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从曾经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到如今的“来了,不一定是深圳人”,这个拉动珠三角经济的火车头,在媒体上的修饰词越来越多的不是“深圳速度”,而是“高房价”。7月15日上午,深圳住建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一共八项,被媒体称为“深圳史上最严调控政策”。深圳究竟怎么了?接下来的产业发展还能成为全国的榜样吗?时值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发布分析报告指出——高涨的房价,只是深圳土地供给不足的一个侧面反映。深圳要发挥大湾区龙头作用,必须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限制的现状。目前正在进行的“深、莞、惠深度一体化”政策,应被视同深圳扩容,打造“大深圳”,将会带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重大投资机遇。01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脱口秀演员李诞曾经调侃,“中国其实有四个一线城市,但为什么所有人都只说逃离北上广?这会不会是深圳政府引进人才的一种策略?”虽然只是个玩笑,但深圳在一线城市中确实与众不同——年轻、包容、多元、以及这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被认为是深圳城市活力的最佳注解。在任正非看来,华为的成长,正是得益于深圳这方创新创业的热土。1987年,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高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而任正非就是靠这个文件创办了今天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华为。任正非带领人大教授参观华为,图片来源:网络1984年,王石用倒卖玉米赚来的钱成立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就是万科的前身;1987年脱胎于蛇口工业区内部结算中心的招商银行也挂牌成立;1995年,王传福从北京南下,以250万元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1998年,马化腾成立了腾讯公司,拥抱互联网创业的大潮,2005年,汪滔在深圳正式成立了大疆创新公司。与此同时,深圳的金融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后来的平安银行)在全国首次以自由认购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普通股股票。1988年4月,深圳证券公司成立,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只挂牌流通的真正意义的股票。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深交所的成立极大地便利了本地企业上市融资,以万科、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为代表“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开始快速崛起,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全国攻城掠地。02特大级湾区概念,横空出世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策略究竟是以大城市群为主,还是大中小城市群协调发展,在过去多年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曾经,我国城市群战略以发展中小城市群为核心。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经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8年,城市发展策略开始从中小城市群转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而到了2019年,这一策略开始发生了重大转变。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特大型都市圈”、“湾区城市群”概念,开始频频见诸媒体、评论。伴随着城市群战略发展从中小城市群转向特大型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京津冀、长三角之后第三极,被提高到国家级战略高度,定调为“千年大计”,对标的是硅谷、东京等世界级大湾区经济发展极。而这个千年大计的主角,正是深圳。03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相比于特区建立之初,宛如一张白纸的深圳,如今已经形成了以制造、科技、金融为一体的成熟产业结构。目前,深圳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70%以上。第二产业占比约为40%,其中 ,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深圳第三产业GDP占比依然在不断提升,资料来源:Wind2019年,深圳GDP总量约2.69万亿元,在全国位居第三位。以城市地均GDP来排名的话,深圳目前毫无悬念成为全国第一,19年深圳地均GDP达到13.48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2倍之多,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主要原因是深圳的辖区面积更小,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成绩或许不错,但是如果对标世界级大湾区还远远不够。在《深圳不深沉》中,我们曾经分析过,深圳要发挥更大甚至龙头作用,必须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限制的现状。高涨的房价,只是深圳土地供给不足的一个侧面反映。比起深圳大量的上市公司、流入人口,深圳每年的新增商品房却仅有4万套左右,只有京沪穗的40%。存量房方面,深圳有220万套商品住房,只有京沪的1/3、广州的2/3。房价,挤走的不仅仅是人才,还有产业。2018年,华为将2700名员工,从深圳迁至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新园区,并在随后的3个月又进行了2次搬迁,共将12600人搬至东莞。当记者向任正非提问,“您觉得深圳未来的危机在哪里?”任正非说,“……会分散,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04四十不惑不过,制造业外迁映射出的,并不一定是深圳的没落,也可能是深圳的升级。产业迁移是一个城市(国家)强大过程中不可逆转的产业趋势,而迈过四十周岁的深圳,正在从一个世界工厂,逐步转型为科技+资本驱动的城市。如任正非所说,深圳的地理空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思想的空间确是无限的。