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连串的市场现象需要解释,厘清逻辑,是下一步投资的秘钥。 金融市场出现三个奇特现象: 1、8月开始,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大涨特涨; 2、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突然下跌; 3、黄金价格大跌。 这些现象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从外部解释会上大当。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投资市场最大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人民币汇率创下一年三个月以来新高! 人民币汇率这段时间大涨特涨,黄金价格大跌特跌。 9月3日,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319元,环比上升57个基点,连续第8天上升,创下2019年5月14日以来的新高。9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8359。 8月前半个月,美元持续疲软,中美高层通话后,人民币展开补涨行情。当月,人民币汇率大涨1.84%,创下19个月以来的最大月度涨幅。 进入9月,人民币汇率势头更猛,在岸、离岸价格快速突破6.84、6.83、6.82关口,在岸价格一度触及6.81大关,离岸一度刷新2019年6月以来的新高至6.8124。 看后视镜的解释是,市场终于摆脱了中美贸易和美联储的不确定性,经济转型有所成功,所以人民币大涨。 简直是胡说八道! 到现在为止,美国的压制政策就没停过,最近把手又伸到了中国芯片制造最重要的企业中芯国际,从中印边界、台海到欧洲,挑动情绪无所不用其极,新冷战政策非常明确。 不要对美国现政府的包容抱有任何幻想,有时候,天真是弱智的反应。 反观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健,在人民币涨跌前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那么,人民币汇率为什么大涨? 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从欧洲到亚洲,都在帮助压低美元指数,扶持美国经济。 中美贸易的实质是我们在按照第一阶段协议的规则行事,我们在履行协议,进口农产品和能源。 其他国家对美国也在让步,从美元指数就可以看得出来。今年8月,美元指数下跌1.29%,一度跌破92,创下2018年5月初以来的新低。 资金大举做空美元,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做空美元的仓位达到约10年来最高水平,根据美国银行全球研究的最新调查数据,36%的基金经理今年下半年的主要外汇策略是做空美元。 下面是美元指数的月K线。 从图上看,美元指数从4月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考虑到权重问题,欧元、日元等兑美元必然上升。 到了8月,美元下跌幅度缩小,9月至今,美元指数上升。原因在于,人民币等币种接过了接力捧。 高盛经济学家说,虽然中美争端仍然敏感,但贸易协议今年不会撕破。 翻译成市场语言,人民币汇率兑换美元接下来两三个月大概率上涨,到了全球大投资者的收获季节,然后下跌。 连具体的点位都有了。9月1日,高盛表示,1美元兑6.7元人民币的12个月预测存在下行风险,而汇丰目前预计,今年年底是6.7元,远高于此前预测的6.95元。 我的预测在6.8左右。 神逻辑啊,跟现在的黄金逻辑简直是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人民币上涨还有什么原因呢? 主因之一是持有人民币资产有钱赚,中美利差扩大,美联储维持惊人的低息,而中国央行的保持利息稳定,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超过230个基点,国际投资者可以获得汇差和利差双重收益。 外资源源不断进入人民币资产,尤其是中国债券市场。据FX168,9月2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布数据,截止8月底,中债登记为境外机构托管的债券面额高达24619.55亿元,环比增加1178.31亿元,上升5.03%,从2018年12月以来连续增加了21个月。 只要有巨大的利差,外资就会想方设法得到汇差和利差的双重收益,外资进入越多,人民币汇率也就越坚挺。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中国为什么允许外资源源进入?允许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 近两个月,央行没有利用逆周期工具遏制人民币走势,在岸人民币也在大幅升值,说明这次升值被默许了。 我国的顺差在缩小,无法通过制造业的大幅顺差获得美元。 9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表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859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规模稳中有升,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万亿美元,较年初增长了44亿美元。 一年几千亿顺差的甜蜜幸福,一去不复返。 人民币汇率弹性就得增强,人民币汇率必须越来越市场,否则人民币一崩紧,经济就地动山摇。 我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人民币汇率上升会让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破产,破就破吧,低效的制造企业十年前要淘汰一波的,总是狠不下心来,这次不狠心也得狠心了。 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出现局部战争,美元和黄金的流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坚定的长期看好股市 这几天,有个关于金融方面的会议在召开,一行两会、外汇局官员都参加了。表面看来,波澜不惊,其实暗含深义。 