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债券变身“战略性避险资产”:外资继续逆势加仓,9月1341亿! 尽管美国大选不确定性触发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避险,海外资本加仓人民币债券的热情却依然不减。 10月10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9月债券托管量最新数据显示,当月境外机构的人民币债券托管面额达到25960.55亿元,较8月环比骤增1341亿元。 在对冲基金BMO Capital Markets策略分析师Aaron Kohli看来,9月海外资本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逾千亿,殊为不易。近日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报告表示,由于美国大选引发不确定性令避险情绪加剧,全球资本正在撤离新兴市场国家资产。 其中,彭博巴克莱发展中国家主权美元债券指数下跌1.9%,出现3月以来的首次月度下跌。 “所幸的是,9月人民币持续延续升值趋势,加之当月央行相关部门出台《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以及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都驱动海外资本在从其他新兴市场撤资同时,依然对人民币债券格外青睐。”他分析说。 IIF数据显示,9月除了欧洲地区与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资金流入分别达到11亿与16亿美元,其他地区新兴市场都出现了资金流出。其中海外资本从中国股市撤离约40亿美元(约270亿元人民币),幸好人民币债市资金实现净流入,缓解了亚太地区资本流出压力。 一位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债券之所以受到全球资本持续青睐,更重要的因素是当前欧美疫情卷土重来导致这些国家央行继续加码货币宽松措施,引发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继续激增,反而大幅提升了兼顾高信用评级与相对高收益的人民币债券吸引力。 “事实上,越来越多海外大型资管机构早已将人民币债券作为一种独立的避险资产进行战略配置,意味着人民币债券仍将在相当长时间迎来海外资本加仓潮。”他指出。 9月汇率升值收窄难改机构加仓热情 在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9月海外资本之所以加仓人民币债券逾1341亿元,最主要的驱动力不再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而是一系列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新政落地。 “尤其是《规定》)取消单币种(人民币或外币)投资的汇出比例与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人办理即期结售汇的限制,令众多海外投资机构打消了资金入境容易出境难的顾虑,纷纷开始战略性配置人民币债券。”一位华尔街大型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比如他所在的全球资管机构在《规定》出台后,计划将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比例从4%提高至9%,成为仅次于美债、欧债的第三大债券配置品种。究其原因,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好于欧美国家且债券收益率高于欧美同期债券,加大人民币债券持有到期额度反而能抬高债券类投资组合的收益性。 他承认,相比8月人民币汇率大涨逾1500个基点,9月汇率涨幅仅有约500个基点,某种程度会令不少海外主动投资型机构一度放缓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步伐。所幸的是,9月底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带动不少全球债券ETF机构被动加仓人民币债券,有效填补了上述“缺口”。 “这两天,不少主动投资型机构又开始入场加仓人民币债券。”一家香港银行债券交易员透露。究其原因,一是节假日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快速上涨趋势,吸引他们继续加大人民币资产配置博取可观的汇率升值收益,二是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长期美国国债的空头头寸达到历史最高水准逾62万份,令他们担心美债价格可能剧烈波动,纷纷转投价格波动幅度相对平稳的人民币债券避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调低至0%导致10月12日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这没有影响他们继续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步伐。 “尽管人民币涨势趋缓将削弱人民币资产的汇兑收益,但中美利差保持高位运行,足以让他们收获预期投资回报。”他分析说。本月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反弹至0.78%(较9月底回升约10个基点),但同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徘徊在3.198%附近,令中美利差保持在241个基点,令这些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海外主动投资型机构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依然能坐享180个基点的年化无风险利差收益;甚至部分操作风格激进的机构采取2-3倍资金杠杆加码人民币债券,实际年化无风险利差收益可以达到逾40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资本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与A股的驱动下,10月12日人民币汇率呈现先跌后涨趋势,截至当日12日12时,离岸人民币汇率徘徊在6.7183,单日跌幅从盘初逾500个基点收窄至278个基点。 变身“独立战略性配置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在IFF警示全球资本正撤离新兴市场之际,人民币债券继续赢得海外资本青睐,实属不易。 “由于美国大选不确定性加大,很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都在调仓——削减新兴市场与欧美股票持仓,转而加仓高信用评级且高收益的债券避险。”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经济研究主管Boris Schlossberg向记者透露。中国市场也不例外——9月海外资本从A股撤离约40亿美元(约270亿人民币)同时,转而加仓人民币债券约1341亿元。 在Boris Schlossberg看来,这背后,是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将人民币债券视为独立的避险资产进行战略配置。毕竟,中国经济复苏程度远远好于其他国家,给人民币债券带来更高的收益性与安全性。 记者多方了解到,越来越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正将人民币债券从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战略性配置债券资产。此举可以令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不再受到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上限的约束,从而大幅提高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比重。 前述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他们之所以能将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调高至9%,主要得益于将人民币债券作为“单独品种”进行战略配置。因为他们内部估算,现有的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可能无法“跟上”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持续抬高人民币债券的纳入比重,需要赋予人民币债券新的配置额度;此外全球疫情卷土重来,令基金投资委员会意识到大幅加仓人民币债券,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他表示,目前金融市场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海外资本单月加仓人民币债券规模突破千亿,有效提振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升值,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持续平稳升值,又带动更多海外资本加快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步伐,令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面额为25960.55亿元,同比上涨44.66%,相较上年末上涨38.31%,这标志着外资连续22个月增持中国债券。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来华证券投资持续净流入。2020年上半年,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负债净增加)643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境外对我国股权投资净流入167亿美元,增长129%;债券投资净流入476亿美元,下降13%。 报告指出,在上半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来华证券投资同比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稳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逐月好转,境内证券市场显现出较强的吸引力。 来华证券投资持续净流入并非短期现象。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稳定,证券市场逐步形成高质量、多渠道开放格局,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便利度不断提高。2016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深港通和债券通开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取消;同时,我国债券市场整体收益水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境外投资者配置我国证券资产的需求上升,外资流入规模稳步增长。 国家外汇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累计净增持我国债券和股票(含基金,下同)4673亿美元。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的情况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形势向好,并成为二季度全球首个实现经济增速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民币资产更受到境外投资者青睐,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合计净增持我国债券和股票729亿美元。 “来华证券投资持续净流入意味着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或配置价值持续增强,海外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发展前景,也预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加快。”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境外投资者持有的投资标的结构稳定,主要是境内非金融企业发行的股票以及政府发行的债券,与国际主要市场中的外资投资标的结构基本一致,表明长期债券日益受到境外投资者青睐。2016年以来,境外投资者股票持仓市值中,九成为境内非金融企业发行的股票,且占比稳定。债券持仓中,以国债为主且占比略有上升。截至2020年6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债券的59%(2179亿美元)为国债,规模较2015年末增长逾4倍。债券持仓中的91%(3366亿美元)为长期债券,规模较2015年末增长2倍。 “这显示出外资对我国资产长期看好,资本净流入并非短期行为。”