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这批猪就能出栏,11个猪舍出栏量能达1万头,收入100多万元不成问题。”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东于河村养殖户刘国勇告诉记者。 刘国勇是养猪的“老把式”,根据多年的生猪养殖经验,去年他将养殖规模扩大到300余头,出栏时正赶上好价格,赚了个盆满钵溢。今年,他想进一步扩大规模,但仔猪、饲料等价格却水涨船高,这让刘国勇很着急。然而这一问题通过宋家镇政府的牵线搭桥迎刃而解――今年1月,镇里引导刘国勇与该镇新引进的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对接,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对方提供仔猪和饲料等,通过代养模式降低养殖投入及风险。吃下“定心丸”,刘国勇将养殖规模一下扩大到3000头。 “畜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主动求变、科学谋划,以新模式、新业态带动产业发展,打造产业稳定、企业增效、农民致富的多赢格局。”宋家镇党委书记康荣强说。 宋家镇有畜牧养殖传统,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诸多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基地,培养出多个农牧食品加工企业。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该镇引进优良畜禽品种,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并招商引资,精准对接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去年3月,宋家镇政府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温氏公司投资2.3亿元在宋家镇建设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首期项目于去年6月奠基。 根据协议,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温氏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协议,利用原养殖大户的达标猪舍和人力开展代养业务。养殖户向公司交纳一定的合作保证金,公司负责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指导,同时负责肉猪的回收销售。通过优势互补,打造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迅速激活了宋家镇的养殖产业活力。该镇先后有9个养殖大户与温氏公司合作,年可上市肉猪达10万头。更为重要的是,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镇里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向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化养殖的转型。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后,温氏公司的投资信心更加坚定。截至目前,公司养殖基地配怀舍、分娩舍、公猪站等项目相继建成。全部投用后年可饲养种猪2万头,提供仔猪40万头,上市肉猪39万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通讯员 陶蕾蕾)
杨倩 发自上海 2020年12月31日下午,“2021挑战未来——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在上海新静安体育中心举行,现场超3000人聆听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的分享。自2016年始,“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国地产行业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 对于房地产行业未来趋势,丁祖昱提到了“产业”新赛道。他指出,房企开发模式将出现分化,头部企业做产业,即通过产业项目的投资及运营,实现产业新赛道业务发展;腰部企业做产品,即背靠集团地产优势,通过项目快速复制,实现盈利和扩张。 目前,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等,已布局12城,项目数量24个,建筑面积达1573万平米;万科旗下万纬物流的物流园项目,已布局47城,项目数量142个,建筑面积达1100万平米…… 2021年产业园区公募REITs或将喷薄而出,助力产业项目回归资产的本源和运营的本质,成为重资产园区全新价值衡量标尺。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上,会议强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明年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 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也是同样复杂的大环境。一方面,“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表态,奠定了房地产依然拥有稳定需求的基调;另一方面,房地产已经进入了规模总量相对稳定阶段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把握新机遇,开辟更具成长潜力的新赛道,将是房企们在下一个赛段构筑领先优势的重要砝码。 从目前国家公布的交通强国以及都市圈建设战略规划来看,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有望成为“十四五”期间的新风口。