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消息,两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带来三份建议,瞄准创新发展,提出《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建议》;聚焦消费回暖,提出《关于阶段性放宽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限制促进消费的建议》,以及《关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逐步开放城市限购限行的建议》。 以下为建议详情: 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案由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关联众多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构建新型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近期,国家多个部委加快出台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推动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在经济总量、研发投入、人才素质、汽车产业、交通网络、数字经济和相关产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天然基地,更有机会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开放式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中心,引领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完全可以结合区域内的优势,构建大规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先行示范区。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期间,由上汽、上港、中移动等企业联合实施的“洋山港区”无人驾驶项目,实现了“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全球首次示范运营;同时,嘉定区也正在打造5G交通示范区。这些都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2月,国家11个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了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愿景和主要任务。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相关方案也正在加快制定过程中。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感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仍然存在着法律法规限制、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进一步的实施细则,适当放宽法律法规限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在国内国际上率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之路。 二、案据 根据国家11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加快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报批稿)》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政策及标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同时,传统车企、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公司、信息通信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加大投入,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核心零部件与整车系统集成、信息交互、基础设施建设、测试区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均有一定突破。但需要清醒地看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落地应用受政策法规制约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流通、上路行驶、事故责任和保险、网络安全、地理测绘等环节,涉及约26部法律法规。其中,《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试车”,第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城市快速路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参照高速公路管理的规定执行”。《公路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制造厂和其他单位不得将公路作为检验机动车制动性能的试车场地”。 2、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突破传统的汽车产业范畴,需要人、车、路、云、网、图等互联与协同发展,道路交通、信息通信、数据云平台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有待加大投入建设。以上海为例,在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化升级方面,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跨部门协调、跨产业协同难度大,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投资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影响建设进度,并面临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的挑战。 三、方案 基于上述的问题并结合上海先行先试的情况,提出两点建议: 1、建议在部分管制区域、部分限定路段试点法律法规突破,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需要。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如长三角),选择整体环境较好的区域(如上海临港(行情600848,诊股)东海大桥、嘉定汽车城),建设高度自动驾驶(L3级别以上)先行示范区,并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在示范区内试点突破法律法规限制,允许高度自动驾驶车辆上高速/高架道路进行测试及示范应用,在特定区域率先试点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载人、载货商业化应用。 2、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动智能汽车产业“新基建” 依托国家2020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从5G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系统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相关的创新链和产业链。以上海为例,支持上海按照《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建设“一路一区”C-V2X规模示范网络(“一路”—洋山港-深水港物流园-上汽临港工作物流运输条线,“一区”—上海嘉定53.6公里开放道路),打造新型智慧物流和存量城市转型升级两大样板工程,并逐步向上海全域乃至长三角区域复制推广。 关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逐步开放城市限购限行的建议 一、案由 随着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汽车保有量增加带来的道路拥堵和城市的交通管理持续优化成为一对长期相伴而生的主题。为了缓解交通拥堵,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了限购限行的措施。从当前科技进展和国外先导国家经验来看,充分利用国内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技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配合市场化调节手段,实现从车辆拥有管理到使用管理,逐步开放城市限购限行。 二、案据 我国汽车市场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从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个位数增加到2019年147辆。虽然和成熟国家的千人保有量尚有差距,但中国一、二线城市高峰期对交通的压力很大,相继有8城市1省采取了限购限牌的管理模式。