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监会例行召开的最新一期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回应了近期市场的热点话题,她表示,近期部分企业IPO被暂缓,是交易所依法依规作出的决定,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IPO节奏放缓作出上述回应,这当然是有所指的。因为近日有舆论称,上市节奏放缓了。四季度,创业板企业从提交注册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59天,而三季度平均耗时不足19天;科创板企业四季度从提交注册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66天,三季度平均耗时42天,上半年平均为47天。 数据同时显示,今年10月至今,共有21家科创板企业拿到IPO批文,而三季度有56家企业获得科创板批文。创业板四季度有21家企业拿到批文,三季度则有45家。数据表明,批文下发速度放缓了。所以,有舆论称,IPO节奏放缓了。 从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回应来看,有关IPO节奏放缓的说法显然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因为从证监会来说,并没有刻意收紧IPO的情况。事实也是如此。虽然企业拿到批文的平均耗时以及拿到批文的家数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IPO的节奏形成一定的正相关,但IPO节奏是否放缓有一个最直观的数据,那就是每周安排新股发行的数量,而从近3周的情况来看,新股发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比如11月30日到12月4日,安排有10家新股发行;12月7日到11日,安排有12只新股发行;12月14日到18日,同样安排有12家新股发行,何来IPO节奏放缓之说呢?IPO节奏放缓的说法明显是在误导市场。 IPO节奏放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真的出现IPO节奏放缓,那也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不会是管理层的刻意收紧。毕竟最近几年,管理层一直都在推行新股发行常态化,新股发行节奏基本上由市场来决定,管理层并未刻意干预新股发行节奏。特别是从去年科创板推出注册制以来,新股发行实际上一直处于高速发行状态,今年创业板又开始试点注册制改革。而注册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快新股发行,让更多的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到股市上市融资。很显然,IPO节奏放缓的说法是与注册制的初衷不符的。 尤其重要的是,最近高层在一些重磅会议上一直都在强调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十四五”规划直接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写入其中,为此,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还写下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文章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所收录。因此,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政治,而IPO节奏放缓的说法显然是与这一大背景不相符的,是不懂政治的表现。 并且从目前的市场来说,也根本不需要放缓IPO节奏。一方面是新股发行仍然还是供不应求,任何一只新股的发行都受到市场的抢购,新股发行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另一方面从新股上市的表现来看,新股上市都让中签者有着较大的获利,近期上市的新股,仍然延续着“新股不败”的神话,还没有哪只股票上市就破发,这表明市场对新股充满了投资热情,投资者是热烈欢迎新股上市的。 不仅如此,从目前大盘的行情来看,不仅不低迷,甚至还很火爆。以上周五上证指数的收盘指数来看,沪指位于3347.19点的位置,相对于今年的行情来说,这是一个较高的指数位区域。也就是说,目前的大盘并没有救市的必要。也就更加没有必要通过放缓IPO节奏来调节股市行情的发展了。因此,放缓IPO节奏的说法完全是某些人的自以为是,遭到证监会的“打脸”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核心观点 一级市场 发行规模方面,本期信用债(含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总规模2037.65亿元,偿还总规模2310.21亿元,净融资额-272.56亿元。发行利率方面,从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估值来看,AA及以上不同期限发行利率均处于持平或下行态势。按发行额来看,主体评级AAA级占比69.26%,AA+级占比19.43%,AA级占比11.08%。 二级市场 本期信用债合计成交5374.58亿元。银行间市场是交通运输行业比较热门,交易所市场是房地产行业受到较多关注。本期不同期限AAA级收益率均有所下行。期限利差方面,3年期和5年期中票期限利差均有所走扩。信用利差方面,1年期和3年期不同等级中票信用利差均有所走扩。 等级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1家,涉及建筑装饰行业,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共1家企业的1只债券,为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本期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2家,涉及电子和采掘行业,其中1家为中央国有企业,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共2家企业的15只债券,为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事件概览 本期负面事件有(1)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利息、(2)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兑付风险警示、(3)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4)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本息、(5)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6)紫光集团兑付风险警示。 风险提示 关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体利差的影响。 报告正文 1、一级市场 1.1 发行数量 发行规模方面,本期信用债(含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总规模2037.65亿元,偿还总规模2310.21亿元,净融资额-272.56亿元。 发行类型方面,本期信用债发行中短融占比46.79%,企业债占比6.25%,公司债(含私募)占比18.25%,中票占比23.41%,PPN占比5.31%。 