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举行授牌仪式。 这标志着经过三年的规划设计后,一个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成都东进战略的新区正式成立。 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王正丹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一个国家级新区。而现为省级新区的东部新区,将为未来升级为国家级新区做准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东部新区将是成都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转移,即成都将从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向组团式的都市圈发展格局转变。 跨过龙泉山建设新成都 东部新区的设立,是2017年提出的成都东进战略的组成部分,即跨过城市东部的龙泉山脉,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区域。 李晓江认为,中国的主要城市群中,有一些表现出快速经济发展,但人口总量下降,或人口快速聚集,但经济发展不明显的特征。而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都在提高,说明这个地区既适宜经济发展,又有条件持续聚集人口,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极核之一的成都,在发展过程中却日益受到资源要素的限制。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晓江就参与了四川地区的城市规划。他认为,成都东部新区的设立,有利于破解四川盆地的资源约束,有利于弥补天府新区先进制造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跨过龙泉山后,东部新区的地质条件更加稳定、土地资源更加充足,且通风能力更强。”李晓江认为,成都平原的大气、土地等资源承载力有限,将限制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一的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发展。 如从土地利用角度观察,东部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占比仅11.28%,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而由于避开龙泉山脉阻挡,因此当地的平均风速比成都主城区高50%,雾霾等污染天气出现几率将相对更小。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教授杨继瑞认为,如果不跨过龙泉山,则成都不可能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推动成渝城市群的中间城市的发展。 随着东部新区的设立,杨继瑞认为成都城市版图进入了川中浅丘地带,获得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广袤空间,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都将极大增强。而且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与重庆的西拓形成相向发展。东部新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主轴上,有利于成渝中部区域城市快速崛起,推动成渝的相向发展。 根据《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其覆盖范围达92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成都新机场所在地简阳市所辖的13个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面积729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4.2万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另一部分为天府新区简阳片区,面积191平方公里,未来将委托成都东部新区集中统一管理。 新区的目标是到2025年城市形态基本显现,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逐渐凸显,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 世邦魏理仕成都产业地产部主管尤鹏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部新区的正式设立是成都东进战略实施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体现了成都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力,将成为成都未来新兴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也是城市运营的创新试验田。 从更宏大的角度看,这亦将是成都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李晓江看来,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之间竞争的方式完全不同。 “在中国城镇化上半场,是人跟企业走,城市从农村吸引人口聚集,而下半场则是企业跟着人走。人口的聚集已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如成都等一些城市出现了很强的人才吸引力,企业追随人才而聚集。”