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徐汇滨江,一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精心打造顶级盛会,向全球发出邀请函;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即将于7月9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成为全球AI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新品发布的潮流线、政策探讨的主阵地。 在上海智能产业版图上,一批新地标持续崛起: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封闭,红杉资本孵化器项目启动,徐汇西岸AI Tower正式开放入驻。 一批新项目迅速落地:商汤科技中国总部成功落户,正加快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赋能平台,投资60亿元;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高效推进,今年3月31日已正式开工,超级工厂主体建筑将于年内落成;IBM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预计7月份开业,目前已入驻两个创业团队…… 一批新设施搭牢基础:对标特斯拉速度,上海加快推进了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项目,新基建步伐明显加速,夯实产业发展的“智能基座”。 一批新场景迅速融合:累计开放场景30个,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累计十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例如,洋山港智能重卡启动示范运营,在洋山港物流园、东海大桥、洋山一期码头内,实现集装箱智能转运,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5G+自动驾驶重卡商业化落地。 抗“疫”战线上,AI尖兵一直默默奉献: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CT设备等被运用在方舱医院,通过零接触诊疗、智能陪护等,有效控制了医护人员感染率;市民熟知的AI测温、健康码等工具,背后都体现了AI造福世界的共同价值观。 上海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在持续输出海外,助力国际战“疫”。商汤科技的智慧通行产品及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为韩国LG CNS的防疫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上海向9个国家出口了19台各类影像检测设备,并配套提供了AI运用,研发了方舱CT、远程分级诊疗等体系化方案。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将发挥数字新基建带动作用,持续打造“智能基座”;持续更新产业地图,整合市区两级以及各园区的政策、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进一步推动智能产业生态完善和企业集聚发展,不断扩大更新上海人工智能的“朋友圈”。 智能生活也正在加速渗透到每个人的身边。人脸识别解锁手机,机器学习帮助精准推荐,AI解决了身边的“油盐酱醋”;让城市运行拥有大脑,让实体经济有数据助力,AI也在瞄准“星辰大海”。当它拥有足够力量去改变世界的时候,人们更需要把“指挥棒”放在自己手里,依靠自身的价值观去规范发展方向。 7月初向公众揭开面纱的云展览,定位为“3D AI家园”,展示AI技术让家园充满“爱”,将为世界呈现未来生活、温暖家园的愿景。公众可以跟随AI,云上观展,体会智能时代的未来畅想、数字生活的技术“后台”。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两大承载区,浦东和徐汇也分别亮相。浦东的关键词是“硬核”。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管小军表示,浦东将加快推动集成电路设计、5G、先进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对“硬核”产业的赋能能力。 徐汇的关键词是“融合”。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晏波表示,聚焦展示西岸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国家人工智能高地新地标的决心与成绩,以独具魅力与活力的世界级滨水区—西岸为底板,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辉映、AI与ART的充分交融、经典与流行的和谐共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西岸发现科技之真、人文之善、生态之美。 一场新智能产业革命,正在浦江两岸起源生根,重塑旧有格局,加快赋能高品质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天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方兴未艾的智能产业,打造“天津智港”,以“智”提“质”蝶变绽放。 激发产业升级澎湃动力 印刷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已源远流传上千年。作为行业领先的印刷装备制造企业,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展馆,展示了这一技术的演变。 一路参观,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展品,再到现代先进的印刷技术,仿佛在穿越历史长廊。意料之外的是,展馆的尽头,一座智能化工厂迎面出现,联结起了印刷术的过去与未来。 这是一场传统企业与智能未来的“拥抱”,也是一次产业升级与智慧之光的“碰撞”。 “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升级,是一条必经之路。像长荣,就已经通过智能化升级,将工业互联网与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李莉说。 