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0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季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最新央行评级1级至5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 银发〔2020〕123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保监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稳企业保就业支持政策,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按照一定比例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 自2020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季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最新央行评级1级至5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购买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贷款期限不少于6个月。 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购买上述贷款的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 二、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支持,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内外部信用信息,提高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和管控水平。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特点,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鼓励提升信用贷款中长期授信额度。要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发放效率。 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着力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要建立2020年3月1日起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专项台账,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并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要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可要求企业提供稳岗承诺书;贷款期间,企业应当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要把控好信贷风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积聚。 三、强化协作,压实责任,狠抓落实 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和财政、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强化政策传导,狠抓贯彻落实,支持小微企业正常经营和就业稳定。通过开展信用贷款专项行动等多种形式,提高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服务能力。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做好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投放情况监测评估,防范政策执行中的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推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升,确保政策取得实效。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财 政 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0年6月1日
原标题:多部门: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2020年6月1日,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和《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延期还本付息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延期还本付息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其他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大型国际产业链企业(外贸企业)等有特殊困难企业的贷款,可由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 《延期还本付息通知》强调,对于普惠小微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应延尽延。同时,为充分调动地方法人银行积极性,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对地方法人银行给予其办理的延期还本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的1%作为激励。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部门在考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20年经营绩效时,应充分考虑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影响,给予合理调整和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信用贷款支持通知》明确,自2020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信用贷款支持通知》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 通过实施上述政策,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无还本续贷,稳定小微企业融资性现金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责任编辑:DF529)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花长春、张捷 货币政策仍处于大的宽松周期里,但发生较明显的微调,从“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 摘 要 “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一定程度可理解为央行通过自身扩表推动“宽信用” “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类似于定向质押逆回购,方式接近委托贷款,不同的是带有杠杆效应; “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相当于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将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收益提高1个百分点; 在“央行票据互换(CBS)”中,央行“负债端”央票增加(具体为“债券发行”),相应银行补充资本,弥补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央行“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已推动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6万亿,多种渠道融资支持规模在16万亿 通过“直达实体经济新创设工具”,央行“资产端”以“再贷款、再贴现”等形式增加2.24万亿,对小微企业信用支持在6.2万亿。 包括“直达实体经济新创设工具”在内多种渠道,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规模在16万亿,2020年新增9万亿以上。 货币政策仍处于大的宽松周期里,但发生较明显的结构性微调,即从“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 M2里企业存定期、与财政有关的单位“其它存款”的明显上升以及M2-M1增速差的持续扩大,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宽信用”的趋势; 后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直达实体经济工具”落地,应该对“宽信用”看得更乐观一些。 正 文 一、“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一定程度可理解为央行通过自身扩表推动“宽信用” 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里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信贷方面的一些工具。比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再贷款,甚至直接让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至2021年等。近期,我们看到了新创设工具的迅速落子。6月1号央行联合多部委发的三个文落脚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值得关注的是创设两个新直达实体经济工具。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工具,我们做一解读。 