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北京营管部公布的一则罚单显示,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涉9项违规,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65.888648万元,并处罚款1718.443240万元,罚没合计1884.331888万元。 6月24日,央行北京营管部公布的一则罚单显示,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涉9项违规,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65.888648万元,并处罚款1718.443240万元,罚没合计1884.331888万元,相关责任人边江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35万元。 据公告内容,新浪支付所涉违法行为类型包括:1.未落实特约商户管理责任;2.支付交易信息未落实真实、完整、可追溯要求;3.为不符合规定的商户开通代收业务;4.未按规定与外包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合作;5.违规开立与使用支付账户;6.未按规定管理客户备付金;7.未按规定公开披露有关事项;8.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变更事项;9.未按规定建立相关制度办法。 边江时任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对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下列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1.未落实特约商户管理责任;2.违规开立与使用支付账户。 官网显示,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为新浪支付运营主体,成立于2011年09月05日,总部位于北京海淀区,注册资本1亿元。新浪支付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已通过Symantec认证、PCIDSS认证,是门户网站新浪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工商信息显示,新浪支付为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据央行披露,新浪支付2013年7月首次获得支付牌照,2018年11月换证,有效期至2023年7月。目前其业务类型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业务覆盖范围为全国。 新浪旗下黑猫投诉近期有多则投诉显示,用户因无法注销新浪支付账户导致无法注销小赢旗下摇钱花等平台账号,同时多位用户表示在注销新浪支付账号时出现信息不匹配等问题。此外还有投诉称无故通过新浪支付快捷支付扣款给小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诉人认为存在无端乱扣费等情况。 此前新浪支付还曾因合作多家P2P平台暴雷被拖累。据此前报道,新浪支付曾合作的P2P平台包括已暴雷的唐小僧、财蜂发财树、祺天优贷等。在唐小僧暴雷一案中,唐小僧在官网中将“新浪支付全程资金托管”作为优势进行宣传,有投资人称是因为新浪支付才选择投资唐小僧。目前新浪支付官网“使用新浪支付资金账户管理服务”一栏的合作客户名单已经全部清空,但登陆新浪支付页面仍显示“唐小僧理财”。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更快更深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6月22日在低硫燃料油期货上市仪式上表示,期货市场要更快、更深地推进对外开放,迎接疫情过后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方星海指出,低硫燃料油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第三个国际化品种,从一开始就接受境外交易者参与,助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上海证券报方星海强调,期货品种开放模式要多元,不同期货品种有自己的特性,开放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元、因势而变。在扩大以特定品种模式开放的同时,还要开展包括结算价授权、合约外挂等方式在内的多种开放模式。一个品种开放之后,要充分借鉴全球最佳实践,加强市场推介,进一步提升境外交易者的交易便利性,完善外汇等配套政策,延伸境外交割服务,深化境内外交易所业务交流与跨境合作,不断巩固开放成果,切实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全球定价能力。ETF的冰与火之歌近来行业ETF被资金炒得热火朝天,奈何“蛋糕”只有一个:当被先行者抢占身位,很多同类ETF只能失宠,即使是大公司产品,也难逃清盘的命运。6月18日,鹏华基金发布关于鹏华深证民营ETF终止上市的提示公告。早在6月12日,鹏华基金即称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已表决通过终止鹏华深证民营ETF基金合同相关事项的议案。6月16日,华安中证民企ETF也宣告终止合同。基金清盘虽然是常规操作,但发生在大热的ETF之中却较为少见,尤其是在市场还存在“巨无霸”ETF日进斗金的盛况的情况下。业内人士指出,迷你ETF是基金公司不断咬牙坚持、亏损运行的产物,清盘则代表着优胜劣汰,正是ETF市场化竞争的结果。汽车后市场 数字化升级路径渐明“2020年汽车后市场首届产业云峰会”近日在线上举行,聚焦数字化升级的价值和路径。途虎养车创始人兼CEO陈敏认为:“在‘新基建’提速、互联网渗透率提升、消费者接受度提升的当下,汽车后市场数字化升级路径逐渐明朗。”宽进严出 完善指标 创业板疏通退市堵点简化退市流程、优化退市标准、完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方案落地,一系列完善退市机制的举措受到市场各方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创业板从多个层面有效解决了过去退市流程较长、退市指标较单一等问题,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有利于精准从快出清劣质公司,提高注册制下上市公司质量。