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发布一则民事裁定书,同意原告腾讯请求查封、冻结被告老干妈公司公司名下价值人民币16240600元的财产。公告显示,原告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被告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服务合同纠纷一案中,原告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请求查封、冻结被告两公司名下价值人民币16240600元的财产。(图片源自中国裁判文书网)法院认为,原告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裁定查封、冻结被告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名下价值16240600元的银行存款或查封、扣押其等值的其他财产。公开资料显示,“老干妈”是陶华碧白手起家创造的品牌,1996年,陶华碧董事长在贵阳龙洞堡创办工厂生产风味豆豉产品,如今“老干妈”已经成为大众熟知的辣椒调味品品牌。天眼查显示,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有两位股东,李妙行持股51%、李贵山持股49%,据悉二人均为陶华碧亲属,其中李贵山是陶华碧长子。另外,老干妈食品销售公司是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为前者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为后者董事长兼公司法人。此前,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19年度业绩情况,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破50亿元,同比上涨14.43%。截至目前,尚未有公开信息披露腾讯和老干妈双方的合同纠纷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品类、产品、渠道、场景及消费人群这五个方面的单一,让华文食品越来越接近它的天花板,现在来看,其实华文还是想在其擅长的小鱼领域进行一个创新,但在业内来看,其实创新的空间并不大,给它产品升级机会也并不多。 近两年来,随着各类“零食”公司、“卤鸭”公司、“红枣”及“枸杞”公司等相继上市,食品行业资本化进程正迎来较大的加速。 近日,据证监会公告显示,“劲仔小鱼”母公司华文食品首发顺利过会,至此,“鱼类休闲零食第一股”也正式诞生于A股市场。 因成功过会收获关注的同时,华文食品也面临着不少的质疑。近段时间,外界对于公司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单一风险、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以及在开拓新产品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问题讨论从未停止。 蓝鲸记者曾就此联系华文食品公司进行采访,但截止发稿,电话未能接通。 关于上市之后的建议,沈萌表示,应加大产品研发,在审慎的前提下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切忌盲目跨界或进入陌生领域,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以原有主业为中心向周边扩展,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 主产品收入占比超九成,募资仍用于风味小鱼扩产 官方资料显示,华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文食品”或“公司”)位于岳阳市平江县,是一家以休闲食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为核心的现代化食品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风味小鱼、风味豆干等。 事实上,这两款产品也是华文食品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甚至超九成。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1-6月,华文食品分别实现净利润2585.99万元、7566.19万元、1.15亿元、6082.24万元;实现营收3.97亿元、7.67亿元、8.05亿元、4.40亿元。其中,华文食品的风味小鱼和风味豆干在同期的销售收入合计分别为3.89亿元、7.58亿元、7.93亿元、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98.11%、98.92%、98.53%、90.7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主力产品在大力拉动公司营收的同时,也逐渐埋下公司对其过于关注及依赖的隐患,直至最后陷入产品单一的困境。 华文食品曾提出,若公司未来研发能力不足导致不能持续开发新产品,或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不利变化导致其不能为已开发的新品打开市场,致使面临较高产品结构单一风险。 据悉,2016年至2019年1-6月,华文食品的研发费用约为0.023亿、0.031亿、0.040亿、0.027亿,占营业收入分别为0.59%、0.40%、0.49%、0.61%,而同期销售费用分别为0.561亿、0.958亿、1.08亿、0.569亿,研发远低于销售费用。 不过,华文食品对此进一步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休闲食品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持续的新品研发实现产品线的丰富和多样化,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 如此看来,华文食品深谙自身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的问题,并且也有意愿对其进行解决。但着眼此次IPO发现,公司重心似乎还是放在风味小鱼产品的生产及推广上。 招股书显示,华文食品本次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发行不超过1.2亿股且不低于4000万股,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拟募资1.61亿元,其中,9923.01万元用于风味小鱼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6147.16万元用于品牌推广及营销中心建设项目,这其中包括赞助综艺节目、明星代言、广告投放等。