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晟光电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轮股票定向发行,由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领投,总募集资金1.13亿元,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生产第三代半导体分立器件高端装备。本次定向发行除领投方浦东科创集团之外,参与认购还有海通盛阳、张江科投、中科创星、同祺投资、重庆冠达,中晟光电董事长兼总经理CHEN AIHUA(陈爱华)、副总经理陈晓等。 中晟光电于2011年5月成立,位于浦东张江,为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上游设备厂商,该公司研发生产的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是第二、三代半导体分立器件生产的关键设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再次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中晟光电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MOCVD制造企业,曾和中微一起,在LED照明领域打破了德国Aixtron(爱思强)和美国Veeco(维易科)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迫使国外的设备从最初的300万美金/台左右,降低到100万美金/台附近,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价值。2015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中晟光电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爱华博士认为,中国在第二代半导体细分领域中,设备、材料、EDA等完全受制于美国等国家,在即将到来的第三代半导体时代,如果不能抓住机遇,提前布局,仍将改变不了被“卡脖子”局面。
今年以来,以半导体设备、锂电设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个股涨幅可观。 这背后是我国制造业正逐步走向高端,一些拥有高附加值产品、盈利能力比较强的制造企业脱颖而出。那么,投资者该如何深挖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机会呢? 华泰证券研究所高端制造研究负责人、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章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可以重点关注半导体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设备和工业服务这4个细分领域。 短期最看好半导体设备 章诚认为,半导体设备可能会是下半年最景气的行业。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受到下游需求回升的影响,包括5G升级、消费电子被抑制的需求重新释放,半导体设备行业需求将迎来一个向上拐点。 二是,半导体设备现在的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但90%都是用国外设备,国产化率比较低,但反过来也说明中国企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国产化率正在慢慢提升,国内公司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新能源汽车设备也是章诚比较看好的领域。他认为,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欧洲与中国将成为扩产主战场,重点关注锂电设备的成长空间。 “宁德时代的扩张带动了一大批公司的崛起,国内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很高,这些公司开始进入海外拓展的关键阶段。现在电动车销量刚刚开始回升,最迟明年下半年,一些电池设备公司就有望迎来新的订单。”章诚介绍。 再往后几年看,章诚认为,机器人行业会迎来投资机会。机器人的范畴非常广,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未来有很多应用场景。 三个步骤选择优质标的 章诚认为,在选择具体投资标的时候,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选行业,在制造业领域,判断行业的趋势比判断公司本身要重要得多。很多制造业公司的诞生和壮大都有时代背景,选择行业要跟随国家整体的战略方向。 第二步是选各自行业领域当中前两名的龙头企业。因为现在的制造业跟原来不一样,第一名就可能占到40%至5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再拿掉20%至30%,剩下的市场份额就非常小了。 第三步是观察这些企业的毛利率、收入增速变化。一家优秀的公司,特别是当股价开始重新走强时,一般都伴随着订单开始变化、收入向上拐点。 此外,章诚提醒,制造业公司波动性很高,因为固定成本非常高,需要买机器、建厂房等重资产投入。当行业整体表现非常好的时候,反而要警惕周期是否到头了。 做聚焦于行业的研究员 “我做了约11年的制造行业研究,中国制造业给我带来的超预期感和惊喜感非常强。”章诚表示,制造业在外部政策和环境变化下展现出强大的韧性,给予市场很大的信心。 在研究方法上,比起单纯做二级市场股票的研究,章诚与团队更偏向于产业的投资研究,在投资思路上将一二级市场相结合。他表示,自己的研究团队对很多公司的研究、跟踪超过10年。 注册制试点背景下,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作用大幅提高,卖方研究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章诚团队一直以来采用聚焦于行业的研究方法,对于评估公司价值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章诚团队曾撰写“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的投价报告。 章诚总结,做好合理的定价主要有三点:一是定价时要本着公允的态度;二是要从市场空间和行业地位去判断,而不是按照以往根据利润给出估值的估值体系;三是积累丰富的经验,判断公司在二级市场可能会有多大的市值规模。