1.1 “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类似于定向质押逆回购,方式接近委托贷款,不同的是带有杠杆效应 银发〔2020〕123文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看点有四方面:(1)央行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购买范围为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贷款期限不少于6个月;(3)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坏账损失均由放贷银行承担;(4)购买上述贷款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a、央行“资产端”扩张,增加4000亿元再贷款,记在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里。央行类似放了以1万亿定向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为质押的4000亿逆回购。时间期限是一年。 b、商业银行“资产端”增加1万亿定向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c、在如上过程中,央行以4000亿元撬动1万亿新增实体信贷,实现了资金的杠杆效应,相应支付的成本是4000亿资金*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利率。这也是放贷银行收益。从放贷银行潜在成本来看,是全部1万亿新增信用贷款的坏账损失风险。 1.2 “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相当于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将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收益提高1个百分点。在此过程中,央行“资产端”增加400亿再贷款,推动3.7万亿延期还本。 银发〔2020〕122号创设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主要看点是:(1)央行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2)对于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 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工具已合计覆盖7万亿本金。这次新覆盖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贷款本金3.7万亿。此前,2020年3月1号下发的银保监发〔2020〕6号已覆盖3.4万亿左右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二者合计7万亿。 1.3 在“央行票据互换(CBS)”中,央行“负债端”央票增加(具体为“债券发行”),相应银行补充资本,弥补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5月26号,中国人民银行重启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CBS是2019年1月24日创设的。CBS实际上是将银行流动性差的永续债置换为流动性好的央行票据。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的银行永续债是属于MLF、TMLF、SLF和再贷款的合格担保品范围的。 在“央行票据互换(CBS)”中,央行“负债端”央票增加(具体为“债券发行”),相应银行补充资本,弥补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举例来说,A银行发行1000万永续债,经过B银行购买后,与央行进行CBS操作。在这个过程中,B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化,但资产端结构调整(表1)。央行“负债端”(具体为“债券发行”科目)增加1000万央票,相应补充A银行资本。 如上,我们看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推动信贷扩张的特点: 第一、基本都不同程度涉及央行资产或负债端直接扩张。例如,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央票互换记在负债端“债券发行”。 第二、央行某种程度上绕过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扩信用的依赖性减弱。在经济下行时,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往往是降低的,因此,信用更多是顺周期的。“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 使得央行在推动信用扩张中地位和主动性更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依赖。例如,在CBS操作种,B银行充当了A银行和央行之间管道的角色,类似于央行给A银行补充资本。再例如,在“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中,央行资金实际是定向直接购买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第三、“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用扩张对某个实体产业链例如房地产的依赖。 如上三个特点使得“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在推动信贷扩张中的效果更好。因此,我们也看到了非常明显的信贷扩张效应。 二、央行通过“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等已推动对小微企业新增信用扩张9万亿以上 2.1 通过“直达实体经济新创设工具”,央行“资产端”以“再贷款、再贴现”等形式增加2.24万亿,对小微企业信用支持在6.2万亿。 第一、银发〔2020〕123文创设的“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用4000亿带动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新增1万亿。 第二、银发〔2020〕122号“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央行用400亿新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3.4万亿延期。 第三、央行此前推出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合计1.8万亿。 如上三项都是央行“直达实体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合计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在6.2万亿。“创新直达实体经济工具”,后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6月1日公布的银发〔2020〕120号(《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还提到多种渠道。目前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规模在16万亿,2020年新增9万亿以上。 第一、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体量在4.6万亿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6月1号央行联合多部委发布的银发〔2020〕120号(《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此予以强调。照此要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3028亿以上。参考此增速,则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在46668亿元。截止2019年底,全部商业银行(包括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6671亿元(图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571亿元,占比28%(图2)。 第二、小微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在1.3万亿左右。 银发〔2020〕120号提到:(1)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3000亿元;(2)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相应释放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参考)。 第三、开发性、政策性银行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按照银发〔2020〕120号要求这个要在2020年6月底前落实到位。 2.2 后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直达实体经济工具”落地,“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 实际上,近期M2和M1的背离清晰地展示了“宽信用”趋势。年初以来M1增速显著低于M2。拆解M2分项,我们看到,居民储蓄存款(占M2的42%)增速变动不大,稳在13%左右,快于M1的4-5%;企业的定期存款(占M2的19%)的增速上升4个点左右,由之前的7%左右到现在的同比11%。另外,单位的其它存款(估计和财政相关)增速上升最大,由2019年的不到7%上升到现在的19%同比增速,不过,这块份额占M2只有12%,约24万亿左右。 企业存定期、与财政有关的单位“其它存款”的明显上升以及M2-M1增速差的持续扩大,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宽信用”的趋势。