深圳最宝贵的不是土地,而是培育创新的土壤。# 创新中心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2260家,与5年前相比实现了翻番,其中,国家级118家、省部级605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设立了13家基础研究机构。# 金融枢纽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深圳持续创新的新生力量。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1、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2、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3、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空间扩容“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将带动两地的创新发展、产业对接、人口疏散,作用或可以视同为“深圳扩容”。▼深莞惠一体化加速进行图片来源:南方日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我们认为,大都市圈内一体化,甚至重划行政区并非不可想象,三地共振,对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的第一步起到重要作用。
14日晚间10点,朋友圈里有深圳的朋友说深圳将出台房产新规,坐等官宣。时近夜间12点,终于有五部门联手推出“炸锅”的消息传来:15日起,入户满3年且社保满3年才有购房资格,非深户要5年社保;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即购房资格倒追3年计算套数。具体说,在离异之日起3年内,若离异前家庭名下在本市无房,离异后任一家庭成员可以以成年单身人士身份在本市购买1套商品住房;离异前家庭名下在本市有1套商品住房,离异后无房一方可以以成年单身人士身份在本市购买1套商品住房;离异前家庭名下在本市有2套商品住房,离异后任一家庭成员在本市均不得购买商品住房。此外,包括转让增值税从2年免变5年才免,细化普通住宅标准,750万以上的房产不再算普通住宅,因而在税率和贷款首付比上有所区别。同时,加强对包括新房抽签在内的优先权设计,让无房、个税或者社保年限长的人士优先等。 “深八条”对今年疫情稳定后持续高烧的深圳楼市,可谓精准狙击,招招致命,见血封喉。今年二季度以来,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继续在高位向上攀升,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新开楼盘价格在不断刷新各种纪录。媒体曝出的深圳一处新楼盘开盘,8998人抢394套房。许多人交了100万元认筹金,仍没能摇上号。“在深圳买新房摇号像买彩票一样,除了凑够钱还得碰运气。”参与此次认筹的8998位购房者,合计认筹冻结的资金额近90亿元。认筹人数和冻结资金数量都刷新了深圳史上新盘摇号纪录,中签率4.37%。深圳几乎新盘一房难求,火爆场景不是个例,许多新盘一出现即“秒光”。6月20日深夜,深圳另一楼盘发布5套新房源的诚意登记客户名单显示,认筹人数共计1171批。也就是说,每234人抢1套房,中签率仅0.4%,创下深圳楼市最低中签率。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在上海、南京等地也同步出现。疫情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叠加人民币汇率下行,实体经济低迷,信贷宽松大潮下部分贷款不可避免地流向楼市,助推房价上行,也加大了投资客押注的热情。应该说,这轮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得益于流动性的充裕,带有明显的防止货币贬值和对冲通胀目的。正因为如此,其复杂性值得警惕。因为,房地产在高位持续过快上涨对任何国家都是棘手而危险的宏观经济问题。深圳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几个龙头城市之一,在市场面临失速风险时,痛下决心,摁住龙头意义重大。而以750万为界线区分普通住房和豪宅,也给区别刚性需求和奢侈型消费提供了想象空间,更多的税收细则可能已在路上了。 对所有迷信过房地产的国家来说,房地产泡沫发酵过程中,无法模型化的动物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在最纯粹的资本主义模式中,往往认为市场完全是自我管理的,是理性和有效率的,但泡沫化的市场却经常出现偏离和脱轨,这反映的是动物精神的本质特征。房地产泡沫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经济政策的差池。长期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拥有如“法老王般”的权威,他坚持“永远不要紧缩,始终保持宽松,泡沫不是问题,泡沫的破裂才是问题……不要跟我说长远,长远看,我们终将死去。”格林斯潘巫师终以”永远不要紧缩”的放松魔法如愿唤来了房地产泡沫。 格林斯潘多次感叹:“我们从内心深知,我们对远期的预见能力是有限的。在古希腊,国王和将军们在采取政治和军事冒险行动前都要到神庙中拜一拜,看能否从诺查丹玛斯的神秘预言和先知们那里得到些许建议。可是我们不是先知,我们的预测不断地失败。鉴定房地产泡沫是一道非常棘手的命题。” 他的房地产泡沫不可知论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式的“责任推卸”的一种手段罢了。 进入新世纪,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们认为,美联储需要为美国政府力推的美国梦——“住房所有权社会”制造一个房地产泡沫。经济学家、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格林斯潘0利率的拥趸者,“因为这样就能迅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拯救经济的灵丹妙药。”。所以,美联储出手了,过剩的海量资金、廉价货币无限地输入房地产市场和华尔街投行,投行的金融巫师们设计出与房地产信贷相关的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无限加大与房贷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杠杆率,这种大规模的“货币注入”、“货币喷射”开启了“让每个人都兴奋得发狂的泡沫周期”,他们的房产可以循环往复地放大抵押,房子就是每个人的提款机。信贷失控可能给经济带来麻烦,当泡沫剧的主角“宿命般”地变成了不动产,“房地产之癌”自然成了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体系中最致命的因素。这个肿瘤最终把美国、把全世界拖入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房地产最终成为超级投机者纸上富贵的沼泽地。每次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都会有一大批泥足深陷的金融机构迎来无情的“末日清算时分”,这从来没有过例外。这也是让理性的当政者和监管者最不寒而栗的地方。 