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品类、产品、渠道、场景及消费人群这五个方面的单一,让华文食品越来越接近它的天花板,现在来看,其实华文还是想在其擅长的小鱼领域进行一个创新,但是以我们自己来看,其实创新的空间并不大,给他产品升级机会也并不多。” 对此,蓝鲸记者还采访了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他表示,产品单一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存在经营波动风险,但不是IPO的障碍,因为IPO并没有对业务结构单一做特别规定,所以充分披露相关风险后,仍然可能正常IPO。而且非注册制IPO募资一般都会以扩张现有业务产能为主,贸然大规模开辟新业务同样存在风险。 食安问题频出,产品质量隐患不容小视 行业特性不同,相应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食品行业来说,食品安全质量则是相关企业都会重视但大部分又难以把控的一块。 作为该行业内的一员,华文食品在食安问题上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据此前媒体报道,华文食品曾多次出现产品抽样检查不合格的情况。 先是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膨化食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华文食品的“劲仔”薯1薯2铝残留量超标。 之后于2015年,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消息,湖南省华文食品生产的香辣小鱼和洛阳市华文食品生产的麻辣小鱼均出现重金属镉超标情况。 然而,即使在备战上市的关键时期,华文食品仍未能避免食安投诉事件的发生。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2019年1月,王先生在食用华文食品“劲仔”小鱼时发现虫,随后王先生拨打消费者服务热线,可是无法接通。 而在提交上市申请后,据证监会披露的资料显示,报告期内,华文食品先后收到34起有关食品消费的消费者投诉。 对此,朱丹蓬认为,华文食品的产品质量问题与公司硬件、整个研发质量以及内控体系都有很大的关联,再者跟他的品类工艺也有很直接的关系。 华文食品也解释称,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为鳀鱼干、大豆、包装材料及其他辅料等。上游原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下游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在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原材料质量的因素较多,采购、运输、入库、储存和领用过程中均可能存在着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随机因素,如因上述因素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且公司在生产及销售出库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华文食品虽即将成功跻身于A股市场,但此番上市融资的背后,公司存在的问题也暴露无遗,未来公司是否能得到投资者认可,在二级市场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还有待公司管理层交出一份令市场满意的答卷。
6月21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8场新闻发布会上,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集团事务部企宣总监樊志敏通报,百事公司北京大兴磁魏路分厂出现确诊病例,已停产停工。随后,百事可乐官微发表声明,包括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在内的、生产百事可乐等饮料产品的全国各百事各灌装厂迄今为止并未发现任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百事可乐强调,百事全系列饮料产品符合国家各项标准,一直依法正常供应。北京市新冠发布会通报发生疫情个案的工厂只是位于北京大兴区磁魏路1号的百事食品一个分厂,其从未生产任何饮料产品。据天眼查信息,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厂的所在地,正是北京市大兴区孙村乡磁魏路1号,该工厂主要生产乐事薯片,公司员工总数约869人。搜索发现,乐事淘宝官方旗舰店北京地区已不支持售卖,其他地区仍可正常购买。百事财报显示,2019年,百事营业收入为67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3.14亿美元,同比下降41.56%。其中,由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四个国家及地区组成的大区实现收入29.19亿美元,同比增长4.47%。乐事薯片是百事在大中华区经营的主要品牌。除北京分厂外,生产乐事薯片的工厂还包括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分厂。百事公司大中华区官网显示,1993年,百事公司食品业务随着乐事薯片的引进而进入中国。如今,百事公司在华的食品业务已经发展壮大到7家食品工厂。2018年8月,百事公司宣布增资近一亿美元,扩建并改造上海松江食品工厂,该工厂竣工后将成为百事公司在华最大的薯片生产基地。2019年6月,百事公司宣布投资5000万美元在四川省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百事食品四川生产基地”,该厂将是百事公司在西南地区的第一个薯片工厂。据媒体报道,2019年百事可乐、乐事、美年达、七喜等23个品牌的销售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