美盈森4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习水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进入设备调试等相关阶段。
英国卫生部3日表示,将从下周起在该国的医院、养老院和实验室部署两种新的快速新冠病毒检测设备,以便在冬季到来前增强该国的相关病毒检测能力。 据卫生部介绍,这两种设备都可以在90分钟内得出检测结果:一种设备将部署5000台,通过分析拭子所含DNA样本检测新冠病毒,主要在英国国民保健制度系统中的医院使用,每台设备每天最多能开展15次检测,无需再经实验室处理;另一种设备利用拭子和唾液样本来检测病毒,主要在大型实验室和移动实验室中使用,有较大的桌面版本和手掌大小的轻便版本,每天分别能完成多达15000次和2000次检测。 卫生部表示,除了检测新冠病毒,上述设备还能检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 英国卫生大臣马修·汉考克说,政府计划到10月底将该国检测新冠病毒的能力大幅提高到每天至少50万次,这些新设备的应用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新设备在90分钟内提供病毒检测结果,可使病患遵循正确的健康指引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有助于迅速切断病毒传播链,助力冬季疫情防控工作。
7月31日,振江股份对外发布2020年半年报,1月份至6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39.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94.2万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 上半年净利占2019年全年净利约93% 振江股份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光伏设备零部件和紧固件的设计、加工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机舱罩、转子房、定子段、制动环等风电设备产品,以及固定/可调式光伏支架、追踪式光伏支架等光伏设备产品。 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足,截至6月底,在手订单9.6亿元,其中风电设备产品订单8.7亿元,光伏/光热设备产品订单0.6亿元,紧固件0.2亿元。 振江股份财务总监张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公司的订单一直在增长,每个季度环比增长30%左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海外业务方面,公司光伏配件产品主要发往美国地区,风电产品则主要是发往欧洲地区。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风电业务因为行业特性,除主机厂受到了一定影响外,公司订单处于正常状态。 “美国地区的光伏配件业务受定价影响相对来讲更大,目前并未有新订单的发放。”张翔说道。 自2017年上市以来,振江股份的业绩一直表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状态,2017年至2019年间,振江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43亿元、9.8亿元、1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1%、3.95%、82.27%。三年来,净利润分别下滑19.77%、47.65%、38.38%。不过,从上半年净利润来看,约占2019年全年净利润3743万元的93%。 张翔坦言,“近些年公司还是处于发展投入的状态,2019年上半年其实相当于近几年的利润底部,下半年开始探底回升,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四个季度的业绩表现都会比上年更好。” 商业保险可覆盖新船事故直接损失 日前,振江股份旗下海上工作平台“振江”号在江苏如东海域作业过程中发生海水漫浸事故,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振江”号处于站桩状态,船载设备无法正常运转。 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陈柚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东海域海水潮差较大,因无法完成船体抬升,导致涨潮后船舱被海水浸没。” “振江”号目前仍在船舶保修期内且已在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由于机舱设备被浸没,所以会存在一定量级的直接损失。救助打捞以及设备维修等直接损失的费用,都可向保险公司主张赔付。相对来讲,间接损失占比不高,且金额暂不明确。”陈柚牧说道。 2018年4月,振江股份收购尚和海工80%股权,将其产业链延伸至海上风电安装运维业务。2019年底,尚和海工所属的1200吨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船“振江”号正式交付使用。3月24日,“振江”号完成了江苏如东区域的首个吊装任务。据介绍,“振江”号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2年7月份。 距离事故发生已过近1个月,“振江”号最新情况如何?陈柚牧称,“眼下最要紧的是将四个站桩拔出,排出海水后修理设备,目前预计最快8月中旬把船救助上来,修理之后尽快重新投入使用。”目前,上海打捞局及“振江”号建造总包单位的救助工作进展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尚和海工与上市公司曾签署过《盈利预测补偿协议》,约定尚和海工三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2亿元。 此次新船事故是否会影响到业绩承诺的完成?张翔告诉记者,“对于业绩承诺的完成还是有信心的,一方面业绩承诺为三年净利润的合计,另一方面,海上风电作为新兴行业,整体市场还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安装服务方面,依赖大型设备,缺口十分巨大。”
