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存款产品遭遇大变局。记者注意到,日前,继蚂蚁集团下架银行存款产品之后,又有京东金融、陆金所等多家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紧急撤下所有银行定期存款产品。 京东金融昨日对记者表示,当前,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关注,京东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停止新用户购买相关产品,并已对存量客户和业务进行稳妥有序地调整:相关产品将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已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未来,京东金融将密切关注相关监管政策和指导意见,认真落实。 同日,陆金所亦表示,为响应互联网存款行业相关监管精神,陆金所平台已停止上架新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已购买产品不受影响。陆金所将持续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并严格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 截至记者发稿前,百度旗下度小满、携程金融、腾讯理财通等也已清空所有互联网存款产品。 近年来,银行存款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遍地开花,大多为民营银行所发售,而且年化利率普遍较高。双方合作的具体方式为,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存钱,需要跳转至相应银行页面,在开通银行电子账户后,方可存钱。 但也由此引来争议。从表面看,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只是展示导流。但大部分合作银行都是区域性银行或民营银行,这也意味着,通过互联网平台,这些银行变相突破了经营区域限制。 从近期公开信息来看,监管层面对此已有定论。12月15日,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互联网存款突破了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部分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从全国吸收存款,从负债业务看已成为全国性银行。此类存款的流动性特点也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给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带来新课题。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近两年来,针对存款市场的监管动作不断升级。例如,此前市场上大热的智能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存款产品均被叫停。 截至目前,监管部门尚未正式出手规范互联网存款产品,上述互联网平台下架相关产品,均为主动所为。
受益行业高景气度影响,博汇纸业1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预计2020年业绩增长超5倍。同日,公司还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50亿元提升产品品质、促进增产降污,有望将好势头延续至2021年。 根据非公开发行预案,博汇纸业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4.01亿股,募集资金50亿元,用于绿色环保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数字化转型项目,高档包装纸板5号机、6号机生产线改造项目,以及化机浆配套废液综合利用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 高档包装纸板5号机、6号机生产线改造项目的达产,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公司在高档包装纸领域的竞争优势,在原有产能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质标准、增加产品品种,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落地,将赋能生产管理全过程,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的同时,节约劳动力成本和管理费用,为公司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绿色环保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化机浆配套废液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对固废、废水及废液的处理能力,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液排放以避免园区废水排放总量的限制、释放未被充分利用的化机浆设计产能,通过固废、废水和废液的综合利用为生产过程提供动力,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同日,博汇纸业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2亿元至8.49亿元,同比增加514.15%至534.38%。公司称,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产业政策影响,行业景气度回暖,公司产品销量和价格在2020年度稳步上升。公司年产50万吨高档牛皮箱板纸项目、年产50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及子公司江苏博汇二期年产75万吨高档包装纸板项目于2019年下半年投产,当年产品销量增长幅度同比超过30%。