9月6日,“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召开,主题就是“新金融、新开放、新发展”。 这次会议,传递出几个重要信号。 不管世界局势如何风云变幻,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依然举行,金融国际化没有停步。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在服务好国内经济的同时,中国金融业、中国金融服务业也不断的追求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努力承担必要的国际金融责任。 一方面,我们取消了对银行、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等领域的外资持股限制,降低了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限制,同时我们在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积极推动会计、税收和交易制度的国际接轨。 在今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中,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已经正式清零,目前上述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更多的外资和外资机构正在有序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外资机构在进入、进入,再进入。 中国开放了35种大类金融牌照,包括银行、保险、资管、券商、期货、信托、不良资产管理,还涉及金融基础设施牌照,如信用评级、托管、支付。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41家外资银行,其中11家国际性银行或者投行参与到证券行业,有64家保险公司存在外资参股或者外资战略性投资。 全球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有11家资管机构在中国非常活跃。 友邦人寿获得了外资独资人身险牌照,安联保险获得独资保险控股牌照,贝莱德基金管理公司获得独资公募牌照,东方汇理资管成立了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橡树资本新获AMC牌照,花旗银行新获托管牌照,美国运通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资本市场牛短熊长正在消失。我们不能昧心说,资本市场已经牛长熊短,但起码是可以预期的。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会议上提出,我国“牛短熊长”的市场正在消失,将进一步扩大沪深股通投资范围和标的。 外资在进入、进入,再进入。 国家外管局发布的数据是,今年7月,外资净增持境内上市股票和债券规模同比增加了1.4倍,外汇储备余额连续4个月正增长。 中国的牛市,刚刚起步。 既然如此,截止9月4日的一周,股市为什么大跌呢? 三大因素:金融战,获利了结,价格太高。 虽然人民币汇率可以上涨,但双方股市,是金融战的主战场。 9月4日,全球股市下挫,尤其是纳斯达克,9月3日暴跌了4.96%,9月4日下跌了1.27%。 此前最受追捧的科技股成为这次市场剧震的罪魁祸首,大型科技公司的跌幅创3月份以来最大。 纳斯达克上涨太快太高,纳斯达克100指数六周内暴涨18%,热门科技股的交易价格都比200日移动均线高出70%或者更多。 相对来说,此前下降较多的能源股、航空股相对坚挺。要知道,2020年,能源股和金融股都表现不佳,年内分别下跌了近43%和19%。 已经下跌得如此之惨了,还能怎么跌?接下来的消息,本质上都是利空出尽。 为了腾挪资金,资金从流动性最好的黄金和人民币资产流出。 截止9月4日的一周,北上资金净流出超200亿,为今年单周净流出第五位。今年以来,单周净流出之最为3月9日到3月13日,当时北上资金共计卖出417亿元。 A股进入慢牛,这个判断不会变。 全球同此凉热,股市一跌,以股市上涨作为吹牛资本的特朗普又要抓狂了,他肯定挺住大洋彼岸不放,以推卸自己的责任。 做好心理预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们是从光脚的时代过来的,离饥饿时代不远,人家还穿着皮鞋呢,我们怕什么?
有多少外资企业会实际从我国撤离,一要看美国政府要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脱钩,二要看其盟国会在多大程度上跟随美国与我国脱钩,三要看这些国家的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遵从政府的意愿而撤离我国。 随着中美脱钩加速,市场对于外资撤离我国的担忧大幅上升。4月10日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 提出美国政府考虑支付所有美国企业撤出中国的搬迁费用,一些美国的盟国也有类似举动,如日本政府追加2,200亿日元(20亿美元) 预算资助企业将生产线撤回本土,另235亿日元(2.1亿美元) 协助企业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 至于有多少外资企业会实际从我国撤离,一要看美国政府要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脱钩,二要看其盟国会在多大程度上跟随美国与我国脱钩,三要看这些国家的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遵从政府的意愿而撤离我国。目前这几点的不确定性都很高,要看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1月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 若从经济角度出发,以上3点中的程度都应该不会太高;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是难以动摇的,外资企业要撤离我国将明显损害其赢利。但是,中美冲突至今,美国方面显然已不是在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明目张胆甚至气急败坏地从政治上打压我国企业,遏止我国崛起了。在此形势下,中美虽还不至于完全脱钩,但大规模脱钩的风险已经很大,其一些盟国跟随与我国脱钩的可能性也不可忽视。