6月14日,加加食品实控人杨振向记者表示,公司控股股东预计很快获得新一笔纾困资金,将尽快消除违规担保事项。“本次是风险的进一步出清,纾困方、中介机构同时做了进一步巡查,未来,加加食品将聚焦公司治理与业绩提升。” 据公告,因未能在1个月内解决违规担保事宜,加加食品股票于6月12日停牌一天,将于6月15日开市起复牌,复牌后实行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加加”,股票日涨跌幅限制为“5%”。 此前,加加食品在自查中发现存在为控股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卓越投资”)及其关联方违规担保的情形,存在的违规对外担保本金余额合计4.66亿元左右,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9.94%。 加加食品曾希望在1个月内解决上述违规担保事项。“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和解协议也已签署,但相关机构的最终流程尚在进行中。”杨振表示。 公告显示,卓越投资5月11日出具了《承诺函》,承诺将在1个月内(2020年5月11日-6月11日)通过出售资产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力争彻底解决各方与优选资本和湖南三湘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债务,进而消除因违规担保事项给上市公司和子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在解决违规担保事项前,积极寻求第三方替公司控股股东向加加食品和子公司提供反担保或提供质押物等方式,保证上市公司和子公司不受因违规担保可能带来或有损失的影响。 加加食品最新公告称,公司接到卓越投资的通知,卓越投资获得第三方主体2.8亿元资金额度,专项用于偿还优选资本、三湘银行债务。 同时,卓越投资与三湘银行于6月10日签订了《债务清偿协议》,协议约定,6月30日前由卓越投资或其指定第三方向三湘银行清偿债务本金1亿元。 6月11日,卓越投资与优选资本签订《和解协议》,协议约定,6月30日前由卓越投资或指定第三方向优选资本清偿债务本金不低于1.8亿元。 三湘银行、优选资本承诺,在收到上述首笔清偿款后,加加食品及旗下公司因卓越投资相关债务导致的担保义务与责任,均将予以解除。 加加食品表示,将督促控股股东尽快落实上述协议,以消除违规担保对公司的影响,争取尽早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按照相关规定,若上市公司违规担保事项得到消除,加加食品有望于短期内解除其他风险警示。 近年来,加加食品进一步在调味品主业推进“大单品”战略,2019年,加加食品实现营收超20亿元,创历史新高;实现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大增超40%。今年疫情复工后,公司产品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有私募投资者对和解协议提出质疑。 11日,加加食品(002650.SZ)发布公告,股票简称将由加加食品变为ST加加,12日开市时起停牌一天,于15日开市时起复牌,复牌后实行其他风险警示。 加加食品在3月收到深交所问询函,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涉嫌违规担保被投资人举报。 一个月前,加加食品发布提示性公告,自查发现控股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下称 “卓越投资”)及其关联方涉及4.6亿违规担保,金额占净资产超过10%并超过5000万元,若在一个月内未解决,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期限已至,违规担保警报未除,股票被ST。据披露,上述关联方包括实控人杨振及其配偶肖赛平。 在此次公告中,加加食品表示,卓越投资已在10日和11日与违规担保所涉方三湘银行和优选资本签订债务清偿协议,分别在30日前清偿首笔债务本金1亿及不低于1.8亿。对方承诺,加加食品签署的债务担保责任将予以解除。 公告发布后,有优选资本所涉产品优选资本少林地坤加加并购私募投资基金 (下称“少林地坤”)投资者向蓝鲸财经反映,其在10日晚间获悉该协议内容,被告知双方仍在商议阶段,在加加食品发布公告前,对签署完成并不知情,并对内容存在异议。如加加食品所述,首笔清偿款支付后,上市公司将被解除担保义务。投资者反映,其购买时全部本息有上市公司背书,如今被告知有1.4亿本息债务或将失去上市公司担保,存在不合理性。 加加食品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曾承认担保协议签署事实。 据上市公司自查,2017年6月20日,优选资本、加加食品控股股东卓越投资等方签署合伙协议,出资4亿成立有限合伙公司;同日,优选资本与杨振、肖赛平、卓越投资签署《差额补足协议》,加加食品签署《公司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不可撤销)》,向优选资本承诺对《合伙协议》及《补充协议》项下优选资本的本金、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优选资本实现全部债权的费用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上述协议签署后,优选资本向有限合伙实缴投资2.78亿元。 此外,加加食品通过法院调取案卷材料,获取了盖有加加食品公章的《公司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书(不可撤销)》复印件。由于未履行审议审批程序流程,是实控人在保证书签字盖章,加加食品认为,保证书无效。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参与方卓越投资、杨振和肖赛平,及其子扬子江是ST加加前四大股东,且是一致行动人,截至2019年末,持股比例合计达到42.3%,远高于其他股东。目前,卓越投资及一致行动人所持股份已全部被质押及冻结。 产品投资者质疑,在这家前几大股东都是直系亲属的公司,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的权重之大,其代表加加食品的言行应有相应效力;加之这笔17年达成的债权有盖公司章担保文件及实控人夫妇本人担保的债权,上市公司应对债权人负相应履约责任。 除涉事方在上市公司掌握的话语权外,加加食品是否隐瞒违规担保仍遭投资者质疑。 在被深交所问询前,加加食品在2019年12月已因该诉讼事项被冻结银行账户。2018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曾裁定冻结杨振、肖赛平、卓越投资、加加食品银行存款或者查封、扣押相应价值财产,限额2.78亿。直至5月,加加食品才披露违规担保情况。 加加食品回应称,在上市公司资产被查封扣押后,公司委托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尽职调查期,优选资本等向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2018)京01财保77号相关情况的说明》中表示,“本基金与加加食品无直接关联”。因此,加加食品认为公司不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事项。 18年,加加食品即被深交所问询违规担保问题。19年,加加食品因违规担保等问题被证监会处罚。 当时,东方资产“挺身纾困”,清偿违规债权,加加食品披露了相关信息。东方资产还曾向优选资本投资人抛出橄榄枝。