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雪榕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爱逸(厦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逸食品”)签署了《投资协议》,双方拟在厦门共同投资设立植白(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雪榕生物以自有资金出资40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40%股权;爱逸食品出资60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60%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爱逸食品致力于为年轻消费者提供极致口味、多元品类、友好体验的放心食品。其产品包括蛋黄酥、云蛋糕、曲奇等多个风靡网络的爆款产品。目前,已经拥有烘焙、坚果、肉制品六大类别300多个品项。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合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需菇蛋白的原材料优先由雪榕生物(或指定第三方)负责供应。据悉,合资公司拟进行植物基(含菇蛋白)休闲食品及其周边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雪榕生物表示,爱逸食品作为我国知名的食品科技准独角兽企业,已培育出多个爆款产品,且在植物肉休闲零食研发方面有多年储备。本次投资对于双方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既可从原材料源头保障食品安全,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植物肉休闲食品,更快实现植物肉休闲食品的商品化。这是公司对食用菌精深加工以及健康休闲食品领域的进一步布局。
依靠科技称雄食用菌行业的雪榕生物,有意将能力圈扩展至更大范围——入股植物肉科技公司未食达、与网红食品推手合资设立植物肉健康休闲食品公司。“我们要从产业品牌变为消费品牌,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迭代发展。”公司董事长杨勇萍说。 雪榕生物7月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雪榕生物与爱逸食品签署投资协议,双方拟共同投资设立植白生物(名称以工商核准为准),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雪榕生物出资400万元,持有40%股权。就在不久前,公司投资未食达,入局植物肉餐食产品市场。公司董事长杨勇萍认为,投资未食达和爱逸食品,是雪榕面向食用菌精深加工和科技食品领域的战略布局,是与主业关联性最强、最具成长价值的产业延伸。 接连下手押注万亿级市场 “无论是新兴企业还是老牌食品巨头,植物肉这个品类的发展阶段都处于初期。中国肉类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即使植物肉份额占比10%,市场空间依然广阔。”对于植物肉的市场空间,杨勇萍认为不可小觑。 植物肉现阶段制造成本颇高,但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供应链完善,植物肉的价格势必低于动物肉,转换效率已经为科学所验证。 “人对肉的渴望是写在基因里的。关键是消费体验,若植物肉口感上与动物肉一致,价格上也能够一致甚至更低,成为普罗大众喜欢吃、吃得起的健康餐食,消费者一定喜欢。”杨勇萍说。 杨勇萍还提到,健康产业、生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植物肉是最有机会的产品。 科技探索产业化路径 植物肉发展空间巨大,但从实验室走向餐桌,仍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例如,怎样提升口感、降低成本?对此,杨勇萍有“独门秘籍”,那就是技术创新:首先,未食达是具有创新优势和迭代能力的植物肉科技公司,自研技术“纳米筋膜”可适应中餐蒸煮烹饪方法;其次,雪榕生物如今拥有近80项专利,涵盖种菇的各个环节。 杨勇萍认为,关于植物肉,目前有2个研发重点。一是提升口感。如何把植物肉做得更像动物肉,欧美企业已有探索,在欧美市场的测试也得到非常正面的反馈;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素肉”文化,未食达作为本土食品科技企业,若将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科技糅合进研发的产品,就能做出消费者更愿意买单的产品。 二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高效途径除了技术突破,就是产业规模化。技术是未食达的优势,产业规模化是雪榕的优势,所以双方合作属于优势互补。 “目前的植物肉产品,就烹饪方法而言,如果用于煮火锅、烧烤等,可能‘筋道’不够,容易散。该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或将引爆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也是我们在研发层面推动未食达的一大发力方向。”