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板基本面分析:注册制改革后包容性和成长性更突出 截至2020年7月29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新受理IPO企业已达334家(以下统称改革后创业板),其中证监会已注册生效7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工作正加速推进,锋尚文化(行情300860,诊股)和美畅股份(行情300861,诊股)更是已开启网下询价。本章选取开市以来(2019年7月22日至2020年7月24日)的科创板已上市公司(以下统称科创板)以及同期创业板新上市公司(以下统称改革前创业板)作为参照,从公司体量、盈利能力、成长性、科创属性等角度对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整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公司整体体量保持稳定、由于上市门槛放宽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更为重要的是包容性和成长性更突出。 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体量保持稳定,从区间分布看包容性更强。改革后的创业板公司2019年营收均值/中值为14.5/5.5亿元,改革前的创业板这一数据为8.1/5.5亿元,科创板为15.5/4.9亿元。若剔除部分大体量公司的影响,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上市公司营收规模相比改革前保持稳定。净利润方面,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2019年利润均值/中值为1.2/0.7亿元,改革前的创业板为1.2/0.9亿元,科创板则为1.4/0.9亿元。可见改革后创业板利润规模也保持稳定。不过,从区间分布看,改革前创业板营收规模集中在10亿元以下,而改革后创业板公司营收规模分布更离散,更接近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这表明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对公司体量要求更宽松,显示出更强的包容性。 改革后创业板公司成长性显著提高,所属行业科创属性强。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公司2017至2019年营收CAGR均值(整体法)/中值为22.5%/18.1%,改革前创业板为17.7%/17.1%,科创板为34.2%/24.5%。另外,改革后创业板公司2017至2019年利润CAGR均值(整体法)/中值为41.4%/29.8%,改革前创业板为26.2%/24.5%,科创板为51.5%/36.9%。虽然改革后创业板成长性与科创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较改革前有显著提升。从行业属性看,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公司所属行业集中在科技、汽车、先进制造等领域,科创属性较高,与改革前创业板以及科创板相比,分布行业更广、集中度有所下降,同样体现了创业板注册制下更好的包容性。 上市标准淡化盈利要求,创业板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仍然以316家已受理企业作为整体,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整体(2019年)毛利率均值/中值为23.0%/34.9%,明显低于改革前创业板的34.7%/36.6%,以及科创板的33.7%/49.0%。净利率方面,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整体净利率均值/中值为8.3%/14.7%,同样低于改革前创业板的15.2%/15.5%和科创板的9.4%/18.5%。不过,三者的差距在ROE指标上有所缩小,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公司整体的ROE均值/中值为18.3%/21.2%,改革前创业板为20.7%/19.2%,科创板的这一指标为10.6%/16.4%。综合来看,由于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标准更多样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硬性要求有所弱化,导致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有利于创业板更好地服务于盈利能力尚弱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二、创业板打新收益率测算核心假设分析 本文采用的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率测算公式为:单个账户网下打新收益率=平均单个公司打新收益/单个账户规模*上市公司数=单个账户申购金额*中签率*上市首日涨跌幅/单个账户规模*上市公司数。其中,单个账户申购金额与单个账户规模和新股网下申购上限相关;中签率与公司融资规模、网下配售比例、网下申购规模以及询价入围率相关;上市首日涨跌幅与公司首发价格、公司质地以及二级市场估值水平相关;上市公司数与新股发行节奏相关。本章结合当前创业板受理情况、科创板实践经验以及创业板与科创板政策的异同,对上述关键参数进行假设分析,并在下文对注册制后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率进行测算。 注册制下创业板审核节奏快,首发融资规模可观。截至2020年7月24日,注册制改革启动后创业板共受理企业316家,预计募投项目融资总额2003.5亿元,平均每家6.3亿元。我们预计实际融资将较预计募投项目融资额有所提高,即平均每家公司募资额为7-8亿元。发行审核节奏上,2020年7月13日至7月24日共10个工作日内,创业板上市委共召开8次审议会,累计审核通过企业26家,平均每个工作日过会2.6家,审核速度很快。鉴于创业板丰富的项目储备和高效的审核工作,我们中性假设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后首批上市公司数为25家(与科创板首批数量一致),对应募资总额接近200亿元,2020年上市公司数70-90家,对应募资总额550-700亿元。 创业板配售向网下投资者倾斜,网下打新中签率有望大幅提高。网下打新中签率=网下有效申购额/网下配售额=网下申购账户数*网下申购入围率*单账户申购额/(扣除战略配售后首发募资额*回拨后网下配售比例)。以A类账户为例对上述各项目进行分析:(1)网下有效申购账户数:科创板开市以来,参与单只新股网下申购的A类账户数平均为2832个,同期创业板的这一数据为2410个,我们预计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后参与单只新股网下申购的A类账户数将介于两者之间;(2)网下申购入围率:借鉴科创板经验,完全市场化的询价机制下,机构报价需要将新股基本面研究和市场预期相结合,从而提高了有效报价的难度。