一份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落款的告知函显示,东方资产天津分公司在2018年6月向优选资本表示,拟收购卓越投资及其关联人债权的请示方案已获中国东方总部批复同意。 尽管东方资产疑已在18年6月获悉卓越投资对优选资本的债权义务,上市公司却因“本基金与加加食品无直接关联”的陈述,认定无关违规担保。 加加食品曾因被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被证监会立案调查。19年9月,加加食品、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等收到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未按规定披露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情况、未及时披露为控股股东提供担保情况被湖南监管局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此外,深交所获悉,投资者称投资基金最终用于上市公司的并购项目。在回函中,加加食品未对此作出评论。资金使用情况不明。曾有投资者了解到,加加食品当时正将进行48亿金枪鱼钓并购案,尚无信息显示并购项目与之相关。 根据投资者出具的投资报告等资料,优选资本2.78亿专项并购基金标的显示为湖南梁嘉和派派食品。加加食品股东周罗明是湖南梁嘉法人及派仔食品经理。2012年,加加食品上市第一年,被曝出周罗明等多人亲属持股的加加食品机构投资者在20天获10倍的巨额利益,涉嫌利益输送。周罗明应与加加食品打了多年交道。2017年年报到2019年半年报显示,湖南梁嘉及派派食品是加加食品关联方。目前,湖南梁嘉由杨振旗下派仔食品持股50%。 2017年10月,并购基金出资850万收购派派食品100%股权;出资333.5万收购湖南梁嘉50%股权,花费不过千余万。以2.7亿收购两家已控制的企业令人费解。行业人士分析称存在多种可能性,2.7亿是尽调后对企业未来的预估值,私募公司收购标的公司股权若是左手倒右手,可以高估值卖出获利;若基金实际投向与披露信息不符,基金托管人应了解真实资金,并需要联系所有的委托人,告知资金流向,有声誉风险。报告显示,该基金委托人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所涉私募基金管理者也遭到诟病。在未取得投资人同意下,放弃部分上市公司担保权益,或将影响产品兑付风险。据悉,剩余款项由非上市公司关联公司部分股权担保,相关价值不明。 中基协信息显示,优选资本法人及董事长为张虎成,曾任职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世纪伟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起在北京优选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任执行总裁。 根据《关于要求异常经营私募基金管理人限期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的公告》(中基协发〔2018〕2号)的规定,优选资本被中基协列为经营异常。优选资本官网显示,旗下产品涉及基金和票据等。据消息人士透露,优选资本还为上市公司股东寻找股票质押、大宗交易等咨询业务。
一季度是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期,各行各业受到疫情的冲击较大,但是有的行业逆流而上,在疫情大考中交上靓丽的业绩答卷。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河南已披露一季报的A股上市公司中,共计61家实现盈利,占比达到74.4%,2家公司一季度营收超百亿元,营收过十亿元企业共有27家。其中,洛阳钼业以223.83亿元在营收榜单拔得头筹;双汇发展、牧原股份以175.82亿元、80.7亿元位列第二、三位。从整体上看食品行业在盈利方面成为河南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黑马”,生物医药及相关行业亦表现不俗。 中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牟国洪博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20年一季度,食品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春节和疫情两大因素影响。对于食品行业,首先春节期间本来就是食品消费的旺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近年来春节消费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在此期间企业也会做大量的促销活动推动销售;其次,疫情导致大家宅在家中,居家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由于恐慌出现囤积食品的行为,推升消费量增长;再次,疫情导致供给和流通受阻,部分物价水平短期内有所抬升。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则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尤其检测试剂生产企业需求急剧增长,全球疫情扩大后海外需求也大幅增加。” 食品行业表现突出 河南食品行业的双汇发展和三全食品在一季度盈利方面表现突出,成为佼佼者。 据光大证券食品行业研报显示,肉制品行业收入占比最高的双汇2020Q1业绩超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75.82亿元,同比增长47.03%。食品子板块部分标的受益于疫情期间消费和囤货需求,亦有不错表现。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速食销售异常火爆,业绩也大放异彩,三全食品在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41.13%。三全食品董秘李鸿凯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盈利能力表现良好,能在疫情的考验下,保持稳定的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延续了公司2019年对于产品结构的完善以及销售渠道的优化。 某商超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里锻炼厨艺,米面粮油肉奶蛋等这些关系日常消费的产品最受大家青睐,比如,当时安琪酵母曾一度断货,面粉、挂面以及方便面都成为当时的紧俏货,三全食品的小油条有段时间也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三全和思念等品牌的饺子、手抓饼、小馒头等面点产品销售也很火爆。” 