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5月25日)从银保监会了解到,近年来,银保监会主动适应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变化和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客观需要,进一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9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75家(含总行、分行、支行),外资银行总资产3.58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64家外资保险机构、124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46万亿元。 2018年银保监会推出四个方面15条开放措施,2019年,银保监会又推出19条对外开放措施,市场反应积极。目前,上述共34条开放措施涉及的法规修订已基本完成,修订发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发布了《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积极审核外资机构提出的市场准入申请,推动更多对外开放实例尽早落地。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一季度,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27项筹建申请和26项开业申请,其中包括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申请,如全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开业等。批准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增资94.95亿元。 银保监会表示,今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措施的落地,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为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经营提供更多便利。 银保监会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各国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和拓展业务,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加快审批,促进提升外资参与度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同时,也将不断完善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方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总台央视记者王雷)
据悉,塞浦路斯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6年,根据《证券和塞浦路斯证券交易所(中央证券存托机构和中央登记处)法》,塞浦路斯证券交易所还负有设立和管理中央存托机构和中央登记机构的责任。同时,塞浦路斯作为欧盟成员国,该证券市场还受欧洲证券与市场监管局(ESMA)及塞浦路斯证劵交易委员会(CSEC)联合监管,并受《欧洲金融工具市场指引》(MiFIDII)和相关证券法规统一规制,面向广阔的欧盟市场。塞浦路斯证券交易所是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WFE)的会员单位,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等均为WFE会员单位。WFE对会员的市场规模、法制化建设等诸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取得WFE会员资格常常被各国证券自律监管机构及市场参与者作为其证券市场达到国际认可标准的标志之一。2006年11月7日,由欧洲中央证券存托协会(ECSDA)、欧洲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ESE)和欧洲中央对手方清算所协会(各自)代表的组织就清算和结算行为守则达成协议。因此,塞浦路斯证券交易所行为准则的目标是允许投资者在一致、连贯和高成本效益的欧洲框架内交易欧洲证券。在塞浦路斯上市企业未来也可申请转板到伦敦证券交易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等欧洲主流交易所上市交易。 上海楚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楚丞资本)此前已是多家欧盟国家证交所的持牌机构(包括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证券交易所、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ProgressMarket等市场均持牌)。 楚丞资本创始人李厚海表示,此次再获牌标志着楚丞资本在业务的多元化和优势的全球化方面更进一步。楚丞资本国际业务总监关平先生表示,此次获批保荐机构将进一步完善楚丞资本多市场、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客户登陆国际主流资本市场的能力。 此外,塞浦路斯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保荐机构清单和会员清单中,包括毕马威、德勤、希腊国家银行和国家证券公司等国际著名机构,楚丞资本此次获批或使其有跻身于众多国际著名机构并列于同一舞台之机遇。(记者/姜楠)(编辑 田冬)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刘四红)严监管持续,第三方支付机构戴“紧箍”。5月21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已收到25张监管罚单,罚没金额合计超2.38亿元,其中不乏上亿级罚单,也再现多家机构被多次处罚。记者对比上年同期数据发现,今年支付机构被罚金额超上年的5倍,单次被罚金额大幅增加,反洗钱监管趋势加码。 据央行成都分行网站5月20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第三方支付机构成都摩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摩宝”)因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央行成都分行对其给予警告并处7万元罚款。5月15日,支付公司敏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敏付科技”)也因九项违规被南宁中心支行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19488.71元,罚款137万元。 