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油脂还是非常强势,不仅持续创新高,而且月间价差的波动也很大,豆油1月和5月的价差本周达到创纪录的850元/吨。对此,金信期货傅博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做出了详细解读。 傅博称,油脂仍然维持非常强劲的上涨势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供应偏紧的预期。全球最主要的两大油脂,豆油和棕榈油的上游供应都阶段性偏紧,豆油的原材料是大豆,目前占到全球大豆出口90%的巴西和美国双双出现库存告急的情况,第三大出口国阿根廷又因为工人罢工影响了出口,推动CBOT大豆价格持续上涨,创2013年以来新高;棕榈油方面,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同样令马盘棕榈油价格升至2012年以来的新高。原料价格的上涨带动国内豆油和棕榈油价格持续上涨。另外,其他主要植物油的原料的产量从年度来说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对行情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供应偏紧预期是油脂上涨的主要原因。 其次,国内方面,受国家和地方收储的影响,加上对动物油脂的替代,国内的油脂消费非常强劲,收储预期导致货源大量集中在大集团手中,短期内现货流通量偏少,现货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带动期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也是导致期货市场出现BACK结构,即近强远弱的局面。这个情况在豆油中尤其突出,所以豆油的15价差持续扩大。 傅博认为油脂后市的关注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豆油目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点:CBOT大豆和收储预期。目前看,南美产量确定前,CBOT大豆涨势很难结束。目前市场认为收储至少会持续到2021年一季度。 棕榈油方面,短期内焦点还是放在马来西亚,包括马来棕榈油的产量、出口和库存的各种消息和数据。因为现在对国内棕榈油期货最大的支撑在于进口倒挂非常严重,进口倒挂主要原因是产地报价太高,国内现在到明年一季度的供应基本是充足的。 年前来看,油脂的上涨势头还将延续,只是利多的因素市场已经都有所反映了,所以短期内不建议追涨,傅博建议耐心等待回调后做多。
今年中国玉米价格创6年新高,玉米价格为何持续上涨?预计还将涨到何时?中国农业农村部24日对此进行了回应。 在当天召开的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2020年春节后,玉米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5月底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高成交、高溢价,玉米价格持续攀升,9月新粮上市后小幅回落,之后再次上涨。11月,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每斤1.2元(人民币,下同),环比涨3.4%,同比涨29.7%,比年初上涨31.8%。“目前价格水平虽然创6年来新高,但仍低于2014年9月份的历史最高价。” 唐珂分析,今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下游玉米饲料加工需求向好,玉米消费明显增加;二是玉米当年产需存在缺口,市场看涨预期增强,资本炒作和贸易商囤粮加剧;三是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因台风倒伏,尽管台风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但收获成本每斤增加了近0.2元,因此农民希望卖个好价钱。 唐珂表示,11月中下旬以来,随着玉米上市量增加,价格有所松动,呈逐步企稳趋势。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截至11月30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3446万吨。从收购进度可以看出,当前玉米市场购销两旺,只要市场价格合适,农民售粮进度就会加快,市场粮源不会紧张。 “今年玉米仍是丰收年,价格适当上涨后农民种粮收益增加,预计明年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也将有所提高,立足国内保障玉米基本自给,是有坚实基础的,玉米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唐珂说。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强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价格监管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两节期间加强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对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较快的商品,加大检查频次,严肃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通知要求,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提高敏锐性,深刻认识到疫情、气象变化与节假日叠加形成的潜在价格波动风险。要密切关注消费量大的粮油肉禽蛋菜奶等农副产品、茅台等名优白酒、防疫物资和当地居民节日消费特色商品的线上线下市场价格,及时掌握旅游、交通服务价格动态,加强价格监测和分析预警。要加强对批发零售环节的监测巡查,加大对商超、农贸市场等与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场所的监测频次和力度,及时掌握最新市场价格动态。 密切关注价格舆情,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前移监管端口。