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在美国的某个地方的工人从水流中发现黄金,掀起一番淘金热,把这个地区命令为“金山”。 此后,淘金者们为区别于澳大利亚新发现的金矿引起的淘金热,就把这个区域称之为旧金山。 那时的旧金山与中国港口的贸易往来频繁,国人在暴富心态的驱动下,旧金山涌入大量中国人,这其中夹杂着”猪仔”贩卖的屈辱史。 国人用自古以来“吃苦耐劳”的精神,用斑斑血泪浇筑成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似锦,承担着脏活累活,为旧金山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最底层的动力。 淘金热吸引了无数中国人去建设这个城市,到最后却成为城市崛起的尘埃。 虚假的“淘金时代”早已过去,在一百多年后,真正的淘金时代的开启,却是当年被骗至旧金山淘金的国人的故乡——中国。 中国的两波淘金热,从实业到资本业 1978年10 月27日下午,正在日本访问的邓小平,在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到达大阪的途中留下”:新干线比风还快,就象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天空飘着小雨,在大版的松下电器茨木电视机厂大门外,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站在雨伞下等候邓小平。见邓公从车里下来,松下先生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这位久经商场的老人毕恭毕敬的姿态背后,一方面是对这一伟人的敬佩,二则是对中国市场的渴望。 见面之后,邓公操着浓重的四川话,直接开门见山:“松下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74岁的邓小平和83岁的松下幸之助历史性的第一次会晤,这两只饱经沧桑的手,促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的第一单“国家生意”。 在当时,不仅仅是松下电器,很多的国际企业看中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人群,从宜家、肯德基、可口可乐再到大众入华制造的国民车”桑塔纳“,均是那一年代的标志。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国人从懵懂到接受,从时髦到普及,衣食住行跟这个国家的开放进程一起飞速成长 。从这时间里,国人早已褪去了当时好奇惊喜的眼神,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些昔日高高在上的跨国公司。 实业的淘金热给了中国制造带来了近百年的进步,而在资本市场,外资的淘金热才刚刚开始。 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于1990年,分别在上海,深圳成立交易所。作为新兴事物至今,也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在这时间段里,从最初的4家上市公司到如今3929家,总市值近77万亿元。 A股大部分时间里的投资风格与国际市场格格不入,题材炒作,非法杠杆融资屡禁不止。最具代表的便是2015年杠杆造就的牛市行情。 在2015年,A股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股民们经历了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停牌,在断崖式下跌的过程中,股民们见到了数十年难得一见的股市奇观。 2015年中国市场危机的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国内资本市场体制的不成熟。在之后,A股开启漫漫熊市,市场去杠杆让很多企业的价值来到低估洼地。 格雷厄姆曾经说过“股票低估一般不超过三年,市场会纠错,如果超过三年没纠错,那可能是投资人错了!” 这次中国市场纠错的,外资主导的资金是主要推动力。 而金融的开放,外资能够放开手脚的大举买入,离不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监管层开始注重制度体系的建设,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A股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制度的完善是催化外资加速流入布局A股的直接原因。 由此,在国内的资本市场外资掀起一番淘金热。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互联互通机制开放伊始,2015年陆股通日均流入金额仅0.8亿元,随后逐年提升,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2.6和8.5亿元。 2018年之后,北上资金布局A股的进程明显加快,日均流入量明显放大,2018年陆股通日均流入突破10亿元,达到12.8亿元,2019年进一步上升至15亿元。截至2020年7月15日,通过陆股通净流入A股市场的北上资金已经超过了1.15万亿元。 在2018年6月1日,首批226只A股股票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纳入比例为2.5%,这意味着A股被正式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新兴市场指数。 A股成功“入摩”后,A股国际化进程开始加速。2018年9月,富时罗素公布将中国A股从“未分级”上调为“次级新兴市场”,这意味着A股将被正式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截至到2020年6月19日,富时罗素将A股纳入因子提升至25%。 外资买入在市场的表现以上证50指数最为明显,该指数由沪市A股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可以看到从2016年整个A股市场处于熊市状态,上证50指数逆势上涨,这其中很大的买方力量是外资。 外资做多中国,2万亿机构布局五大行业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境外投资者投资更加便利。外汇局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729亿美元,其中,净增持境内债券596亿美元、股票133亿美元。 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境内债券余额3691亿美元,持有的股票余额3684亿美元,合计人民币2.57万亿元。比2019年末的余额分别上升了13%和16%。和2016年末比,债券余额是2016年末的3倍,股票余额是2016年末的3.4倍。 截至到7月27日,外资在A股市场各行业持股比例中,消费、医疗健康、科技占据前三位置。 