房地产是人性贪婪的试金石,人们在高涨的利益面前很难摆脱对群体性共识的渴望。这也决定了人们对房地产问题上的代价和教训往往是健忘的,总以为有傻瓜会接棒,总以为在盛宴的大厅着火时自己会第一个跑出去,而不担心出口处的踩踏风险。许多危机的记忆已成往事,但危机还是一次次地重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当时,中国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地的房地产成了国际机构、本地中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投资品。危机爆发前的1997年,房地产部门已成为香港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对GDP的贡献度达到26.8%,而同时期金融对GDP的贡献度只有10%,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畸形繁荣,为最终触发“明斯基风险”埋下了伏笔,从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如果时间再往前追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韩国席卷全国的房地产热潮中,韩国地价高企,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韩国地价是加拿大的6倍,是法国的9倍,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是韩国的100倍左右,法国是其5倍左右。单位土地价格(每坪),韩国是英国的4倍多,是美国的50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卖掉韩国土地的话可以买6个面积是其100倍的加拿大,可以买9个面积是它5倍大的法国,或者可以买半个美国。今天回头来看这个数字让人吃惊,但当时就真的发生了,“一切就像梦一样”。 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一样,它天然具有自我麻痹效应。市场持续上涨和外溢的财富效应让多数人在面对房价上涨时都像注射了荷尔蒙,不灭的如梦如幻的财富神话让他们如鲨鱼嗜血般地追逐下一场“轮盘赌”,这方面的教训都是过几年来一轮。所以,决策者不仅应该阻止个体非理性的蔓延,还要基于宏观审慎的考量,对房地产金融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清醒的认知,对房地产的金融风险和潜在的社会风险要清醒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放纵房地产泡沫的畸形繁荣和风险累积。 “房地产不败”的神话在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90年代初的日本、1998年的东亚、2008年次贷危机台风眼的美国,一个个破灭,并都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后果。韩国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时候,房地产市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5.7倍。房地产是债务滚存堆积最严重的部门,泡沫破灭后,韩国、日本反思房地产对经济金融体系的绑架,称经济房地产化为“经济的房地产之癌”,是使经济崩溃的“亡国病”。可见房地产的杠杆率之高、泡沫破灭后损失之巨、教训之惨痛。次贷危机前,华尔街的杠杆率中位数在50:1。这意味着市场存量资产市值2%的波动,就能让高杠杆机构陷入万劫不复的被动境地。 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在房地产泡沫面前,不能做格林斯潘式的“不可知认者”和无所作为者,必须切实加强预期管理。房地产政策必须反映一种意识形态,它反映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保障经济金融体系安全的初衷,必须有效守护百姓的财富。很显然,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复杂的被房地产绑架的困局之中,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如果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导致泡沫破裂,必然出现金融混乱和严重的通胀风险。所以,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我们必须正视部分地区房地产的结构性泡沫问题,从金融体系的安全来说,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软着陆,谨防经济过度房地产化导致金融体系的“癌变”。所以,深圳的行动是理性的、及时的、清醒的。
在深圳房价上涨半年之后,深圳祭出了史上最严的调控措施,一些还在犹豫中的购房者感叹,一觉醒来失去了购房资格。 从深圳这次出台的“八条措施”看,严厉程度确实空前,最主要表现在,再次提高了限购的门槛,要求在深圳落户满3年且连续缴纳36个月个税或社保才能购买商品住房。目前属于全国最严厉的限购政策。 同时,针对“假离婚”的行为,规定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这意味着,即使是真离婚的,也得按照“疑罪从有”的原则对待。另外,在首套住房的认定上,采取认房又认贷的原则,第二套普通住宅的首付比例提高至70%,非普通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其他的措施还有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为5年,打击阴阳合同等。 坦率而言,深圳的调控措施,除了“史上最严”这一个亮点,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亮点。房地产市场化20多年来,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面对房价的上涨,采取的办法依然是以前的老办法,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以前的味道。 每一次政策的出台,依然是将房价上涨的因素归结为炒作和投资。如果说真的是因为投资和炒作,还情有可原,但我的观察是,深圳这一波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圳房价在经历2015年之后的一波大涨后,自2016年以来,房价总体在一线城市中率先调整,这几年总体比较稳定,根据深圳房价的小周期,2020年该涨了。“该涨了”,这是我去年以来,每次去深圳都强调的观点; 二是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城市,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几年利好不断,深圳目前是中国GDP第三大城市,亚洲第五,世界前30名的城市。深圳也是过去40年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没有之一。