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在风口浪尖的信用评级机构迎来监管整顿。12月14日,北京证监局公布了对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金诚”)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 决定书显示,经查,东方金诚存在以下违规事实:信息系统不足以支撑开展评级业务的内控及合规管理要求。部分项目评级模型定性指标上调理由依据不充分;未对影响受评主体偿债能力的部分重要因素进行必要分析;使用了不满足假设条件的评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北京证监局称,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第五条、第七条第三项的规定。依据《暂行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现决定对东方金诚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期限3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 除内控及合规管理面临违规以外,东方金诚近期还卷入量钱评级的腐败窝案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昨日发布信息称,知名评级机构东方金诚原总经理金永授、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崔润海近日被“双开”,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随案移送。 “东方金诚系列腐败案是典型的小行业、大腐败。”中纪委称,作为国有信用评级机构高管,金永授和崔润海凭借手中的金融资源和职务便利,损公肥私搞利益输送,肆意妄为收受财物,涉案金额巨大。 信用评级是指以一套相关指标体系为考量基础,标示出各类市场参与者及各类金融工具发行主体偿付其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度量违约风险程度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分为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项目信用评级、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广泛运用于债券市场等金融活动中。 通常,被评定机构评定信用等级越高,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成本越低;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越高,被投资人采用的越多。因此,资本市场中发行人普遍具有获取权威信用评级机构高信用等级的动机,这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评级寻租空间。 据了解,针对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东方金诚已建立市场人员团队营销机制,要求项目承揽过程中由两名以上市场人员共同参与,单位或团队负责人介入客户管理,避免市场人员向客户私许级别等问题;建立客户回访机制,对级别调整、退款及风险项目进行抽查,排查是否存在廉洁问题。 此外,东方金诚还探索建立外部评审专家库,对调级和违约等项目实行评级结果复评,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型评级系统等,多措并举弱化评级主观影响,压缩评级寻租空间。 作为债券市场的“看门人”,信用评级机构身担重任。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永煤、紫光等“AAA”评级企业违约事件,引发债券市场剧烈震荡,由此暴露出信用评级市场评级虚高、评级区分度不够、事前预警功能弱等行业“痼疾”,从而引发投资者质疑,令行业公信力“褪色”。 对于这些问题,金融监管部门予以重点关注。日前,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直指评级行业中存在的评级虚高、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 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核心观点 一级市场 发行规模方面,本期信用债(含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总规模1550.63亿元,偿还总规模2115.63亿元,净融资额-565.00亿元。发行利率方面,从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估值来看,1年期和3年期不同等级发行利率均处于下行态势。按发行额来看,主体评级AAA级占比65.54%,AA+级占比16.26%,AA级占比18.20%。 二级市场 本期信用债合计成交5181.55亿元。银行间市场是公用事业行业比较热门,交易所市场是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行业受到较多关注。本期3年期和5年期中票收益率均有所下行。期限利差方面,3年期和5年期中票期限利差均有所收窄。信用利差方面,AA+和AA级不同期限中票信用利差有所走扩。 等级变动 本期无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和债项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本期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共1家企业的4只债券,为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事件概览 本期负面事件有(1)长江租赁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2)上海新文化(行情300336,诊股)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兑付风险警示、(3)上海海越航运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4)安徽省华安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利息。 