上海证券报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 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国务院办公厅昨日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从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障以及搭建内销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支持企业的十项具体措施。低估值叠加中概股回归 南向资金大力布局港股截至6月22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逾2600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净流入总和。受全球市场持续震荡、资金大幅流出的影响,今年以来恒生指数下跌逾10%。在此期间,内地资金却持续加大对港股的布局力度。据统计,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总额超过2600亿元。与此同时,险资频频举牌港股上市公司,多家港股上市券商也获得公司高层及大股东的增持。多家机构认为,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随着中概股批量回归,港股正迎来难得的投资机会。面对结构性行情 爆款基金“一慢二看三建仓” 5月以来,投资者纷纷借道权益基金入市,爆款基金频现,增量资金不断入市已是大势所趋。不过,从部分爆款基金的净值走势来看,建仓节奏明显放缓,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流露出相对谨慎的情绪。沪上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坦言,结构性行情演绎到现在,尽管上证指数还在3000点以下,似乎波澜不惊,但估值差异程度已处于历史极致水平,有些消费股、医药股的动态估值达到了70倍至80倍。震荡中寻确定性 险资拟配中游高端制造板块在内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时,保险资金如何操作?保险机构普遍认为,后续A股整体下行风险可控,但重拾快速上行难度仍存。“保持谨慎乐观,在震荡市中寻找确定性机会”是险资当下的投资策略。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认为,3月底以来,A股市场中枢逐步抬升,对各路消息反应逐渐钝化,投资者已进入牛市思维模式。“预计短期市场将继续维持结构性特征,策略上建议把握确定性交易机会和科技成长风格。”另一家保险系公募基金持类似观点:“A股近期整体维持震荡,目前看风险不大。近期出现了国内外基本面修复的共振,高频数据普遍不错,5月经济数据仍在验证经济积极修复。”6月LPR报价维持不变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昨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果出炉。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与上个月持平。LPR本月未变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单月的结果不改变利率整体下行的趋势。事实上,自去年三季度LPR改革以来,LPR每季度依次下降了11bp、5bp、10bp,而今年二季度已下降了20bp。不少分析认为,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行依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预计后续央行仍有降息降准空间,三季度LPR依然会继续下降。金价年内大涨16% 四只黄金ETF规模激增44%今年以来,金价上涨了16%,国内4只于今年以前成立的黄金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的份额与净值随之双双走高,助推年内规模激增44%。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对于全球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和地缘政治局势均对金价构成支撑。国办:鼓励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融资服务 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意见》共五部分,其中,明确提出要做好融资服务和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结合实际开展内销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存货、机器设备、仓单、订单等质押融资,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直贷业务。由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证券日报先锋支付14.95亿元资金遭挪用 牌照或将不保先锋支付此前因不合规被停业调查一事,目前有了最新进展。近日,先锋支付母公司中新控股发布公告披露,经过内部调查,其客户北京经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讯时代”)从先锋支付的备付金账户中提取的款项超过存款额,挪用资金合计约为14.95亿元。而资金主要来自备付金和数家机构资金。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已经披露的公告来看,至少说明了先锋支付的备付金管理存在重大违规。”他同时强调:“如果经讯时代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填补挪用资金,那么先锋支付被吊销支付牌照几乎是定局。根据此前中新控股公告,先锋支付已经暂时停止运营。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要求先锋支付业务存在重大不合规事项,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而此次公告是对先锋支付重大不合规事宜调查进展进行披露。