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智能化生产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履带式移动破碎筛分设备。疫情防控期间,该公司出口销售受到很大影响,公司决定将销售重点转向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拓展国内贸易。 新产品研发、推广,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是什么让企业有足够的“底气”大刀阔斧地开展创新?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吧。 今年是 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成立的第十个年头 作为一家正在成长的民营企业 美斯达始终坚持科研创新 自主研发设备 受全球疫情影响 美斯达决定通过新技术、新产品 拓展国内贸易 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 公司拿到两笔退税款共378万元 成功解决产品研发前期 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税务部门还通过税企互动平台 向公司提供“一对一”辅导 为企业纾困解难 注入资金“活水” 近年来,美斯达 在科技研发投入总额超过1300万元 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留底退税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使公司拥有更多资金 用于新产品研发 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有税务部门的高效服务 民营企业有信心,也有底气 在未来创造更多中国“智造” 为“六稳”“六保”贡献一份力量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484家浙江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6万亿元,其中428家盈利,占比88%,共实现净利润1138.69亿元。 其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的A股上市公司有236家,占比48.76%,净利润增幅达到20%以上的有163家,其中60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倍。今年以来,浙江上市公司迎难而上,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实现了稳步增长,展现出浙江经济的韧性。 制造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2020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以78.43亿元的净利润稳居“赚钱王”头把交椅,浙商银行以67.75亿元屈居第二,此外,海康威视、杭州银行、荣盛石化分别以46.24亿元、40.68亿元、32.08亿元的净利润排在前五位。包含前述几家公司在内,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共有21家。 如果因为净利润前五名的三个席位都被银行股抢占,就认定在疫情冲击下金融行业“最稳”,那么浙江的制造业会集体“表示不服”。 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浙江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高达310家,事实上,在净利润前10名的榜单上,荣盛石化、浙江龙盛、浙能电力、雅戈尔、新和成等都是分别在化工、电力、纺织服饰、医药生物等领域大放异彩的制造业企业。 其中,浙能电力在2020年一季度公司省内煤机发电量同比下降37.5%的不利局面下,千方百计抢抓电量并拓展供热市场,5月份、6月份公司省内煤机发电量均超100亿度,分别同比增长20.8%、17.8%,配合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浙能电力上半年逆势实现了净利润20.6%的同比增幅。 包括浙能电力在内,疫情暴发导致的停工停产对省内制造企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不少企业一季度业绩大幅下滑,但是在第二季度,浙江省310家制造业企业中实现营收同比增长的就达到了128家,实现净利同比增长的有156家,相较于一季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全省唯一营业收入指标在千亿元量级的物产中大,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87.17亿元,同比增长11.62%;扣非归母净利润13.67亿元,同比增长3.09%。疫情使得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特别是较大规模的优秀企业看到了更大的服务空间,物产中大上半年抢抓机遇成效明显,1月份-6月份公司实现进出口总额(含转口)45.7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6%。 “浙江省是这次疫情中首个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省份。在抗击疫情阶段,浙江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保障了全省企业复工复产,为第二季度经济生产的恢复与增长提供了良好、安全的环境基础。”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汉聪向记者表示,浙江企业在今年疫情期间最早一批复工复产,并在经济复苏中起到带头作用。 超半数企业加大研发费用 通过对上半年数据的梳理,记者注意到,2020年上半年浙江上市公司共支出研发费用达324.22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01.37亿元相比,依旧保持了6.64%的增速;245家上市公司实现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占总数的比重超过一半。 其中,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均胜电子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达到30.63亿元、13.15亿元、10.97亿元,位列前三,研发费用过亿元的浙江A股公司共有77家,近四成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5%,可见多数上市公司愿意投入资金进行项目研发。 信雅达、恒生电子、安恒信息、米奥会展、虹软科技5家企业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30%,分别为39.33%、36.60%、35.85%、35.42%、34.59%;另外还有同花顺、当虹科技、光云科技、鸿泉物联、奥翔药业、电魂网络、申昊科技、迈得医疗等在内37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10%。 