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医疗设备领军企业东软医疗开启了科创板征程,上市申请获得受理。东软医疗拟募集9.65亿元,用于新一代超高端CT整机与核心部件研发项目、高场磁共振整机与核心部件研发项目、新一代高性能超声产品与部件研发项目等项目。 东软医疗是国内领先的大型医学诊疗设备制造商,主要从事大型医学诊疗设备的研发、生产与服务。目前,公司拥有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MDaaS解决方案、设备服务与培训等四大业务线。 公司以CT产品起步,拥有20余年的CT技术积累,创造了CT领域多个“中国自主品牌第一”。1997年,公司创始团队成功研发第一台国产品牌CT;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CT销售额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CT的对外出口量亦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 自1998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深耕大型医学诊疗设备,经过20多年自主创新与研发,实现了从单一CT产品到完整的医学影像产品系列的发展历程。截至2019年末,公司及其子公司各类医学诊疗设备历史发机量已达38000余台,公司MRI海外累计发机量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 公司自创立之初就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主要产品已销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阿联酋、埃及、巴西、肯尼亚等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含80余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公司生产的CT、车载CT、方舱CT、移动DR等产品为全国各地紧急提供筛查诊疗支持,并向武汉雷神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捐赠两台套128层高端CT及软件系统。2020年1月至3月,向国内各地累计发机220余台,对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 在驰援国内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全球防疫,向巴西、哥伦比亚等十余个国家发运CT、DR等产品,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苹果曝光了一项新专利,意在让iPhone取代护照、驾照和其他有物理形态的身份证件。这一专利与以往硬件专利申请有所不同,专利题为“提供用户身份的经过验证声明”,说明了可以记录或传输用户ID并进行确认的方法。苹果公司在专利中弱化了iPhone这一介质,表示这种记录或传输的方式可以用于任何设备。在信息传输安全方面,苹果表示会通过至少一个处理器进行身份验证,来识别用户的设备。如果设备所有者已经得到验证,比如苹果手表上的生物识别传感器,就可以验证发送的ID。这个专利的定义类似于将所有有形的身份验证信息虚拟化,再通过“超级账户”的概念将信息与自有的所有设备进行连接。专利中详细讨论了用户是否选择提供ID,以及如何安全的传输数据的技术细节。5名专利发明人中的克里斯托弗·夏普(Christopher Sharp)和詹安保罗·法索利(Gianpaolo Fasoli),此前曾获得“在移动设备中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和人类意图验证的方法和设备”、“通过设备获得独立处理器验证数据”等相关专利。专利图 来源:appleinsider此前,苹果一直致力于提供政府认证的身份ID以保证安全,并且与德国和英国政府合作身份识别项目。但苹果公司互联网服务和苹果支付副总裁曾公开表示,想提供身份证明很困难,“身份证明要合法,必须得到政府的认证”。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允许居民将护照信息添加到手机里。
6月22日下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的报告指出:受益于2020年下半年iPhone 12取消赠送有线耳机与2021年新款AirPods 3发布,预估2021年AirPods总出货量将同比增长约28%至1.2亿部。 报告预计,预期苹果将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AirPods 3,并结束AirPods 2的生产。因AirPods 3外观与AirPods Pro相似,郭明錤认为此新外观设计将能带动换机需求。此前他指出,AirPods新型号只有内部有改动,外部设计上没有变化。 图片来源:天风国际 报告进一步指出,AirPods Pro与AirPods 3相关供货商为投资首选,包括组装 (立讯精密与歌尔股份)、SiP (Amkor、长电科技与环旭电子)、钮扣电池 (Varta)、与充电盒电池 (欣旺达),而STMicroelectronics可能在20201年打破AMS独家供应光距离传感器的地位并成为新供货商。虽2021年AirPods YoY增长低于2020年,但因AirPods Pro需求优于预期且AirPods 3零部件规格升级,故相关供货商仍能在2021年显著受益。 苹果的AirPods已成为该公司越来越重要的产品,尤其是在去年,随着其可穿戴设备业务的增长帮助抵消了iPhone销量下降的影响。数据显示,苹果公司的可穿戴设备,家用设备和配件部门(包括AirPods在内)现在对该公司的业务规模为100亿美元。 