针对此次处罚事件及后期整改事项,北京商报记者对成都摩宝、敏付科技两家公司进行采访,截至发稿前成都摩宝未给出进一步回应,敏付科技则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上述案例只是支付行业被罚的一个缩影。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行业今年内已收到至少25张监管罚单,涉及20家支付机构,被罚没金额合计超2.38亿元。25张罚单中,包括百万级罚单9张,千万级罚单4张,其中,4月29日被罚的商银信公司,因涉16项违规行为一次性被罚1.16亿元,刷新支付罚单最高纪录。 去年上半年,支付机构共收到52张罚单,涉50家机构被罚,累计罚没金额共计4527.71万元。从罚单数量来看,去年同期罚单数量是今年的两倍,但在处罚金额上,不足今年的1/5。而罚单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主要源于今年的反洗钱监管加码。 2019年上半年,支付机构被罚原因主要包括违反银行卡收单管理规定、违反支付结算管理规定,以及违反非金融支付服务管理等,在处罚金额上,大多机构单次被罚在50万元以下,百万级以上罚单仅6张,未出现千万级巨额罚单。而今年上半年,20家被罚机构中,有17家支付机构因涉反洗钱违规被罚,处罚金额达2.36亿元。 今年反洗钱监管罚单频出,一方面体现了强监管加码,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机构违规情形在加重。“正如此前的政策信号与预期,当前监管在加大支付机构的检查监管力度。”德勤中国反洗钱中心合伙人余培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近年来,非银行支付机构急剧膨胀的同时,在备付金、结算、“二清”等方面出现违规,行业乱象频现。对此,央行不仅收紧了牌照发放,严控市场准入,同时也在加强清理和整顿存量机构的各种违规行为,将日常行为纳入监管之中。 另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随着断直连完成、备付金100%缴存,多家中小支付机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收窄。在行业强监管大背景下,支付市场寡头效应逐渐凸显,小型支付机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为了牟取暴利,部分小型支付机构不惜铤而走险,甚至参与到犯罪活动的业务链条中。 “监管下发巨额罚单这样的雷霆手段,也是为了警示犯罪分子和从业机构,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利益。”在余培看来,当前,反洗钱是发现、打击、预防犯罪的重要抓手,同时,反洗钱已成为国家战略,在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互评估的大背景下,中国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反洗钱监管力度的趋势呼之欲出,建议从业机构重点关注。
自移动金融APP备案试点工作在2019年底拉开大幕后,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中。5月19日,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消息,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注册工作,33家机构的73款App入围拟备案名单,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黑白名单、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在分析人士看来,备案对金融App治理意义重大,将推动App采集信息更加规范,更将从源头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首批近百App拟获备案 不到半年时间,首批拟备案金融App名单正式公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名单中以银行类机构居多,还包括基金、保险、消金、支付、金融科技及小贷类公司。其中,银行类机构包括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徽商银行等;支付机构包括微信、支付宝和拉卡拉(行情300773,诊股)等;金融科技公司包括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360借条等;此外,还有招联金融、马上金融2家消金机构也成功入围。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监管人士处获悉,本次备案试点主要本着机构自愿申请的原则,但无论是持牌还是非持牌类机构,只要涉及到资金和信息收集类App,均建议对App进行备案。 当前,移动金融App安全防护能力参差不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仿冒钓鱼等现象突出。协会副秘书长朱勇在近日指出,移动金融App备案工作是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自协会备案工作开展以来,各类机构积极响应,大力配合。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了注册工作,首批近百个移动金融App通过备案审核。 “此次备案覆盖范围很广,银行占据最大的资产规模,支付占据最大的交易规模,消费金融和小贷公司则最需要数据,这些机构均包括在备案名单之内。”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看来,目前,非银机构App尤其需要备案,特别是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等,因监管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此类机构App尤其需要关注,另外还有一些没有金融牌照的机构App,也需要重点检查,涉及超范围经营业务的最好下架。 备案机构上链管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备案名单备注显示,33家机构的73款App名单排序,主要以备案系统中区块链记录的审核通过时间顺序排列。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举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已正式应用于金融App备案管理。 4月14日,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曾透露,正研究建立完善区块链金融自律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区块链金融应用系统通用评价规范、区块链跨链协议、区块链开源软件测评等标准研制,并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金融App备案管理、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等行业自律管理工作。 