上述研发费用投入较高的企业主要聚集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医药生物等行业。其中,奥翔药业上半年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三大指标增幅均超过60%,“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让公司在行业内保持竞争实力,在研项目的不断推进和更新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奥翔药业董秘李震宇向记者表示,“公司储备有大量技术难度高、市场前景良好的待研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数量超过了三十个。” 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章俨向记者表示:“疫情造成了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进而加速了优胜劣汰,也坚定了更多上市公司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意愿。”
国科微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为包括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向平在内的不超过35名的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4,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AI智能视频监控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超高清8K广播电视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一代存储控制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公司报道】 国科微:多项芯片业务齐发力 2019净利增长21.29% 4月20日晚间,国科微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国科微营业收入为5.43亿元,同比增长35.68%;实现净利润6812.78万元,同比增长21.29%;对应经营性现金流为2.28亿元,同比增长401.04%;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上证报 刘涛) 国科微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拟减持不超1%股份 国科微2019年12月20日公告,持公司股份28,125,454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5.63%)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公告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799,944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
9月3日晚间,上交所受理天士力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士生物”)、嘉和美康(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和美康”)科创板上市申请,两公司分别拟募资24.26亿元、7.5亿元。其中,天士生物是A股上市公司天士力的子公司。 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天士生物是一家拥有完整研产销一体化平台的创新型生物药企业,业务围绕生物药全生命周期展开,公司已实现国家I类生物新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的成功上市及商业化销售。 围绕肿瘤及自身免疫、消化代谢两个领域,公司亦开发了一系列产品,目前共有14个在研产品,可覆盖晚期结直肠癌、白血病及实体瘤等多种疾病。其中,公司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全人源EGFR靶向单克隆抗体SY101获得“十二五”及“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丰厚的产品储备离不开持续的大手笔研发投入。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7年至2019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2.42亿元、2.27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72.15%、195.73%、119%。 高比例研发投入之下,天士生物报告期内仍处于亏损状态。在有营收、无盈利的状态下,公司选择了“市值+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的第二套上市标准。本次公司拟募资24.26亿元,投向创新药研发项目、营销及品牌升级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发行前,天士力直接持有公司87.75%股权,并通过天士力企管间接持有公司4.62%股权,系公司的控股股东;闫凯境、闫希军、吴迺峰、李畇慧四人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天士力49.88%权益,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浦科开曼、TRANSGENE、LakeBleu、交银国际、嘉亨投资5名机构股东合计持有公司5.25%股权。据悉,上海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浦科开曼100%股权。 同日“赶考”的嘉和美康,是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长期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遍布全国,覆盖医院客户130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372家,占全国三甲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据IDC的数据,公司在中国电子病历市场中连续六年排名第一。 在产品布局先发优势的支撑下,以及近年来国家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推动下,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2.56亿元、4.44亿元、2566.34万元。 嘉和美康实际控制人为夏军,夏军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35.43%的股权。此外,国寿成达、弘云久康、赛富璞鑫、凯旋成长及中信并购基金等均是公司前十大股东榜的“座上宾”。
