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7日讯银保监会网站今日公布的内蒙古银保监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内银保监罚决字〔2020〕18号)显示,北京长久汽车保险销售有限公司(简称“长久车险销售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未按规定制作客户告知书。依据《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第七十五条,内蒙古银保监局对该分公司警告并罚款5000元。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长久车险销售公司成立于2013年03月20日,注册资本5000万。该公司为广西长久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而广西长久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大股东为吉林省长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久集团”),持股比例为82.63%。 相关规定: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第七十五条:保险专业代理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四条,未按规定制作、出示客户告知书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1万元以下罚款。 以下为原文: (责任编辑:马欣)
9月17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将使用自有资金于2020年10月23日赎回所有未偿还2020年到期的票据,票据本金额约为15.65亿美元。 恒大此次大手笔偿债背后,得益于销售高增长所带来的充沛现金流。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恒大实现销售4506亿元,加上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此前要求“金九银十”要实现销售2000亿元,意味着恒大有望在10月末提前实现6500亿元的销售目标。以上半年近90%的回款率计算,将带来超5800亿元销售回款,这无疑是恒大提前偿债的最大底气。 此外,恒大最近在资本市场捷报频传,旗下恒大物业引入235亿港元战投,恒大汽车也成功引入40亿港元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公司负债率下降。
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向各银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下发一份通报,通报批评中路财险、易安财险、铁路自保、英大财险、珠江人寿、大家财险等6家保险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开展的“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后续整改工作”中,这6家保险公司同口径数据在两个系统间差异率超过10%,反映出这些公司在销售人员清核工作中存在走过场、应付的现象。 持续大清查 去年,银保监会接连发布《关于开展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要求保险公司全面清查核对有效人员名单,自查自身人员管理系统数据,以此为基础对中介系统数据进行清核,重点关注并清除基层机构违规避税、套取费用而虚挂虚增的人员,消除中介系统中的虚假人员。 从监管通报结果来看,清核后,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执业登记数据质量好转。截至6月末,全国保险公司中介系统执业登记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971.2万人,其中代理制销售人员910.2万人;同口径下,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在中介系统中的执业登记数据与在保险统信系统中的报送数据差异率为1.70%。 2020年上半年,62%的保险公司在两个系统的销售人员数据差异率连月低于2%或逐月下降。特别是大型保险公司,两个系统间数据差异率持续低于1%,发挥了表率和模范作用。 仍存三大问题 上述通报指出了部分保险公司执业登记管理中仍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是,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间销售人员数据仍不匹配。经核对,仍有部分保险公司在中介系统执业登记的代理制销售人员数据与报送统信系统的同口径数据差异率高居不下。比如,上半年,上述6家保险公司的数据差异率高于10%。 二是,销售人员基础信息填报不完整问题比较突出。保险公司真实、完整、准确地在中介系统为所属每名销售人员填报各项基础信息要素,是执业登记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目前仍有13.1%的销售人员执业登记信息要素存在缺失,中小公司表现尤为严重。 三是,部分保险公司整改不到位。销售人员执业管理依然不重视,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监管数据报送要求把握不准确,执业登记管理制度不完善,执业登记操作不规范,保险公司总公司缺乏督导考核评价机制等。 督促行业举一反三 对于上述数据差异率高于10%的6家保险公司,银保监会将实施三项措施。 一是银保监会对上述6家保险公司的中介渠道业务管理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责令其就销售人员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专项说明。 二是在全行业通报批评上述6家保险公司,责令其于10月15日前改正相关问题。之后,将视情对其进行整改情况“回头看”现场检查。 三是要求全行业着力解决执业登记信息缺失问题。各保险公司要将补齐销售人员执业登记信息要素作为执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及时在中介系统补全缺失信息。11月30日前,各保险公司缺失执业登记信息要素的销售人员占公司销售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5%。 珠江人寿第一时间回复记者称,造成此次数据差异的原因是公司银保外勤从合同制转代理制,相关系统开发受疫情影响拖到7月才完成,而监管部门取数的节点是6月,所以6月数据有较大差异。从7月开始,公司已全部正常,目前完全合规。 珠江人寿进一步表示,将对照存在问题举一反三,开展针对性整改,自上而下进一步修改完善销售人员执业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果,持续加强执业登记管理,确保同口径下公司销售人员在中介系统的执业登记数据、在公司人员管理系统的记载数据、在统信系统的报送数据以及公司对外公开的披露数据一致。公司将按照监管要求于10月15日前完成整改,并形成整改报告上报银保监会。