创业板注册制首批33家申报企业获受理 6月22日,深交所通过发行上市审核业务系统,发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下首批33家申报企业的受理通知,招股说明书等相关文件同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披露。首批企业正式受理,标志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践操作又迈出重要一步。“神秘的”摩根大通期货: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司蜕变史 1996年5月27日,一家名为金沙期货的公司在广东省中山市悄然诞生,注册资金仅为1000万元。这在当时可能并不引人注目。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家不为大家所熟知的期货公司,其股东在24年里几经轮替,金沙期货的名称也几经变更,于2008年更名为摩根大通期货公司,更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司。日前,证监会核准摩根大通期货公司为我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其唯一外资股东为J.P.MORGANBROKING(HONGKONG)LIMITED。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引入符合条件的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东,以促进期货经营机构健康稳定发展。年内多家上市公司 市场化债转股成绩显著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改善 资产负债率下降 6月初,发改委发布《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加快国资国企和重点行业改革方面,《报告》提出,推动市场化债转股增量扩面提质,引导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参与推进传统产业市场化重组。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场化债转股完成,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主要还是集中在央企和国企层面,以钢铁、煤炭、建筑等传统行业为主。在实施方式上,上市公司大多为发股还债。人民日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意见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说。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巨头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记者今日从蚂蚁集团获悉,已经有18家外资资管机构在支付宝上开设“数字办事处”,其中9家是全球排名前20的顶尖资管机构。 上述资管机构包括先锋、富达、施罗德等,在支付宝上开设数字办事处,主要为国内用户提供全球视野的投资教育内容。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国家进一步开放金融业,外资资管机构上支付宝开设“数字办事处”,也是提前布局,希望未来为支付宝上的理财用户提供更多资产全球配置的服务。 富达国际是首家在支付宝上开设财富号的外资资管机构,该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介绍,富达国际已正式提交公募基金业务的牌照申请,期待在未来与支付宝理财平台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 数据显示,支付宝已与超过300多家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超过6000种理财产品,有超过6亿人上支付宝理财。
很多男生都有一把瑞士军刀,买的时候,总想着有这一把就够了,牙签、剪刀、平口刀、开瓶器、螺丝刀、镊子、钥匙扣,应有尽有。可需要剪刀的时候,我们会找真正的剪刀。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瑞士军刀属于典型的大杂烩式APP:下载量很高、使用率很低,既没有颠覆剪刀,也没有颠覆镊子。很多大银行,正在把自家的APP打造成这样的瑞士军刀:功能越来越丰富,用户却从来不用;注册用户数屡创新高,月活用户一直在低谷。瑞士军刀这两年,APP建设讲究一站式、讲究生态布局,尤其以支付宝为代表,早在2015年就定位于生活服务平台,开启了广连场景之路。晚几年起步的大中型银行,也纷纷走上一站式生态之路,辛辛苦苦建场景,却收效甚微。有人说错失了先发优势,不尽然,应该是方向出了问题。一站式平台,走的是融合之路,融合不同的场景,满足用户各类需求。但融合战略,未必是对的。如果融合一切是正确的战略,那微信应该能融合一切,为何人们还会去抖音、快手看短视频,会去天猫、苏宁购物呢?当然,如果说融合战略是错的,又无法解释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毫无边界的扩张,还一个个建立起了庞大的生态家族。显然,融合战略,非真理也非谬误,要讲究前提条件。瑞士军刀式的融合战略走不通,究其原因,缺乏差异化亮点。要走融合之路,总要有个核心,就像支付宝的支付、微信的社交、美团的外卖、头条的资讯、苏宁的零售,或者像超市里的生鲜、商场中的潮牌店,人们为拳头产品而来,顺便消费其他品类。银行APP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这样一个拳头功能,功能虽多,哪个拎出来都不强,就像瑞士军刀,剪刀比不过剪刀、镊子比不过镊子,用户虽然会买下来备用,一年也未必用一次。瑞士军刀,只要卖出去就行;可银行APP,若用户只下载不使用,就一点意义也没有。“支付”是个陷阱银行APP,必须要找到一个核心。注意,是寻找,不是创造。去哪里找呢?去用户心里找,“在用户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根据定位理论,占领用户心智只有两招,要么把握品类分化机遇,把品牌打造为新品类的代名词,如支付宝之于第三方支付,很多用户已经把支付宝等同于第三方支付;要么只能“调动用户心智中已有的认知,重新连接已经存在的联系”。后者,要困难很多。就金融APP而言,云闪付还有希望开创一个新品类,既不同于银行,也不同于第三方支付;所有的银行APP,只能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找机会。很多银行的APP运营思路,却是拼命地打造支付功能,意图把自己塑造成第N个支付宝,怎么可能成功呢?