深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在一系列利好的刺激下,深圳的前景被强烈看好; 三是深圳是过去5年,中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55万,2018年接近50万,2019年是40多万,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遥遥领先; 第四,深圳住宅的供应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今年4月份,网上有一篇《 深圳楼市:“正确地回答了错误的问题”!》的文章,里面对深圳这么多年来土地供应结构等进行了剖析,这篇文章的水准不错。 这篇文章在谈及深圳的土地供应时引用了一些数据:过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为431.5万平米,位居103个城市中倒数第四,不到北京十分之一,上海5.8%;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深圳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面积只有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仅比香港的8%高一点。在2014-2018年的五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225万,新增住房供应仅约24万套。 以上四点导致的住房需求是真正的居住需求,我们假定深圳没有一套房子是出于投资而购买,在以上四点因素的推动下,深圳房价上涨的压力已经相当大。 如果说非要加上第五点,那就是我今年一直说的,在全球央行放水的情况下,大城市的好房子的确不会像一些人想的降价,而是财产保值的最好选择之一。也就是这一点原因,和投资沾点边,其他都不沾。 其实,这一篇文章我从一开始就没想写多长,该说的过去10年都说了,该预测的去年年底也预测了。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各种评论,已经写到不想再写。10年前我就呼吁,房地产政策应该走出调控的“俯卧撑”轮回,我在10年前的文章中就写道: 1998年以来,我们几乎每年都出台大量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价快速涨的时候抑制,房价要掉的时候立即出手救,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产业像房地产一样,年年吃药,一会春药,一会打胎药!就是在这样的周期下,中国的房地产产业居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拉动几十个上下游产业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政府的最爱,老百姓财富的主要承载形式,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同时,必须指出,从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体系一直就处于一个盲目被动的应对房价上涨的短期通道中,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和反思,遑论有机会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如果站在产业和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2003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基本都是失败的。我们一直呼吁抓紧时机构建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可是直到今天,这样的体系仍然没有出台。即使如深圳,每次房价上涨,能拿出来的,还是这几板斧。 深圳出台“史上最严”的调控,对深圳房价的影响当然是有的,起码,短期内快速上涨的势头肯定得到了遏制,这是每一次调控都能看得见的短期效应。但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前景的确不错,人口不断流入,土地供应又不足,在不足的土地供应中住宅用地更是少得可怜。 即使像深圳官方承诺的,今年会加大居住用地供应,计划供应居住用地3平方公里以上,比往年增长一倍以上;增加商品住房供应,今年新开工商品房1200万平方米,是往年600-800万平方米的近两倍;下半年计划入市商品住房项目80多个,预计供应房源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超5万套;今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但相对于深圳每年净流入的人口,供应缺口依然很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下次大涨还会来。至于深圳的“二次房改”,我之前也写过专门的文章,我对深圳“二次房改”持保留态度,如果想具体了解,可以去看我之前的文章。 本来有购房资格的,因为犹豫,一夜之间失去了购房资格。对于其他城市的购房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提醒: 第一,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和深圳一样属于供求关系失衡的城市,你属于自住需求,能上车就上车吧。可以看一下这几年城市人口净流入的排行版,要不要出手会有答案。比如,这几天老有人问我为什么看好宁波的房价。去看看去年宁波人口净流入多少,在全国的排名,以及宁波房价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以及宁波未来的发展前景,其实很容易得出结论的。 第二,不是全国所有城市的房价都会上涨,有些城市的房价基本没有空间了,千万不要轻易入手,但有些城市,我仍然主张自住需求的可以考虑了。比如,北京,上海,房价从2017年下半年调整,已经3年了; 第三,中国未来一些城市属于前景非常好的,比如南京,比如宁波,比如徐州,比如东莞……; 第四,房地产全国普涨的历史早已经终结,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全国性调控收紧的概率很低,就目前全国房地产的温度而言,差不多是60度吧,中等偏低。除了不到40个城市,投资房地产一定要谨慎了; 第五,记住,房价越贵的地方越安全,越便宜的地方越危险。