万亿规模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总部位于洛杉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的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资本集团日前提醒投资者称“不要忘记中国的长期投资机遇”。 该机构旗舰基金Europacific Growth Fund(欧洲太平洋成长基金)已将中国升至第一大重仓国家,斥资超百亿元人民币重仓阿里巴巴和贵州茅台。并表示,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类似下一个腾讯、阿里巴巴的企业。 这家机构的资产规模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基金规模达1533亿美元,为全球少见的主动管理巨无霸基金。基金于1984年设立,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基金投资组合囊括了318家公司,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区域。 截至6月30日,这只基金投资中国资产的规模达237.62亿美元。从持仓动态来看,欧洲太平洋成长基金二季度大幅加仓阿里巴巴、贵州茅台。当季,该基金对阿里巴巴的加仓幅度较上一季度达到93.45%,对贵州茅台的加仓幅度达到31.09%。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持有阿里巴巴股份规模为36.40亿美元、贵州茅台股份规模为16.87亿美元。 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重仓的前五大中国公司分别为阿里巴巴、贵州茅台、腾讯控股、美团点评、药明生物技术等。 外资最主要的逻辑就是买行业标杆,而从这家机构的动作,可以看出外资的未来几年布局。 该机构表示看好国内的五大行业: 1,云计算:中国企业采用云技术比较晚,尽管一些创业公司率先试水,不过传统企业启用云技术仍然较慢。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在家工作”成为新潮流,很多公司被迫采用基于“云”的解决方案。长期来看,部分相关公司未来可能与德国软件巨头SAP和美国的甲骨文相抗衡。根据信通院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云市场规模将达到603.6亿元。 2,半导体:这一行业是中国实现关键技术自给自足的关键步骤。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进口国,在2018年贸易纠纷之后中国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国产替代兴起给国内企业带来增长空间。 3,生物技术: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对私营医院的需求将会带来诱人的投资机遇。 4,旅游: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可维持高速增长的行业,特别是一些机场企业可能长期向好。 5,消费:在消费股中,资本集团提到了美团点评。具体到其它消费类公司,资本集团认为,一、二线城市较为富裕的消费者目前消费欲望比较强。从细分领域来看,奢侈品、高端化妆品、护肤品自三月以来的销量正在强劲复苏。 小结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带来的是中国企业逆势崛起的时代,国人从好奇到习惯,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些昔日高高在上的跨国公司。 而相比于国际百年历史的资本市场,中国的市场还是个少年,不成熟的体制、资本环境有待优化。近两年来,国内的投资风格从过去题材炒作、漫天妖股到机构主导的投资市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进步,或许在未来,随着金融开放的扩大,带来的积极因素会更多。 对中国来说,“开放,就是最大的改革”,过去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
外资新动向:中国债券越跌越买,对A股加速轮动 地缘政治不确定时而发生、全球疫情持续、在家办公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趋势也开始逐渐影响交易者的情绪和行为——近来北向资金对A股趋于“投机”,而由机构主导的债券购买者则有逆势增配中国债券的趋势。 北向资金开始趋于“投机” 从6月开始,超百亿的北向资金进出中国境内市场已并非罕见现象,互联互通机制下的成交量加速放量。 “现在北向资金和美股投资者越来越像,在家办公反而增加了换手率和投机性,可以看出板块轮动很快,获利了结的速度也在加速。”法国巴黎银行环球市场部大中华区主管孙鸿志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5.8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7月2日,净流入高达24.2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这两天均创出历史较单日资金流入较高的水平;但是7月14日,北上资金净流出173.84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单日新高;7月16日,北向资金又净流出近6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单日净流入或净流出超出50亿的日子并不算多。 由此可以看出,北上资金对A股投资的板块轮动加速特征比较明显。孙鸿志称,我们策略团队的研究显示,根据7月14日公布的最大净减持行业数据,北上投资者抛售科技和消费类股,同时由于资本市场改革,增持保险和券商。这一板块的分化表明,北上资金在持有A股头寸方面正变得更加具有战术性和机会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资金中涵盖的机构类型众多,外资包括灵活的对冲基金、偏长线的公募基金等等,也同样包括一些注册在香港的中资机构或更趋于投机的个人。他称,“这种轮动速度并不似大型机构的做法,可能更多是一些投机性资金,大型机构更多会做的是季度调仓。” 同时,资金波动的加剧也反映在A股估值提升后,北上资金并不再如4月那样无惧波动、持续单方面流入,而是开始考虑性价比。“即使是消费电子、必选消费等中报的盈利确定性更高,但也要看估值,有些可能已经完全表现在股价里了。”瑞信中国股票策略师黄翔日前对记者表示。 因此,就战术角度而言,黄翔也建议获利了结前周期的板块,并且加大对后周期和处于复苏周期企业的布局。例如,瑞信适度下调了对房地产、IT、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和通信行业的配比,并增加了公用事业、材料、金融(保险)、必选消费和能源的配比。 