周茂华表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内外冲击,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韧性不断增强,基本面是稳固的。同时,国内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成果显著,宏观风险整体可控。尽管资本持续净流入,但外汇与资本市场并未出现明显偏离基本面、非理性迹象,资产估值横向、纵向比较仍处于低洼。加之近年来监管层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治理金融乱象,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稳健经营、提升风控与经营能力以及国内疏堵结合治理“地下钱庄”等,金融体系整体稳固。此外,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债券比重在4%左右,相比韩国、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比重仍不高。 事实上,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也在逐步上升。“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投资者结构,也有利于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虽然当前市场环境变化较快,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没有影响到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人民币资产的格局。同时,资本市场跨境资金流动也没有影响到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和总体稳定的大局。(记者 姚进)
记者从9月29日举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发布会获悉,为打造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全方位融资体系,多部门正在推进多项举措,打通股、债、贷多资金通道:股权融资方面,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并购重组改革以及新三板改革;债权融资方面,通过产品和机制设计来解决中小微和民企的融资痛点,增强投资人信心;而在信贷融资方面,力促银企对接和贷款审批权限下放,拓宽中小银行资金补充渠道。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交易所市场非金融公司债券实现净融资1.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9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新增融资合计2.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8万亿元;沪深两市共有227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额3070亿元。 直接融资“量增价降”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比重有待提高。今年以来,企业股权和债权融资制度环境全面优化,不仅融资规模不断提升,而且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债权融资方面,非金融公司债券净融资同比大幅增长。中国证监会公司债券部副主任卢大彪表示,今年1月至8月交易所市场非金融公司债券发行2.1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7%,实现净融资1.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非金融类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了0.94万亿元。“完全有希望提前完成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公司信用类债券新增净融资额比上年超1万亿元的目标。”卢大彪说。与此同时,今年1月至8月,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利率为3.74%,较2019年全年的水平下降了66个基点。 记者从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获悉,今年1月到8月,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接受注册5.6万亿元,同比增长93.1%;发行规模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39.58%;新增融资合计2.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8万亿元,占同期社融规模比重为8.68%。债务融资工具利率较年初下行近30个基点,为发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超千亿元。 股权融资今年也创新不断。“今年证监会确实很重视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做得好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带动创新创业等,重要性不言而喻。证监会总体的思路是在坚持质量第一和兼顾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推进注册制改革,目的是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卢大彪说。 据他介绍,2020年1月至8月,沪深两市共有227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额3070亿元;2020年1月至8月证监会核发259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批文,批复融资5014亿元,已实现融资4147亿元。而截至9月18日,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408家,其中精选层32家,创新层1177家,基础层7199家。这些公司的总市值是2.76万亿元,今年1月至8月挂牌公司利用新三板实现融资229.13亿元。 