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融壹账通)发布2020年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 财报显示,金融壹账通二季度营收7.74亿元,同比增长48.4%;净亏损3.31亿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为3.4亿元,同比亏损小幅收窄。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记者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公司的几种发展类型里,“自有业务+科技输出”这种模式最具优势。”她强调,“金融壹账通短期或在模式探索、研发支出方面遭遇阵痛,因为金融科技是一项短期难以见效,需要长期不断投入的事业”。 而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金融壹账通是平安系金融科技战略的输出载体,经过几年的摸索,业务定位和模式基本成熟。他对记者表示,“金融壹账通与目前已上市的多数金融科技公司业务有所不同,其他公司更偏向借贷资产输出服务,金融壹账通更偏技术输出型平台。不过,BATJ等巨头旗下的金融科技集团也在掘金这一市场,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 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0.7%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疫情不但没有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过多的冲击,反而促进了市场“非接触”金融需求的火爆,这也进一步成了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盈利机会。 根据金融壹账通的数据显示,二季度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0.7%,收入占比从20%上升至37%。得益于该模块的推动,二季度基于交易量和运营的收入同比增长41%,达人民币5.58亿元。AI客服、智能救援等服务都成为运营类收入的重要产品。 于百程表示:“金融壹账通二季报中运营类产品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疫情之下,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需求的急遽增加。业务线上化,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线上开展客户服务,此外还包括线上获客以及业务流程线上化等。这一需求因为疫情被点燃,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成为机构的基本需求,这为壹账通等金融科技公司带来了更多业务机会。” 目前可以看到,金融壹账通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清晰的产品战略,即从输出单个模块,到输出核心系统,再到输出业务及管理能力,以及为客户提供SaaS云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公司新基建项目落地 另外,海外市场也成为金融壹账通的必争之地,据披露,截至2020年6月底,金融壹账通在海外已与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家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金融壹账通都已通过建立分公司或与当地企业合作的形式打开了市场局面。 其中,在中国香港取得虚拟银行牌照的“平安壹账通银行”,已经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试营业。在印尼,阿布扎比,新加坡及欧洲落地了四个新项目:与印尼征信机构推出征信模型,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合作“数字实验室”,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及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共同搭建亚洲中小企业中心(AsianSMEHub)线上平台,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共同开发针对欧洲市场的智能理赔解决方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金融壹账通新基建项目频频落地。例如,2020年3月31日,招商局港口集团与金融壹账通签约“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双方将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共同推动智慧港口建设,稳外贸、助复苏;2020年4月16日,数字广西集团与金融壹账通共同组建的金融开放门户(广西)跨境金融数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正式成立等等。 苏筱芮最后表示,从行业角度看,金融壹账通背后的中国平安拥有全牌照优势、长年累月深耕金融市场所积累的品牌、渠道优势,以及金融科技事业提早入局而带来的先发优势;而劣势方面,目前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盈利,从财报中也能够看出金融壹账通正在有意识地提升营收并控制成本,此外,金融壹账通在人才的引进和留存方面,金融壹账通还需要加强自身实力。
牧原股份7月份生猪销售收入60亿元 环比增长28.88% 牧原股份公告,2020年7月份,公司销售生猪181.6万头;销售收入60.03亿元,环比增长28.88%;商品猪销售均价35.23元/公斤,环比上涨12.16%。 正邦科技7月份生猪销售收入环比增长34.67% 正邦科技公告,公司2020年7月销售生猪91.18万头(其中仔猪38.79万头,商品猪52.39万头),环比增长31.37%,同比增长63.12%;销售收入31.29亿元,环比增长34.67%,同比增长247.34%。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36.62元/公斤,较上月增长9.31%;均重126.45 公斤/头,较上月增长1.16%。2020年1-7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363.72万头,同比下降0.42%;累计销售收入138.41亿元,同比增长155.57%。 龙大肉食拟定增募资不超15亿元 新建生猪养殖项目 龙大肉食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山东新建年出栏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贝达药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4.65% 贝达药业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1,884,867.49元,同比增长24.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798,418.73元,同比增长64.65%;基本每股收益0.36元/股。