用户的心智模型中,想到支付,就只想到微信、支付宝,银行APP花再多钱补贴,也不可能扭转用户认知。定位理论中有个“二元法则”,认为用户心智中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两个品牌的空间。第三个品牌要想成功逆袭,非常困难。就好比在用户眼里,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非常可乐花再多钱打广告,甚至打民族牌,也不可能逆袭。所以,若做不到第一第二,最好开辟新的品类。如瑞幸咖啡,抛开财务造假不谈,其成功就在于开创了新的咖啡品类,定位于外卖咖啡,与星巴克、Costa的“第三空间”(非家非办公的第三空间)概念进行了区隔。对银行APP而言,虽然支付是高频功能,但支付品类名花有主,纠结于“支付”定位无济于事,最应该做的是回归“银行”定位。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寻找新的机会。银行没有品牌线下时代,很多银行塑造了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如零售金融之于招行,小微金融之于民生,同业金融之于兴业、资管理财之于光大等。但这些定位,主要存在于同业的评价中,不在普通用户头脑中。所以到了线上APP时代,在产品服务层面,用户心目中依旧不存在明确的王者。比如,提到信用卡,用户会想到哪家银行?是招行、广发、浦发、兴业,还是工农中建交呢?真实情况是,无所谓。办哪张卡,取决于开卡大礼包,用哪张卡,取决于积分和补贴。虽然银行业努力经营数十年,补贴优惠无数,但还没有哪张信用卡牢牢占据用户心智,并口口相传。在用户心中,有信用卡品类,无信用卡品牌。投入巨大品牌营销资源的信用卡尚且如此,存款、理财、消费贷、车贷、房贷、转账支付等更是如此了。银行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用户被价格和便捷吸引,唯独不关心是谁家的产品。用户没有粘性,没有忠诚度。这个时候,当互联网巨头杀进来,并成功占据支付品类心智时,简直就成了无敌般的存在。支付也就算了,尤其让人诧异的是,明明很多银行的宝宝理财比余额宝收益率高,用户还是把钱存在余额宝里。不仅仅是支付便捷问题,也不仅仅是用户不知道余额宝收益率低,这里面还涉及到用户忠诚度。在《品牌的起源》一书中,作者艾·里斯就认为:“顾客忠诚度意味着你的顾客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即使他们能在别处以更低的价格(或更高的品质)买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表现出来,就是明知道余额宝收益率不高,用户就是懒得折腾、懒得换,真是愁坏了银行APP的运营同学。不是用户懒,是说到金融APP,用户就想用支付宝,恰好支付宝里有个余额宝,那就用一下吧。能奈用户何呢?当然,产品才是核心。用户忠诚度是非常短暂的现象,收益率上不去,终究会把用户赶跑。比如,在2010年,既便你是十年的诺基亚铁粉,也会毫无内疚地去买台iPhone4。银行APP要做的,就是找到这种差异化的体验优势,然后不断强化、放大、讲给用户听。寻找差异化说到差异化,又是银行人心中的痛。一般消费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既可以从款式、原材料、工艺等方面找差异,还可以从品牌、潮流、定位上找差异,没有差异还能塑造差异。比如,奔驰的用户印象是“乘坐体验好”,宝马就强调自己“驾驶体验好”。普通用户哪分得清二者在乘坐、驾驶中的细微差别,但在这种品牌认知下,自己开车倾向于宝马,若有司机就买奔驰。在刻意的品牌塑造下,奔驰成为“名望”的代名词,宝马则化身“超级驾驶机器”。但金融产品补贴,你非要给用户安利自家的贷款产品如何与众不同,除了利率、额度、申请体验、使用场景外,其他就无计可施了。利率接近的两款贷款产品,再高明的营销策略也不可能做出“白领专用”、“蓝领专享”的品牌区隔。一款智能手机,可以用“黑科技”吸引用户;一款消费贷款,给用户讲大数据风控是没用的。只能在“利率、额度、申请体验、使用场景”四个要素的狭窄空间里定位,产品迟早会陷入同质化,利率接近、额度接近、申请体验接近、使用场景接近。前两年,在信息流资讯中的贷款广告中,经常能看到 “下款快、30万额度、日息万分之五、纯信用”等关键词,那个时候,这些特征是一种优势,现在已成为行业标配。标配之外,无法添加新的元素,让产品与众不同。最终,走向了信用卡的老路:靠积分、立减优惠、场景渗透等争抢用户,本质上在打价格战。现在,很多银行APP的拉新促活策略,就是靠补贴、优惠、羊毛三板斧,购物商城、餐饮立减、充值优惠、活动积分等,莫不如此。这种同质化的补贴促活,让银行内部看不到破局希望,导致执行层面摇摆不定,陷入一种间歇式运动:补贴几个月,停几个月,再补贴几个月……仗着财大气粗,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运营着。在这种无力感下,可还有银行梦想着靠APP打个翻身仗?路在何方?悖论在于,没人敢放弃APP,一旦放弃了APP,也就放弃了业务发展的自主可控性。零售金融领域,正在重复消费品领域走过的路,即随着竞争加剧,会出现一条从工厂到渠道商的权力转移路径:行业初期,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环节为供应链核心,用户和渠道的意见无足轻重,一如福特先生的名言,“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行业中后期,产品供应过剩,用户掌握了决定权。终端渠道离用户更近,掌握了产业链核心权力,即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如当前的天猫、苏宁。谁离用户更近,谁就能掌握核心权力。零售金融领域,这一规律也在显现,流量平台正集聚起更多的权力,且向头部平台集中。前两年,用户还敢于在各种APP、信息流中申请贷款,很多人踩雷高利贷、套路贷,苦不堪言;这两年,学乖的用户只敢在头部平台点击贷款广告,求个心安。小的流量平台在市场规范中被洗牌,大的流量平台乘势推出自营贷款品牌,再以联合贷款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各类贷款产品圈进来,美其名曰“开放平台”,最大化承接用户红利。中小银行,普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专心做产品,做流量平台背后的资金方和供货方;不甘屈尊的大银行,发愤图强,立志要“以我为主”搭建多元渠道体系,但过去几年自建APP生态的努力并不成功。问题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毫无差异化的同质竞争,必然导致马太效应,入口越来越集中。过去几年的激烈竞争,中小流量平台退场、中小银行APP式微,现在剩下二三十家大银行依旧活跃,但还能撑多久呢?