记者昨日从相关渠道获悉,银保监会近日下发内部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人身险公司排查2021年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 从记者拿到的相关通知来看,此次风险排查的重点是四类业务和产品。 一是5年期以下产品。主要是从产品设计、销售策略、保单收益等角度,充分、合理预估和分析产品在较短年限内的退保情况。从而防范短期内集中退保可能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二是保单收益可能低于客户预期的产品。包括红利分配水平显著低于客户预期的分红险产品,结算利率显著低于客户预期的万能险产品,存在较大浮亏的投连险产品等。防范因保单收益不及客户预期可能引发的投诉纠纷风险。 三是期交产品。人身险公司应采取排查客户信息不真实保单、老年投保人保单、客户回访不成功保单、存在投诉纠纷的保单、失效保单、超过宽限期仍未缴费的保单等方法,筛查有风险的期交产品。 四是前期可能存在销售误导问题的产品。如销售过程中存在“存单变保单”、承诺收益、混淆缴费期与保险期、隐瞒真实缴费期等误导行为,易引发非正常给付和退保风险的产品。 针对重点渠道和网点,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排查要求。比如,在代理渠道应重点关注三类网点:存在“贷款客户被捆绑购买保险产品”的销售网点;可能存在销售误导的网点,摸清网点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向客户承诺收益、“存单变保单”、长险短做等误导行为;已终止代理合作关系的网点,尤其是既往业务量较大的绩优网点。 对于排查情况,银保监会要求各人身险公司首先应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其次要抓好客户服务工作。同时,要求各银保监局加大日常监管和责任追究力度,对风险防控工作不到位,或瞒报、漏报的公司从严采取监管措施;对处于业务调整期、投诉纠纷较多或发生非正常给付与退保事件的公司,应重点监督其风险排查和风险防控工作情况,发现应排查到风险但未排查到,或排查到风险但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应依法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责任。
1月11日晚,明泰铝业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公司2020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亿元-1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3亿元至1.83亿元,增幅15%至2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亿元至8.5亿元,增幅30%至38%。 对于2020年业绩预计实现增长,明泰铝业表示,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成效显著,新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锂电池软包铝箔、汽车用铝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利润率水平。下游需求旺盛,随着环保政策、限塑令的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绿色消费、交通运输等领域订单不断增长。本年度公司交通运输、绿色消费、医药等领域产品销量的增长确保了全年目标的顺利完成,铝板带箔销量约98万吨,增幅约14%;汽车铝材已经顺利进入蔚来、比亚迪等一线车企采购体系。此外,公司利润来源于加工费,营业收入中包含“铝锭价格和加工费”。随着公司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附加值稳步提升,剔除原材料后公司加工利润率水平在20%以上。 明泰铝业是集科研、加工、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铝加工企业,主要从事铝板带箔的生产和销售,是中国知名的民营铝板带箔加工生产企业。目前,公司产品涵盖1系、2系、3系、4系、5系、6系、7系、8系铝合金等8个规格系列,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印刷制版、交通运输、汽车制造、包装容器、建筑装饰、机械电器、电子通讯、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等各个行业。