周二美股盘后,金融壹账通(OCFT.US)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数据显示,金融壹账通二季度营收7.74亿元,同比增长48.4%,主要是由于运营支持解决方案的需求增加。 二季度,金融壹账通录得净亏损3.31亿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为3.4亿元,同比亏损小幅收窄。 金融壹账通有两大业务板块,二季度,方案执行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71.5%;基于交易的收入及支持服务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41%。 基于交易的收入及支持服务收入是金融壹账通的营收支柱,二季度贡献了72.1%的营收。其中,运营支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70.7%至2.88亿元,带动了整个业务板块的增长,而业务发起服务、风险管理服务收入则分别同比下滑19.3%、23.1%。 按照收入来源看,二季度,金融壹账通来自平安集团和陆金所的收入分别为3.92亿元、0.95亿元,二者合计对应的营收占比为62.9%,去年同期这一占比为57.3%。同时,金融壹账通来自第三方客户的收入为2.87亿元,同比增长28.9%,贡献了37.1%的营收。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公司基于交易的收入模式赢得了市场认可,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其解决方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全面支持。 另外,今年二季度,金融壹账通处理的零售贷款业务量为206亿元,去年同期为222亿元;处理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量为84亿元,去年同期为108亿元。报告期内,金融壹账通的智能闪赔处理量为140万件,去年同期为100万件。 大摩8月4日发布研报指出,中国的顶级银行在技术上的支出约为2%,与美国的10%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软件和业务解决方案的增长在投资预算方面将超过其他要素。在公共卫生事件之后,金融机构意识到将业务流程从线下转线上的重要性。 大摩预计,金融壹账通的收入在未来三年将以4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上调其目标价至27美元。 周二美股收盘,金融壹账通报26.64美元/股,涨3.27%,最新总市值为90.99亿美元,盘后股价跌0.57%。
8月5日,位居行业前列的面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金融壹账通”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OCFT)发布2020年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二季度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金融壹账通拿出了收入同比增长48.4%,毛利润同比增长93.4%的好成绩。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上升170.7%,收入占比从20%上升至37%。 从“零配件”到“汽车”,再到“自动驾驶”和“云平台”,金融壹账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清晰的产品战略,即从输出单个模块,到输出核心系统,再到输出业务及管理能力,以及为客户提供SaaS云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一战略也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积极响应,与各大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机构、海外金融机构纷纷签约。 业绩持续增长,成本控制效果显现 财报显示,金融壹账通2020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8.4%,从2019年同期5.22亿人民币增长至7.74亿人民币,毛利润增长了93.4%,达 2.97亿元。 分析收入来源可以发现,公司二季度初装收入同比增长71.5%,达2.16亿人民币。二季度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0.7%,达2.88亿人民币。得益于新客户的增加,二季度智能闪赔处理量从去年同期的100万件上升至140万件。 对此,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我非常自豪地宣布公司二季度的总收入同比增长48.4%。尽管我们仍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我们取得了迅速发展。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客户群,且产品种类丰富,其基于交易的收入模型也获得了市场认可。 金融壹账通CFO罗伟杰表示:“公司在二季度的表现反映出客户对我们平台的持续信心。我们的运营类产品再次脱颖而出,收入同比增长170.7%。毛利率同比增长8.9个百分点至38.4%。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控制成本,重视效率,不断努力地利用技术转型中的增长契机。” 据财报披露,得益于公司的规模效应及成本控制,二季度营业利润率从-68%上升至-47%,较之去年同期上升了21个百分点。分析来源发现,主要是营销费用率和行政费用率下降所致。其中营销费用率较之去年32%下降了11个百分点,至21%,而行政费用率则下降至25%,去年同期为29%。 海外市场也收获颇丰,截至2020年6月底,金融壹账通在海外已与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家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金融壹账通都已通过建立分公司或与当地企业合作的形式打开了市场局面。 在中国香港取的得虚拟银行牌照的“平安壹账通银行”,已经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试营业。