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3.2%,预期增2.9%。总体来看,GDP数据略超预期(前期市场普遍预测在2.5%左右)。经济在二季度逐月复苏的态势渐成。超预期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先出”,复苏领先全球,如果延续当前疫情和经贸形势,中国很可能成为2020年全球经济唯一正增长的主要国家,若美国二季度GDP数据明显负增长,中国GDP还可能在二季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复苏节奏的分化。上半年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货币政策明显宽松,但总量扩张的政策却导致了结构性的分化:工业部门复苏有政策抓手,恢复快;消费领域的促进政策抓手不多,短期内复苏慢,长期中只能依靠收入增长来进行内生式的修复。主要矛盾是分化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后,更重要的问题已经由“做蛋糕”逐渐转变为“分蛋糕”。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逐渐展现出两个层面的分化:一是不同行业领域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发展速度分化,科技产业发展空间打开,传统行业没落;二是行业内部竞争加剧,集中度提高。在疫情冲击过后的艰难复苏过程中,分蛋糕的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同时分化也变得更加明显。当前的这种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端恢复快于需求端。前期复工复产政策推进顺利,生产端复工复产情况较好,但以消费为代表的需求端复苏速度稍慢。2、投资复苏快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也在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得到较快的恢复,促消费政策总体缺乏抓手,消费复苏则展现惰性。3、消费、投资、供给端内部也存在分化。一是疫情加剧了消费各行业间供给和需求运行的差异,部分可选消费行业因为需求灭失,恢复缓慢;二是房地产投资扩张空间不大,基建仍然是投资唯一亮点;三是民营、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保持较好,但生产活跃程度依然承压。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三个层面的分化特征,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议题。生产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略超预期,呈现了良好的复苏态势。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前期复工复产政策推进顺利。其中,规模以上的私营工业企业复苏也并未拖后腿,尤其是在前期还承担了带动复苏的作用;制造业直接受益于复工复产,恢复形势平稳;工业上游环节复苏速度总体较慢,体现了4月以来下游恢复加速对其的“替代”。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降3.1%,预期降3.5%,也略超预期。三大投资分项来看,房地产投资恢复最为明显,上半年累计同比增1.9%,较1-5月增速提高2.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交易和施工同时复苏,前期投资资金来源受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制造业投资仍然在艰难复苏中,投资意愿仍然较弱,上半年累计同比降11.7%;基建投资上半年累计同比降2.7%,尽管仍未完全恢复常态,但下半年的基建扩张仍然有一定的窗口,尤其是在制造业弱势、房地产调控加强的背景下。消费宏观经济各部门中,消费复苏是最慢的,直接原因是疫情影响下的社会隔离措施并未完全消失,深层次原因是就业压力和收入增长压力下,居民对消费仍然存在顾虑,“捂钱”意味明显。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同时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仍然处于高位。两个重要问题下半年,作者认为两方面问题比较重要,也很可能影响到未来经济走势:一是房地产市场和投资的波动,二是内需的提振。1、房地产风险重回决策层视野上半年,房地产虽然没有成为拉动经济的力量,但其自身的风险却受到了决策层关注,近日深圳等城市的房地产调控趋严,也正是因为决策层看到了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波动。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也在严控中逆势增长,达到历史新高。从土地财政来看,2020年土地出让收入占主要地位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也受到了限制。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1446.05亿元,下降3.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6123.59亿元,增长38%。这一降一增,就代表了今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不可期的,也意味着推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土地因素以及背后的政策思路仍然是趋严的。2、内需真的不行?从进出口数据看,似乎上半年外贸领域的表现还要好于国内需求,那么上半年中国内需是真的很弱势吗?这个问题需要放在国别比较上来看,其中一个典型的比较对象便是新加坡,作为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优等生”,新加坡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2.6%,环比创纪录地下滑41.2%。新加坡贸工部预测,新加坡经济今年可能萎缩4%至7%。究其原因,就是新加坡受到外部冲击过大,国内的内需没有足够的体量去缓冲这种冲击。事实上,中国内部工业部门的需求恢复情况非常乐观,而未来消费大概率还能逐渐取代工业部门,成为持续复苏的主要支撑力量。政策趋势若复苏态势稳健,下半年政策力度有可能边际减弱。根据统计局官方的判断,“从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个经济指标回升情况看,下半年经济的持续恢复是有支撑的。”总体而言,决策层对下半年的经济持续恢复是有信心的。我们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来分析未来政策的趋势。1、货币政策一季度、二季度的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非常明显:一季度为应对疫情,央行实行“宽货币+宽信用”政策,通过逆回购、MLF、定向再贴现再贷款等手段集中投放了大量流动性,央行基础货币以及对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快速增加(参见下图)。二季度以来,央行迅速舍弃“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典型的证据便是央行一度连续35天没有公开市场操作。