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车险加速“新赛道”:从产品创新到场景重建 在银保监会发文支持“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后,市场上关于UBI车险的讨论也多了起来,这或将成为保险科技的新赛道。 UBI车险,“Usage based Insurance”,即“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通俗理解,UBI车险通过车联网、智能手机和OBD(车载诊断系统)等联网设备,全面记录车主的日常驾车行为和使用习惯,将驾驶者的驾驶习惯、驾驶技术、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等数据综合起来,建立人、车、路(环境)多维度模型,实现差异化车险定价。 “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前不久,银保监会发布了研究起草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表示,支持行业制定新能源车险、驾乘人员意外险、机动车延长保修险示范条款,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制定包括代送检、道路救援、代驾服务、安全检测等车险增值服务险的示范条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规范和丰富的车险保障服务。 这将催生新的赛道。 北京睦合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无论从监管还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UBI车险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车险产品定价长期只有从车因素,没有从人因素。因为一旦给保险公司太多的自主定价权,老三家这种行业龙头的优势会更加突出,中小公司生存将更加困难。近几年,监管一边大力整治车险乱象,牵引市场良性发展,一边不断尝试放开一些定价因子(如交通违章等),并在一些地区开展了自主定价试点。” 不仅如此,里程保创始人兼总裁帅勇认为,UBI车险创新产品的本质,不是构建渠道,而是重建场景。重建一个由保险公司主导,关注驾驶人、公共交通、社会公众的安全驾驶场景或绿色驾驶场景。这个场景背后,有无数种打法和玩法,更可以嫁接起丰富的资源,进而产生一系列反应。购买车险,未来其实只是一个“副产品”。 据了解,在国外一些成熟保险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UBI车险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计费模式,一些主流保险公司正在推进。 例如,Progressive Insurance在2009年将驾驶员急刹车次数、夜间行车次数等数据计入到了保险计费的数据中。运用在车辆上安装的OBD盒子,根据车主的驾驶时间,以及车主们的急刹车、急转弯这类驾驶习惯,以30天为一个测试周期,为车主提供相应的折扣。 尚存三大困难或障碍 但UBI车险真正发展起来并非易事。7月16日,在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上,财险部副主任尹江鳌表示,UBI车险是基于多维定价模型的创新产品,包括基于人、车、路的多维度模型。近年来,有些财险公司已经积极进行探索,但当前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或者障碍。 具体而言,一是定价的经验数据还不充分。UBI车险是新生事物,如果定价基础数据不充分,定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可能受到影响,经验数据的积累还需要一定时间。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已经将车联网纳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三是设备配备还不到位。大部分机动车没有配备相应的UBI车险设备,虽然新出厂的车和一些高端的新能源车已经配备,但保有的一些旧车和一些新生产的价格较低的车还没有配备。四是财险公司的服务能力还有欠缺,承保和理赔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张启龙坦言,UBI车险真正落地尚需一定时间。“在众多可能影响驾驶风险的因子中,其实最容易被识别也是最容易监测的是里程因子,相信不久后会有真正的里程保险产品落地。” 在张启龙眼中,“UBI车险最终将在影响事故率或理赔率的风险事件进行主动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保险标的的风险防控意识和水平。我们应用市场上已经比较普遍的对外ADAS与对内DSM摄像头可以对司机的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主动识别,包括开车抽烟、打电话、聊天、疲劳、走神等,并与车队对司机的绩效管理深度结合,奖惩结合,让司机慢慢建立主动风控意识,进一步完善依靠技术设备的风控体系。” 今年上半年,车险保费收入4082亿元,同比增长2.92%,车险保费收入占财产险总收费收入56.56%,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推开,车险保费收入将进一步下滑,保险公司也将在车险之外,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监管部门整顿车险乱象力度升级。记者昨日获悉,多地银保监局近期陆续进驻当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对车险业务展开现场检查。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的车险市场手续费乱象有所反弹,违规支付手续费、垫付手续费、费用不入账、数据不真实等现象明显增多,扰乱了市场秩序,带来了风险隐患。 表面看问题是出在基层分公司,其实根子在于保险公司总公司不科学、“一刀切”的发展目标和考核导向。财险公司在经营车险的过程中,要规模胜于要利润的现实压力,就来自于“一刀切”的规模考核。 一家财险公司基层分公司人士说,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对基层公司的考核制度采取对标制。一是对标对手。假设A险企拟超越竞争对手B险企,成为全国市场“老五”,那么A险企就要求旗下分公司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也不能低于第五;二是对标行业。假设A险企某分公司所在地的保费平均增速是15%,那么A险企对该分公司的考核指标是增速不能低于15%,甚至还要高出一定百分比。 在这样的考核体制下,“只要业务做进来”自然就成为基层机构最重要的事情。只重保费数量、不顾保险质量,“以保费论英雄”的狭隘经营理念大行其道。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保险公司基层机构的乱象,一味指责和处理基层公司员工的做法并不明智,问题的关键在于总公司的经营理念与以此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用工报酬制度。保险公司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改革考核激励机制和用工报酬制度才是理性的选择。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保险公司调整优化车险考核指标。在近期下发的一份内部通知中,银保监会就提出,各财险公司应坚定树立新发展理念,及时调整优化对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提高合规指标和质量效益指标的考核权重,防止脱离市场实际,盲目追求保费增速和市场份额,从源头遏制基层机构的违法违规冲动和业绩考核压力。 对于车险乱象问题,银保监会将持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根据要求,在进一步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各银保监局应认真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畏难情绪,出实招求实效,加强辖区市场改革预期管理,遏制市场乱象反弹苗头,推动车险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具体包括:加强市场监测。完善非现场监管,加强对重点财务业务指标的监测,科学研判市场形势,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加大整治力度。针对违规支付手续费、销售人员垫付手续费、违规开展异地车险业务等突出乱象,要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运用好“停止使用车险条款费率”等监管措施,保持市场震慑力度;形成监管合力。及时向银保监会财险部反映有关情况,加强对地市县派出机构的政策指导,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形成规范车险市场秩序的合力。