因连续两年大额商誉减值导致连续两年亏损的*ST奋达于2020年迎来了业绩大爆发。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7亿元,同比大增962.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的净利润6488万元,同比增长42.64%。由于公司账面商誉已在2019年清零,在没有商誉拖累的情况下,*ST奋达摘星脱帽几乎无悬念。 由于基本面彻底好转且近期股价大涨,奋达科技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9月1日就有包括第一创业、前海年丰基金、红华资本、盛桥资管等近30家机构对*ST奋达进行了调研。 对于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ST奋达表示,主要系智能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加57.67%,毛利率同比提升6.78个百分点。受益于国际优质大客户如Yandex、WalMart等出货量大增,电声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4.74个百分点,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改善。以上业绩实现的重要原因是公司把技术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自上市年份2012年的2722万元增长至2019年18455万元,增长577%,复合增长率达31.41%,占营收比例由3.46%提升至5.22%。2020上半年研发投入10035万元,同比增长12.56%,占营业收入比例6.72%。研发高投入有助于公司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改善公司盈利水平。 *ST奋达在调研活动中提到,随着行业发展日趋成熟以及公司前期资金技术投入效果逐步显现,公司智能穿戴业务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逐步确立了行业地位,公司部分海外订单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迟交货,但公司根据海外疫情变化及时调整了市场策略,目前正在与国外客户共同开发针对疫情防控的健康类智能穿戴产品,降低互相传染风险;其次,国内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国内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和空间,未来订单有望持续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公司智能穿戴订单饱和,同时增加了部分生产线,以应对下半年消费电子行业旺季的到来。 此外,对于机构关心的富诚达是否可以扭亏为盈的问题,*ST奋达回答表示,富诚达上半年亏损主要系因业绩纠纷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疫情影响所致,目前上市公司已全面接管富诚达,逐步实现有效管理,生产经营稳步走上正规。从过去的7、8月份来看,富诚达单月已实现盈利,结合未来订单情况,富诚达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将是大概率事件。
9月2日,中国建筑在深圳举行中期业绩推介会,公司董事会秘书薛克庆,以及财务部、投资部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国建筑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中国建筑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新签合约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营业收入7282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437.7亿元,同比增长4.3%。 业绩推介会上,薛克庆表示:“回顾上半年公司经营发展呈现出七大亮点。一是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增速回正;二是主营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国家战略服务有力;四是改革治理纵深推进;五是科创能力持续突破;六是积极探索新业务领域;七是社会责任担当有为。” 展望下半年,薛克庆表示,中国建筑将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研发费用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2.64亿元大幅增加175.7%。对此,薛克庆表示:“上半年,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了技术研发的应用,使得研发费用有一定的增长。”他进一步解释称:“中国建筑的研发投入在行业一直排在前列。科技引领发展,现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实际上是为了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建筑拥有一万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施工等,无论是传统业务的转型,还是企业向数字化转型,都需要科技研发,这也是为企业未来发展进行谋划。” 正是依靠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上半年中国建筑新增专利授权32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0项;获得省部级工法262项,成果数量处行业领先水平。在重大装备研发制造、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施工、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等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半年报同时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785.28亿元,同比增长7.5%;毛利率6.4%,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薛克庆对此表示:“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稳步向好,房建业务毛利率水平有望保持平稳。” 此外,由于海外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9亿元,同比下降19.5%。针对记者提出的“下半年海外业务发展是否仍然会受疫情影响”时,薛克庆表示:“由于海外疫情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在做好防疫的同时,也在积极复工复产。今年公司的总体目标不变,我们希望海外业务实现稳健发展。”