风险提示 关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体利差的影响。 报告正文 1、一级市场 1.1 发行数量 发行规模方面,本期信用债(含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总规模1550.63亿元,偿还总规模2115.63亿元,净融资额-565.00亿元。 发行类型方面,本期信用债发行中短融占比55.23%,企业债占比4.75%,公司债(含私募)占比26.76%,中票占比9.27%,PPN占比3.99%。 发行行业方面,本期信用债发行行业主要包括建筑装饰、公用事业、综合、交通运输、房地产、通信、商业贸易,发行金额占比32.11%、28.55%、13.25%、10.49%、3.74%、2.95%、2.95%。 1.2 发行利率 发行利率方面,从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估值来看,1年期和3年期不同等级发行利率均处于下行态势。 1.3 发行等级 按发行额来看,主体评级AAA级发行额705.44亿元,占比65.54%,AA+级175.00亿元,占比16.26%,AA级195.95亿元,占比18.20%。 2、二级市场 2.1 交易概况 本期信用债合计成交5181.55亿元。分类别看,中票、短融、PPN分别成交2360.59亿元、1640.14亿元、572.84亿元,企业债和公司债分别成交345.89亿元和262.08亿元。 本期银行间成交最活跃的个券是20南电SCP012、20电网SCP048、20东航股SCP032、20电网SCP045、20中电投SCP031、20广州地铁SCP007、20中电投MTN025、20龙源电力SCP016、20闽高速SCP005、20湖南轨道SCP002,银行间市场是公用事业行业比较热门。上交所最活跃个券是16南山01、20风电05、20邮政02、20苏交01、20京投01,深交所则是16融地01、20联新01、16富力11、20吉控01、20深投02,交易所市场是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行业受到较多关注。 2.2 收益走势 本期3年期和5年期中票收益率均有所下行。3年期AAA、AA+、AA中票收益率分别变动-15.54BP、-6.65BP、-6.65BP至3.59%、4.03%和4.35%;5年期AAA、AA+、AA中票收益率分别变动-10.63BP、-3.63BP、-2.63BP至3.83%、4.26%和4.65%。 2.3 期限利差 采用AAA级各期限中短期票据的差异作为利差标的。2020年12月25日,3年期与1年期、5年期与1年期利差分别为39.59 BP、64.00BP,相比于上期分别变动-5.65BP、-0.74BP。3年期和5年期中票期限利差均有所收窄。 2.4 信用利差 采用各期限各等级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与对应期限的中债国开债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差异作为信用利差标的。2020年12月25日,A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46.79BP、50.81BP、51.24BP,分别变动1.16BP、-8.81BP、-2.57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77.70BP、94.71BP、94.23BP,分别变动4.14BP、0.18BP、4.43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117.70BP、126.71BP、133.23BP,分别变动7.14BP、0.18BP、5.43BP。AA+和AA级不同期限中票信用利差有所走扩。 3、等级变动 3.1 正向变动 本期无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和债项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3.2 负向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共1家企业的4只债券,为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4、事件概览 本期负面事件有(1)长江租赁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2)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兑付风险警示、(3)上海海越航运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4)安徽省华安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利息。 风险提示:关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体利差的影响。