因理财“踩雷”损失惨重的中来股份1月11日股价跌停(下跌20%),市值单日蒸发约18.5亿元。 中来股份称已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拟向基金管理人泓盛资产、前海正帆及基金托管人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以及差额补足义务人李萍萍、李祥提起诉讼或仲裁。追根溯源,上市公司做出该项投资之初就疑点重重,属于“先上车,后补票”。 种种疑团随之而起:谁私自主导了2亿元的理财决策?赎回过程中究竟有何阻力?系列操作幕后是否暗藏不为人知的利益链条?是否会影响原有控股权转让交易? 1月11日上午,深交所向中来股份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泓盛资产与前海正帆的关联;担保人李萍萍、李祥与泓盛资管、正帆资管的关系,为相关产品提供担保的原因及合规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等问题。 难赎的委托理财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中来股份先后分4笔进行了闲置自有资金委托理财,向泓盛资产、前海正帆旗下4只基金合计认购总额2亿元。 这些基金产品因重仓济民制药、奇信股份等股票,其净值2020年12月当月亏损1.587亿元,加之此前亏损,从而影响中来股份2020年度净利润-1.682亿元。 如此巨亏可谓罕见,更罕见的是,这个理财行为被隐藏了数月之久。2020年4月27日,公司才公告,公司未经内部董事会审议程序,也未通知保荐机构,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认购了私募基金合计2亿元,违反了相关规定。公司遂向上述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提出了私募基金赎回申请,拟全部赎回。4月30日,中来股份召开董事会会议,补充确认了委托理财事项。 但掏钱容易赎回难。公司多次与基金管理人沟通,对方以“公司赎回金额大,短期内集中抛售会导致市场波动,会造成公司和其他投资者的损失”为由,未执行赎回操作。直到今年1月4日,公司才知悉相关基金净值变动信息。 基于上述背景,交易所关注函要求公司结合四只基金产品截至2020年6月30日及投资期间其他节点知悉的净值情况,说明相关亏损或盈利是否触及临时信息披露义务,公司是否及时充分披露投资风险,相关定期报告的披露是否准确。另要求说明公司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赎回全部款项且未披露相关赎回不利进展的原因,公司董监高人员、保荐机构就督促公司及时赎回款项已采取的措施,是否履行勤勉尽责义务。 “单边、重仓、兜底、拒不执行赎回,因为平不出来或者不想平,五毒俱全了!”有私募公司人士如是感叹。 这个踩雷,还让国资后悔不已。2020年10月下旬,中来股份披露易主信息,国资背景的泰州姜堰道得基金拟入主,不知其是否在尽调中获悉这笔暗藏风险的投资? 违规的保底承诺 李萍萍、李祥的角色更加耐人寻味。据公告披露,自然人李萍萍、李祥于2020年1月7日向中来股份出具了《承诺函》,其二人对公司认购的腾龙1号基金、正帆1号基金、正帆2号基金合计1.5亿元做出承诺:保证公司能够收回本金并获得年化10%的投资收益,未来若有差额,差额部分由李萍萍、李祥以现金补足。 “这很令人费解。出面兜底的李萍萍、李祥,是借钱炒股的操盘人?还是幕后另有请托方?”私募人士表示,“资管新规打破了刚性兑付,签订此类担保协议显然是违规的。”据查,中来股份此前从未披露过该担保协议及产品收益承诺。 交易所关注函则要求公司核实李萍萍、李祥与泓盛资产、前海正帆的关系,为相关产品提供担保的原因及合规性,公司接受担保时就其履约能力所采取的核查措施及结论;同时结合目前掌握情况说明其履行差额补足义务的可行性,如与前期判断存在重大差异需说明原因。另要求说明公司未及时披露上述承诺函内容的原因,是否符合信息披露完整性等相关规定。 泓盛资产、前海正帆的关系也颇为可疑。两家公司的住所均为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且4只基金产品持仓重合度较高,关注函据此要求核实并说明两家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相关基金产品的实际募资规模及其他投资方,上市公司及相关方与基金管理公司相关方的关联等。 工商信息显示,李萍萍系北京金证互通资本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持有深圳市中科杰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4%股权,持有深圳金证智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39%股权。李祥持有深圳市融泰汇通投资有限公司49%股权,曾是深圳市中科杰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东。 蹊跷的多股闪崩 中来股份购买私募产品“踩雷”,私募产品又“踩雷”了相关投资标的,如今投资者又“踩雷”中来股份。引燃“连环雷”的引线又在哪里? 从股价走势来看,2020年12月16日,济民制药、奇信股份、荣科科技同日发生闪崩,腾龙4号和正帆1号均持有上述标的。而从基本面看,几家公司并未出现明显的利空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闪崩发生当日,前海正帆旗下私募产品的另一投资标的法狮龙也同时发生闪崩。“由此分析,不止是中来股份投资的私募产品出了问题,应是前海正帆整个公司产品发生了问题,导致旗下产品投资标的集体崩盘。”有私募人士对此称。 那么,仅仅是前海正帆么?据披露,泓盛资产与前海正帆住所均相同,且旗下4只基金产品持仓重合度非常高,有理由猜测两家投资公司背后或为同一操盘手。 不仅如此,济民制药2020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末,前海正帆另一私募产品正帆敏行4号也持有347.79万股股份。其他相关个股奇信股份、荣科科技截至2020年9月末也有多只私募产品进驻其十大流通股东序列,这其中是否有泓盛资产和前海正帆的“暗筹”或“盟友”? 进一步追问,倘若泓盛资产、前海正帆为同一幕后方控制,其投资相关个股是否存在超比例持股的行为?是否存在操纵股价“坐庄”的嫌疑? “至少从明面上看,是前海正帆旗下产品的投资标的发生了闪崩,按照过往案例,应是公司突发某些状况导致其不计成本卖出股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是否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还有待监管部门查实。”上述私募人士称。