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切实维护群众价格权益,对举报量增多、反映集中的问题,立即组织专题研究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一旦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防止小纠纷变为大事件。对于重大价格异动和突发性价格事件,及时上报总局。 通知明确,加大重点领域监管力度,营造良好节日消费环境。具体有六方面要求: 一是加强茅台等名优白酒价格监管。元旦春节适逢名优白酒销售旺季,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茅台等名优白酒相关企业价格行为,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商品的巡查力度。重要产区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紧密联系生产经销企业,及时掌握价格情况。指导生产企业按照正常投放频次和数量均衡释放库存,落实管理经销商主体责任。加强对线上线下商品零售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价格法规政策指导,督促经营者加强价格自律。严防不法经营者发布误导性价格信息、违法囤积、捏造散布虚假信息,严肃查处各种形式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价格违法行为,净化名优白酒市场环境,营造公开、透明、诚信的市场价格秩序。
据称智利的车厘子产能近些年绝大部分贡献给了中国“吃货”,按说有“集采”效应,价格应该优惠才是。 魏敏 又快到水果当中最亮的那颗星——车厘子上市的季节,近日听闻一个朋友在天猫买车厘子,收到的却是一个空包裹,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用混乱的言语组织与连篇的错字,自称大学生创业(一看就很假,因为这是门槛较高的天猫店而非淘宝店铺),怕被投诉久不发货,所以先发空包,后面等海运车厘子到位后,再重新发货。这种商家单方面撕毁契约并自说自话的失信行为自然引发很多客户的气愤,包括我朋友在内的很多客户,没惯这臭毛病,坚决投诉后得到了天猫30%的赔付,处罚不良商家这一点上天猫倒是不含糊,其实商家如果不是玩这个小聪明,而是和很多电商平台一样,就是明说预售,也不会被罚,当然,价格肯定要比现货的价格便宜不少。 从京东自营等车厘子商家来看,被做成期货交易的车厘子预售一样很受欢迎,多款已显示售罄。车厘子(学名叫“智利大樱桃”)这一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因其独特口感与维生素成分,早已风靡一二线城市的水果摊头。不过迄今为止,因其价格原因,车厘子仍然可称为水果当中的奢侈品,普通时节,一市斤JJJ级(一般以J至JJJ区分大小)新鲜度尚可的车厘子得在百元上下,区区一二十颗,普通民众想把它放到购物篮还是需要权衡再三。老一辈会对五六块钱才能买一颗的这玩意啧啧不已,直骂作孽,父母多是以买给孩子尝鲜而坚持走到结算柜台,而不是在中途把它放回去。这使得“车厘子自由”成为财务自由之路上的一道硬门槛,用它来检验富足成色,亦有道理。 但车厘子凭什么这么贵?我们离“车厘子自由”还有多远?从其主产国南美洲智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运输费用自然是大头,但同样漂洋过海过来的水果还有许多,为什么没贵到这么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据称智利的车厘子产能近些年绝大部分贡献给了中国“吃货”,按说有“集采”效应,价格应该优惠才是,但实际上车厘子价格并没有让“等等党”满意,的确容易令人忿忿不平。这说明车厘子从枝头到家庭的整个采购与销售之间的流通链,一定还有不少改善与优化的空间。车厘子从智利产地到国内客户嘴里,会历经种植户、出口商、进口商、分销商等多个环节,而参考最近几年的相关公开数据与新闻报道,在进口商、分销商这几个源头环节,往往就已经失控,好品相,大一点,新鲜一点的车厘子动辄无货可拿,“一级市场”成为纯粹的卖方市场前提之下,散客在“二级市场”自然毫无价格的话语权。 那么,我们自己种行不行?车厘子界的袁隆平有没有?抱歉,真不行,真没有。车厘子是喜温且不耐寒的果树,抗寒能力弱,花芽容易受冻害,不宜在寒冷地区种植,而且不耐涝、不抗风。我国现有的车厘子种植技术中,存在土地单位面积内种植量少、土地利用率低、产量低的缺点,尚未掌握土地利用率高、产量高的车厘子矮化密植技术。所以这使得车厘子种植目前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很多农民来说,还是存在极高难度。大面积稳定量产,且能保持原产国的口感,在可以预见的时间段内不太现实。至于国内的大樱桃,不管是大连还是烟台等主产地,包括“美早”等主力品牌在内,哪怕近些年其外形大小形状均已经接近车厘子,但论及口感,总是“差了点事”。更为要紧的是,还算过得去的品相,其价格直追车厘子甚至更贵。这就更让消费者没有选择它而不选择车厘子的理由。看来近几年内,想吃到不那么贵的车厘子可能暂时还是奢望。
记者12月24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稻谷、小麦库存保持历史高位,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良好,畜禽及果蔬生产稳定。明年国内农产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品种供给总量充足、品种丰富。 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在节日消费拉动和生产流通成本增加支撑下,预计农产品总体价格将呈季节性波动上涨走势,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需要持续关注后期低温雨雪天气、疫情对农产品正常产销的影响。 唐珂表示,我国始终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数量不大,主要是用于品种和年度间余缺调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影响有限。下一步,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好城乡居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在“米袋子”方面,唐珂表示,由于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丰产、库存充裕,近年来我国粮价持续低位运行,今年受疫情、灾情及资本炒作等影响,部分品种价格呈阶段性恢复上涨走势,但总体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今年我国小麦、稻谷产量均稳中有增,库存依然处于历史高位,预计后期口粮总体价格将继续以稳为主。 