摘要: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叠加对企业基本面的担忧,中资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疫情影响减弱后,信用事件冲击中资美元债市场,从恒大事件到永煤违约,中资美元债跌宕起伏。目前,高收益和投资级中资美元债利差分别位于2011年以来46.2%和49.3%的分位数。 虽然面临变异病毒传染性增强的不确定性因素、美国政府庞大的债务压力等,美联储短期可能还会将美债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但是总体利率告别底部是明确的。展望2021年,美国经济同比好转具有较高的概率,美债可能有上行压力。 如果美债利率出现快速上行,中资美元债可能出现:投资级收益率上行、利差震荡;高收益级收益率与利差均快速上行。当然,如果美债收益率并未快速上行,则中资美元债收益率与利差还将维持震荡。 至于信用环境预计仍将边际收紧,企业基本面分化延续,需警惕弱资质企业的信用风险暴露。当然在分化中,城投和地产仍然可选择参与。 2021年,考虑全球流动性的可能变化,中资美元债投资回报可能难以有过高的资本利得期许,更多还是回归票息收益,当然考虑整体信用格局变化,投资过程中需规避弱资质主体。 2020年以来中资美元债高度动荡,近期,境内信用风险事件逐步蔓延,中资美元债受到明显影响。回顾2020年,中资美元债如何变化?展望2021年,中资美元债又将如何发展? 2020年回顾:从疫情冲击到信用冲击 1、一级市场:融资恢复,成本下降 我们以Bloomberg中风险涉及国家为中国(即主要业务在中国)、排除 CD 和可转债、发行货币为美元作为中资美元债的统计范围。 疫情影响消退,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造成美元流动性紧张,中资美元债一级融资受到明显影响,尤其是信用资质较差的高收益级债券。但随着美国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出台,美元流动性恢复,中资美元债融资也逐渐恢复。1-11月份,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合计融资1909.8亿美元,同比增长2.8%;但由于到期量明显增多,实际实现净融资800亿美元,同比减少12%。从价格来看,加权平均期限拉长到5.11年,而利率则下降到4.1%。 房地产企业融资规模下降,融资成本略有下降。房企海外债券融资受到政策限制,目前中长期海外债只能偿还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1-11月份,房企美元债共实现融资588.7亿美元,同比下降16%;实现净融资,276亿美元,同比下降44%。融资成本方面,房企美元债期限小幅提升,成本下降16bp,相比之下,中资美元债整体融资成本了下降128bp,房企融资成本下降幅度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房企发债主体以高收益等级为主。 城投融资成本显著下降。城投美元债发债主体信用评级整体较高,相比于之下本身受疫情影响较小,疫情冲击最大的3~5月仍然实现了较高的发行和净融资,在美联储维持较低利率的情况下,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2、二级市场:受疫情和信用事件冲击较大 2020年是中资美元债高度动荡的一年。上半年疫情冲击美元流动性,中资美元债一级发行遇冷、二级价格下跌;下半年,国内信用风险事件频发,恒大事件、永煤违约等再度冲击中资美元债市场。回顾2020年,先后有三次冲击对中资美元债市场影响较大: 第一次冲击,2020年初疫情全球蔓延下的美元流动性冲击。中资美元债的定价同时受到国内信用基本面、美元流动性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年初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造成美元流动性明显紧张,3个月美元Libor-OIS息差快速上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最高值。而受此影响,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发行量明显减少,二级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跌。尤其是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高收益中资美元债价格出现明显下跌。中资投资级债券的收益率和利差也出现阶段性上行,但是上行幅度明显低于高收益级债券。 第二次冲击,恒大事件发酵,中资高收益级美元债受到明显冲击。9月24日,根据媒体报道[1]传出《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恳请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报告中提出希望政府协助推进恒大地产与深深房的重组,否则公司将于2021年1月31日前偿还战略投资者1300亿本金并支付137亿分红,从而可能造成公司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和现金流断裂。当晚,中国恒大(3333.HK)发布公告称,网上流传有关恒大地产重组情况的谣言,相关文件和截图为凭空捏造、纯属诽谤,公司表示强烈谴责,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过该报告流出市场反响比较大,股债价格均明显下跌。 美元债市场方面,恒大境外存量美元债超过200亿美元,是中资地产美元债的最大发行人,事件发生后,恒大美元债大幅下跌,带动中资高收益债出现疫情之后的最大单周跌幅。9月28日,中资高收益债利差上行至恒大事件发生后的高点,相比事件前最大上行175bp。次日,中国恒大公告已与战略投资者签订补充协议,大部分投资者同意不要求进行回购,并继续持有恒大地产股份,利差开始回落。但随后由于中国恒大的最大战略投资者,山东高速集团迟迟未表态,叠加海外的第三波疫情冲击、美国大选临近不确定性较高等因素,中资高收益债利差再次上行,单周最大上行74bp。相比之下,恒大事件对中资投资级债券的冲击并不明显。 第三波冲击,永煤违约。11月10日,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流动资金紧张,导致公司未能按时足额偿付“20永煤SCP003”本息约10.32亿元,构成实质违约。永煤作为河南省煤企重组中优质主体,其在河南省内的煤企中信用资质排序靠前,市场对其信用资质普遍比较认可。 信用资质比较好的AAA评级主体永煤最先违约,引发市场对河南乃至全国煤企信用资质的恐慌性担忧,这种情绪进一步向河南省内其他国企、其他省份的弱资质城投蔓延。如云南省康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境外美元债价格就出现了大幅下降。另外,永煤在违约前夕,通过资产无偿划转的方式将所持香港上市公司中原银行的股权划出,引发了市场对国企“逃废债”的担忧。 