成果显而易见——长荣平均减少制造周期时间45%,减少数据输入时间75%,减少产品缺陷18%。 如今,更多企业如长荣一般,走上了智能转型的道路。 去年金秋,天津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落棋天津。在这个全球首家兼容全自动波轮、滚筒洗衣机柔性生产的大规模定制互联工厂里,用户订单直达工厂,定制产品直发用户,满足了用户多样化需求;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新中药提取数字化生产车间,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使中药提取实现集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一体的数字化生产新模式。 数据记录着天津的这一变化:近两年,天津市共支持智能化改造项目911个,安排财政资金36.2亿元,打造高质量、多领域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19年底,天津共打造了6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 “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量。”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说。 传统产业智能升级,新的产业也在异军突起。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一个“最强大脑”管理着这座“智慧之城”,而支撑这个“大脑”的,就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等构建在网络世界中的城市模型。 通过这一中心,政府人员点击鼠标,可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提醒人社部门快速响应、精准解决;市民通过随手拍照,可以将身边的社会治理问题传送给相关部门。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政府的精准化管理,正凭借智能技术变为现实。 作为城市“数字大脑”的建设者,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能力,“云端”发力。 “我们希望‘紫光云’可以全面助力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天津公司总经理李明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介绍,2019年智能科技产业比重占比达到全市的16.6%。 谋划“大智能”战略布局,构建“大智能”创新体系,培育“大智能”产业集群。天津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社会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智能农业等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为加快打造“天津智港”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搭台、企业借力,“智慧天津”在智能之路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与新基建“强强联手” 渤海湾畔,新基建与智能产业正在“强强联手”。 “京津走廊”上的天津武清,一处工地正在紧张施工。4.2万个机架的庞大容量,将使这里成为中国电信在北方的核心汇接节点之一;今年5月,腾讯摘牌天津高新区290亩土地,规划建设全国最大IDC数据机房…… 中国电信天津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赵昱锋说:“电信项目建成后,有望吸引周边地区互联网、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大批‘头部’优质企业落户天津,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预计将直接或间接拉动高端信息产业投资500亿元以上。” 这一批国内顶尖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天津市共投资超200亿元,未来它们将利用强大的数据承载能力,成为“引凤筑巢”的基石。 能源大数据领域,也在搭乘新基建的快车。 去年仲夏,被称为能源“数据工厂”的天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历经一年的快速发展,这座“工厂”正在打破数据壁垒、完善共享方式,为天津市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数字”支撑。 “能源大数据将在‘数据工厂’中实现匹配、清理、整合、打通和资产化封装,最终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数字化服务。这将为天津推动能源革命先锋城市建设注入数字动能。”国网天津电力互联网部监测分析处处长郑剑说。 “大数据”只是天津站在新基建风口上,抢抓发展机遇的一个缩影。在5G建设、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方面,天津也在发力。 1.35万个5G基站已遍布天津,全市通信网络质量跃居全国先进水平;5G应用场景开始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成为百姓直观的5G体验,甚至外科手术也运用起5G技术,远程诊疗帮助着越来越多边远地区的患者;今年年初,全球首次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整船作业在天津港获成功。 2020年,天津将启动100个以上5G应用场景的建设,重点在工业制造、交通港口、能源电力、智慧城市等领域推出一批5G应用精品项目,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让5G场景应用“落地开花”。 天津市还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建成了滨海工业云平台、宜科工业互联网赋能测试平台、赛象云-轮胎制造业工业互联网MRO服务平台、爱波瑞精益数字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多个典型项目,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 “新基建是发力新增长点的重大机遇。