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去过电影院了? 去年这个时候,影院还是夏日娱乐的最佳去处之一,《蜘蛛侠:英雄远征》、《少年的你》、《玩具总动员4》、《最好的我们》、《X战警:黑凤凰》等大制作相继推出,掏空了我们的钱包,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啃着爆米花,喝着冰可乐,欣赏着各种大制作,看着电影里的喜怒哀乐,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而今年的6月,只能用一个“惨淡”来形容了。 1月24日,因疫情防控所有影院被关闭,到现在6月24日,影视行业进入“冻结”状态已经整整5个月。各地复工复产后,餐馆、KTV也先后开放,而同为“聚会一条龙”之一的电影院开业之日貌似还遥遥无期。 裁员、降薪、宣告破产,成为2020年影院行业的主旋律,再不复以往的热闹。 巨幅亏损、降薪裁员、苦等希望 2001年,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首次明确提出院线制,到2019年,全国影院类企业为17109家,影院数量达到12408家。 而短短5个月,18年来的心血几乎毁去一半。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前5月全国范围内有6940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吊销,其中一季度为2799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倒闭的影院数量达到了2263家。 与之相对的是影院的巨幅亏损、降薪裁员。 大年初一,我国影院单日票房仅181万元,算上撤档影片残留票房也只有1300万元,与去年创纪录的大年初一单天票房14. 58 亿是天差地别。 陷入困境的影院3月份有过一段挣扎,超过500家影院复工,但收入少得可怜,3月16日至3月22日的票房仅有11.82万元。其中单日最高收入为4.14万元,平均到每家影院只有79元,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的。 不过这短暂的回暖也没能持续到两周就被叫停,影院继续关门,彻底失去梦想。 二季度接棒之际,全国影院票房收入仍然止步在1月的22.41亿元。国家电影局3月份就预计2020年的票房收入不会超过300亿元,相比2019年的642.66亿元直接腰斩,一夜回到解放前。 与此同时,没有收入来源的影院账单上却免不了该交的房租、水电费和该付的工资,这些正在一步步地拖垮他们。5月份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一季度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此外,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多达42%的影院有“关门大吉”的风险。 在经历几个月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没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影院只能黯然离场、宣告破产,大中型影院靠着“节衣缩食”还能苦撑、静待希望。 然而,当6月来临,看到希望曙光的影院再次感受到世界的险恶,北京当地新出现感染病例,全国各地又开始紧张起来,开业时间再次被延后,也附带了大量的损失。中国电影家协会预测,以2019年票房收入为参考,如果8月复工预估,年票房预计在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 资本市场上也是一片狼藉,影视股集体下行。2020年第一季度影视板块整体下跌超过15%,总市值较2019年最高位2646.43亿元跌至2122.42亿元。 疫情冲击更像是一个导火索 很多人都觉得,疫情该为影院突然间的垮掉“背锅”,实则不然,疫情更多的像是一个导火索。 过去几年,我国影视行业迎来了一波发展的浪潮,在政策补贴的支持下,影院数量激增。2013年我国电影院数量为3849家,2019年已经达到12408家,年均增速在15%左右;院线银幕数也从2011年的9286块增加到2019年的69787块,2018年之前年增速超过20%,去年才有所回落,为14.5%。 同时,观影人数增长却有限,2016年之后增长速度已经低于两位数,2019年总计17.27亿人,同比增长0.58%。 当然,这与电影院的经营模式有关。 按照目前国内的分账制度,一部公映影片取得票房中有5%通过院线上缴,用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再缴纳3.3%左右税费。扣除发行等成本后的票房收入,50%归到院线。 但是因为各影院分到的收入和自身对票房的贡献挂钩,因此和其他行业一样,票房收入的具体分配也呈现两极化,一二线城市、品牌影院总是占据大头的一方,偏远城市、小影院几乎只能分点汤水 以目前国内票房最高的《战狼2》为例,其票房收入为56.8亿元(历时3个月),全国院线拿到其中的52.27%,以2017全国9416家影院来算,即便只有一半影院有排片,平均每一家影院也不到64万元。三线开外的城市和小规模影院基本不可能拿到这么多,而一二线城市、中大型影院的营运成本也是前者不能比的,所以扣除运营成本,包括租金、水电费、技术购买、设备维护、员工薪酬等支出后,大家所剩的并不多。 而线下电影院的区域限制意味着一家电影院能覆盖的人数是有限的,再好看的电影也不值得打车去几公里以外的电影院,更何况过不久影片就能上线,还能省下买爆米花的钱。对影院企业来说,影片的利润有限,想要扩大收入,就要增加影院数量,还能卖更多的爆米花和可乐。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当有大制作或者口碑好的影片出来的时候,影院能获得很高的收入,但是一旦影片跟不上了、闲置了,成本也会随之上涨。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影平均上座率为11%,连续4年下滑。大盘市场上虽然票房增长了三十多亿,银幕增长了9000多块,但平均单银幕产出下滑了约9%。 换句话说,线下影院在区域性覆盖上其实是过剩的,意味着成本在增加。以行业龙头万达电影为例,2019年其营收为154.4亿元,亏损47.3亿元,毛利率为27.47%,同比下降6.7%,上市5年间毛利率持续下滑。 