李晓江说。 因此,李晓江认为成都东部新区的功能定位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国际门户枢纽。成都在航空方面的辐射能力居于中西部首位,因此拥有成都新机场的东部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 第二是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节点,即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 第三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尤其是将把成都的产业大规模的向东部新城转移。 “第四是建成一个可爱的家园,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才产生吸引力。”李晓江称,“规划中的定义是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为“后浪”建设的新城 “过去中国城市都是无序蔓延式发展的,很多城市是单中心结构,以同心圆方式逐渐拓展。”李晓江说,“我常说成都其中是摊得最圆的一张大饼,但设立了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后,成都有了重点发展方向,即向南发展。” 而东部新区设立后,成都发展战略发生重要转移,将形成组团式发展新格局。但是,其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是,龙泉山以东的这片区域距离成都主城区较远,且现有产业发展不足。 “因此,在规划中我们提出东部新区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区,既要在发展中充分依托成都主城区的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又要在基础公共服务中独立运行。”李晓江说。 成都东部新区是成都新机场所在区域,已规划空港新城。李晓江认为,内陆开放必须通过航空才能实现,因此东部新区如何利用好新机场这一资源优势来发展很关键。 “远郊机场如何与城市的近郊机场进行充分竞争,在国内还没有较成熟的案例。尽管成都未来将拥有双机场,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潜力,一方面也要看到天生的竞争不足。如何克服这一劣势,值得研究。”李晓江说。 成都东部新区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和门户枢纽。 “在成都东进的同时,重庆也在西扩,为此我们在东部新区规划了两条高速铁路,以实现与重庆在内的全国重要节点城市更好的联系。”李晓江认为,成都东部新区未来要与周边重要城市以及重庆加强联系。 “综合而言,这是给‘后浪’所规划的一个新城。”李晓江用了近期被热议的一个词语。后浪即指年轻一代,他们选择一座城市,不仅是选择就业的机会,也是选择一个能满足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城市。因此在东部新区,优质公共服务的覆盖度、高生活品质的供给能力,比给予其创业就业的机会更加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未来成都将对东部新区“量身定做”人才政策和户籍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新区建设能否成功,不仅要看区域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以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贡献,更要看百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是否显著提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表示,“若干年后,如果在成都普通居民的心目中,‘新区’就是成都的‘浦东’,那么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就算是成功了。”
本报讯 4月28日,港龙中国地产集团经过多轮竞拍,最终成功摘得安徽省芜湖县拍2001号地块。这是公司第一次布局安徽省,也标志着“深耕长三角”的发展战略又推进一步。 该地块位于芜湖城南政务区板块,滨湖大道以南,火龙岗路以西。除了教育资源丰富外,商业、医疗等核心配套均在1.5km范围以内。此外,地块交通十分便利,短时间内就能到达商合杭高铁湾沚南站(在建)、芜宣机场(在建)等重要交通枢纽,居住者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便捷生活。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皖南经济,文化,交通,政治中心,是国家重点沿江开发城市、安徽改革前沿阵地、宜居魅力城市。目前政府重点打造,市民认可度高。芜湖作为中部省份中离长三角最近的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已经步入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中部崛起、芜马城市组群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利好政策不断推进,芜湖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员,城市地位突显。(记者/施露)(编辑 张明富)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徐奇渊、张子旭 复工以来,各地消费券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消费券起到了刺激需求的作用。