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定增公告,CXO(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赛道上的一批牛股随之浮出水面。在这个被研究员们夸为“时代宠儿”的细分领域里,各路资金正在争相埋头掘“金”。 9月7日晚间,九洲药业发布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10亿元,用于瑞博(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瑞博(杭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浙江四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DMO制剂项目、浙江四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百亿片制剂工程项目(一期)、补充流动资金。 翻看九洲药业的股价表现,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上涨中,截至9月8日收盘,其年内累计涨幅达135.38%。 其背后,除了子公司复产外,更多的原因是与其所在的CXO赛道相关。 无独有偶。CXO赛道上的药明康德、昭衍新药、药石科技、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公司,其股价也都走出了相似的走势。 详情请扫二维码↓
2020年,注定与众不同。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这对于医药企业会带来怎样的变化?下半年的业绩又将如何? 近期,科伦药业(002422.SZ)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情况,整体来看,大输液板块确实是受到疫情影响,但令人惊喜的是上半年新产品获批后正在逆势增长,这也说明近年来公司在创新研发转型的道路上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进一步打开公司的成长空间。 大输液板块市场稳定性提高,川宁生物分拆上市有望迎拐点 2020上半年,科伦药业营业收入72.31亿元,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其中第二季度营业收入36.94亿元,归母净利润1.81亿元。虽然收入端受到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但从利润端来看,第二季度已经相较于第一季度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幅收窄,销售费用大幅下降,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率保持稳定,经营性现金流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 此外,公司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11-5.94亿,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08-3.91亿,同比增长11.8-110.2%。 图表一:公司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整理 具体来看,公司主要还是以“大输液+抗生素+创新”三发驱动,并以创新作为内核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带动公司长远的发展。 大输液板块:市场稳定性提高,门诊量回升 大输液是医药行业五大重要制剂之一,作为以大输液板块起家的科伦药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输液行业中品种最为齐全、包装形式最为完备的医药制造企业之一,也是目前国内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大型医药之一。 在输液政策深度整合期间,输液行业公司正在呈现行业集中度提升,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作为大输液板块的龙头企业,科伦药业近年来正在加紧布局高附加值的治疗及营养输液,从而提升公司的毛利。 2020上半年,公司的大输液业务受到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但下半年有望企稳回升。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来看,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上半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同比下降21.6%,但第二季度已经开始有所回暖,预计7月份有望回升至正常水平。 图表二:2019年至2020H1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月度诊疗人次(亿)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 抗生素全产业链:川宁生物计划分拆上市,有望迎来业绩拐点 公司在抗生素领域,已经形成完整的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抗生素产业链的布局,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今年上半年,由于硫红霉素上涨,青霉素工业盐、7-ACA、6-APA价格回暖,川宁有望迎来业绩拐点。 此外,6月25日,公司发布公告,预计将川宁生物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分拆完成后,科伦药业股权结构不发生变化,有助于公司在创新药物上继续发力。而对川宁生物而言,分拆上市后,有利于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综合能力。 重点新获批药物开花结果,创新研发成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医改进入深水区,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对整个行业的叠加效应越来越显著,这也意味着只有创新研发,才能在这个大洗牌和大整合的阶段中破茧成蝶,乘风破浪。 对于科伦药业而言,公司正在凭借高研发投入,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新产品的持续放量,后继还有诸多创新药物值得期待。 先来看公司今年上半年重点获批以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销售情况。2020至今,公司共计已经有12个产品获批上市,11项药物申报生产,9个产品、11个规格进入国家第二批及第三批集采名单,新产品获批正在为公司业绩带来高速爆发期。 