影片热映的时候不知不觉,但当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出现后,这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早年间为了扩大收入而加增的电影院如今被迫闲置后成了极大的拖累。 线上影院入局,产业加速洗牌 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影院正面临着一轮洗牌。 另一方面,实体产业网络化的脚步始终不停,疫情的流行催生出了“宅经济”,线上影院也由此入局。 年初影院关闭、春节撤档后,徐峥开创先河将电影《囧妈》以6.3亿的价格卖给西瓜视频,尽管徐峥遭到来自电影行业的嘲讽和抗议,被认为是“砸饭碗”的行为,但是没能阻止线上观影的趋势。 疫情期间,线上平台成为了线下影院的替代品,越来越多的电影被搬上了线上平台,分成也很可观。优爱腾三大视频平台发布的榜单中,2020年前三个月,分账破千万的作品23部,比2019年同期增长188%;票房前30名的分账金额共4.3亿元。 这不禁让人担心,疫情完全消失后,还能回到从前吗?毕竟网络的便捷和便宜的价格还是挺吸引人的。 2019年院线票房排名前列的万达、华谊兄弟和上海电影,今年一季度分别录得亏损6亿元、1.43亿元、0.71亿元。这些大品牌都这样了,那些中小影院的困难可想而知。 此外,影院关门还顺带影响了上游影视公司,年初至今,已有1.23万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影片拍摄也大多停止。而一部电影从拍摄到上映一般来说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这意味着,即便疫情能在近期内彻底消失,影院能够迅速开业,年内也没有新片源,仅依靠往期片源难以为继。这,又是一大打击。 对中小影院来说,被动的档期票房贡献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春节档、国庆档等这类黄金档期的收入,他们已经损失了春节档,还将再错过国庆档的话。整整一年几乎都没有什么收入,那些没有充足储备资金的中小型影院绝大多数都难以承担这样的亏损,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 不出意料的话,疫情结束后,万达、大地这些影院大佬将加速扩张,占据被淘汰者的市场份额,而由于线上影院的崛起,原本就已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中小影院想重新入局就更不容易了。 结语 如今全球疫情依旧严重,北京又新出病例,疫苗还没研发出来,电影院开业的时间再度变得不确定了。对实体影院来说,每拖后一天开门、消费者每迟一天踏入影院,都会是多一天沉重的负担。 在真实的痛苦之外,影院以及整个行业还需清醒认识到当前局面,今时不同往日,盲目的扩张行不通了,除了行业自身的竞争之外,线上影院的入场更加值得警惕,或许真的到了变革的时候了。
今日,在证监会官网,来自江苏盐城海普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普润”)披露最新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17日,仅仅历经4年时光就想登陆中国资本的最高舞台。可以说这个速度,在国内说是火速了。 海普润作为高分子膜材料研发商,从事水处理分离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公司生产的分离膜主要供膜应用企业用于膜法水处理项目,利用分离膜的选择性分离功能对水进行过滤,实现水与其它物质的有效分离。 此次登陆的是上交所,募资资金大概在3亿元,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 4001.00 万股,募集资 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水处理膜膜丝扩产项目和水处理膜组扩产项目。 1、优质赛道,海普润话语权并不大 来看这家公司之前,先看下其所处的赛道,根据国家住建部统计,我国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1年的11,303.0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6681.00万吨、污水处理厂座数从1588座增加到2321座,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也从2011年的2,409.0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 3367.00万吨,污水处理厂座数从1303座增加到1598 座。截至2018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5.49%,县城污水处理率为91.16%。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至2022年,在总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国内工业废水排放量仍然高达171亿吨。 国内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预测(单位:亿吨) 对应的膜产业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根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无论从规模体量、应用前景还是市场增速来看,当前膜产业市场规模早已突破千亿元, 不过海普润在这一领域占比并不高,根据中国膜工业协会市场规模统计以及中国产业信息网、行业经验数据,按照微滤膜占膜工业产值(包括膜应用与膜制造)10%计算,2017-2018年,微滤膜应用和制造行业产值分别约为180.00亿元、243.80亿元。海普润主营业收入占细分行业产值的比重约为0.36%、0.52%。 