在“菜篮子”方面,唐珂表示,今年秋冬季以来,随着猪肉市场供给持续改善,价格连续三个月回落,蔬菜生产保持稳定,价格季节性回落,“菜篮子”产品供给形势总体上好于去年同期,价格也呈稳中有跌的走势。其中,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后有望趋稳。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连续6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同比已连续5个月增长,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春节后企稳回落。 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友权表示,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比较好,全年粮食面积达到了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80公斤左右,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有保障。明年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偏紧的农产品供给,着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 临近年末,“米袋子”“菜篮子”市场马上进入消费高峰。“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家禽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水产品价格稳中偏弱,后期口粮总体价格将继续以稳为主。”,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举行发布会,对当前及元旦春节期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生产形势作出总体判断。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在节日消费拉动和生产流通成本增加支撑下,预计农产品总体价格将呈季节性波动上涨走势,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需要持续关注后期低温雨雪天气、疫情对农产品正常产销的影响。 猪肉价格或小幅震荡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月CPI环比下降0.6%,其主要是肉、蛋、菜等食品价格下跌带动的。唐珂称,今年秋冬季以来,随着猪肉市场供给持续改善,价格连续三个月回落,蔬菜生产保持稳定,价格季节性回落,“菜篮子”产品供给形势总体上是好于去年同期的,价格也呈稳中有跌的走势。 分品种来看,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后有望趋稳。11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连续6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同比已连续5个月增长。农业农村部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春节后企稳回落。 家禽存栏产能处于历年较高的水平,禽肉、禽蛋市场供给有保障,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仍然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肉牛、肉羊三季度末存栏环比均有所增加,年末出栏也将持续增加,但进口受疫情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受元旦、春节消费旺季影响,牛羊肉价格呈稳中有涨走势。唐珂表示:“水产养殖产品上市加快,预计水产品价格稳中偏弱。” 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向好 “大豆近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大豆市场形势主要是从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两个方面看。”唐珂表示。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9280万吨,全年很可能突破1亿吨。下半年以来,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上涨,带动我国进口大豆成本上升。11月,山东地区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每斤1.91元,连续6个月环比上涨,同比增长17%。 国产大豆以食用为主,市场运行相对独立。唐珂说:“受食用需求拉动,今年以来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高,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向好。” 进口大豆榨油后的豆粕主要用作饲料。饲料缺口还可以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调剂来解决,包括玉米及大麦、高粱、玉米酒糟粕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多措并举是能解决我们饲料粮供给问题的。”唐珂说。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价格的走势还传递到下游企业。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近期表示,2020年酱油调味品的生产成本普遍上升,尤其是大豆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更是一路创新高。作为中国调味品龙头企业,海天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2021年海天产品无提价计划。 玉米市场看涨预期增强 “玉米是今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粮食品种,也是三大主粮中产业链最长、用途最广的一个品种。