2020上半年,新药板块公司整体销售收入9.22亿元,同比上涨22.9%。其中,科瑞舒(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1.67%;多特、多蒙捷等(多室袋输液产品)销售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92.63%;科密固(唑来膦酸)销售收入2213万元,同比增长30.15%。未来三年,公司有望上市产品78-101项(含仿制药和一致性评价药物),进一步加强公司在细菌感染、肠外营养、肿瘤、心脑血管、麻醉镇痛、呼吸、男科等领域的地位。 图表三:公司重点新获批及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再来看一下公司在创新药的研发上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公司共计有13个创新药品种(包括改良创新)进入临床阶段,主要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麻醉镇痛、精神神经等大适应症领域进行布局。 从公司披露的研发创新药研发进展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进度上来看,研发进展顺利,有多个重磅药物具有看点。生物大分子有7项研发进展,化学小分子中有4项研发工作进展,NDDS有2项研发工作进展。其中,公司布局有多个热门免疫检查抑制剂(如PD-L1、LAG-3、TIM-3单抗等)和抗体偶联药物(ADC),将为公司未来发展带来业绩增长动力。 在下半年的创新药布局上,公司更加注重在14个临床研究上的推进,其中将集中资源加速推进7个重磅产品:A167(PD-L1单抗)、A166(HER2-ADC)、A264(TROP2-ADC)、A140(EGFR单抗)、A277外周镇痛小分子、A223类风关小分子以及A204乙肝小分子。 图表四:公司上半年创新药研发进展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小结 从市场上来看,科伦药业(002422.SZ)近几个月表现都不错。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显示,公司近3个月累计涨幅19.36%,跑赢行业以及大盘涨幅。而在正在回调的9月,也出现了逆势上涨1.66%的局面,相对行业跑赢6.35%,也跑赢深成指数5.1%。 能够不断的被资本市场看好,尤其是在公司发布半年报之后仍吸引资金流入,背后的原因在于外界对于公司下半年以及未来的发展看好。 虽然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但下半年门诊量回稳,抗生素产业链中上游产品价格企稳上升,都显示出回暖的迹象。另一方面,公司大力投入的研发也开始开花结果,新获批产品出现逆势增长,创新药的几款重磅产品也在不断推进商业化进程,相信未来伴随着公司产品进入收获期,会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爆发,值得关注与期待。 图表五:公司阶段市场表现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整理
9月7日晚,华海药业公开发行可转债申请获证监会发审委通过。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43亿元,投向年产16个原料药项目及生物园区制药及研发中心项目等。 新研发中心将落户杭州 此次发行可转债,华海药业拟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生物园区制药及研发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4.94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6亿元,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记者注意到,华海药业目前拥有三大研发中心。其中,临海研发中心紧邻公司两大重要生产基地——位于台州市临海市汛桥的生产基地与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上海研发中心则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另外一个设立在海外的研发中心位于美国新泽西州。 据记者了解,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打造生物医药高端产品研发集聚区,目前已经集聚了近5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辉瑞、默沙东、拜耳等全球一流药企也落户于此。 “背靠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开发区在人才上拥有天然优势,为产学研合作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也为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告诉记者,“开发区为生物医药企业项目审批、注册申报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新研发中心在此落成有助于华海药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实力快速提升,且进一步完善公司不同梯次、不同侧重点的研发及技术网络。” 持续研发注入新活力 华海药业董秘祝永华告诉记者:“在生物药方面,华海药业将主要聚焦在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而与仿制药相比,生物药和创新药投入更大、风险更高、周期更长,公司已着重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并积极寻求全方位合作,切实加快项目推进。” 据悉,目前华海药业有2个生物类似药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另外有3个项目进行的阶段分别为启动IB/2期临床、完成两个新适应症的临床IND申报、获得中美双报临床批件。公司同时稳步推进2个小分子创新药项目临床研究工作;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方面,已建立针对肿瘤的CAR-T平台和基因病治疗平台。 研发创新无疑为这家医药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华海药业支出研发费用2.31亿元,2017年-2019年三个年度,公司共支出研发费用12.17亿元。 近日,华海药业的盐酸哌甲酯片获得美国FDA批准,值得一提的是,盐酸哌甲酯片是美国管控类制剂产品,最早由诺华公司研发,该药品2019年在美国的销售额约5400万美元。今年3月份,公司硫酸苯丙胺片同样获美国FDA批准,该产品也是美国管控类制剂。