2、财务分析,同行业对比”亮眼“的盈利能力 现在来看下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根据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海普润实现营业收入分别是6463.65万元、1.31亿元、1.73亿元;同期对应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是2243.78万元、4660.59万元、7259.58万元。看的出来海普润净利润增长非常快,2018年较2019年增长近55.7%。2018年较2017年实现近108%增长。 而盈利能力两项指标毛利以及净利非常亮眼,以同行业上市公司来看,海普润2019年毛利率61.07%,净利率42%,这两项数据直接把竞争对手碧水源以及招金膜天。而且2019年行业毛利率平均在15.78%,海普润直接超出45.29%。 海普润也在这一块做了详细的解释,主要是核心技术优势。一方面是从事膜丝、膜组件的生产及销售业务,不从事膜应用业务;而膜应用业务所包含的水处理解决方案业务涉及土建以及设备采购集成,另一点是自主研发了I-CIPS制膜技术路线,拥有融合高分子材料、机械、纺织等多学科知识的高集成度生产系统,带来较低的设备折旧。同时整体工艺及核心生产设备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PVDF分子量分布容忍度高,降低了PVDF采购成本。 在销售方面,销售模式以直销模式为主,辅以经销和居间模式,营业收入绝大部分源自直销模式下的客户,产品推广主要依靠行业内口碑宣传以及参加行业展会。带来的销售费用率跟竞争对手相比,海普润4.29%高于竞争对手碧水源2.38%,但是要注意的是销售净利率却大幅度高于碧水源。 3、单一客户风险突出,大幅度依赖金达莱 这个问题也是这家公司最突出的风险问题,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17年至2019年,海普润报告期内的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22%、83.08%和73.65%,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对新三板公司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3.71%、71.26%和58.64%。 这种情况之下,如果金达莱环保出现问题,那么势必会对海普润业绩造成影响。在海普润应收账款方面,2017-109年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 2,308.96 万元、2,044.94 万元和8,001.47 万元,长期应收款余额分别为 177.28 万元、723.42 万元和 1,349.99 万元。 其中,对金达莱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 1,673.52万元、1,615.95万元和 6,371.11万元,对金达莱的长期应收款余额分别为 170.83 万元、713.61 万元和 1,174.22万元。 光是应收账款占比接近80%,根据金达莱公开披露信息,2019 年末,金达莱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为 46,972.40 万元,流动比率为 2.50,合并财务报表资产负债率 34.51%,从这些数据来看,金达莱的确能够覆盖到海普润的应收账款。 既然金达莱对于海普润如此重要,那么来看下这家公司的情况。 金达莱的主营业务与上市公司碧水源相似度很高。不过其毛利率远远大于碧水源,金达莱2019年毛利率在68.43%,远远大于碧水源30.87%,更是比海普润高出7.36%。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金达莱的过滤膜则全部采购海普润,也就说大部分技术来源于海普润。 根据招股书披露,金达莱2016年的主要客户包括“会昌金岚水务有限公司”,涉及销售金额高达2996万元,并以此位列金达莱第3大客户的位次,占同年营业收入的10.98%,而“会昌金岚水务有限公司”是金达莱持股80%的控股子公司。同时至2018年末,“会昌金岚水务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仅为235.49万元,总资产则高达4991.26万元,对应负债总额高达4500万元以上。 此外,在2017-2019年应收账款同期应收账款为3.58亿元、6.65亿元和5.01亿元,而且与多家客户发生合同诉讼,产生的计提坏账准备超过3000万元,计提理由为“诉讼已胜诉,尚未回款。” 而且在2020年4月10日收到《关于对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主要是存在水污染治理装备业务收入确认的相关信息与部分合同约定及执行情况存在差异、BOT项目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披露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且未充分说明无形资产确认的合理性、关于主营业务收入划分的信息披露不准确的信息披露不规范情形。 所以,就这么一家问题繁多的企业,成为一家即将IPO企业的营收主要来源! 小结: 膜材料研发商海普润光速IPO,从招股书直接就可以看出其存在的风险问题,一家上市融资必然是较为成熟的企业。当前海普润的大客户依赖问题势必短时间影响其市场预期,如果想要走的长远,拓展客户资源是必须的。
相关阅读: 周天勇: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与工业生产过剩的梗阻与失衡 导语:国民经济运行和增长,从系统分析的视角看,是一个经济体各部位相互联系和耦合的变动过程。除了新冠疫情这样突发性的冲击之外,中国经济体深层次流动循环中的梗阻和失衡,是造成国民经济就业岗位不足、农民收入低下、消费需求不振、工业生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货币发行过多、金融风险升高、增长速度下行等诸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讨论解决之道,不能头疼医头、脚痛治脚,应当从系统结点、流动和循环的思维去认识问题,并提出对症化解、疏通循环、统筹协调的对策方案。今天发表之二。 