在印尼,阿布扎比,新加坡及欧洲落地了四个新项目:与印尼征信机构推出征信模型,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合作“数字实验室”,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及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共同搭建亚洲中小企业中心(Asian SME Hub)线上平台,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共同开发针对欧洲市场的智能理赔解决方案。 “非接触”金融引爆需求 运营收入高速增长 随着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日渐加深,银行以“产品”为中心的战略不断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疫情期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受益于人工智能客服和智能救援的需求持续回升,财报显示,二季度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0.7%,收入占比从20%上升至37%。得益于该模块的推动,二季度基于交易量和运营的收入同比增长41%,达人民币5.58亿元。“爆款“产品包括AI客服、智能救援等。 以此次爆款产品AI客服为例。针对疫情期间人工坐席无法按时返工、坐席无法集中办公、大量客户亟待触达的情况,金融壹账通智能语音服务,通过智能外呼机器人+AI智能坐席,既帮助金融机构客服简化了大量工作,节省了人力,又让客户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畅通服务,实现7*24小时优质服务不间断。春节后,已有20多家合作银行主动找到金融壹账通合作,开启了应急远程客服服务,应对疫情引起的客户咨询、投诉及还款提醒等场景,还款咨询日均咨诉量上升43%,处理了60%客户延期还款问题。 智能救援则是2019年推出的产品,在疫情期间,车辆事故在线处理成为刚需。作为保险科技“智能车后生态圈”的一个产品线,该产品是为保险、车企、银行提供智能派单调度、作业管理、风控、结算等一整套智能救援服务技术与管理解决方案。此外,金融壹账通还通过远程事故定责、远程查勘定损等功能,开启了事故处理全流程线上化,帮助当事人、交警与及保险公司在线处理交通事故,减少交通拥堵、缩减警力、降低保险公司成本、提升市民满意度。截至目前,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平台已处理33多万件事故,平均处理时长从40分钟降低为5分钟,每天民警处理事故量从人均20件提升到300件,每天轻微事故拥挤时间从1小时减少到15分钟,效果显著。 新基建开启新机遇 战略项目频频落地 2020年,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份以来,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上海、广东、重庆、山东、云南等全国十余个省份已经出台了有关新基建的落地举措。金融壹账通凭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先科技,积极捕捉新基建机遇,今年上半年先后上线了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证监会科技监管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招商港口,海南省金融局等签署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以金融科技积极投身新基建。 2020年年初,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上线。截至2020年7月24日,“中小融”平台已申请接入250项数据,涉及34个部门,实现累计服务企业数39829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47家,发布金融产品940款,累计申请融资206.5亿,实现融资152.18亿元。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融”平台开辟“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区”,上线抗疫贷等专项产品,全力保障中小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助力企业“足不出户”,快速解决融资需求。 2020年3月31日,招商局港口集团与金融壹账通签约“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双方将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共同推动智慧港口建设,稳外贸、助复苏。此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技术,链接海关、企业及金融机构,构建企业库、商品库、物流库、合约库、单证库等贸易物流五大数据库,并以海量贸易数据为基础构建全面而精准的企业画像,为中小企业与各个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信息透明、互信度高、稳健高效的风控体系。 2020年4月16日,数字广西集团与金融壹账通共同组建的金融开放门户(广西)跨境金融数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资金、物流、信息流综合服务平台,合资公司运用金融壹账通领先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结合数字广西的丰富数据资源,将创新性地打通跨境贸易和金融服务流程中的诸多‘堵’点,如通过电子凭证、智慧合约等,使跨境贸易中的身份认证、交易验证实现全在线处理,大幅简化了贸易流程、提升了处理效率。再加上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技术优势,大幅提升了各参与方的信任度,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风险画像,为金融机构与贸易企业提供了可信融资环境,助推广西-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叶望春表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解决方案,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支持。新基建的潜力巨大,没有公司能比我们更好地利用它。” (CIS)