在供给恢复快、需求恢复慢的情况下,工业产成品库存快速上升。1季度工业产成品实际增速为15.5%,达到5年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各地消费券的推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撬动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消费券也对特定人群起到了纾困作用。根据官方数据,1季度失业压力加大,3月就业人员规模比1月份下降6%以上,约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向限定人群发放消费券,有的地方还规定了向困难人群提供消费券的总体金额。 但是既要实现刺激、又要实现纾困,同一项政策难免要做出权衡。对于这两个不同目标,本文并不试图做出价值判断,而是试图梳理现实:当前消费券政策的效果如何,在刺激、纾困两方面能够起到何种作用? 消费券规模较为有限 根据公开信息进行统计,本文只对42个城市数据进行分析,各省级单位数据通常缺乏足够的细节而未计入,截至时间为4月27日。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公布消费券发放细则的42个城市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共计已经发放各类消费券65.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金额为19.6元,中位数为8.9元。其中仅有29%的城市人均金额在30元以上。假设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在2-3之间,则总体效应为200亿元或以下,对比35万亿左右的居民消费支出,消费券对总体消费的刺激作用可能较为有限。另外,某省的消费券金额可能较大,但是其并未给出消费券总金额等细节,且有相当部分透支了未来的节日慰问金,因此没有纳入分析。而且即使纳入,消费券的相对规模也仍然较为有限。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均消费券金额越高 数据说明:(1)人均消费券=所在城市发放消费券总额/2019城市人口数量,缺乏数据的情况以相近年份数据替代。(2)由于部分城市缺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因此使用2018年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缺乏数据的情况以相近年份数据计算。(3)剔除了温州和鄂尔多斯,因为前者人均可支配收支排名显著低于人均GDP排名,而后者恰恰相反。(4)没有计入某省。因为该省发放消费券是以省级为单位,和其他城市为单位的口径不统一。另外,该省并未给出消费券总金额数据。(5)剔除了杭州,因为杭州的人均消费券达到162元,远高于其他城市,加入杭州该图无法清晰显示其他城市。另外,加入杭州后不影响分析。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新闻进行整理。消费券数据截至2020年4月27日晚。 消费券政策也有地区分化 当前的消费券政策,由各个城市分别出台,由于各地财力不同,呈现出了地区分化。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发放消费券的人均水平就越高。剔除温州、鄂尔多斯后的40个城市,人均消费券金额与人均GDP相关系数达到0.4。简单的线性回归,也揭示了人均GDP对人均消费券发放金额具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解释力。其中,消费券人均水平较高的城市,除了武汉疫区之外,一般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这些发达省份。而欠发达省区或城市,其发放的消费券人均水平也往往较低。目前所有发放消费券的42个城市,其人均GDP的均值为9.4万元,显著高于2019年全国人均GDP均值7.1万元。这意味着,没有发放消费券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更低。 这显示出,消费券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各自为战现象突出,缺乏全国层面的协调。对于各个城市而言,依据自身财力发放消费券,可以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进行纾困,有其合理性。但是从跨地区的视角来看,中西部地区有更多的困难人群,以及返乡待岗的农民工,而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券发放力度恰恰相对较弱。因此,当前的消费券政策缺乏统筹协调,未能起到跨地区平衡、纾困的作用。 消费券发放侧重于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 当前的消费券政策使用,一般都有对行业的限定。从42个城市的消费券政策来看,主要侧重于餐饮、零售和文旅三大行业。在这三个行业投放消费券的城市数量占比,分别达到了81%、73%和48%。这与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冲击,具有高度一致性。1季度的服务业增速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旅游业等都受到了较大冲击。其中,前两个行业在1季度的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35.3%、-17.8%,是服务业中遭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两个细分行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没有单列的分类,但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也有显著下滑。