发行行业方面,本期信用债发行行业主要包括建筑装饰、综合、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房地产、商业贸易、采掘,发行金额占比25.58%、24.26%、17.59%、13.59%、6.28%、4.25%、3.33%。 1.2 发行利率 发行利率方面,从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估值来看,AA及以上不同期限发行利率均处于持平或下行态势。 1.3 发行等级 按发行额来看,主体评级AAA级发行额900.80亿元,占比69.26%,AA+级252.67亿元,占比19.43%,AA级144.15亿元,占比11.08%。 2、二级市场 2.1 交易概况 本期信用债合计成交5374.58亿元。分类别看,中票、短融、PPN分别成交2673.61亿元、1732.93亿元、539.01亿元,企业债和公司债分别成交282.90亿元和146.13亿元。 本期银行间成交最活跃的个券是20中石油MTN003、20金融街(行情000402,诊股)MTN003、20济南轨交SCP003、20国药控股SCP008、20广州地铁SCP006、20中建八局SCP007、20深圳地铁MTN003、20深能源SCP002、20中电投SCP032、20广州城投MTN004,银行间市场是交通运输行业比较热门。上交所最活跃个券是G17龙源1、20中船03、20世控02、20中车01、19恒大01,深交所则是20滨投03、16万通02、16邦资01、18榕建02、19石榴02,交易所市场是房地产行业受到较多关注。 2.2 收益走势 本期不同期限AAA级收益率均有所下行。3年期AAA、AA+、AA中票收益率分别变动-1.97BP、-1.99BP、0.01BP至3.79%、4.12%和4.44%;5年期AAA、AA+、AA中票收益率分别变动-2.81BP、0.18BP、0.18BP至3.94%、4.28%和4.67%。 2.3 期限利差 采用AAA级各期限中短期票据的差异作为利差标的。2020年12月11日,3年期与1年期、5年期与1年期利差分别为39.36BP、54.19BP,相比于上期分别变动4.92BP、4.08BP。3年期和5年期中票期限利差均有所走扩。 2.4 信用利差 采用各期限各等级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与对应期限的中债国开债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差异作为信用利差标的。2020年12月11日,A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47.85BP、55.87BP、49.99BP,分别变动2.11BP、1.55BP、-2.58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76.79BP、88.78BP、83.98BP,分别变动4.10BP、1.53BP、0.41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108.79BP、120.78BP、122.98BP,分别变动10.10BP、3.53BP、0.41BP。1年期和3年期不同等级中票信用利差均有所走扩。 3、等级变动 3.1 正向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1家,涉及建筑装饰行业,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共1家企业的1只债券,为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3.2 负向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2家,涉及电子和采掘行业,其中1家为中央国有企业,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共2家企业的15只债券,为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4、事件概览 本期负面事件有(1)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利息、(2)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兑付风险警示、(3)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4)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本息、(5)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6)紫光集团兑付风险警示。 风险提示:关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体利差的影响。
嘉元科技公告,2020年12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召开审议会议,对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的申请进行了审议。根据会议审议结果,公司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的申请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核心观点 行业新闻与监管动态 重点包括:1)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2)央行公布2020年11月金融数据;3)全国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拿到牌照“路条”。 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2020/11/30-2020/12/13),银行板块整体下跌。其中,银行(申万)下跌4.76%,跑输沪深300指数2.93%。截至2020/12/11,银行板块PB(整体法、最新)为0.64倍,其中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PB估值分别为0.58倍、0.73倍、0.78倍、0.79倍,其中各类银行的估值水平较上期均有所回落。 报告期内(2020/11/30-2020/12/13),银行转债整体下跌。其中,浦发转债(-0.68%)、无锡转债(-0.70%)、苏农转债(-0.75%)、苏银转债(-0.88%)、中信转债(-0.97%)、江银转债(-1.28%)、张行转债(-3.41%)、光大转债(-3.74%)。转股溢价率方面,除江银转债外,现存银行转债的转股溢价率较上期有所上升。 同业存单 报告期内,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均有所上升。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12,781.30亿元,较上期增加5,496.60亿元;净融资额为3,940.60亿元,较上期增加5,723.70亿元。分评级来看,A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89.2%;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9.1%;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1.4%。 就同业存单发行主体结构而言,报告期内,不同类型银行的实际发行额均有所上升。发行利率方面,国有行和股份制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上周有所上升,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上周有所下降。 