龙湖集团CEO邵明晓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就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大城市、城市群、卫星城、大高铁、大交通,让年轻有支付能力、有活力的人口高度集聚在这些大节点上。而龙湖布局TOD正是契合了城市发展的大势。万科集团也已经将TOD提到与城市更新并行的高度,该公司总裁祝九胜认为,对于开发商来说,TOD过往是加分题,但今天变成了一道必答题。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动的广阔市场,据机构测算,目前已经在运营的+在建部分的轨道交通线路对应的TOD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万亿元,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潜在TOD规模还将不断扩大。不过,由于门槛高、难度大,这注定是少数房企才能拿到入门券的盛宴。正如京投发展总裁高一轩所说,“TOD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优等生才能参与的事。” “十四五”规划中的TOD新机遇 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2020年即将走向尾声,在新旧交替之际,11月份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为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文件提及,要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专家认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过程既创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给。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 过去粗放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在新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TOD模式因此备受关注。凭借强大的改善交通拥堵、高效资源配置以及制造新经济中心的能力,TOD模式更新了城市开发理念,重构城市运营方式,成为解决大型城市发展规划问题的首选模式。 而“十四五”规划也提及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有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轨道交通仍将快速发展,这意味着,可有效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间价值的TOD模式将迎来发展良机。 保利投顾研究院持相似的看法,该机构认为,我国交通基建资金缺口、高度聚集的人口压力凸显、各城密集出台TOD政策,三大因素交织驱动我国TOD模式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7城出台政策,从明确地铁物业开发方向、缓解融资困境,到推动综合开发,政策日益完善,助推TOD加速发展。 例如,东莞年初便表示,2020年将完成55个TOD站场规划编制,5月份又出台了《东莞市轨道交通TOD地区土地与空间复合利用管理规定》。作为全国人口第四高的城市,成都的轨交在建规模已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三,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的总投资超1600亿元。 行业优等生的万亿级赛道 对于TOD的市场规模,曾有机构做过统计,得出来的结论是,已经在运营的+在建部分的轨道交通线路对应的车辆段TOD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万亿元,若算上其他类型的TOD,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伴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发展,TOD的市场容量还将不断扩大。 从市场层面来看,TOD的发展潜力已经得到各方认可,相关地块的成交热度不断上升。根据易居研究院的统计,今年前9月全国累计成交的TOD地块超过30宗,成交总面积近247万平方米。 深圳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今年8月份曾表示,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5700公里,主要城市之间都是一小时通达,实现“轨道上的大湾区”。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房地产开发模式实际上就是TOD的模式,而且将会引领未来一段时间。 一些触觉敏锐的房企已经抢先占据了TOD的高地。龙湖集团是国内TOD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截至目前,该公司拟持有商业项目近100个,其中TOD项目数量占比近7成。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龙湖集团新增土地价值590.9亿元,其中便有5幅TOD项目用地,拿地金额接近196亿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万科集团已累计获取49个TOD项目,累计总投入2400亿元。其管理层在6月底的股东会上表示,未来万科在地产开发上有两个重点方向,分别为城市更新和TOD,虽然在业绩上还没有充分体现,但未来潜力很大,会为传统开发业务带来新的增长曲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介入TOD模式的开发商仅有寥寥十余家,其中既包括万科、龙湖、保利等全国布局的企业,也有京投发展、越秀地产等专注于深耕北京、广州等区域市场。