独家|广东银保监进驻12家地市车险公司:整治乱象 21财经APP 宁远 北京报道 8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广东银保监局已于近日责令分局同时进驻广东人保财险、平安产险的12家地市公司,继续保持车险市场乱象整治高压态势。 2019年,广东银保监局持续整治市场乱象,车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推动广东车险市场实现规模效益“双第一”。 今年5月,广东银保监局连续开出3张百万级罚单,巩固车险市场乱象整治成效。其中,平安产险、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财险分别被罚款295万元、170万元、152万元。 7月9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时,我国车险市场的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相互交织、由来已久,单个或局部的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效实现车险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车险市场乱象出现反弹。7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车险市场秩序有关意见的通知》显示,根据非现场监管情况和市场反映,由于疫情、监管措施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今年以来车险综合成本率明显下降,但近期市场乱象出现反弹,违规支付手续费、垫付手续费、费用不入账、数据不真实等现象明显增多,扰乱了市场秩序,带来了风险隐患。 《通知》要求,各地银保监局要认真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畏难情绪,出实招求实效,加强辖区市场改革预期管理,遏制市场乱象反弹苗头,推动车险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7月27日,广东银保监局召开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工作会议指出,盯紧重点机构、重点地市,继续保持车险市场乱象整治高压态势。
事关几亿车主的车险综合改革(下称车改)方案刚出炉半月,又有了新进展。 银保监会近日向各地银保监局和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车险市场秩序有关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从垫付手续费、考核指标等多个维度,全面整顿市场。 近期,一家财险公司的车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七八月车险续费高峰期的到来,各财险公司暗流涌动,为抢业务突破自律约定,手续费乱象有抬头之势。 “近一段时间,销售人员垫付手续费、手续费不入账等违法违规问题出现明显反弹,特别是有些基层财险机构默许甚至纵容销售人员垫付手续费,承诺向销售人员垫付的手续费支付利息。”《通知》中明确指出。 针对这类情况,《通知》提出,将“三管齐下”集中打击手续费垫付行为。首先,财险公司要对垫付手续费情况开展自查自纠,摸清基层机构销售人员垫付手续费情况,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其次,监管部门要对垫付问题突出、默许甚至纵容销售人员垫付手续费的机构和人员严肃追责;最后,强化手续费真实性管理,严格防范手续费合规风险和财务风险。 车险是消费者接触最广的保险产品之一,涉及几亿车主的切身利益。然而,长期以来,车险市场中,高手续费、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突出。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些市场乱象不仅破坏了车险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影响险企经营效益,也是车改顺利推进的主要障碍。要实现车改的“降价、增保、提质”阶段性目标,就必须根除手续费乱象问题。 上述车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监管部门对手续费乱象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但是每逢年初、年中车险续费高峰期,通过销售人员垫付手续费等手段躲避监管的乱象就有所抬头。以北京地区为例,险企本应执行最高20%的手续费上限规定,但目前销售人员变相返还给车主的费用已达到40%,实际手续费支出可能更高。 他表示,手续费乱象是车改路上的最大绊脚石。通知将整顿细化到“垫付”问题上,有望彻底堵住各类虚列或套取手续费漏洞,遏制险企延迟入账、转移支付等调节行为,营造出适宜车改的市场环境。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分析,通过车改,会将车险预定附加费用率进一步下调,消费者实际签单保费将明显下降,因此,行业整体保费规模将出现阶段性下降。 业内人士表示,财险公司当前给分支机构下达的业务考核指标将明显不适合车改。如果按照当前指标考核,分支机构将有很大的经营压力,而这就是催生违规“冲规模”行为的最大动机之一。 为了让保险公司提前做好“降规模”准备,《通知》要求,财险公司及时调整优化对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提高合规指标和质量效益指标的考核权重,防止脱离市场实际盲目追求保费增速和市场份额。
“小公司还是很困难的。”一名小型财险公司高管近日对记者感叹道。 车险综合改革、酝酿财险公司分级监管……近期,财险监管改革动作不断。在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变下,中小险企的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车险综合改革作为近期财险业最重磅的改革动作,对于中小财险公司的车险经营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其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转变。从监管层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中小险企的经营困境也得到了监管的特别考虑,在车险综合改革方向中有一些针对中小险企的扶持政策。 同时,据记者了解,监管正在进行行业调研,酝酿针对不同的财险公司进行分级监管,这也被外界认为将有利于中小财险公司未来的发展。 中小财险公司迎挑战 中小险企是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根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87家财险公司。