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物流企业的国内国际物流数据,我们的中国物通网,覆盖了的80%,现阶段看,中国到巴基斯坦物流还是比较繁荣的,达到了整个国际板块的40%。”北京物通时空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亚辉对表示。 吕亚辉介绍说:“中国物通网是北京物通时空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旗下的物流行业网站,是国内唯一的互联网、手机网、下载软件、配货手机、配货平板电脑、GPS/BD双模智能配货行车记录一体机、GPS在线监控平台七网同步传播的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已经注册160多万家各类发货企业,30多万家运输车辆企业以及70多万家各类物流企业。” 北京物通时空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亚辉 于鹤章摄 吕亚辉进一步介绍说:“我国物流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运输车辆有40%处于空载状态,物流成本占到GDP的18%,物流效率几乎比发达国家低一半。而我们网站每天实时更新100多万条货源、车辆、线路等信息,日均浏览量过百万,形成了物流行业立体式的信息流,从而可以全面解决‘物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于企业的运营目标,吕亚辉谈到:“我们要提升信息化程度,创建中国最大的公共物流信息车联网智能配货平台。”他表示:“中国物通网物流信息平台正在实施与车联网平台的全面融合,这样发货企业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运输车辆位置与货物实时动态位置、线路优化、路线分析、服务跟踪;运输车辆可以随时查找离自己最近的发货企业的货运信息一键智能精准匹配货源。这样可全面提升中国物流运输行业的运行效率,减少运输车辆的空载率,增加运营利润,减缓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 物通网大数据整合各干线物流运输 北京物通时空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谈到疫情对物流运输行业的影响,吕亚辉表示:“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从我们的平台上看,很多港口码头数据都处于停滞状态了。同时,据我了解,疫情期间有些线下仓储的客户,已经把货物发到了北京,但北京仓储没办法及时给各个经销商进行分销,从而导致货物的积压。另外,有些货物本身价值并不是很高,甚至还不够支付储藏费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吕亚辉对介绍说:“在这期间我们公司正在努力拓展数据的递推,加强国际仓储配送流转,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物通北斗/GPS车联网智能管控平台 北京物通时空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关于巴基斯坦物流,吕亚辉表示:“从我们的数据平台上看,对巴基斯坦的物流还是比较繁荣的,达到了整个国际板块的40%。但是对于我们企业进入巴基斯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主要是在于政策的解读、报关流程还不是很清楚,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也还不熟悉,希望能够多介绍宣传相关的信息。”
阿里拍卖上一记落槌,潜在的股份拍卖预期,或将“京东系”扶上新宁物流大股东之位。 新宁物流日前披露,公司获悉广州市中院在“阿里拍卖·司法”发布了股权拍卖公告。此次公开拍卖的对象,正是控股股东苏州锦融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卓分别持有的4635.75万股及67.99万股公司股份。 被摆上台面的,是公司大股东因高比例质押而陷入的资金危局;而藏在“拍卖桌”下的,则是新宁物流暗中涌动的易主预期。公告坦言,此次司法拍卖可能会对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影响。目前,新宁物流二股东京东振越,在持股比例上与苏州锦融仅差毫厘。大股东的“掉棒”,无疑为“京东系”创造了“接棒”的机会。 对于京东掌门人刘强东而言,在A股物流产业布局上再下一城,或许无需费上“一兵一卒”。 “京东系”或被动上位 通过阿里拍卖平台,记者查询到了上述待拍卖股份的“宝贝详情”。上述股份共分5批,于8月3日至8月10日“开售”。以苏州锦融其中一笔1315万股的待拍股份为例,起拍价为6724.76万元,折合每股单价约5.11元,较新宁物流最新股价(7.12元)打了七折左右,可谓颇具“性价比”。 目前,此次拍卖总计吸引逾17000次围观,约900人设置了提醒。当然,“围观者”看的是热闹,“当局者”讲究的是门道——对于刘强东而言,这或是关乎其A股物流产业布局的重要一子。 由新宁物流今年一季度的股东榜可见,公司大股东苏州锦融持股比例为10.38%,刘强东旗下的京东振越则以0.38%之差(持股比例10%)“屈居”二股东。 鉴于苏州锦融此次被司法拍卖的股份为其全部上市公司持股,即占总股本的10.38%。这意味着,若上述股份全部顺利拍出,新宁物流或面临易主。 此外,被分为4批“上架”的苏州锦融全部4635.7万股持股,每次被拍卖股份均在总股本的3%以下。也就是说,但凡这4次拍卖中有1次的买家不是同一位,新买家的持股比例就不可能超过目前的二股东京东振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京东振越上位的几率。 “京东系”入局始末 “京东系”与新宁物流的缘分始于去年。 2019年5月,新宁物流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南通锦融、股东曾卓将其所持上市公司10%股权,转让给刘强东控股企业京东振越,转让价为12.63元/股。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振越是西安京东信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孙公司。后者的股东为刘强东、李娅云、张雱,分别持有45%、30%和25%的股权,刘强东为实控人。 