天津市要抢抓这一机遇,把握数字经济重塑经济格局的窗口期,打造一批数字经济‘拳头’产品,加快将数据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带动优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河东区副区长丁梅说。 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 2020年的天津,因为一场“冰火麒麟”的聚合碰撞,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3月,天津市政府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国家操作系统发展平台。中国电子旗下两家操作系统企业,“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合体成立的麒麟软件总部落户天津。它的横空出世,表明实现国家网络安全的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往前迈进,也被看作中国操作系统新旗舰的正式起航。 “落户天津,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所希望的落脚点城市,要有丰富的产业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震宁说。 共执牛耳的“冰火麒麟”,共绘未来的图景:依托天津,立足人工智能、移动计算、云端互联等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塑造一支规模逾万人的自主操作系统团队,打造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三大产品,带动万亿产业规模。 它们,将为未来国产计算机贡献“中国大脑”。 走入天津大学一间普通的实验室,一块布满108个字符和符号的屏幕上,同样闪烁着中国自主科研的火苗。 2019年,天津大学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作研发了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集成脑机交互芯片“脑语者”,测试者只需佩戴布满灵敏电极的脑电极帽,在不用双手操作的情况下,就可以成功通过“意念”实现全世界最大指令集的“隔空打字”。 “未来,‘脑语者’将适用于特种医学、康复医学等脑-机混合智能应用领域,使人类拥有‘第三只手’成为可能。”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副教授许敏鹏说。 “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刘刚说。 智能技术的革新,正在让更多的百姓获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智能科技在创新中突破,走入了寻常百姓的身边。 疫情之下,面对“摘口罩有感染风险,不摘口罩无法进行人脸识别”的尴尬场景,致力于远距离虹膜人脸融合识别研发的天津中科虹星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虹膜+人脸身份认证”,不用摘下口罩,只需扫描虹膜,人员便可轻松通行。现实困境成功得到解决,这一方案也很快应用于工厂、医院、小区以及写字楼。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施精准滴灌扶持,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目标,天津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迅速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 “天河三号”原型机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供热解决方案落地应用,中芯国际T2项目形成72万片8英寸晶圆的年产能力,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整船作业获得成功……自主创新的藤蔓上已结出累累硕果。 积蓄能量,蓄势突破,“天津智港”正在积极投身智能怀抱,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
7月5日晚间,中联重科披露了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资不超过66亿元,将全部用于智能制造项目与补充流动资金。 中联重科本次定增,吸引了多家大牌机构的大手笔认购,中联重科部分核心经营管理人员同步出手认购。 具体来看,本次募集的24亿元资金将用于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13亿元用于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3.5亿元用于搅拌车类产品智能制造升级项目,2.5亿元用于关键液压元器件(液压阀)智能制造项目,余下2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定增发行价格为5.28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怀瑾基石、太平人寿、海南诚一盛和宁波实拓将包揽本次定增,认购金额分别为31亿元、19亿元、10亿元和6亿元。 认购方大有来头。 披露显示,怀瑾基石是基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间接控制的投资主体。基石资产是一家专业股权投资机构,2001年至今,已积累19年投资经验,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500亿元。 太平人寿隶属于中国太平,是我国中大型寿险企业之一。中国太平是管理总部设在中国香港的金融保险集团,已连续两年入选世界500强。 宁波实拓则是五矿元鼎股权投资基金(宁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的投资主体,元鼎基金是五矿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五矿创投系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中国五矿旗下重要投资主体,主要专注于VC和PE投资,投资领域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产业方向。 