从中不难看出,华海药业正逐步迈入美国管控类制剂领域,综合实力彰显。 “今年至今,公司顶住疫情和美国FDA禁令的影响,新增上市产品1个,获得了2个管控类制剂产品的FDA批准文号,公司已经有17个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居前,”祝永华提到,公司中美两地研发中心有熟悉FDA规范注册的高效申请团队。 上半年净利同比增72.77% 事实上,随着国家集中采购的推进,依托扩围联盟地区中选契机,华海药业产品市场覆盖率得以快速提升。 早在2019年9月份,华海药业参与集采竞标的“厄贝沙坦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氯沙坦钾片、福辛普利纳片、赖诺普利片、盐酸帕罗西汀片、利培酮片”7个品种全部中标。在今年8月底结束的第三轮全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上,华海药品凭借国际制剂一体化的产业优势,中标了包含缬沙坦片、奥氮平口崩片、盐酸舍曲林片等三个集采品种。截至目前,华海药业累计实现12个品种的中标。 受益于市场覆盖率快速提升与三大沙坦类产品厄贝沙坦、氯沙坦钾、缬沙坦CEP证书的恢复,华海药业业绩高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华海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24.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增长72.77%。 祝永华对记者表示:“随着疫情蔓延,各国医药供应链面临挑战,原料药行业的景气度仍将提升,而在国内集采方面,入围的仿制药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 由于集采推进产品市场覆盖率提升,同时伴随新增产品不断推出,华海药业原生产基地产能已经无法满足。此次发行可转债,华海药业还将6.93亿元募集资金投向年产20吨培哚普利、50吨雷米普利等16个原料药项目。该项目的投产,将帮助公司提高普利类抗高血压药物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为下游制剂发展提供可靠原料药来源。
兴齐眼药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资净额将用于单剂量生产线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及新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随着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度报告披露落下帷幕,内蒙古25家A股上市公司的“中考”成绩已经全部放榜。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2020年上半年,内蒙古25家A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20.2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微降0.1%。报告期内,共20家企业实现盈利,占比为80%;10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占比为40%。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而言,在疫情影响之下,内蒙古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业绩情况与市场发展较为吻合。” 12家企业营业收入正增长 记者据同花顺数据梳理发现,从营业总收入来看,上半年共有12家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正增长,分别为华资实业、君正集团、ST明科、银泰黄金、生物股份、北方稀土、内蒙华电、伊利股份、北方股份、露天煤业、金河生物、内蒙一机,占比为48%。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辖区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企业有三家,排名第一的是伊利股份,总营收为475.28亿元,同比增长5.29%。包钢股份、鄂尔多斯分别以总营收279.53亿元和100.23亿元位列第二、三名,但这2家公司上半年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稍有下降。 对于营收的增长,伊利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紧跟消费趋势,积极把握乳品市场机遇,以创新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为突破,不断提升运营效率,推动业务稳步增长。 此外,12家实现营收正增长的企业中,涨幅最高的为华资实业,较去年同期增长80.59%。君正集团以62.85%的营收涨幅位列第二位。华资实业称,营业收入变动主要为母公司糖销量大幅度增加所致 君正集团表示,报告期,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业复工和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影响,一度出现生产原料供应紧缺、产品库存积压、防疫物资紧缺的困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公司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全力保证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主要经营指标基本与去年持平。 12家企业二季度扭亏为盈 今年二季度,辖区内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复工复产。况玉清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我国GPD增速为负6.8%,而二季度的GDP增速为3.2%,说明整体经济形势在逐渐回暖,这也是一个大的经济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共有12家企业在逆势中突围,二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环比一季度大幅上涨(分别为:赤峰黄金、蒙草生态、华资实业、包钢股份、鄂尔多斯、伊利股份、内蒙一机、平庄能源、远兴能源、亿利洁能、北方股份、北方稀土)。其中,赤峰黄金二季度净利润环比一季度上涨2390%,涨幅居辖区内第一。此外,蒙草生态、华资实业、包钢股份、鄂尔多斯和伊利股份季度环比涨幅均突破100%,分别为570.8%、294.8%、226%、170.1%和126.8%。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赤峰黄金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7.21%、84.77%和96.21%,营收惨淡。