9月16日,快时尚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发布了截至7月31日的2020财年半年度报告。得益于正常交易环境恢复,Inditex于第二季度迎来了转折,实现净销售额47亿欧元,净收益2.14亿欧元。2020财年上半年,Inditex净销售额达80亿欧元,净收益为-1.95亿欧元,线上销售增幅达74%。 2020财年上半年,Inditex旗下品牌Zara(包括Zara&Zara Home)实现净销售额55.32亿欧元,上年同期为88.95亿欧元;Pull&Bear、Massimo Dutti和Bershka分别实现净销售额5.78亿欧元、4.9亿欧元和6.92亿欧元,均较上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Inditex于上半财年临时关闭门店,业绩受到重大影响。截至7月底,已有7026家门店重新开业,占整体的96%,但目前仍有一些限制。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Inditex针对供应链、库存和运营费用展开了积极管理,营运资金已恢复正常。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Inditex仍将积极推进门店差异化,今年的增长空间也将步入正轨。上半财年内,Inditex还在阿根廷、秘鲁等国家和地区上线了Zara线上店铺。 对于下半财年的业绩表现,Inditex持乐观态度。Inditex方面表示,进入下半财年后,业务将出现快速恢复,不仅门店销售正在逐渐复苏,线上销售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在8月1日至9月6日,Inditex的门店和线上销售合计下滑11%(按当地货币计算)。
9月16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布信息称,已同意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益海嘉里”)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益海嘉里及其承销商将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益海嘉里在招股书中披露,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42亿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8.7亿元。 连续实现千亿营收 益海嘉里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之一,主营业务是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07.66亿元、1670.74亿元和1707.4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84亿元、55.17亿元和55.64亿元。 2020年1-6月,益海嘉里实现营业收入869.73亿元,同比增长10.5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8亿,同比增长88.35%。公司表示,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产品质量良好、品牌效应显著、销售渠道丰富,公司主营业务发展保持增长趋势。此外,公司销售的厨房食品作为民生必需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未受到明显影响,加之2019年非洲猪瘟的影响进一步减弱导致公司饲料原料销售逐步向好,综合导致公司2020年上半年业绩大幅提升。 公司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和库存商品,考虑到春节消费旺季备货的影响,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39.94亿元、370.88亿元和345.51亿元,存货余额较大。 益海嘉里介绍,在采购环节,公司各事业部统筹规划、协调合作,各下属工厂按照事业部指导实施具体采购工作。在生产环节,公司各事业部的生产规划部门制定总体生产规划,各工厂管理层制定具体的排产计划,实施日常管理。在销售环节,公司各事业部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产品特点以及销售渠道差异,采用不同类型的销售模式销售产品。 领跑“米面油” 益海嘉里建立了覆盖高端、中端、大众的综合品牌矩阵,在各细分市场均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品牌共享模式打造了多个核心综合品牌。其中,“米面油”的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领先地位。 益海嘉里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领域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根据尼尔森数据,按销售量统计,2017年至2019年,公司小包装食用植物油的销售份额分别为39.5%、39.8%和38.4%;在包装米、包装面粉领域现代渠道市场占有率第一。根据尼尔森按销售量统计,2017年至2019年,公司包装米现代渠道销售份额分别为16.4%、17.9%和18.4%,包装面粉现代渠道销售份额分别为29.1%、26.5%和26.7%。 益海嘉里表示,本次实施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主营业务厨房食品开展,项目类型可分为厨房食品综合项目、食用油项目、面粉项目及其他项目,资金投向与公司主营业务一致。
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向各银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下发一份通报,通报批评中路财险、易安财险、铁路自保、英大财险、珠江人寿、大家财险等六家保险公司。 事出何因?原来,在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开展的“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后续整改工作”中,这六家保险公司同口径数据在两个系统间差异率超过10%。这反映出他们在销售人员清核工作中存在走过场、应付的现象。 保险销售人员清核工作,被视为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前的重要一环。除点名通报批评外,银保监会还对上述六家保险公司的中介渠道业务管理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以及责令其于10月15日前改正相关问题,之后将视情对其进行整改情况“回头看”现场检查。 详情请扫二维码↓