杨勇萍说。 合作仅是开始 “从2019年开始,雪榕全面启动品牌战略,我们要从产业品牌变为消费品牌,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迭代发展。优势共享的过程中,必然会助力雪榕的生鲜、干品、即食等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品牌建设。”杨勇萍说。 具体来看,雪榕和未食达的合作有4个层面:一是研究菇蛋白在植物肉产品上的应用,菇蛋白是优质植物蛋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植物肉的营养价值;二是协助解决植物肉的筋膜问题,研发口感更好、更具嚼劲的植物肉产品;三是导入雪榕在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推动植物肉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共享销售渠道,特别是当前仍为植物肉主力渠道的餐饮渠道。 雪榕和爱逸食品的合作首先也是菇蛋白的应用。爱逸食品已培育出多个风靡全网的爆款产品,且在植物肉休闲零食研发方面有多年储备。雪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可以从原材料上解决休闲食品的安全、健康隐患,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雪榕也会利用自身产业化经营管理优势,参与产品研发、品质把控等环节。 “目标是成为食用菌界的华为。”杨勇萍信心满满。
今天为大家带来益客食品的新股评级。本评级主要围绕基本盘、实操盘两大维度,针对目标公司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打分评级,满分为 10 分,各指标单独评分,按权重占比分数之和计算,最终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得到。 新股研究根据已公开数据及独家的内部评级体系,给予益客食品的新股综合评估分数为5.3分 ,满分为 10 分,如下图: 益客食品新股评级详解: 一、行业前景(10%) 5分 作为全产业链养殖公司,益客食品涉足四大业务板块屠宰(鸡产品、鸭产品)、饲料、种禽、调熟,其中,鸡鸭屠宰业务贡献超过7成营收。我国禽肉消费总量保持上升态势,但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相当大的差距,2018年美国人均禽肉消费量是60千克,但我国人均禽肉消费量仅为14.29千克。由于禽肉比畜肉健康系数更高,随着健康意识深化、肉类消费观念改变,我国禽肉消费比例有较大提升可能性。 未来,屠宰业务增长的确定性比较高,但依然难以改变其毛利较低的现状。相对的,种禽业务毛利高,尤其祖代甚至曾祖代鸡鸭含金量较高。另外,政策层面也支持企业培育祖代甚至曾祖代鸡鸭,完成优质鸡苗、鸭苗的国产替代。 二、市场地位(20%) 5分 商品禽养殖尚未形成较为集中的分布格局,配套屠宰环节也处于较为分散状态,市场竞争充分,龙头企业份额占比仍相对较低。2018年新希望、益客食品、华英农业市场份额分别为8.85%、4.38%、1.07%。随着落后产能出清,公司有望在屠宰市场份额上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公司所处产业链地位较低,当鸡鸭价格上升时,毛利率明显降低,体现其议价能力较弱。 饲料业务主要起到屠宰业务的配套作用,公司市占率较低。种禽业务方面,公司仅涉足父母代,该细分行业含金量较低,市场参与者众多而竞争异常激烈,公司没有相对优势。调熟业务方面,公司品牌影响力远不足以与细分行业龙头“周黑鸭”、“绝味食品”相比。 三、成长潜力(30%) 6分 鸡鸭屠宰是公司核心业务,每年为公司贡献超过7成收入。随着鸡鸭的养殖周期变化,鸡、鸭价格上涨时,屠宰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利润下降;鸡、鸭价格下跌时,屠宰原材料价格下降而利润上升。因此,屠宰业务也呈现了一定的周期性。另外,屠宰业务涉及环保问题较多,随着环保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年屠宰活禽规模1000万只及以下的建设项目纳入限制类,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市场将更加集中。 但未来,公司想要实现利润的突破,不能只依赖屠宰这一低毛利业务。加大对种禽、调熟业务的投入,或能成为未来利润的增长点。 四、公司治理(10%) 5分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立余分别通过益客农牧、宿迁丰泽、宿迁久德及宿迁鸿著持有公司股份,其中通过益客农牧、宿迁丰泽、宿迁久德实际控制公司82.28%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五、财务质量(30%) 5分 报告期内,益客食品分别实现毛利率6.05%、4.44%、5.06%、5.66%,远低于行业平均毛利率。主要由于公司业务结构和产业链地位差异,屠宰业务毛利率低于同行主营的饲料、种禽等业务。 报告期内,益客食品分别实现净利润2.21亿元、0.88亿元、1.92亿元、1.97亿元。2017年及2018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0.08%、117.39%。可以看到,公司盈利能力波动剧烈。主要原因有两点:1)鸭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2)H7N9导致下游需求降低,因此公司自有鸡苗、鸭苗售价低于成本导致亏损。 此外,报告期内,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48亿元、1.07亿元、2.39亿元和3.23亿元,远高于同期净利润,可见公司盈利质量较高。