沉寂2年后,LED产业迎来复苏。“我们发布了通知,今年春节不停产,下游几个细分市场都很不错。”LED芯片厂家华灿光电相关人士日前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同样宣布春节不停产的还有LED大厂晶元光电,该公司总经理称,这是过去12年来首次。 据悉,除了高端照明和高端背光市场的需求增长,MiniLED市场的启动,也给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晶元光电董事长李秉杰日前预测,2020年整体MiniLED出货量不到100万台,今年有望快速成长,总规模达到1000万台。 “目前市场对MiniLED的需求强劲,我们的相关产线已经满产,今年一季度应该有较好的营收贡献,如果下游应用能进一步增加,预计二三季度可迎来出货高峰。”国内一家LED厂商相关负责人认为,产业的爆发可能还需要时间,但稳步爬坡已无悬念。 终端实现批量出货 MiniLED又称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是指采用数十微米级的LED晶体构成的显示屏,是LCD(液晶面板)升级的重要方案,采用MiniLED背光的LCD可以大幅提升现有的液晶画面效果。同时,与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技术相比,MiniLED成本更低。由于兼顾了LCD和OLED的优点,可以提供更深或更暗的黑色、更高的亮度、更丰富的色彩,以及更大的对比度,MiniLED被视为显示产业的发展方向。 如今,在各大终端巨头的推动下,MiniLED产品商业化正快速落地。 1月7日,在CES2021(美国消费电子展)开幕前的线上预览中,三星电子发布了QLED电视新品NeoQLED,8K和4K两款旗舰机型都应用了MiniLED背光和精准控光技术。据介绍,三星设计的量子MiniLED只有传统LED尺寸的四十分之一,量子矩阵技术能对LED进行超精细和精确的控制。NeoQLED的亮度增加到12bit和4096阶,这使黑暗区域更暗、明亮区域更亮,从而达到HDR的体验。 作为全球彩电业龙头,三星对MiniLED市场志在必得。据公开信息,三星斥资400亿韩元在越南建立50余条MiniLED产线,并宣布今年目标销售量为200万台。 国内行业龙头TCL也不甘落后。公司1月7日确认,将在CES2021期间推出全新的MiniLED显示技术,并应用于新的消费级电子产品。 在三星和TCL之前,已有多个终端品牌制造商推出了搭载MiniLED面板的新产品。2020年7月,全球首款MiniLED屏笔记本微星Creator17发布;同年9月,小米发布82寸MiniLED电视,使用15360个MiniLED灯珠发光;LG也发布了旗下首款MiniLED显示屏电视,号称使用30000多颗LED芯片。 业界也在等待苹果的重磅发布。苹果产品分析师郭明錤日前称,苹果将从今年起将设备过渡到MiniLED技术。郭明錤认为,苹果将在今年发布新款iPadPro机型和重新设计的MacBookPro,在2022年推出新款MacBookAir,或全部采用MiniLED显示屏和AppleSilicon芯片。 供应链方面的消息更加积极。LED芯片企业晶电近期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今年旗下生产线中超过80%的产能将用于生产MiniLED芯片,主要是为了配套苹果的MiniLED产品订单。 “MiniLED既可以作为LCD背光源应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及笔记本等产品,也可以用于MiniRGB显示屏,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华灿光电Mini&MicroLED产品线总监高本良表示,Mini背光产品的落地及MiniRGB产品大规模量产,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各大企业摩拳擦掌 在LED产业,中国企业是中坚力量。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全球70%以上LED应用产品是在中国生产,一批上市公司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做好了MiniLED产业爆发的储备。 三星电子此次发布的电视新品NeoQLED,其MiniLED芯片就由三安光电独家提供。2020年7月,三安光电称,公司MiniLED芯片已批量供货三星,其他客户有的在验证,有的已少量供货。2018年2月,三安光电就与三星电子签署了《预付款协议》,三星电子向三安光电支付了1683万美元预付款,以换取三安光电一定数量的用于显示产品的LED芯片。 产能方面,三安光电透露,公司现有产能及泉州三安半导体都有MiniLED产能,湖北三安投资的全球首条Mini/MicroLED外延与芯片生产线仍在建设中。湖北三安光电Mini/MicroLED芯片项目投资总额120亿元,预计今年全面建成。 华灿光电是LED芯片领域的另一家实力竞争者。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华灿光电从2016年开始研发MiniLED芯片,在2017年推出第一代产品,并在2019年和2020年实现较大规模生产和出货。另据介绍,华灿光电的MiniLED产品获得国际主流终端显示客户的认可,2020年,公司助力群创光电全球首发可卷曲MiniLED显示屏,并为其他国际大厂创新及量产产品提供MiniLED芯片解决方案。 兆驰股份1月5日在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透露,公司的MiniLED用于背光和直显的封装产品目前均已量产,并与知名品牌厂商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推广MiniLED相关产品。