民企、中小微企业成政策支持重点 如何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点,据与会的央行、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人士介绍,多个政策正在推进,全方位畅通民企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浙江是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大省,市场主体量大面广。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介绍,杭州中心支行发挥“几家抬”的合力,建立小微金融服务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开展首贷户拓展、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通过2014年开发上线的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向金融机构精准推送企业清单,多管齐下强化政、银、企融资对接。记者从发布会获悉的数据显示,1月至8月,浙江省民营经济贷款新增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 “理论上来讲,债券市场更适合大企业融资,因为直接融资需要投资人的认可,也要付出很多信息披露成本,因此,要让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能够利用债券渠道融资,必须要有一些特殊安排。”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曹媛媛表示,协会主要通过产品和机制设计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痛点。她称,银行间市场今年对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通过直接投资债券、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担保增信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数据显示,1月至8月,银行间市场共发行将近3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同比增长了64%。 卢大彪说,民企发债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投资者信心不足,担心违约甚至担心少数企业恶意逃废债。他表示,证监会正在着力构建民企融资的良好信用生态。证监会等机构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开展相关工作,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提升司法救济的效率,主要是促进形成责任明晰、过罚相当、责权利对称的公司信用类债券治理的约束机制,严厉打击债券违法违规行为。近5年来证监会已经累计对债券市场主体和责任人员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近300次。 银行积极创新满足多元融资需求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支持企业融资方面,也肩负着重要职责。而记者也从发布会了解到,作为主力军,银行正通过各类创新来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中信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吴军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中信银行在对客户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陪伴企业从成长期到成熟期、从拟上市到上市后的全生命周期,结合企业不同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上市前融资、引入战投、高管激励、战略配售、定向增发等全面、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中信银行目前正在探索普惠金融创新,以选择权贷款的方式为科创类初创企业提供融资。他还介绍称,中信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率先创立科创基金,并将科创基金的成功模式归纳提炼,搭建了资本市场业务产品体系,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的联动发展。 为了更好地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的作用,监管部门全力畅通其资本资金补充渠道。殷兴山表示,信贷投放受资本和资金两个方面约束,在这一情况下,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着力推动中小法人银行通过外源渠道增加资本,增强资金实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内中小法人银行各类金融债发行量同比增长10%左右,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为其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很好的能量。
发债融资难、投资者信心不足,曾经是困扰不少民营企业的难题。如今,随着民企发债规模大幅提升,这一情况已经得到显著改善。9月29日,央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银行间市场发行将近3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同比增长了64%;交易所市场方面,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2469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净融资748亿元。 民营企业债券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监会公司债券部副主任卢大彪介绍称,截至今年8月底,交易所市场存量的民营企业债券达1.12万亿元,占交易所非金融企业债券托管总量的比例为14%。 “理论上讲,债券市场更适合大企业融资。直接融资需要投资人认可,要付出很多信息披露成本。要中小微民营企业能够利用债券渠道融资,必须得有一些特殊安排。”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曹媛媛表示。 