此外,之所以资金波动和轮动更快,孙鸿志还认为,资金开始采取“弹珠交易”模式,即当全球贸易形势好转时,资金买入、市场上涨、风险情绪好转;而当事态转差时,股市则再度下挫、防御性策略更占优势。 外资对中国债券越跌越买 相比之下,外资对于中国债券的配置则十分稳定,而且越跌越买,这也主要因为债券交易往往以机构投资者主导,且增配中国利率债的外资机构往往是主权基金、央行等长期投资者。 “从外汇交易和固定收益交易来看,的确更像是机构行为。例如,即使近期地缘政治风险攀升,但美元/人民币始终交易在6.9-7.2的区间,较为稳定;境外机构对于中国国债的净买入规模在4月以来也持续增加,即使是在5、6月的剧烈回调期间,也是越跌越买,海外央行的确在持续增加对中国利率债的配置。” 孙鸿志表示。 根据彭博数据,外资今年上半年净买入约3198.2亿元境内债券,按半年度计,为2017年7月债券通开通以来购买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除了利率债,信用债也吸引大量买盘。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信用债规模攀升至1222.9亿元,为2018年彭博有数据以来最高,其中6月净增持信用债37.2亿元。 孙鸿志分析称,之所以越跌越买,也是因为在经历抛售后,中国债券对外资而言收益率变得更有吸引力——当前中美利率差已创下超230BP(基点)的高位,这也体现出央行在此前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利率逐步正常化、避免利率过低是有益之举。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强势复苏,海外投资者也加速购买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底,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将超过总量的10%(截至今年4月为8.27%)。 外资对于人民币抗疫债券的兴趣也颇浓。孙鸿志提及,此前法巴的中国债券资本市场团队为亚投行(AIIB)在中国境内发行了30亿元的3年抗疫债券,引入了众多海外投资者,而债券定价相较于同期限的国开债收益率还要低20BP,显示了投资者强烈的兴趣。 此外,众多境外机构需要通过货币互换来购买人民币债券,这就涉及到互换成本。鉴于近几个月来人民币流动性趋紧,因此也推升了互换成本,导致外资购买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下降。例如同一地产债品种在3月底的收益率为2.41%(扣除互换成本后),当前仅1.52%。不过也有机构认为,随着中国资金利率趋于稳定,后续对冲成本有望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外资很少购买的信用债也被增持。“境外机构购买信用债的总量已大幅增加,今年6月相较于去年同期已经几乎翻倍,这也是因为外资看到了一些套利机会,以及增加了对境外稀缺品种的配置。”孙鸿志称。 尽管相比起离岸市场的中资美元债,境内市场的同类信用债的确收益率偏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不会买。孙鸿志说,如果看一下境内外都有发债的同一家企业的债券表现,例如一些房企美元债在3月“美元荒”期间大幅下挫,但境内的债券竟然不跌反涨,这种稳定性吸引了外资的关注。此外,也有一些资金希望购买境内的国企债,或高收益债,部分债券品种在离岸较为稀缺。 此外,人民银行、证监会于7月20日联合发布公告,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这也意味着,当前只能在“债券通”下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资金,未来有望可以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 “很多外资机构希望进入交易所市场,因为这一市场有很多银行间市场没有的高收益品种,同时还有一些可转债。事实上,此前不少外资客户也通过QFII额度参与了几单较大的可转债投资,因此投资兴趣始终存在,未来投资的便利度有望提升。”孙鸿志称,在这一趋势之下,外资对于中国信用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因此近期外资机构都在扩大信用债交易员、研究员的配备。
肖钢:外资看好中国资产 如何打造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近年来,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吸引力显著上升。在今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主办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上,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建议,从四个方面打造好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一是要加快金融市场要素改革,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加大货币互换使用量;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四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防范输入性风险。其中,在防范输入性风险上,肖钢表示,中国金融市场的开发空间还很大,但他同时提醒,要注意短期外资在中国资本市场快进快出给我们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大波动的风险。 肖钢表示,(上半年)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和较强的韧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活力。外资比较看好人民币金融资产,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外资会青睐人民币的金融资产?“外资对人民币金融资产兴趣浓厚,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中国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二是A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估值偏低;三是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大;四是近年来扩大金融开放各项举措效果显现。”肖钢解释。