彼时,京东振越表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且未来12个月内无继续增持的计划。此外,新宁物流还与京东物流旗下的京邦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构建新型物流科技企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消息一出,新宁物流股票迎来一字涨停。对比停牌前最后1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京东振越相当于以当时市价八五折获得了新宁物流的2977.91万股股份,合计掏出3.76亿元。 不过,此后新宁物流的股价走势便掉头向下,公司目前股价已较去年5月高位时跌去三成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股权投资协议公告中还专门设置了1项条款:为维护上市公司稳定性,苏州锦融大股东王雅军拟与曾卓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以此保持王雅军的公司实控人地位不变。不曾料到,如今苏州锦融的持股却已几乎全部被质押或司法冻结。 与股权转让同期公布的,还有新宁物流与京东物流旗下公司京邦达的合作。根据公告,双方的合作具体包括共同搭建标准接口的物流车联网基础平台,再以平台方式,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的物流业务提供综合管理服务。此外,双方拟在智能仓储方面的供应链一体化(VMI)、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行业领域寻找合作点。 而彼时刘强东入股新宁物流之举,也被视为“京东系”在物流板块与国内A股公司的正面“交锋”。至此,“阿里系”“顺丰系”“京东系”三大物流巨头齐聚A股,三足鼎立格局显现。 大股东陷股权质押危局 视线回到新宁物流,自去年12月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被司法冻结的公告便层出不穷。 最新公告显示,苏州锦融、南通锦融、程功信息和实控人王雅军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卓合计持有公司股份9396.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04%;其中合计质押股份达99.86%,全部持股已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另外,此次即将被司法拍卖的4703.74万股,也已超过上述股东总持股的一半。 上市公司大股东缘何陷入如此窘境?股权质押或是点燃危局的引线。 据披露,苏州锦融曾将所持3884.96万股股份质押给东吴证券,并分别于今年2月至3月到期,涉及债务金额(本金)1.46亿元。同时,股东曾卓向东方证券和久富投资分别质押的3630万股和55万股均陆续到期。 从所涉诉讼来看,上述股东之间还存在着连保责任。根据北京仲裁委员会确认的调解结果,王雅军、苏州锦融对曾卓确认的所负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由于曾卓未按期偿还付款义务,久富投资向法院申请执行。今年4月,广州市中院将王雅军、苏州锦融及南通锦融持有的5698.72万股股份全部司法冻结。 透过“喧嚣”的拍卖事项,岌岌可危的大股东和虎视眈眈的二股东,共同构成了新宁物流“变局”前夜。
阿里拍卖上一记落槌,潜在的股份拍卖预期,或将“京东系”扶上新宁物流大股东之位。 新宁物流日前披露,公司获悉广州市中院在“阿里拍卖·司法”发布了股权拍卖公告。此次公开拍卖的对象,正是控股股东苏州锦融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卓分别持有的4635.75万股及67.99万股公司股份。 被摆上台面的,是公司大股东因高比例质押而陷入的资金危局;而藏在“拍卖桌”下的,则是新宁物流暗中涌动的易主预期。公告坦言,此次司法拍卖可能会对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影响。目前,新宁物流二股东京东振越,在持股比例上与苏州锦融仅差毫厘。大股东的“掉棒”,无疑为“京东系”创造了“接棒”的机会。 对于京东掌门人刘强东而言,在A股物流产业布局上再下一城,或许无需费上“一兵一卒”。 “京东系”或被动上位 通过阿里拍卖平台,记者查询到了上述待拍卖股份的“宝贝详情”。上述股份共分5批,于8月3日至8月10日“开售”。以苏州锦融其中一笔1315万股的待拍股份为例,起拍价为6724.76万元,折合每股单价约5.11元,较新宁物流最新股价(7.12元)打了七折左右,可谓颇具“性价比”。 目前,此次拍卖总计吸引逾17000次围观,约900人设置了提醒。当然,“围观者”看的是热闹,“当局者”讲究的是门道——对于刘强东而言,这或是关乎其A股物流产业布局的重要一子。 由新宁物流今年一季度的股东榜可见,公司大股东苏州锦融持股比例为10.38%,刘强东旗下的京东振越则以0.38%之差(持股比例10%)“屈居”二股东。 鉴于苏州锦融此次被司法拍卖的股份为其全部上市公司持股,即占总股本的10.38%。这意味着,若上述股份全部顺利拍出,新宁物流或面临易主。 此外,被分为4批“上架”的苏州锦融全部4635.7万股持股,每次被拍卖股份均在总股本的3%以下。也就是说,但凡这4次拍卖中有1次的买家不是同一位,新买家的持股比例就不可能超过目前的二股东京东振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京东振越上位的几率。 “京东系”入局始末 “京东系”与新宁物流的缘分始于去年。 2019年5月,新宁物流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南通锦融、股东曾卓将其所持上市公司10%股权,转让给刘强东控股企业京东振越,转让价为12.63元/股。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振越是西安京东信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孙公司。后者的股东为刘强东、李娅云、张雱,分别持有45%、30%和25%的股权,刘强东为实控人。 彼时,京东振越表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且未来12个月内无继续增持的计划。