挂面、方便面、速冻水饺、手抓饼、肉罐头......统统买买买! 疫情期间,以上食品是广大群众囤货的必备清单;疫情过后,这些“必备清单”则迎来一场股价业绩齐飞的“戴维斯双击”。 1、宅居食品的“天下” 周四早盘,三全食品、海欣食品这两只食品股以迅速涨停的走势引人瞩目。 其中,截至发稿三全食品股价涨停,报于27.28元,总市值为21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其股价自今年2月3日市以来累涨超101%,走出了一根漂亮的上升曲线。 (行情来源:wind) 海欣食品亦是如此,截止发稿,其股价已拉升涨停,报于7.6元,总市值为36.54亿元。而自2月3日以来,其股价累涨超86%。 (行情来源:wind) 无他,三全食品和海欣食品今日双双涨停主要是源于昨晚发布的半年度业绩大幅预增的公告利好。 据了解,三全食品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35亿元-4.62亿元,同比增长390%-420%。由于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1.39亿元,三全食品上半年的扣非净利润预计为2.96亿元-3.23亿元。对此,其表示: “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渠道质量,聚焦核心场景,加大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维度需求,实现了业务高质量持续性的增长。” 至于海欣食品,本次业绩预告则属于业绩上调。公司原本预计上半年净利润的变动区间为2000万元-3000万元,修正后为4000万元-5000万元,同比增长470.23%-612.79%。对此,其表示,通过积极调整渠道和品类结构,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净利润大幅增长。 同时,海欣食品表示,疫情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速冻食品在农贸市场等流通领域的销售,但也提升了其线上渠道的销售,促进了家庭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消费习惯的形成。 按照分类,从事速冻食品的三全食品和海欣食品均属于“宅居食品”的主要分支,在宅经济的利好之下,便迎来了一场有关于股价业绩齐飞的“戴维斯双击”,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 疫情催化“宅经济”的消费模式,速冻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基础乳肉制品等生活必需消费品需求受到刺激大幅增长,这不仅促进家庭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消费习惯的形成,还提升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消费体验,行业中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实际上,除了三全食品及海欣食品股价业绩双双大增之外,作为宅居食品一员的克明面业也是如此——今年上半年,其预计实现净利润为1.8亿元至2.3亿元,同比大增73%-121%;同时,其股价自2月3日以来累涨超104%。 (数据来源:wind) 种种迹象表明,宅经济火爆之下,宅局食品们皆迎来一个较为可观的机遇点。 2、厉害了,食品饮料上半年景气度最高 当然,不仅仅只有宅居食品迎来了一场“狂欢”,整个食品饮料板块上半年表现皆可圈可点。 今年1-5月,社零消费数据同比下滑13.5%,距离上一年8%的增长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这其中,粮油食品在1-5月依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13.4%,成为增长最高的板块。而自17年以来,粮油食品年度同比增长均保持在10%以上,是社零整体景气度最高的板块之一。 从二级市场的数据来看,食品饮料板块亦表现不俗。 2020年1-6月食品饮料板块上涨25.5%,跑赢沪深300约26.6个百分点,在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医药生物。分子行业看,肉制品(+45.5%)、调味品(+42.6%)、食品综合(+40.3%)超额收益明显。其中,白酒(+22.6%)、乳制品(+9.0%)等虽跑赢大盘,但跑输食品饮料板块。 (图片来源:开源证券) 结合相关券商给出的研报来看,上半年食品饮料行情走势主要呈现明显的三阶段走势,如下: 最先上涨为疫情受益标的,如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等; 其次上涨是疫情影响关联度较低的标的,如休闲食品、调味品、高端及低端白酒; 最后上涨的则是疫情受损标的的边际好转,如白酒、啤酒以及乳制品。 