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对此,肖钢给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第一是要加快金融市场要素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我国证券发行交易退出等基础性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进一步统筹开放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增加市场的产品、丰富投资工具、扩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境外项目融资、跨境贷款、贸易支付当中的使用,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加大人民币与外国当地货币互换使用的数量,还要探索本外币跨境资金池、加快我国外汇管理的转型升级。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全球的或区域性资金管理中心。 第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地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四是要加强监管能力的建设,防范输入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开放也是一个双刃剑,能给我们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和调整。 “我们的股票市场虽然吸引了大量外资,但从总体上来讲,股票市场外资占比还不到5%,债券市场外资比例还不到4%,当然人民币在全球的储备资产比重也不到3%,外资在整个银行业占比不到2%,所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空间还是蛮大的,还要进一步推进开放。”肖钢同时提醒,进入中国的外资既有长期资金,也有短期资金——我们把它叫作热钱,它是来短炒的。“因为现在美元、欧元、日元都是零利率、低利率,借钱很便宜,有的外资是借钱进到中国资产市场来炒股,是带着杠杆来的,这个短期资金会快进快出,给我们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大波动。这几年来由于我国在不断开放,A股和境外的主要股市联动性显著提升。” 肖钢还表示,外资进来以后还带来其他的新问题,比如外资对中国核心金融资产定价权的问题。核心金融资产,一般来说是处于龙头地位,它的市值比较大、回报期也比较长,甚至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外资进来以后到股票市场购买我们的上市公司股票最高比例是不能超过30%,随着外资的热钱进入的热情越来越高,外资很可能要求要突破30%的限制。有的境外投资者也提出还要参与我们的股票定增市场,将来在公司并购等方面也会出现新的情况。此外,外资现在对中国的国债市场非常感兴趣,其对一到五年的中短期国债价格影响力也在增强。 “这些都是资本市场开放以后要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心必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打造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也必然会引起一些国家的猜疑、误解,甚至打压。我们也要统筹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国际协调工作,在斗争当中寻求合作的机会。”肖钢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侯润芳
题:《肖钢:为什么外资青睐人民币的金融资产?》 作者 肖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 今年上半年全球疫情蔓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股票、债券、黄金、汇率、期货、原油等各大类资产价格震荡,特别是美国股市在3月份时一度四次熔断,引发了其他11个国家的股市熔断。 尽管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但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比较稳定的运行态势和较强的韧性。中国的股票市场总体上实现了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沪深两市IPO的数量超过了纳斯达克和纽约交易所。从债券市场来看,中国国债市场和公司信用债也发展较快。从人民币汇率来看,外汇市场的供求保持了基本的均衡。外汇储备有所上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一直保持一个双向波动的态势,整体稳定。 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和较强的韧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活力。外资比较看好人民币金融资产,也就是说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显著提升。为什么外资会青睐人民币的金融资产呢?首先看一下外资的资产配置情况。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底,外资机构配置人民币的金融资产已达6.4万亿人民币,且年均保持20%的增长速度。从股票市场来讲,截止到今年7月10号,仅仅通过沪、深港通这两个渠道进入到A股的外资净买入就已经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 到今年6月末,外资持有中国A股股票余额已达到368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实现了2位数的增速。外资持有的中国债券余额也达到369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0%,债券持有额是2016年外资持有额的3倍。截止今年6月底,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达到2.19万亿元,比5月末多增加829亿元,同比大幅提高33%。 除人民币金融资产吸引外资以外,外国直接投资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达到4722亿元,特别是二季度中国利用外资增长了8.4%,这很不容易。 这些情况都说明外资对中国市场是很有兴趣的,中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为什么外资会对人民币资产有这么大的兴趣?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最近中国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二季度已经实现了3.2%的增长。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的利润都由负转正。