此外,新宁物流还与京东物流旗下的京邦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构建新型物流科技企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消息一出,新宁物流股票迎来一字涨停。对比停牌前最后1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京东振越相当于以当时市价八五折获得了新宁物流的2977.91万股股份,合计掏出3.76亿元。 不过,此后新宁物流的股价走势便掉头向下,公司目前股价已较去年5月高位时跌去三成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股权投资协议公告中还专门设置了1项条款:为维护上市公司稳定性,苏州锦融大股东王雅军拟与曾卓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以此保持王雅军的公司实控人地位不变。不曾料到,如今苏州锦融的持股却已几乎全部被质押或司法冻结。 与股权转让同期公布的,还有新宁物流与京东物流旗下公司京邦达的合作。根据公告,双方的合作具体包括共同搭建标准接口的物流车联网基础平台,再以平台方式,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的物流业务提供综合管理服务。此外,双方拟在智能仓储方面的供应链一体化(VMI)、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行业领域寻找合作点。 而彼时刘强东入股新宁物流之举,也被视为“京东系”在物流板块与国内A股公司的正面“交锋”。至此,“阿里系”“顺丰系”“京东系”三大物流巨头齐聚A股,三足鼎立格局显现。 大股东陷股权质押危局 视线回到新宁物流,自去年12月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被司法冻结的公告便层出不穷。 最新公告显示,苏州锦融、南通锦融、程功信息和实控人王雅军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卓合计持有公司股份9396.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04%;其中合计质押股份达99.86%,全部持股已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另外,此次即将被司法拍卖的4703.74万股,也已超过上述股东总持股的一半。 上市公司大股东缘何陷入如此窘境?股权质押或是点燃危局的引线。 据披露,苏州锦融曾将所持3884.96万股股份质押给东吴证券,并分别于今年2月至3月到期,涉及债务金额1.46亿元。同时,股东曾卓向东方证券和久富投资分别质押的3630万股和55万股均陆续到期。 从所涉诉讼来看,上述股东之间还存在着连保责任。根据北京仲裁委员会确认的调解结果,王雅军、苏州锦融对曾卓确认的所负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由于曾卓未按期偿还付款义务,久富投资向法院申请执行。今年4月,广州市中院将王雅军、苏州锦融及南通锦融持有的5698.72万股股份全部司法冻结。 透过“喧嚣”的拍卖事项,岌岌可危的大股东和虎视眈眈的二股东,共同构成了新宁物流“变局”前夜。
近期,中概股掀起回归潮,搅动港股打新风云,行业大白马股价连创新高。背后是黑天鹅满天飞、全球政经环境波诡云谲的背景下,市场对于确定性的痴迷。 电商作为拉动国内零售消费的主力,在疫情前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从以下两张图可以看到,零售电商在短暂的“暂停键”之后,快速回血,而且渗透加速。行业的高景气在公司业绩上逐步得以兑现,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的市值也在持续站上新台阶。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反观近日落幕的“618”电商大促,一早便硝烟弥漫,促销力度再次升级,抖快等短视频平台入局,“三国杀”演变成大混战,战况空前。 而作为电商界的年中大促,同时也是疫后最大规模的购物节,意义也远胜往日。尤其对京东来说,可谓是“三喜临门”,店庆、电商大促以及回港二次上市都在这一天,也唤醒了市场超高的打新热情。 凭借在认购人数、募资规模及冻资额三方面的领先优势,京东一举拿下了今年港股的“三料新股王”称号。对投资者而言,大家对长期持有京东仍有些分歧。所以大家非常关心此次京东“618”的表现,这有助于消除市场偏见。 一、“618”战绩如何? 据星图数据显示,18天的大促期,全网GMV达到4573亿元,同比增速达43.78%,且火爆程度明显高于去年“双十一”,多家平台均表现靓丽。其中,京东订单金额达到2692亿元,同比增速达33.6%,较去年26.6%明显提速,创下历史新高。 从品类来看,家用电器、手机通讯、美妆个护类是三大主力。其中,美妆个护类,天猫占比高于京东与拼多多;但大家电、厨房电器、生活电器品类销售额中,京东占比则高于天猫和苏宁,牢牢把握着家电类的优势。此外,全网成交过亿元共283个品牌,同比增长28.1%。京东就占到了187个,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笔者认为,此次“618”是疫后需求回暖、客流向线上加速转移及平台促销力度提升等因素集中导致的结果。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伴随抖快入局,此次电商大战,展现出物流跟随市场进一步下沉、场景直播化的明显趋势。 物流方面,跟随市场进一步下沉,末端物流成主攻环节。 其中,阿里菜鸟通过供应链“预售极速达”在天猫618期间将预售包裹下沉到配送站点和财年驿站,批量包裹实现一小时送达,超过一半半天达,80%以上当日达,截至18日中午12时,天猫618购物季的包裹有七成已经送达。 京东近两年推出的下沉抓手“京喜”,此次首度入局“618”。公开数据显示,期间日均单量超过700万单,618当日突破1000万单,移动端DAU环比增长超两倍,产业带订单量增长211%,34个中小品牌销售过亿,成其增量场。 京东物流则进一步升级“前置仓”模式,将超过10亿件商品提前部署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730个仓库,22个城市实现“分钟级”配送,90%行政区县仓配订单实现24小时达。据京东物流公布数据显示,六线城市配送单量增幅是一线城市的1.5倍,仓配一体订单当日达和次日达占比超91%,全国24小时达覆盖区县占比超过90%,智能仓处理单量同比增长106%。