在市场份额方面,苹果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Counterpoint指出,小米和三星在2019年占据了tws耳机市场约6%的份额。相比之下,苹果在2019年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而来自分析机构Canalyst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在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音频设备(耳机/音响)的总出货量为9620万件,个人音频设备占比79%,家庭音频设备占比21%,前者同比增加19.4%。个人音频设备出货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苹果公司的AirPods无线耳机,它的出货超过了四大友商(三星、Redmi、QCY和华为)之和。 而在6月22日凌晨,苹果WWDC2020发布了全新的iOS、iPadOS等等,介绍AirPods部分时,带来了2项让人激动的新功能: 一个是支持iPhone/Mac/iPad等不同设备无缝自动切换;AirPods Pro支持空间音频 可模拟真实电影院的虚拟环绕立体声。 空间音频应该是仅针对AirPods Pro的,可以让声音从空间的任何位置发出来,AirPods Pro的空间音频功能适用于5.1或7.1声道编码的内容,甚至杜比全景声。 主要是通过内置的陀螺仪感应头部的移动,来实时跟踪和同步各个方向的声场,能在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获得更好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当你乘坐的交通工具转弯,或者飞机降落的话,环绕音效也会保持同步转换。同时,空间音频功能支持5.1/7. 1 音源和杜比音效,拥有比传统立体声更为沉浸声音体验算法,环绕效果更为出色。 另一块可以无缝在各设备之间切换,可以通过位置自动识别,无需手动操作。 不过苹果暂时没有透露AirPods的新功能将于何时推出。而在京东AirPods Pro当前价格在1999元,主要是因为AirPods在国外售价159美元,成本也高达120美元,内部容纳了天线、电池芯片等十多个电子元器件,结构复杂,组装难度其实不小。这两点功能可以进一步提高也是增加AirPods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提价的空间。 不过在今日A股市场,AirPods Pro概念股并没有受此消息爆发,个股涨跌不一,截至发稿时间,歌尔股份涨2.49%,立讯精密涨2.41%,环旭电子跌幅1.21%,欣旺达跌幅3.75%。 行情来源:富途 值得一提的是,权重股立讯精密自从2017年进入AirPods产品线后,根据数据显示其在2019年-2020H1在普通版AirPods的份额达到60-65%,降噪版的AirPods份额达到100%。 因此推动,立讯精密股价也是持续创新高,以前复权价格,今日股价48.51元,再度创造新高,总市值也是中小板第一。 行情来源:万得 业绩也是打开空间,2019年全年实现625.16亿元,同比增长74.38%,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44.36亿元,同比增长73.69%,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1亿元,同比增长83.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81亿元,同比增长59.40%,业绩存在一定季 节性波动,一季度业绩占全年15%左右。
北京市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坚键律师表示:“市场对熔喷布以及口罩有多种标准,不同的设备能够生产的产品也不一样,所以这件事情还是要看双方在合同里是如何约定的,包括对熔喷布机器能够生产什么类型及标准的产品,如果厂商生产的设备达不到要求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采购商可以依据合同和相关法律进行维权。”口罩产业本是今年最火爆的行业之一,然而近期口罩上游不少厂商却陷入困境,这是为何?近日,德玛克(长兴)注塑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德玛克)总经理葛群辉有点头疼,今年年初投入了数亿元熔喷布设备生产线,如今,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熔喷布市场行情走跌,不仅熔喷布生产设备销量大幅下滑,前期购买的一些客户还提出了退货要求。葛群辉向记者表示:“给客户交货的时候我们是按照合同来的,但是随着熔喷布市场发生变化,一些采购商生产的熔喷布没有了销路,就来找我们退货,我们希望各方都能尊重契约精神,走法律途径来解决此事。”陷入困境的并不止德玛克一家,从今年五月到六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熔喷布跟熔喷布设备一样,市场价格最高跌幅高达90%,产业链上下游不少厂家亏得血本无归。虽然很多熔喷布制造商面临困境,但依旧有新人在继续杀入。6月17日,搜于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503.SZ)发布公告称,搜于特此前订购的4条熔喷布生产线设备已到货,预计将于6月下旬投入生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希望大家看到其中商机的同时,也同样应该看到其中的经营风险,不要一哄而上,有时候错过了正确的时机,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熔喷布“价跌质升”,设备制造商陷困今年一季度疫情较严重时期,市场对口罩生产原料熔喷布需求旺盛,这也带动生产熔喷布设备的需求增长,也就是在这个形势下德玛克进入了熔喷布设备制造领域。