中国制造业的PMI连续4个月稳定在荣枯线以上,服务业的生产指数也由降转升。 整体的投资增长还是有降幅,但是降幅持续收窄,消费在提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与活力,应该说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这样一个经济恢复增长的情况,有利于增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特别是吸引长线资本流入。 二是A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的估值相对偏低。截止到今年6月30日,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为12.69倍、低于标准500指数的26.7倍,德国DAX指数的23.33倍,日经225指数的26.19倍,所以和这些主要股指相比A股应该说是盈利比较好的一个资产配置。由于人民币和美元的利差在扩大,十年期美国国债实际收益率已跌到0以下,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在3%左右。所以对于持有美元流动性的投资者而言,人民币资产当然具有比较高的吸引力。 从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来看,虽然因为应对疫情的冲击不断调低利率,但是中国的利率水平仍然是比较合适的。一方面中国调低利率水平来应对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中国利率市场化也在加快,通过利率市场化,又放松了对利率的遏制,这两方面因素使得中国的利率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从中国的长期供给和需求平衡来看,中国既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没有通货紧缩的担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这样的利率水平,还是非常有利于做固定收益产品投资的。 从权益类投资来看,中国的资产也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特别是结构性价值比较凸显。欧美很多上市公司因为受疫情冲击,利润也在减少,所以纷纷暂停股票回购,一部分上市公司还停止了分红,这给境外基金回报造成很大压力。加上疫情以后欧美央行实施无底线的量化宽松政策,普遍实行零利率、负利率,使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大大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稳健性优势得以突出。摩根士丹利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报告中把中国列为资产避难国。 三是中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股票市场加债券市场共达到160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中国公募基金市场也跻身全球第五。如果加上公募基金、再加上信托类基金,再加上资产管理的产品,中国在全球基金市场的地位大概位居第三。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已被纳入多个主流国际指数,一旦纳入到国际指数,境外长期资金就会跟随配置,也吸引了更多长期资金来配置人民币资产。 四是近年来扩大金融开放的各项举措效果显现。近几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对外开放举措,比如取消了QF、MQF的投资额度,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等,大大提高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便利度。(本文据肖钢在7月25日举行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地缘政治不确定时而发生、全球疫情持续、在家办公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趋势也开始逐渐影响交易者的情绪和行为——近来北向资金对A股趋于“投机”,而由机构主导的债券购买者则有逆势增配中国债券的趋势。 北向资金开始趋于“投机” 从6月开始,超百亿的北向资金进出中国境内市场已并非罕见现象,互联互通机制下的成交量加速放量。 “现在北向资金和美股投资者越来越像,在家办公反而增加了换手率和投机性,可以看出板块轮动很快,获利了结的速度也在加速。”法国巴黎银行环球市场部大中华区主管孙鸿志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5.8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7月2日,净流入高达24.2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这两天均创出历史较单日资金流入较高的水平;但是7月14日,北上资金净流出173.84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单日新高;7月16日,北向资金又净流出近6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单日净流入或净流出超出50亿的日子并不算多。 由此可以看出,北上资金对A股投资的板块轮动加速特征比较明显。孙鸿志称,我们策略团队的研究显示,根据7月14日公布的最大净减持行业数据,北上投资者抛售科技和消费类股,同时由于资本市场改革,增持保险和券商。这一板块的分化表明,北上资金在持有A股头寸方面正变得更加具有战术性和机会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资金中涵盖的机构类型众多,外资包括灵活的对冲基金、偏长线的公募基金等等,也同样包括一些注册在香港的中资机构或更趋于投机的个人。他称,“这种轮动速度并不似大型机构的做法,可能更多是一些投机性资金,大型机构更多会做的是季度调仓。” 同时,资金波动的加剧也反映在A股估值提升后,北上资金并不再如4月那样无惧波动、持续单方面流入,而是开始考虑性价比。“即使是消费电子、必选消费等中报的盈利确定性更高,但也要看估值,有些可能已经完全表现在股价里了。”瑞信中国股票策略师黄翔日前对记者表示。 因此,就战术角度而言,黄翔也建议获利了结前周期的板块,并且加大对后周期和处于复苏周期企业的布局。例如,瑞信适度下调了对房地产、IT、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和通信行业的配比,并增加了公用事业、材料、金融(保险)、必选消费和能源的配比。 