曹媛媛介绍说,银行间市场今年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通过直接投资债券、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担保增信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直接和间接支持了52家民营企业债券发行。 卢大彪表示,交易所市场创设的信用保护工具类似银行间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截至8月底,交易所市场创设的民企信用保护工具共50单,增信支持36家民企发债融资339亿元。 同时,交易商协会通过产品和机制创新,缓解小微民企融资难。曹媛媛介绍说,1至8月份供应链资产支持票据(ABN)共发行900亿元,支持超5000家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已有近20家企业成功发行,总计服务上下游300家小微企业。 作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浙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债保障机制。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在发布会上表示,银行间市场现在已经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债的“第一阵地”,占其发债总量的73%。1至8月份浙江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占到全国的22%。 “我们对所有有意愿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拉网式摸排,同时跟交易商协会、投资人、承销商做好沟通衔接,穿针引线,帮助发债。”殷兴山说。 殷兴山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还创新担保增信模式,通过中债信用增进公司直接增信的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目前浙江已有3家民营企业通过担保增信方式发债。 构建民营企业融资的良好信用生态、树立投资者信心,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目前影响债券市场投资人信用债投资的主要问题是担心违约处置问题。不少投资人害怕一旦违约,债券处置不出去,也就减少了对中小、民营企业债券的投资。”曹媛媛说,针对这样的问题,交易商协会设计了专门的机制和工具安排,投资者即便买到违约债券也不用怕,可以把违约债券进行转让,还可通过债券置换、债券展期,或者是资产、股权等非现金手段,尽可能快速地与发行人达成一致。 在风险监测机制建设方面,殷兴山介绍说,对于所有的民营企业存续债券和将要发行债券,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提早3个月滚动摸排,同时对下一次兑付或者是有可能存在违约的情况提前预判、提前商量,确保发债企业安全、有效发行,同时也维护了投资人利益。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9月29日,今年以来已发生实质违约的债券发行人主体共计38家,涉及违约债券数量103只,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30%和27%。债券违约的整体情况较2019年已有明显改善。 另据兴业证券统计,今年以来(截至9月20日),信用债违约主体的“集中度”也在上升:今年仅新增违约主体15家,而2019年同期新增的违约主体达29家。且今年以来新增违约主体的债券违约规模仅占市场总违约规模的三成,对市场的冲击效应有限。 兴业证券固收团队认为,今年以来,违约现象对信用市场的整体冲击在边际减弱,信用债违约冲击主要体现在个体层面。 兴业证券固收分析师黄伟平分析了债券违约的多种原因,除行业景气下行、公司盈利下滑、债务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外部融资、股权质押风险等导致信用债违约外,公司治理(如控股权之争、大股东掏空企业、管理层决策激进、对外违规担保等)引发的信用债违约更加频发,还有因财务造假等造成的违约事件。 而在出现实质性违约前,发行人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避免触发违约。如9月28日,某集团公告,9月27日召开的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了债券利息递延至明年4月28日支付的议案,且递延期间不另计利息。 兴业证券固收团队提醒,投资者可密切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债务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的边际变化,同时需留意企业财务造假的可能,提高对信用风险的甄别能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总裁余伟文28日撰文指出,金管局将与内地研究将债券通交易品种扩展至回购及其他衍生工具,例如利率互换,亦会继续优化目前的外汇对冲安排。 余伟文表示,内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仍有很大潜力,国际资金大量涌入是指日可待的事。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机制和配套仍有进步空间。因此,债券通的优化是持之以恒的工作。 余伟文认为,随着内地债券占国际投资者投资组合的比重上升,管理外汇、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也不断增加,提供更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是首要工作之一。 他指出,参与债券通的投资机构,在三年间从零开始,增加至目前的578家,涵盖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小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日均成交量由开通首月的14.8亿元人民币上升超过十倍至今年8月的195亿元人民币。今年首8个月,债券通占境外投资者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量的52%。自2017年7月债券通开通至今,境外机构持有境内债券净增加1.9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9%是通过债券通持有。 余伟文表示,2017年金管局和人民银行联手推出债券通后,债市的开放力度和步伐显著提升,短短两三年间的努力得到国际投资者普遍认同。