但宽货币政策仍然在持续,尤其是多项精准直达、小微企业等扩信用政策陆续在二季度推出。到了三季度,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回归常态化。央行领导在上半年金融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相关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的时候就自动退出了,部分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退出了。”而到了四季度,央行还有可能回过头来算账,尤其是重新检查宏观杠杆和金融风险的问题。因此,预计货币政策全年的走势是:一季度宽货币,二季度宽信用,三季度信用见顶,四季度稳信用。不过,未来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就业。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虽然比上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若下半年该指标有所提升,政策将会重回积极态势,以保证全年持续和平稳的复苏。2、财政政策下的基建资金疑问财政资金够不够、怎么用的问题,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涉及到基建资金空间有多大。200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超过24万亿元,而1-5月支出仅约为7万亿元,还有17万亿元,但这其中仅有不到6%的比例直接投向基建(约1万亿元)。同时,抗疫特别国债(计划投向基建约7000亿元)和专项债(计划中投向基建约1.5万亿元)的“一般化”使用趋势变得明显,专款专用于基建的钱也可能打折扣,例如特别国债保民生比例增加、专项债资金分流到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等领域,因此下半年基建的资金到底有多少,存在较大疑问。由于财政的问题比较复杂,基建资金的问题我们会专门进行具体分析,敬请期待。
经济复苏加速,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总量V型,结构K型。 总量上,二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3.2%,相比一季度的-6.8%大幅回暖。基准情形下预计全年增速约3.6%;如三季度出口继续超预期,或公共投资政策强化,超过4%是大概率事件。 结构上,仍然呈现高度的“K型”非均衡复苏特征,一些领域和主体恢复较慢甚至仍在恶化。集中体现为“五强五弱”:一是生产强,消费弱。二是金融强,实体弱。三是线上强,线下弱。四是大企业强,小微企业弱。五是富者强,穷者弱。 需求不足仍是宏观矛盾的主要方面: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1.3%,人均消费降幅更大(9.3%)。不仅收入少了,而且人们面对不确定性更不敢消费了。 结构性通胀通缩顽疾仍在。房价垫高了通胀河床,工业企业承受通缩风险。两难之下,货币政策只能首术两端,切忌单边预期。 外部风险在加剧,内部转型在加速。活血+化瘀:疏通循环,挤脓包,活跃要素市场,在供需再配置中找空间。立新+守旧:新动能培育的过程中,旧动能仍然是大有可为。 有人建墙,有人造城,有人修路,有人积粮。
中国经济半年报将于明日出炉,全球目光将一同见证中国经济复苏的“成绩单”。 疫情后率先复苏,二季度增速有望重回正增长,将是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有可能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积极预期,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注入了信心。他们认为,中国仍将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 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向好 “中国被认为是全球少数会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复苏,并有望获得让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势头。”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期待。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个月正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稳定在荣枯线以上,服务业生产指数由降转升,整体投资同比降幅持续收窄,消费增速转正在即,工业用电量增速加快……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中国经济从复苏到加快复苏的进程。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无一不体现了中国经济内在的韧性和活力。尽管全球疫情仍会给供需两端产业链带来挑战,但在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有为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依托本土市场继续保持有序回升的态势。”外汇交易商CMC Markets大中华区总裁程必逸对记者表示。 花旗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中逐渐恢复过来,中国经济或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渐恢复常态。 国际组织和各类机构形成共识 “预计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中国经济有望逆势实现1%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传递出看好中国经济的信号。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齐发力支撑有效内需释放,加速了中国经济复苏进程。”植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是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一观点与海内外各组织、机构的看法不谋而合。 国内外大行及券商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样乐观,多家机构认为全年增速有望达到3%。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强调:“中国经济的最终增速有望高于预期,中国料将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 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 海外疫情仍在蔓延、贸易摩擦不断,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而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犹如一抹亮色,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进博会首场展前供需对接会上,一批国外消费品行业巨头签订了后3年参加进博会的合作备忘录,表达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韩国出口企业振兴协会会长康元植表示,疫情之下,许多国家都在寻找新机遇,进博会将成为恢复世界贸易活力的重要平台,为全球企业提供共享中国开放市场的巨大机遇。 “中国可能是首批从疫情中恢复经济的国家,也能推动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尽早恢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经济研究局主任希罗·阿姆斯特朗日前发文称。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压力测试”,经济正在加速向常态化回归。下半年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的方向不变,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将源源不断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经济在二季度逐月复苏的态势渐成。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复苏节奏分化。因此,结构分析比总量分析更重要,经济在分化中仍然在通过要素流动寻找平衡,并在此过程逐步恢复,形成新的均衡。预计二季度GDP增速2%-2.5%,三季度GDP增速3%-4%,四季度GDP增速5%-5.5%。首先,生产端恢复快于需求端。前期复工复产政策推进顺利,生产端复工复产情况较好,但以消费为代表的需求端复苏速度稍慢。第二,投资复苏快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也在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得到较快的恢复,促消费政策总体缺乏抓手,消费复苏则展现惰性。第三,消费、投资、供给端内部也存在分化。一是疫情加剧了消费各行业间供给和需求运行的差异,部分可选消费行业因为需求灭失,恢复缓慢;二是房地产投资扩张空间不大,基建仍然是投资唯一亮点;三是民营、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保持较好,但生产活跃程度依然承压。下半年货币政策由宽货币转向宽信用,直达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频繁,但市场对民营、小微企业资金获得情况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财政政策将在下半年早些时候集中发力,一是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集中发行,二是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主要投向包括科技、新基建、城乡社区建设。下半年结构性分化使得经济不同部门分别处于复苏、衰退甚至趋于过热的不同阶段,广谱利率的资产配置指示性作用减弱。债市由于流动性受限、降息预期减弱、经济基本面复苏等因素,未来仍然承压。宽信用条件下的实体经济资金进入股市的动力较强,流动性支撑短期情绪,中长期则继续维持结构性牛市。工业生产复苏叠加全球经济重启,商品价格仍然有上涨空间。流动性危机走远后,避险情绪、资本市场杠杆操作正常化,黄金重回避险资产之列,黄金价格长期有支撑。以下为报告详情,如需报告全文,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后台回复“宏观经济”,获取下载链接~
瑞士再保险:全球保险业将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强劲复苏 (记者 王恩博)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今年保险业能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将支撑全球保险市场复苏。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Jerome Jean Haegeli)在当天的线上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左右,比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衰退幅度更甚,全球保费萎缩规模则与之相似。但与对全球经济的预判不同,预计保费收入将呈现强劲“V型”复苏。 报告称,此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将导致2020年全球保险需求下滑,对寿险业务影响较大——预计全球寿险保费将收缩6%,非寿险将下降0.1%。但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模式,总保费收入将在2021年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瑞再研究院估计,今年发达市场总保费将下降4%,并在2021年恢复至2%以上的正增长。新兴市场今明两年将保持保费正增长趋势,其中2020年将增长1%,2021年为7%。 谈及中国保险市场前景,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说,当前中国市场面临诸如低利率环境、承保周期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带来的巨灾保障缺口等挑战,但长期来看市场风险偏好趋于稳健,保险业务发展将更加均衡。 他认为,中国保险市场机遇来自三个“新”,即新基建、新经济及新消费。这些趋势产生的新动能将加速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全新保险生态系统建立,使行业更具韧性。 报告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最终造成的理赔负担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目前从各种外部和公共消息源中获得的理赔预测中值约为550亿美元。 对此,安仁礼称,大多数外部保险分析表明,财产及意外险理赔总额的预测值上限为1000亿美元,与2017年“哈维”“艾尔玛”和“玛丽亚”三个飓风造成的损失规模相当,而当年全球保险业也吸纳了这些损失。目前来看,保险业资本状况应该能够应对疫情造成的冲击。(完)