中国经济目前和未来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是国民经济房地产化,对制造业产生了严重的挤出,并且房地产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推动和支撑能力也趋于越来越弱,并且其发生风险的概率也可能会越来越大。从经济流程和循环看,土地、房屋与一般商品三市场之间,在其征用出让、开发建造、加工制造等生产和市场交易环节,中国在体制和经济运行上有着特定的流程和传导。 1. 土地征收和出让环节上,地方政府分流了大部分农民应当得到的收入,并且对住宅等商品房土地饥饿供应致使房屋价格快速上涨。 从世界许多国家土地交易收入看,政府一般征收交易额20%到40%不等的税收,其余留给土地所有者。中国的城市土地为国有,农村和城郊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者。改革开放以来到2019年,城市县城、水利交通、工厂矿山等建设,国有从农村和城郊集体征用转移了2亿亩左右的土地,如果1亩地价格就是100万元,现在就是200万亿元的资产。其中出让的土地规模为7110万亩,地方政府累积收取了出让金503468亿元,即使征收40%的税收,农民集体也应当得到302081亿元。但是,征地补偿农民得到的部分,不到出让金总额的5%。在地方行政寡头垄断的土地市场上,土地价格年均复合增长率17%,全国平均每亩土地出让价从1998年的6.6万元上涨到2019年的193万元。 2. 土地价格上涨传导持续推动住宅价格上涨,房价收入比远高于一般工薪阶层能够接受的6。 联合国人居组织认为,若居民家庭财务不发生破产风险,对工薪阶层居民,其房价收入比一般3到6为宜。2000到2019年,商品住宅价格年复合上涨率8.2%,从每平方米1948元上涨到9282元;由于由房地产商建造销售住宅,集中度目前已经为90%以上,对其几乎没有其他住宅建设和供应渠道与其竞争,为了平衡房价上涨消化不掉的土地价格,商品住宅楼高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4层左右, 2019年房地产商新建商品住宅提高到了36层,否则没有其10%的净利润,使得每年加高1.6层多。20年来,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平均9.26,高于合理房价收入比3.26;农村居民为28.52,高于房价收入比22.52。即使商品住宅价格按照高出城镇居民房价收入6计算,2000到2019年,过高的房价部分,转移了291688亿元居民收入。 3. 如果没有土地和房地产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挤出,就不会存在目前的工业产能过剩。 由于在土地征用交易体制扭曲较多地分流了农民的收入,在房屋市场上高房价部分较多地转移了城乡居民的收入,2000到2019年按其不同的收入消费率计算,传导到一般商品市场上,累积挤出了476366亿元的消费能力。就2019年看,土地征用和出让市场上,地方政府分流了农村居民收入43510亿元,高房价部分转移了城乡买房居民收入42891亿元,按照各自收入消费率计算,当年挤出的居民消费能力为64851亿元。按照目前阶段消费品与投入品霍夫曼定律1﹕1比例衡量,包括消费支出1元有扩大到2的乘数,如果没有土地和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出,完全可以平衡2019年111000亿元的工业产能过剩。 4. 如果只住不炒,房屋已经过剩,土地出让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会越来越弱。 一是居住功能的城镇住宅存量已经过剩。2019年城镇住宅存量3.65亿套,在建住宅0.63亿套,2019年新开工0.17亿套。如果住宅一套3人居住,可供10.95亿人居住;2020年即使一个楼盘也不建了,在建和2019年新开工的全部建成,将有4.45亿套城镇住宅,可供13.35亿人居住。 二是住宅拥有不均,如只住不炒,则资产投资性住宅已经占到住宅总量的52.33%。6亿城镇户籍居民中,13%的7800万无房人口租房住;66%城镇居民3.96亿人口住一套房,计1.32亿套;假定农村居民已经买了2500万套房(可住7500万人),则21%的1.26亿城镇居民拥有多套房,计2.08亿套,平均每户4.95套。 本部分小结:土地低补偿征收机制分流了太多的农村居民收入,地方行政垄断的土地市场使土地价格高速上涨;高地价传导到渠道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供应渠道中,使房价快速上涨,过多地转移了城镇等居民收入;传导到一般消费品市场上,由于挤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持续不足,造成制造业向外转移、利润微薄、产能过剩和增长下行。 传统房地产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趋于逐步熄火,继续依赖的结果是不动产价格、房地产债务和货币等可能暴发风险。 财政土地出让行政垄断化,房屋建设单一渠道,造成房地产业与制造业间的极度失衡。不进行改革调整,抑制经济深度下行,根本就无解。 治本的思路和对策:彻底改革地方行政垄断的土地征收出让体制,改革房屋只有房地产商开发建设供应单一渠道。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6月22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星沙一处摄影棚里,《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在抓紧彩排与录制。 得益于在A股的稀缺性,以及《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的火爆,芒果超媒的市值已经超越1100亿元。而在同一天的股东会现场,不少股东认为,千亿市值可能只是芒果超媒的起点。 按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芒果超媒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的说法是,资本并不鼓励创新与梦想,但芒果一直追求创新与创造。 湖南广电在将芒果TV注入上市平台后,芒果超媒便承载起湖南广电更大的梦想。2019年,芒果超媒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29.