分析人士认为,TOD确实是蓝海,但这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蓝海,对于企业综合实力要求太高,管理起来也极其复杂,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资格分享其中的巨大市场红利。 高一轩也曾公开表示,TOD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市场空间大,综合回报较高,因此成为众多房企的发力点。但TOD项目开发复杂,技术要求门槛高,且需要综合操盘能力,对于房企挑战也较大。在他看来,由于业态丰富、资金量大,TOD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优等生才能参与的业务。短平快、快周转、赚把钱就走人的传统地产开发模式,并不适用于TOD。 从已经在TOD市场占据一定份额的企业来看,大多是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的“三好生”。例如,作为“三道红线”中为数不多处于“绿档”的房企,龙湖集团的平均融资成本已经连续4年维持在4.5%的水平,2020年上半年的净负债率51.4%,在手现金784亿元,现金短债比为4.55倍,财务及盈利指标均属行业较优水准。较低的融资成本、充足的现金流,可以形成“投、建、管、融”的良性循环,撬动投资回报期较长的TOD项目。与此同时,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租赁住房、智慧服务等多元业态协同并举,以及突出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专业能力,也是龙湖能够在TOD赛道上保持长足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中信建投认为,贯穿“十四五”期间的最大国情便是中国进入城市化下半场。未来服务业、制造业、供应链的重整,包括科技创新的升级,大概率会在城市群里发生。因此,未来10年,龙湖也给自己锚定了方向,那就是紧随大势,聚焦TOD模式、深耕商业赛道,做城市的长期主义者。而TOD这条万亿级赛道,也将成为以龙湖、万科等为代表的行业优等生的专属。 (CIS)
互联网风口上的社区团购近日站在了舆论的风口。不仅如此,在产业及资本层面也引发了不小的反应。一时间,社区团购最终会不会“一地鸡毛”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目前,社区团购仍处在早期阶段,在补贴的诱惑下,其“预售+次日达+自提”的模式是不是真需求还有待验证。需要警惕的是,部分玩家借社区团购这一概念向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生动故事”,并无心恋战,等补贴战难以维持,最后只能留给供应商、小摊贩、消费者“一地鸡毛”。 更需要警惕的是,社区团购再次演化为一两家巨头的垄断游戏,“吃人家的终究要吐出来”,最后让供应商和消费者“困”在模式里,反被平台“薅了一把羊毛”。 回头看,社区团购,这个因疫情“吹又生”的买菜模式,实际上是由于互联网巨头进入再次成为焦点的。换句话说,一些用户的社区团购新需求并非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被互联网巨头们刺激倒逼出来的。 有人形容,资金入场、重金补贴、大举招人,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抢菜”的画面,像极了每一次风口到来的前夜。现阶段,补贴是推动社区团购开疆扩土的有力武器,这一招术对这些靠补贴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并不陌生,甚至称得上驾轻就熟。 但社区团购并非只是流量生意,而是对供应链资源、精细化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能力的沉淀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这就注定了社区团购是更为残酷严格的消耗战。在财务报表及投资人的压力下,玩家们的“补贴大旗”能扛多久?补贴停止后,用户黏性、团长积极性是否依然存在? 不应忽视的是,补贴下的社区团购已开始显现出受人争议的一面。近日,多家粮油商发文抵制社区团购平台补贴卖低价,原因是社区团购平台低价销售冲击超市客户,粮油商收到大量超市类代理商的投诉甚至要求退货。而另一个较大的争议是,社区团购是否夺走了小摊贩们的生计。虽然我们不应秉持道德化、静态视角看问题,但互联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显然有待于提高。 据了解,目前社区团购主要玩家已在北京、上海开启“地推模式”,全面进军一线城市已提上日程。也有玩家表示,会加速在全国各地开城,提供服务。希望玩家们在追逐市场份额和单量的同时,创新业务模式,加大技术赋能,保证商品质量,不“薅羊毛”,更不“留一地鸡毛”。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社区团购”争议背后,是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更多期待》所指出的那样: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1 中国房地产一向重视借鉴外部经验。用过的有香港模式,研究过还没用过的有美国、新加坡和德国模式。 现在,“房住,更炒”的香港模式完成历史使命,留下了黄金时代的回忆,也留下了土地财政和高房价的痛点。在它们的陪伴下,我们将再次进入新的摸索期。 此次调控已近4年,史上最长,未见终点。“房住不炒” 原则之下,行得通的长效机制仍付之阙如。 你看见的,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短兵相接。 房价高,那就“限房价,竞地价”;投机、投资购房,那就限购又限贷;无力购房,那就租购并举,发展长租公寓。 