永煤控股及其母公司豫能化在境外没有存续美元债,因而其对中资美元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情绪上。从11月10日永煤违约开始,中资高收益债收益率最高上行52bp,利差最高上行58bp。另外,由于永煤违约前是AAA评级的国企,因而其违约对中资投资级债券也产生了小幅冲击,其收益率和利差分别在两周内上行8bp和12bp。 从一级市场观察来看,永煤违约对当周及随后几周的中资美元债发行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来看,这一影响相对可控。 2021展望:海外宽松继续,收益回归正常 中资美元债同时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国内信用基本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展望2021年,各方面因素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 1、海外流动性:宽松继续,但利率有上行压力 海外生产在持续恢复中。美国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制造业仍处于恢复过程中。以产能利用率为例,美国11月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3.31%,相比于疫情初期已经有明显好转。 美债利率面临上行的压力。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以及疫苗带来的情绪提振,美债利率持续上行,目前美国十年国债利率已经上行至接近1%的水平,美债利率曲线明显陡峭化。 但目前经济恢复和疫苗接种仍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近期海外疫情再次出现了大规模扩散,美国单日新增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人数再次创新高,超过25万人;此外,具有更强传染性的变异病毒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近期海外有疫苗开始接种,但是要达到全民免疫需要一个过程,而疫苗对变异病毒的有效性尚待检验。 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下,美联储选择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2020年12月1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目标范围内不变。此外,还给出了明确的购买美国债券的信息:每月将增持至少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400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根据需要购买CMBS。财政政策方面,美国国会已经批准了9000亿美元的抗疫救助刺激方案,目前特朗普已签字批准。而目前美国因为疫情而产生的大规模赤字,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债务负担,这可能也将限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收紧。 展望2021年,美国经济同比好转具有较高的概率,美债可能有上行压力。但同时,也面临变异病毒传染性增强的不确定性因素、美国政府庞大的债务压力等,美联储短期可能还会将美债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但是告别底部是明确的。 以史为鉴,美债利率处于阶段性底部、易上难下的情况下,中资美元债走势如何? 2008年以来美债出现过四次阶段性底部,分别是2009年初、2010年底、2013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前两次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发生的,美债尽管出现了阶段性底部,但利率位置和阶段性趋势与当前具有较大差别。对比之下,后两次与当前利率走势具有更强的相似性。 2013年上半年美债利率从阶段性底部上行过程中,在利率出现快速上行阶段,投资级中资美元债收益率跟随上行,利差上行幅度较小,基本处于震荡;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和利差均跟随明显上行。2016年下半年美债利率从阶段性底部上行过程中,在利率出现快速上行阶段,投资级中资美元债收益率跟随上行,利差小幅下行;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和利差均持续下行。对比之下,2016年下半年美元流动性偏紧可能是高收益级债券收益率和利差下行的主要原因。 展望2021年,美元流动性虽然将持续宽松,但受基本面影响十年美债收益率易上难下。如果美债利率出现快速上行,中资美元债可能出现:投资级收益率上行、利差震荡;高收益级收益率与利差均快速上行。当然,如果美债收益率并未快速上行,则中资美元债收益率与利差还将维持震荡。 2、信用环境:边际收紧,信用分化 上半年疫情冲击下信用宽松,疫情冲击导致的信用风险并不明显。年初,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宽松,信用环境同样比较宽松,M2和社融增速显著高于2019年和经济增速;国常会还明确提出“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 万亿元,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拓宽渠道”。在此背景下,部分主体的信用风险暴露得以延后。 下半年货币、信用环境边际收紧,国企连续违约,信用风险持续暴露。沈公用、华晨、永煤、紫光等连续违约,尤其是永煤违约,对信用债市场冲击较大。2020年全年,市场新增信用债违约主体已经达到40家,仅略低于2019年的43家。 国企连续违约,市场再融资受到影响。