线上演唱会、线上电影首映、 线上买菜、上课、工作…… 各类“线上”服务遍地开花, 那你参加过“线上展会”吗?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化发展进程加速,平安租赁小微金融的“小设备”平台,早在4月已成功举办过首届线上展会,开展当天异常火爆,平台访问量突破50,000人次。经历了3个月的打磨、技术升级,第二届“工业装备•线上展会”也于7月25日与大家再次见面啦! 一场身临其境的展会 “OMG买它,买它”美妆博主“口红一哥”的这句魔法口号,是否曾让你掏尽腰包?本次线上展会也将直播间搬进“设备工厂”,由行业大牌展商在线带货直播,设备多重钜惠,特价限时抢购,打造了工业展览届的“双十一”,引发观众火热下单抢购。同时,行业大咖光临做客,带来“机加·注塑·钣金”行业前沿话题及技术分享,直播解析《小微制造业发展机遇及挑战》;直播间点赞量突破了3.6W+,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优惠设备,都让观众满载而归。更有VR设备全景展示,360度还原设备全貌,多媒体全视角展示,将观众1秒带到加工现场。 一场复工促产的展会 展会当日人流量突破75,000+人次,最高访问时段人流量10,000+人次,询盘量高达1000+条;展会开始第15分钟就产生了第一笔意向订单!所有参展商共收到观众留下的964张电子名片,其中最牛销售收到了91张电子名片,名片自带标签,展会后,展商们可分门别类深度与潜客沟通营销;最抢手展商收到了99条询盘,最火展台人流量达3700+,生意火爆,人气满满! 一场绿色抗疫的展会 本次展会共有203家展商免费参展,共展出3653台设备,节省的展位费用约30万+/个,节约15万㎡占地面积,相当于1/3个国家会展中心,减少20吨建筑垃圾,缩短约10万公里的运输距离,节省了9000+个口罩。0污染的线上展会,既能为全国范围设备卖家、专业买家,提供在线交流、意向撮合的平台,实现0距离供需对接;又免去了高额场馆搭建费用,避免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远程沟通,不担心人群聚集,绿色环保,健康安全。 平安租赁小微金融打造的“小设备”平台,发挥“科技+渠道”的优势,打破“后疫情时代”中小制造业没订单、没客源的枷锁,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创意,帮助企业高效复工复产,让观众可以“线上挑设备、线下摸设备、会后买设备”,实现双赢。“小设备”平台也将持续赋能中小设备商在线营销场景,帮助传统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型,实现更多可能。
从退伍转业,到下海经商,再到成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掌舵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迪威尔董事长张利更懂得专业专注的重要性。 “我认为专业化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张利说,“多元化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更要专注专业,哪怕今后发展得再大,都要走这条路。” 正是这份专业专注,让迪威尔不仅在高技术、重资产的油服行业立足扎根,更成为国际巨头们的核心供应商。问及秘诀,张利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先见性地判断一个行业的好坏其实很难,但只要做到最顶尖,就肯定是最好的。” 静水深流从“根”塑造一家公司 从军8年的张利,在采访中始终挺拔地坐着,军人的基因清晰可见。入行11年的迪威尔,始终深耕油气设备专用零部件领域,工业文明的基因同样凸显。 正是下海经商的一段难忘经历,让张利下决心从创办之初就要为迪威尔注入工业文明的基因。 “在做实体之前,我代理了德国的一个工业产品,去德国培训了很多次,他们的状况让我印象深刻。”张利回忆道,“所以,从创办迪威尔进入行业开始,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海外客户不认为这是一家中国传统企业,而是与他们在全球各地的其他供应商一样。” 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油服产业链复杂而有序。根据2003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能源服务专家会议,油服行业共分为五大板块、32项服务科目,从油气服务、设备供应到钻井承包服务,所涉及的装备门类不可胜数。油气设备专用零部件,只是油服市场中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 “整个行业跨度非常大,划分得也很细,分工高度专业。”张利解释说,“理解工业文明,然后从这个角度慢慢地改变企业,虽然过程看起来很慢,但是爆发力很强,所以我们是‘十年磨一剑’。” 凭借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迪威尔在“立锥之地”上深深烙下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据介绍,迪威尔目前已经形成以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深海设备专用件、压裂设备专用件及钻采设备专用件为主的四大产品序列,具备为全球大型油服公司提供高抗腐蚀性、高承压性、高环境适应性油气设备专用件的资质和能力。2018年,公司的主要客户占全球深海成套设备和路上井口成套设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1%和71%。 在张利看来,迪威尔选择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除了专业分工的行业特殊性,还有中小企业资源短缺的现实原因。 如今,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让一心憧憬顶尖设备的张利有了足够底气,“之前静设备要求不如动设备高,但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提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对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募资可以用于买更高精度的设备,不断满足产品发展的需要。” 