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玉米上涨带动的。”唐珂称。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玉米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5月底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高成交、高溢价,玉米价格持续攀升。9月,新粮上市后小幅回落,之后再次上涨。11月,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每斤1.2元,环比涨3.4%,同比涨29.7%,比年初涨了31.8%。目前,玉米价格虽然创6年来新高,但仍低于2014年9月的历史最高价。 对于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下游玉米饲料加工需求向好;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因台风倒伏,增加收获成本之外,唐珂还提到,玉米当年产需存在缺口,市场看涨预期增强,资本炒作和贸易商囤粮加剧。 唐珂判断,今年玉米仍是丰收年,价格适当上涨后农民种粮收益增加,预计明年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也将有所提高,立足国内保障玉米基本自给,是有坚实基础的,玉米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 受稀土快速涨价下游企业畏高情绪增加、采购下降等因素影响,近期部分稀土主流品种结束了11月以来的单边上涨行情。 有机构认为,临近年底,稀土价格很难下行,上游现货供应并不充足,不会出现大量抛售现象。根据下游企业订单排产分析,到明年一季度,稀土价格稳定趋势还会延续。 结束单边上涨行情 11月以来,主流稀土品种开启单边上涨行情。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轻稀土主流品种中镨钕氧化物11月25日报价44.5万元/吨,创下近3年新高。随后出现回调,截至12月24日报价40.2万元/吨。镨钕氧化物11月以来的单边上涨行情结束。 重稀土主流品种价格则相对坚挺。12月24日,氧化铽报价6875元/千克,氧化镝报价1940元/千克。从11月至12月24日,氧化铽涨幅超40%,氧化镝涨幅超15%。11月26日,氧化铽均价创近8年新高。 价格创新高后,镨钕氧化物为何大幅回调?“回调是必然的。下游企业对价格涨幅接受度有限,价格过高下企业采购量减少,观望情绪增加,导致价格出现回调。”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镨钕氧化物产量本身相对较大,前期价格快速上涨后出现回调属正常情况。重稀土主流品种中,特别是氧化铽供应缺口大,因此价格坚挺。 供需格局没变 包头工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重点监测的8种稀土产品中有6种产品价格环比呈上涨态势。氧化钕均价为41.95万元/吨,环比上涨7.1万元/吨,涨幅为20.4%;镨钕金属均价为47万元/吨,环比上涨5.6万元/吨,涨幅为13.5%。 百川盈孚监测数据显示,11月金属镨钕产量5421吨,产量环比增加3.34%,企业开工率为58.92%。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市场现货量少,下游需求较好,企业开工率提高。预计12月金属镨钕产量仍居高位,维持在5200吨-5400吨。11月,氧化镝产量225吨,环比增长13.55%;氧化铽产量37吨,环比增长10.85%。 百川盈孚认为,目前稀土供应增量不大。轻稀土矿年底前增长有限,包头和四川地区的稀土矿存在限产指标,且分离厂产能有限。目前,稀土矿的增量还要看美国矿的进口,预计近两个月进口量会很大。中重稀土矿供应稳定,11月从缅甸进口的稀土矿预计在1700吨左右,加上其他渠道和国产,月度供应量约在4500吨-5000吨,增量有限。 需求端方面。百川盈孚称,近期镨钕价格下跌导致终端订单有些观望,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不变。在趋势不明情况下,终端不给钕铁硼下订单,镨钕金属的销量不会大幅走高,连环反应会导致市场走弱。但从需求环境来判断,若镨钕氧化物价格稳定,需求必然出现,终端开始下订单,稀土金属开始销售,镨钕价格便会稳中有涨。11月,金属镨钕产量在5400吨以上,需要消耗氧化镨钕6500吨。在氧化镨钕产量存在缺口,现货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虽然市场上有累计库存,一旦库存消耗开启,必然支持镨钕价格上涨。铽现货供应紧张叠加强需求支撑,上下游博弈,供应端收缩出货量,会对价格形成更大的刺激。 关注板块战略配置价值 中信证券认为,稀土下游最大应用方向为钕铁硼,主要应用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风电等领域。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回暖,钕铁硼消费量有望持续高增。随着全球疫情形势持续转好,下游需求或将持续回暖,上游供给收缩态势不变,稀土价格有望持续走高,上游龙头公司利润弹性或将充分释放,叠加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矿产资源的价值提升预期,可持续关注稀土板块战略配置价值。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万辆,同比增长104.9%。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110.9万辆,同比增长3.9%。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表示,预计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40%。 百川盈孚指出,临近年底,稀土价格很难下行。上游现货供应不充足,不会出现大量抛售现象。结合历史情况来看,在本次大力度压价情况下,镨钕价格未出现大幅下跌,足以说明强劲的需求支撑和现货供应的不足。企业端,从下游企业订单排产方面分析,到明年一季度,稀土价格稳定的趋势还会延续。 安信证券有色金属首席分析师齐丁认为,镨钕市场报价有所回调,随着持货商获利回吐,实际成交价格有所下调。预计在上下游博弈加剧的市场格局下,稀土价格将震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