科创板开市以来,网下申购平均入围率为81.2%,由于创业板采用与科创板相同的询价机制(预计采用直接定价的公司较少),因此假设创业板的网下申购入围率为75%-85%;(3)单账户申购额:单账户申购额等于新股网下申购上限与产品规模上限孰低值,参考科创板,我们假设注册制后创业板平均单个账户网下申购额为1.8-2.0亿;(4)战略配售比例:与科创板强制要求保荐跟投不同,创业板强制保荐跟投仅限于4类特殊企业。科创板所有已上市企业首发战略配售占发行总股数的比例平均为8.4%,其中保荐跟投比例为4.4%。因此假设创业板战略配售占发行总股数的比例在4%附近;(5)网下配售比例:创业板网上初始配售比例规定与科创板相同,但在网上申购倍数大于100倍时,创业板向网上回拨比例比科创板高10个百分点。目前科创板回拨后网下配售比例为63.4%,因此中性假设创业板回拨后网下配售比例为50%。另外,预计A类配售比例占网下发行比例的70%-80%(科创板为75.3%)。可见,注册制后创业板发行上市规则与科创板相近,有资格参与网下询价的账户数将较注册制前显著减少且询价博弈下报价入围难度较大,同时网下配售比例将大幅提高。但是,新股网下申购上限同时也将提高近3倍,且创业板向网上回拨比例高于科创板。综合考虑之下,我们预计改革后创业板A类中签率将较改革前提高近2倍。 综合考虑公司质地和首发估值,注册制后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可期。前文假设注册制下创业板首发募资额将高于披露的预计募投项目融资额,即接近8亿元,则对应首发PE为35倍左右。相比之下,科创板开市以来新股平均首发PE为70.9倍,首日平均涨幅177%。同期创业板新股平均开板涨幅203%,开板时平均PE为69.7倍。考虑到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体量保持稳定、虽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成长性更优、且创业板个人开户门槛显著小于科创板使流动性有较好的保障,预计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新股具有较大的估值提升空间。我们预计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介于80%-120%。 三、注册制下创业板将创造可观的网下打新增强收益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我们对保守/中性/乐观三种情形下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注册制下创业板将创造可观的网下打新增强收益。以1.5亿产品规模为例,创业板首批25家公司有望为A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0.8%(保守)/1.3%(中性)/2.0%(乐观),为C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0.6%(保守)/1.1%(中性)/2.0%(乐观)。若假设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后发行公司数73家(保守)/85家(中性)/93(乐观)家,则将为A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2.5%(保守)/4.4%(中性)/7.3%(乐观),为C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1.7%(保守)/3.8%(中性)/7.3%(乐观)。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SH)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SH),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SH)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在港交所“打新”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科创板在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如,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HK)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最后提示:既然科创板不再是核准制,那么,就该有注册制的样子!
摘要 【董登新:科创板首日“破发”应常态化】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金融投资报)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是二级市场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或8个改革试验区域内推广包括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系等第三批20项改革举措。 由于科创企业研发投入高、资金需求大,但普遍存在轻资产、无传统抵押物以及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有效量化识别等特性,令很多科创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融资。 因此,兴业银行着手建立科创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以企业财务状况为依据的“资金流”评价体系,“技术流”评价体系涵盖8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着重考察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科技创新能力,并根据指标分值,给予企业技术流评级。依托大数据,快速精准识别真正有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据悉,下阶段,兴业银行还将基于技术流评价体系推出“科创云贷”线上融资产品。 兴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起步较早,聚焦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深耕,先后创新推出了“投联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芝麻开花·兴投资”等多个专属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从初创到上市,涵盖融资支持、交易撮合、产业对接、资源整合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截至2020年6月末,该行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客户2.34万户,贷款余额超过1600亿元。(见习记者/余俊毅)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2020年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最后提示:既然科创板不再是核准制,那么,就该有注册制的样子!