就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结构而言,报告期内,除1M和9M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均较上期有所上升。发行利率方面,除1M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的存单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下降。 银行理财 报告期内,3-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最多,其次是1-3个月期限产品,然后是6-12个月期限产品,其他期限理财产品数量则较少。预期年收益率方面,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有所分化。目前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92%、3.70%、3.81%、3.70%、3.79%。 风险提示 权益市场走低的潜在可能性;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 报告正文 1、行业新闻 1.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1)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和工作分工,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 2)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将有效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历史经验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能会利用其市场影响力、大而不倒的优势过度承担风险。在此背景下,必须依靠外部监管进行补充,前瞻性地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 2.央行、外汇局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央行12月11日表示,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央行公布2020年11月金融数据:1)新增人民币贷款14300亿元,市场预期13600亿元,前值6898亿元。 2)社会融资规模21300亿元,市场预期19800亿元,前值14173亿元。 3)M2同比10.7%,市场预期10.6%,前值10.5%;M1同比10.0%,前值9.1%。 4.全国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拿到牌照“路条”: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招行筹建招商拓扑银行,招行与网银商务入股比例分别为70%、30%。筹建工作完成后,该公司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银保监会提出开业申请。 5.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第五届智能金融国际论坛暨2020金融界领航年度盛典表示:创新在未来发展中是一个核心地位,也是新发展理念第一条。金融科技核心还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金融发展不仅要提升服务水平,更要解决安全问题,防范风险。 2、监管动态 1.央行武汉分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人金融服务的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监管规定,不得在办理按揭贷款、消费贷款等个贷业务时,捆绑搭售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以贷收费或以任何形式转嫁成本。 3、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2020/11/30-2020/12/13),银行板块整体下跌。其中,银行(申万)下跌4.76%,跑输沪深300指数2.93%。上市银行中涨跌幅前五分别为青岛银行(行情002948,诊股)(14.57%)、青农商行(行情002958,诊股)(6.76%)、西安银行(行情600928,诊股)(3.89%)、郑州银行(行情002936,诊股)(1.33%)、江阴银行(行情002807,诊股)(0.24%);涨跌幅后五分别是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6.13%)、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6.91%)、常熟银行(行情601128,诊股)(-7.30%)、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7.68%)、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10.44%)。 截至2020/12/11,银行板块PB(整体法、最新)为0.64倍,其中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PB估值分别为0.58倍、0.73倍、0.78倍、0.79倍,其中各类银行的估值水平较上期均有所回落。 报告期内(2020/11/30-2020/12/13),银行转债整体下跌。其中,浦发转债(-0.68%)、无锡转债(-0.70%)、苏农转债(-0.75%)、苏银转债(-0.88%)、中信转债(-0.97%)、江银转债(-1.28%)、张行转债(-3.41%)、光大转债(-3.74%)。 转股溢价率方面,除江银转债外,现存银行转债的转股溢价率较上期有所上升。截至2020/12/11,各银行转债转股溢价率、YTM分别为:张行转债(14.92%、-1.88%)、光大转债(14.68%、-5.54%)、苏农转债(23.10%、1.21%)、中信转债(43.33%、2.88%)、无锡转债(16.16%、-2.28%)、苏银转债(35.88%、1.79%)、江银转债(16.36%、-0.16%)、浦发转债(51.44%、3.11%)。 4、行业数据跟踪 4.1 同业市场 报告期内(2020/11/30-2020/12/13),隔夜资金利率有所上行。截至2020年12月11日,1天/7天/1个月/3个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较11月13日分别变动60.45BP、-23.95BP、41.64BP、-36.73BP;隔夜/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SHIBOR,较11月27日分别变动59.50 BP、-15.80BP、-2.20BP、-12.00BP、-5.10BP。 报告期内,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均有所上升。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12,781.30亿元,较上期增加5,496.60亿元;净融资额为3,940.60亿元,较上期增加5,723.70亿元。分评级来看,A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89.2%;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9.1%;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1.4%。 