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开放战略得到深入推进,其中个人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11%,大件开放业务单量同比增长230%,开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0%。 流量方面,直播成引流主场景。 各电商平台与抖、快等短视频平台建立“带货联盟”,明星、网红、公司高管等不同角色人员直播带货,加速电商渗透与“破圈”。有人认为,这些短视频等直播平台将与电商构成竞争甚至会威胁到其地位。目前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其更多的意义在于为电商导流。 战局升级,市场对京东的战绩也已达成高度共识。在行业白马股价连创新高之际,京东的股价同样持续站上新台阶,目前总市值已突破900亿美元,直奔千亿美元大关。京东能否站上千亿美元?下一个增长点又在哪? 二、价值回归之后,“第二曲线”在哪? “市场短期看是投票器,长期看是称重机。”通过复盘京东上市以来的“两次腾飞”,分别发生在2017年至2018年1月以及2019年至今。不难发现,对京东而言,这两段期间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重大变革带来的经营质变。京东通过在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技术、渠道、市场、供应链等多个方面,推动变革与升级,实现了扎实的业绩改善。 (来源:WIND资讯) 2018年,“内忧外患”交叠,京东股价重挫,但在2018年11月底触底后,走出一条漂亮的“深V”曲线,背后是京东2019年深度调整后的价值回归。 至于具体表现,此前我们分析过,主要体现在用户规模、营收及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及自有现金流的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一号人物”刘强东在2019年也已逐步放权前端业务,退居幕后布局战略、文化、组织、机制、人才。 今年疫情,无疑又给京东的发展添了一把火。而在东哥退隐后,Q1超预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回应了市场一直存在的偏见。 如果说电商零售是京东的“第一增长曲线”,那未来的“第二曲线”在哪? 今年5月,刘强东发布全员信,宣布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转移成为一家技术驱动供应链服务公司,并将供应链的优势服务发挥放大并将供应链的优势发挥放大,并应用于产业场景中,和合作伙伴一起降低行业成本,提升社会效率”,给出了明确答案。 可以预见,随着电商成为消费必需手段,配套的物流仓储、资金结算支付等供应链体系也将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极具商业想象力。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如今的京东又有多大的空间及机会? 三、京东的胜算与机会 尽管玩法、渠道、场景及市场等都在变,但电商的竞争本质不变,一直围绕在“多”、“快”、“好”、“省”四个方面。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好”与“快”,这两大标签也早已占领用户心智,背后则是其自营体系下对于品质的把控及物流仓储能力的长期构建,可以说这与供应链、技术能力共同搭建起的“底层基建”,造就了京东的护城河,也支撑起了商流的高效运转。 1)京东的“底层基建” 我们知道,与阿里走“综合平台”路线不同,京东是以自营3C产品起家,之后又自建物流仓储体系,模式明显更重。虽然在规模上注定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但却有极高的壁垒: 一方面,物流仓储一体化一直是京东有别于其他电商独有的能力,既能保障配送效率,这点在一季度疫情期间有明显体现,又能在规模效应下实现成本领先优势,这点完全可参考亚马逊的发展路径,这也是为何京东能不断定义快递行业标准的原因所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拥有的物流网络覆盖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及众包等六大细分领域,合作供应商超过2.4万家,全国自有仓库超过730个,仓储面积约1700万平米,配送月仓储人员超过17万人。 另一方面,自营体系下形成的供应链能力,除规模效应之外,通过与供应链深度绑定,既能让用户感知更好的服务体验,也有助于深挖链条价值,创造新的增长点。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京东的消费者净推荐值达21.8%,居全国首位。 此外,技术能力也一直是京东的战略重点。既有助于提升内部经营效率,同时对外输出实现商业化。而在供应链及物流仓配一体化能力基础上,京东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来实现智能化迭代。目前,京东物流已投入运营的25座“亚洲一号”是目前亚洲最大规模智能仓群,70个不同层级的机器人仓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机器人仓群。 京东近几年的费率变化也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2016年以来,除研发费率总体维持上升态势外,其余包括履约费率、市场推广费率、管理费率总体趋于下滑。今年Q1,受疫情影响,履约成本有所抬头,但还是稳定在7%左右。可见京东在规模效应驱动下,经营效率在持续提升。 2)未来机会 我们此前分析过,京东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明显低于另两家,仍有提升空间,这是机会之一。据天风证券的数据显示,京东2019年双11用户城市线分布图中,京东三线以下的用户仅为37.5%,而手机淘宝为50.1%,拼多多为53.3%。 “京喜”作为京东抢占下沉市场的主力,上线仅两年,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京东新增用户中,70%来自下沉市场,同年10月,“京喜”接入微信一级流量口。随后“双11”京喜小程序DAU超6800万,今年2月MAU更是超过了1.34亿。 尽管目前看下沉用户群体在客单价上并无优势,但伴随电商持续渗透,用户对多品类购物频率增加,总体还有进步一提升空间。