这背后是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映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 货币政策仍处于大的宽松周期里,但发生较明显的结构性微调,即从“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宽货币”下充裕的狭义流动性投放更加有利于债券为代表的金融资产,而“宽信用”则通过推动实体经济的恢复形成更有利于权益的环境。 (本文作者介绍: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全球经济学家)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花长春、张捷 货币政策仍处于大的宽松周期里,但发生较明显的微调,从“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 摘 要 “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一定程度可理解为央行通过自身扩表推动“宽信用” “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类似于定向质押逆回购,方式接近委托贷款,不同的是带有杠杆效应; “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相当于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将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收益提高1个百分点; 在“央行票据互换(CBS)”中,央行“负债端”央票增加(具体为“债券发行”),相应银行补充资本,弥补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央行“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已推动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6万亿,多种渠道融资支持规模在16万亿 通过“直达实体经济新创设工具”,央行“资产端”以“再贷款、再贴现”等形式增加2.24万亿,对小微企业信用支持在6.2万亿。 包括“直达实体经济新创设工具”在内多种渠道,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规模在16万亿,2020年新增9万亿以上。 货币政策仍处于大的宽松周期里,但发生较明显的结构性微调,即从“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 M2里企业存定期、与财政有关的单位“其它存款”的明显上升以及M2-M1增速差的持续扩大,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宽信用”的趋势; 后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直达实体经济工具”落地,应该对“宽信用”看得更乐观一些。 正 文 一、“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一定程度可理解为央行通过自身扩表推动“宽信用” 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里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信贷方面的一些工具。比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再贷款,甚至直接让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至2021年等。近期,我们看到了新创设工具的迅速落子。6月1号央行联合多部委发的三个文落脚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值得关注的是创设两个新直达实体经济工具。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工具,我们做一解读。 1.1 “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类似于定向质押逆回购,方式接近委托贷款,不同的是带有杠杆效应 银发〔2020〕123文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看点有四方面:(1)央行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购买范围为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贷款期限不少于6个月;(3)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坏账损失均由放贷银行承担;(4)购买上述贷款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a、央行“资产端”扩张,增加4000亿元再贷款,记在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里。央行类似放了以1万亿定向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为质押的4000亿逆回购。时间期限是一年。 b、商业银行“资产端”增加1万亿定向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c、在如上过程中,央行以4000亿元撬动1万亿新增实体信贷,实现了资金的杠杆效应,相应支付的成本是4000亿资金*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利率。这也是放贷银行收益。从放贷银行潜在成本来看,是全部1万亿新增信用贷款的坏账损失风险。 1.2 “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相当于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将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收益提高1个百分点。在此过程中,央行“资产端”增加400亿再贷款,推动3.7万亿延期还本。 银发〔2020〕122号创设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主要看点是:(1)央行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2)对于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 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工具已合计覆盖7万亿本金。这次新覆盖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贷款本金3.7万亿。此前,2020年3月1号下发的银保监发〔2020〕6号已覆盖3.4万亿左右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二者合计7万亿。 1.3 在“央行票据互换(CBS)”中,央行“负债端”央票增加(具体为“债券发行”),相应银行补充资本,弥补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5月26号,中国人民银行重启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CBS是2019年1月24日创设的。CBS实际上是将银行流动性差的永续债置换为流动性好的央行票据。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的银行永续债是属于MLF、TMLF、SLF和再贷款的合格担保品范围的。 在“央行票据互换(CBS)”中,央行“负债端”央票增加(具体为“债券发行”),相应银行补充资本,弥补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举例来说,A银行发行1000万永续债,经过B银行购买后,与央行进行CBS操作。在这个过程中,B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化,但资产端结构调整(表1)。央行“负债端”(具体为“债券发行”科目)增加1000万央票,相应补充A银行资本。 如上,我们看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推动信贷扩张的特点: 第一、基本都不同程度涉及央行资产或负债端直接扩张。例如,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央票互换记在负债端“债券发行”。 第二、央行某种程度上绕过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扩信用的依赖性减弱。在经济下行时,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往往是降低的,因此,信用更多是顺周期的。“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 使得央行在推动信用扩张中地位和主动性更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依赖。例如,在CBS操作种,B银行充当了A银行和央行之间管道的角色,类似于央行给A银行补充资本。再例如,在“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中,央行资金实际是定向直接购买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第三、“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用扩张对某个实体产业链例如房地产的依赖。 如上三个特点使得“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在推动信贷扩张中的效果更好。因此,我们也看到了非常明显的信贷扩张效应。 二、央行通过“直达实体经济创设工具”等已推动对小微企业新增信用扩张9万亿以上 2.1 通过“直达实体经济新创设工具”,央行“资产端”以“再贷款、再贴现”等形式增加2.24万亿,对小微企业信用支持在6.2万亿。 第一、银发〔2020〕123文创设的“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用4000亿带动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新增1万亿。 第二、银发〔2020〕122号“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央行用400亿新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3.4万亿延期。 