继上周的“股债双杀”后,9月28日,中国恒大旗下的多只境内债券弱反弹,29日早盘走升势头延续,其中“19恒大02”本周累计升幅逾20%,当前反弹至81元上方。 近期,关于地产调控的消息不断。“三道红线”融资新规、房企座谈会,以及恒大文件风波印证了高杠杆房企信用风险的抬升。9月28日,报道,涉房类信贷资金严监管再现,有大行收到通知,监管机构近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也有股份行、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四季度对个人按揭和抵押贷款限额管理,部分银行先禁止了上千万级别的大额贷款。尽管每年10月以后,银行房贷额度普遍紧张,但对涉房类贷款的严监管再现无疑是对“房住不炒”的再次强调。 3月“美元荒”时,境外中资美元地产债和境内AA级别的地产债跌出“黄金坑”,此后一路反弹甚至超出前高。这次情况还会一样吗? “近期的地产债估值压力是系统性的,未来一定会分化。”某国内大型基金公司债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据了解,近期不乏抄底者,不同在于,3月时投资者是基于宏观经济有望好转及货币政策宽松的预判,对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进行下注,而如今更像是针对个体信用风险下赌注。 当前环境大不同 上周,恒大集团上市重组引入的战投即将到期、债务压力较大的新闻引起了二级市场较大波动。上周五,“19恒大02”跌超30%,两次触发临时停牌。据DM查债通的数据,有高收益投资者趁恒大债券暴跌之际抄底,多位投资者表示,买入了(行权)收益率40%~60%的恒大债项。 28日,在连续两日股债双杀之后,恒大迎来反弹。午后港股中国恒大持续走强,涨幅一度扩大至逾23%,收盘涨幅为20.61%,创3月以来最大;恒大汽车收盘涨幅扩大至20.39%;债券反弹力度稍弱,恒大地产集团存续债“19恒大02”开盘即涨逾20%触发临停,收盘时涨幅为14.39%。截至收盘,“19恒大01”、“15恒大03”分别涨9%和2.96%。29日,“19恒大02”延续反弹但距离收复失地仍有相当距离。 “19恒大02”存续债券收益率走势。来源:DM查债通 恒大债大跌对房地产其他同类主体的债券影响几何?天风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孙彬彬表示,从目前来看,恒大美元债大跌对部分主体有一定影响,如华夏幸福、佳兆业等债券的价格近期均有小幅下跌。但整体来看,目前尚未对行业造成普遍冲击。一方面,恒大集团本身债务杠杆较高,从2020年中报来看,同属民企、高杠杆的大型房企还有华夏幸福、富力地产等,受到一定影响;另外,恒大集团2021年还将面临战投到期的压力,规模达到1300亿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果从公开市场债券到期情况来看,恒大短期内偿债压力不算大。其1年内到期的境内债券有105.8亿元,境外债券有38.4亿美元。但从有息债务整体来看,短期偿债压力却不小。根据2020年中报,恒大有息债务总额8355亿元,其中1年内到期的债务占比47.4%。机构认为,在本身短期债务压力就很大的情况下,恒大通过分拆物业上市、汽车业务争取科创板上市,或可解决部分发展与债务的问题。但外部支持力度较弱的情况下,债务的滚续压力将比较大,仍需要靠房地产销售回款来解决债务滚续,销售依赖度提高,土储质量将面临严格的检验。大规模到期的战投如何处理,同样值得关注。 回顾今年3月的地产债“黄金坑” ,即中资地产美元债和境内AA级地产债(均为垃圾债级别),当时在疫情冲击叠加“美元荒”的背景下,地产债价格“腰斩”,但随着美联储的天量流动性释放以及境内的货币宽松,市场风险偏好急剧回升,垃圾债到期收益率很快回到年初水平,“黄金坑”的窗口期非常短。当时,在机构手头有了流动性后,涌现出众多“抄底者”,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就在公司业绩会上透露,公司美元债大跌的时候动用了外汇入市抢购,价格折扣很大、回购成本很低,但由于竞争激烈,最终没抢到多少货。 交易员也对记者表示,当时“抄底者”更多是基于对宏观面好转和政策支持的判断。就当时的地产债,施罗德亚洲及新兴市场企业债券主管许子峰对记者表示,内地房地产企业的收入,主要是由内需带动,与全球经济的相关性不高。 如今的情况则不同。央行货币政策已逐步趋于中性,相较于二季度已边际趋紧。具体到地产公司层面,杠杆过高、债务滚续压力大已是部分房企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整体还是防控风险,但债务易增难降,对于部分高杠杆企业压力较大,其只能通过加大推盘、价格优惠和控制支出等方式来修复报表。此外,在债券市场,缩减发债额度,这对房企现金调动产生直接影响,使得房企对销售回款的依赖进一步增加。”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陈言一对记者表示。 房企信用分化继续扩大 可以确定的是,3月“闭着眼睛抄底”的时代不复返,风险事件已明显增加,不同资质的房企信用分层将愈发明显。 陈言一认为,2020年以来,已有个别中大型房企陆续陷入流动性危机或发生违约,风险事件明显增加,资质差的房企面临的再融资压力显著超过以往,这种情况下,应坚持对房企基本面的研究,以控制久期、精选个券为主要策略。具体而言,从房企信用资质上看,2020年至今,房企整体拿地较为积极,债务增速高于销售增速,加之前期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利润率下降,整体偿债指标有小幅弱化的可能。2020年上半年,主流中大型房企的平均债务增速达9%左右,即“三条红线”中“踩”一条线所允许的增长范围,“三条红线”实施后将控制房企扩张意愿,维持企业信用资质的稳定。 景顺固定收益亚太区主管黄嘉诚日前对记者表示:“以往地产商看到利润就会去投资扩产,但有了新规限制后,地产商就需要考虑借了这笔钱后是否还能借下一笔、会不会踩线等。”在他看来,“三条红线”都踩线的房企需谨慎,未来信用分化会强化,那些整体债务风险可控或改善的房企,评级会逐步上调,带动发债成本下降。 陈言一对记者表示,由于国内经济恢复情况较好,加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热点城市销售回暖明显,2020年1~8月,房地产市场累计销售金额已回正。从房企外部融资渠道上看,今年1~8月,房企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主要受益于按揭贷款和开发贷的发放,同比增幅分别达9%和4%,较大程度地弥补了信托收紧的缺口。近期,中资美元债市场一级发行火热,多个境外主体评级在B区间的房企美元债认购倍数达到9倍左右,房企美元债最新发行收益率较年初下降了100BP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