今天(7月15日)上午,深圳发布了“史上最严调控”,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成为全国房地产行业关注的重点。 (图源深圳住建局) 无论是深圳本地的购房者,还是其他城市关注楼市动态的群体,大家最关心的都是本次调控的实际影响——深圳楼市未来走势如何?房价会跌吗?其他城市是否会跟进? (政策公布后,深圳本地地产股全线杀跌。) 为此,楼市对深圳“715”新政进行了详细梳理和专业解读。 专家预判(详情见下文): 1、下半年深圳楼市大概率量价齐跌,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交易的房子,价值可能下降; 2、本次调控影响最大的是西部南山、宝安中心区、福田的学位房等去年以来涨价比较多的高价盘; 3、此次调控力度超过预期,或许意味着今年深圳会有新利好(今年是特区成立40周年); 4、楼市以“稳”为主,如果楼市明显下行,不排除有利好政策出动; 5、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特别是临深地区是利好,一些失去在深圳购房资格的人,或许会转向临深地区; 6、深圳严格调控,将把一批资金挤到公寓市场,是公寓的利好; 7、深圳调控有风向标意义,其他房价不稳定、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大概率也会有政策出台; 8、投资客被套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自有资金比较少,可能被迫要斩仓出局; ...... 目前,楼市君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在评论区留言,汇总反馈后,大家可在第一时间获得官方解读。 “715”新政 今天(7月15日)上午9点,深圳住建局宣布出台最新调控政策,从购房资格、首付比例、税收和新房销售方式等多个方面作出新要求,被称为深圳“史上最严调控”。 本次调控内容的重点变化如下: 3年落户+社保3年才有购房资格 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 普通住宅总价不得超过750万 二套购买非普宅首付比例增加一成 转让增值税满五年才可以减免 对比深圳此前的购房政策,可以看出,深圳此次不仅增加了落户买房、离婚买房的门槛,对普通住宅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无房无贷的刚需购房者来说是重大利好。 (图源乐有家) 专家解读 刘晓博(知名财经评论专家) 1、深圳“新8条”力度非常大,实施之后让深圳楼市的调控力度在不少方面超过了京沪、抛离了广州,堪称全国最严的城市之一。 比如2套房的首付比例,比如离婚人员购房资格、贷款的管控,再比如落户人员购房资格等,都超过了京沪。但由于深圳落户比京沪容易,所以整体的调控力度应该说跟京沪各有重点,仍然在一个级别。 跟广州相比,深圳调控力度则领先了很多。广州目前2个区不限购,4个区人才购房全面放松。其他区的调控力度,也远不如深圳。 总之一句话:深圳的房票变得更加稀缺,如果你有一张,千万要珍惜它。 2、此次调控力度超过预期,或许意味着今年深圳会有新利好(今年是特区成立40周年)。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此前海南的利好在公布之前,也有比较严厉的调控措施。 3、深圳没有出台对商务公寓的调控政策,这将把一批资金挤到公寓市场,是公寓的利好。公寓市场相对过剩,也需要增量资金的支撑。 但大家需要明白一点,公寓附加的权利低于住宅,未来涨幅也会低于住宅。 4、深圳出台比较严的调控措施,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特别是临深地区是利好。一些失去在深圳购房资格的人,或许会转向临深地区。 5、深圳最近几年,一直是国内楼市的风向标和“新周期”最先启动的城市。所以当深圳出台比较实质性的调控措施,对全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接下来,恐怕会有一批城市参照执行。6、一批炒房客将折戟深圳。由于这一轮调控力度比较大,此前在后海、宝中恶炒房价的一批炒房客,显然遭遇了当头棒喝,他们被套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自有资金比较少,可能被迫要斩仓出局。我之前在文章里讲过:在中美博弈加剧的情况下,高层不愿意看到股市和楼市出现明显的泡沫,因为那样会带来新的风险。但也不可能让楼市和股市变冷,因为还要稳增长、保就业。更加严格的鸟笼行情,才是未来的走向。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1、政策力度超出了预期,比如限购。 此次调控某种程度上是倒逼的,反映了管理层对深圳楼市调控现状、调控绩效,房地产市场运行是不满的。深圳是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市,在城市管理、行业管理上,必须要有统筹考虑,要有智慧和前瞻性。 2、限购力度超预期,但精准打击投资炒作。 购房要3年落户+3年社保,基本上堵住了炒房。不过,这个组合比长沙要狠,略微超出预期,反映了上面讲的,政策是倒逼的。同时,限购政策力度大,也彰显了深圳房价暴力上涨是对“房住不炒”的违背,这是不能容忍的。 3、离婚炒房的漏洞,彻底被堵住了。 2018年“7.31”调控时,对离婚炒房的,仅做杠杆限制,但也有很多漏洞钻。这次直接在购房资格上做限制,彻底堵住了漏洞。 4、差别化住房信贷有保有压。 纯粹的首套购房,这是要保护的,也是历次房价上涨最受伤的。所以,此次政策仍旧坚持3成首付。二套房,依然坚持部分“认房又认贷”的举措。这要比2013年启动(2015年退出)的完全的“认房又认贷”(只要有贷款记录就算第二套房购置),力度低了很多。 这反映了,一方面,政府还是希望保护改善性需求,希望楼市交易能活跃起来,保持一定体量。因为,房价涨到这个份上,购买力的主力就是换房需求了。如果没有了换房和改善,深圳以二手房为主导的楼市交易、城市更新大规模放量,整个市场的循环,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此外,真正的二套房政策(有一套房的家庭,再买一套)依旧未变,仍是7成,也反映了上述思路,保护换房需求。此外,对普通和非普通住房,做差别化信贷,非普通住房首付比例明显提升,这对于近期学位房高价、南山、宝安中心区等高价盘暴力护盘、集体拉升的炒作,是有很大抑制作用的。 5、部分恢复豪宅税。 750万全市一刀切,对东部、中部、中小户型、非学位房,没有多大影响。影响的是西部南山、宝安中心区、福田的学位房等,这些都是去年以来涨价比较多的高价盘,也是近几个月被热炒的、有规划利好的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班的豪宅税(2015年)标准,多在300万左右,最高的南山也才490万。现在,一下子从300万左右调到750万,也是担心豪宅税恢复后,对市场造成大起大落。 另外,出于活跃楼市交易的考虑,二手房交易计税参考价,多年未调整了,二手房交易的评估价提高后,交易成本也会上升。 总之,在高速运转的楼市列车下撒了沙子,深圳楼市交易下半年将明显降温,房价也会有所下跌,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交易的房子,价值可能下降。不过,稳字当头始终是楼市的主基调,对于深圳,监管层也一再强调,深圳既要调控,也要稳楼市,这就要考验深圳的智慧了。调控是短期之举,未来楼市若明显下行,不排除政策再相向而动。 严跃进(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 ) 此次政策对深圳户籍人口出台了限购的内容,进一步体现了深圳落实“房住不炒”的导向,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说明今年下半年部分房价过热的城市,依然以政策收紧为导向。 1、限购政策 此次政策明确,深户居民家庭、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须在本市落户满3年,且能提供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36个月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方可购买商品住房。这一条内容是政策的核心。 第一、此次政策说明户籍人口也需要有社保缴纳记录,而且类似社保缴纳的要求还比较高,即需要3年的社保条件,充分说明政策的严厉性。 第二、此类政策出台,针对了当前深圳楼市的新情况,即随着落户人口的增多,供求矛盾在增大,必须通过政策调控来缓解此类矛盾。 