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源代码》中,男主角柯尔特意识穿越到火车爆炸案死者的记忆片段中,找出了引起爆炸案的凶手,并回到现实生活中指认出该名凶手。 最后,在阿富汗执行飞行任务时身受重伤的柯尔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政府人员将自己的意识永远留在记忆片段中,在另一个世界里开启新的人生。 柯尔特在电影最后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没有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不是只是一段虚拟的源代码而已。 现在,科幻电影中看似不切实际的数字化永生真有可能成真——马斯克名下的Neuralink公司在北京时间今日早上举行了新品发布会。这次发布的是一款只有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设备,可以通过手术植入头骨,读取/改写脑电波信息——亦即是脑机交互。 大脑和机器实现交互之后,人类可以实现诸多生物学界定不可能的事情:最直接的应用便是让脊椎受损的病人重新行走,然后是通过设备读取的脑电波信息检测人体健康信息,或是通过设备模拟催产素等化学物质释放效果,控制激素水平,缓解抑郁。 在非医学领域,脑机交互可用以“意识”传唤马斯克另一家公司特斯拉旗下的电动车。配合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也许未来你连手机APP都不用打开,只用意念上呼唤特斯拉,坐上特斯拉即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还有《头号玩家》中的绿洲游戏世界,很多肥宅看了电影也许都很想体验一番。未来通过人机交互,玩家甚至不需要太多游戏设备,即可凭借自己的意念进入游戏。 上个月,Neuralink的脑机接口已经拿到了FDA的突破设备(Breakthrough Device)认定,今年年底该设备将会应用在人体实验。 过去,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发布会以让人惊叹的产品创新改变用户生活。现在的马斯克发布会,则是通过直接改变用户自身改善用户的生活。 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到Space X飞向火星,到现在的人脑控制机器,机器改善人脑,马斯克正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力界限。 1 硬币大小脑机接口读取脑信息 Neuralink的全新脑机接口产品名为link V0.9,直径只有23毫米,厚度为8毫米,拥有1024路连接。该设备能够感应温度气压,需要置于人脑的颅顶部位,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 马斯克将之比作安装在“头骨上的Fitbit”(一款智能手环,可记录运动信息)。 该设备可通过无线充电,充电时间为一晚,可连接范围为5至10米。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既然link V0.9要安装在人脑内,那用户需要怎么“佩戴”呢? 为此,Neuralink推出了专门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就是下图这款机器。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该机器可以自动避开人头部的大脑血管,不伤害到大脑的神经元。手术全过程中,机器会先在切出硬币大小的头骨缺口,置入link V0.9后用“超级胶水”补上该缺口,即告完成。 一般而言,整个小手术持续时间会在一个小时之内,用户植入设备之后,当天就可以出院。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link V0.9只用于医疗领域,主要治疗大脑或脊髓受伤。因为很多情绪问题,如焦虑、沮丧都是由脑电波信号引起的,若通过设备干预修正该等脑电波信号,问题将迎刃而解。 除了情绪方面问题外,其他由神经引发的病症亦可以通过置入link V0.9得到根治,如失忆、失眠、中风(可以通过设备输出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剧痛、失明、失聪等。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因为link V0.9目前还未正式应用于人体,所以在今天早上的发布会上,马斯克是通过三只“快乐的小猪”展示其产品的。 第一只小猪没有植入设备,因为发布会现场观众甚多,它表现得很快乐。 第二只小猪曾经植入过设备,但已经拆除了,它也表现得很快乐。 第三只小猪正佩戴着link V0.9,并将在现场拆除设备,不明就里的它也很快乐(其实是事前工作人员给它喂了很多饲料……)。 这也是研究人员为什么会选择小猪作为实验对象的原因,因为它们太容易快乐了。马斯克就是要通过link V0.9读取它们的脑电波信息,看看吃了饲料的小猪是不是真正的快乐。 