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有限竞房,我就偷工减料,或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狗”是指车位和装修;你限价,限出了一二手倒挂,楼市打新;长租公寓更狠,玩出了爆雷跑路和租客跳楼。 旧病未除,又添新疾。已近极限时刻的中国房地产,将走向何方?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看下美国、新加坡、德国模式。 美国要点是房产税和金融化。 新加坡要点是“鱼翅和白菜”论。商品房与福利房泾渭分明,前者放开价格,后者应保尽保。 德国模式的要点是“房住,不炒”。以平抑价格和全面管理,大搞“菜蓝子工程”,管你商品房、福利房还是租赁市场,一概白菜、土豆视之。 对我们来说,以靠谱度论三种模式,由低到高应该是美国、新加坡和德国。 对房产税,豪言观点一直未变:在可见的将来,不是说不可能,而是概率小到了可以忽视。 为什么隔段时间就有人提呢?最近,微信圈又频频出现十四五期间会征房产税的传闻。它表明楼市又出现了新症状(大城市),而调控手段不敷使用,不提房产税不足以平复情绪,对冲预期。 这方面写过好多文章,道理也已讲明。不赘。 相比之下,新加坡和德国模式有切实可取之处,前者的福利性住房,后者的发展租赁市场,妥善解决了安居问题,成为全球典范。 政策面的最新表态,是在两周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三个意思:坚持房住不炒,市场长期平稳发展,重视、规范和调控租赁市场。 是不是看见了德国模式的影子? 在德国,房住不炒、市场平稳是真的:1970—2017年,名义房价指数仅上涨2.3倍,年均只有2.6%。同期,英、法、美分别上涨52.8倍、16.1倍和12.5倍。 去除通胀影响,半个世纪里,德国实际房价累计下降了2.5%! 租售并举也是真的:住房自有率只有45%,55%国民租房住;租购同权,租赁条件良好,人均38平米;租约、租金变化都有规可依;规范业主,厚待租客,只要租客不愿意搬,业主不能强制。租来的房子,就跟自己家一样! 2 但凡事知易行难,人家的模式虽好,还要看自己实施的意愿和条件是否足够。 新加坡是福利房的典范,量足价廉。因为: 1、有操作基础。 城邦国家,居民分层清晰,收入透明化,福利房能做到有效和公平分配; 2、房地产非政治化。 虽然新加坡的商品房价居全球前列,真是鱼翅价!但占比仅为19%,而“白菜”比例高达81%,加之福利房能做到应保尽保,所以,商品房价再高,针对的也是有钱人和外国人,是茶杯里的风波。 德国是房住不炒的典范。因为: 1、它是全球实体经济的典范。它称第二,没有国家敢称第一。对此,开惯了德国汽车、用惯了德国电器的中国人,理解起来,无障碍。 实体经济发达,房地产就可以归位为普通行业。供给端,从来没有被当做过支柱产业;需求端,从来没有被当做投资热点,住房自有率不到我国的一半。 2、中小城市居多,分布平均,秉赋类同。产业发达与否,与城市大小无正相关效应。 宝马可以在慕尼黑,奔驰可以在斯图加特,大众就可以在一个叫狼堡的小城。大城市对资源没有虹吸效应,市场不易波动。 对我们来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大搞福利房或振兴租赁市场,需要便宜的土地和廉价的资金,谁来“埋单”? 在新加坡和德国,这当然是通过低价供地、优惠筹资、差别税收等组合措施,由政府最终“埋单”。 但在中国,这些条件或是不存在,或者呈反向呈现。比如大城市的超级优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房价过快上涨及造成的财富效应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和矛盾等。 这使得新加坡和德国模式看起来很美,但我们学起来很难。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所针对的“大城市突出的居住矛盾”,一是一二手房价倒挂导致的打新潮,二是租赁市场上,年轻人承租能力差及企业运营乱局。 解决打新,理论上有两个办法。 一是学新加坡的“鱼翅”,放开新房价格。事实上,今年早些时候,打新最火的深圳曾秀过“新加坡模式”表情包,但很快就没了下文。原因应该是放开鱼翅太贵,多搞白菜太累。 二是按照调控逻辑,一不做,二不休,对二手房也限价,管住C2C如星辰大海的二手房市场。一人一策?一房一策?这就不评价了吧。 如何发展租赁市场,会议提出了很多具体办法。 一是单列计划,增加租赁用地供应,并增加供地来源,如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二是完善市场监管,降低租赁税费,租购同权;三是调控租金。 细品发现:这几条不是难,而是太难。 租赁用地土地出让金怎么收? 只收底价,土地财政就受影响;如果加溢价,包袱就甩到了企业身上。头上三条红线,REITS又不开闸,房企买地做自持长租物业,有心无力。不信,去问问某头部房企。 至于集体和企事业用地,去问问村长和厂长,他们愿意以住宅用地出让,一次抱个大金娃娃?还是以租赁土地入股,几十年后才收齐租金,届时自己早已退休了呢? 况且,国企或其它讲政治的房企,运营租金可能还要低于平均水平(北京有实例),那村民们作为股东,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降低租赁税费?杯水车薪了。 实现租购同权?连官宣通稿都冠以了“逐步”二字,你懂的。 实现度较高的是“调控租金”。但,一因疫情影响,一线城市租金已然显性下跌,二则长租公寓爆雷的真正原因就是不赚钱,三因中国租金回报一向偏低,还不如定期存款利率,这三条线下,“调控租金”空间能有多大? 3 有好办法不能用,除了遗憾,还有尴尬。 经济工作会议照例强调了房住不炒,紧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听话听音,你就会明白,对于打新,除了不好管,恐怕也不想管。因为调控目标的核心是“稳”,它由限价和保量构成,保量甚至比限价更重要。 而一二手倒挂形成的打新,是熊市中保量的最佳办法,不知道有没有之一。这或是它尚未受到严厉禁止的重要原因。 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疫情也好、贸易战也罢,都不可能画上休止符,这都使得内循环和稳经济,仍是头等大事。 对于牵一发至少动大半身的房地产来说,现在最急迫的或许不是长效机制,而是“限价保量”再平稳走上几年,避免触发系统性风险。 做到这一点很有希望。尽管今年市场风声鹤唳,百年疫情叠加更严厉调控,也没有阻止全年销售额再创历史新高。 北京市场目前的数据表明,今年新房3000亿,二手房6000亿,妥妥的创历史纪录。啊,不愧是帝都,项目不多,仍贵为一个万亿级市场! 这说明,发展动能仍很充沛,也说明,我们还有时间。 一夜北风紧。 前望2021年,中国房地产不会有终极性解决方案,而是会继续在混沌中前行。 闲注:每当我写“埋单”,就有人纠正我是“买单”,其实不必。 “埋单”一词由来已久,源于广东话,是结账的意思。因为广州的饮食业,以前就有先食后结账的传统做法。从前做生意者年终结算,叫“埋年”;至茶楼酒肆,食毕开单结账,便是“埋单”。 除了我们的误解外,广东话里从来没有“买单”一词。