同业存单发行主体结构:报告期内,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分别为1,435.40亿元、4,767.10亿元、4,706.70亿元、1,345.40亿元;较上期变动598.80亿元、2673.60亿元、1396.80亿元、360.70亿元,不同类型银行的实际发行额均有所上升。 发行利率方面,国有行和股份制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上周有所上升,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上周有所下降。最新一周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票面利率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0038%、3.1713%、3.3316%、3.2716%。 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结构:报告期内,1M、3M、6M、9M、1Y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分别为1,330.50亿元、2,878.90亿元、3,452.80亿元、580.80亿元、4,063.30亿元;较上期分别变动-235.80亿元、1,133.20亿元、2,335.40亿元、-371.40亿元、2,160.20亿元,除1M和9M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均较上期有所上升。 发行利率方面,除1M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的存单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下降。最新一周1M、3M、6M、9M、1Y同业存单发行票面利率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7789%、3.1413%、3.2051%、3.3436%、3.3278%。 4.2 银行理财 报告期内,共发行理财产品1,952只,其中3-6个月期限产品最多,为528只;其次是1-3个月期限产品,为354只;然后是6-12个月期限产品,为317只;其他期限理财产品数量则较少。 预期年收益率方面,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有所分化。目前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92%、3.70%、3.81%、3.70%、3.79%。 从发行类型来看,报告期内发行产品中,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97%,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占2%,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占1%。从预期收益率水平来看,报告期内发行产品预期收益率以3%-5%为主(除了未公布)。 报告期内,发行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的银行为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对应发行数量为106只,市场占比为5.43%;其次是中国建设银行,对应发行数量为89只,市场占比为4.56%;然后是中国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市场占比分别为3.23%、2.92%、2.87%。 4.3 企业融资 债券融资方面,报告期内企业债合计发行132.70亿元,较上期减少30.30亿元;最近一周企业债票面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为5.1130%,较上周有所上升。报告期公司债合计发行451.68亿元,较上期减少100.04亿元;最近一周公司债票面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为4.2063%,较上周有所下降。 股权融资方面,截至2020/11/30,11月份股权融资规模合计为1,672.14亿元,较整个10月份上升了62.75%。其中IPO、增发、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募集资金分别为286.68亿元、885.13亿元、58.00亿元、427.82亿元、14.50亿元。 风险提示:第一,权益市场走低的潜在可能性;第二,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
受集团债券违约风波影响,鸿达兴业正股与转债昨日双双大跌。其中,鸿达转债昨日跌幅触及20%的熔断“红线”。 12月14日晚间,上海清算所发布公告称,截至当日日终,并未收到鸿达兴业集团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代码:012000912,简称:20鸿达兴业SCP001)的付息兑付资金。 尽管是大股东发行的债券触发违约,但在市场情绪影响下,鸿达兴业正股与转债昨日开盘即低开。其中,鸿达转债低开4%,不久跌幅便扩大至20%,触发跌停熔断。复牌后,跌势依旧难止,跌幅一度逼近28%。此外,数据显示,昨日有一机构席位抛售了鸿达兴业股票约900万元。 对于此前熟悉转债涨停熔断的投资者来说,鸿达转债的跌停熔断令其措手不及。受此影响,可转债市场中多只弱势个券昨日集体重挫,其中广汇转债一度大跌12%,天创等多只转债则跌穿面值,就连AAA评级的本钢转债也一度跌破81元。 受到永煤等事件影响,鸿达兴业集团此前已取消中票发行。该集团12月8日在上海清算所网站披露了202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相关发行公告文件,发行金额为基础规模3亿元,发行上限为5亿元,发行日期为12月10日。但该集团随后表示,由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决定取消本期中期票据的发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期票据的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偿还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其中就有12月14日到期的20鸿达兴业SCP001。业内人士表示,从披露的报表来看,鸿达兴业集团仍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同时还拥有诸多优质资产。 12月12日,鸿达兴业集团召开债权人大会讨论,拟注销20鸿达兴业SCP001,此后启动线下本息兑付。 鸿达兴业集团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与持有人商讨注销方案,依法依规实施注销流程,并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 从昨日上午鸿达兴业集团发布的公告信息来看,集团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豁免本次持有人会议缩短召集期的议案》及《关于同意办理“20鸿达兴业SCP001”注销登记的议案》。 “如果公告能提前一天发布,可能市场就不会出现如此剧烈的波动了。后续仍需关注问题如何解决。”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