在大牌认购方之外,中联重科核心管理层也高度看好前景,将掏出真金白银参与认购。 据介绍,本次认购方——海南诚一盛成立于今年5月25日,系中联重科部分核心经营管理人员为参与本次发行共同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披露显示,在海南诚一盛的有限合伙人中,詹纯新为上市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秦修宏、杨笃志为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中联重科表示,通过本次定增,将提升公司智能化制造水平,进一步降本增效;同时,补充公司营运资金需求,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升级和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为后续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强化行业竞争地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公司长足发展。 中联重科表示,宏观来看,行业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拉动扩展为新基建、传统基建、新能源等各类建设项目带动。风电组装、电网铁塔、交通、水利各类建设都离不开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各类设备的支撑。对于各类新旧基建,中联重科表示,公司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7月3日,申昊科技发布了招股意向书。该股将于2020年7月13日实施网上申购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发行日程安排,本次询价推介时间为2020年7月7日,发行公告刊登日为7月10日,网上资金申购日为7月13日,网下申购缴款日为7月15日。 根据发行方案显示,申昊科技本次计划发行2040.7万股,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全部为公开发行的新股,不实施公司股东公开发售股份,此次新股发行的数量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25%。本次发行采用网下向询价对象询价配售及网上资金申购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网下发行1224.45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60.00%。 申昊科技专业从事智能电网相关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为电力系统提供电力设备的智能化监测产品,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等,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立足电力行业10余年,公司已经在技术、产品及市场三方面构筑了自身的核心优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先后获得“院士工作站”、“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浙江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浙江省智能电网企业研究院”;在产品创新方面,公司产品于2016年和2018年两获浙江“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内首台(套)产品”荣誉称号;在客户服务方面,针对电力系统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行业特点,公司已形成具有精准服务能力和高效市场反应及运作能力的系统性服务团队。 招股书显示,申昊科技拟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及智能机器人生产建设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研发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在增强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增加技术储备,提高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同时,结合研发投入的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吸引高端研发人才,有助于公司应对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态势。智能机器人生产建设项目的投资有助于公司提高生产能力,把握行业发展契机,提高市场占有率。此次登陆资本市场将助力申昊科技发展成为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行业领军企业。
新浪作为国内知名和领先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之一,正在加速拥抱智能媒体时代。 近日,新浪集团CIO王巍在“西溪论数·2020数据智能高峰论坛”上表示,新浪正携手众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智能媒体的创新发展,目前已陆续与长城汽车、小米音响、出门问问智能手表等达成合作,而每日互动作为新浪重要的第三方数据智能合作伙伴,在新浪发展全媒体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数据智能技术的有力支持。 “西溪论数”大会现场,新浪集团CIO王巍通过线上直播发表主题演讲 事实上,新浪自2017年升级为智能媒体平台以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媒体场景深度融合,在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等关键环节均取得显著成果。