据港交所网站显示,稻草熊娱乐集团(以下简称“稻草熊”)已于日前通过港交所聆讯并更新聆讯后资料集,登陆港股主板的节奏进一步加快。 对于稻草熊,首先受到市场关注的是其背后坐拥刘诗诗、赵丽颖两大明星股东。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稻草熊真正独到的是其“平台型”运营模式,同时在IP资源和发行方面也具备较强实力。早在成立之初,稻草熊就与爱奇艺合作,率先尝试了“先网后台”的播放模式,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也体现了稻草熊敢于革新、全力拥抱市场变化的文化基因。 从招股书来看,稻草熊成立6年已经播放29部剧集,此外还握有大量IP待开发。 上述分析师表示,影视公司特殊之处在于,作品周期很长,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几乎在于操盘团队,“成熟的老牌影视剧公司往往采用项目制,多个项目同时开机,借此分散风险。近年来包括稻草熊、柠萌影业、五元文化在内的影视新贵渐露锋芒,在项目数量方面也有赶超之势。” 上半年收入5.8亿元,毛利率达23.4% 新媒体基因带动多元化发展 资料显示,稻草熊成立于2014年,其业务覆盖电视剧及网剧的投资、开发、制作和发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首轮播映剧集数目及剧集收入计,稻草熊的市场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六。作为头部影视类企业,其上市也备受市场瞩目。 从财务情况来看,稻草熊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第一,向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或第三方发行商出售自制版权剧集播映权;第二,向版权所有方买断剧集播映权出售给电视台、第三方发行商或网络视频平台;第三,网络视频平台的定制剧。其中,定制剧已成为稻草熊业务发展核心,通过向头部网络视频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剧集承制及制片管理服务,稻草熊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并最大程度降低了剧集发行风险。 2017年至2019年,稻草熊分别实现收入人民币5.43亿元、6.79亿元和7.65亿元;同期实现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6403万元、5153万元和6540万元。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人民币5.8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人民币7208万元。同时,2020年上半年稻草熊实现毛利1.356亿元,毛利率23.4%。这些均显示,即使身处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影视行业,稻草熊依然显示了良好的韧性,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从招股书来看,稻草熊作品播放平台分布平均,除与国内传统卫视紧密合作外,其亦与国内头部三大网络视频平台进行成功的合作,其中与爱奇艺合作更为紧密。 值得一提的是,爱奇艺亦是稻草熊第二大股东。2018年,爱奇艺完成对稻草熊的首轮投资,2020年爱奇艺进一步对稻草熊进行第二轮投资,并成为稻草熊第二大股东。由于稻草熊的互联网基因以及网台联动的发行模式,自2018年起,爱奇艺作为网络视频平台客户持续为稻草熊创造稳定收入。 事实上,据其招股书介绍,稻草熊和爱奇艺早在2015年便开始了业务的深度合作。彼时,受互联网普及和视频网站逐渐崛起影响,传统电视台的广告、发行等受到冲击,台网播出状态正处于强烈的竞争胶着时期,而稻草熊在这一拐点上,让其制作的《蜀山战纪之剑侠传奇》首先在爱奇艺上映,并随后在安徽卫视播出,首创“先网后台”模式,在业内引发风潮。 在新媒体基因的驱动下,稻草熊得以打造多赛道、多资源、多体量、多元化的剧集,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上述分析师认为,在视频网站已然占据绝对播出权重的今天,回望2015年稻草熊开创的“先网后台”模式,以及后续爱奇艺的入股,让稻草熊的新媒体基因在影视剧制作行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位擅长网剧的出品公司创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出品方的首选,影视剧通常选用“先网后台”或“台网同步”的方式进行轮播。网络播放平台以爱优腾(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为采购矩阵的基础,平台手中不但掌握采购权,还有大量定制剧的需求,他们就是收入的保障。 平台型运营模式 手握大量IP 随着网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以稻草熊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新贵抓住视频网站的东风迅速崛起。而稻草熊近年创见性地搭建了平台型运营模式,开放拥抱全行业创作人才,更被业内外津津乐道。 