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普股份9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9600万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食品配料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此次定增发行对象为包括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魏中浩在内的不超过35名的特定对象。其中,魏中浩承诺,认购股份数量不低于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5%,且不超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10%。 交易完成后,魏中浩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1.31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1.57%,魏中浩控制的股权比例预计将有所下降,但仍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公司表示,本次通过募投项目的建设,将形成年产7万吨巧克力和5万吨水果制品(果酱)的生产能力,加快香精香料和食品配料双主业经营的格局,推动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爱普股份还表示,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基地和品种丰富、质量稳定的水果制品制造基地,较大提升公司在食品配料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投资要点 随着猪周期即将见顶,主流分析认为直到年末,中国通胀将总体处于回落态势,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约束。然而,关于明年通胀是否可能超预期上行这一问题,近期市场上有很多分歧的声音。为此,我们以CPI预测模型切入,重点聚焦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的CPI趋势及区间判断,庖丁解“数”,力图还原更加精确的CPI预判方法。 关于CPI近月预测,市场上利用高频数据进行跟踪的预测模型已经较为成熟,大体分为两大类——“分项法”与“整体法”。“分项法”预测结果较为准确,该方法预测8月份CPI同比增长2.5%。而整体法对猪价波动的测算有所偏离。 CPI远月预测中,“历史均值法”计算得出年内CPI将进入下行通道,至明年春节前后CPI同比达到0.9%左右的低位。2021年3月开始CPI同比由于基数原因快速上行,并于5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3.0%。但“历史均值法”的缺点是,一些项目所具备的周期性未被加入到模型之中,最终会造成远月CPI点位与真实值的较大偏离,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 风险提示 猪价上涨超预期。 一、CPI模型预测 通胀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指标之一,关于通胀的讨论,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随着猪周期即将见顶,主流分析认为直到年末,中国通胀将总体处于回落态势,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约束。然而,关于明年通胀是否可能超预期上行这一问题,近期市场上有很多分歧的声音。 为此,我们以CPI预测模型切入,重点聚焦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的CPI趋势及区间判断,庖丁解“数”,力图还原更加精确的CPI预判模型 1.1、CPI近月预测 关于CPI近月预测,市场上利用高频数据进行跟踪的预测模型已经较为成熟,大体分为两大类——“分项法”与“整体法”。 (1)分项法 “分项法”利用高频数据跟踪CPI食品项的二级子项。例如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猪肉平均价周度数据,计算CPI猪肉项环比准确性良好。其他农业部公布的高频数据,跟踪鲜菜、鲜果的效果也较好。 CPI食品项二级子项中,唯有粮食、食用油的高频数据跟踪效果较差。其中CPI粮食项的主要成分为粳米、面粉。经我们筛选,发改委公布的36城市平均粳米零售价、商务部公布的小包装面粉零售价,分别较好的预测了CPI统计篮子中的粳米和面粉家价格,拟合优度在50%。而商务部公布的食用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指数中的豆油、花生油,是目前高频数据中跟踪食用油价格效果尚可的数据,但拟合优度仅为36%。 CPI非食品项中,除交通工具用燃料项可以用国际原油价格及汽油(97#)市场价进行高频跟踪以外,其余项目缺乏高频数据。但非食品项中的大类项目,如租赁房房租、衣着、教育文化及和娱乐等均有强烈的季节性,因此可以用3至5年的历史均值进行环比预测。一些波动不大的项目,默认环比零增长。 CPI各分项近月环比增速确定之后,接下来需要计算各个分项的统计权重。由于统计局同时公布了部分食品分项的衍生指标“对CPI环比的拉动”,由“拉动=权重*分项环比”可倒推食品分项的权重。没有这一衍生指标的项目,则通过回归测算权重。 从预测结果来看,利用“分项法”预测CPI食品项环比的拟合优度为88%,效果出色。预测整体CPI环比的拟合优度为66%,有所下降。预测准确度降低的原因有二,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推动非食品项偏离季节性,(例如疫情原因,今年7月份房租、旅游项目环比增速远低于季节性);二是“历史均值法”中未考虑到春节错位的因素。该方法预测8月份CPI同比增长2.5%。 (2)整体法 “整体法”与“分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预测CPI食品项时,仅采用一个高频指标进行预测,操作简便快捷。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指标为农业部公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商务部公布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 从回测结果来看,2019年之前,上述指标对CPI食品项环比的预测效果较好,其中“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对CPI食品项环比的拟合优度在90%以上,好于“分项法”。然而2019年下半年开始,上述指标对CPI食品项环比的预测出现了较大偏离,目前三项指标预测值的拟合优度下降至75%左右。 由于统计局CPI篮子中的猪肉权重,根据居民消费占比而实时更新。