8月中旬上市的凯赛生物上市第4天即破发,且“跌跌不休”。有人说,凯赛生物的发行价太高了。也有人觉得机会来了,开始研究公司,但连呼看了两遍《招股说明书》都没看懂。凯赛生物的破发,或是因为一、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有不同的理解。 今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人类对石油及其衍生品的依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人类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会停止,如果能用玉米、木薯、秸秆等生物质造出汽车、衣服、电器等需要的高端材料,并且成本和性能优于石油衍生化学品,这个矛盾可有效缓解。凯赛生物就是做这样事情的公司,并是全球领跑者。 “用玉米做羊绒衫” 说凯赛生物,不得不提创始人刘修才博士。 1990年代,刘修才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之后,被高薪聘请到山度士药物研究所,负责一个新药设计部门的工作。1995年,受国家感召回国的刘修才再受科技部的邀请,负责维生素C的科技攻关项目。短短一年内,他的团队将生物法维生素C的规模化生产成本从6美元/公斤降到不到3美元/公斤。随后,全球的维生素C生产迅速集中到中国并一直持续到现在。项目的成功使刘修才看到了生物制造的潜力和前景。1997年,他下定决心创立凯赛生物,开启自己的生物制造强国梦。 凯赛生物成立后的两三年时间,刘修才带领研发团队解决了长链二元酸的纯化问题,使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成本较化学法大幅下降,此后,凯赛生物在该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2019年,凯赛生物生产5.3万吨长链二元酸,净利4.8亿元,净利率超过30%。这样的净利率是化学品不可想像的。凯赛生物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家规模化生物制造企业、第一家实现大幅盈利的生物制造企业。相对应的是,美国在奥巴马时代倡导生物制造,10多家上市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生物材料的研发,但都血本无归。 2006年,凯赛生物开始以玉米为原料研发戊二胺单体及生物基聚酰胺聚合物,2014年完成千吨级中试,2016年完成5000吨级生产线生产,2018年,在新疆乌苏建设的10万吨级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至此,凯赛生物完成了第二个生物制造产品的研发。高温生物基聚酰胺聚合生产线的投资只有化学法高温尼龙二步聚合法的1/5以下,生产成本即使在目前石油价格极低的情况下也有优势。 新材料推广遇阻力 长链二元酸是单体,并且有同类化学品,销售上没有障碍,但在生物基聚酰胺研发成功后,凯赛生物在销售环节上需要克服市场准入问题。当某知名手机制造商听说凯赛生物研发成功生物基聚酰胺后,主动找上门,试用生物基聚酰胺制造手机内框架。这给了凯赛生物启示,寻找与终端产品国际巨头合作。 2015年,凯赛生物与科思创合作,将戊二胺用于制造汽车最外层清漆,用戊二胺为原料制造的清漆涂层可以更薄、更耐刮。并与其他汽车厂商合作将生物基聚酰胺用于制造汽车轮胎帘子布等。与西门子合作,成立专门研发小组将生物基聚酰胺用于电气领域。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顶尖运动品牌合作,将生物基聚酰胺用于制造运动服装。 服装是凯赛生物最早开拓的市场。从工艺上来说,生物基聚酰胺纺成丝,织成布,染整后做成面料。凯赛生物开始向纺丝厂推销时,没人愿意试用,在与服装巨头合作后,纺丝厂愿意使用了,但又碰到了技术问题。于是,凯赛生物从国际大公司引进团队骨干研究新产品纺丝、印染等工艺,仅纺丝工艺就请了能请到的纺织专家共同研究了六七年,成立了印整实验室,针对各种染料和使用条件开发工艺,解决了很多纺织、印染行业常识性的问题,并帮助下游纺织、印染调整工艺参数,使之用生物基聚酰胺纺丝、染整与使用“尼龙66”无异。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说,“搞新材料,你不去研究这些,别人不会帮你去研究”。今年,凯赛生物的这方面付出将迎来收获,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顶尖运动品牌合作将有可能正式启动。 基于生物基聚酰胺做成塑料件后,耐磨、抗蠕变、免喷涂,以及强度高、隔热性好。目前,凯赛生物还在拓展生物基聚酰胺在汽车、电子电器、轨道交通及日用消费品上的应用。 技术团队打造成型 在解决下游需求后,产能的扩张将带来利润的增长。 凯赛生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建或拟实施多个产能扩建项目,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产品线及产能均会明显扩张,公司全部产品产能将达到7.5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10万吨通用型聚酰胺、2万吨高性能长链聚酰胺。生物制造用专业术语来说,即是以合成生物学的方式生产产品,正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材料应用的大时代就要到来,小树成林在望。全球领跑者——凯赛生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研发团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了百人,建设了从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到生物高分子材料聚合与改性的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建立了一支拥有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团队。目前公司已拥有众多生物制造领域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刘修才说,凯赛生物目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对已研发的两个生物基材料进行应用研究,创造新的应用,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研发新的生物基材料。他认为,有了两个生物基材料的研发成功,未来还能研发出新的生物基材料。 展望未来,刘修才有着科学家惯有的严谨。他说,凯赛生物从事的是全球都需要的绿色制造,主流行业迟早会出来,他们的成功只是个例证,目前看是做到了技术领先,做到了第一家赚钱,但竞争者肯定会出现,凯赛生物要做到少犯错误,技术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