在《金融业让利1.5万亿:谁将吃土,谁能吃肉?》一文中,我曾讨论道“当前,无论是中长期经济转型,还是短期经济抗疫,都对银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行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挑战……越来越多的难题,等着解答。某种意义上,这代银行人是不幸的,因为有这些难题;某种意义上,这代银行人是幸运的,因为有这些难题。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一眼望到头的结局,看似无解的困局往往潜藏大机遇。一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于20世纪的物理学,只要能往前迈出实质的一小步,整个行业就会打开一个新天地。参考资料:1、(美)艾·里斯(Al Ries),劳拉·里斯(Laura Ries),《品牌的起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6氪获悉,在使用“蚂蚁金服”这个简称6年之后,支付宝的母公司不久前已经启用新名称“蚂蚁集团”,全称则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没了,“科技”为先。 这家公司启用新简称的动作已经持续月余。5月起,“蚂蚁集团”取代了“蚂蚁金服”在其对外公开的信息、新闻稿中频繁出现,井贤栋、胡晓明的对外title逐渐变成“蚂蚁集团董事长”、“蚂蚁集团CEO”。近日,支付宝App开机屏、原蚂蚁金服微头条等渠道也逐渐使用新名字“蚂蚁集团”。 蚂蚁集团微头条 消息人士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 强化科技公司定位,这更符合蚂蚁目前的实际状况。根据蚂蚁预测,到2021年,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成为第一大收入项。而在员工构成上,蚂蚁集团技术人员目前占比逾63%。 蚂蚁近期在科技领域动作频繁。6月8日,蚂蚁集团刚刚宣布其自研分布式数据库业务Oceanbase成立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上周,支付宝最早的程序员之一倪行军也履新了蚂蚁集团新任CTO。此外,在区块链领域,蚂蚁积累的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领先。 此次更名,蚂蚁在注册名字中还拿掉了区域标签“浙江”。全球化是蚂蚁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除了杭州总部,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城市,以及新加坡、美国、英国等海外国家及地区均设有办公区。去年,支付宝宣布其全球用户数已超过12亿。
很多男生都有一把瑞士军刀,买的时候,总想着有这一把就够了,牙签、剪刀、平口刀、开瓶器、螺丝刀、镊子、钥匙扣,应有尽有。可需要剪刀的时候,我们会找真正的剪刀。 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瑞士军刀属于典型的大杂烩式APP:下载量很高、使用率很低,既没有颠覆剪刀,也没有颠覆镊子。 很多大银行,正在把自家的APP打造成这样的瑞士军刀:功能越来越丰富,用户却从来不用;注册用户数屡创新高,月活用户一直在低谷。 瑞士军刀 这两年,APP建设讲究一站式、讲究生态布局,尤其以支付宝为代表,早在2015年就定位于生活服务平台,开启了广连场景之路。 晚几年起步的大中型银行,也纷纷走上一站式生态之路,辛辛苦苦建场景,却收效甚微。有人说错失了先发优势,不尽然,应该是方向出了问题。 一站式平台,走的是融合之路,融合不同的场景,满足用户各类需求。但融合战略,未必是对的。 如果融合一切是正确的战略,那微信应该能融合一切,为何人们还会去抖音、快手看短视频,会去天猫、苏宁购物呢? 当然,如果说融合战略是错的,又无法解释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毫无边界的扩张,还一个个建立起了庞大的生态家族。 显然,融合战略,非真理也非谬误,要讲究前提条件。 瑞士军刀式的融合战略走不通,究其原因,缺乏差异化亮点。要走融合之路,总要有个核心,就像支付宝的支付、微信的社交、美团的外卖、头条的资讯、苏宁的零售,或者像超市里的生鲜、商场中的潮牌店,人们为拳头产品而来,顺便消费其他品类。 银行APP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这样一个拳头功能,功能虽多,哪个拎出来都不强,就像瑞士军刀,剪刀比不过剪刀、镊子比不过镊子,用户虽然会买下来备用,一年也未必用一次。 瑞士军刀,只要卖出去就行;可银行APP,若用户只下载不使用,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支付”是个陷阱 银行APP,必须要找到一个核心。注意,是寻找,不是创造。 去哪里找呢?去用户心里找,“在用户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 根据定位理论,占领用户心智只有两招,要么把握品类分化机遇,把品牌打造为新品类的代名词,如支付宝之于第三方支付,很多用户已经把支付宝等同于第三方支付;要么只能“调动用户心智中已有的认知,重新连接已经存在的联系”。后者,要困难很多。 就金融APP而言,云闪付还有希望开创一个新品类,既不同于银行,也不同于第三方支付;所有的银行APP,只能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找机会。 很多银行的APP运营思路,却是拼命地打造支付功能,意图把自己塑造成第N个支付宝,怎么可能成功呢? 用户的心智模型中,想到支付,就只想到微信、支付宝,银行APP花再多钱补贴,也不可能扭转用户认知。 定位理论中有个“二元法则”,认为用户心智中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两个品牌的空间。第三个品牌要想成功逆袭,非常困难。 就好比在用户眼里,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非常可乐花再多钱打广告,甚至打民族牌,也不可能逆袭。 所以,若做不到第一第二,最好开辟新的品类。 如瑞幸咖啡,抛开财务造假不谈,其成功就在于开创了新的咖啡品类,定位于外卖咖啡,与星巴克、Costa的“第三空间”(非家非办公的第三空间)概念进行了区隔。 对银行APP而言,虽然支付是高频功能,但支付品类名花有主,纠结于“支付”定位无济于事,最应该做的是回归“银行”定位。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寻找新的机会。 