第三、央行此前推出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合计1.8万亿。 如上三项都是央行“直达实体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合计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在6.2万亿。“创新直达实体经济工具”,后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6月1日公布的银发〔2020〕120号(《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还提到多种渠道。目前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规模在16万亿,2020年新增9万亿以上。 第一、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体量在4.6万亿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6月1号央行联合多部委发布的银发〔2020〕120号(《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此予以强调。照此要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3028亿以上。参考此增速,则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在46668亿元。截止2019年底,全部商业银行(包括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6671亿元(图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571亿元,占比28%(图2)。 第二、小微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在1.3万亿左右。 银发〔2020〕120号提到:(1)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3000亿元;(2)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相应释放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参考)。 第三、开发性、政策性银行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按照银发〔2020〕120号要求这个要在2020年6月底前落实到位。 2.2 后续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直达实体经济工具”落地,“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 实际上,近期M2和M1的背离清晰地展示了“宽信用”趋势。年初以来M1增速显著低于M2。拆解M2分项,我们看到,居民储蓄存款(占M2的42%)增速变动不大,稳在13%左右,快于M1的4-5%;企业的定期存款(占M2的19%)的增速上升4个点左右,由之前的7%左右到现在的同比11%。另外,单位的其它存款(估计和财政相关)增速上升最大,由2019年的不到7%上升到现在的19%同比增速,不过,这块份额占M2只有12%,约24万亿左右。 企业存定期、与财政有关的单位“其它存款”的明显上升以及M2-M1增速差的持续扩大,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宽信用”的趋势。这背后是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映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 货币政策仍处于大的宽松周期里,但发生较明显的结构性微调,即从“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转变。“宽货币”下充裕的狭义流动性投放更加有利于债券为代表的金融资产,而“宽信用”则通过推动实体经济的恢复形成更有利于权益的环境。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晓蕾 “新基建”的推进以及疫情带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智能化,进而促进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主体信用,而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日前,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刘晓蕾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探讨了金融智能化时代的信用转型。 2020 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全球股价下跌。美股多次触发熔断,跌幅一度超过17%,创下11 年来最大跌幅。为了救市,美联储把基准利率几乎降到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政策力度甚至超过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量化宽松救市的程度。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中国2020 年1、2 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跌13.5%,城镇调查失业率升高到6%,形势严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的主旨演讲《关于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几个视角》中提到,“我们有2000 多万的小微企业法人,此外还有6000 多万的个体工商户,这些小微企业占了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 和50% 以上的税收”。而中国人民银行各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则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一直在30%左右。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对经济的作用与其得到的信贷支持严重不符。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鉴于中小微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疫情过后,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重要性比以往更甚。 未来企业融资模式转型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等契机,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20 年3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的开展,加上疫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会极大影响未来融资模式。促进国内的融资模式,从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年,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超过14 万亿。中国人民银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大型企业应付账款2019 年比2018 年同比增长42.7%,而小型、微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37.8% 和43.7%。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大企业本身也会面临资金紧张,大企业拖延账期的情况只会更严重。而小微企业会面临更紧张的流动资金紧缺,解决应收账款融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很重要途径。 中小微企业通常自身信用较差,仅凭借自身信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传统银行贷款对抵押品要求很高。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MES)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未能获得贷款的原因中,48.7% 是因为缺少抵押品。 笔者与合作者的一篇论文《资产证券化(ABS)脱离主体信用的影响》分析了资产证券化(ABS)市场首例监管账户破产隔离裁定事件对信贷脱离主体信用的影响。2019 年10 月底,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执行裁定书》,支持山西证券作为案外人对融信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与其债权人借款合同纠纷诉讼保全一案中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监管账户作为执行标的的异议,认为该监管账户的资金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益,依法对该账户中止执行。这一裁定标志着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真正脱离原始权益人信用,依靠底层资产信用独立存在。我们发现相比银行主体的ABS,企业为原始权益人发行的ABS 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更正面;民企以及非上市公司对这一事件反应更正面。这一结果反映出民企、非上市公司对脱离主体信用而使用资产信用存在相当高的需求。 数字化和区块链助力 过去融资模式没有重视资产信用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比如2012 年的上海钢贸爆仓事件,在仓单质押贷款中出现了大量重复质押以及空单质押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是仓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仓单为代表的底层资产(库存)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统计以及信息共享。