2019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造成了CPI食品项中猪肉权重与上述高频指标中猪肉权重的偏离,可能是“整体法”预测效果下降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指数倾向于低估猪肉价格的波动,而“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倾向于放大这种波动,因此使用“高频法”进行预测时,应将多个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同时不排除未来农业部、商务部对上述高频指标权重进行修订后,与CPI食品项重新匹配的可能性。 1.2、CPI远月预测 (1)历史均值法 若需要对远月数据(未来12个月)进行预测,因为缺少高频数据的辅助,只能利用CPI环比所具有的季节性推测未来CPI走势。 充分考虑到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可能带来的CPI上行压力,我们以过去10年该月CPI环比平均值作为预测值(对应CPI同比中枢为2.5%),而非2016年经济降速后5年内的CPI当月环比历史均值(对应CPI同比中枢为2.1%)。从回测结果看,“历史均值法”的拟合优度为62%,效果尚可。 若依据该方法,年内CPI将进入下行通道,至明年春节前后CPI同比达到0.9%左右的低位。2021年3月开始CPI同比由于基数原因快速上行,并于5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3.0%。 (2)弹性调整法 利用历史均值法预测远月CPI数据时,虽然我们考虑到了CPI所具有的季节性因素,但一些项目所具备的周期性未被加入到模型之中,最终会造成远月CPI点位与真实值的较大偏离。 例如历史均值法隐含的对未来一年猪肉价格的预测,依然处于高位震荡的态势,明显不符合猪肉价格即将进入下行周期的主流判断。因此在历史均值法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一些具有强周期性的项目进行单项调整。 2016年以来猪肉价格在CPI计算中平均权重为3.0%,但猪肉价格波动可以通过对牛羊肉的价格外溢,扩大影响。通过历史回测,我们计算得到猪肉价格对CPI食品项的贡献,或者说“弹性”大约在20%,对整体CPI的弹性为4%。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带入对猪肉价格先入为主的测算,最后得到经过调整之后的CPI区间。 风险提示:猪价上涨超预期;粮价上涨超预期
斥资数千万元,老牌方便面企业白象食品搭上网红品牌市场扩张的“顺风车”。9月3日,白象食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白象食品参与了网红零食品牌单身粮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 尽管对于白象食品来说,双方合作仅是一次试水,但投资网红产品无疑是为正在进行的“二次创业”增加砝码。而已经错失上市黄金时期的白象食品能否赶超统一和康师傅,尚待时间检验。 老牌联姻网红 9月3日,白象食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单身粮合作,是白象食品对网红产品的又一次试水,但这仅是白象食品中的一小部分,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小,白象食品未来也会积极试水国潮、网红等产品,但并不意味着网红产品可以支撑企业战略转型。 对此,记者致电单身粮,但截至发稿,电话并未接通。 据报道,本轮融资后,两家企业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方便速食类新产品,白象食品也将开放供应链、渠道等资源给单身粮。 公开资料显示,白象食品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方便面、挂面、面粉、面点、饮品等多领域食品为主的全国大型综合性企业,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江苏、四川、吉林、湖南等省市布局9个方便面生产基地、2个挂面生产基地,1个面粉生产基地、1家饮品公司、2家调味料公司等16家分(子)公司。 单身粮最早则以印有“狗”形象的薯片为大众熟知,随后推出了休闲零食、速食、饮料等产品。在获得白象食品投资前,单身粮还曾获琢石资本、同创资本共同领投、辰海资本跟投的6000万元A轮融资,以及杨冬云个人投资的A+轮。 一家是在方便面行业打拼20多年的传统企业,一家则是成立不到三年的网红品牌。在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看来,白象食品与单身粮联姻更像是“抱团取暖”。受市场环境影响,白象食品在方便速食领域地位日趋尴尬。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虽然受疫情和经济的影响,速食产品市场成长很快,但两个公司都不是领头羊,因此白象食品资源支持单身粮是加大对于单身速食市场的投入,而单身粮也可以快速利用白象食品已有的资源扩张。 转型二次创业 白象食品选择斥资入股一家网红零食品牌与自身发展战略不无关系。早在2018年7月,白象食品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计划到2023年,实现三个“100亿”目标,即方便面、挂面等传统业务达到100亿元、新赛道业务100亿元、F2P业务100亿元。 按照官方的说法,新赛道指的是以“白象+”为策略的白象食品新事业群,包括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基因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300832)。“F2P”是围绕未来城市生活构建的白象食品平台型食品新业态,包括食品企业的孵化平台、创业平台、生意平台等。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消费群体是白象食品二次创业计划中的重要关注对象。白象食品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95后”和“0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以10%的人数达到40%的消费力,且他们的消费特点是价格脱敏、与众不同、偏好尝试新品和小众产品。 为了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白象食品开始频频推新。2018年,白象食品推出高端新品“骨汤煮面”;同年,白象食品还推出了柠小檬、蜜小桃两款果味水以及“汤好喝”系列方便面。 业内人士称,目前,尚不知道白象食品推出的这些新品市场表现如何。不过可以看到的是,白象食品在方便面市场的整体表现并没有因新品的投放而迅速改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6月、12月,白象食品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3%、4.1%、3.9%,份额稳中有降,且与第三名今麦郎的差距有所扩大。 “白象食品提出二次创业,是希望进一步找到新的增长点,摆脱尴尬的发展现状。”徐雄俊表示,白象食品早年很多战略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近年来在产品层面也是反响平平,市场主要局限于河南,几乎没有走出北方。 重启上市之路? 白象食品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完成融资后,未来白象食品对上市也有一些考虑。“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该负责人称。 根据天眼查信息,今年6月29日,白象食品完成1.74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为中原联创。双方将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创新资本三方面,推动白象食品尽快由单一的传统产品平台向方便食品产业综合供应链平台逐步转型。 事实上,白象食品早年曾有过积极扩张的时期,但最终的结果并不如愿。资料显示,2008年,白象食品启动了资产分析和评估,为上市做准备。2009年,白象食品董事长还买下了一处北京的大厦,用作公司的新总部。2012年11月,白象食品正式宣布拟在A股市场IPO。 然而,2014年8月,河南证监局发出一则关于白象食品终止上市辅导的通告。这意味着,在排队3年后白象食品的IPO计划最终流产。同年,白象食品也默默将总部由北京迁回河南郑州。当时,有白象食品工作人员表示,白象食品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很小,放弃IPO之后,集团中心没有留在这里的必要。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白象食品考虑上市或许已经错过了黄金时期。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中国方便面产量开始下降,2019年中国方便面产量573.3万吨,同比下降18%。而白象食品的老对手康师傅、统一则分别早在1996年和2007年上市,当时方便面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方便面行业开始回暖,这将为白象食品上市带来机遇。尼尔森数据显示,在经历多年下跌之后,2018年方便面市场销量同比增长3.2%,销售额同比增长8%。2018年全世界方便面销量达到1036亿份,中国市场占402.5亿份,占全球方便面销量的38.85%。 沈萌认为,资金实力和扩张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品牌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也会有些影响。虽然白象食品抓热点可以实现短时间内蹿升,但是基础不牢靠,未来还是应该用心满足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在提高产品竞争力上多做文章。记者 钱瑜 白杨 濮振宇
企查查显示,8月26日,元气森林(厦门)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谢丹阳,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包含食品经营、食品互联网销售、酒类经营等,由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
疫情后餐饮行业的恢复在许多人看来都是餐饮业的又一次发展,前段时间的“紫燕百味鸡”可以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单单是休闲零食类,餐饮行业继海底捞上市后,大品牌上市的消息越来越多,近日首家靠馒头发家的“早餐店”也要正式上市了。 1、靠“馒头”发家早餐店上市,加盟门店近3000家年营收近10亿 中饮巴比主要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一家以连锁门店销售为主的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制造企业,产品主要为包子、馒头、粗粮点心 以及粥品饮品等,可以说是一家“早餐店”了。截至2019年底,中饮巴比一共拥有15家直营店、2784家加盟门店。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1,975.43万元、86,659.18万元、99,021.0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719.07万元、11,260.11万元、14,289.27万元,营业收入绝大部分都为销售商品收入,从这方面来看,中饮巴比的增长十分稳定。 2、一年卖10亿“包子大王”出身农村,初中毕业学习面点手艺只身前往上海圆梦 公司的创始人名为刘会平,在大多数人看来,创业是一条艰难险阻的路,有很多创业者在数次碰壁后选择了放弃,而“包子大王”刘会平经历了连续的失败后始终没有走回头路,如今,他的包子一年狂卖10亿,成为食品行业的传奇人物。 刘会平是来自安徽怀宁江镇的一名普通人,他初中毕业后随着一位油漆工师傅离开家乡去外地谋生。年仅17岁的他在外地吃了不少苦,过了一年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之后,刘会平决定去学习面点进行创业。 在接触面点后,他至少可以填饱肚子了,但是面点工的高强度作息让刘会平有些吃不消,好在他喜欢这门手艺,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专业性的知识。学了一年之后,他开始尝试创业,跑了全国的很多地方去开店,但是都以失败告终。1998年,21岁的他不服输,又来到上海完成自己的创业梦。 3、租6000元店铺艰苦创业,多次碰壁终有起色 起初,他以6000元租下了一间小店铺,由于初次来到上海,不了解当地居民的口味,他的包子店生意萧条,只能以失败告终。在这里碰了一鼻子灰的刘会平打起了退堂鼓,他的姐姐听说之后专程来到上海,在他姐姐的鼓励下,他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研究自己的创业路。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他坚信自己必将成功。 他做了一系列其他尝试并失败后,决定回到包子上,在生煎店火爆一时的情况下,刘会平的包子店渐渐好转,但是后来的“猪肉五号病”事件使得他再次碰壁。但是生煎店的盈利给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开始研究自己家包子的口味问题。为此,他吃遍了江浙沪一带的包子、馒头,拜访了很多知名点心师。在开店前,他对上海的小吃市场进行了一番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1年,“刘师傅大包”成功在诸多包子店中脱颖而出,以“价格低、味道好”风靡上海。 