因而,外资加快从我国撤离将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此做好充分准备是必要的,而首先要对其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做出科学的评估。 部分外资撤离我国的现象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后就已开始了,已10年有余。但10年来实际发生的是,虽的确有不少外资企业,主要是中低档产业的企业从我国撤离而转移至更低成本或离市场需求更近的东南亚等国,但同时更多的且产业档次更高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使得整体而言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商业存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从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上升了。有数据为证,2009-2019年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项目总数从23,435个增长74%至40,888个,资金总额从900亿美元增长53%至1,381亿美元。同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在全球的比重分别从17%和9%大幅上升至30%和13%。这就是说,过去10年来部分外资从我国撤离并没有改变我国全球第二大外资利用国和全球产业链核心的地位,同时还加快了我国产业与贸易的升级。 但此次外资撤离,情况将有所不同。前10年的外资撤离是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即由我国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及市场供需变化促使一些外资企业迁至成本更低的国家所驱动。但此次外资撤离,如前所述,是由政治因素所驱动,即由美国为了遏制我国的继续崛起而强迫美国及其盟国企业从我国撤离所驱动。这一区别,使得外资撤离的规模有所不同。鉴于政治驱动的强制性,此次外资撤离的规模将大于前10年,具体大多少取决于美国政府到底想与中美脱钩到甚么程度。 如果是完全脱钩,则外资撤离的规模将比前10年要大很多。大部分的美国企业和相当一部分的美国盟国企业将被迫撤离,而从这些国家流入我国的新投资更可能断绝。其结果,在中美完全脱钩的假设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商投资的规模,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都将大幅缩减。这是最差的情况,但目前来看此最差情况的出现并非完全不可能。 但即使是这种情况出现, 持续性是个疑问。首先,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在变化,而政治形势的变化与国内各方的经济利益相关;当各方都发现经济利益受损而政治目标又难以达到时,美国政府从政治上遏制中国的策略会有所改变,将不得不放松禁止美国企业投资我国的措施。其次,在遏制我国方面美国的一些盟国跟随美国的稳定性也是个变量;如发现此举遏制我国未能奏效而自己经济上受损,其跟随美国阻止向我国投资的决心也会动摇。第三,美国及其盟国的企业遵循政府意愿撤离我国的情况也将类似, 当发现撤离我国的成本太高而最终得不到补偿, 经济利益将促使其冲破政府的限制而重回我国市场。 更重要的是,此次外资撤离对我国经济的边际冲击,由于是政治驱动,将小于前10年。此话怎讲?前10年的外资撤离由经济因素驱动,是自愿的,所以外资企业一定是找到了成本更低且市场需求相当甚至更强的国家及地区去投资,进而受益, 否则不会撤离。既然撤出的外资企业受益,被撤出的我国必将受损,特别是出口需求随着外资的撤出而转移至国外,致使我国出口下降。但此次的外资撤离,由于是政治驱动,是被强迫的,因而撤离的外资企业经济上不得益,则理论上被撤出的我国经济上不受损。具体而言,这些企业撤回本国或其他国家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找到了成本更低、生产配套更好的产地,而找不到成本更低和生产配套更好的产地,其产品就没有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国际上对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不会随之转移过去,而仍然指向撤离前的处于我国的产业链。此时,只要我国或其他国家的企业能在其撤离前将其兼并收购或建立新的工厂及生产线将其替代,就能够填补撤离造成的企业空白,接上撤离形成的产业链掉链,则相应的市场需求大部分仍然能够留在我国,进而我国的出口和内销就不会明显下降,对我国经济、产业链及就业就不会产生重大的冲击。 至于此空白是由我国企业还是由其他国家企业来填补,应交由市场来决定,只要是能够填补而保住市场需求都可以。我国应继续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欢迎其他国家的外资企业来填补这一空白。同时,我国企业也应努力地填补此空白,趁此机会进一步发展。从目前我国企业的科技水平、管理能力和人才素质来看,对大多数撤离的外资企业要填补空白都应该不存在问题。迅速地将其填补,既保住出口与内销需求,又为我国企业发展打开一个新的空间,岂不是坏事变好事,何乐而不为?
随着今年4月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外资控股券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核准设立星展证券,其发起设立方为新加坡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星展证券注册资本为15亿元,其中星展银行有限公司出资7.65亿元,占比51%。 三天前,大和证券获证监会核准设立,这是首家拥有保荐承销牌照的日资合资证券公司。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外资控股券商已达8家。其中,高盛高华证券以及摩根华鑫在今年相继将外资方持股比例提升至51%,实现控股,而星展证券等4家为新设立的外资合资券商。 兴业证券表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证券,与收购原有国内券商相比,外资券商更倾向于新设;在主要业务发展方向上,并没有放在传统业务的争夺上,更可能瞄准国内刚刚起步的财富管理和销售交易业务。