沈公用、华晨、永煤、紫光的连续违约,给了市场连续多记重拳,恐慌情绪蔓延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上,永煤违约当周信用债取消发行金额达到407.2亿元,且冲击范围已经超出河南煤企的范畴,信用债净融资快速转负;二级市场上,国债和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均明显上扬。 从上市公司基本面来看,业绩分化比较明显。2020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营收下滑的企业占比达到所有上市公司的48.2%,归母净利润下滑的占比达到47.7%,疫情的冲击下大部分企业仍未完全恢复。业绩分化明显,归母净利润下滑30%以上的占比30.4%,相比2019年多了5.8%;而归母净利润上升30%以上的占比30.8%,相比2019年提高1.7%。 企业现金流、偿债能力小幅改善。从现金流来看,经营性现金流似乎并未恶化,从上市公司平均每家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带息债务来看,均未出现明显恶化。而从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来看,偿债能力甚至还略有提升。 从房地产行业来看,房企基本面相对平稳。长期偿债能力方面,近几年房企的资产负债率、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等都有小幅下降,“三道红线”政策出台,房企的债务扩张受到限制,企业预期重塑,行业风险可控性增强。短期来看,房企短债占比小幅提升、货币短债比略有降低,但仍处于相对安全的水平。 从城投来看,债务压力并未下降,但再融资政策相对稳定。城投企业对再融资依赖度较高,虽然同时可以观察到城投的有息负债规模增速有明显提升,债务压力加大,城投企业的信用资质难言改善,但是再融资政策保持稳定,特别是近期再融资地方债的发行,无论多少是一种正面支持。 综合来看,2020年是国内信用环境相对宽松的一年,尤其是疫情初期。也正是在宽松的信用环境下,疫情冲击也并未造成信用风险的大规模暴露。下半年,随着信用环境边际收紧,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尤其是部分弱资质国企,对市场再融资造成了一定影响。基本面来看,企业的信用资质并未大幅度恶化,但是基本面分化却比较明显。展望2021年,信用环境仍将边际收紧,企业基本面分化延续,需警惕弱资质企业的信用风险暴露。当然在分化中,城投和地产仍然可选择参与。 3、供给:小幅增长 房地产和城投的融资仍将受到比较严格的政策管控。 2019年6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地方国有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19]666号),要求所有企业(含地方国有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发行外债,需由境内企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备案登记;地方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承担外债偿还责任,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不得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地方国有企业外债,不得为地方国有企业发行外债提供担保;承担地方政府融资职能的地方国有企业发行外债仅限用于偿还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外债。 在666号文的基础上,2019年7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19]778号),对房地产海外债发行作出限制: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要加强信息披露,在募集说明书等文件中需明确资金用途等情况。 未来,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仍将面临比较严格的融资管控,政策大规模放松的可能性较低。当然,部分城投企业不在平台名单内不受政策影响,房企可以通过发行364天的超短期境外债等方式规避监管,但总的来说,这些渠道的融资规模整体比较有限。 从融资成本角度来看,投资级美元融资成本优势明显,2019年发行美元债的融资成本尚不明显,AAA等级中短期票据的收益率与投资级中资美元债收益率差值在100bp以内。为了应对疫情冲击,美联储维持了较低的利率水平,疫情之后投资级美元债的融资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达到150bp以上,可以覆盖资金跨境所需要的成本,企业海外融资的意愿较强。 高收益级美元债融资成本较高,但由于高收益海外债的发行主体主要是房地产企业,房企对于融资规模的诉求显著高于融资成本,且其对融资成本的容忍度较高,因而并不会显著影响其融资意愿。 到期规模小幅提升,供给压力略有提高。截止12月27日,中资美元债到期规模达到1312亿美元,相比2019年到期规模增长了23%;不考虑赎回和回售的情况下,2021/2022年中资美元债到期规模将分别达到1461亿和159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和9%,到期规模逐年增长。这也一意味着未来中资美元债的供给将稳步增长。 4、投资:票息为主,规避弱资质主体 目前投资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和利差分别处于2011年以来2.8%和46.2%分位数,高收益及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和利差分别处于2011年以来18.9%和49.3%分位数。由于美联储将美债利率保持在低位,目前投资级和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的到期收益率都处于较低历史分位数水平。 从历史来看,在市场大幅下行之后,往往都会有不错的投资回报。