对于进入该领域的初衷,葛群辉表示:“为应对疫情冲击,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德玛克公司参照借鉴比亚迪、格力等企业做法积极开拓新业务和新渠道进行自救,充分利用公司在塑料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进行熔喷布设备技术研发和生产,包括熔喷布设备的主要部件,挤出单元,模具单元和自动化单机设备等。”事实上,疫情以前,熔喷布市场相对冷门,国内熔喷布生产线也多从海外进口(宽幅为1.2米、1.6米),并且进口的生产线的生产、组装、调试、制造周期需要3-5个月。疫情初期,市场对熔喷布需求大、要求低,各滤效等级的熔喷布销售都比较火爆,在2020年4月初至5月中旬,熔喷布价格能达到45万元-70万元/吨。在此背景下,包括德玛克在内的国内一批相关生产型企业研发制造小型熔喷布生产线(宽幅为0.6米、0.8米),作为过渡产品,这些生产线能够很好的满足当时市场要求。然而,在2020年5月9日,义乌市商务局发布《关于暂停市场采购出口特定防疫物资的通告》后,熔喷布行情急转直下:一方面,体现在熔喷布价格上:5月15日前后,95级熔喷布价格降至29万元-35万元/吨,90级熔喷布价格降至13万元-16万元/吨;6月1日,95级熔喷布16万元-20万元/吨,90级熔喷布4万元-6万元/吨;6月5日,95级熔喷布8万元-12万元/吨,90级熔喷布2万元-4万元/吨。粗略估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熔喷布价格最高跌幅接近九成。另一方面,市场对于熔喷布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葛群辉表示,随着市场上熔喷设备越来越多,熔喷布的产量得到了提升,伴随国家监管以及相关团体标准的提出,市场对熔喷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原先“是布就能卖”变为“85L,95+,克重25-27/m2”成为的基本布品指标要求。因此,虽然小型熔喷布生产设备(0.6米、0.8米宽幅)相较于(1.2米、1.6米宽幅)熔喷布生产设备拥有价格低、调试制造周期短的特点,但随着市场对于熔喷布的等级要求不断提高,小型熔喷布生产设备(0.6米、0.8米宽幅)无法满足新的市场生产需求。”“上述因素(市场、政策等)导致熔喷布生产设备销量下滑,尤其是小型熔喷布生产设备,其价格从5月初最高150万,到后来10多万,现在想卖也没人要,不仅如此,还导致设备采购商与设备生产商之间出现纠纷。”葛群辉表示。多地出现退货潮,尚待司法介入事实上,就在熔喷布市场出现转变的同时,采购商与设备厂商的纠纷已经不断涌现。包括浙江、江苏、安徽等多地已经发生了采购商向设备制造商要求退货退款的事件。德玛克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我司自3月份实际销售后,5月中下旬国内熔喷布市场价格剧烈下跌,随后我司陆续接到集中的质量投诉,提出退货退款要求。”葛群辉表示。一些采购商认为:“自己采购的机器,尤其是小型熔喷布生产设备生产的熔喷布无法客户要求的产品标准,经过厂家调试还是无法得到解决,因此要求退款退货。”对此,葛群辉认为:“客户如果用我们公司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核心原因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关客户没有把握住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并非我们设备导致的。”那么,包括德玛克生产的机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呢?据北仑区市场监管部门给宁波晚报的回复意见称:“目前的难点在于,生产熔喷布的设备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甚至连行业标准也没有,这也是疫情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北京市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坚键律师表示:“市场对熔喷布以及口罩有多种标准,不同的设备能够生产的产品也不一样,所以这件事情还是要看双方在合同里是如何约定的,包括对熔喷布机器能够生产什么类型及标准的产品,如果厂商生产的设备达不到要求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采购商可以依据合同和相关法律进行维权,当然,如果说设备有质量问题,也要有相关质量鉴定部门来鉴定。如果说是采购商对市场预判错误带来损失,那这个是采购商采购设备时候应该承担的商业风险,不应该由设备制造商来承担。所以关键还是要看双方在合同中的约定是如何的。”对于目前一些采购商提出一系列包括退货退款诉求,葛群辉表示:“我司高度重视,前期针对采购商反映了相关问题,积极提供售后服务(包括维修调试、更换零部件等)。并且由于行情影响导致的熔喷布要求提高,我司也积极的对有需要的客户进行设备升级与技术支持。对于客户提出的退款退货问题,我司认为就该问题的处置应当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条款规定予以处理。针对部分客户单方反映的设备质量问题,我司认为该问题有待第三方进行认定;只要是确认有质量问题的,我司一定负责到底,确保问题得以解决。后续,我司将在属地政府领导下继续开展售后工作。”对于目前市场情况,也有部分设备采购商表示理解。长兴新发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姗姗向记者表示:“市场的确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我们主要应对策略是积极寻找熔喷布客户,目前我们还在生产中,至于是一些采购商向设备厂商提出的退货退款,这个还是由法律途径来解决比较好。”