结果展示很成功,工作人员在抚摸第三只小猪鼻子的时候,它的脑电波出现了明显快速的起伏波动——原来小猪,真的很容易快乐。 (观众:我不是猪,但小猪的快乐,我真的看到了~)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通过脑电路图,还可以预测到小猪关节的位置,和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展示很成功,小猪取出link V0.9后快乐依然,证明了设备是可以读取大脑信息且兼具安全性的。 根据马斯克的构想,设备会在2023年左右上市。初期设备成本会比较高,但未来会压缩到几千美元,让更多的人都用得上。 这听上去像不像当初的特斯拉?几千美元就能治好失明,任哪个患者听到了都会快乐得像今天的小猪一样。 2 脑机交互并不易 真正让不知名吃瓜群众感到兴奋的,不是发布会展示link V0.9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上述脑部/脊椎受伤所引起的病症,也没有网抑云用户一到十二点就上钟抑郁的习惯。 让他们兴奋的,是人类脑机交互和AI未来的共生。 在发布会最后的Q&A环节,有热心提问者问未来可不可以通过脑机交互召唤特斯拉,或者将大脑读取出来,再存储到其他设备上。 马斯克对该等构想都表示了赞同。 按照他的计划,今年年底脑机接口植入人脑将首先在四肢瘫痪病人身上实验;10年内,两个植入脑机接口的健康人将可以通过设备实现脑电波信号交流,再也不需要学英语了;25年内,人脑所有的神经元都可以通过“全脑接口”(whole-brain interface)与外界连接。 这时候,人脑和AI将会完全共生——也就是本文开头写道,你用意念叫来特斯拉,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自动带你脑中的目的地。 马斯克曾说表示,人类未来可能竞争不过AI,既然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加入AI,和它们共生。脑机交互正是人类连接AI的渠道之一。 但如此一来,还会产生一个数字化永生的伦理问题——未来即使人的大脑死亡,仍可以将大脑的记忆信息数据化在硬盘中,读取该数据再进入电影《源代码》一般虚构的数字世界里,人仍然可以获得主观意义上的永生。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将变得非常模糊。 而要达到真正意义上人脑交互和AI共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法规上,马斯克前方仍有诸多阻碍。法规上,FDA要求不易拆除植入医疗设备至少能工作十年。但今天发布会上马斯克展示的快乐小猪植入link V0.9的时间仅仅为两个月。一般情况下,设备使用的柔性聚合物也很难在人体内工作十年。 其次,怎么证明设备能工作十年也是一个难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植入到人体内,等待十年看结果。但马斯克的Neuralink显然等不了这么久时间才将产品商业化。 技术上,人脑有1000 亿个神经元细胞,目前科学只研究其中的一小部分,离完全测量还有非常非常远距离,马斯克的25年全脑连接计划可能比登录火星还要困难。 目前学界的说法是,即使在下个世纪,脑机交互也仍是前沿科学。 今天的发布会,马斯克只是给出了脑机交互技术应用的非常初期的雏形而已。 3 Neuralink,承载马斯克的“读心”愿望 今年五月份猎鹰9号火箭和载人“龙飞船”成功发射让世人对马斯克穿梭宇宙愿景有了新的认识,也让Space X名头响彻全球。 这次的脑机交互公司Neuralink又是什么来头呢? 据公开资料,Neuralink由马斯克及另外八位神经科学家创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旧金。公司短期目标是制造可治疗严重脑部疾病的设备,最终目标则是通过实现人之间的交互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马斯克曾公开表示,其对该领域的兴趣主要来自于科幻小说《The Culture》中提及的神经蕾丝技术,即在人脑中植入极小电极用以上传和下载人的思想。 截至最新,Neuralink共取得两轮1.5亿美元融资,其中1亿美元来自马斯克自己。公司现雇有100人。但在今天的发布会上,马斯克表示公司规模将在短期内扩张至10000人。 (图源:Crunchbase网站) 从成立时间来看,Neuralink是马斯克旗下最“年轻”的公司。其承载的却是马斯克更远大的“读心”愿望。 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取代燃油车,到火箭穿梭太空,再到脑机交互,马斯克对于人类未来边界的探索越来越匪夷所思。 但神奇的是,无论是特斯拉M3电动车全球畅销还是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马斯克往往能兑现他天马行空的诺言。 这次三只快乐的小猪发布会之后,马斯克的Neuralink会不会为人类创造一个只有科幻电影敢想象的全新脑机交互与AI共生的新世界呢?