兆驰股份还透露,兆驰半导体的LED芯片销售进展良好,目前是满产满销的状态,部分在手订单因为产能原因还需延期供货,产品价格近期根据市场情况也有上调。 2020年12月,创维数字旗下的创维液晶正式发布MiniLED产品并启动量产,会在今年1月正式向国际电视大厂批量供货。 面对着良好的前景,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一行业。今年1月6日,晶台股份投资51亿元建设的“晶台半导体显示项目”签约落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该项目拟投资建设3500条Mini/MicroLED产品生产线;2020年12月,利亚德披露拟募资约15.18亿元强化LED显示布局;当年11月,乾照光电宣布拟募资15亿元,用于Mini/MicroLED、高光效LED芯片研发及制造项目;当年10月,精测电子披露拟募资近15亿元,投向MicroLED显示全制程检测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Mini/MicroLED等领域新增投资近430亿元,较2019年大幅增长。 尽管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有业内人士提醒需冷静看待。晶科电子副总裁曾照明在2020高工LED年会上表示,MiniLED背光要实现大规模应用目前还存在成本偏高、工艺和设备挑战等问题,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几日,风靡一时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相继下架,被市场视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乱象的进一步整顿。 近两年来,多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存款产品,加大揽存力度,拓宽获客渠道,但相应的风险也已引起监管部门警惕。 在11月、12月两次公开演讲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曾点名互联网存款风险。11月7日,孙天琦披露,加总目前11家头部平台上展示的银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银行50多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单户存款金额大都在50万元(含)以下。“有的中小银行今年4月才开通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收存款200多亿元,占其各项存款的比例快速攀升至25%。某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总额甚至占到其各项存款的70%。” 对于此轮平台下架相关存款产品,记者了解到,多为互联网平台的“主动”行为,平台尚未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或监管通知。 与此同时,各方都在关注,产品下架后,对银行、投资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又有哪些影响? 产品全下架 截至记者发稿,支付宝、腾讯理财通、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陆金所、滴滴金融、携程金融AP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均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 互联网存款产品的发行模式其实并不复杂,银行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存款产品,产品和服务由银行提供,平台提供存款产品的信息展示和购买接口(债权债务关系为存款人与银行)。 通过平台销售的存款产品,全部为个人定期存款,以3年、5年期为主,3年期利率最高为4.125%,5年期最高为4.875%,均已接近或达到全国自律定价机制上限。近半数产品的起存金额仅50元,且都可以提前随时支取。 从平台上展示的银行类型来看,多为中小银行,例如,北京中关村银行、振兴银行、华通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营口沿海银行等。 日前,蚂蚁集团表示,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主动下架平台上所有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持有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 此后,京东、百度等多家互联网平台相继下架了所有互联网存款产品。京东金融表示,当前,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关注,京东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停止新用户购买相关产品,并已对存量客户和业务进行稳妥有序地调整:相关产品将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已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未来,京东金融将密切关注相关监管政策和指导意见,认真落实。 度小满方面则称,会严格遵守相关政策规定及监管要求,拥抱监管,坚持合规经营。对于互联网存款业务,目前已下架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产品下架后将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已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未来,会根据监管政策的要求,不断完善相关业务。 