6月11日消息,近日,青云QingCloud正式发布并全面上线“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此平台自去年CIC云计 算峰会首次亮相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应用打磨后正式推出。 据介绍,青云QingCloud 物联网平台,可承载实现海量设备的接入管理,并通过云边协同,快速构建、部署、管理边缘业务。同时可结合青云QingCloud各类 PaaS 服务,对设备生成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操作,轻松构建物联网应用。 升级新功能 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产品经理王小虎介绍,物联网平台处于中间层,向下对接、优化设备,向上支持物联网应用的开发。物联网平台对异构化的系统设备进行统一的管控很重要。 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基于项目实践总结对产品进行了升级,扩充新功能,让其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前,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设备管理、边缘计算、监控运维,以及计量计费、软件下载、物联网平台本身的设置能力。 王小虎强调:“云计算厂商做物联网平台更强调技术驱动,同时更加开放。” 据王小虎介绍,升级后的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进一步强化云网边端架构的整合程度,结合场景作功能细化和丰富。目前物联网平台对物的管理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注册边缘计算节点,也可以注册智能化设备、协议类设备。 在实际的物联网项目中,异构化设备、跨系统设备的管理会涉及到业务角度的资产管理问题,因而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会扩充资产建模的能力。 而作为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核心功能之一的“边缘计算”,此次青云QingCloud也投入升级颇多。 王小虎表示,青云QingCloud旗下EdgeWize 边缘计算平台的核心设计思路:整合边缘计算、应用、智能与网络与一体的综合边缘平台。边缘计算是云服务能力的延伸,意味着它要承载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延伸,二是把云端的服务能力顺利落到边缘计算上。 青云QingCloud推出可视化的软件定义边缘计算平台。另外,在EdgeWize边缘计算的套件之上,结合光格网络SD-WAN智能调度广域网的能力,解决边缘侧网络管控的问题。借助软件定义边缘计算,将软件和边缘设备解耦。 王小虎特别强调,在很多传统物联网项目中,不管是交通、楼宇、机房或是工业,传统采集数据一般会用到采集网关,由于采集网关受限于工业协议本身的总量,会串接复杂的工业网络,其采集点的频率和采集点的容量会受限制。因此,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借助边缘控制器绕过采集网关,让传感器和设备上的数据,直接通过边缘控制器,采集到物联网平台。 另外,王小虎还提到,此前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是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支撑上层应用。在跟客户交流后,客户希望青云QingCloud能进一步帮助他们做基本逻辑判定。下半年,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会推出时序流编排工具,通过一次编排分发到两个层面:一是在云端做全局的流式数据处理;二是下发到边缘计算上,使边缘业务不断丰富,即边缘侧的流式数据处理引擎。 而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的最终目标,是让行业沉淀的业务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视频领域,而是能真正参与到业务决策中,实现业务智慧化。 聚焦四大行业应用 目前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主要聚焦数据中心、工业、交通和建筑四大行业。 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究竟是如何来帮这些行业做智能化的呢? 王小虎称:“我们做物联网平台设计时对竞品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比如AWS和阿里是做电商起家,他们的物联网平台偏to C;Azure物联网平台是面向to B的。我们做物联网平台时融合了各家物联网平台的优势,我们是基于设备对象来做的。我们考虑得更多,更偏向企业级交付的能力。” 这里,我们以智慧建筑为例来详细了解一下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的解决之道。 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由于建筑是一个囊括多类型设备的复杂综合体,随着监控摄像等信息化系统与设备大规模引入建筑管理中,建筑内的信息化管理面临数据传输标准不统一、系统独立、硬件过度依赖、跨设备决策及联动复杂等难题。 