具体来看白酒板块,2月3日至7月1日,白酒板块中,逾15只个股股价累涨50%以上。其中,酒鬼酒股价翻了2倍多,成为白酒行业里股价表现最优秀的公司;而金徽酒、山西汾酒皆涨超100%,表现亮眼;做为“股王”的茅台也以逾57%的涨幅引得A股投资者们惊喜三连。 (数据来源:wind) 猪肉板块亦是食品板块中表现亮眼的分支之一,自2月3日至7月1日,湘佳股份股价差点翻了2倍,傲农生物、新希望股价则涨超100%;“猪王”牧原股份股价则累涨超93%,市值超3000亿元。 (数据来源:wind) 除此之外,食品综合、调味品、啤酒板块中相关概念股股中股价也出现了一波拉升。2月3日至7月1日,食品综合板块中,良品铺子股价翻了3倍,双塔食品、盐津铺子股价皆涨超160%;调味品板块中,千禾味业、天味食品股价则累涨150%;而青岛啤酒则以122%的涨幅远远领超其它啤酒股。 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食品饮料板块是二级市场“最靓的仔”。 3、下半年,食品饮料如何表现?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今年下半年食品饮料板块的投资逻辑可能受到疫情时期的影响逐渐弱化,大众品的营收增速或会趋于合理水平,投资逻辑转向长期。 其中,中信证券指出,消费升级、传统行业头部集中、新型业态高成长新赛道不断涌现将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下半年投资主线。 消费升级下,今年下半年,白酒、啤酒、乳品有望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其中,白酒行业,疫情冲击下,白酒商业模式优越性凸显,龙头酒企变危为机抢占市场,成长趋势不变。同时,白酒企业2021年业绩弹性较大,目前估值仍处在合理范围内,故而仍可积极配置龙头企业。其中,高端白酒全年景气度仍将是最佳,首推高端白酒。此外,疫情给区域龙头酒企在根据地市场市占率提升提供了机遇,可看好皖、苏、晋市场白酒龙头。 乳品行业,在原奶价格上涨背景下,龙头企业通过对奶源、产品结构升级应对奶价上行压力,进而突显了稳定的盈利能力,预计2020年行业竞争态势有望小幅趋缓,可关注伊利股份等头部公司。 而啤酒行业中,2020年销量虽然受到疫情一次性冲击,但结构提升趋势并未放缓,长期来看,产品高端化进程不改,头部企业品牌优势凸显。而短期来看,2020年低基数也客观提升了2021年利润弹性,故而可关注抢先布局的高端产品线的龙头啤酒企业。 同时,疫情也进一步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诸如肉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子板块的头部企业亦优势明显。 肉制品行业,2020年非洲猪瘟防疫能力增强、生猪养殖盈利高,叠加国家政策支持,农户生猪养殖积极性强,养殖持续恢复,预计猪价2020H2开始会逐渐步入下行周期。而猪价或逐步下降,预计头部肉制品企业业务利润弹性较大。 调味品行业,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餐饮业回暖带动调味品销量提升。在此背景之下,估计龙头企业如海天味业等2020Q2增速应均有明显改善。同时结构升级趋势持续,家庭消费渠道占比提升,推动行业均价走高,长期来看调味品行业仍处景气度向上周期。 除此之外,食品饮料的细分行业中,今年下半年,高成长性赛道将蕴含大机会。其中,休闲食品行业中高端细分行业增长空间大,尤其是坚果行业。同时,疫情也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一项,以自加热类产品、烘焙类产品为代表的品类符合长期消费趋势,预计将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7月1日晚,三全食品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5亿-4.62亿元,同比增长390%-420%;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预计为1.39亿元,扣非后净利润预计为2.96亿元-3.23亿元。 对于上半年业绩同比大幅上涨的原因,三全食品在公告中表示,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渠道质量,聚焦核心场景,加大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维度需求,实现了业务高质量持续性的增长。 三全食品2020年上半年业绩的大幅增长,在其一季报中已能窥得端倪。截止到3月31日,三全食品实现营业收入22.1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541.13%,基本每股收益0.32元。 三全食品作为河南上市公司,是中国生产速冻食品最早、规模最大、市场网络最广的企业之一,被认定为速冻食品行业的标志性品牌。公司主要从事速冻汤圆、水饺、粽子、面点等速冻米面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今天为大家带来仲景食品的新股评级。本评级主要围绕基本盘、实操盘两大维度,针对目标公司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打分评级,满分为 10 分,各指标单独评分,按权重占比分数之和计算,最终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得到。 