从这一角度来看,消费券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从行业、企业层面考虑更多。 消费券限定使用的行业比例:42个城市的数量占比 消费券发放惠及城市居民,但农村和困难人群得益受限 42个发放消费券城市中,15个城市提出了针对特定人群发放消费券,包括特困人员、低保人员和孤儿等,5个城市还给出了对限定人群发放消费券的金额,占比最高占总金额的15.3%,最低0.9%,中位数10%。但是由于以下原因,消费券难以真正惠及农村和困难人群。 其一,消费券金额有限。前文已经提到,按常住人口计算,42个城市的消费券人均金额为19.6元,中位数8.9元。虽然有的城市对特定人群有数百元的支持,但对于困难群体来说,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其二,交通距离和成本不利于农村消费者。对已有的消费券使用细则进行观察,许多地方发放的专属消费券限定在城市中心商圈的商铺使用,从而将消费券使用区域限定在城市中心。根据不完全的信息披露,有7个城市要求必须到现场消费,不允许同城外卖与同城配送行业进入。在消费券金额有限的情况下,农村人群面临的交通成本更高,这导致消费券的发放难以真正惠及农村消费者。 其三,限制条件过多。部分城市对消费券施加了各种限制条件,例如某城市420万元的餐饮消费券,仅限定13家餐饮企业使用。个别城市消费门槛设置过高,例如满800减50。还有一些地方,发放消费券重点面向非基本民生行业,例如某城市的汽车消费券金额占比高达69%。考虑到以上情况,消费券的纾困作用也较为有限。 其四,各地消费券几乎都通过数字平台发放,要使用手机支付进行消费。对于老年人、没有电子支付手段的困难人群,这也构成了技术上的门槛。而这部分人群往往最需要消费券纾困。因此,需要考虑线上与线下发放方式相结合。 当前的消费券政策存在的问题 消费券政策重点以纾困重点行业为主,但总体金额小。同时,除个别地方外,几乎所有地区的消费券都采用满减形式、限定具体行业,促销性质较为浓厚、价格效应多过收入效应。因此,这些政策实际能起到的刺激和撬动效应都较为有限。 在空间上,地方政府基于自身财力、各自为战。其结果是,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力度较大,而中西部、欠发达省力度明显较弱。同时由于前述原因,消费券难以真正惠及农村消费者的困难人群。不论是从空间、还是人群角度来看,纾困效果都难达预期。就业是滞后变量,失业人群在就业市场的匹配也需要时间,尤其是非正规就业人群如何纾困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消费券政策需要起到何种作用,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的线下商户不断增加,各大城市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逐渐释放,迎来了小幅度的“报复性消费”浪潮。 上海这一座金融中心、浪漫都市在短暂的停歇后,也开始恢复往日生机。疫情当下,上海“五五购物节”的提出和实践,让人们对这座城市联手阿里积极拥抱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市场新形态的态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加持下,上海经济复苏已见明显成效。 一个误区:消费复苏只能“消费降级”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当口,有人认为城市消费复苏只能通过“消费降级“来实现。例如:跟亲戚朋友拼单、买九块九的拖鞋等。事实上,这种廉价的小商品经济形式、打折促销疯狂补贴的模式,仅是城市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短时间的消费复苏假象,但无益于真正的消费复苏。 一方面,“消费降级”并不能尽快恢复城市消费,还有可能会把行业带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导致劣币逐良币。 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竞争目标,促进消费的同时也要注重市场的良性运转。如果市场因一昧追求“烧钱获客”模式而引发价格战,导致的结果就会是为了压低价格而生产成本低、品质也低劣的产品,最终留不住用户也影响了品牌口碑。 另一方面,“消费降级”的长时间维系将会伤害行业的创新动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等改变和升级,一直是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方法。而市场进入 “消费降级”状态,意味着消费收入降低,市场经济持续低迷,从而抑制行业创新动力,阻碍经济增长。 总之,通过“消费降级”来实现城市消费复苏不是上策,至于如何促进消费复苏,从上海五五购物节创新消费的火热可以窥视一二。 上海五五购物节,一种创新消费模式 在各大城市为消费复苏发愁之际,上海“五五购物节”上,阿里帮助上海商圈走进淘宝直播间,为城市消费复苏提供了一份经典案例。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购物中心周末日均流量约为5.7万人次,“云逛百联”100万的观看量,相当于新开17.5个商场的客流量。 聚划算数据显示,上海消费者热情空前,上海人添加购物车商品件数已达去年同期的2.4倍,上海商家商品被全国消费者加购件数更达去年的2.7倍,只待5日零点开抢。 诸如上述实现消费复苏的数据还有很多,而这都要归因于上海借力阿里,开创了消费新玩法。 除了直播带货、聚划算满减促销之外,阿里在聚划算、天猫超市、盒马、饿了么等平台上为上海老字号“定制”措施,给予流量曝光支持,助力上海老字号站上新消费潮。 还有,阿里购买价值10亿元“湖北加油虾”,在线上线下以5.5折优惠出售,满足上海市民食品采购需求,且盒马App每天发放线上牛奶优惠券,涵盖上百种主流奶品牌,可在线上购买新鲜巴氏鲜牛奶、酸奶等商品时直接抵扣使用,激活用户消费欲。 