一尘不染的车间里,镜头由远及近,聚焦到一台台白色外壳的大型充放电机设备上。设备内部的平台上,机械手正灵活地拎起一排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 这是《科创中国》节目里的一个画面。本期主角是位于杭州萧山的科创板公司杭可科技,一家集销售、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锂电池后端成套生产设备系统集成商。 作为锂电池生产的后端设备集成商,杭可科技产品的一个重要功效是激活锂电池,即通过化成工序使电芯具有存储电的能力,类似于硬盘的格式化。“杭可的优势是很独特的。”在掌舵者曹骥的眼里,军工企业前身的杭可科技,有着过硬的技术研发及零部件自给能力,低调务实厚积薄发的特质,锻造出了杭可科技独有的竞争优势。 回眸曹骥及杭可的发展历程,恰似充电放电的“激活”过程。1984年创业的曹骥,1998年前后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后处理设备,在贴身服务日韩高端锂电池生产商的过程中,激活潜力锻造能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后端成套生产设备系统集成商。 “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误,杭可的未来值得期待。”面对方兴未艾的锂电池行业第三轮扩产潮,曹骥成竹在胸。 激活锂电池 锂电池的生产线可以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锂电池经过物理成型后,需要经过后处理,可充电电池才能达到可使用状态。 杭可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曹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将小麦收下来磨成粉的阶段称作前端,做成面团是中端,面包的烘烤就是后端。“我们做的就是‘烤箱’。”他说,这个后处理过程中,其实包含多道工序:比如,化成工序就是激活电芯,使电芯具有存储电的能力;分容,就是将化成好的电芯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充放电,以测量电芯的电容量。 “化成激活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工序,它要保持整个电池的一致性,然后又要保证它的安全性,假设锂电池生产线需要10个亿的投资,后端生产线装备部分会投3.5个亿。”曹骥对记者说,杭可在充放电机、内阻测试仪等后处理系统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和能力,并能提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涵盖了计算机软件、嵌入式控制、精密机械、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以及数据库系统等诸多专业,是一个大型的定制型系统。后处理是锂电池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直接决定电池的成品率和最终品质,进而影响到锂电池制造商的产品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因此,锂电池制造商对后处理设备的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非常重视。 依托专业技术、精细化管理和贴身服务,杭可长期为韩国LG、韩国三星、韩国SK、日本索尼(现为日本村田)、宁德新能源、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国内外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商配套供应各类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设备。 后端设备需要量身定制。按照惯常的模式,杭可按照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协助客户实现既定的生产工艺目标或者技术指标,这个共同开发的周期较长,但一旦磨合到位,就会产生强大的黏性。 令曹骥感到自豪的是,与同类企业相比,杭可后处理设备所需的零部件约80%实现了自给。“由于公司前身是军工企业,对零部件的管控要求较高,我们就自己研发做零部件。这也是杭可科技整体竞争力的一部分。” 由于产品均为定制化生产,同时在技术水平、可靠性等各方面均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杭可科技一直以来保持较高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过去几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近40%。 选对科创板 现年68岁的曹骥,创业36载,经历了锂电池行业从散乱到集中,从低谷到巅峰的波动周期。回望来路,他又是怎么与这个行业结缘的呢? 1984年,曹骥创办杭可仪并担任厂长,主要从事实验室用老化筛选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998年前后,杭可仪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后处理设备,主要是充放电机。之后,公司相继研发成功了首台64通道圆柱锂电池化成设备、3C软包512聚合物化成设备等产品。2000年产品首次进入东莞ATL,2001年产品首次进入天津力神,2005年产品首次进入索尼公司,2007年产品首次进入三星,2010年产品首次进入LG,2011年,杭可仪剥离民用锂电业务,单独设立了杭可科技。 有了无数的“第一次”后,如今的杭可科技是国内极少数可以整机成套设备出口,并与日本、韩国等主要锂离子电池生产商紧密合作的后处理设备厂商之一。 2019年7月,公司登陆科创板。 “上市只是起点。”