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6亿元,同比增长33.59%。 “姐姐”火爆 6月12日,芒果TV旗下自制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上线。截至当天12:00,该节目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30亿+,讨论数约150万。节目正式上线后,不到3小时播放量突破千万,当日累计播放量超过1.3亿。截至6月22日,这档综艺已经收获7.8亿播放量,话题刷爆。 好节目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据统计,《姐姐》首期节目中出现的品牌广告数量处于同类选秀节目头部,为13家,涉及美妆、食品、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除了梵蜜琳和金典有单独的小剧场广告以外,其余品牌均是通过口播、花字和品牌露出的形式出现在节目里。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乐观预计,《姐姐》的赞助广告收入高达5.46亿元;中性假设下,节目的赞助广告收入为4.55亿元;悲观假设下,节目的赞助广告收入为3.64亿元。 在这一节目播出后,芒果超媒市值已经提升接近200亿元。 而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芒果超媒相关负责人再一次强调了它们“不创新,毋宁死”的机制与理念。“创新精神与湖南广电一脉相承,不断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和梯队建设体系,鼓励大胆创新。大力推行工作室制度,充分为内容制作团队提供包括资源配置、节目研发、流程把控等在内的多方面激励措施,保持工作室的相对独立性,兜底内容创新风险,不断释放团队活力和激活创新源泉。” 破圈!破圈! 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提问,为什么如今不再特别强调“青春、都市、女性”的差异化用户定位? 芒果超媒总经理蔡怀军表示,芒果TV过往的差异化用户定位取得了很大成功,“目前,则已经在加速破圈,希望破圈。” “一般来说,内容生产周期约要12个月至18个月,今年上半年,芒果TV在创意、内容制作上已经在做安排,在着手破圈,以把会员基数进一步扩大,拓展男性会员、拓展全年龄段会员。”蔡怀军表示。 从披露来看,芒果超媒主营业务板块包括新媒体平台运营、新媒体互动娱乐内容制作、媒体零售及其他。作为国有控股新型主流媒体,公司依托芒果特色融媒体生态,充分发挥可持续内容自制和产业协同优势,形成了以互联网视频平台运营为核心,涵盖互联网视频会员、广告、IPTV运营、影视剧、综艺节目制作、艺人经纪、音乐版权运营、游戏及IP内容互动运营、媒体零售、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传媒全产业链布局。 其中,会员数量与会员收入是芒果超媒的核心,不只是收入来源,更是长远发展的基石。 年报显示,去年年末,芒果TV付费会员数已经达1837万。2019年,芒果超媒互联网视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44亿元,同比增长56.46%;其中广告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39%;会员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102%。会员收入增速尤快,贡献度提升。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称,《乘风破浪的姐姐》由于参与选手均为30岁+女艺人,受众面更广,在男性以及更高年龄层观众中认知度更高,随着节目上线后认知度提升及口碑发酵,有望助力芒果在年轻都市女性基础上持续出圈。 天风证券称,从近期播放综艺节目百度搜索关键词的用户画像对比看,《乘风破浪的姐姐》相比女团选秀综艺《创造营2020》及《青春有你第二季》,年龄层分布更为广泛。 董事长眼中的两大核心 总会有人把芒果TV与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相比较。“但我认为,资本市场还没有读懂芒果TV的特殊性与价值。”芒果超媒董事张勇认为。 在长视频赛道的四大玩家中,芒果超媒或是唯一一家已经实现盈利的平台,“爱优腾”依然在亏损中挣扎。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爱奇艺的净利润为-103.25亿元,腾讯视频披露的亏损约为30亿元,并入阿里大文娱的优酷没有单独披露数据。 “我们生于媒体,进而成长为互联网视频平台,我们更多的在追求价值,走的也是健康发展之路。”张华立在年度股东大会重点阐述了芒果超媒长久战略中的两大核心。 首先,芒果TV是党的主流媒体,这是芒果TV区别于商业网站的,也将体现在芒果TV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屏幕、每一个内容上。“具体来看,芒果TV将坚持内容为王,持续打造高质量的长短视频。” 第二,正因为湖南广电“融合发展以我为主”的战略布局,芒果TV逐渐形成了相对闭环的内容生产系统、技术系统、生态系统,形成了有芒果特点的前台、中台、后台架构,构建起相对独特的格局。 据介绍,目前芒果TV自制节目已经担当起大梁。 天风证券称,《乘风破浪的姐姐》现象级产品锋芒已现,再次体现芒果综艺制作能力。此外,《向往的生活4》《妻子的浪漫旅行4》等综艺项目也均在Q2上线。随着影视综艺项目逐步恢复及重磅产品加乘,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按照前期判断实现Q2广告环比增长,及付费继续同比高增长。 未来,芒果超媒会加速发展电商、MCN等新颖业务,会大力拓展5G、VR等科技技术,“但高门槛的内容与高水平的制作闭环,一定是核心。”张华立表示,互联网世界,总是有新的杂合体、超级巨头出现,“一直以来,我们守住了我们的内容优势。没有内容优势,未来发展会受限。守住了内容优势,我们会持续做大做强。”