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2010-11年欧债危机之后的2012年,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的2019年。这是中资美元债的债券属性,流动性外溢带来的资本利得增厚。 2020年在疫情冲击之下,中资美元债同样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冲击,但其价值回归已经在二~四季度有所体现。2021年,考虑全球流动性的可能变化,中资美元债投资回报可能难以有过高的资本利得期许,更多还是回归票息收益,当然考虑整体信用格局变化,投资过程中需规避弱资质主体。 小结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叠加对企业基本面的担忧,中资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疫情影响减弱后,信用事件冲击中资美元债市场,从恒大事件到永煤违约,中资美元债跌宕起伏。目前,高收益和投资级中资美元债利差分别位于2011年以来46.2%和49.3%的分位数。 虽然面临变异病毒传染性增强的不确定性因素、美国政府庞大的债务压力等,美联储短期可能还会将美债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但是总体利率告别底部是明确的。展望2021年,美国经济同比好转具有较高的概率,美债可能有上行压力。 如果美债利率出现快速上行,中资美元债可能出现:投资级收益率上行、利差震荡;高收益级收益率与利差均快速上行。当然,如果美债收益率并未快速上行,则中资美元债收益率与利差还将维持震荡。 至于信用环境预计仍将边际收紧,企业基本面分化延续,需警惕弱资质企业的信用风险暴露。当然在分化中,城投和地产仍然可选择参与。 2021年,考虑全球流动性的可能变化,中资美元债投资回报可能难以有过高的资本利得期许,更多还是回归票息收益,当然考虑整体信用格局变化,投资过程中需规避弱资质主体。 风险提示 疫情发展超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国内信用事件频发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主持。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证监会相关部门和交易商协会负责同志,以及市场评级机构、发行人、投资人代表参加会议。 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并非行业例会。此次会议认真总结了近年来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情况和有关问题,交流借鉴国际评级机构业务开展的经验,研究讨论了进一步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措施。 潘功胜强调,评级行业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评级能力,提升评级质量。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人等各方应各尽其责,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健康发展。央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潘功胜指出,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大局。 前不久永煤债券违约事件所暴露出的评级行业评级虚高、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在此次座谈会中均有谈及。北京一位评级行业资深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债券发行人付费的信用评级收费模式容易产生评级虚高的问题。同时,监管对于金融机构投资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有不同的风险权重要求,一些金融机构自身也对所投资债券的信用等级有门槛要求,如果发行人信用评级过低,发行难度将极大增加。 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公开发行主体共计3863家,同比增加191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和企业债发行人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68.87%、62.62%和31.90%,同比分别上升3.05个百分点、2.42个百分点和2.28个百分点。三季度,正负面级别调整共86次,正负面级别调整主要为级别上调,占级别调整次数的六成。
Wind数据显示,11月10日以来,以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和定向工具为口径,累计有196只信用债取消或者推迟发行,累计计划发行规模达到1457.10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信用债净融资额持续走低。11月份以信用债净融资规模为-444.57亿元,年内首次由正转负。截至12月24日,当月累计发行信用债717只,发行总量为6732.07亿元,相较9597.87亿元的总偿还量,目前尚有2865.80亿元的净融资额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1月份将迎来信用债的偿债窗口,随着信用债发行净融资额的减少,偿债压力或将逐步显现。 一级市场低迷 近期,一级市场的低迷尚无改观,上周有22只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计划发行金额为220.9亿元。 信用债净融资额也持续走低,上周信用债发行量达到3130.55亿元,环比减少7.99%;净融资量279.99亿元,环比减少612.36亿元。 中信建投首席固收分析师黄文涛指出,当下信用债分层的情况仍较为明显,体现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两个方面。从发行人来看,负担重的国企和弱资质城投一级发行较为困难,再融资压力增大导致投资者信心降低,二级市场抛盘进一步产生负反馈。 