曹骥表示,杭可将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整合资源,通过募投项目的建设扩大产能和提升研发能力,积极开拓市场,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为全球范围内的锂电企业提供优质的锂离子电池后处理设备。 一个小插曲是,在闯关科创板之前,杭可科技曾递交了主板IPO申请。“听闻开设科创板之后,我几乎没有犹豫,决定转到科创板来上市。当时,内部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曹骥笑着对记者说,让他坚定“转板”的原因,是对于科创板定位和前景的认可,“现在回头看,这个选择肯定是对的。” 科创板对杭可有何改变?“我们这些老企业家,可能以前一个人说话、决策成了习惯,对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科创板规则有点不适应。我们正在努力改变,利用好科创板平台,把企业做得更好。”曹骥说,“这也是一种倒逼,要求杭可不犯错误,专注主业。” 杭可科技三厂的旁边,高耸的吊机正隆隆运转,一幢研发大楼将在此地矗立。“锂电池生产线的未来应该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要像瓶装矿泉水一样滚动出来,后端设备方面还有很大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空间,研发必须跟上。”曹骥说。 “这么多年,杭可始终与国内外同行密切合作,使企业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先进水平,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四个研究所、20个项目团队、400多名研发工程师、200多名专业售后服务人员,具备强大的研发、生产、安装、售后能力。”曹骥表示。 资料显示,公司2018年末研发人员共有273名,2019年增加到了344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提升明显,且公司2019年研发费用比上一年增长近30%。杭可科技上市后,向100多名员工实施了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10元,公司目前最新股价已高达60元。 “一定要让员工先尝到甜味。现在,我们还在招兵买马,扩充研发人员队伍!”曹骥说。 抢抓扩产风口 不难理解,后处理设备产业与下游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深度融合、密不可分,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休戚相关。 第三方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受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拉动,上半年国内锂电池产量和出货量都同比有所增长。与此同时,新老锂电池企业加大投资,今年1至7月,共有37个动力电池扩产项目。 “锂电池企业正经历第三轮扩产潮。”曹骥说,经历前两轮扩产后,锂电池生产企业集中度增强,对上游装备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吸引下,全球主要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以及上游电池材料生产商逐步将生产线向中国转移。近年,主要企业纷纷加快在中国布局步伐,全球锂电池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偏移。 据介绍,2014年以来,全球锂电池新增投资的近八成集中在中国,韩国三星、韩国LG、韩国SK、日本索尼等跨国企业积极在中国布局锂离子动力电池。这对于杭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此外,随着锂电类下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电池制造商和后处理系统提供商之间将会更加紧密协作,加快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从过去的5-8年的更换周期到目前的3-5年的更换周期,以适应于新技术、新工艺。 杭可的产品还配套于韩国三星、LG、日本村田等公司在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工厂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线。2017-2020年间,LG在波兰的70GWh超级电池公司20多条生产线的整线后处理系统,是杭可科技“出海”的成功案例,给有意在欧美等地建厂的企业提供了样板。“市场布局方面,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杭可正实施‘走出去’战略。”曹骥表示,公司考虑在美国、德国、瑞典、印度等地设立公司,跟随客户脚步,持续在国际主要锂电市场布局,提升全球范围内的销售能力。 “锂电池正处于‘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期,会迎来一波大的发展。未来,杭可的后处理设备将反向输出欧美市场,会有非常大的空间,可能是颠覆性的。我们希望做一个样板。”曹骥说,“对杭可来说,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把自己打造成全球锂电设备的龙头企业。”