6月22日晚间,融钰集团(SZ002622)回复年报问询函。据其披露,2019年融钰集团前三大客户分别为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宜春分公司、樟树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所涉业务类型均为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 6月22日晚间,融钰集团(SZ002622)回复年报问询函。据其披露,2019年融钰集团前三大客户分别为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宜春分公司、樟树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所涉业务类型均为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 据公告,融钰集团软件开发业务四季度起收入增加主要为下属子公司智容科技,主要业务为征信大数据软件业务。征信大数据软件收入主要有三个业务模型,分别为软件销售业务、软件开发劳务、技术运维服务。 智容科技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955.52万元,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452.38万元,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773.81万元,2019年公司收入较2018年上涨38.28%左右,近3年复合增长率27.09%。 此外,智容科技全资子公司江西瑞臻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产品主要为软件技术开发及服务。2017年取得139.49万元营业收入,2018年取得211万元的收入,2019年取得 733.7万元的收入,因公司员工实质上还在母公司智容科技有限公司履行职务,仅工资在产权持有人发放,业务来源也均为母公司介绍或牵线,实质上不独立。 此前问询函提及,2018年融钰集团前五大客户均未进入2019年前五大客户名单,深交所要求其说明公司与前五大客户所开展的具体业务类型、开展时间、收入确认依据和期末应收账款情况。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其2019年前三大客户均来自于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而2018年其前五大客户中4家来自于广告服务,公告称变化的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处置子公司,公司合并范围变 动。从事广告服务业务的融钰互动及咨询业务的中远恒心,分别于自2019年8月、4月不再并入公司合并报表,导致广告服务业务、咨询业务收入规模减低;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征信大数据软件业务和电气开关业务构成,合计占比84%。 从营收构成来看,2019年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为融钰集团贡献营收超过30%,而2018年占营收比重则仅8.17%。而去年占营收比重超过50%的广告服务及占比超过10%的咨询服务,2019年占营收比重分别降至5.17%及3.51%。 在年报中融钰集团即在心竞争力及战略中均提及智容科技大数据征信等相关业务。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营收4773.81万元,同比增加38.28%;营业成本557.36万元,同比增长122.6%,毛利率88.32%,同比下降4.43%。 此外,融钰集团保理、广告、咨询等业务营收大幅下降同样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 融钰集团在年报中称,其已形成实业、创新科技及金融服务三大板块。但2019年仅以电气开关为代表的实业板块经营较为稳定,收入同比下降 10.99%,而广告服务业务、租赁、保理、咨询服务等行业收入降幅均较大,其中金融板块保理业务降幅-58.44%。 保理业务部分问询函回复提及,其保理业务主要为全资子公司融钰信通开展。2019年其保理业务投放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或公司内部资金,在资金成本上与同业相比无明显优势;按照集团战略布局的调整思路,融钰集团对保理业务的内部资金规模逐渐缩减,融钰信通也一直未对外开展融资,故未扩大业务规模。2019年初面对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融钰信通进一步提高新项目的准入门槛,全年工作以逐步压缩退出存量业务为主,无新增业务投放,因此2019年保理业务营业收入较2018年有所下降。 年报显示,融钰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1.55亿元,同比下降63.23%;净利润744.09万元,同比下降7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23.57万元,同比增长 105.2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75.09万元,同比增长437.96%。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黑天鹅”给各大行业按下暂停键,二级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同样让各板块估值承压。作为价值洼地的港股市场也不例外,今年以来恒生指数累计跌幅达到13.15%,自3月23日以来的反弹幅度也仅有7.35%。同时,港股Wind分类下的11个一级行业中有7个行业在今年录得下跌,仅有4个行业录得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医疗保健板块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9.22%。 在各板块的整体表现中,虽然港股房地产板块累计下跌11.31%,但是作为房地产三级子行业的物业服务与管理表现突出,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47.01%,远超医疗保健行业。