与此同时,开启“上海小店传承计划”,通过多种举措给予小店流量和技术双支持,多方位助力其生意回暖,已让 10万上海小店受益。 “沪游码”的开通则让用户畅游上海各大景点更便捷和舒适。 上海的数字化生活平台、数字景区等等新颖玩法,让人耳目一新。其实,在五五购物节之前,阿里就曾在上海多次尝试无人零售、品牌淘宝直播、老字号数字化赋能等创新的消费经济模式。 在上海试水的无人零售、云上时装周等创新消费经济也是基于阿里提供数据优势、线上流量、领先技术,与上海本地线下商家的用户运营、卖场管理、供应链管理优势的融合。只是,五五购物节消费玩法更多、覆盖面更广,应用也更成熟。 上海五五购物节上,群英荟萃”的消费玩法,可谓开创了一种新的消费经济模式。 城市消费复苏,巨头数字化赋能是关键 一个是创新发展的互联网巨头,一个是与时俱进的时尚都市,阿里与上海早在2015年就结下了“良缘”。彼时,双方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智慧健康、社会信用体系等领域开展合作。 一来,阿里依托自身的技术沉淀与经验优势,赋能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城市构建智慧化体系。 在市场层面,阿里深耕零售产业多年,经验优势、资源优势不言而喻,无论是规模庞大的零售业态,还是与零售相关的物流、金融等领域阿里都有涉足和投资,而这些相关的资源也可以给到合作伙伴。 在技术层面,阿里具备强大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可以助力品牌精准获客、优化管理体系从而提高运营效率,促进销量业绩的增长。对各项技术专研和成熟应用,也让阿里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赋能合作伙伴,助力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 同样的,阿里可以发挥平台赋能优势,一一实现交通、医疗、政务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此来满足智慧城市各项“节点”的建设需求,进而将这些智慧系统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态圈。 二来,基于自身的平台特点,阿里深入挖掘新用户需求、应用新技术来发展新业态。 基于阿里的技术能力和用户洞察水平,可以分析出某项需求即将爆发的苗头,从而选取更优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实现消费者和供给侧的双向互通和匹配,也可以拓展新消费场景发展新业态,从而带动市场消费。 由此,阿里多次在上海试行“无人零售“、“品牌淘宝直播”、“云上时装周”、“老字号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新业态。据悉,2019年,134个国产品牌在天猫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52个老字号年销售额过亿。“老字号品牌亿元俱乐部”中,18个是上海品牌,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潮下,阿里凭借自身资源、技术、经验等优势为上海各大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也正是这些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的落地,为上海五五购物节新消费模式的形成和以及城市消费的复苏提供了必要的运作基础。 而从上海五五购物节掀起的消费复苏来看,2020年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应该紧跟数字化浪潮,靠数字化创新取胜。这一次阿里与上海之间的联动,给了其他城市恢复经济、恢复生产、动员消费一些参考的门路,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综上所述,疫情带来的挑战为数字化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契机。可以预见,未来直播带货、一码通等数字化的创新消费模式将变成常态化,从而加快经济复苏的进度。也就是说,上海五五购物节引领的数字化创新会成为城市消费复苏的新动力,是当前底层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消费复苏,不应该从打折清仓的老套路里找点子,还是应该从创新里找路子,找法子,才能有益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旷L
入夜,随着天津“网红”地标——“天津之眼”摩天轮的绚烂转动,津城的夜开始热闹起来。在“五一”假期的带动下,夜市霓虹中、食客相谈间,“夜经济”正在为“疫”后城市带来生机。 杨印平的陕西风味餐厅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奥城商业广场,这里集聚了餐饮、娱乐、健身等多种业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人流众多。在杨印平的精心打理下,他的这家老店一向生意兴隆。 “5月2日,我们一直营业到凌晨4点。4日客人也很多。”杨印平说。 4日晚,记者走访时看到,在杨印平门店外加装的温棚中,食客隔桌落座,服务员穿梭其间,嘈杂声里甚至都听不清杨印平的话语。 在不远处的阿依来新疆餐厅,一张特制的夜宵菜单,也吸引了不少食客。 “我们4月底开始开放夜宵,营业时间延长到深夜1点,在‘五一’假期的带动下,客人明显增加了很多。”天津阿依来新疆餐厅奥城店总经理田卫平说。 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夜间消费,阿依来新疆餐厅定制了夜宵菜单,增加了菜品量,同时通过抖音视频推介、发放代金券等多种形式进行促销。 “我们希望‘夜经济’的发展能助我们‘满血复活’。”