疫情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金融智能化,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企业经营流程信息化,经营流程产生的数据可以实时收集。5G 和物联网的应用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数据加密上链可以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为新融资方式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新的融资模式其实早已出现,比如阿里小贷从2010年开始就通过网络交易数据给淘宝上的小商户发放贷款。其后阿里小贷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使得贷款流通,扩大了贷款规模。但这个阶段服务用户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由于其电商企业的性质,数据获得比较容易。扫码支付兴起后,蚂蚁金服转战线下,帮助小微企业(码商)做数字化转型。比如为线下餐馆通过在线点单,后厨供应链自动化管理等,促进企业经营流程信息化,然后进一步通过经营流程自动化产生的数据控制交易信用为“码商”发放贷款。 近些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信息在区块链多个节点上共享也有助于实现信息的不可篡改。浙商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并发行浙商链融ABS 产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以及多家商业银行2018 年9 月推出“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把对外贸易产生的单据上链,同时联合多家银行为贸易商就可信单据发放贷款。到2020 年初,该平台应用已上链运行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等多项业务,业务量超过900 亿元。 区块链技术主要解决上链数据不可篡改的问题。但是上链数据如何保持真实性,还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化转型,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5G 的推进,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提升,将有助于保证数据产生的真实性。聚均科技等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在尝试使用物联网技术,从实体公司运营中收取可信数据,并将其用于融资风控。 简而言之,随着“新基建”的推进,疫情带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智能化,进而促进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主体信用,而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晓蕾 “新基建”的推进以及疫情带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智能化,进而促进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主体信用,而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日前,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刘晓蕾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探讨了金融智能化时代的信用转型。 2020 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全球股价下跌。美股多次触发熔断,跌幅一度超过17%,创下11 年来最大跌幅。为了救市,美联储把基准利率几乎降到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政策力度甚至超过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量化宽松救市的程度。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中国2020 年1、2 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跌13.5%,城镇调查失业率升高到6%,形势严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的主旨演讲《关于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几个视角》中提到,“我们有2000 多万的小微企业法人,此外还有6000 多万的个体工商户,这些小微企业占了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 和50% 以上的税收”。而中国人民银行各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则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一直在30%左右。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对经济的作用与其得到的信贷支持严重不符。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鉴于中小微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疫情过后,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重要性比以往更甚。 未来企业融资模式转型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等契机,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20 年3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的开展,加上疫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会极大影响未来融资模式。促进国内的融资模式,从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年,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超过14 万亿。中国人民银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大型企业应付账款2019 年比2018 年同比增长42.7%,而小型、微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37.8% 和43.7%。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大企业本身也会面临资金紧张,大企业拖延账期的情况只会更严重。而小微企业会面临更紧张的流动资金紧缺,解决应收账款融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很重要途径。 中小微企业通常自身信用较差,仅凭借自身信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传统银行贷款对抵押品要求很高。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MES)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未能获得贷款的原因中,48.7% 是因为缺少抵押品。 笔者与合作者的一篇论文《资产证券化(ABS)脱离主体信用的影响》分析了资产证券化(ABS)市场首例监管账户破产隔离裁定事件对信贷脱离主体信用的影响。2019 年10 月底,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执行裁定书》,支持山西证券作为案外人对融信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与其债权人借款合同纠纷诉讼保全一案中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监管账户作为执行标的的异议,认为该监管账户的资金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益,依法对该账户中止执行。这一裁定标志着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真正脱离原始权益人信用,依靠底层资产信用独立存在。我们发现相比银行主体的ABS,企业为原始权益人发行的ABS 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更正面;民企以及非上市公司对这一事件反应更正面。这一结果反映出民企、非上市公司对脱离主体信用而使用资产信用存在相当高的需求。 数字化和区块链助力 过去融资模式没有重视资产信用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比如2012 年的上海钢贸爆仓事件,在仓单质押贷款中出现了大量重复质押以及空单质押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是仓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仓单为代表的底层资产(库存)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统计以及信息共享。疫情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金融智能化,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企业经营流程信息化,经营流程产生的数据可以实时收集。5G 和物联网的应用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数据加密上链可以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为新融资方式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新的融资模式其实早已出现,比如阿里小贷从2010年开始就通过网络交易数据给淘宝上的小商户发放贷款。