据天风证券数据显示,京东在2017年实现了SKU的快速扩张,同比增长382%。且在新品类持续拉动用户支出。总体来看,京东活跃买家人均支出稳步提升。 第二大机会在于,对外输出技术服务,拉动服务收入增长。2017年京东开始将技术能力产品化,对外输出技术服务。截至2019年Q4,京东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从年初的10.27%升至12.29%,增超2个百分点。刘强东曾在2019年三季度电话会议里明确表示:“未来技术服务收入将成为京东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除了对外开放技术能力之外,京东早在2012年就开始对外开放物流平台,未来通过向供应链商家开放物流能力,将进一步做大服务收入规模,这是第三大机会。更进一步来看,通过物流很有可能进一步撬动商流规模,实现运销联动,有望形成商业闭环。 之前我们判断认为,服务收入是京东未来是否能扩大盈利和提高估值的关键,因为服务收入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和净利润。这点依然可参照亚马逊商业模式演进路线,其不靠零售业务赚钱,而主要通过云计算服务盈利。 总的来说,市场下沉及服务收入增量,将成京东价值重估的基础,契机可能会是什么? 3)重估契机 流动性往往是价值重估的基础。京东在纳入恒指及港股通之后,伴随外资及南下资金流入,将成为推动其价值重估的契机。 近期,美银、高盛、杰富瑞等专业机构纷纷发布买入评级报告一致看多京东集团-SW,这显然是个积极的信号。 尾声 今年注定是不凡的一年,从疫情突袭、油价跳水到金融市场惊变等频刷三观。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危机相伴,新旧相生。不论是从战略转变、股价位置及资本市场安排,京东的位置都得以拔高,也意味着新的起点。 如果说京东在2019年完成了价值修复,那2020年将开启质的增长。而Q1及“618”期间的靓丽表现,无疑将为其全年增长奠定基础。 目前,国内物流服务供应链市场已在百万亿元规模以上。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物流服务供应链市场规模达到300万亿元。这对支撑京东千亿美元市值,显然并非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京东赴港上市,集团旗下拆分多家子公司,包括京东物流、京东数科、京东健康、达达,已申请豁免权(3年内将子公司分拆并在港交所上市),而达达集团(DADA)已于今年6月5日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京东整个业务版图日渐清晰起来,也可见其背后的野心之大。
北京防疫警报全面拉响! 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已在5天内破百,而这些病例几乎都有新发地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批发市场活动史。当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文鱼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连肺都没有”的三文鱼基本不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故而疫情的卷土重来,很有可能是病毒通过冷链从海外传播进来的结果,很多传染病资深专家都给出了这一猜测。正因如此,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此成为了疫情之外,各方人士无比关注的焦点。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漏洞?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一 啥是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 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 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过程更加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其二,成本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 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 二 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 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第二,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第三,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三 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 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 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 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 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北京新发地市场上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或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 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疫情的反复无常,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 好消息是,在发现新增病例的第一时间,北京就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信息通报上做到及时透明,各项防控措施也都执行得到位且彻底。更何况几个月下来,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战胜新冠病毒。 不过,冷链漏洞导致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仍然值得行业去反思。 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吃一堑长一智,衷心希望,类似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冷链物流成为了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 啥是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 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 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过程更加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其二,成本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 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 二 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首先是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 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其次是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最后是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三 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 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而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 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 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 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甚至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播。 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 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北京防疫警报全面拉响!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已在5天内破百,而这些病例几乎都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动史。当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文鱼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连肺都没有”的三文鱼基本不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故而疫情的卷土重来,很有可能是病毒通过冷链从海外传播进来的结果,很多传染病资深专家都给出了这一猜测。正因如此,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此成为了疫情之外,各方人士无比关注的焦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漏洞?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一啥是冷链物流?“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其一,过程更加复杂。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其二,成本更高。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二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第一,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第二,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第三,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三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北京新发地市场上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或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四结语疫情的反复无常,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好消息是,在发现新增病例的第一时间,北京就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信息通报上做到及时透明,各项防控措施也都执行得到位且彻底。更何况几个月下来,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战胜新冠病毒。不过,冷链漏洞导致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仍然值得行业去反思。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吃一堑长一智,衷心希望,类似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北京疫情反弹暴露冷链三大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