尽管亚洲地区由于疫情防控较好,经济的复苏程度领跑全球。但鉴于亚洲地区高度依赖全球贸易、旅游业,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地缘政治风险仍存,因此亚洲各大经济体未来也不可掉以轻心。 7月2日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院/一财全球和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联合举办题为“亚洲和中国经济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研讨会。IMF亚太部主任李昌镛表示,2020年亚洲经济增长预计将萎缩1.6%,较4月下调1.6%,这是人们记忆中首次出现的情况。 亚洲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好于IMF的4月预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的疫情较早地稳定下来。然而,该地区多数国家的2020年增长预测已经下调,原因是全球经济形势更为疲弱,而且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防控措施将持续更长时间。 在不出现第二轮感染并且实施空前的政策刺激以支持经济复苏情况下,IMF预计亚洲经济增速在2021年将强劲反弹至6.6%。但是,李昌镛也认为,即使经济活动快速回升,疫情造成的产出损失很可能会持续下去,预计亚洲2022年经济产出将比危机前预测的水平低5%左右。如果不包括中国(其经济活动已开始回升),降幅会更大。 未来两年亚洲经济将面对诸多下行风险。一是贸易增长放缓。亚洲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在全球面临困难的环境下,亚洲无法继续保持增长。当前IMF预计2020年欧元区经济萎缩10.2%,美国经济将萎缩8%,因此,亚洲贸易预计将显著收缩,日本、印度和菲律宾的贸易总额2020年预计将下降20%左右。 二是封锁状态持续时间比预期更长。即使完全放松了封锁措施,经济活动也不太可能回到充分运转水平,这是由于个人行为发生了变化,并且采取了保持物理距离和减少病毒传播措施。IMF近期研究显示,封锁措施可能导致经济活动(以工业生产衡量)每月收缩约12%,防控措施完全取消仅能使经济活动增加7%左右。此外,许多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太平洋岛国)依赖旅游业、汇款和其他需要面对面接触的服务,其经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复苏。 三是不平等加剧。亚洲的不平等现象已在加剧。由于亚洲非正规工人的比例很高,这些影响可能更为严重,从而导致经济复苏过程更为漫长。 四是资产负债表薄弱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许多亚洲经济体,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被削弱,这可能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并放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上升等影响。 当前,亚洲各国货币汇率反弹,油价也有所回升,但李昌镛认为,不能因暂时的经济复苏而骄傲自满,尤其要考虑到第二波疫情的风险,以及亚洲金融市场容易出现一些突然的中断,比如大规模资本流出等。同时,新兴市场在祭出财政刺激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汇率影响以及主权信用评级等,因此亚洲各国和地区必须明智地使用财政刺激政策,同时还应实施经济改革,其中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紧密协调、资源重新配置、解决不平等问题。部分国家在至少未来两年将没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因此它们只能依赖国际援助和支持来帮助它们保障民生、渡过难关,因此亚洲各国此次的一个经验教训也在于,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经济冲击。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国经济严重下滑,全球经济经历深度衰退,主要经济体央行力挽狂澜,先后出台规模空前的刺激政策拯救经济。展望下半年,机构认为,随着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逐渐复工复产,各国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未来经济复苏方向不变,但考虑到疫情和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经济复苏速度可能稍有放缓。 全球经济下半年将逐步复苏 今年上半年,疫情阴影笼罩之下,多国实施经济限制性措施,全球贸易额和供给能力大幅下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今年5月曾预计,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额环比下滑5.0%,二季度将环比再跌27%;国际投资也大幅下降,全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减少至1万亿美元以下,较2019年的1.54万亿美元下降近40%。供给层面,全球多个行业产业链一度面临中断压力,经济去全球化风险加大。 不过,由于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多个机构认为此次经济衰退持续时间可能相对短暂。 花旗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监吴佳骏告诉上证报记者,疫情蔓延后,各国货币及财政政策不仅反应迅速且不遗余力。在全球政策制定者迅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反弹,下半年仍有望逐步复苏,但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 今年5月,各国相继重启经济后,制造业PMI数据也开始回暖。目前市场预计,美国6月ISM制造业PMI数据将回升至49.5%,在5月,这一数据为43.1%,较4月的41.5%回升了1.6个百分点。 此前,欧元区公布的6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6.9%,创近4个月新高;德国6月制造业PMI指数初值为44.6%,虽然没有超越荣枯线,也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42.5%。 “全球来看,制造业PMI数据已经出现明显复苏迹象,预计今年三四季度将会迎来更大幅度反弹,考虑到欧美疫情形势,亚洲经济将相对表现更好。”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表示。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预期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开始逐步复苏,但由于刺激政策的差异,各国复苏进程可能并不平衡。 投资者需灵活应对不确定因素 对于下半年经济表现,经济学家们的预期较为谨慎。他们认为,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疫情形势、政策刺激效果以及贸易争端等。 “只有当新冠肺炎传染率持续下降到0.5或更低时,疫情才有可能结束。另外,消费者对疫情蔓延的担忧情绪也是经济反弹的重要阻力之一。”吴佳骏说。 “从年度环比数据来看,经济回到2019年运行区间,预计需要到2021年甚至2022年。”王昕杰认为。 机构提醒,在疫情出现明确结束迹象之前,金融市场波动性可能会依然很高。 对短期市场挑战,安本标准投资管理多元资产解决方案部投资董事罗勋认为,投资者需要灵活地将投资侧重点转向防御性资产,同时把握机会吸纳估值偏低的资产。 而在谈及未来区域市场表现时,中国市场获得机构的一致看好。 瑞信亚太区首席投资官伍泽恩(John Woods)表示,中国国内经济复苏以及合理的估值水平将成为支撑股市表现的有利因素,该机构看好消费和技术等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的新经济板块。罗勋认为,在经历近期抛售潮后,亚洲股票价格似乎颇具吸引力,尤其看好中国和韩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