从此次披露情况来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已初见成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变革与管理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指出,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名单进行上链管理,对数据的可信、跨领域打通及相关数据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也保证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升了大众对此次金融App备案的信任度。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君则称,此次备案体现了移动金融的行业自律,有利于机构与监管部门的信息保持畅通,及时反映行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她看来,备案机构上链管理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经增加金融机构自证清白的依据,当法律法规政策有变化时,能够体现备案体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全国范围分批开展备案 另据协会方面透露,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以及行业公约、黑白名单、自律检查、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 其中,针对未按要求办理备案,提供虚假材料和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或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等情形的机构,协会将根据情形采取纳入特别关注名单、约谈、发警示函、强制培训、业内通报、公开谴责、暂停受理备案、注销备案等自律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将记入客户端软件安全管理黑名单,并向金融管理部门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后期App整治需要多部门合作,针对数据安全、消费者保护等重点内容,需要协会代表行业发声,帮助金融机构在创新迭代和监管升级之间谨慎前行。”陈文君如是称。 刘峰也指出,对后期的金融App整治和备案,一方面还是要着手从移动金融行业的乱象出发,加强备案在多方向多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多维度的数据关联度,利用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互联互通的特性,让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交叉融合到更多的监管领域和方向中去,提升整个链上的数据价值。
自移动金融App备案试点工作在2019年底拉开大幕后,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中。5月19日,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消息,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注册工作,33家机构的73款App入围拟备案名单,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黑白名单、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在分析人士看来,备案对金融App治理意义重大,将推动App采集信息更加规范,更将从源头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首批近百App拟获备案 不到半年时间,首批拟备案金融App名单正式公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名单中以银行类机构居多,还包括基金、保险、消金、支付、金融科技及小贷类公司。其中,银行类机构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徽商银行等;支付机构包括微信、支付宝和拉卡拉等;金融科技公司包括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360借条等;此外,还有招联金融、马上金融2家消金机构也成功入围。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监管人士处获悉,本次备案试点主要本着机构自愿申请的原则,但无论是持牌还是非持牌类机构,只要涉及到资金和信息收集类App,均建议对App进行备案。 当前,移动金融App安全防护能力参差不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仿冒钓鱼等现象突出。协会副秘书长朱勇在近日指出,移动金融App备案工作是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自协会备案工作开展以来,各类机构积极响应,大力配合。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了注册工作,首批近百个移动金融App通过备案审核。 “此次备案覆盖范围很广,银行占据最大的资产规模,支付占据最大的交易规模,消费金融和小贷公司则最需要数据,这些机构均包括在备案名单之内。”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看来,目前,非银机构App尤其需要备案,特别是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等,因监管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此类机构App尤其需要关注,另外还有一些没有金融牌照的机构App,也需要重点检查,涉及超范围经营业务的最好下架。 备案机构上链管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备案名单备注显示,33家机构的73款App名单排序,主要以备案系统中区块链记录的审核通过时间顺序排列。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举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已正式应用于金融App备案管理。 4月14日,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曾透露,正研究建立完善区块链金融自律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区块链金融应用系统通用评价规范、区块链跨链协议、区块链开源软件测评等标准研制,并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金融App备案管理、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等行业自律管理工作。 