摘要:妨碍国“内大循环”形成的两大直接障碍:1、农村方面,农民的社会经济权益被人为抑制,无城市居民所享受的资产性收入,且工资性收入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且社会保障极不完善。所得本就不多,还需为养老医疗做大量储蓄;2、城镇居民方面,诚如樊纲的六个钱包所论,高房价对消费形成了严重的挤出效应。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找到了破解当下复杂严峻形势的切入口。然而,国内大循环的源动力何在,又如何驱动? 人们常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称之为短期经济活动的源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今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增长3.2%。其中,投资的贡献为5.01%,净出口的贡献为0.53%,而消费的贡献是负的,为-2.35%。还要提及,今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3.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8%。当然这固然有疫情冲击的因素存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经济中居民消费这块短板一直没有完全补上——亦不容我们忽视。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这一源动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基于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提出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我国的消费这一源动力不足,主因在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又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过低有关,而可支配收入过低又与如下两点相关: 1、首先看农村居民方面。相比于城市居民的“国人”,中国的农民,显然处于“野人”状态——即无论是政治权益还是经济权益,均被人为抑制。导致资产性收入为零,工资性收入(农民工)又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此外,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在所得有限的情况下,还得为父辈、自己做养老储蓄。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进一步压缩。 2、至于城市居民,则罪在房地产政策。高房价下,一套房动不动就得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首付,其后更是几千上万之月供。用樊钢的话说,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需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这也将意味着这些家庭的可支配性收入下降,也意味着,为了一套房,六个家庭的消费就完全成为了纯刚性需求型消费。此外,高房价还会对创业形成挤出,更会对既有产业也有挤出效应——地租过高,导致企业成本高企。而在全球化生产要素成本差异越来越小,国家间在争夺企业、争夺国际产业的今天,成本竞争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高企的房价会让更多企业外迁,这不仅会危机产业链的稳定,更会导致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进而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内消费。问题事实上透照出了解决的路径。 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其实方法也端地简单: 1、以城乡平权为目的,通过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在社会政治经济权力上,将农民彻底解放了; 2、在城市方面,将居民的消费力从房价里解放了; 我想只要做到这两点,中国的国内消费需求一定会迅速扩大,进而促成国内大循环。
目前国内的物价确实比较高,我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白领抱怨,公司周围的工作餐价格太贵。 比如,几年前,吃顿工作餐也只要13-15元,现在由于物价全面上涨,在公司旁边吃顿工作餐要20-35元。 而大爷大妈们主要是抱怨蔬菜、猪肉、鸡蛋的价格全线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涨到30元/斤,这让很多低收入群体觉得吃不起猪肉了,而近期鸡蛋价格飙升,又让人们对物价上涨开始了担忧。 实际上,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物价上涨对生活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低收入群众来讲,物价上涨将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 前些日子,一位上海80多岁退休老人告诉我,退休工资并不一定年年要涨,只要国内物价稳定就可以了,这也是低收入群体的诉求。 目前国内物价的状况是,中国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收入只有欧美国家的七分之一,却要承受比欧美国家更高的物价,所以,大家普遍觉得生活压力大,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只有高收入,低通胀才是我们大家追求的目标。 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容易下跌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货币政策的宽松,物价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今年上半年M2规模就增加了15万亿。 大量货币超发资金流向股市、房地产市场、基建项目中,也间接导致了国内商品价格上涨。 当然,我们也看到国内一些工业用品的价格在下跌,这主要是经济不景气,工业用品需求不旺所致。这就造成了,一边是房地产、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日用品价格上涨,而另一边大量工业用品、库存商品严重滞销。所以,中国现在物价出现了结构性通胀,与百姓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明显。 第二,我国控制物价的目标是CPI 3%,但这个警戒线经常被突破,而发达国家的物价控制得都比较好。 这主要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出了问题,发达国家主要是靠民间消费来拉动经济; 而国内主要是靠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民间消费和投资来拉动,这就导致银行每年要向市场投放大量的信贷资金。 这让国内经济天生就有通胀的潜力。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提出,要靠经济内循环来支撑经济,就是启动民间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成功,那么国内的物价上涨隐患可以有效控制。 