其中,2019年保费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中小公司占了75家。 而在成熟市场,中小险企同样是财险市场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美国有2509家财险公司,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公司,而一些公司所专注的领域非常细分及专业,例如专业产权保险公司就有58家。 不过,从目前我国市场的现状来看,部分中小财险公司的日子不太好过。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19年财险公司整体承保利润2.15亿元,但是去掉A股三大上市财险公司,其他中小财险公司总体呈现承保亏损的情况。而据媒体统计,在列入统计范围的63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2019年有21家险企出现亏损,合计亏损达28.71亿元,这其中大多数是中小财险公司。 “很多中小财险公司都扎堆挤在车险业务里,但是由于品牌、机构、渠道、成本控制等方面并没有优势,如果通过价格战来抢份额,高企的费用自然会拖累其承保利润。”一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而近日银保监会对车险综合改革征求意见,则又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对中小险企经营困境的担忧。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降价、增保、提质”则是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的几大关键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记者表示,短期内,费率市场化可能造成保费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改革后的预定附加费用率将从35%下降至25%,短期内也会造成赔付率上升、费用率压缩,承保盈利减少,甚至出现承保亏损。 “另外,从国际经验看,车险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费率市场化使得大公司在固定费用分摊、服务网络、品牌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集中度呈现进一步上升趋势。如德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使得不少中小公司退出车险经营或者进入车险的细分市场;日本车险市场则出现了大面积兼并收购,部分中小主体退出车险市场。中国的车险费率市场化也使得大公司在保费收入获取与盈利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中小主体面临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朱俊生分析称。 “随着改革的实施,预计市场主体会更加分化。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财险公司,经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这是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一个正常影响,也有利于倒逼中小公司转型升级。”银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尹江鳌在近日的“新时代车险的变革与创新”云对话中表示。 如何突围? 面对重重挑战,中小财险公司该如何突围? 在行业内看来,中小财险公司固然有自己的劣势,但也有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进行转型才是突围之道。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推进,很多行业强者恒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财险市场也是如此。中小财险公司在品牌、渠道、信息系统、成本管控等方面处于劣势,整体竞争力不强。但同时,中小公司也有机制活、决策快、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细分市场、创新领域赢得一席之地。”尹江鳌表示。 尹江鳌分析称,中小财险公司可以从三个“化”的角度去考虑创新发展:首先是专业化,改变目前粗放化、同质化的现状,打造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其次是精细化,要加强内控管理、优化成本控制、挤压理赔水分;最后是特色化,做好车险本身的保障和服务创新,同时积极开拓非车险市场,培育自身的优势。“优秀的企业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他说,“我国财险市场应该说发展的空间前景是广阔的,有很多空白领域要去开拓,老百姓的财险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也需要大量的中小公司去参与这个市场。” 朱俊生则建议,中小主体可借鉴国际经验,对业务重新定位,主动退出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车险市场,或者深入挖掘车险的细分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例如利用科技发展一些诸如UBI(机动车里程保险)等的新兴业务,或者服务特定的细分客户群体。 “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同时也在努力落实技术创新,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非车险业务也有各自的难点,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们现阶段最紧要的事情是保持资本金充足,并且优化内部管理,做到降本增效,才能为持续进行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投入提供基础。”上述小型财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 不过,尽管中小财险公司需要依靠自身发展来“安身立命”,但尹江鳌表示,对于中小险企的经营困难监管部门也一直非常重视,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例如此次车险综合改革中,在产品政策上,监管支持中小公司优先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网销、电销产品;定价政策上,支持中小公司执行更加灵活的一些自主定价系数的管理;费用政策上,支持中小公司执行更加宽松的优惠上限政策。 另外,据了解,银保监会酝酿针对不同类型财险公司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近期正就如何将财险公司分类,便于实行差异化监管(比如,按大/中/小公司、传统/互联网、中/外资、综合/单一险种)、差异化监管实践和经验、差异化监管具体措施的意见建议等问题进行行业调研和政策研究。 朱俊生对记者表示,财险公司分级监管对中小公司来说是利好。原本将大公司的监管标准无差别地适用于中小公司,使得中小公司由于规模小,难以分摊成本,带来了较大制约,而分级监管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使得监管体系更适合于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市场主体。 “我们收到了相关调研通知,目前公司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研究反馈的过程中。总体来说,我们是非常欢迎这种差异化监管的思路的,不过,如何形成业内普遍认可的分级标准将是这一体系在成型过程中的挑战,例如以怎样的规模指标来划分不同主体等。”上述小型财险公司高管表示。