而今年二季度,赤峰黄金科学组织复工复产,实施有力的激励措施,弥补了一季度生产欠账,实现扭亏为盈。据赤峰黄金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26.46亿元,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89%;扣非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增长64.05%。 国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黄金均价为每克369元,同比上涨28%。得益于金价上涨和成本下降,赤峰黄金净利润大幅增长,上半年的利润水平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 多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今年上半年,辖区内A股上市公司紧紧把握创新主线,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同花顺数据显示,共有15家企业在半年报中披露了研发投入,总金额达9.11亿元,与去年同期该15家企业总研发投入7.08亿元相比,有较大提升。 作为我国稀土行业六大稀土集团之一,北方稀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轻稀土产品供应商。2020年以来,北方稀土的科创成就引人注目。“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替代了传统单级沉淀工艺,实现了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沉淀过程连续自动化生产;“铈锆固溶体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对我国燃油汽车尾气治理和稀土产业的升级意义重大;新一代高容量La-Y-Ni系储氢合金材料放电容量达到每克380毫安时以上,综合性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了国外专利限制。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北方稀土研发费用共计3081.98万元,同比增长17.08%,居于行业前列。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稀土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关注资源开发环节,另一方面要瞄准高端制造的新材料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以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绿色开发能力,更要利用科研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从资源开发环节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打造稀土新材料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科技研发对于企业来说是修炼内功的重要一步。当外界难以判断企业含金量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通过研发投入去判断这个企业及这个行业的门槛和护城河。所以说,研发投入的多少往往被当作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如果在研发上大力投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况玉清如是说。
9月3日晚间,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委第70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爱科科技首发上市申请获得同意。 爱科科技是一家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定制化、一体化的智能切割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已形成精密运动控制技术、CAD/CAM技术、切割制造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云服务技术和总线开发技术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贯穿包括信息识别、工业设计、工艺规划、运动控制、切割执行、机器协作和数字生产在内的切割前工序、切割工序和前沿发展路径。 招股书披露,本次爱科科技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1478.96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5%。公司本次募集资金运用围绕主营业务进行,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募投项目有新建智能切割设备生产线项目、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服务网络升级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上述项目预计投资总额5.2亿元,其中募集资金投资额4.7亿元。 在爱科科技的募投项目中,新建智能切割设备生产线项目拟投资2亿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生产基地、购置先进生产设备以及招聘技术人员及生产工人,以满足公司提升产能的需求。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扩大公司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投入资金2.08亿元,在整合公司现有研发技术资源的基础上,新建研发办公大楼,购置先进生产设备与检测设备,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 从业绩来看,2017年至2019年,爱科科技分别实现营收1.76亿元、2.06亿元和2.