第三、深圳此类政策,严厉地打击了各类炒房需求。今年上半年深圳出现了一些抢房现象,通过此类政策规定,有助于打击借落户来炒房的行为。 2、政策意义 此次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 第一、实际上此前包括杭州等城市,也有过类似的政策收紧,即对于本地户籍人口的购房,也需要设定相应的社保缴纳条件。所以深圳此类做法,也说明部分城市在限购范围上,做了扩大,不光对外地户籍进行限购,对本地户籍人口也进行了限购,这在一些供求矛盾比较大、房源相对紧俏的城市是比较适用的。 第二、深圳此类做法,至少说明今年的政策风向。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房地产交易市场面临很多压力。但是也可以看到,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违背了稳房价的导向,也违背了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通过此类政策出台,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的稳定,防范市场炒作。后续其他房价不稳定、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也依然会有政策出台。 郑叔伦(深圳中原董事总经理) 上半年总体来看,成交量跟过去其实差不多,只是疫情后的反弹,力度太猛,导致近期楼市有点过热的态势,所以才有今天政策的出台。 纵观这次的政策,首先是需求的管理,限购条件社保年限的延长,深户也有有连续三年社保或缴税才可以购买住宅,进一步提高购买住宅的门槛,立即可以把市场上有效需求降低,相信可以达到为市场降温的效果。 另外,贷款条件差別性的调整,遵从房住不炒的精神,主要是针对已经拥有房产的客户条件提高,尽量避免误伤首套客户,二套普通住宅首付7成,豪宅8成,置换型物业销售压力大,相信也可以压抑投资氛围。 面对上半年的市场状况,也看到一些针对性措施。过去一段时间,存量房成交活跃,为了有效压抑,这次政策出台包括:普宅定义修订,750万以上都是豪宅,按照这个标准,100平米的物业,7.5万以上都是豪宅;120平米物业,6.2万都是豪宅;近期涨价幅度高的片区豪宅量增多,税费会增高。 另外,更新存量住房(即二手住房)交易计税参考价格,使计税参考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同时,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还有进一步完善交易价、评估价、登记价“三价合一”制度,堵塞少交税的漏洞。 上述不同政策,其实目的都是一致,以增加交易成本从而达到压抑成交的效果; 同时,为了打击利用二手房信息炒作楼市,这次政策也明确要求行业要配合,信息公开报送,旨在公开信息后,可以避免市场恐慌。 针对上半年个別新房项目出现多人抢购的火爆局面,这次政策也有涉及,针对社会关注度较高、预计购房人数较多的热点楼盘,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优先满足无房居民家庭购房需求的原则,并根据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时间长短等因素制定楼盘销售方案,严控认购人数,合理确定房源和认购人数比例。楼盘销售方案报所在区住房建设部门备案。 总的来说,这次政策主要是三点: 1/控制有效需求,打击炒房;2/存量房交易成本增加,压抑交易量及房价升幅;3/持续开展房地产整顿工作,持续要做好规范宣传和各项规范工作! 近五年深圳调控政策一览 回看深圳2016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基本上围绕买房门槛和交易成本两大方面,不断通过提高成本来打击市场的投机行为。 相比此前,深圳“7.15”新政还增加了新房销售向无房人群倾斜、相关行业密切配合等内容,调控范围更广,措施更丰富,也更具针对性。 2016/03/25 “3.25新政” ●首套房还清房贷,购买第二套房时,首付由3成提高至4成。 ●非深户在深圳购房,社保缴满年限由此前的1年提高至3年。 2016/10/04 “10.4深八条新政” ●重申90/70政策。 ● 非深户购房缴纳社保年限从3年改5年。 ●深户单身人士限购1套, 无房但有贷款纪录者首付5成。 ●开发商新房备案价不得高于前期产品或周边二手房、新房售价不得高于备案价。 2016/12/14 “双限双竞”方式出让地块 ●“双限双竞”即限销售房价、限成交地价,竞成交地价、竞人才住房面积。●项目建成后,竞得人须将配建的人才住房无偿移交给市安居集团。 2018/03/28 “三价合一”●3月28日晚官方定调,深圳二手房交易中涉及的成交价、贷款评估价、网签备案合同价,三个价格将不再各自独立计算,银行将以最终过户的价格作为贷款评估额度依据。 2018/07/27 “二次房改”●计划至2035年,深圳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共170万套,并对各类住房供应指标及其供应主体做出明确界定,详细提出深圳住房供应体系及指标。 2018/07/31 “731新政”●限制企业购买商品房。●住宅限售三年,商务公寓限售五年。●离婚两年内首付7成。 2019/02/01 增值税附加税减半收取●2019年2月1日后过户房产,二手房交易中增值税的附加税可以减半收取,执行期限至2021年12月31日。 2019/10/21 “标定地价”●深圳将统一全市地价管理体系,对可售的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的地价分别按市场地价的30%和40%确定。 2019/11/11 “豪宅标准”调整●普通商品住房标准调整为“宗地容积率1.0以上且房屋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 2019/12/02 深汕合作区商品房“解冻”●合作区内家庭限购2套(包含商务公寓),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限购1套。●合作区购买的商品住房不计入深圳市其他区限购范畴。●仅限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限售五年。(以上调控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原大咖) 2020/07/15 “7.15新政”●入户满3年且社保满3年才有购房资格,非深户要5年社保不变;●夫妻离婚,购房资格倒追3年计算套数;●无房无贷首付3成;有房无贷买普宅首付5成,非普首付6成;家庭1套买普宅首付7成,非普8成;●普通住宅需同时满足容积率在1.0(含)以上、套内面积120(含本数)平以下或者建筑面积144(含本数)平以下、实际成交价低于750(含本数)万;●转让增值税从2年免变5年才免;●新房抽签要优先无房、个税或者社保年限长的。 讨论区“715”新政出台后,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深圳楼市。尤其是对落户和离婚买房的限制,让不少人突然失去了购房资格。有人正在等待开盘消息,却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购房资格......(图源深圳某新盘置业群)有人在深圳工作多年,刚完成落户才发现自己失去了购房资格......还有人悲伤的发现自己正在接待的客户失去了购房资格......“715”新政相关细则还未出台,网友已经开始疯狂脑补如何“破解”限制。(图源网络)目前,楼市君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了解新政的补充细则和执行细节,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在评论区留言,经汇总反馈后,大家可在第一时间获得官方解读。