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声声号角中,外资金融机构阔步入场、竞相登台。 星展证券、大和证券接连获批成立,花旗银行取得基金托管业务执照……在系列金融开放措施渐次落地后,外资金融机构正掀起中国市场布局热潮:新业务、新机构遍地开花。 队伍壮大 9月1日,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设立申请被中国证监会核准。该券商由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与上海市、区两级国资委共同发起设立。8月28日,证监会核准日本大和证券与北京市、区两级国资委共同发起设立大和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至此,外资控股券商数量达到9家。 星展证券拟从事的证券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证券承销和保荐,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中国在岸资本市场相关的产品与服务。 “合资券商的成立将进一步支持星展集团在华长期持续发展,并满足客户多方面不断变化的需求。随着在岸业务平台和能力的不断扩大,星展集团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星展集团中国区总裁葛甘牛说。 随着两家外资控股券商接连获批设立,外资布局中国市场明显提速。 版图扩大 除了设立外资控股券商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版图渐次扩大。 花旗银行就是典型。9月1日,证监会公告称,日前核准了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这是继2018年渣打银行作为首家外资银行取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牌照之后,第二家外资银行获批基金托管人资格。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3家外国银行在华分行申报了基金托管资格。 中国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 “获得基金托管资格使花旗能够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特别是当客户进入中国飞速增长的基金市场时,怎么能不满足客户的托管需求呢。”花旗中国证券服务部负责人蔡美智说。 花旗证券服务业务亚太区主管David Russell表示,随着国际性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在中国陆续成立,全球客户需要托管人为他们提供熟悉且可信赖的服务,以降低风险及减少成本。 领域放大 加速开放的领域还远不止于此。 随着今年4月1日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以及年初期货公司外资投资全面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布局、投资稳步扩张。 摩根大通期货全部完成股权及相关变更,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正式诞生; 瑞银、野村、摩根大通等9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落地; 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基金获批成立,首家纯外资公募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成立; 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获批设立; 海外资管巨头路博迈已提交公募牌照申请,摩根士丹利华鑫也在谋求百分之百控股…… 外资金融机构能够大展拳脚,是中国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以及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获取这轮金融开放的巨大红利,外资金融机构纷纷修炼“内功”,调整投资布局。 蔡美智说,获得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后,花旗将围绕托管建立更多的增值服务能力,如基金服务和其他外包服务。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总监李峰表示,未来计划在国际化金融需求集中的区域继续开设“国际银行业务中心”,支持更多个人客户与世界互联互通。 外资金融机构融入、发力中国本土市场的同时,势必刺激本土金融市场迸发出新的活力。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其商业模式、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等可能给本土机构带来启发并推动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8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表示,最近银保监会批复了建信理财和贝莱德、富登公司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外资和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的模式被称为“理财孙公司”。去年底,第一家理财孙公司汇华理财成立,其中东方汇理资管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持股45%。 记者获悉,目前几家国有大行几乎都已物色了潜在合作方。今年6月,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曾公开表示,基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大行也在贯彻落实。目前交银理财已选了几家外资机构,希望在今年成立。 