追本溯源从“头”打磨一件产品 油气开采,尤其是环境更为恶劣的海底开采,对每一个零部件都提出了严苛要求,因为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2010年4月,“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爆炸起火并最终沉没,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造成了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做好一件产品不难,但想要稳定地做好每一件产品就很难,因为这个行业要求产品质量非常稳定。”张利表示,专业化员工、材料配方和特殊加工是迪威尔高端制造的根基所在。 在内部管理上,张利仿照丰田汽车精益管理的“5S”制度,在迪威尔实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一新“5S”制度。将原先的“效率”改为“素养”,在他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解决员工的素养问题,产业工人要接受工业文明。 “我们现在的素养还没法做到去追求极高的效率。几十道工序要把员工和设备结合起来,如果员工的素质不够,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张利说,“好的企业绝非是一两年就能把东西做出来的,因为做产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在合适的位置。” 另一方面,张利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材料与制造一体化的重要性。他始终坚信,材料是产品的基因,如果不理解材料而空谈制造,就无法在制造过程中控制质量。 据介绍,材料微合金化是迪威尔的一项核心技术,也是近年来金属材料行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调整微合金的比例,促使金属材料达到更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与制造过程中如锻造、热加工等工艺相匹配。 然而,想要摸透材料的“秉性”并非易事,张利笑称是个“系统性工程”。 “如果一个人平时很少系统地学习,现在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肯定不行,要有技术的积淀。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原材料的研究,除了国内的专家和公司培养的专业人员,我们也跟国外专家交流不同的理解。”张利解释称。 无损检测则是产品质量的最终“守门人”。 “我们无损探伤有非常强的力量,制定和参与了7项国内无损检测的标准,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但是,我始终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生产过程中怎么去控制,这是公司综合技术的重要体现。”张利表示。 人(员工)、机(设备)、料(材料)、法(工艺)具备,无损检测把关,让产品“零缺陷”成为可能。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能提供深海油气设备关键承压部件的供应商之一,专业化的高端制造已经成为迪威尔最鲜明的标签,公司因此多次获得国际客户最佳质量奖和最佳供应商等荣誉。 精益求精从“内”开辟一片市场 深耕细分领域,集中资源升级专业化高端制造,让迪威尔的高附加值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 2017年至2019年,公司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0.37%、66.37%和51.82%,深海设备专用件及压裂设备专用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99%、29.60%和44.98%。 占比逐年上升的高附加值产品,既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也符合油气行业向水下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发展的方向。在开采效率上,浅海是陆地的4至5倍,深海又是浅海的数倍。 “每个企业家都希望自己能不断地发展,但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把握机会。”张利感慨,“我们用七八年时间去研究深海水下产品,基本上符合客户的需求。我们现在和海外客户共同参与全球项目,说明他们认可了我们的产品。” 谈及未来发展时,张利颇有信心。他表示,深海油气开采可能会迎来规模增加、制造转移和自主研发的多重利好,“下一步我们在深海领域会做得更好,这里有很多机会。” 具体来看,在规模上,张利认为,近年来,勘探、开采的数量保持在300多口井一年,而未来几年内这一数字有望达到600。面对市场空间的扩容,几大油服巨头通过全球供应链,正在将制造中心从欧洲转向亚洲的新加坡等地。“客户更愿意培养一些新兴市场,现在四大巨头已经有3家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一种战略转移。”张利说。 国内市场方面,张利表示,在今年行业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公司业绩不降反升,与国家的能源战略息息相关。“我们现在业务量有三分之一来自国内。国内页岩气开采的力度大,我们受益率很高;海洋油气方面,近两年南海开了近40口井,我们提供了许多承压零件,实现了进口替代。” 除了既有的国内订单外,迪威尔还在参与国内自主成套设备的研制。“现在国产的首套深水和浅水的承压件就我们一家在参与,正在做,但还没有下水,大概7月份会交付。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专注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整体才能做好。”张利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