在发展和落地智能媒体的过程中,新浪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数据优势,同时还和以每日互动为代表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展开深入合作。 而每日互动为新浪新闻App的新用户画像提供了巨大的数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新用户的基本属性、线上行为、实时场景、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标签进行补全,助力新浪新闻App构建完整、立体的新用户画像体系。 同时,每日互动对新用户画像的全面刻画,不仅可以帮助新浪新闻App快速了解新注册安装用户的属性和兴趣偏好,制定更精准的新用户推荐策略,在用户冷启动时即实现App内的精准推荐,还能够为新浪新闻App开展精细化运营、高效进行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智能和技术的支持。 未来,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协同创新,媒体的承载形式会更加完整,信息传播渠道也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甚至媒体生态格局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王巍表示,新浪将继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战略布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与每日互动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全场景、全链路的媒体AI解决方案,持续推动智能媒体产业生态的丰富和完善。
有人说智能投顾是“水果榨汁机”,金融数据放进去,过一会儿,投资决策自动流出来。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梦想。现阶段的智能投顾仍陷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客户盈利比例低的窘境,它或许能摸清人们的风险偏好,但解决不了我们最个性化的情感需求。智能投顾的理念是用AI代替人类进行投资操作,它是“风口”还是“泡沫”?面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虎视眈眈”和互联网巨头的“信誓旦旦”,初创型智能投顾企业又该如何破局?为此,雷锋网采访了理财魔方CEO袁雨来,我们就这一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智能投顾企业应该具备的思路和心态进行了一次访谈。蛋糕做大智能投顾虽然只经历了数年发展,但已有多方机构入局,他们认为智能投顾市场将成为一块大蛋糕。这依赖于投顾市场和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智能投顾,首先是投顾,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投顾市场都正在迸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12月,随着蚂蚁基金、腾安基金、盈米基金获得投顾试点资格,目前国内已有3家独立销售机构、3家银行、5家公募、7家券商拥有基金投顾试点资格,整个投顾市场正被大大拓展、生态愈益丰富。以美国投资顾问市场为参考,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2日,经SEC注册的投顾机构合计已有1.35万家,投顾服务的总规模约84万亿美元。多位机构投顾业务负责人表示,基金投顾未来将占到国内理财市场的半壁江山,预计未来三年可达5000亿市场规模。而相比投顾,财富管理行业的规模更为可观,投顾更像财富管理行业中的一个职业。袁雨来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医生一样,医生不是一个行业,但医疗是。医院给每个人开个方子,我们也会给每一个客户提供个性化财富管理服务;医院的方子里有一个个药,而我们的方子里有一个个标准化资产。”投顾这个行业的兴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财富管理行业,尤其是标准化资产的快速崛起。2018年资产新规出台后,非标产品走到穷途末路,国内财富管理行业走到了“不向标准化产品转型不可”的地步。随着资金“非标转标”,投顾、公募基金等标准化资产相关的行业也就顺势崛起。“2019年以来,公募基金的整个盘子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在增长,形成了一个十几万亿的市场,而随着整个大盘子在扩张,智能投顾的未来也十分可期。”袁雨来说。解决主要矛盾尽管袁雨来认为大环境在逐渐变好,但智能投顾仍存在诸多矛盾,这是一件不争的事实。二八法则被誉为金融行业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投资管理领域则体现为——20%的人吃掉了80%的的利润,而绝大部分的投资人都处在亏损中。这也恰恰是前几年「智能投顾」一直不温不火的症结所在:作为一种新的理财模式,本身获客成本就高,若还不能让大多数投资人实现基本的盈利,口碑崩坏,企业凉凉只是时间问题。让更多客户获利,留住更多客户,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作为第一批进入智能投顾市场的企业,理财魔方的CEO袁雨来认为,现阶段行业主要矛盾是:公募基金投资业绩不错,但大部分用户都在亏钱,导致客户留存差,不敢追加投资。对此,袁雨来也提出了解决方法:“过去客户高比例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客户面对市场的大幅度震荡会追涨杀跌,导致超过80%的客户亏损。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知道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底线,我们能让投资组合在99%的概率下不击穿这个最大回撤,那么客户就能耐心地待在市场里面,赚取到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如果我们现在让80%的客户赚钱,赚了钱就会留下来,大量客户的留存会使得我们企业的商业模型完全不一样。”客户留存率是袁雨来最为关注的三个量化指标之一,其他两个指标是客户盈利比例、客户人均AUM。而这三个指标,可以清晰的反映智能投顾公司在处理“主要矛盾”时操作是否得当。当然,除了主要矛盾之外,次要矛盾也值得重视。