至此,外资已在中国资管市场多线布局,除了理财孙公司,其他形式包括,私募证券基金、合资或独资公募基金等,开拓中国资管市场吸引力巨大,但绝非坦途。 更多理财孙公司在路上 目前,宣布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总计16家,其中六大行的理财子公司全部就位,今年,几家公司已经或即将迎来开业一周年。 去年12月,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和中银理财在上海合资筹建首家外方控股的资管公司。各界好奇的是,中银理财已经是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再入股一家由外资控股的资管公司意欲何为? 如今这一意图逐步明朗。祝树民称,“我们欢迎境外有经验的资产管理机构与中国的金融机构一道,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股权、产品、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将国际上成熟的投资理念、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风控体系运用到境内,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去年12月23日,东方汇理独家回复记者称,之所以选择中银理财,主要因为“合资公司将受益于中银理财和中国银行在财富管理市场的经验,以及其巨大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优势。东方汇理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和工具,也会将这些技能和操作经验用于开拓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我们的强项与中银理财的发展策略十分契合。” “合资公司计划在2020年四季度正式推出业务。”该机构表示,今年上半年,汇华理财完成了合资协议和商业合同;管理团队已经就位,包括首席执行官(CEO)、首席投资官(CIO)和首席运营官(COO);超过半数的本地招聘已经完成;完成了基础设施筹备(公司场地、IT平台等)。 发行何种产品? 对于理财孙公司将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市场报以极大关注。 据记者了解,除了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推出的产品,外资控股的理财孙公司的差异化优势更多在于境外配置能力。多年来,境内的外资行财富管理部门大多代销由外资资管机构发行的中资美元债、境外股票产品。 事实上,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涉足境外资产配置,外资的加盟将提升这方面能力。 据记者了解,多数理财子公司都成立了跨境投资部,港股、海外债券等是配置重点。多位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在海外配置中,股票和债券为五五开。之所以南下资金势头猛烈,部分资金也是由银行理财资金贡献,例如,交银理财所发行产品中,港股占到了整体权益资产配置的近一半。 “我们通过互认基金来实现部分境外债券的配置。由于境外债券通过场外交易的占比较高,因此对于投资和运营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上述投资经理称。 外资在华做多手准备 中国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更高的GDP增速是最大的潜能。然而,外资开拓中国市场之路并不好走,理财孙公司事实上也是外资多手准备、多线布局的战略体现。 贝莱德则是最佳的例子。2020年4月1日,证监会官网公示,贝莱德与路博迈已经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为第一批递交申请的两家外资机构。富达国际也在5月递交了申请。当前,该申请已被证监会受理。 当前,贝莱德的独资控股公募基金实体仍在筹备中。此前,贝莱德在备案成为外商独资企业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时发行了多只股票基金产品,如何让这些私募产品过渡到公募是待解的问题。 “又做公募基金,又做理财孙公司,这两者之间如何分工?”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渠道,做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不容易,中国本土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也很完善。” 各界认为,理财孙公司可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资源、销售渠道等,这可为初来乍到的外资解决一定的初期落地问题,但销售渠道的构建非短期内可实现,就连不少国内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都曾表示难以“借光”母行的产品代销渠道,任何模式都没有捷径。 “但凡入场的外资都要抱着投资未来十年的眼光和耐心,扎扎实实地做好投研和市场拓展,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并且尊重行业规律,外资在中国并无捷径。”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CEO刘颂此前对记者表示。
8月21日,透景生命开盘即告涨停。 事实上,透景生命今年以来的股价表现并不出众,是什么突然戳中了市场的炒作点? 原来,透景生命在8月20日晚公告,公司获境外机构投资者UBS AG举牌,后者持股数量达到459.55万股,持股比例达到5.06%,触及5%举牌线。 公告显示,UBS是根据其投资计划进行的业务活动导致举牌,且不排除未来12个月内股份权益发生变动的可能。 举牌时常发生,而外资举牌却很罕见。今日的强势涨停,也足见投资者对外资举牌概念的追捧。 详情请扫二维码↓