突破地域限制、扰乱存款利率市场机制、推高负债成本、资产端风险增加等诸多风险,成为此轮互联网存款整治的根本原因。 比如,大部分互联网平台将各家银行的存款产品以利率高低进行集中展示,利率高的排名靠前,从而导致流量的差异,加剧了银行间竞价吸收存款的行为。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竞价模式推高了很多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导致中小银行被迫发展高风险业务,除了流动性风险外,信用风险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加大。 此外,这一业务也突破了网点的地域限制,一些中小银行实现了跨区经营。孙天琦在上述演讲中罗列了互联网平台存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一些高风险银行用貌似稳定的不稳定资金来源维持其高风险资产运营,进一步加剧了自身风险。同时,平台存款的跨地域属性增加了风险的外溢性,加大了处置难度;此外,一些中小银行以高利率在互联网平台揽储,并向平台支付“导流费”,进一步推升其负债端资金成本,这将刺激银行寻求高收益资产,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长期看,对互联网平台存款依赖度较高的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将面临考验等等。 中小银行负债端生变 事实上,部分中小银行发展互联网平台存款产品的确弥补了存款不足的问题。从数据来看,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后,一些中小银行存款规模极速上升,上述部分中小银行就存在存款规模飙升的情况。 记者查阅数据发现,华通银行2019年末客户存款规模约为70.77亿元,而2018年末其客户存款规模仅为约14.36亿元;华瑞银行2019年末的个人定期储蓄存款余额约为60.61亿元,2018年仅为8831.3万元。 但存款规模增多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孙天琦指出,中小银行高息吸收存款必然追求高收益资产,匹配高风险项目,导致资产端风险增加。 “因为成本太高,只是少数的、客户基础相对较弱、网点较少的、想快速发展的冲动的银行才会用这种方法去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从长远看,对互联网存款过度依赖不利于银行发展,短期通过这一方法迅速扩张规模,但会导致推高资金成本、资产端偏好高风险,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此外,互联网平台存款利率敏感性高、客户黏性低,存款稳定性远低于线下网点。 “客户所认的是平台,不是银行,这意味着如果在该平台上,其他银行的收益更高,存款就可能会转到别的银行去。因此,这类存款并没有储蓄存款作为核心存款的稳定性意义。”曾刚称,短期靠互联网存款扩张的规模,实际上积累了很多流动性风险,如果在互联网端出现大规模存款搬家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长期稳定性。 资产端投不出去是个大问题 目前来看,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对于已办理相关业务的普通用户影响不大,依旧可按照正常流程操作。但对于没有办理过相关业务的用户则无法再使用这类业务。 从合作模式来看,一些中小银行以高利率在互联网平台揽储,并向平台支付“导流费”,一般银行根据平台日均存款余额的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三向平台支付手续费,按月或按季进行结算。 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后,对于相关的中小银行、互联网平台又会有哪些影响? 综合来看,虽然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存款产品,便利了消费者享受存款服务,但互联网存款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类产品给银行带来的客户黏性并不高,虽然短期内,监管的强化会限制这些银行发展,但从长远看,有利于银行的稳健可持续经营。 王一峰认为,互联网存款产品作为第三方平台的产品体系存在,下架后,第三方平台没有了相对期限偏长的产品,对产品货架的丰富度会有一些影响。但客户黏性并未消失,第三方平台未必会受到太多冲击;对于个体银行来讲,市场认可度低、客群体系薄弱的银行确实会受到较大影响,发展速度放缓,但却能降低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有助于控制负债成本,稳定资金,减轻流动性风险。 曾刚建议,这类中小银行应端正发展理念,在现有金融框架下探索长期、可持续增长路径,既要调低规模偏好,也要夯实客户基础,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提高客户综合收益,提高客户黏性。 “目前一些银行高息揽储,但资产端能不能用出去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资产端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好回报,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实际上,大多数中小银行是钱多的投不出去,已经有银行开始主动压缩中长期存款规模了。”曾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