综合媒体报道,今日重要事件如下: 【宏观】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统计局公布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月度报告、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经营季度报告。 【行业】 第十八届ChinaJoy7月31日至8月3日举行。 第二届国际显示博览会暨未来生活博览会7月31日至8月2日在上海举行。 哔哩哔哩游戏新品发布会举行。 【市场】 康希诺(科创板)、仕佳光子(科创板)、宏柏新材新股申购。
新三板终于在2020年7月27日,迎来属于自己的历史性高光时刻——新三板精选层在这一天正式设立,32家企业作为首批精选层公司开市交易。 在精选层的开市仪式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和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共同敲响了代表注册制改革前进号角的铜钟。 仪式上,精选层Logo揭开了神秘面纱,精选层标识的主体图标由全国股转系统(NEEQ)和精选层(Select)英文中的字母“N”为框架,“S”为主干,并通过字母“Q”完成衔接、融为一体,下方配以“SELECT精选层”的中英文字样。 该图标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红色代表上涨、活力,蓝色象征蓝筹、科技。精选层英文名称为“Select”,取“挑选、精选”之意,含义别致,独具匠心。 截止下午收盘,精选层开市首日的状况超出很多人的预料,但笔者还是要提醒大家,应该冷静看待精选层首日涨跌!和市场上其他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大家可以从另一个新角度切入,来理解新三板首日状况与科创板的差别。 笔者以前撰文多次说过:精选层是没有小非制度的,所以精选层首日表现与科创板小非解禁后的情况相比也许更有说服力。 恰逢科创板开市满一年,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的小非已经解禁,我用这25家今日收盘价与当时的发行价做了个比较,其中涨幅后五名如下(未计除息因素): 公司 涨幅 新光光电 2.81% 天宜上佳 3.34% 容百科技 4.17% 中国通号 4.96% 天准科技 5.61% 如果取上市一年来这25家公司最低价与发行价格比较,涨幅后五名如下(未计除息因素): 公司 涨幅 容百科技 -18.37% 天准科技 -14.39% 新光光电 -13.23% 中国通号 -10.94% 杭可科技 6.78% 两个表格有助于大家理解和细品,同时大家可以在内心里进行比较,这些数据是否跟大家理解的火热的科创板略有差异呢? 诚然,新三板首日开盘表现相较发行价与科创板的表现差异还是蛮大的,总结原因,应该从以下六点展开讨论: 一、精选层企业的质地、体量确实与科创板首批相比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首批企业里缺少像科创板一样的半导体、生物药等大热门股票作为龙头,精选层以细分龙头为主; 二、首批精选层企业在IPO之前不少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低位换手和较大上涨过程,很多投资者的成本远低于发行价,持有时间又比较短; 三、相比精选层,科创板的小非锁定制度使得小非解禁前大量流通股经过了高位充分换手,流通股现时的平均持股成本高,这个对价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四、精选层的开户数相较科创板差异较大,尤其很多投资者是被券商以“打新赚钱”的理由动员过来的,对三板和精选层缺乏必要了解,甚至还没有想在三板投资和交易; 五、精选层的机构入市不充分,还需要更多时间; 六、部分精选层的发行定价相对自身质地来说,确实有些偏高,没有给市场留下合理空间。 但是,首日开盘不是精选层的全部,经过比较充分的换手后,市场自会根据企业质地再重新排序,并给出越来越理性的估值,我也相信,今天有些股票的最低价是完全非理性的,未来在很长时间内都可能无法再现这个价格。 同样,首日大面积破发也是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成人礼!有了这个经历,相信后面的发行询价过程中,投资者和承销机构会更理性,更审慎,有涨有跌,高低分化,才是市场本来面目。 而相比首日破发,市场何时出现发行失败,也许是三板投资者更加成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