“云”上作业,工业设备“智”改升级 山东省工信厅等13个部门25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设备上云 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设备上云这个关键环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再提速。 工业设备上云,指将设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接入各类工业云平台,并基于平台进行数据实时采集、汇聚与分析,实现设备状态监测、预测预警、性能优化和能力交易。这个过程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能效和安全水平、促进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构建新工业生态体系有重要意义,但当中也面临着数据采集难、安全风险高、工业机理模型缺失、工业App匮乏等问题。在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为了使故障预警能变得快捷简便,需要广泛采集机器每个转动点上的油量、温度、水平角度等数据变化,才能为系统生成一个正常运转的合理区间值,这样一个采集过程,可能需要持续一年多。 山东省明确,分步有序推进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有优化潜力的工业设备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形式上云,重点突破化工装置、高能耗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和智能化设备上云上平台。 《意见》提出了化工装置、炼铁高炉、工业锅炉、内燃柴油发动机、大型空压机、大中型机电设备、风电设备、光伏设备、工程机械、远洋船舶、智能设备等十一类工业设备上云重点工程,每项重点工程都针对该类工业设备当前运转中在能耗、安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给出细化上云方向和目标。以工业锅炉为例,针对中小型工业锅炉量大面广、管理分散、运行效率低下、资源能耗大等问题,重点基于平台开展锅炉关键运行参数状态监测、运行工况优化、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等服务,到2022年,推动实现工业锅炉上云降低能耗20%,降低成本100亿元。 这一过程中,山东省将夯实设备上云数字化基础、深化关键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工业云平台应用服务能力作为三项重点任务,争取到2022年,突破一批面向特定工业设备上云需求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一批高能耗、高风险、高通用性、高价值工业设备加快上云进程,降本提质增效取得实效;打造一批行业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工业云平台、智能工厂和设备上云样板工程,培育300家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企业、30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示范平台、3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 按照《意见》,省工信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推进设备上云工作协调机制,各市结合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统筹制订分类分批推进方案。现有专项资金及政策都将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发展战略咨询、工业设备上云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工业App开发、设备改造升级等。整个推进过程还将与金融支持方式的创新相配合,在此过程中,山东省将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平台企业生产周期、经营特点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上云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 数据显示,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山东省目前已推动连接工业设备3000万台,推出工业App超过7500个,带动上云企业数量超过16万家,走在全国前列。
8月24日,作为创业板注册制“头班车”企业之一的成都大宏立机器股份有限公司(300865.SZ,以下简称大宏立)挂牌上市。大宏立上市当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一系列政策正式落地实施,至收市大宏立涨幅达226.73%至66元/股,显示了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强劲信心。 大宏立主营砂石破碎筛分成套设备,不仅拥有全系列多层次的成套产品体系,也是国内少数可提供集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的大型化、智能化破碎筛分成套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市场前列。 破碎筛分设备主要用于砂石矿山、矿石矿山、建材、基建等领域,近年来我国每年砂石骨料年用量超过200亿吨,其中“机制砂”占八成以上,为相关机器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相关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也使得大宏立的下游市场客户呈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 得益于城镇化快速推进下的基建、地产等行业需求,以及天然砂资源枯竭和开采严格限制下机制砂石用量稳步增加,大宏立近年来业绩实现了较快增长。2017年至2019年,大宏立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3.33亿元、4.28亿元和5.2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281.42万元、5814.68万元和7726.23万元。 