有着国际五大行之称的戴德梁行,近日发布上半年各大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排名。 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空置率全部攀升,分别达到16.2%、20.9%、6.7%、25.4%,相比2019年分别上升7.3、2.4、2.4、9.0个百分点。 其中,深圳的空置率仍然最高,达到25.%,同比攀升9%,也超过北上广。广州的空置率仍然最低,只有6.7%,同比攀升2.4%,比较平稳。 在写字楼空置率攀升的同时,四个一线城市写字楼的平均租金也全面下跌: 北京358.5元/平,同比-7.6%; 上海251.9元/平,同比-6.3%; 广州184.5元/平,同比-4.8%; 深圳222.9元/平,同比-13.6%。 空置率最高的深圳,租金跌幅也最大,同比下跌13.6%。空置率最低的广州,租金跌幅最小,同比下跌4.8%。 01 深圳写字楼的空置率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我的判断是这样的: 一方面是供应量大,深圳因为毗邻香港,对“产业空心化”有着深深的担忧。所以在土地出让方面,长期坚持产业优先,导致产业用地过剩、居住用地紧缺。所以,深圳房价高和写字楼空置率高,互为因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另一方面,深圳是经济特区,税收优惠多,再加上是金融中心,热钱凶猛,大量新兴企业会冲到深圳注册。市场好的时候,这些新兴企业相当阔气,整层整层地租赁高档写字楼,但市场不好时候,又不堪一击,于是整层整层的搬空。比如这两年不断暴雷的P2P行业,就退租了很多写字楼。 广州和深圳正好相反,长期呈现出住宅过多、写字楼紧缺的态势,这样的好处是房价温和,居民幸福感高,缺点是产业容纳空间不足,很多企业可能找不到满意的办公场地,或者享受不到足够的政策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的外流。 当然,广州的这个情况正在改善,眼下当红的几个商务区,琶洲、金融城、鱼珠、南站、明珠湾,就和深圳一个思路了,坚持产业用地优先,坚决不搞急功近利的房地产开发。 我一直认为,写字楼空置率不能太高,否则会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压缩住宅用地、科教文卫用地的供应,导致房价高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但空置率也不是越低越好,如果太低,不仅租金上涨压力大,还会影响到城市对增量产业的承载力。 体验一下广州地铁三号线的拥挤度就知道,基础设施如果缺乏前瞻性、缺少冗余感,是多么的糟糕。 所以,写字楼供应保持一定的冗余,是非常有必要的额,最好保持在1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除了北上广深,再来看看二线城市的情况,形势似乎比一线城市更严峻。 图片来自“国民经略” 从空置率看,南宁超过50%,位居各大城市之首。超过40%的还有佛山、厦门。天津、长沙、合肥、无锡、重庆、苏州超过30%,南京、西安、武汉、青岛、济南、大连、哈尔滨、昆明、长春超过20%。 这还只是2019年的情况,2020年受疫情和国际经贸局势的双重影响,这些城市的空置率只会更高。 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2020年上半年,武汉写字楼空置率攀升到34.3%,租金进一步下滑到108.8元/平,同比下跌8.1%。 写字楼空置率,反映的是一座城市高端产业的体量和质量。可以看到,空置率越低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人口净流入、高端产业充沛的沿海城市、强省会城市,在这些城市买房,是有较高成长性的。 相反,那些空置率过高的城市,可能是高端产业不足、高收入人群较少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买房,就不要太激进了。 02 既然写字楼空置率普遍这么高,那么购置写字楼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我的看法是这样,只要一个城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它的写字楼几乎一定是过剩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剩”只是宏观概念上的,不一定是微观层面的。 而我们投资写字楼,不仅要看宏观,更要看微观。以广州为例,即使广州以后新增1000万平米的写字楼,宏观上是过剩了,但珠江新城、琶洲、金融城这些微观区域的写字楼,还是供不应求的。所以,买好地段的写字楼,不需要关心全市的空置率。 另一方面,大城市普遍在产业升级,或者说在“退二进三”,第二产业迁出去,第三产业的体量越来越大。以后北上广深和强二线城市,80%甚至90%的GDP由楼宇经济贡献,长期来看,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增量空间,这就是写字楼的机会。 无论是当下,还是看长远,写字楼的租售比都是远高于住宅的,而且不像商铺那样容易受电商的冲击,稳定性较高。 香港IFC一栋楼,每年的资金收入高达100亿港元。搜狐公司旗下写字楼的估值,甚至超过搜狐公司的市值,保值能力相当出色。 03 那么,购置写字楼有哪些技巧呢? 最近几年,我和不少甲级写字楼的开发商合作过,也给很多写字楼的投资者做过咨询,大致有这样几个心得: 第一,写字楼和住宅不一样,住宅是分散和无序的,而写字楼是讲究聚集效应或者圈层效应的。很多企业选办公场地,首先考虑的不是租金,而是靠近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靠近同行,或者方便招聘人才。 所以,买写字楼,除了关心配套、产品和价格,更需要关心的是它所在的产业圈层是什么。是做皮具、玩具的,还是做金融和互联网的?这个直接关系着租金的成长性。 第二,一般来说,越是那种写字楼集群区域,越有前途,而那种零零散散的三两栋写字楼,基本不成气候。办公和商业一样,都讲究成行成市嘛。 第三,买写字楼,基本不要指望赚升值的钱,踏踏实实的赚租金的钱,比较现实。广州体育中心这种黄金地段,单价两三万的二手写字楼大把,你说那些新写字楼能涨到多少? 第四,买写字楼,要“嫌贫爱富”,什么意思?就是要买那种财力比较好的行政区,这种区的政府服务意识更好、财政补贴多,而且有钱办教育,企业更愿意去这些区办公,你的写字楼才好租。 第五,写字楼是需要仪式感的,因为很多企业会把办公场地作为企业形象的展示。所以买写字楼,最好买那种设计感较强、能给企业带来虚荣感的楼宇。 第六,我每次参观写字楼,都会问它的物业公司是谁。写字楼的物业管理比住宅复杂得多,它直接关系到一栋写字楼的档次。