银行没有品牌 线下时代,很多银行塑造了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如零售金融之于招行,小微金融之于民生,同业金融之于兴业、资管理财之于光大等。 但这些定位,主要存在于同业的评价中,不在普通用户头脑中。所以到了线上APP时代,在产品服务层面,用户心目中依旧不存在明确的王者。 比如,提到信用卡,用户会想到哪家银行?是招行、广发、浦发、兴业,还是工农中建交呢? 真实情况是,无所谓。 办哪张卡,取决于开卡大礼包,用哪张卡,取决于积分和补贴。虽然银行业努力经营数十年,补贴优惠无数,但还没有哪张信用卡牢牢占据用户心智,并口口相传。 在用户心中,有信用卡品类,无信用卡品牌。 投入巨大品牌营销资源的信用卡尚且如此,存款、理财、消费贷、车贷、房贷、转账支付等更是如此了。 银行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用户被价格和便捷吸引,唯独不关心是谁家的产品。用户没有粘性,没有忠诚度。 这个时候,当互联网巨头杀进来,并成功占据支付品类心智时,简直就成了无敌般的存在。支付也就算了,尤其让人诧异的是,明明很多银行的宝宝理财比余额宝收益率高,用户还是把钱存在余额宝里。 不仅仅是支付便捷问题,也不仅仅是用户不知道余额宝收益率低,这里面还涉及到用户忠诚度。在《品牌的起源》一书中,作者艾·里斯就认为: “顾客忠诚度意味着你的顾客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即使他们能在别处以更低的价格(或更高的品质)买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 表现出来,就是明知道余额宝收益率不高,用户就是懒得折腾、懒得换,真是愁坏了银行APP的运营同学。 不是用户懒,是说到金融APP,用户就想用支付宝,恰好支付宝里有个余额宝,那就用一下吧。能奈用户何呢? 当然,产品才是核心。用户忠诚度是非常短暂的现象,收益率上不去,终究会把用户赶跑。比如,在2010年,既便你是十年的诺基亚铁粉,也会毫无内疚地去买台iPhone4。 银行APP要做的,就是找到这种差异化的体验优势,然后不断强化、放大、讲给用户听。 寻找差异化 说到差异化,又是银行人心中的痛。 一般消费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既可以从款式、原材料、工艺等方面找差异,还可以从品牌、潮流、定位上找差异,没有差异还能塑造差异。 比如,奔驰的用户印象是“乘坐体验好”,宝马就强调自己“驾驶体验好”。普通用户哪分得清二者在乘坐、驾驶中的细微差别,但在这种品牌认知下,自己开车倾向于宝马,若有司机就买奔驰。在刻意的品牌塑造下,奔驰成为“名望”的代名词,宝马则化身“超级驾驶机器”。 但金融产品补贴,你非要给用户安利自家的贷款产品如何与众不同,除了利率、额度、申请体验、使用场景外,其他就无计可施了。 利率接近的两款贷款产品,再高明的营销策略也不可能做出“白领专用”、“蓝领专享”的品牌区隔。一款智能手机,可以用“黑科技”吸引用户;一款消费贷款,给用户讲大数据风控是没用的。 只能在“利率、额度、申请体验、使用场景”四个要素的狭窄空间里定位,产品迟早会陷入同质化,利率接近、额度接近、申请体验接近、使用场景接近。 前两年,在信息流资讯中的贷款广告中,经常能看到 “下款快、30万额度、日息万分之五、纯信用”等关键词,那个时候,这些特征是一种优势,现在已成为行业标配。 标配之外,无法添加新的元素,让产品与众不同。最终,走向了信用卡的老路:靠积分、立减优惠、场景渗透等争抢用户,本质上在打价格战。 现在,很多银行APP的拉新促活策略,就是靠补贴、优惠、羊毛三板斧,购物商城、餐饮立减、充值优惠、活动积分等,莫不如此。 这种同质化的补贴促活,让银行内部看不到破局希望,导致执行层面摇摆不定,陷入一种间歇式运动:补贴几个月,停几个月,再补贴几个月……仗着财大气粗,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运营着。 在这种无力感下,可还有银行梦想着靠APP打个翻身仗? 路在何方? 悖论在于,没人敢放弃APP,一旦放弃了APP,也就放弃了业务发展的自主可控性。 零售金融领域,正在重复消费品领域走过的路,即随着竞争加剧,会出现一条从工厂到渠道商的权力转移路径: 行业初期,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环节为供应链核心,用户和渠道的意见无足轻重,一如福特先生的名言,“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 行业中后期,产品供应过剩,用户掌握了决定权。终端渠道离用户更近,掌握了产业链核心权力,即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如当前的天猫、苏宁。 谁离用户更近,谁就能掌握核心权力。 零售金融领域,这一规律也在显现,流量平台正集聚起更多的权力,且向头部平台集中。 前两年,用户还敢于在各种APP、信息流中申请贷款,很多人踩雷高利贷、套路贷,苦不堪言;这两年,学乖的用户只敢在头部平台点击贷款广告,求个心安。 小的流量平台在市场规范中被洗牌,大的流量平台乘势推出自营贷款品牌,再以联合贷款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各类贷款产品圈进来,美其名曰“开放平台”,最大化承接用户红利。 中小银行,普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专心做产品,做流量平台背后的资金方和供货方;不甘屈尊的大银行,发愤图强,立志要“以我为主”搭建多元渠道体系,但过去几年自建APP生态的努力并不成功。 问题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毫无差异化的同质竞争,必然导致马太效应,入口越来越集中。 过去几年的激烈竞争,中小流量平台退场、中小银行APP式微,现在剩下二三十家大银行依旧活跃,但还能撑多久呢? 我曾讨论道“当前,无论是中长期经济转型,还是短期经济抗疫,都对银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行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挑战…… 越来越多的难题,等着解答。 某种意义上,这代银行人是不幸的,因为有这些难题;某种意义上,这代银行人是幸运的,因为有这些难题。 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一眼望到头的结局,看似无解的困局往往潜藏大机遇。