与此同时,尽管外部环境造就了大宏立的产品需求一路走强,这家扎根行业多年的企业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业内人士介绍,砂石破碎筛分成套设备设备具有一定的非标准化特征,近年来不少需求业主方不仅仅需要单一的机器或成套设备,而希望厂商能够提供包括设备、运维在内的一整套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在业内也被称为“交钥匙”模式,这对设备提供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宏立有关负责人介绍,正是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可面向客户提供集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工程规划设计、工艺设备配置方案、个性化定制生产、生产作业管理及设备后期维护的全流程,具有快速安装、环保节能、高效稳定及自动智能控制等优势。 “我们已专注在这个行业三十多年,砂石破碎业务涉及的矿山设备较多,由于它们具有很多专业化特质,既需要个性化较强的设备,也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提供配套服务,我们实现了‘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的转变,这都是我们的优势。”大宏立董事长甘德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以来商品期货市场的热度逐步升温,包括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业内人士预计周期性行业或将迎来需求和业绩上升周期。作为上游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大宏立未来较长时间内或将持续收获内外因素带来的多重“红利”。
电影放映前杜双艳来到放映室打开放映设备 景卫东 摄 新片的到来让杜双艳格外开心 景卫东 摄 杜双艳打开放映设备中的环音系统 景卫东 摄 杜双艳查看新片的密钥是否发放 景卫东 摄 杜双艳指导员工对影厅进行通风、消杀 景卫东 摄 杜双艳在放映前检查放映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景卫东 摄 杜双艳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其它影院的售票情况 景卫东 摄 8月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高新区幸福蓝海国际影城,运营主管杜双艳按照防疫规定,在电影进行到2小时时暂停放映,提醒观众暂离影厅,安排消杀。自7月20日影院“重启”以来,宜昌市25家电影院已有24家复工,复工率达96%,日均电影票房也由复工初期的不足1万元回升至7万元,不过相较于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差距。来看电影的人依旧不多,但在杜双艳看来,哪怕只有一名观众,也是影院人的希望。
中科星图14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GEOVIS 6数字地球将全面兼容各种北斗设备,打造具有“高分+北斗”特色的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产品。
飞象网讯(源初/文)8月13日,是德科技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的 5G 测试解决方案已获得 SK 电讯青睐,将帮助他们在将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应用所依赖的 5G 设备投入商用之前先行验证其能否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上正常运行。是德科技是一家领先的技术公司,致力于帮助企业、服务提供商和政府客户加速创新,创造一个安全互联的世界。 SK 电讯是全球首批推出 5G 智能手机业务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他们选中了是德科技的 5G 测试解决方案来验证 5G 设备能否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上实现预期的数据吞吐量。SK 电讯的 5G 业务用户数将近 300 万,这些用户都需要依靠卓越的数据性能,以便流畅地观看视频、体验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高级业务,以及运行智能手机上的云游戏。 是德科技副总裁兼无线测试事业部总经理 Kailash Narayanan 表示:“是德科技非常高兴为 SK 电讯建设超级互联社会的宏伟愿景做出贡献。是德科技拥有强大的测试解决方案,并且在多个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能够支持 SK 电讯等移动运营商成功地开启 5G 时代,满足消费者以及汽车、娱乐和商业等行业应用的需求。” 是德科技提供了一整套协议运营商验收测试场景,SK 电讯的 5G 设备厂商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是德科技的UXM 5G无线测试平台访问这些场景,以便验证采用了 E-UTRAN 新空口双连接(ENDC)技术的设计能否提供最大数据吞吐量。ENDC 可以允许设备对作为单独分量载波而接收到的 LTE 数据流和 5G 数据流进行聚合,从而实现无缝切换和更高数据速率。 两家公司于 2018 年启动了一项合作,携手应对在开发 MIMO、毫米波、大规模 MIMO 和波束赋形技术时遇到的挑战。SK 电讯采用了大量的是德科技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5G 测试解决方案,用于验证 5G 设备在频率范围 1(FR1)和 FR2 内的协议、射频(RF)和无线资源管理性能。目前,作为先进的 5G 测试厂商,是德科技独家支持 SK 电讯和移动运营商设备厂商生态系统对 5G 设备数据性能进行全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