此外,之所以资金波动和轮动更快,孙鸿志还认为,资金开始采取“弹珠交易”模式,即当全球贸易形势好转时,资金买入、市场上涨、风险情绪好转;而当事态转差时,股市则再度下挫、防御性策略更占优势。 外资对中国债券越跌越买 相比之下,外资对于中国债券的配置则十分稳定,而且越跌越买,这也主要因为债券交易往往以机构投资者主导,且增配中国利率债的外资机构往往是主权基金、央行等长期投资者。 “从外汇交易和固定收益交易来看,的确更像是机构行为。例如,即使近期地缘政治风险攀升,但美元/人民币始终交易在6.9-7.2的区间,较为稳定;境外机构对于中国国债的净买入规模在4月以来也持续增加,即使是在5、6月的剧烈回调期间,也是越跌越买,海外央行的确在持续增加对中国利率债的配置。” 孙鸿志表示。 根据彭博数据,外资今年上半年净买入约3198.2亿元境内债券,按半年度计,为2017年7月债券通开通以来购买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除了利率债,信用债也吸引大量买盘。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信用债规模攀升至1222.9亿元,为2018年彭博有数据以来最高,其中6月净增持信用债37.2亿元。 孙鸿志分析称,之所以越跌越买,也是因为在经历抛售后,中国债券对外资而言收益率变得更有吸引力——当前中美利率差已创下超230BP(基点)的高位,这也体现出央行在此前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利率逐步正常化、避免利率过低是有益之举。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强势复苏,海外投资者也加速购买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底,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将超过总量的10%(截至今年4月为8.27%)。 外资对于人民币抗疫债券的兴趣也颇浓。孙鸿志提及,此前法巴的中国债券资本市场团队为亚投行(AIIB)在中国境内发行了30亿元的3年抗疫债券,引入了众多海外投资者,而债券定价相较于同期限的国开债收益率还要低20BP,显示了投资者强烈的兴趣。 此外,众多境外机构需要通过货币互换来购买人民币债券,这就涉及到互换成本。鉴于近几个月来人民币流动性趋紧,因此也推升了互换成本,导致外资购买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下降。例如同一地产债品种在3月底的收益率为2.41%(扣除互换成本后),当前仅1.52%。不过也有机构认为,随着中国资金利率趋于稳定,后续对冲成本有望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外资很少购买的信用债也被增持。“境外机构购买信用债的总量已大幅增加,今年6月相较于去年同期已经几乎翻倍,这也是因为外资看到了一些套利机会,以及增加了对境外稀缺品种的配置。”孙鸿志称。 尽管相比起离岸市场的中资美元债,境内市场的同类信用债的确收益率偏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不会买。孙鸿志说,如果看一下境内外都有发债的同一家企业的债券表现,例如一些房企美元债在3月“美元荒”期间大幅下挫,但境内的债券竟然不跌反涨,这种稳定性吸引了外资的关注。此外,也有一些资金希望购买境内的国企债,或高收益债,部分债券品种在离岸较为稀缺。 此外,人民银行、证监会于7月20日联合发布公告,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这也意味着,当前只能在“债券通”下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资金,未来有望可以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 “很多外资机构希望进入交易所市场,因为这一市场有很多银行间市场没有的高收益品种,同时还有一些可转债。事实上,此前不少外资客户也通过QFII额度参与了几单较大的可转债投资,因此投资兴趣始终存在,未来投资的便利度有望提升。”孙鸿志称,在这一趋势之下,外资对于中国信用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因此近期外资机构都在扩大信用债交易员、研究员的配备。
密集调研重点企业 锁定资金等痛点对症施策 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1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外贸总额同比增长5.1%,进出口均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上半年我国外贸外资数据出现好转,并实现逆势增长。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稳住外贸外资政策将加大马力。近来,多地密集召开调研重点外贸外资企业的专题专班会议,围绕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市场瓶颈等当务之急出台“加强版”举措。分析认为,稳外贸稳外资是一项综合工程,政策的细化完善,将为实现全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目标增添底气。 逆势增长 政策发力巩固向好势头 在世界经贸环境挑战骤增的2020年,我国贸易进出口在经历了一季度震荡后,二季度有所回稳,并实现自4月起出口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全国吸收外资数据实现逆势增长,其中,4至6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1.8%、7.5%、7.1%,明显好转。 下半年形势依然严峻,政策正在持续加码。7月9日召开的全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在国际环境和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情况下,要全力保住外贸外资市场主体,狠抓各项支持政策落地,全面加强对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寻商机。 7月14日在浙江义乌召开的部分重点省市稳外贸稳外资座谈会强调,各地尤其是外经贸重点地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及时研究出台符合本地需要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鼓励探索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 相关部门积极行动,酝酿出台支持举措。7月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在稳外贸方面,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主要在完善出口退税、完善融资支持、加强人员往来保障、加快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方面发力。