随着2018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增速28年来首次转负,政府开始逐渐出台政策鼓励汽车消费,放松地方的限购政策。2019年1月29日,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出台实施《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机动车管理措施。已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地方,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措施。”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再次强调“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2020年以来为了快速恢复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地方性的政策,增加牌照额度。我们应该从汽车消费良性增长及城市交通管理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深刻审视目前中国城市限购限行产生的问题以及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1、现有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华东地区某城市,300万辆汽车保有量,2000公里城市道路,在日常监控中发现,当20万辆车辆上路,城市道路能保持通畅,但上路车辆增加到29万辆,道路就出现了明显的拥堵。从城市道路总量和使用状况来看,承载容量仍有不少空间。从身边驾乘感受来看,高峰路段路口拥堵,红绿灯的管理明显不能实现改善,在路口的交通警察指挥却能更快疏通拥堵情况。可见,现有的交通管理仍有不少提升空间,特别是针对上路车辆规模的增加,“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更动态更灵活的交通管理体系。 2、中国城市特点,更需要精细更科学的管控体系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高,路网密度相对不足,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更需要高效实用。我国多个城市已经采取了限购限行措施,城市道路及轨道交通发展很快,但“当斯定律”(道路增加永远赶不上车辆增加,仅通过修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如影随形。而且中国的城市居住是封闭式小区为主和国外大城市的开放式街区相比,路网密度有先天的不足,所以只靠修路仍然不能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更精细化、更科学的城市交通管控提高有限资源的协调使用是重要方向。 3、日益严格的限购限行严重制约汽车的消费 部分一线、二线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采取摇号政策。但摇号难、中签率低成为汽车消费的政策壁垒。放开这部分政策,对于促进消费具有积极意义。 三、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成为汽车制造的强国,释放汽车消费拉动内需。建议改变现有的城市汽车管理方式,利用我国的大数据和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加速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从拥有管理转向使用管理转型。有以下的建议: 1、做好城市交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积累,为科学管理打好基础。城市不仅需要静态的保有信息,还需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上路车辆数、分布状况、通行状况进行积累;城市道路、各类停车资源进行总量、在用量和空闲状态建立城市级别的整体信息库,为后期的资源协调使用做好基础准备。 2、加速大数据、智慧交通管理的方式代替简单的限行,解决城市拥堵。中国在大数据及物联网的应用速度很快,市场化程度很高。在新基建的推动下,特别是5G及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会大幅提速,将互联网路况数据与交通管理数据融合,并且建立起一个车道级的超高精度的地图,就能进一步加强车辆的管理和调动,实现对人、车、路、交通设施、交通状况的透彻感知。同时可以通过划定电子区域,对拥堵区域进行动态管理,增加高峰时段的进入成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逐步取代单双号限行、限制外牌等一刀切的简单方式。 3、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城市停车进行动态疏导和定价调节管理。城市各类停车位信息有效打通,加大各类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实时信息更新;有效发布相关信息,帮助汽车用户出行方便;在一些停车供需不平衡的区域和时段,考虑利用市场化调节手段,动态调节停车成本,有效利用起周边资源。 4、增加小区立体停车库改造及构建共享平台化解停车难。当前造成购车的重大障碍就是小区的停车位不足,特别是老旧小区的停车困难。2019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等补短板工程”,其中对老旧小区停车位的改造以及增加城市停车场是重要的内容。建议能充分研究不同类型的小区改造方案,增加立体停车库,同时利用大数据,构建同小区车位的动态管理及共享机制,解决小区的停车困难,为购车消除后顾之忧。 关于阶段性放宽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限制促进消费的建议 一、案由 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国内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全球疫情的发展态势来看,全球经济或在短期内继续承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带来挑战。中央提出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其中提振消费是重要抓手。目前,中央和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各地开始有序恢复餐饮和文旅行业经营、发放消费券、开展大型促销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来经济形势仍有不确定性,都可能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住房公积金(以下简称公积金)的年度存缴额和总缴存余额均以每年12%以上的增速稳步上升,而年度发放住房贷款笔数和金额自2016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呈下降趋势(2018年的发放金额比2017年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2016年),越来越多的居民收入被纳入公积金账户,但却难以进入消费领域。 二、案据 公积金的主要目的是集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为职工购房提供便利的政策,自90年代广泛施行以来,为保障城镇职工住房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缴费比例偏高、提取难度大、使用范围窄、储蓄利率偏低等。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和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通知》(建金〔2016〕74号)、《关于开展治理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工作的通知》(建金〔2018〕46号)、《关于改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通知》(建金〔2018〕87号)等一系列文件,降低缴费比例、限制炒房行为。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开展优化公积金管理的各种措施,在部分领域放宽了提取限制。但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仍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公积金缴存余额逐年上升,部分余额成为“沉睡”资金。住建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国公积金实缴职工人数为1.37亿,缴存余额51620.74亿元,缴存职工平均余额3.75万;2018年末,全国公积金实缴职工人数为1.44亿,缴存余额57934.88亿元,缴存职工平均余额4万。2018年的缴存余额相当于当年GDP的6.3%(2017年为6.28%)。 同时,为限制炒房行为,绝大多数地方均规定城镇职工使用公积金购房不能超过2次,2次以后其公积金账户内的资金只能到其退休才可提取(丧失劳动能力、出境定居等少数特殊情况除外),成为“沉睡”的资金。 2、近年来公积金的提取限制有所放宽,但公积金作为职工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可支配性非常有限,制约了部分消费潜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同时也规定“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可以申请提取公积金。