日前,随着诚品生活与华润万象天地双双发布公告,传闻已久的诚品生活退出深圳消息靴子落地。正如外界所猜测,诚品生活深圳门店(下称“诚品深圳”)将在2020年12月31日停止经营,场地将全数返还给华润置地,主要原因是“来自疫情的冲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诚品生活方面表示:“疫情的冲击对所有人都是全新的考验。关闭深圳门店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期待能够互相体谅。我们作为员工也感到很遗憾。” 同时,诚品生活方面进一步向记者说道,诚品生活目前仍在大陆市场调研,也有持续接到其他各大城市的入驻邀约:“未来如果因缘具足,也希望早日与大陆读者朋友再次相遇。” (万象天地“抱抱象”地标与诚品深圳招牌,摄/林娉莹) 顾客开始告别“打卡” 7月3日,诚品生活发布公告称,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其短中期稳健经营的基础形成了无法减轻的冲击,促使深圳门店必须改变营运计划和脚步,以健全公司的整体经营。经多方探讨与审慎评估后,诚品深圳决定在年底终止经营。 “我们尊重这个不得已的决定,也无比理解这样抉择背后双方团队的不舍。”华润置地旗下万象天地在同日发布公告时表示,“未来在诚品深圳所在区域,万象天地将进行品牌与业态的迭代升级及全新探索。” 之前,也有消息称计划关闭的是诚品深圳的百货部分,诚品书店可能由华润置地接手经营;但如今,双方公告中均未明确提到书店的去留。记者曾就此向诚品生活方面求证,其表示不予置评。 在撤店消息公开后,最感到不舍的无疑是诚品的忠实顾客们。7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诚品深圳,发现相比于一般工作日,官宣撤店消息后的诚品店内明显人流量增多。除了诚品书店的阅读区座位已经坐满,诚品生活内的其他楼层也均有或随逛随拍、或结伴出行的顾客;而在万象天地吉祥物“抱抱象”的长廊上,还有不少人正与诚品生活的招牌合影留念。 (诚品书店内情景,摄/林娉莹) 在店内,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关于诚品关店的感受,均得到了对书店深感“可惜、遗憾”的回复。一位内驻商户的店员向记者表示,在官方宣布撤店消息后的周末(7月4日、5日),诚品深圳的人流量暴增,几乎达到了近几个月来的顶峰:“这几天,也有不少顾客是专程来到诚品,打卡告别。”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有神秘人员正手持纸笔,与每家店铺进行谈话并不停抄抄写写。上述店员向记者说道,这些神秘人员自称属于益田集团旗下商场的招商团队,正逐店询问商户搬迁等相关事宜。“但现在留守的都是店员,我们也都在等公司下发关于店址搬迁的通知。” “诚品模式”艰难前行 公开资料显示,诚品生活的前身为诚品书店,由吴清友在中国台湾创立,后由其接班人吴旻洁主导转型,开创“百货+书店”的经营模式,即以书店引流,结合以独立文创品牌为主的文化百货业态经营。之后,诚品书店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亏损,转型成诚品生活并实现盈利。 但于今年疫情冲击的环境下,“卖书”救不了诚品,“百货”也很难救得起。5月27日的股东大会上,诚品生活董事长吴旻洁就曾直言称,受疫情影响,公司整体经营承压:“诚品计划到6月底关6家店,下半年还会再关1到2家。” 2020年一季度,诚品生活实现营收11.43亿新台币,同比减少11.64%;实现归母净利润713.8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71.6万元),同比下滑90.81%。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副教授林立伟认为,疫情冲击是诚品深圳支撑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出于疫情期间的社交距离考量,多数的消费者会转向线上商店消费;实体商店如若没有及时‘虚实结合’并转型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就很难抗住影响。” 但除了经营环境的影响,诚品深圳的撤离也有其自身的经营原因。 据了解,诚品深圳是诚品在大陆的第二家门店,但人气远低于首家门店诚品苏州。公司年报显示,诚品苏州已在2019年实现盈利。曾有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诚品深圳开业后名气虽然大,但百货部分的人流量一直低于书店,真正消费的人也不多。 (诚品书店内一角,摄/林娉莹) 有诚品深圳内的店员向记者表示:“实际上,很多人还是冲着诚品书店的名气来的,诚品生活内的独立文创品牌太小众。”也有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诚品书店在深圳算是人气不低的书店,但除书籍外的文创商品溢价过高,很多人是“逛而不买”。 “可能对于快节奏又相对务实的深圳人,给高溢价的独立文创品牌买单的意愿不会特别大,诚品更适合苏杭这类不快不慢的城市。”来自华东的悉小姐(化名)向记者表示。 对此,林立伟就诚品模式向记者分析称,诚品的特色在于向读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进行阅读与图书选购,用书店的名气进行引流,加入百货业态并引入独立文创与餐饮等商家创造购物场景,实现盈利。然而,诚品模式未能抵消线下实体商业整体疲软的影响,仅仅做业态创新并不足够。 “此外,近年来即便是在中国台湾也不断有线上书店产生,给线下书店造成影响。因此实体书店亟须转型,担当引流重任的诚品书店尤为如此。”林立伟表示。 (诚品深圳内仍办有小型展览,摄/林娉莹)
奥马电器拟定增募资不超12.07亿元 奥马电器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包括华道投资拟成立并管理的私募基金以及中山金控拟成立并管理的私募基金共两名特定对象。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为3.71元/股,发行数量不超过325,233,427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0,661.6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ST康得: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自7月10日起暂停上市 *ST康得公告,由于公司2018年、2019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8年11月修订)》14.1.1条、14.1.3条的规定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公司股票自2020年7月10日起暂停上市。 暴风集团: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自7月8日起暂停上市 暴风集团公告,2020年7月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向公司送达《关于暴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暂停上市的决定》,由于公司在法定披露期限届满之日起两个月内仍未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根据《关于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的通知》,《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8年11月)第13.1.1条、第13.1.5条的规定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公司股票自2020年7月8日起暂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