一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于20世纪的物理学,只要能往前迈出实质的一小步,整个行业就会打开一个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美)艾·里斯(Al Ries),劳拉·里斯(Laura Ries),《品牌的起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Affirm成立于2012年,以“提供透明的金融产品,帮助改善人们生活”为使命,是一家致力于挑战传统信用卡支付的金融服务企业。消费者可以使用Affirm实现3-36个月的分期小额消费贷款。只需要五项基础信息,Affirm就可通过软件实施实时的贷款决策,这为许多尚未获得信用卡借款资格的消费者(如千禧一代)提供了购物便利。对于商家来说,与Affirm合作不需要承担违约交易等风险,还能扩大消费群体、提高销售业绩。2019年,Affirm的交易销售额占美国电子商务总额的1%。 Part 1公司概述 1.1公司简介 Affirm 成立于2012年,由Max Levchin(PayPal联合创始人兼前CTO)创办,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是一家主打“预支付”的金融服务公司。Affirm的目标是彻底改变银行业,让消费者对消费更有自主权,享受轻松自在的金融服务。Affirm为数百万购物者提供了一种替代传统信用卡的小额贷款,贷款期限3-36个月,贷款金额最高可达17500美元。与有复利和潜在成本的支付方式不同,Affirm事先向客户展示了他们每个月将支付的确切金额,没有隐藏费用和其他附加费用。通过与4000多家商家合作,Affirm让消费者能够随时购买心仪商品,这些商品涵盖了家居、旅游、个人健身、电子、服装和美容等零售领域的知名品牌。 Affirm自创立后便发展迅速。2016年被Fast Company评为最具创新力企业。2019年底,Affirm的员工规模发展到了800名,在匹兹堡和芝加哥新开设了办事处,交易销售额达到了美国电子商务总额的1%,总计发放了40亿美元的贷款。2020年初,Affirm的合作商户已超过了4000家,其中不乏沃尔玛、华为、Warby Parker、Verizon Visible、David Yurman和Room and Board等知名品牌。 1.2创始人介绍 Affirm的创始人是被称为“硅谷创业奇才”的Max Levchin。他是一名出生在乌克兰的美籍计算机科学家,具有极高的数学天赋,擅长安全加密算法,23岁时就成为了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兼CTO。他曾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毕业后以敏锐的行业观察及出色的专业技在硅谷获得了事业的发展,先后在雅虎、Evernote、google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层,并参与创办了很多业界知名的创业公司,包括PayPal、linkedIn、YouTube、 Slide、Yelp、Yammer和SpaceX等。 2012年,Max Levchin带着重塑消费金融格局的野心,向信用卡支付发起挑战,创办了金融科技公司Affirm。Max Levchin想到,可以把贷款的透明性(预付费用)和移动性(通过手机软件实现)结合起来,为那些无法获得传统信用卡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目前,除了担任Affirm的首席执行官,Max Levchin还是HVF labs软件公司及Glow健康数据公司的创始人兼管理者,是SciFi VC私募股权基金的创始人及基金合伙人。 1.3融资情况 截止目前,Affirm已经过七轮融资,融资规模超过了8亿美元。投资机构有Thrive Capital、GIC Private Limited、Spark Capital等风投公司。据报道,2019年4月Affirm完成F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了约30亿美元。 表:Affirm融资概况,数据来源:Crunchbase.com、Craft.com Part 2 商业模式 2.1 市场定位:信用卡的替代品 Affirm旨在为无法获得传统信用卡的人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在美国,年轻一代、留学生或者新移民等群体由于没有太多的信用记录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申请信用卡,在日常的购物消费生活中缺少了许多便利。Affirm不需要客户提供信用评分,只需要客户的姓名、手机号码、社保号码等基本信息便可在几秒内对客户进行贷款审批。它的操作很便捷,消费者在购物页面结账的同时便可完成贷款的申请发放。 Affirm平台聚合了超过4000家合作商户的网站链接,涵盖家居、旅行、电子设备、服装等品类。消费者可在Affirm网站或应用程序上浏览商品,点击感兴趣的产品,系统将跳转至商户页面供消费者选择购买。Affirm为商户及消费者构建了购买的中间平台,将消费者在移动端的购物冲动化作了现实的即时消费。 同时,Affirm还推出了储蓄服务,客户可通过储蓄账户进行活期储蓄,Affirm将支付客户年化收益率1.3%的利息,为美国平均储蓄利率的21倍。存款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保,最高承保额为25万美元。 2.2 消费贷款:简单快速的三步 Affirm的消费贷款流程方便快捷,使客户能够轻松地享受信用消费生活。客户在移动端购物时选择Affirm作为支付工具,在结账时选择“确认”,通过提供五个简单信息——姓名、电子邮箱、手机号码、生日及社保号码的后四位,Affirm应用程序就会对客户进行贷款资格审核。Affirm在数秒之内即可做出信用决定,且不会影响消费者的信用评分。通过审核的消费者可以选择3-36个月的还款计划,年利率为0%-30%。每月还款金额以实际美元显示,因此消费者能始终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欠款金额,没有任何隐性费用或滞纳金。同时,客户的还款金额绝不会超过结帐时确认同意的金额。Affrim为客户发放的贷款是通过其合作伙伴Cross River Bank发放的,资金来源稳定有效。 图:Affirm消费贷款流程,来源:Affirm网站 步骤一:消费者在购物网站选择商品,购物车结算时选择“Affirm支付”,输入个人信息等待系统审批返还。 步骤二:贷款审批通过,选择3-36个月还款计划,系统会清晰显示每个计划的月供金额,无隐藏费用。 步骤三:Affirm系统会在每次还款日期前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提醒客户还款,客户登录Affirm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便可完成还款。 