在稳外资方面,将继续加快落实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强重点外资项目服务并修订出台《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等规章。 7月14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正在筹备召开全国海关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出台新的支持稳外贸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他透露,正在抓紧出台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保持现有条目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 密集调研 地方支持举措再加码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行动,包括调研企业具体情况,针对目前的困境完善支持举措,相继推出“加强版”稳外贸稳外资方案等。 云南商务厅6月29日组织召开稳外贸工作专题调研座谈会,提出加强新主体、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的研究,尽快形成实物量和增量。7月15日,云南商务厅又召开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会议,并赴企业开展调研座谈,针对新增投资奖励、外籍高管入境、稳岗惠企等给出具体支持举措。 7月8日,四川召开全省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座谈会,提出聚力“六稳”“六保”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随后,四川德阳市召开全市稳外贸工作座谈会,就19家重点企业提出的海外商务信息获取困难、流动资金短缺等困难进行回应,并就支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给出具体方案。 7月15日,天津召开全市稳外贸稳外资工作推动会,从四个方面部署推出下半年稳外贸稳外资方案:一是精准服务,真正做到为企业让利输血、减负松绑;二是全力保市场保订单,深耕传统市场,挖掘新兴市场潜力,加快优化布局海外仓网络,破解发展瓶颈;三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外贸转型升级,重视外资企业积极作用;四是全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外向型企业引育集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 山东、浙江、四川、上海、深圳等地也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外贸外资企业发展。其中,浙江省商务厅等九部门出台文件,从加强开拓国内市场典型培育、完善金融服务、强化财税支持等10个方面,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深圳发布21条稳外资措施,提出对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新设和超过3000万美元的增资,获得省财政奖励的,给予1∶1配套奖励,最高配套1亿元。 持续发力 攻坚全年稳基本盘目标 随着央地政策密集落地,为我国实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目标再添底气。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所副主任张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稳外贸稳外资是一项综合工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政策也在逐步细化和完善,找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并对症施策,将为实现全年目标护航。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出现逆势好转,为下半年打下好基础。不过,疫情在全球蔓延还未完全消退,部分国家疫情发展形势出现反复,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影响外贸发展、外商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庞超然表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帮助外贸外资企业渡过难关,危中寻机。在他看来,随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我国超大国内市场优势将不断显现,外贸企业的韧性将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市场发展潜力也将更加看好,在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同时,也有望实现结构的逐步优化。 张菲建议,下半年,除了继续坚持疫情期间安企惠企稳企政策措施之外,要在防范疫情卷土重来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复苏上升势头,为企业活力释放和业绩回升创造条件,增强外贸外资企业的信心。
从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再到期货,外资正全面参与到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中来。 “尽管疫情当前,但今年期货开户的数量并不少,外资对于中国商品、股指、国债期货市场的兴趣明显提升。”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魏红斌于7月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1月1日,中国正式取消了对期货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同年6月18日,证监会正式批准摩根大通期货将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至此,摩根大通期货正式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中国期货市场正值青年期 “中国的期货市场可谓正值‘青年期’,当前推出了5个国际化商品期货品种,良好的流动性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和机构。