【经济观察】车险再迎改革,消费者权益成为“牛鼻子” 近日,涉及千家万户出行安全的车险迎来新一轮改革。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改革主要目标,对保险公司列出“降价、增保、提质”等阶段性任务清单,并提出一揽子具体改革措施。 此次改革定位为综合性改革,涉及交强险改革,也涉及商车险改革;既涉及条款改革,也涉及费率改革;既涉及产品改革,也涉及服务改革。根据指导意见,改革后的预定附加费用率将从35%下降至25%,同时预定赔付率将大幅上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车险改革。 据了解,从2015年启动商用车费改试点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多轮车险改革。从前期的实践来看,车险险种日渐丰富、费率厘定日趋多样化,保障服务有所创新。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车险保障需要与车险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消费者对车险服务仍有诟病。 “目前都是一些小改革,真正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触及利益藩篱的改革、深水区的改革还没有开始。”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在车险市场加大监管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车险市场长期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市场表现来看,随着竞争的激烈,一些保险公司大打“价格战”,拼手续费,正常的市场秩序受到干扰,车险费率出现波动甚至反弹。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车险保费的增速也进一步下滑。2019年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仅为4.5%,行业乱象有抬头趋势,车险综合成本率仍一路看涨。而同时,行业整体赔付率却难以有效提升,车险经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受到质疑。 有专家将车险市场的上述窘境描述为“哈定悲剧”—— 在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中,每个博弈方都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公有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因为所有公司都想做大规模,但是在客户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推高成本来获客,这样不仅消费者得不到满意的服务,保险公司的利润也得不到保证。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追求多重目标以及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往往是车险改革面临的难题和反复的原因。基于我国车险的市场体系、竞争格局、价格弹性等特点,要实现各参与方在改革中都获益,难度不小。”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基于此,此次车险综合改革按照先后主次和轻重缓急的原则,将“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主要目标。 根据政策设计,保障责任优化、产品服务丰富、附加费用合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有序、经营效益提升等具体目标,都应当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总体目标。 上述负责人坦承,改革中可能出现保费规模下降、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中小财险公司可能面临经营困难等情况。但阵痛在所难免,市场机制下总得面对优胜劣汰。作为改革主体,保险公司只有抓住“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个“牛鼻子”,把发力点由保费规模、产品销售转移到车主身上,车险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 北梦原
“当前,推UBI等创新产品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或者障碍。”7月16日,在银保监会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财险部副主任尹江鳌指出。 车险是与消费者接触最广的保险产品之一。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也使车险改革登上了热搜。 其中,征求意见稿提出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包括支持行业制定新能源车险、驾乘人员意外险、机动车延长保修险示范条款,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制定包括代送检、道路救援、代驾服务、安全检测等车险增值服务险的示范条款。 尹江鳌介绍称,UBI产品是基于人、车、路多维度的定价模型,近年来有些财险公司已经利用车联网智能手机等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在车险定价过程中使用这些设备,做到了更加科学的精细化定价,是一个好事。 不过,尹江鳌表示,当前推UBI等创新产品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或者障碍,一是定价的经验数据不足,UBI是一个新生事物,定价基础数据不够,定价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经验数据的积累还需要一定时间;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国家已经把车联网纳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正积极推进,但需要一个过程;三是设备配备不到位,大部分机动车没有配备相应的UBI设备,也影响了推广进度;四是财险公司服务能力、承保和理赔能力欠缺。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在财产险改革领域中,银保监会共推进三项改革。一是推进车险综合改革。力争解决车险深层次矛盾问题,健全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车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深化农险改革。加强农险经营条件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的通知》,加快农险高质量发展;三是落实“放管服”改革。推动实施产品监管制度改革,推动实施分类监管、属地监管,进一步释放市场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2020年1-6月,财产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7217亿元,同比增长7.6%;承保利润同比增长21.7%,净利润同比下降5.8%。在服务能力方面,上半年,财产保险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273万亿元,同比增长26.5%;支持赔款3353.9亿元,同比增长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