格隆汇新股研究根据已公开数据及独家的内部评级体系,给予仲景食品的新股综合评估分数为5.8分,满分为10 分,如下图: 仲景食品新股评级详解: 一、行业前景(10%) 7分 公司属于调味品行业,近年来行业增速保持稳定,约10%。随着居民对食物口味多样化要求逐渐提高,餐饮业恢复良好增速,调味品行业仍能保持较高增速。 受益于消费升级趋势,消费者对调味品品牌、质量、消费场景愈发重视,愿意支付更多溢价去获取口味更优、品牌过硬的调味品,行业内部出现产品高端化趋势。且物质生活愈发丰富,消费者对于食物口味要求愈发多样,催生调味品行业不断细化产品分类。另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要求越来越高,调味品行业也在不断开发具有健康概念产品。 调味品行业整体属于必选消费行业,产品单价通常较低,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行业整体议价权较高。 二、市场地位(20%) 5分 调味品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细分品类较多,但存在拥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如海天味业、中炬高新、老干妈等。均在各自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 仲景食品首创“香菇酱”,在这一细分品类具有先发优势,奠定了一定品牌影响力。但是,调味品行业巨头可以凭借资金、品牌和渠道等各方面优势迅速铺开各类产品进行竞争。仲景食品当前营收规模不足龙头企业的十分之一,行业话语权较弱。 三、成长潜力(30%) 6分 2018年,仲景食品营收增长2.49%,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09%;2019年仲景食品营收增长18.61%,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16.91%。 2018年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仲景食品被迫调高“香菇酱”系列产品价格,致使当年营收下滑。2019年消费者适应了新的定价,仲景食品营收得以恢复。 可以看到,仲景食品对上游原材料议价能力较弱,想把成本转嫁到下游消费者身上也需要时间,才能让消费者适应新的定价。 同时,“香菇酱”系列产品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营收始终没有恢复到涨价前,公司营收增长有赖于调味配料中的“花椒”系列产品和调味食品中的“牛肉酱”和“香菇小丁”。 公司在IPO后,扩大产能,搭配持续推出新品,有望迎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在巨头参与的细分赛道中,恐有落败风险。 四、公司治理(10%) 5分 公司控股股东为河南省宛西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宛西系掌门人孙耀志,持股52.57%。宛西系涉及汽车配件、房地产、食品、金融等众多领域,旗下已有一家上市公司—汽车配件商飞龙股份(002536.SZ)。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无正在执行的股权激励及其他制度安排。另外,公司与实控人旗下其他公司存在关联交易,目前金额占比不高,但需警惕。 五、财务质量(30%) 6分 报告期内,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主要由于公司较弱的议价能力,显示出盈利能力的不稳定。 从现金流看,公司销售回款良好,经营性现金流常年高于当期净利润,可以看出公司的利润含金量非常高。 资产负债方面,公司存在应收账款,但增速相对营收增长较慢,且接近99%的应收账款账龄为1年以内。 公司不存在长期负债,大部分负债为经营性负债,资产负债率逐年递减至2019年末为21.82%,流动比率大于2,速动比率大于1。显示出公司良好的偿债能力。
7月1日,三全食品发布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390%至420%,盈利约4.3亿元至4.6亿元。 其中,预计本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1.4亿元,主要为子公司股权转让的相关收益、政府疫情期间为支持企业复产复工发放的稳岗补贴等补助资金,扣非净利润预计为3亿元至3.2亿元。 三全食品表示,除非经常性损益外,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渠道质量,聚焦核心场景,加大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维度需求,实现了业务高质量持续性的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三全食品实现营收22.17亿元,同比增长16.14%,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大增5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