片、公章的方式,冒充国家公检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向用户发函催收,严重破坏国家机关形象。 图1 用户被垃圾短信骚扰 图2 用户遭催收人员言语威胁 图3 冒充律师事务所 对于这些投诉情况,51信用卡的官方回复也是相当轻描淡写。 绝大多数情况下,51官方客服会通过“甩锅”外包催收公司来逃避暴力催收带来的不良后果。该公司客服通常会在平台上回复用户:“无效投诉,投诉人反馈电话并未我司电话。” 催收规则亟待完善,两高两院:暴力催收必究 警方曝光的51信用卡的软暴力催收问题并非行业特例。 近年来,在消费贷款呈现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数年之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等多种持牌金融机构的暴力催收行为也屡见不鲜,“714”、“裸贷”等更极端的非法放贷机构更助长了社会“涉黑势力”的暴力催收气焰,但“老赖”与社会催收人员“黑吃黑”的催收方式显然并非解决之道。 贷款前端问题,如贷款实际利率过高、罚金设置不合理、宽限期限未明示借款人等,都未被有效设置成为防暴力催收的方式。除了外包催收机构之外,51信用卡自身难逃暴力催收责任。 合规催收制度建设方面,社会仲裁、互联网法庭也未得到有效普及,合法催收成本过高、效果不明显也成为网贷公司选择暴力催收方式的推手。 在社会层面,信用体系的建设依然滞后,网络借款不上征信的侥幸心理,助长老赖的嚣张气焰,催收公司的施压则进一步激化矛盾,极易成为引发极端事件的导火索。 明知外包催收公司暴力催收,却选择甩锅逃避“睁眼瞎”的做法背后,实则是中国催收行业规则的长期缺位。 2017年5月,深圳发布《网贷催收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 这份文件中提出:严禁催收机构在任何非正常时间段与借款人就催收事务进行沟通,正常时间为上午8:00至下午9:00;严禁使用电话、短信或匿名电话等手段重复不断地(同一天不得超过3次)侵扰未清偿债务的借款人;严禁催收人员骚扰债务人的咨询人、家人、同学及朋友,以追问有关借款人的下落或联络方式;严禁使用静坐、文身、堵门、泼墨汁、刷大字等恐吓或威胁手段;严禁使用在借款人同学群、亲属群等QQ群、微信群中公布或威胁公布借款人欠债信息、“裸照”等损害借款人名誉的方式进行催收等。 当时,业内对于这份要求苛刻的意见稿颇有微词,但对严格限制暴力催收这一不符合社会法律、道德的做法,呈现压倒性支持。可惜的是,这份文件却不了了之,两年多以来都未再推出正式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与当日杭州警方行动存在微妙巧合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下发且开始实施。 该份意见强调,禁止暴力催收。《意见》指出,为强行索要因非法放贷而产生的债务,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故意毁坏财物,寻衅滋事等行为,构成犯罪的,都应当数罪并罚。以及纠集、指使、雇佣他人采用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强行索要债务,尚不单独构成犯罪,但实施非法放贷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应当按照非法经营罪的规定酌情从重处罚。
据第一消费金融消息,10月21日,51信用卡遭到警方调查,杭州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透露照片显示,现场路边停靠多辆警车;有消息表示,有一百多名警察冲进51信用卡所在西溪的办公大楼;有51信用卡公司员工对朋友保平安称,自己没被抓,因为警车坐不下了。 据知情人透露,现场12辆警车坐满,51信用卡CEO孙海涛昨日已被带走协助调查。 财视传媒联系51信用卡公关负责人求证,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天眼查数据显示,51信用卡为实用的信用卡管理工具及理财服务平台,由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旗下还有51信用卡优惠、51记账、51银行卡保险箱系列app,基于商户和用户行为的大数据为生活服务O2O业务提供数据和平台服务。CEO为孙海涛,联合创始人杨宇智。 据同花顺数据,港股51信用卡(02051)开盘下跌,截至10月21日13点16分,报1.76港元,跌幅扩大至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