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放宽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的通知》(建金〔2015〕19号),取消了房租与收入占比限制。近些年,部分地区纷纷开始试点进一步放宽公积金提取限制的措施,如租房者无需提供租房合同或发票即可申请;特困、低保人员可申请提取用于生活开支;治疗重大疾病可申请提取等。尽管国家和地方已开始尝试放宽公积金提取限制,但从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2018年,公积金的提取率(当年提取金额/当年缴存金额)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2015年以前的提取率更低),即每年约有30%的公积金被强制纳入了低息储蓄账户(2018年收益率仅为1.56%)。 公积金作为城镇职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考虑更好的利用该部分资源,进一步促进消费,为提振经济做出贡献。 三、方案 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阶段性放宽公积金提取限制在当前形势下是一种多赢举措。为此,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阶段性放宽公积金可提取的用途范围。在原有的购房、租房用途基础上,将其它家庭重大开支纳入可提取范围,如购买汽车、房屋室内装修、购买大型家电等。具体的提取条件和要求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 2、允许以家庭为单位因同一用途提取公积金。购买汽车、房屋室内装修等用途,往往涉及家庭多数成员,且支出金额相对较高。以家庭为单位,共同承担消费支出,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消费潜能。 3、鼓励各地优化公积金的申请、审批和提取流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推广线上办理。各地公积金管理机构可建设线上办事平台,提高各项业务办理效率,为缴存职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咨询、申请等服务,尽可能缩短放款等待时间。 4、建议该方案2020年6月至12月为试行阶段,后续可视情况进行调整。考虑到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以及全球疫情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建议先以半年为试行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后,再根据经济形势进行调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表示,大量制造业上市公司正在将“智慧”基因融入高端制造,以“硬核科技”诠释“智造”实力,以工匠精神助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智能制造、便利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功不可没。 拥抱新技术推进智能化 今年两会召开以来,科大讯飞智能录音笔、智能笔记本等“黑科技”受媒体青睐。“人工智能已从概念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人工智能发展一定要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出发点。”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线教育、AI技术、在线诊疗等行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何更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不断思考、摸索并为之奋斗。 在疫情防控期间,红外测温是最主要的筛查“武器”。“这次疫情,让更多人了解了红外产业。”全国政协委员、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表示,同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相比,经过十多年努力,公司不仅攻克了关键技术,而且产品性能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上市公司也在拥抱“互联网+”和“智能+”,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积极发挥“头雁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介绍,围绕特高压、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公司正在开展智慧电厂、智慧矿山等数字化、信息化智能示范项目建设。此外,公司还将推动5G技术与输变电装备制造相关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合,促进电力装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推动智能制造资本市场功不可没 代表委员认为,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功不可没。 “与外国公司谈订单,外方首先看重的是信息公开、财务透明。在这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制度较为完善,拥有较大优势。”全国政协委员、永新光学董事长曹其东指出,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提高信息透明度、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拓宽外延式发展渠道等,将从多方面推动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特变电工从一个总资产不足15.8万元的街道小厂起步,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成长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排头企业,让“中国智造”亮出“世界名片”。张新表示,资本市场在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代表委员认为,受疫情影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安排明确等政策红利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 黄立表示,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信心。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将便利企业融资,经济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加大政策支持积累研发实力 “科学仪器历来是国之重器,不能跟风蹭热点,急功近利,需宏观规划,长期积累,要鼓励支持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开发。”曹其东表示。 在张新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制造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工业基础大而不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他建议,以产业资本形式向有融资需求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支持,保障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安全。 创新驱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达8467亿元。一季度,科创板公司盈利同比增长13.9%,展示较强韧性。5G技术应用和手机更新换代需求推动消费电子、半导体等细分行业盈利增长超五成。