智能投顾的次要矛盾主要体现在四点:一,NLP技术未能突破;二,积累的数据量不够丰富;三,相比美国,智能投顾公司在中国的收费过于高昂;四,个性化问题难以解决。虞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悦保科技的CEO,他平时常常会接触到做智能机器人的客户,也喜欢体验新的产品和技术,在被问及AI在哪些场景中落地并不理想时,他首先就提到了智能投顾。他认为NLP需要对语义有更精准的理解,现阶段NLP只能实现部分流程的替代,若不能实现进一步突破,智能投顾公司与客户之间始终会存在一条看不见的“天堑”,很难进行有效且顺畅的交流。“此外,实现AI能力的基本要素在于数据的积累,而目前的情况是智能投顾公司积累的数据量普遍较少,这也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虞爱说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智能投顾还存在“水土不服”的毛病,在美国可以帮投资者省钱的智能投顾,到了中国却给投资人增加了额外的成本。美国的智能投顾公司,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配置资产,并收取一部分业绩报酬作为投资顾问费来盈利。以美国的智能投顾公司Wealthfront为例,相比咨询服务费率为1%的传统投顾公司,Wealthfront公司则是10000美元以内免费,超过的部分每月收取0.25%、各种避税措施预计节约1.40%,用户的钱一进来,投10000元先省了430元。而中国的智能投顾公司,收取销售服务费盈利,顾问费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国内部分投顾公司除了短期内频繁调仓(收取销售服务费)的动作外,甚至还要额外收取0.5%的管理费,这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做智能投顾必须和用户利益一致,而不是股东,否则它就是为股东赚钱而不是用户。此外,智能投顾的主体毕竟是机器人,当触及人类情感领域的需求,也难免“力有不逮”。“根据客户在风险偏好、资金、投资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结合市场的情况,我们为每个客户做出个性化的投资组合和动态调整,但是机器只能处理共性化中的个性化。智能投顾可以解决99%的问题,还有1%的是客户极其个性化的问题或者事关情感的问题,很难用机器解决。”袁雨来说道。理财魔方的“进化”矛盾的“浮现”,使解决矛盾的人更明智;环境的变化,也常常造成物种的“进化”。袁雨来认为,AI创业,不要做中间,一定要做两头。其中一头是底层研发,虽然基础设施架构的研发周期会更长,但它的“护城河”也更宽;另一头贴近应用,从业务需求或者难点出发,用AI真正地替代某一个人或某一块业务。而理财魔方选择了后者,通过理财魔方APP,投资者可以直接进行投资。“我是技术出身,从来不担心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我会花大量时间去找合适的钉子,也就是客户的刚性需求,然后再找到合适的技术砸一把。”袁雨来说道。而喜欢找“钉子”的袁雨来,已经找到了TO B和TO C这两个“大钉子”。在TO C市场,理财魔方选择了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为目标客户。以前,私人银行一般只给高端客户服务,中产却很难享受到相似的服务,原因在于单个中产不够富有,服务成本不划算。而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私人银行的工作内容99%都可以用机器替代。机器人可以解决成本不划算的问题,更何况按照目前国际通用标准5万美元~50万美元属于中产,中国已超过1亿人,中产群体将成为智能投顾的一片“蓝海”。袁雨来说:“一名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可以服务50名客户,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每个人工投顾已经可以服务6000人,接下来完全可以优化到可以服务1万人,再随着智能的发展,我们预计,未来一个几百人的团队可以服务上千万人的理财需求,这将大大节省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目前,“理财魔方APP”已上线4年,管理了数万TO C用户和数十亿资金量,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据袁雨来介绍,以2019年为例,客户平均年化收益率16%,客户盈利比例98.45%,显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在TO B市场,理财魔方分别为浦发银行总行、平安科技、中关村银行提供相关服务,并为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智能投顾系统。袁雨来说:“TO C做不好,TO B肯定也好不了,因为TO B机构也是要去TO C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开始不做而现在又做TO B的原因。”理财魔方的TO B业务模式主要是:技术输出+联合运营。它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AI财富管理技术解决方案+客户联合运营方案,提升AUM与中收;为互联网合作机构提供用户增值服务、提升用户活跃度(流量变现)。比如浦发银行手机银行APP—“极客智投”,便采购了理财魔方系统,已成功上线运行一年有余,正向监管机构申请基金投顾试点资格。而这些理财魔方的企业用户可以通过初装费+分润的模式对系统进行采购,最大程度避免系统实际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在TO B业务上,我们希望把系统给到客户后,客户就可以直接服务他们的客户。”袁雨来说。除了TO B业务的拓展,理财魔方的品牌定位也从「智能投顾」进化到「财富管理」,将触角从公募基金逐渐延伸到保险、银行存款等业务中,并拿到基金销售牌照和全国保险代理牌照(带网销),继续拓展自身版图。袁雨来告诉雷锋网:“品牌的改变并不是一件小事,企业将因此在诸多业务层面有所调整。”除了战略上的品牌升级,理财魔方在收费模式、产品服务等各个战术上的“打法”也进行了配套优化。袁雨来说:“从收费模式上,我们现在是0管理费模式,不向用户收费,只收取销售服务费盈利;在产品服务上,我们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全球各类资产进行动态调仓。