提前定好闹钟,闹铃一响就迅速打开电脑进入官网,花2分钟把挑选的商品放进购物车,发售时间一到就立即付款,然后等着快递把商品送到家门口。 王桐(化名)在优衣库官网抢IP联名款T恤的动作一气呵成。“优衣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一些IP联名款T恤,很多图案的设计都是爆款,非常难抢。”王桐告诉记者,“比如电影、动漫、游戏等IP的联名款,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我作为这些IP的爱好者,肯定要第一时间抢到的。” 一边是优衣库在中国18个城市新开了19家线下门店,加速下沉跑入二三四线城市;另一边是Zara在中国关闭核心商圈门店,GAP集团下的OldNavy,以及Forever21退出中国;外资快时尚在中国市场两极分化趋势渐显。 外资快时尚在中国市场“破功” “疫情之前,外资快时尚品牌就已经体现出了这种两极分化的局势,只是疫情加速了局势的快速变化。”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Zara等品牌在中国只做一二线城市,虽然市场非常庞大,但与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间的激烈竞争,成本压力进一步凸显。如果品牌不能进一步去做增量,必然会被边缘化,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一组财报数据再次印证了部分外资快时尚品牌的市场颓势。 截至四月底的第一财季净亏损4.0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Zara母公司西班牙服装巨头Inditex发布的财报数据并不好看。 Inditex称,计划永久关闭旗下1000-1200家门店,相当于其全球门店总数的13%-16%。 而拥有GAP、OldNavy等品牌的盖普公司在2020年第一财季(2020年2月1日-5月2日)净利润亏损9.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其中,盖普公司旗下三大主力品牌,OldNavy、GAP和BananaRepublic销售额跌幅分别为42%、50%和47%。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将关闭170家GAP品牌门店。 “为什么优衣库能逆势上扬,而其他的外资快时尚品牌却亏损?”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告诉记者,“一方面,优衣库推出的很多产品都是设计简单、精耕细作的,应用场景多,复用率高,价格还便宜,整体的性价比就提了上来;另一方面,优衣库的品类也全,有内衣、内裤、袜子等等,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另外,在设计上,如Zara、H&M包括Forever21等外资时尚品牌偏年轻时尚,受众比较窄。”程伟雄坦言“而在版型研究上,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比如说很多服装的设计都是欧洲的版型,袖子都特别长,更适合身高在175cm以上的西方人穿。而发源于日本的优衣库在文化和体型上与中国人相似,设计出的衣服也更贴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当价格做不过中国品牌,品质也做不过优衣库的时候,就唯有撤离中国市场了。” 同样,购买商品的便捷度也成为衡量消费者是否会为此买单的关键因素。作为优衣库的资深“粉丝”,王桐对记者说道,“优衣库的品牌店铺分布的比较广,一般大型购物中心都能看到,像其他的品牌比如Zara,店铺数量相对较少,你得去特定的地方才找才会有。” 以北京为例,记者通过“大众点评APP”搜索,发现以“优衣库”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约有69个,而以“Zara”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仅约有24个。 “推陈出新”迎合消费者需求 “现在家里的这种IP联名款的T恤摞起来能有半米高了,虽然很多都没怎么穿过,但我也很喜欢收集。”王桐告诉记者。 “疯”抢联名款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文化情怀、彰显个性的需求。 “其实,优衣库一早就在通过IP联名的手段在做了,它运营的精细化、渠道的标准化,不仅值得外资快时尚品牌学习,也值得我们很多中国品牌去学习。”程伟雄解释称。 纵观国内市场,王鹏认为,在转型上做的比较好的案例就是李宁。 “在2008年以后,李宁遇到了非常大的危机。首先,店铺扩张太快导致现金流跟不上,而库存又积压过多;其次,品牌老化,目标客户年龄在增加;最后则是大量国外运动品牌入华,竞争激烈。”王鹏分析称。 经历了巨额亏损和长期阵痛以后,李宁断臂求生,通过新兴的时尚品牌“中国李宁”,成功转型。王鹏称,“中国李宁更有设计感、本土范、个性化,包括从设计装修到宣传文案,包括它的LOGO也跟运动品牌的李宁做了一个很明显的切割。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案例,相当于这个品牌分化。” 疫情冲击之下,外资时尚品牌想要继续逐鹿中国市场,就需要做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推陈出新”。 在程伟雄看来,未来要朝着两个路径进行转型。“一方面,可以做品牌溢价,突出商品的差异化、个性化;另一方面,疫情之下消费受到了压缩,品牌可以去做大众化价格的商品。”程伟雄表示,无论什么品牌,在疫情面前的起步都是一样的,未来在整个消费重构、用户迭代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这种迎合消费需求的改变。 王鹏则认为,快时尚品牌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开店策略,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定价进行系统性的审视。“其实面对所谓的经济寒冬或者是经济下行压力,更应该储存弹药,而不是撒钱。”他建议,快时尚品牌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达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是否能够实现个性化、智能化衣服穿搭的推荐。我觉得这可能都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去做电商。” 虽然“洋品牌”光环耀眼,但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在市场中永远存续,停滞不前就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