从投资者来看,非银机构负债端稳定性差,且之前票息策略导致资金过于拥挤信用债,容易产生羊群效应。银行仍是稳定企业再融资预期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临近年底,额度有限,承接能力和意愿受到考验。整体来看,信用债市场仍需对主体进行风险梳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永煤违约事件的市场冲击可能在减少,一级市场遭遇寒流或许另有原因。 “现在融资低迷其实并不是违约事件所导致,今年来看中低评级品种年初就已经发不出来债了,这块的融资量本来就是在慢慢减少。”开源证券分析师杨为敩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一些高评级央企等取消发行,影响因素或为基础利率上升,融资成本提高,从而导致净融资额下降。 1月偿债压力显现 国金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信用债到期总量为62153.56亿元,本金提前兑付量为2396.83亿元,另外有15904.49亿元债券进入回售期。按照今年前10个月实际回售比例28%估计,未来一年回售量可达4453.26亿元。 该研报显示,明年1月份信用债到期、回售加上本金提前兑付总规模约为8000亿元。 若不考虑2021年发行且到期的短融规模,全年偿债压力波动较大。从信用债偿还金额的月度分布看,由于4月、8月为年报及半年报发布时间,发债规模通常高于其余月份,偿债高峰期通常也会集中在3月、4月及8月。此外,明年1月份到期回售规模也较大,阶段性偿还压力上升带来的债务风险增加。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明年开年的信用债偿债能力表示出担忧。 “毫无疑问,当前是信用债市场寒冬,而净融资额萎靡不振,一级市场取消发行增加预计将覆盖明年一季度。后续市场融资可能会缓慢复苏,但机构信心短期难以提振。”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明明认为,以中票、短融、企业债、公司债、定向工具的口径测算,明年1月份到期及回售规模在7834亿元,在目前净融资水平持续萎靡的当下,市场风险也在增加。不仅是明年1月,一季度整体到期在2.1万亿元规模,市场将持续处于偿债压力的高峰期。 “无论债券还是贷款,1月份都是高峰,应该是季节性的现象,并不是一个周期性原因。但是周期性原因可能导致企业扛不过季节性这个坎儿。”杨为敩说。 全年信用风险偏高 大多数机构人士对2021年的信用环境偏向悲观。 明明坦言:“2021年偿债问题将是债券市场主题之一,而高额的压力也会导致风险。明年的信用风险打击面将扩散,今年信用风险规模已经超过2018年,国企违约出现端倪,而明年很有可能传导至多个行业,而国企藕断丝连的信仰也将被彻底打破。” 2018年,全市场违约的信用债125只,金额为1209.61亿元;2019年违约184只,金额1494.89亿元。2020年截至目前,全市场违约债券140只,但金额达到1608.14亿元,年度违约金额持续增长。 事实上,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货币政策一度相当宽松,当前货币政策已恢复中性,明年甚至有收紧的可能。而一旦货币政策收紧,部分信用资质较差的企业借新还旧的压力就会骤然增加。 黄文涛表示,今年新增违约主体有所下降,一方面源于融资环境较为友好;另一方面也源于前两年的风险出清,但下半年国企风险事件频发,违约金额大幅上升,未来去杠杆压力增大,信用风险或已经孕育。 杨为敩指出,今年信用债违约主体普遍隐含评级较低,但是2021年除了该类型主体违约风险增加,“堕落天使”出现的概率也大大提升。 “明年融资环境还不如今年,企业借新还旧处于更不利的局面。所以,本身可能相对安全的那些债,明年也会存在被下调主体评级进而违约的风险。”杨为敩说。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债券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田苏怡也表示,年底信用冲击引发了一系列监管,在目前的高压下,评级机构今后会更为谨慎,明年评级下调可能会增多,再加上目前一些企业现金流紧张,明年信用债市场的“灰犀牛”更多,投资者需关注这类冲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以来,永煤债券的突然违约引发了债市连锁冲击,全国煤炭类债券、国企债均受波及,一级市场被迫取消发行,二级市场遭遇“打折”抛售。与此同时,这一连串的信用债违约风波,也引发了对债券市场的持续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日前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12月11日,央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主持。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证监会相关部门和交易商协会负责同志,以及市场评级机构、发行人、投资人代表参加会议。 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并非行业例会。前不久永煤债券违约事件中所暴露出的评级行业评级虚高、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在此次座谈会中均有谈及。潘功胜指出,近年来,我国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评级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是行业多年的“痼疾”,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不过,有评级行业人士表示,从近年债市统一执法的实施情况看,未来监管部门会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加强对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的监管,加大对评级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国内评级行业上述问题的缓解和改善。 