和业内其他公司做「半人工半智能的投顾模型」不同,我们是业内唯一一家做「纯人工智能投顾系统」的企业,从17年年初到现在,还没有第二家公司推出「纯人工智能投顾模型」,这一点我们是领先的。”面对体量和实力远超自己的银行、券商、互联网公司,理财魔方等初创公司想短时间内打败这些“巨无霸”并不现实,日拱一卒、在更长的赛道上一决雌雄才是王道。袁雨来认为:“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系统模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越来越低,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但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一定是有利的。”行业还需小火慢炖财富管理这一行似乎天生就有“飙车”的基因,也出现了太多“爆雷事故”。也许沉下心来,耐心的服务客户,才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而语速颇快的袁雨来,在公司战略上就往往选择“慢”的那一条路。“遇到不太懂AI的客户,我们不会急于求成,会手把手地教,把我们的运营数据比如用户的人均规模、用户的盈利比例、用户的LTV、用户的CAC,逐个展示出来,AI不是虚的,说产品数据不能量化的,都是骗子。“袁雨来说。相比做定制化的产品赚快钱,袁雨来也更倾向于选择需要较长研发周期的标准化的产品研发。标准化的产品虽然是“慢功夫”,但是可以规模化、大量快速地复制,随着不断的积累,能形成超越对手几十倍的AI能力。这也是袁雨来想对涌入这一行业的创业者和优秀技术人才说的话,“相比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慢行业,技术和行业的门槛的都很高,坚守寂寞的早期研发阶段,未来才有希望。”(参考链接:http://www.woshipm.com/it/1401895.html)雷锋网
记者获悉,经纬恒润宣布获得华兴新经济基金的2.1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后,经纬恒润将加大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封闭场景无人驾驶运维等方面的产品研发投入,扩大客户群体,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变革趋势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比例逐年提升。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800亿元。在此背景下,像经纬恒润这样的本土汽车电子供应商,有希望凭借研发实力、产品迁移能力和成本优势,在ADAS、智能网联和其他汽车电子产品领域与国际Tier 1 同台竞技。经纬恒润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汽车电子系统科技服务商,主要业务包括汽车电子、智能驾驶、车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工程咨询、研发工具开发、限定场景无人驾驶运营服务等。经纬恒润CEO吉英存告诉记者,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业务方面,他们是少数能够实现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布局的本土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正在为港口和环卫等场景的自动驾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涵盖环境感知、传感器融合、智能决策、控制执行、系统集成和仿真测试等关键技术,后续将结合5G技术,进一步开发远程监控、远程驾驶、数字孪生、自动化运维等运营服务体系,实现完全无人的智能车运营作业系统。而在工程咨询领域,经纬恒润可以为整车厂和供应链提供贯穿车型生命周期的设计开发与测试验证服务。该公司称,他们已参与国内外上百款车型的电子电气系统开发与测试项目,业务涵盖智能汽车电气架构开发、面向智驾及网联技术的仿真测试平台开发、整车级电子电气仿真实验室搭建、高速车载总线技术咨询、汽车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技术咨询、车载控制器算法及底层软件开发、智能生产线检测设备开发、自研辅助开发及测试的软件工具链等。在研发工具方面,经纬恒润与Dassault、ANSYS、IBM等全球知名工业软件厂商合作,为客户提供汽车电子领域数十种研发工具,通过在研发流程、建模仿真、测试验证、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定制开发和技术服务,帮助用户实现研发的流程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吉英存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整体营收预计将达到20亿人民币左右。未来,他们将在新型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全场景仿真测试工具链、智能域控制器、先进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服务、自动驾驶落地运营等几大方面重点投入。经纬恒润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成都、深圳、美国底特律、德国慕尼黑设有子公司,在长春、武汉、重庆、南昌、西安设有办事处,在天津、南通建有汽车电子生产工厂,目前有员工2500余人,65%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该公司称,截至今年4月,他们累计申请国内外(包括中国、美国、韩国、欧盟)专利 1800余项,已获得授权专利1243项,包括发明400余项,位居2019年度汽车专利创新指数第24名,在零部件供应商中居首位。针对本次投资,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基金创始合伙人包凡表示:“华兴新经济基金长期关注和布局先进工业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和革命的汽车电子正是其中的核心赛道之一。技术性驱动、拥有极强工程师文化的经纬恒润,正处于汽车行业‘新四化’变革的中心位置。我们相信,经纬恒润能成为世界级Tier 1供应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