其中,银城生活服务、永升生活服务、鑫苑服务、中奥到家、时代邻里涨幅居前,股价累计上涨188.04%、120.24%、112.62%、110.33%和100%。 (资料来源:Wind) 物业股的上涨不仅仅来自于疫情期间,业主和消费者对于物业服务价值的重新审视,从过往来看,港股物业板块一直以来都备受资金追捧,这或许更应该归因于行业弱周期性以及良好的现金流的商业模式特性。Wind数据显示,中海物业在2015年上市至今股价累计上涨690.21%,其中2019年全年上涨116.26%;永升生活服务在2018年上市以来股价也实现558.49%的涨幅;绿城服务上市3年来股价累涨348.85%。此外,佳兆业美好、雅生活服务也在2019年分别实现187.25%和161.05%的涨幅。就连2019年12月刚上市的保利物业,在半年时间里,股价累计涨幅就已经达到了74.31%。而从估值上看,目前港股物业股市盈率中位数高达33倍。 在资本市场的追捧下,物业管理公司的上市潮仍在持续。今年以来,兴业物联、烨星集团、建业新生活已登陆港交所;正荣服务、星盛商业、宋都服务、弘阳服务已正式递表;金融街物业目前已通过聆讯。上述公司中,金融街物业格外引人关注。依托背后母公司强大的资源优势,金融街物业实现了跨业态跨区域发展;同时,金融街物业还在不断地通过独立第三方稳固“基本盘”,实现收入结构的动态平衡。 深耕商务物业25年,办公楼带来丰厚收入贡献 资料显示,金融街物业成立于1994年,早期于北京金融街提供物业管理服务。2005年,金融街物业获住建部授予一级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2008年,金融街物业开启了全国化布局,于当年进军北京以外的华北市场;2009年金融街物业开始开拓西南市场,并于2011年首次进入东北市场;2015年,公司首次进入华南及华东市场,由此也完成了金融街物业全国化的雏形。 随着金融街物业的不断发展和行业深耕,公司也得到了政府部门与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2016年,金融街物业获聘为北京市政府政府机构指定物业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2017年,公司获中指院评为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第20名,并于此后以每年提升1-2名的速度,至2020年位列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第16名。 随着全国化布局的逐步完善,金融街物业整体业绩增长表现亮眼。其中,收入由2017年的7.5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75亿元,并进一步增长至2019年的9.97亿元;毛利由2017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91亿元,同时整体毛利率维持稳定水平,相较2018年提升0.7个百分点。 据了解,金融街物业业务类别主要包括商务物业和非商业物业,其中商业物业包括办公楼、综合体、零售商业大楼及酒店;非商业物业包括住宅物业、公共物业、医院、教育物业及其他。数据显示,目前金融街物业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商务物业,其中办公楼占据超过一半的收入比重,于2019年实现收入5.09亿元,远超其他业务收入;不过从在管面积的维度,金融街物业的住宅物业和商务物业实现了动态平衡,2019年公司住宅物业在管面积887.5万平方米,办公楼在管面积637.5万平方米。 (资料来源:招股书) (资料来源:招股书) 高溢价构筑宽阔“护城河”,收入结构平衡,第三方项目占比逐步提升 虽然金融街物业商业物业在管面积不及住宅物业,但商业物业的收入却远高于住宅物业,为后者约2.5倍,主要得益于商业物业可以获得远高于住宅物业的管理费水平。这种商务物业的独特优势也让金融股街物业在以住宅物业居多的港股物业板块,构筑起宽阔的“商业护城河”。 数据显示,金融街物业的商务物业平均物业费在2019年为12.66元/每平米/月,呈现上升趋势的同时,远高于中国服务百强企业平均3.26元/平方米/月的物业费。同期,金融街物业在管项目的年平均每平方米纯利为5.7元,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资料来源:招股书) 如果说商务物业为金融街物业带来的高溢价是公司业务特性带来的“护城河”,那么,金融街物业背后所依靠的母公司金融街集团则为金融街物业带来了多方的资源优势。 资料显示,金融街集团为中国企业500强,专门从事全国范围的房地产、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而依托母公司强大的国企背景,金融街物业在获取项目资源、布局多元化业态方面可谓“近水楼台”。据了解,金融街物业已经与母公司旗下教育公司合作,为其运营的9家学校及幼儿园提供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2017-2019年,金融街物业来自联属集团的物业项目收入占比分别为83.5%、83.4%和81.1%;来自联属集团物管面积占比分别为72.5%、69.1%和66.4%。 (资料来源:招股书) 虽然目前金融街物业的收入和在管面积主要来自于联属集团,但与其他物业公司相比,金融街物业的依赖度并不算高。以在管面积为例,碧桂园服务有超过80%的物管面积源于兄弟开发企业,新城悦的比例则是71%,佳兆业物业更是高达84%,均高于金融街物业。而从过往三年的占比情况来看,金融街物业也在积极开拓第三方业务,平衡收入结构。在6月18日召开的媒体说明会上,金融街物业的管理层也表示,公司会大力拓展市场化业务,主要关注方向是公建类物业,随着第三方业务的开拓,预计公司第三方业务占比将逐步提升。 良好口碑和丰富经验成为金融街物业全国化拓展的底气 自2008年,金融街物业首次开拓北京以外的华北市场以来,公司全国化布局渐成雏形。目前,金融街物业已经将业务延伸至华北、西南、华东、华南、东北、华中六大区域的10个省和直辖市,在管项目共计144个,在管面积约1985.7万平方米。 尤其是金融街物业所服务的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对于办公环境的安全性、开放性、环境舒适度以及物业管理公司服务的质量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低。