生物医药及相关行业逆袭 疫情期间各种医疗器材及相关产业,部分与抗疫需求相关的医药及医疗设备等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相关企业一季度业绩出现大幅增长情况。 森霸传感与汉威科技均生产传感器,可用于耳温枪、额温枪等医疗器材,在抗击疫情期间“一枪难求”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一季度的订单排到二季度生产。森霸传感一季度的盈利能力表现抢眼,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1.92万元,同比增长55.7%;实现营业收入5737.08万元,同比增长46.55%。 疫情期间双黄连口服液曾经一度脱销,而其主要生产企业太龙药业在一季度业绩大放异彩。太龙药业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49.39%,扣非后净利润增长2509.53%。其中公司主要产品双黄连口服液系列销售量大幅增长,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215.72%; 太龙药业董秘冯海燕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双黄连系列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生产部门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下一步公司将加大研发力度,打造研发平台,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 张仲景大药房员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说:“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我们能正常营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业绩还是比较好的。”(编辑 田冬 孙倩)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随着天气逐渐变热,降暑产品需求逐渐加大,雪糕等产品的热度正在逐步升高。可在上月末,以网红"双黄蛋"著称的营口奥雪冷藏储运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奥雪")却摊上事了。 "网红"不安全 5月29日,广东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15批次抽检不合格食品。其中就包含奥雪生产的双黄蛋雪糕,根据广东省监督管理局的公告显示,被抽检的双黄蛋雪糕5次菌落总数检出值中有4次超过国标限定的最小值。 资料显示,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初始菌落数较高,或者个别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包装容器、器皿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而食用此类菌落总数超标的产品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进而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严重的可能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 根据媒体报道显示,这已经不是奥雪第一次被市场监管部门点名。在去年3月,双黄蛋雪糕因大肠杆菌超标被南京市场监管局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另外,在去年6月温州市场监管局抽检中,奥雪"双黄蛋雪糕"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事后,奥雪公司发布调查声明回应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零售终端在运输过程中无任何冷链保护,导致产品发生化冻情况所致。 召回和销毁 6月1日下午,奥雪官方就此事发布公告,公告中称广东与南京两地市场监督局所抽检产品均为2019年产品,并非如今市场上在售产品。并表示,对于2019年抽检中的涉及的产品,公司已进行召回或就地销毁等措施。 公告还称2019年温州市场监管局公示的大肠杆菌超标的通报里表示,超标原因很可能是仓储及运输不当导致,但公司"秉承负责任的态度",依然对生产批次在2019年7月前的"双黄蛋"雪糕进行下架召回,不能召回的要求经销商就地销毁,明令禁止任何经销商售卖。此外,辽宁省市场监管局派专家到奥雪公司工厂进行了检查,"奥雪工厂审核通过,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 公告发布后不少网友表示支持奥雪这一举措,但同样有不少网友表示,年年都能查出问题,但为何不改?这次在没有被广州监管局点名之前为什么没有提前召回产品? "网红"是非多 虽然奥雪在公告中称自己并非是网红,而是一家有着23年经营历史的民营企业,但其双黄蛋雪糕去年在国内确实掀起了一阵不小的热潮。被众人追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流量爆棚,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 去年人民日报就曾刊登过一篇名为《"网红"产品,靠流量更要靠质量》的文章,文章中指出,被众多网红称为"遛娃神器"的儿童轻便童车,抽样结果100%存在安全风险,且存在商家无法提供质量检测证明的情况。这仅仅只是一个个例,诸如儿童轻便童车的"网红"产品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出自知名企业之手。 实际上,网红食品的爆红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多的还是可以迎合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以双黄蛋雪糕为例,在去年产品爆红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出现这个雪糕,而为了迎合朋友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必然会有部分人选择尝试,另外,双黄蛋雪糕本身味觉上的冲突就可以吸不少粉。 对待"网红食品",需要两种态度。一是消费理性,吃货也好,赶时髦也罢,要留心食品安全,别只看PS的图片就掏腰包。另一种是监管升级,食品安监部门应与时俱进,形成网上搜索、实体寻源的新监管方式,严打黑作坊摇身一变成网红。当下,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在各种营销大行其道的时候,要警惕"驴粪表面光"。 财来财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