疫情爆发以来,快速发展的行业除了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产业,还有服务机器人。 虽然服务机器人已不是新奇事物,但疫情催生出的机器人应用新场景不断涌现,消毒机器人、测温机器人等无接触、高效率、抗感染的防疫机器人“新成员”应运而生,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站上舆论风口。 相对沉寂已久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热闹起来,一改以往“伪智能”、“鸡肋”的恶评,“高效率”、“智能”等正面评价占压倒性优势,疫情俨然成为服务机器人正名的舞台。 机器人市场方兴未艾吸引了资本的目光,短短2个月内发起了15起投资,金额高达30亿美元。天时地利人和,机器人厂商期待的黄金时代来了? 疫情为服务机器人正名 疫情前,服务机器人是“无用、摆设、新鲜玩意”的代名词,疫情后期服务机器人被冠上配送达人、消毒能手、医师助手的荣誉勋章。 疫情期,诸如医院、工厂、写字楼、校园等复工急或人流量大的地方,紧缺高效率、抗感染、应用范围广能替代人工的防疫工具,由此催生了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机器人“新成员”。 配送达人。疫情期无接触配送需求暴涨,机器人被派上抗战一线,为医护、病人、被隔离人员送药送饭,分担了外卖小哥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的可能,俨然配送达人的模样。据华住酒店集团提供的数据,疫情期间派机器人为酒店客人累计送了24000余次物品。 而在国内疫情被控制后,高效、安全的服务机器人配送也被沿用下来,未来餐厅配送、酒店配送、医疗配送、企业园区递送等场景,都将使用配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需求势必会激增。 消毒能手。正所谓“机器人似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疫情期消毒工作量大且劳动力紧缺,机器人厂商结合“移动、消毒”两大核心技术将消毒机器人制造出来,大大节省人力和提升效率,解决了疫情期大范围消毒难题。 同样的,在疫情彻底结束之前,消毒机器人还将进入学校、商场、酒店等地点,为消毒工作献力。据悉,目前上海浦东23000人隔离点的消杀工作都是由机器人完成,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医师助手。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爆火之后,医疗机器人也迎来了曙光。以往受限于用户习惯、医疗体系的繁杂,医疗机器人迟迟没能突破瓶颈,是疫情创造了市场转机。预计疫情过后,普通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将快速提高,同时5G技术、AI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也将助力“医师助手”的升级。 总之,一场防疫战过后,服务机器人成日常生活场景标配,这也是资本再次蜂拥而至的原因。 国内外资本前来“押宝” 当人们送餐、安防、客服等生活各个场景服务都被机器人取代,人们才发觉机器人如此智能和便利,这也就激起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 眼见机器人市场需求扩大,资本掀起了服务机器人投资浪潮。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从春节后,也就是2020年2月起机器人企业融资已超过15起,总融资金额将近30亿美元。据目前统计的数据,其中服务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红杉资本中国领投国内机器人AI解决方案商梅卡曼德;源码资本领投国内餐饮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2亿元B轮融资;理想汽车领投无人配送初创企业2亿元;字节跳动领投工控自动化系统开发商崧智智能等等…… 在各大互联网企业裁员、降薪、缩短开支,资本市场几乎进入“冬眠”的当下,机器人市场的融资表现已属亮眼。而且,不只是国内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服务机器人企业同样频获融资欣欣向荣。 据悉,加拿大智能聊天机器人公司Ada获得了4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智能聊天机器人的Mya Systems获得了1875万美元的C轮融资;医疗机器人公司Diligent Robotics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种种迹象表示,在疫情与政策的促使下服务机器人爆发是大势所趋,而荣获多轮融资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也随之进入竞跑阶段。 一方面,国内机器人应用市场无限大,未来增长可期。近年来,服务机器人在安防、医疗、配送、家居等场景大显身手并加速落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153.8亿元,同比增长36.1%;2013~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2020年市场增速超过50%。 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的支撑下,布局机器人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也将迎来新机遇。随着新基建的落地,5G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服务类机器人一直以来的痛点,如不够智能、效率低等不足等问题得到优化,市场将进一步拓宽。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给服务机器人带来了更多场景落地的同时,也给服务机器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技术挑战。 市场挑战大于机遇? 以往,囚于智能技术、用户习惯、产品安全以及成本高昂等问题,真正能够跑起来的服务机器人公司少之又少,而斥重金未见明显成效之后,资本热度也逐渐下降,机器人公司倒闭的新闻屡见不鲜。 2018年8月,博世旗下Kuri机器人宣布停产;10月MIT机器人教父创办的机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宣布倒闭;12月,社交机器人鼻祖Jibo倒闭。2019年初,开发自动叠衣服机器人的公司Seven Dreamers宣告破产;4月AI机器人玩具公司Anki宣布倒闭…… 短短两年时间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翻转之快不禁让人绷紧神经,担忧2020年机器人市场融资光景仅是昙花一现,潮水退去后机器人公司又将重蹈覆辙。 而经这几年的市场验证,突破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难点的关键,在于智能技术升级和服务体验优化。 当下,大部分国内机器人公司营销而忽视专研智能技术、产品研发,所以我国机器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而核心零部件则依赖进口,机器人核心技术也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加上,机器人升级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中小型机器人企业不堪成本重任。 再有,在运营、品牌、服务等因素中,用户服务体验的优化是企业发展关键所在。解放双手让生活更智能,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直接投射于机器人服务上。这也就要求服务机器人为用户提供更便利、更有趣、更智能的服务。 马云曾说:“过去是我们把人变成机器,未来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也正是阐述深究技术、强化服务体验对于机器人行业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疫情给了服务机器人市场一个发展的契机,也拉进了人们与智慧生活的距离。只是,服务机器人热度卷土重来是一件好事,但未必所有公司都能分上一杯羹。相反,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加剧,赔了夫人又折兵、被淘汰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 刘旷L
近期出台的政策,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相关车企也强化布局,拥抱智能网联汽车“蓝海”,抢占赛道,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业内人士表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政府、企业及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上已形成共识,各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态度,智能网联汽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护航 今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一方面,通过制定标准,推动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工信部在4月发布《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指出,2020年是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下一阶段工作谋篇布局之年。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将以推动标准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协同、与技术发展相互支撑,建立国标、行标、团标协同配套新型标准体系为重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支撑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一些相关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此次工信部出台上述工作要点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特别是标准化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前提条件,对行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及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智能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期。 