【编者按】疫情这半年,房企活的怎么样? 这或许是最困难的半年。售楼处关闭、工地停工……不少房企2-3月录得“最惨”销售额; 这或许也是分化加剧的半年。面对困难,一些房企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促销策略,试图“以价换量”; 他们能否现金回笼;他们能否降低负债;他们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我们深入“阅卷”房企中报:谁在美颜?谁在裸泳? 近日,华为开发者大会松湖对话上,中海企业发展集团董事、科技公司副董事长李剑谈到房价时表示:“不管大家多么痛恨高房价,包括我在内,我也痛恨。” 中海地产,恰是规模房企中毛利率和销售均价最高的房企之一。 搜狐财经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销售均价为18024.8元每平方米,位列TOP10房企第一名。而今年8月,中海地产合约销售额287.91亿元,同比增长17.6%,销售均价已达2.1万元每平方米。 此外,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毛利率为30.6%,亦高于房企平均毛利率水平。 由于高毛利、高溢价,中海地产虽然在规模上未跻身房企前五,但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位居房企榜首。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录得净利润205.27亿元,继续蝉联房企净利润头名,且领先第二名碧桂园多达63.95亿。 近年来,中海地产亦在试图“快起来”,但“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高利润率优势的丧失。在拼规模和拼利润率的选择题上,中海将何去何从? “希望销售规模尽快进入前五” 9月4日,中海地产发布2020年8月销售简报。 公告显示,前8个月,中海地产合约销售额2222.94亿元,同比增长2.1%。 中海地产曾名列房企前三甲。2007年之前,中海地产的销售规模仅次于万科,排名行业第二。中海地产跌出行业前五始于2017年,这一年,中海地产录得销售额2013.7亿元,排名房企第六。 据亿翰智库数据显示,2015-2018年的4年间,TOP100房企销售额平均复合增长率达44%,而中海地产复合增长率仅为18.6%,在TOP10房企中增速最慢。 2017年,时任董事长颜建国给中海地产定下了2020年实现400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同时保持30%的毛利率。 2019年,中海地产实现销售额3771.7亿港元,同比增长25.2%。 按照中海地产此前提出的目标,今年是“2020年实现4000亿港元销售额”的决胜年。截至8月底,中海地产销售目标完成率为63.1%。 “在这个存量时代,我们希望销售规模要尽快进入到前五。”中海地产行政总裁张智超在业绩会上道出对规模的渴求。 张智超表示,尽管这一目标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公司全年货量充足,下半年也将加大推盘力度、加快销售节奏。 “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有信心完成全年400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张智超表示。 “独自操盘”变身“合作拓疆”:非控股股东溢利同比增5倍 在地产行业,要想短时间内做大规模,主要方法包括买更多的地和与其他房企合作开发项目两种途径。 为了规模扩张,许多房企都会选择合作操盘的路径,但这种模式增大了少数股东权益,容易侵蚀净利润。 中海地产主席兼执行董事颜建国在业绩会上透露,该公司在2019年成立了新的部门,主要工作包括与同行合作进行购地。 以往,中海地产喜欢独自操盘,很少采取合作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中海地产公布了一项“2020寻地合作计划”,打出了“拢贤拓疆”的口号。 一位地产业内人士表示,中海地产本期结算项目中,合作的项目变多了,这导致少数股东损益大幅上升。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净利润中归属于非控股股东的溢利为22.77亿元,占净利润的11.08%。 而上年同期,中海地产归属于非控股股东的溢利仅4.4亿元,占净利润比重仅2.06%。据此计算,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非控股股东溢利同比增长超5倍,占净利润比重增长9个百分点。 逆势扩储,前8个月拿地金额位列房企第二 此外,中海地产还频频在土拍市场出击,逆势拿地。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1-8月,中海地产拿地金额为781亿元,位列百强房企第2位,仅次于中国恒大。同期,中海地产销售额仅位列百强房企第6名。 重金投入之下,中海地产拿下了众多“地王”:2020年8月3日,中海地产经过66轮拼杀,耗资79亿元拿下北京亦庄河西区不限价宅地,刷新了北京2020年总价地王,溢价率为23.44%。 8月6日,中海地产以总价16.99亿元竞得哈尔滨1宗商住用地,溢价率26.88%,成交楼面价9508元每平米,楼面价刷新了哈尔滨历史记录。 同日,呼和浩特第三次土地拍卖按时摘牌,其中如意开发区的1宗地930万/亩成交,溢价45.9%,中海再夺地王。 中海地产扩储始于2018年,这一年中海地产取得的土地储备为1764.10万平方米,投入的金额为913.53亿元。2019年,中海地产逆势扩张,以1133.59亿元的金额取得了1145.61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海新获土地的累计应占楼面面积约为562.33万平方米,累计应付的土地出让金约为522.82亿元。 对于土地储备,中海地产管理层曾披露,2020年新增1400亿元的土地权益投资预算。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7%,净利率降3.5% 一宗宗“地王”项目,或将持续增加中海地产未来的项目开发成本,进而蚕食中海地产的利润。 随着少数股东溢利的增加和拿地支出的增长,有着行业“利润王”之称的中海地产,在其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十年后首次同比出现了下跌。 财报显示,中海地产上半年实现收入886.25亿元,同比增11.01%;股东应占溢利为205.27亿元,同比下降3.7%。 此外,中海地产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出现下降。上半年,中国海外发展的毛利率为30.59%,同比下降4.3%;净利率约为23.2%,同比下降3.5%。 中海地产曾经高毛利的“秘诀”,在于融资成本和土储成本低廉。 中海地产借助央企优势,保持较低的融资利率。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仅4.01%,处于行业最低区间;净借贷比率录得32.95%。 此外,截至上半年末,中海地产资产负债率为59.77%,在年销售规模千亿以上房企中保持最低负债率。 如今,中海地产融资优势仍在,但土储成本正在上升。2017年报显示,中海地产拿地成本仅7560元每平方米,而今年上半年,拿地成本增至9293元每平方米。 这恰是中海地产追求规模背后的“硬币另一面”。从2018年中海提出“好中求快、稳中求快”,到2019年强调“规模增长是必须的”,中海地产对规模的渴求逐渐凸显。 目前,距离“4000亿”销售目标只剩不足4个月的时间,而未来是固守高利润率,还是舍弃高溢价追求规模,是中海必须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