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40%;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041.84万元、3903.03万元和4472.04万元,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8.99%、47.50%和50.73%;分别实现毛利8646.76万元、9795.75万元和10713.02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31%,增速略高于营业收入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爱科科技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自设立以来长期聚焦于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持续研发,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2017年至2019年,爱科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1361.76万元、1703.34万元和1877.77万元,占同期收入的7.72%、8.26%和8.89%,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43%。 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爱科科技表示,公司将依托于主营业务,根据国家政策和战略发展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深度,拓宽应用领域和市场,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司将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下游应用领域,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注重团队建设,建立人才团队激励政策,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力争成为智能切割行业的领导者,实现公司全面发展。
半年报季已过,各家上市公司谁赚了个盆满钵溢,谁又亏得掉底,如今除暴风集团和千山退的经营数据无法知晓外,答案均已一一揭晓。 上半年,沪深两市超八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二季度转暖迹象明显。地处西南区的贵州上市公司却“几家欢喜几家愁”。在30家上市公司中,有20家营收呈负增长,17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家出现亏损。 不过,在全省多数上市公司盈利略显疲态的同时,仍有不少行业“佼佼者”在逆势中呈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贵州茅台营收独占鳌头 综合来看,30家上市黔企共实现营收1021.46亿元,同比增长0.29%;共实现净利润296.28亿元,同比增长5.88%,整体符合大势。 其中,营收破百亿元大关的有贵州茅台、中天金融两家公司,贵州茅台以456.3亿元营收稳居全省上市公司之首,占比全省上市公司总营收的44.67%。 据贵州茅台披露的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基酒产量4.81万吨,其中茅台酒基酒产量3.67万吨、系列酒基酒产量1.14万吨,营收及净利在上半年均呈现“两位数”增长,营收变动原因为本期销售渠道调整及产品结构变化。 作为白酒业龙头,贵州茅台在逆势期不光业绩稳健,上半年在资本市场也走出了一波强劲走势。从K线图来看,公司股价从年初的1165.98元/股持续走高,截至9月3日开盘,公司最新股价报1805元/股,较年初股价增长54.80%,最新市值2.3万亿元。 营收增速方面,上半年贵州上市公司10家营收呈正增长,20家呈负增长,营收增速均在60%之下。其中,营收实现正增长的公司涉及白酒、航空/航天装备、银行、水电等业务领域,而营收实现负增长的公司多集中于中药、航空运输行业。 按营收增速排名,泰永长征、黔源电力、贵阳银行位列前三,同比增长分别为57.50%、19.30%、18.67%;下滑最严重的为高鸿股份,同比下降47.87%;此外,在净利方面,高鸿股份同样惨不忍睹,上半年同比下降635.13%。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不确定性因素等字眼在各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多次被提及。 不过,航空运输业作为疫情下的“重灾区”,其上半年的业绩需理性看待。以华夏航空为例,其是国内唯一一家规模化的独立支线航空公司,主要从事全国性的支线航空客、货运输业务。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公司的支线航线网络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大量独飞航线满足出行刚需,尤其是抗疫人员、物资的运输,后期公司则以包机等形式助力复工复产。 虽公司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成绩对华夏航空来说已经是非常好了。因为疫情的影响,航空业利润率下滑是很正常的,我觉得中国的支线航空还是会有大的发展。实际上有些地区的支线航空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如飞云南的支线航班上座率还是非常不错的。” 航天、通信业加码研发投入 记者在梳理数据时发现,贵州30家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较低,其中18家上市公司负债率保持在50%以下,仅一家超过90%。 同时在研发上,贵州30家上市公司除3家没有披露相关研发费用外,其余27家上市公司均有研发投入。其中,研发费用投入较多的集中在航空/航天装备及计算机/通信设备领域。 在上半年,航天电器、振华科技、中航重机的研发费用均突破1亿元。其中,航天电器在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为1.55亿元,同比增长28.24%。 航天电器表示,公司的研发费用主要用于5G用连接器、高速连接器、板间射频连接器、光背板及传输一体化、整体链路等新产品的开发上。 于中航重机而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优势,研制的产品几乎覆盖国内所有飞机、发动机型号,同时在此基础上为国外航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上半年,中航重机投入研发1.06亿元,同比增长7.44%。 除去通过降负债、加大研发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外,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卉彤告诉记者:“上市公司仍需从多方面着手准备,第一针对销售波动风险,要加强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第二针对营业风险,要加强产能管理;第三针对财务风险,要进一步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