股指期货每天成交量仍仅30万手,国内的基金、保险等大型机构尚未充分参与进来,外资的参与也有限,国债期货仅10万手且尚未对外资开放,因此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魏红斌表示,摩根大通期货将主要专注于经纪业务,并将对接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将开拓更多中国本土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客户。 目前,中国已推出了原油、20号胶、铁矿石、PTA和低硫燃料油期货这五大国际化期货品种,中国市场极佳的流动性和稀缺的交易品种吸引了外资加速参与;随着外资加速布局中国A股市场,外资对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今年4月10日,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成为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首批试点商业银行,下一步外资也期待中国监管层放开QFII下的投资范围并参与到国债期货市场中。 谈及摩根大通期货在中国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魏红斌表示,优势之一在于摩根大通期货可以共享摩根大通集团的资源和服务。“例如,在交易端,海外客户可以利用摩根大通的全球交易平台直接进入中国市场交易,而无需增开多个交易系统,这将提高效率。同时,交易系统提供的算法交易,可帮助客户实现多个市场的跨市场交易。例如,客户在海外买(进口)美豆,则可在国内卖豆油、豆粕。” 平台和系统的高效对于交易是“生命线”。“如果两个市场间存在价差,系统的高效性可以避免交易出现滑点,否则滑点的损失可能将直接超出盈利部分。”她称。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自2018年来加速开放,但对国际投资者而言,中国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监管背景仍是极为陌生的,因此魏红斌认为摩根大通期货也需要进一步起到桥梁的作用。 当前,包括摩根大通期货在内,摩根大通在中国已经以多个实体的形式实现全条线经营。摩根大通是美国最大的全能型金融服务集团,并在华通过数个法律实体展开业务,其中包括:由摩根大通51%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100%控股的摩根大通银行(法人银行)和100%控股摩根资管及其合资公司上投摩根。摩根大通在中国全线业务具备,足见其对开拓中国市场的信心,“我们的目标是‘完整’(complete)而非‘齐全’(comprehensive),对客户而言必需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完整落地。”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此前对记者表示。 期待更多A股风险管理工具 相较而言,当前外资最感兴趣、最需要的期货产品无疑是股指期货。互联互通机制推进以来,外资加速布局A股。当前,北上资金贡献了A股市场6%的交易量,而2015年该比例仅0.3%;海外投资者目前的A股持有量占流通市值的7%,而2015年时该比例还不到1%。 “参与度高了,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风险管理需求。”魏红斌表示。 事实上,当前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已可一定条件下参与股指期货。早在2011年5月6日,证监会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但QFII只能从事套保交易,而不得利用股指期货在境外发行衍生品;规定在任何交易日日终,QFII 持有的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其投资额度,在任何交易日日内,QFII 的成交金额(不包括平仓) 不得超过其投资额度。 “当前QFII只能做套保,且要求期现匹配,而不能做投机。未来,如果额度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放松,则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外资的风险管理效力。”她称。此外,她也提及,中金所的股指期货是最贴近A股的,外资也期待未来能够推出股指期货的国际品种。 当前,国际投资者可进行A股风险管理的工具仅有新加坡富时A50期货,去年港交所宣布将携手MSCI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但这仍有待监管批准。当前,国际投资者布局的中国股票已从知名大盘蓝筹不断下沉到中小盘股票,因此仅富时A50期货或无法充分满足其套保需求。 热盼参与中国国债期货 除了A股,外资也在加速布局中国债券市场。外资目前主要利用海外的NDIRS(不交收人民币利率掉期)来对冲利率风险,但国内的国债期货市场无疑是流动性最佳、对冲效率最高的市场。 今年4月10日,中国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已经成为首批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用以套保而非投机。我们希望,下一步,国债期货市场会进一步向其他商业银行开放,未来QFII也有望参与进来。”魏红斌表示。 她称,当前中国国债期货每天的成交量仅10万手,从审慎角度而言,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开放,“第一批试点银行也在参与中熟悉交易规则、做好风控等,在这一过程中,交易所层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配套细则的修改。” 早在2019年1月31日,证监会宣布,就修订QFII/RQFII的相关配套规则形成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看似简单的一则声明,实质上是加速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的强心剂,尤其是其中提及的“扩大投资范围”,范围中就包括了国债期货。 魏红斌也认为,开放初期阶段,监管可采取渐进的开放模式,鼓励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交易,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完善风险对冲工具后,外资也可能进一步加速布局中国债市等。另外,其他机构也预计,到2020年底,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将超过总量的10%(截至今年4月为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