其后阿里小贷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使得贷款流通,扩大了贷款规模。但这个阶段服务用户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由于其电商企业的性质,数据获得比较容易。扫码支付兴起后,蚂蚁金服转战线下,帮助小微企业(码商)做数字化转型。比如为线下餐馆通过在线点单,后厨供应链自动化管理等,促进企业经营流程信息化,然后进一步通过经营流程自动化产生的数据控制交易信用为“码商”发放贷款。 近些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信息在区块链多个节点上共享也有助于实现信息的不可篡改。浙商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并发行浙商链融ABS 产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以及多家商业银行2018 年9 月推出“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把对外贸易产生的单据上链,同时联合多家银行为贸易商就可信单据发放贷款。到2020 年初,该平台应用已上链运行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等多项业务,业务量超过900 亿元。 区块链技术主要解决上链数据不可篡改的问题。但是上链数据如何保持真实性,还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化转型,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5G 的推进,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提升,将有助于保证数据产生的真实性。聚均科技等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在尝试使用物联网技术,从实体公司运营中收取可信数据,并将其用于融资风控。 简而言之,随着“新基建”的推进,疫情带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智能化,进而促进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主体信用,而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时隔14个月,又一家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评级市场。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对美国惠誉评级公司(Fitch Ratings)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公司——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简称“惠誉博华”)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接受惠誉博华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部分债券品种评级业务的注册。 这标志着,继2019年标普全球公司获准入场之后,惠誉评级公司成为第二家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 业界观察人士表示,外资评级机构接连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是金融开放的重要表现,但它们同样面临着发行人强势、国内外信评人员薪酬差异大等现实问题,对这些机构能否够迅速抢占市场并不乐观。 已有两家外资获准入场 根据2018年3月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银行间市场的评级牌照分为A、B两类。其中,A类信用评级机构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全部类别的信用评级业务,B类信用评级机构则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部分类别的信用评级业务。此次惠誉博华获准开展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B类信用评级业务的注册,业务范围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机构债券、结构化产品信用评级业务。 业内人士介绍,惠誉博华目前开展评级业务的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主体)和结构融资(包括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卡资产支持证券、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等)。惠誉博华目前仍无法对非金融机构,也就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信用主体展开评级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抢先于2019年1月进入中国市场的标准普尔已经斩获A类信用评级牌照,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全部类别的信用评级业务。 2019年7月11日,国际评级巨头标普的中国子公司标普信评发布了获得牌照后的首个本土评级结果: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工银租赁)主体信用等级为“AAA”,展望稳定。标普称,其为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评定主体信用等级采用的基准为“bbb-”,工银租赁“a”个体信用状况较这一基准高出5个子级。据悉,标普将投机级和投资级分界点定在AA上。 一季度债券违约创新高 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债券市场单季度违约金额创出新高。 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共有15家发行人的46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580.82亿元。一季度新增违约发行人7家,主要集中在北京,行业分布和公司属性分布则较为分散。从违约原因来看,流动性恶化成为新增违约事件的主要原因,部分违约事件中发行人内控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新冠疫情冲击下,行业景气度下降、实体经济流动性不足也加剧了发行人的违约风险。 新世纪评级研发部认为,在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并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实体经济流动性压力将逐步缓和,发行人因流动性不足引发的信用风险也将有所改善;但在国内经济增长恢复正常的内外部压力依然较大、政策效果传导仍需时间的情况下,债券发行人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压力,短期内债券市场仍存在违约事件持续增加的可能。 不断增加的债券爆雷事件也令发债公司、做债券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再添阴影。本应提早作出风险提示,却往往只能在公司构成违约之后再下调评级,让债券投资人倍感失望。眼下国内金融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投资人也对外资评级机构寄予厚望。 外资评级机构路还长 毫无疑问,外资主流评级机构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丰富投资者的评级选择,便于投资者获得针对债券主体更全面的评级分析,也可以在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带给国内评级机构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相关评级机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然而,在偌大的中国市场,零星闯入的外资评级机构能发挥多大的改变作用,至少短期之内业内人士并不乐观。 谦颐资产认为,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国际评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独立开展评级业务是未来的大趋势。但是,这些机构要在国内信用分析的核心领域发挥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由于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境外对于中国国家主权的评级并不是最高等级,仅是中高等级,因此中国公司境外主体评级明显低于境内。也因此,国际评级机构境内子公司独立在中国市场全面开展业务后,将如何协调境内外评级差别,值得进一步关注。另一方面,国际评级公司主要采用量化计量的方式进行评级,但是国内企业存在财务数据可靠性局限、数据积累量不足,且数据周期较短等问题。核心信用评估量化模型对于判断头部(信用风险极低)标的以及尾部(违约概率极高)标的具有一定有效性。但是,对于信用资质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标的,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据了解,这同时也是国内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因为国内主流量化信用评级模型也主要借鉴国际评级机构的方法论。从评级结果来看,截至2019年底,交易所公募信用债存量债券中93%主体评级在AA以上。根据央行发布的评级分类、评级符号和内涵指引,发行主体信用等级AA,意味着“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很强;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简而言之,高度集中的评级对于个体信用分析的参考性价值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