2.3 企业合作:提升合作商家销量 Affirm的合作商户不乏宜家、沃尔玛、Adidas等知名品牌,超过4000家的商户与其合作,并且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平台为商家提供了无风险的销售回款,会在客户确认购买的一个工作日内将款项打入商家账户。Affirm程序提供了可容性极强的应用程序接口,可与30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并且提供了所有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添加Affirm程序的方法,商家可根据自己的系统需求进行选择。 Affirm网站显示,与达成合作前相比,Affirm合作商户的平均订单价值(Average Order Value)提升了85%,客户回购率提升了20%,客户体验评分提升了83%。以自行车商Peloton为例,在采用Affirm程序后,选择Affirm支付的客户订单数量激增,从一开始占据销售额15%增长至目前的30%;而二手汽车零件线上供应商Automotix更是通过Affirm提升了300%的平均订单价值。Automotix的销售和业务发展总监Heathcock表示,由于Affirm时髦、快速、精简,它使Automotix在年轻客户中赢得了很多赞誉,公司销售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2.4 盈利方式:商家分成 贷款利息 作为信用卡的一种替代方式,Affirm的盈利方式与信用卡提供商相同。公司有两大收入来源:1)从通过Affirm购买的每笔订单中向商家征收一定比例的交易费,类似于客户向信用卡公司支付的交易处理费用;2)向客户提供分期付款而获得的利息收入。在放贷方面,Affirm通过与Cross River Bank合作,由银行提供放贷资金,当消费者选择分期贷款后,Cross River Bank会将商品货款直接打入商家账户。在支付方面,Affirm没有独立开发支付系统,而是将处理后端完全交给在线支付公司Stripe。 Part 3 竞争优势与面临风险 3.1 竞争优势 (1)分期还款的消费方式满足了当下的消费理念 随着社会工作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自由职业,收入也变得不那么稳定或可预测。传统的支付工具和信贷选择不利于评估和满足这类群体的需求。同时,与一次性购买的传统习惯不同,订阅模式在消费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潮流音乐平台potify、美妆电商Birchbox、网络视频平台Netflix甚至服装品牌Urban Outfitters都将订阅模式作为21世纪消费者的日常选择。Affirm分期还款的方式适应了当下的消费理念,它运用移动载体的方式也满足了年轻群体的需求,向消费者展示了便捷消费的可能性。 (2)比传统信用卡更友好的服务体验 Affirm的服务具有简便、透明和可预测的特点。消费者仅通过移动端输入简单的个人信息,便可获得贷款服务,具有极大地便捷性。与传统信用卡复杂的收费内容相比,Affirm的还款金额清晰透明。信用卡可能存在复合利率、逾期罚息等隐形费用,而Affirm不收取任何可能增加本金余额的滞纳金、罚款或年费。Affirm和用户约定的总还款额一旦确定不会改变,带给消费者更有信赖感的服务体验。 (3)丰富商户的收款方式且带来业绩提升 Affrim为合作商户提供了无风险的收款方式,丰富了商户的收款渠道。商户无需承担消费者违约或欺诈的风险,当消费者完成后买后,Affirm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将商品资金结算给商户。同时,Affirm平台的贷款审批率比同业高出了20%,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了购买能力,进而推动商户销售额的提升。 3.2 面临风险 (1)过度透支带来信用风险 Affirm相当于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超前消费的方式。这些年轻人或许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若无消费自控力一味进行商品购买,在面临还款时会出现实际的资金困境,Affirm也会面临出现坏账的风险。便捷的提前消费或许会改变年轻人的消费模式,使其陷入对“潮牌”的追求陷阱。Affirm在便利年轻群体消费的同时应加强其消费习惯引导,多渠道对其进行财务指引,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资金安排。 (2)信用体系不完备或存在违法漏洞 由于Affirm在贷款审批时采样较为简单,为客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隐藏了信用危机。一些不法分子或许会利用Affirm贷款申请的简易性,进行高利放贷、资金过桥等违法行为,利用信用体系漏洞获利。Affirm应进一步完善建立信用体系,在不影响客户便捷申请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审批审核因素,如客户的Affirm消费还款历史记录等。对还款记录良好的消费者增加贷款优惠,对还款记录不良或违约的客户进行一定的技术限制,减少那些非真正购物的贷款需求。 Part4 未来发展 Affirm为消费者提供了轻松、便捷、简单的数字消费支付体验,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如创始人Max Levchin所说,Affirm的愿景是为客户提供一个透明支付的方式,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紧急情况时也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必须消费。数字支付的概念近几年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偏爱数字消费的习惯。2019年Affirm得到了良好发展,公司利润增长翻番,并且以良好的增长态势持续发展着。2020年2月,Max Levchin接受CNBC专访时表示,数字货币的兴起将进一步代替现金交易,数字支付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值得期待的趋势。他相信数字美元经济将是下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数字货币将推动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Affirm也将持续关注并支持这一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