中新网11月4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10月,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称地方债)发行4429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899亿元,再融资债券2530亿元。截至10月底,2020年累计发行地方债61218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945亿元,再融资债券16273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发行947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专项债券发行3546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94.6%,完成已下达额度(35500亿元)的99.9%。10月地方债发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利率整体平稳。10月,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3.67%,与9月(3.64%)基本持平。平均发行期限13.5年,较9月(14.7年)缩短1.2年。二是发行方式更加丰富。财政部根据债券市场形势、投资者需求等情况,指导山西、湖南通过公开承销方式成功发行地方债41.6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发行效率,保障了地方债发行平稳顺利。三是资金投向聚焦重点领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10月专项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截至10月底,今年地方债现券交易量12.5万亿元,同比增加4.3万亿元;换手率(现券交易量/托管总量)0.49倍,同比增加0.1倍;质押式回购规模18.3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全年地方债发行工作顺利收官,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 施露 2月4日,华润微电子正式启动网下路演,向符合要求的网下投资者进行网下推介。 公开资料显示,华润微电子是一家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半导体企业,主营业务可分为产品与方案、制造与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其中产品与方案业务包括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以及其他IC产品,制造与服务业务则包括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掩模制造等。 根据初步询价公告,华润微电子此次初始发行股份数量为292,994,049股新股,占本次发行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5%。 对于投资者而言,华润微电子与此前顺利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多有不同,开创了A股历史上多个第一,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A股首家红筹企业 华润微电子注册地位于开曼群岛,下属的运营实体主要位于境内,是第一家以红筹方式上市的企业。 此次登陆科创板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列出的第二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收入不低于5亿元。据招股书显示,华润微电子2018年收入为62.7亿元,净利润5.38亿元,符合科创板上市第二套标准。 据了解,上交所对于红筹企业的特殊性,格外关注股权权属是否清晰稳定、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充分等。华润微电子股权清晰,目前唯一股东为CRH(Micro),持有华润微电子100%股份,其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润,国务院国资委持有中国华润100%的股权。公司作为红筹企业,现行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现了对投资者权益的充分保护,总体上不低于境内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 不仅如此,华润微电子设立于境外开曼群岛,《开曼群岛公司法》允许以港元作为面值币种。此次华润微电子发行股票的每股面值是1.00港元,这是A股历史上第一家计划以港元为面值发行A股的公司。 目前,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在内的法律以及行政法规并未对在境内发行的股票面值币种设置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作为红筹企业以港元作为本次股票发行的面值币种,不会损害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不存在违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A股首家有限公司 作为红筹企业,华润微电子的公司形式是有限公司,而非股份有限公司,这在A股历史上也是首例。 专业人士指出,尽管监管机构有意欢迎红筹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但红筹企业无论发行股票或发行CDR,至今均无成功案例。要将多个不同法域的监管政策协调统一,实践中操作难度极大。如今,随着华润微电子发行上市程序的启动,第一家有限公司即将登陆境内资本市场。对此,华润微电子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表示,华润微电子将为更多海外优质公司回归A股解决技术和法律上的障碍,铺平回归道路,充分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开创性与突破性。 绿鞋机制具有强力护盘作用,但根据绿鞋机制运行原理,只有低于发行价时才需要绿鞋资金入场。华润微电子为第一家设置了绿鞋机制的科创板IPO企业,在A股历史上,仅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邮储银行在发行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引入绿鞋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此机制在合理定价、稳定后市等方面均有正面作用,将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新股发行后30天之内,如果股价出现波动,出现低于发行价的情况,承销商将从市场上买入股票,稳定二级市场价格,绿鞋机制将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保护。 根据发行时间安排,华润微电子及其主承销商将于2月4-6日向符合要求的网下投资者进行网下推介;2月10日,确定发行价格;2月12日,网上申购配号;2月18日,刊登《发行结果公告》及《招股说明书》。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