从此次披露情况来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已初见成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变革与管理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指出,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名单进行上链管理,对数据的可信、跨领域打通及相关数据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也保证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升了大众对此次金融App备案的信任度。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君则称,此次备案体现了移动金融的行业自律,有利于机构与监管部门的信息保持畅通,及时反映行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她看来,备案机构上链管理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经增加金融机构自证清白的依据,当法律法规政策有变化时,能够体现备案体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全国范围分批开展备案 另据协会方面透露,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以及行业公约、黑白名单、自律检查、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 其中,针对未按要求办理备案,提供虚假材料和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或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等情形的机构,协会将根据情形采取纳入特别关注名单、约谈、发警示函、强制培训、业内通报、公开谴责、暂停受理备案、注销备案等自律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将记入客户端软件安全管理黑名单,并向金融管理部门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后期App整治需要多部门合作,针对数据安全、消费者保护等重点内容,需要协会代表行业发声,帮助金融机构在创新迭代和监管升级之间谨慎前行。”陈文君如是称。 刘峰也指出,对后期的金融App整治和备案,一方面还是要着手从移动金融行业的乱象出发,加强备案在多方向多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多维度的数据关联度,利用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互联互通的特性,让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交叉融合到更多的监管领域和方向中去,提升整个链上的数据价值。(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
在多地警方加大力度打击下,“四方支付”行业沉疴再次引发关注。据官方披露,近期,多地警方成功打掉多个涉非法经营“第四方支付平台”的犯罪团伙。当前,四方支付一方面因可满足多种收付款方式成为线下商户“宠儿”,但另一方面又因涉洗钱等非法业务成为警方严打对象。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背后有何黑色产业链?为何频频涉洗钱违法业务?未来又将如何规范?北京商报记者经过多日调查,试图挖出背后产业链。 门槛较低 仅需上千元 所谓四方支付,又称聚合支付,主要从事聚合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银行及其他服务商等接口,对外提供综合支付结算业务。警方披露,四方支付是目前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团伙套取、漂白非法资金的所谓“绿色通道”。在通过大量购买空壳公司或用员工个人信息注册“第三方支付”账号后,不法分子再搭建网络平台,用这些账号来收取客户资金,承担相关黑灰利益链条的资金结算工作。 参与聚合支付需要哪些条件?搭建一个四方支付平台门槛有多高?又是如何运作? 多方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与第三方支付相比,四方支付的行业进入门槛几乎为零。具体表现在,技术方面,不需要POS机等硬件,仅需搭建一个系统即可,技术门槛极低;此外准入方面,没有牌照许可限制,只要能接入支付通道即可进行。 “四方支付平台虽然说是一个平台,但也不乏有人单枪匹马在做。”四方支付行业从业者林科(化名)如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若想参与四方支付市场,一般会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开发一套四方支付系统,自己做服务商寻找上下游渠道;此外则是从事四方支付代理,以加盟四方支付平台的形式层层发展,从中抽成。 北京商报记者以购买四方支付平台的名义向一家技术搭建商进行咨询,对方回应称可以提供所有系统开发、平台搭建等技术资源,将四方支付平台搭建起来,一条龙服务的报价为10万元。此外,另一位从业者则告诉记者,四方支付主要涉及到支付通道接入、H5跳转、充值提现等技术手段,整套购买完成平台搭建仅需上千元。 北京商报记者在一家交易平台上体验发现,搜索四方支付有关交易,价格在30-38000元不等,30元销售产品为2020版四方支付源码,系统可自适应手机版支持代付功能多级分销代理,支持多家支付机构官方接口;而38000元产品则包括四方支付平台总后台、商户后台、码商后台、代理后台、服务商后台等多个系统功能。 林科称,事实上,一家四方支付平台要想活得好,核心并不在技术,关键还在于手里攥了多少“出入金”渠道。除了银行、支付机构旗下平台外,目前大部分四方支付平台没有牌照,因此大都是定位为三方支付的收单外包机构,主要通过层层挂靠的方式进行,其中,手续费分润和补贴是重要的收入构成。 暴利引诱 费率最高30% 尽管警方多次严打,但不少四方支付平台依旧顶风作案,其原因一是源于低门槛,二则受高利润驱使,及试图通过花样套路躲避追责的侥幸心理。 林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有洗钱客户收款需要,四方支付平台一般会提前告知支付通道类型,以及不同通道收取的点数(费率)、单笔限额、放量时间、下发时间、结算周期等。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根据不同业务和不同支付通道,一般放量时间和具体金额不一,收取的费率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通道收取的费率在2.2%-3.8%不等,但也有一些高风险业务收取费率高达近30个点。 