与传统影视制作公司不同,稻草熊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合作“平台”,它利用自己的专业团队、IP版权、销售发行等优势资源,敞开和所有市场中的内容、制作型公司合作,并同时聘请高能力的品控专家评估和判断项目,以确保能够在市场中吸引和选择到优质项目和优质创作者。由此,稻草熊亦可以与行业优秀创作团队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提高产能并形成协同效应。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合作方式和合作理念,将推动行业向更纵深的工业化发展。 这种平台型模式既解决了业界创作人的痛点,也能更好地实现各个制作和发行阶段的高效合作,缩短剧集从孵化到制作再到发行的周期。招股书显示,自提交影视剧项目备案至剧集实现首轮播映,稻草熊平均需要大约17.8个月,显著低于业内平均周期(约22.5个月)。 稻草熊同步还储备了大量的IP,但这些IP不仅仅是独自孵化,而是按照平台型的思路,交由市场中优势匹配的团队去创作。据招股书披露,公司现拥有30余个可影视化的优质IP储备,其中包括马伯庸的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目前稻草熊拥有多个筹备中剧集项目,也预示着其未来两年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稻草熊也对其发行能力充满自信。招股书显示,2019年稻草熊是唯一一家在五大电视台(包括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及北京卫视)和三大网络视频平台(包括爱奇艺、优酷及腾讯视频)都有发行新剧集的剧集发行商和制片商,其剧集从获得发行许可证到首播的时间基本不超过半年,远低于行业平均时间约12个月。 从本次募资投向来看,稻草熊亦主要用于剧集制作相关事项,持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招股书显示,公司本次募资金额将用于,第一,剧集制作,用于包括《公子倾城》、《月歌行》、《浮图缘》等预期于2021年或2022年播映的剧集;第二,剧集制作行业相关的收购;第三,收购IP;第四,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上述分析师表示,经过过去几年回调,影视行业已经进入筑底阶段,尽管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影视剧开机率有所下滑,但疫情不确定性影响正在消除,未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能力将成为各大平台的核心力量,而在网剧时代,原创剧集的制片方与平台方的收入模式更加趋向于分成模式,换句话说,收入流量都将流向拥有更好内容、更优模式和更高效率的公司,强者更强。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潜力 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力提速 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动能加速形成 “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公司在疫情期间开放了旗下猿题库、小猿搜题、小猿口算、斑马AI课等全部学习产品的核心功能,为学生在寒假延长期内提供全场景的学习支持。”在线教育公司猿辅导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据他介绍,目前猿辅导正价课用户已经突破了400万。 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直播带货……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大考,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潜力加速释放。5G、工业互联网等赋能传统产业,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为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多新动能。 消费新业态加速演进 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本就火爆的在线教育市场也持续升温。据猿辅导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疫情期间,猿辅导向全国中小学生提供5万分钟免费直播课,超过3800万中小学生实时在线学习。“猿辅导今年业务发展迅速并在持续创新,尤其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也因此收获了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该负责人表示。 猿辅导只是一个缩影。当前,在线教育行业迅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已成大趋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4230亿元,用户规模预计达3.31亿人。 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直播带货……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潜力也加速释放。根据商务部披露数据,前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9.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3%。 “消费互联网中,疫情加速了中国的数字化进程,老百姓线下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例如在线生鲜购物、直播带货、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清科资本执行董事李梅表示,一些生鲜购物平台的网上订单数量是去年同期的3-4倍;全国近200家公立医疗机构及近100家企业互联网医院针对疫情提供在线义诊。各行业的线下生意向线上转移渗透,这个影响是长远的。 以互联网医疗为例,据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问诊市场规模将达220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将增至680亿元。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在线问诊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政府也在为数字经济不断提供相配套的政策支持,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助力。今年7月和9月,国务院办公厅相继颁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化促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除了消费新业态加速演进之外,传统产业的线上化、数字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如今,浪潮云洲QID平台为产品赋予唯一的标识,“一物一码”让产品有了“身份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部数据在智能管理系统上一览无余,质量管理更加有保障。据介绍,通过“一物一码”试点,生产线上一款产品每年成本节约可达120万元,发现质量问题时间从7天缩短到实时,质量不合格率降低50%以上。 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成品质量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这“一升一降”之间,折射出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趋势。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表示,尽管今年疫情影响让许多企业遭遇了危机,但“危”中有“机”,数字化的机遇激发了各行各业企业的转型。今年到目前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128万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疫情防控和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规模同比增速为8%。 这并非个案。面向消费品制造领域,天创时尚联合坤湛科技联手打造了鞋履行业C2M模式,智能化生产线上不仅装上了摄像头,搭起了电商直播间。“通过消费大数据可直接了解消费偏好,帮助工厂实时观测市场反应,智能排产系统为传统企业控制库存、拓展销路提供了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闵万里表示。 当前数字技术带动传统产业产出增长、效率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日前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达2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8%。“尽管2020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这个数据将有更大幅的提升。”李梅说。 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 与此同时,5G等新基建也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近70万个,终端连接数超1.8亿。业内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直接投资累计将达到1.7万亿元,5G商用将带来超过8万亿元的新增产出。 “无论哪种模式的数字化新业态,都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今年国家积极发展‘新基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计算中心等数字基建是新基建的核心,大力发展新基建,有利于培育更多B端新模式新业态。”王洪添表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我国近几年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大的贡献,形成以科技驱动、边际成本约等于零、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新形态。 作为经济发展动能的科技创新也需要合适政策的支持。对此,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建议,一方面保证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出台政策,让企业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从而释放科技创新的市场活力。“科研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只是引导者,要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的特点和产业生态布局,制定好政策,做到四两拨千斤,利用市场力量建立地方的科研体系。”朱岩表示。(张莫 郭倩 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