不少地方也积极推出举措,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5月15日印发《关于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通知》,从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车辆监管、提升网络安全等方面作出部署。 四川提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整车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研发导入有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鼓励零部件企业提高智能网联汽车关键系统供给能力;鼓励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企业研发实施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鼓励信息通信等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和无线通信服务;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企业研究实施智慧交通系统方案等。 长沙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有着诸多探索实践。近日,湖南省工信厅、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中国汽研(行情601965,诊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研究、应用场景打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建设、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完善长沙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检测认证产业链体系,共建汽车产业生态圈,拓展产品技术场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与机制。 长沙此前还发布了“火炬计划”和“头羊计划”,以湖南湘江新区为重点,在全市打造智能汽车产业生态,通过培育头羊企业推动技术、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打造“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长沙模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智能网联汽车“起步北上广、落地看长沙”渐成共识。 步伐加快 近年来,新能源、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变革。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汽车及相关产业全业态和价值链体系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下一个“蓝海”市场。 在汽车行业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汽、上汽、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长城、北汽、吉利等主要车企加大布局力度,发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实现抢跑,逐步积累先发优势,占据竞争赛道的有利位置。 以中国一汽为例,近年来,中国一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动作频繁。3月底,中国一汽启动研发总院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建设项目。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表示,中国一汽以新一代汽车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推动公司向世界一流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国一汽将以其为重要依托和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化发展步伐,打造创新生态。 据悉,该基地总规划面积26.6万平方米,是中国一汽研发试验资源的重要布局,主要由被动安全试验区、智能网联试验区和新能源试验区三个主区域构成。这里将形成研发创新人才圈和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落地圈相结合的“三区两圈”研发创新模式。 4月15日,中国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开工。据悉,中国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总投资78亿元,主要生产红旗品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计划2022年竣工投产,整车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产值达到600亿元。 中国一汽去年底还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阿里巴巴凭借旗下斑马网络前瞻性的技术及生态开放平台为中国一汽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双方将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建设自主可控的智能网联车载操作系统,共同搭建面向未来的出行服务生态圈。 再如上汽,3月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开工。该创新中心主要由开放式“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实验室”“孵化/加速器”以及“产业基地”三大部分组成。上汽对外发布的消息显示,该中心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提供孵化加速器服务,通过集聚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全产业链科技企业,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技术“全球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步伐正在加快。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自动驾驶载人测试城市之一的河北沧州,5月14日宣布开放第二批智能网联汽车载人测试路网,范围从经济开发区延伸至主城区。加上此前已开放的第一批测试道路,沧州城市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达到229公里,在全国城市中跃居第二位。 此外,长沙于4月向市民全面开放试乘阿波罗自动驾驶出租车,这是中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规定的范围内,行车路线覆盖居民区、商业休闲区及工业园区等实用生活场景。 抓住机遇 今年2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认为,顶层设计为汽车产业指明发展方向,智能化、网联化、车路协同将带动传统汽车产业实现三大转变,即从机械产品向电子信息智能产品转变,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转变,从单一制造业向多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通信业、交通产业)融合转变。对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企业——整车、零部件、互联网厂商、软件、通信及交通基础设施企业而言,都必须转变传统思维,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寻求新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带了发展机遇。例如,在疫情中,各大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推出了“无接触式配送”,包括无人配送车、无人清扫车、无人消毒车等,有效降低了“人传人”的风险,充分展示了产业技术的成熟及未来商用的潜力,也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提供了重要思路与参考。 此外,“新基建”中的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项目又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相关专家表示,“新基建”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提振和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车企要抓住重要机遇期,在政策护航、技术推动下,全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助推汽车产业向更高层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