当谈及如何逃避警方追责风险时,另一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到,“四方支付平台要规避洗钱风险,可以多找一些承兑商帮忙收款,多‘洗’几遍后,被查风险会大概率降低,哪怕被举报,也查不到你的账号,哪怕被查到,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其他人”。 所谓承兑商,其实就是虚构的商户,主要承担着为非法业务收款的角色,以赌博、色情网站为例,当玩家进行“下注”或充值后,收款方一般不会直接转入商家账户,而是由承兑商进行收款,交易类型也通常会用商品、话费类充值卡等进行伪装。 值得注意的是,承兑商们的钱,如何流转到赌博平台、诈骗分子手上?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有推手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关于某支付机构的渠道项目,记者体验发现,此项赚钱项目为话费卡转卖,操作方式是:在推手方购买话费充值卡后,选择支付平台兑现,通过买卡、卖卡等方式赚取差价,例如一张100元的话费充值卡,买卡成本仅为90元,差价可达10元。 警方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有犯罪团伙通过开发“跑分”网络平台(利用支付渠道,为别人进行代收款,随后赚取佣金)吸纳会员,形成“码农-码商-代理-平台-支付通道-盘口”资金流转闭环路径,再利用“第四方支付”为境外赌博网站等非法商户提供资金支付通道,以赚取佣金获利。其中,犯罪分子鼓吹“跑分”兼职来钱快回报高,吸引了不少“80后”和“90后”年轻人投身其中,涉及人员上千人,社会危害及引发的次生危害极大。 管控缺位 支付机构失责 “目前确实有不少非法四方支付平台涉及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就是通过非法资金结算为其他违法犯罪提供服务。”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指出,除了参与门槛极低、能提供多种支付便捷接口外,四方支付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管控不到位等。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同样称,当前,“第四方支付”主要以“挂靠”支付机构的方式,在没有支付结算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常被犯罪分子用于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非法用途,成为网络黑产犯罪链条中的支付环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脱离监管,被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 目前,多家支付机构线下业务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代理模式,在多级分销下,支付机构对代理商的准入及交易管控并不严格。例如,一家支付机构一级代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要成为二级代理要求并不高,只要有身份证、交一定押金就可以参与,当被问及一些灰色业务是否可以接入时,对方回应称“可以用”。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四方支付乱象频出,确实与三方支付平台管控脱不开关系。一方面,多数中小支付机构盈利空间缩小,为了活下去有意或无意触碰一些如违规收单、违规转接支付接口等灰色地带,这给了很多四方支付为“洗钱”提供通道的机会。 另从客观角度来看,许多支付公司将收单业务转交给代理商,不管是对客户还是特约商户,若在合作时审核不严,难免会有犯罪分子组建或虚构商户甚至盗用他人身份等方式进入系统,行一些犯罪违法之事。 提高准入 加大整顿力度 四方支付市场鱼龙混杂,一方面,不少不法平台在暴利诱惑下沦为洗钱“帮凶”,但另一方面,也不乏接入实体场景,踏实做正规业务的机构。 正如易观支付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巨头公司相继投资或收购四方支付行业,且多家商业银行也都开展了自身四方支付业务,前有同行业竞争,后有互联网巨头公司和商业银行追逐,四方支付企业生存变得更为艰难。此外,叠加疫情因素影响,四方支付领域灰色业务也呈现抬头之势。 在王蓬博看来,四方支付有存在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要提高准入门槛,在细节要求上,对四方支付应同对待三方支付一样严格。 “要解决四方支付的乱,必须了解四方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差’。” CTOA联席主席、互联网技术百人会理事长陈斌同样称,原则上来说,四方支付主要负责把不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收进来,再分发给各支付公司,基本上是个信息流的转接平台,不涉及资金结算。而目前存在的四方支付乱象,主要乱在四方支付公司逾越了界限,也是不甘寂寞追逐更高利润的结果。 乱象之下,后期四方支付乱象如何规范?李亚指出,一方面,第四方支付作为电子支付及其增值服务的技术提供商,应该回归技术服务的本位;另一方面,需加强监管,提高对第三方支付、第四方支付平台违法行为震慑力,细化犯罪构成要件及处罚措施;此外,还需完善立法、落实合规,从法律层面明确个人开设账户并出让的行为认定,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建立自身的合规管理体系。 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根据近半年动态来看,加快收单外包机构的直接备案管理将是一个重要趋势。她建议,一方面,可加快条码互通工作的建设,推动各方的标准统一;另一方面,需加大对聚合支付涉非法业务的整顿力度,树立一批重大典型,以杜绝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
美东时间5月18日,据美国众议院负责监督联邦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特别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3月份通过的2.2万亿美元的《新冠病毒援助、纾困与经济安全法案》中设立的5000亿美元财政部基金因管理不善,目前几乎没有借出任何资金。 该基金本该用于缓解新冠肺炎的经济冲击,提供金融借贷,其中预留460亿美元,用于向航空业提供贷款和贷款担保。但调查发现,这笔资金目前并没有进行分发。虽然财政部为发放贷款建立了新的贷款机构,然而所有建立机构中,目前只有二级市场企业信贷融资机构收到了375亿美元用于借贷,其他四家新建贷款机构均未获资金,其中包括专用于向中小企业提供借贷的计划。 为确保纾困法案拨款得以顺利下放,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成立该特别委员会,负责审查联邦抗疫拨款分配、白宫就疫情决策等事宜。目前该委员会发布了长达17页的第一份调查报告,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将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