4、物美价廉“大包”风靡上海,效仿肯德基欲成“中式面点大王” 在稍有成就后,刘会平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他开始效仿国外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经营模式,对店铺进行了升级,正式更名为“巴比馒头”,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并对每个店铺的包子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发放,做到了“千店一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包子大王”。 现在的巴比馒头有着丰富的产品线和渠道线,大量拓展了流量空间和人均消费空间,刘会平的目光不止停留在包子上,他想要做中国的“面点大王”,为此,巴比的形象建设已经离开了馒头这个具有局限性的食物,变成了一个和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品牌。刘会平的成功是他不断摸索而逐渐成长的结果,是他在无数个夜里点起的长灯汇聚而成的光束,是他不忘初心潜心研究的成就。 5、行业发展迅速未来增长稳定,速冻食品健康品质或成中饮新增长点 中饮巴比作为中式面点速冻食品行业上市的领军人,无疑在行业中做到了前列位置。速冻食品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大约从上世纪末,才开始有速冻肉制品出现。但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制造业不断发展,人们的食品也日益丰富。根据数据显示,到2017年,我国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22,140.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93%,行业增长十分迅速。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保证了我国食品制造业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同时,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式速冻食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也逐渐变成了日常性消费的一部分。销量的增加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速冻食品作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即食”需求的同时,食品的健康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关键。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因为中式面点食品制造业的集中度较低,中饮巴比的市场占有率无法统计,但中饮巴比已经在多年的发展中具备了不错的品牌优势。 口碑往往是获得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更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产品也是。根据招股书来看,中饮巴比一直十分重视产品的研发,随着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口味的变化,中饮巴比也不断推出了许许多多的产品。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本身,中饮巴比的发展态势都十分不错,在未来,中饮巴比对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健康品质的提升或许将会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记者从深交所网站获悉,拟登陆创业板的上海海融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融科技”)日前披露了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公司的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海融科技成立以来一直以植脂奶油、巧克力、果酱等烘焙食品原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植脂奶油系列产品为公司的主要产品。公开信息显示,公司产品被众多中大型烘焙连锁企业广泛使用,并与安徽巴莉甜甜、米旗、好利来、中山采蝶轩等知名烘焙连锁经营企业建立并保持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公司上市后,有望成为“奶油第一股”。 此外,海融科技一直致力于开拓国内外烘焙食品原料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及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为不同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随着消费者消费口味的转变及对烘焙食品喜好程度的增加,烘焙食品原料产品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根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及行业测算,我国烘焙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660.8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634.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07%,利润总额从2011年的138.3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13.21亿元。 受益于消费者对烘焙食品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烘焙食品连锁经营企业和加工销售企业等最终用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主营业务收入由2017年度的4.71亿元增长至2019年度的5.84亿元。 未来,海融科技将以技术研发为驱动,通过新产品的推出和营销服务体系的加强,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为此,海融科技将采取扩大生产规模、严控食品安全、营销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构筑人才培育和发展平台以及制定信息化计划等措施,并且借助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励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法和途径,实现公司的成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