五大看点 1、会议认真总结了近年来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情况和有关问题,交流借鉴国际评级机构业务开展的经验,研究讨论了进一步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措施; 2、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大局; 3、我国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 4、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 5、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永煤债券事件重新聚焦评级行业“老问题” 会议认真总结了近年来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情况和有关问题,交流借鉴国际评级机构业务开展的经验,研究讨论了进一步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措施。 潘功胜指出,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国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评级行业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评级能力,提升评级质量。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人等各方应各尽其责,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健康发展。 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等行业问题由来已久,尽管这其中有评级行业自身的问题和责任,但如果将这些现象简单归结为评级行业本身也有失偏颇。 据券商中国,北京一评级行业资深人士曾表示,由债券发行人付费的信用评级收费模式容易产生评级虚高的问题,同时,监管对于金融机构投资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有不同的风险权重要求,一些金融机构自身也对所投资的债券的信用等级有门槛要求,导致如果发行人信用评级过低,将极大增加发行难度。加之我国信用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策略的多元化有待进一步丰富,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得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多年来存在上述问题。 此次永煤债券违约的事情将评级行业所存在的评级虚高、事前预警功能弱的问题再次凸显在聚光灯下。11月19日,交易商协会表示,近日,在对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自律调查和对多家中介机构进行约谈过程中,发现现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主承销商,以及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存在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等有关规定,交易商协会将对相关中介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事实是,我国信用债市场中发行主体集中在高评级、区分度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并未有显著缓解。根据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公开发行主体共计 3863 家,同比增加 191 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和企业债发行人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 68.87%、62.62%和 31.90%,同比分别上升 3.05 个 百分点、2.42 个百分点和 2.28 个百分点。三季度,正负面级别调整共 86 次,正负面级别调整主要为级别上调,占级别调整次数六成。 三季度,证监会债券部、有关证监局、沪深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和交易商协会对大公国际等7家评级机构开展了2020年联合现场检查工作,发现存在评级项目质量控制不足,部分评级公司对个别项目打分后调整存在随意性、上调依据不足或调整考虑不完整等问题。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发挥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 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精神,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管理,证券业协会和交易商协会继续加强在评级自律规则标准统一和联合市场化评价等工作的协同,加大对评级机构的监测调查力度和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目前,已形成对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季度通报的惯例。 潘功胜强调,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不少分析人士预计,严监管趋势下,未来评级行业将加速整合。今年对评级行业影响最大的政策,莫过于证监会拟取消公司债的强制性评级要求,淡化发行人对评级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