第三,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要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近期鸡蛋价格大涨,主要是由于天气炎热,蛋鸡出蛋量少了。还有蔬菜价格上涨,也是由于高温天气,蔬菜减产或中途损耗。当然,还有猪肉价格上涨,那是受到非洲猪瘟,以及国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大幅减少个体生猪养殖户的存栏量所导致。 更关键的是,国内很多农产品是有价格周期的,因为很多农产品是有大年或小年,一旦今年是小年,农产品市场供应减少,就会被炒家恶炒。前几年是,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农产品被人为炒作。 谈物价,要与收入相匹配,单纯谈物价,不谈收入,就是耍流氓。现在中国的物价确实并不低,因为我们拿着欧美国家七八分之一的收入,却要面对比他们更贵的物价,还要每个月把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还房贷、车贷、教育子女。 要说生活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容易,下跌难,主要是每当经济下行,国内就有货币宽松的冲动、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优化空间、农产品受气候和环境影响较大。 当然,国内正在逐步减少对房地产、基建投资的依赖,希望未来国内物价能够趋于稳定,让大家看到人民币在国内坚挺的购买力。
上周,脸书Facebook,Inc(FB)报告了其2020财年第二季度的业绩。 本季度中,脸书营业收入增长了11%,达到187亿美元,连续第二季度增长速度放缓(去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增长25%,今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8%)。 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指出,增长速度放缓是由于疫情导致的广告收入减少所造成的,并且广告价格较前几季度也有所下调,因此即使本季度中用户活跃度有所上升,也未能补救放缓的增长率。本季度脸书的每日活跃用户(DAU)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随着世界各地人们都不得不宅在家中,该公司各项线上服务的参与度也明显提高。 如下图所示,尽管过去几年,投资者们一直担心用户会逐渐抛弃脸书应用,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完全是多余的,脸书DAU自2014年以来大约翻了一倍。 全世界每天有24.7亿人(删除重复用户数据的结果)在使用至少该公司的业务,包括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或WhatsApp——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90天内,有超过1亿人成为该公司业务的新用户。 受到居家令和“stories”等新功能的发展,该季度的广告展示次数增长了40%以上,但收到广告定价下降的影响,营业收入并没有实现较高的增长;本季度广告定价下降了21%左右。定价的下降表明广告需求大大降低,因为大大小小的广告客户都或多或少地撤回了广告投放,尤其在4月份疫情影响最大的时期。 脸书在每位用户上的平均收入与一年前持平,虽然美国和加拿大的增长率为10%,但受到世界其他地区收入下降的消极影响,总体收入并未提高;这也侧面反映出外汇对跨国企业的不利因素,脸书在世界范围内没能渗透线上服务的垂直市场如电子商务和游戏等的弊端,以及外国政府刺激措施带来的经济利益没有发达市场的效果明显等。 从投资角度来看,脸书需要重点关注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支出。该公司第二季度运营成本增加了24%;虽然与第一季度相比,费用增长速度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仍大大超过收入增长幅度,这也将导致下一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下降。如下图所示,脸书在2020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率比2017年低15个百分点以上。 该公司2020年最新的商业计划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预计今年的运营支出为520亿美元至550亿美元之间,意味着今年的运营支出将增长20%。相比之下,今年的营业收入可能仅会增长10%左右;也就是说,今年的利润率将被大大压缩,每股收益也将下降。 浏览过资产负债表后,我对该公司的资产分配感到更加失望。脸书在2020年年初时的净现金超过了500亿美元;当三月份股价急剧下跌时,管理层却仅谨慎地进行了一笔小额回购,第一季度的回购额为13亿美元;管理层同样在第二季度进行了回购,但也仅回购了价值14亿美元的股票。 我前一阵收到了来自脸书的其他投资者的反馈,他们认为该公司之所以保持审慎的原因是,管理层希望可以保持财务上的灵活性,以寻求并购或对其他公司投资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脸书近期向Jio Platforms Ltd(印度第四大公司,提供网络运营等服务)投资近60亿美元,表明他们的确在寻找投资机会。从长远来看,这也许将对脸书的每股内在价值产生较大影响。 但问题在于,这些投资发生的频率以及规模,不足以对脸书的资产负债表产生积极的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不认为该公司可以在类似的投资上走的更远:在任何地方进行有关于他国核心业务的大型交易,都可能面临美国和欧洲带来的巨大监管风险。 截至目前,在扣除Jio Platforms的投资款项(于7月初支付)之后,脸书近期的净现金余额与年初相比没有太大变化。简单来说,如果脸书在这种环境下都没能将手上的现金好好利用——在进行大量外部投资,并有机会以低于其最高价约三分之一的价格回购股票的情况下——我不清楚脸书在等什么。换句话说,在未来几年,将有数百亿美元的现金搁置在资产负债表上,并且该公司还将继续产生大量的自由现金流。这对投资者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投资者不应该将公司的现金等同于自己口袋中的现金。 在过去的六个月中,尽管脸书的增长有所放缓,但其表现要比其余绝大部分的广告服务商都要好得多。数十亿用户不断提高的活跃度,以及可以直接曝光在客户面前的广告(直接响应型广告)特性,使脸书在行业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正如Stratechery的Ben Thompson在4月份所说,“直接响应型广告的客户公司主要依赖广告产生流量,停止投放广告等同于停止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