青云QingCloud的智慧建筑方案,通过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面向建筑的智能物联网体系,利用EdgeWize边缘计算完成不同设备协议之间的对接整合,并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数据的统一流转,实现统一标准,数据融合。 同时,云与边之间充分协同,也使跨系统跨设备的决策与联动变得更便捷,就近计算、实时响应、自主决策,统一联动,为原本固化单一的设备应用场景注入智能,提升整体建筑的智能化管理与运维能力。 王小虎表示,截至目前,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已经在上述各大领域均用应用落地。目前反馈还是很不错的,从采集数据和频率上,以及监测点的数据量上,目前用户对我们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青云QingCloud物联网平台的发展,王小虎总结道:“青云QingCloud做物联网平台的态度,是希望联合具备行业知识的合作伙伴、国内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形成场景化的解决方案。通过端到端的交付,让客户可以取得更多数据、更开放、效率更高,实现业务智慧化。”
随着可语音操控的家电品类进一步扩张,智能音箱已经逐渐成为智慧家庭的控制中枢。6月1日,百度旗下国民级智能音箱品牌小度宣布与中国家电巨头美的生活小家电达成战略合作,小度助手及智能音箱产品将全面支持美的旗下多品类智能家电,小度语音控制标志也将出现在这些设备上。美的IoT拥有全品类智能白电产品和海量智能硬件数据,通过与小度的深度合作,主动拓宽智能家居交互入口,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AI语音服务,双方共创全屋智能家居生态。 据了解,小度可以通过云云对接和红外遥控两种方式,对美的智能家电进行控制。从美的风扇延伸至15个品类的美的设备类型,其中包括电饭煲、取暖器、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空调等,为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未来还将支持微波炉、烤箱、灯具等,实现美的设备全品类覆盖。此外,小度在与美的等品牌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语音技术升级、扩充设备类型、扩展设备功能、优化交互话术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智慧家庭场景的适配性与用户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小度与美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语音控制家电的设备数量与品类,也能够满足用户更加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随着可适配家电品牌类型进一步丰富,小度作为智慧家庭控制中枢的角色愈发明晰,也让更多用户可以轻松体验智能家居新时代。 另外,不久前,百度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小度作为百度旗下人工智能业务“三驾马车”之一表现亮眼:3月份,小度助手在小度第一方设备上的语音交互次数达到33亿次,是去年同期近5倍;小度助手语音月交互总数达到65亿次,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 强劲的市场表现和在用户中广泛的影响力,吸引到更多智能设备厂商加入小度平台。根据官方信息,小度此前已支持超过1.1亿的设备,囊括了400多家主流家电品牌,覆盖品类超过40种,随着小度与美的家电等头部品牌进一步深化合作,这些数字在快速增长中,小度适配的设备种类和功能场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随着小度的智能家居版图持续扩大,智能语音服务已覆盖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编辑 张明富)
刷脸支付还需过好几道关? 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题:刷脸支付还需过好几道关? 购物付款时,不用打开手机,只是看一眼支付设备,就能完成付款。今年以来,刷脸支付在大小商店、餐馆逐渐铺开,消费者和商家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也发现,这一设备利用率较低,体验也没有二维码支付好,此外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刷脸支付未来如何?市场还在观察和等待。 刷脸支付遍地开 在上海陆家嘴一栋写字楼一层的快餐厅,白领胡晓璐用自助点餐机完成点餐,选择支付方式时,屏幕上除了微信、支付宝二维码付款等选项外,还有一个“刷脸”选项。“只用对着屏幕上方的摄像头看一眼,然后再输入绑定的电话号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感觉挺新鲜的。”胡晓璐说。 不只是连锁餐厅,上海市民郭先生在一家服装店购物付款时也发现,收银台除了此前经常能见到的扫码枪,还有一台类似于iPad的设备,通过摄像头扫描面部信息,郭先生也快速完成支付。 消费者周小姐说,和扫二维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确实带来一些便利。“比如付款时,刚好打着电话,扫二维码就很麻烦,如果可以刷脸支付会方便很多。” 今年以来,刷脸支付迅速升温。