对于深耕商务物业25年的金融街物业来说,国企资质、良好口碑和丰富经验都将成为公司向全国范围拓展业务的“底气”。 资料显示,金融街物业在今年先后被获评为“2020年中国特色物业服务领先企业”“2020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服务质量领先企业”以及“2020年中国办公物业管理领先企业”。而且,包括月坛金融街中心等多个项目被中指院评为中国物业服务行业示范基地。 在谋求全国化拓展的同时,物业管理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趋势也为金融街物业带来了机遇。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调控让不少中小房企资金链承压,打开人民法院公告网,输入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可以发现,截至5月份,今年一共超过100家房地产公司申请破产。如果再将时间轴再拉长,2019年至今,一年半时间里共计超过50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倒闭,平均每天倒下1家。 (资料来源:人民法院公告网) 而随着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提升,物业管理行业也在不断整合。物业管理行业较低的市场集中度,给了资本改善行业格局的空间,同时也给予资本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根据克尔瑞数据,截至今年5月份,上市物业管理公司共发生10起并购,合计对价5.9亿元,其中7起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并购,另外3起与增值服务相关。 对于金融街物业来说,自然也不会放过优质标的的收购机会。金融街物业表示,作为未来的发展策略,公司将通过并购及创立合资企业,拓展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组合。通过并购,金融街物业的管理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从而实现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
“2019年,我国大型银行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5万美元左右。” 6月19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我国大行人均营业收入与国际大行差距持续收窄。 该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2019年11月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根据选取的17家中外银行进行经营效率指标对比分析,其中包括我国4家大型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国际主要经济体的1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比结果显示,我国四家大型银行部分经营效率指标持续提升。 具体而言,一是我国大行成本收入比(成本/收入)稳步下降。2019年我国大型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约为27%,大幅低于国际大行70%左右的平均水平。从指标看,我国大型银行单位成本投入的产出超过国际大行两倍,其中两项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型银行的管理费用、员工费用等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是,我国大行金融服务客户数与劳动生产率优势较为明显。2019年,我国大型银行平均服务的手机银行客户数接近3亿,普遍超过国际大行手机银行客户数的数倍甚至十多倍。我国大型银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科技替代程度不断提高和业务流程持续优化。比如,2019年我国大型银行电子银行分流率(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受理的业务占比)为97%,较十年前几乎翻倍,通过线上业务逐步替代传统柜面业务,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行人均营业收入与国际大行差距持续收窄。根据介绍,2019年,我国大型银行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5万美元左右,虽然仍低于国际大行35万美元左右的平均水平。但近十年来我国大型银行人均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年化增长率约为10%,人均营业收入由十年前占美国大行的三分之一,逐步增加至目前的约三分之二。 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型银行经营管理取得长足进步,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强。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应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部分经营效率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银行水平。但我国大型银行在经营理念、综合服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下一步,大型银行还要持续加快转型发展,完善公司治理,强化科技支撑,从技术与人才上要效率、从治理和风控上要效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