去年底,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产品“蜻蜓”。今年3月,微信刷脸支付设备“青蛙”正式上线,刷脸支付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除了大超市、连锁餐厅,不少中小商户都收到了来自支付宝和微信两家的“诚意邀请”。上海闵行区一家餐馆负责人朱先生对记者说,最近一段时间,支付宝、微信两家推广刷脸支付的工作人员已多次上门推销,“安装设备的价格已经从最初的六七百元降到了现在的两三百元。”随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上甚至已出现“零成本”安装刷脸硬件设备的情况。 一家水果店店主祝女士则说,微信、支付宝两家推销人员均承诺,如果刷脸支付达到一定额度,还可以有现金返还奖励,“感觉这力度就像几年前推广二维码支付一样。” “每周可以铺七八台设备。”刷脸支付设备代理商吴强说,一降再降的安装成本,再加上1000多元的返还奖励,让更多中小商户接受安装刷脸支付设备。支付宝方面曾透露,未来三年将投入30亿元支持商家完成刷脸支付硬件的数字化改造。 刷脸支付还需过三道关 尽管平台力推,消费者和商家也展现出足够的好奇心,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刷脸这一新支付方式也暴露了利用率低、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等问题,能否被市场接受还有待检验。 ——解决的痛点不够“痛”。“扫码支付很麻烦吗?”在上海静安区一家便利店,面对记者提出的刷脸支付的问题,刚刚买了一杯咖啡并扫码完成支付的徐先生如此反问。徐先生说,他购买了该便利店的会员资格,付款时一方面需要扫描APP积分,另一方面,一些优惠券也需要扫码才能使用,所以他并不会选择刷脸方式进行支付。 一些中小商家也对这一支付方式的市场需求表示疑虑。一家餐馆负责人丁先生说:“我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装这个设备,怕装了之后没几个人用。”而在相隔不远的一家服装店,负责人查询后发现,安装刷脸支付设备后第一周的流水只有320元,远低于扫码支付。“这和当初二维码支付不一样,二维码一出来,大家可以不用带现金了,刷脸支付再方便也不可能让大家不带手机。”该负责人表示。 ——体验尚不完善。在上海虹口的一家连锁咖啡店,记者看到,收银台上的刷脸支付设备黑着屏幕,无法正常使用。“坏了两天了,还没有人来修。”收银员说,和二维码扫码收款相比,刷脸收款设备故障率高。该收银员还表示,高峰期,刷脸支付慢、效率低。“有刷脸支付的时间,三笔扫码支付都完成了。” ——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刷脸相较于指纹、密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但介质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脸信息利用变得更加容易。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在互联网领域,并以此作为交易支付的认证,风险是有的。”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峰表示,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将终端服务器采集到的信息与云端信息进行比对,看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云端生物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则不仅会给账户安全带来风险,也会造成具有唯一性的个人生物信息外泄。 行业应自律 监管也应加强 针对刷脸支付,监管部门也在加快顶层设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就个人信息保护来说,用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尽管目前已有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生物信息等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建议尽快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谈剑峰表示,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它适合的应用场景,不能一味滥用科技。在用作支付认证时,不能仅仅凭借面部信息等生物特征进行单一验证,而应结合着传统密码等方式,进行多重认证。 刷脸支付既要便利,更要安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这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企业应该对采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也需要企业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和范围,避免消费者信息被过度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监管,“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常有的事,这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问题,对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