田卫平说。 天津市商务局市场建设处处长徐凤成介绍,“五一”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天津有17个夜间经济街区复市,首批326家深夜食堂加速复工。据初步统计,一些餐饮企业销售额已经恢复到了去年同期的70%。 “商户逐步延长经营时间,丰富夜间消费产品,助力了‘夜经济’的持续回暖。‘五一’期间的‘夜经济’繁荣度、活跃度有了大幅提升。”徐凤成说。 早在2018年,天津市就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夜经济”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游客喜爱的形态。疫情之后,“夜经济”更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城市消费、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渠道。 “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的消费潜力被抑制、冻结。夜间是进行消费活动的黄金时段,随着各大夜市分级分类、科学有序加快复工复市,将全面推进城市夜间经济的复苏,带动夜食、夜游、夜购、夜娱、夜健、夜读、夜展等进一步迸发活力,全面点亮‘夜津城’。”徐凤成表示。 据天津市商务局介绍,下一步,天津将逐渐形成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将“夜经济”与旅游经济、小店经济、网红经济等相结合,引入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元业态,让“夜经济”成为代表城市活力的“名片”。(完)
房贷利率“换锚”今日落地 两点购房贷款建议仅供参考 全国范围内的房贷利率“换锚”正式落地。今日(8日),央行房贷利率新政实行,新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将参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定价。 有专家分析,这总体来看仍然是一个中性的政策,政策的目的是平稳房地产预期,避免房地产利率跟随LPR明显下调,是避免刺激房地产而非打压房地产。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监测的35个城市中,17城首套房贷利率水平有所上涨,16城维持7月水平。一线城市中,广州平均环比上涨4个基点,其他城市维持不变;二线城市中,苏州、无锡、沈阳、长沙4城均连涨三月,沈阳涨幅达23个基点;仅武汉、东莞和长春3城首套房贷利率水平有所下调。 监测的35个城市共533家银行分(支)行中,除了停贷银行外,共有19家银行首套房利率水平仍在当前基准利率上执行优惠政策,且都位于上海地区;116家银行的二套房贷款利率水平低于5.45%,主要分布在上海、厦门、天津、深圳、广州等19个城市。 太平洋(601099,诊股)证券表示,房贷新政落地后,这些银行都必须上调自己的房贷利率水平,进而可能会带来部分城市房贷利率平均水平的进一步上涨。从目前数据看,上海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厦门、天津的二套房平均利率都面临上涨压力。 国盛证券称,原先首套利率有折扣的城市,如上海、厦门等,和原先首套房贷利率上浮的城市,如北京等,短期将受到不同的影响。未来,不乏会出现加点下限为零的城市,亦会出现房价上涨过快加点数较高的城市,实际按揭利率变化将因城而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指出,新政规定了房贷利率全国统一的最低要求,按照“因城施策”原则,预计多数地区个人住房贷款的实际利率将会有所上升。 【购房者“画像”】 目前,我国每个月有几十万笔新增住房贷款,存量则高达6000多万笔。可以说,房贷利率新政关系到千家万户。据北京链家一位工作人员介绍,9月底时她有一两位客户走加急通道办理了房贷,按照旧的利率定价办法签订了合同。但是其他的客户依然比较平静,虽然内心有纠结,但是买房的节奏并没有受到影响。 房贷利率新政对房价影响几何? 房贷利率新政的推出,对于当前的房价影响大吗? 有专家认为影响不大。因为相对于其他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如限购政策和首付比例等因素),利率变动对于房价的影响相对有限。以一个购房案例进行解释: 假设总房款为300万元,三成首付90万元,需向银行贷款210万元,根据不同的房贷利率,按20年期限,以等额本息形式,每个月需要还款的金额如下图所示: 可以发现,随着房贷利率的上浮,购房者的月供金额确实有所增加,就如一个中小波动,房贷利率由5.9%上升60个基点,到6.5%,每月的月供增加730元,一个较大的波动,房贷利率从5.9%上升到7.9%(上升200个基点,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环境下,可能性不大,在此引用更多的是压力测试),每月的月供增加2500元。 下图是首付增加对于购房者的影响: 同样是300万元的房子,按照首付60%计算(接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二套房首付比例),需要180万元首付款,相比原来(三成首付),多缴纳90万元现金。 由以上案例可见,相比利率波动使得每月增加上千元月供,首付比例波动则需要购房者短时间内筹集和缴纳大笔购房首付款,对于购房者的购买力和需求影响更大。实务中,各地确实也是通过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来抑制投机炒房,调控房价的。 具体请看部分一二线城市的二套房首付比例: 另外,大部分一二线城市,还对购房资格进行了限制,只有具有本地户口、工作居住证或者在本地缴纳多年社保/税收的前提下,才有资格购房,如此进一步限制了购买力和需求。 综上所述,相比首付比例和各地的限购政策,此次利率新政对于房价影响有限。 【购房贷款的两点建议】 (1)留足余量,量力而行。 购房者在测算月供和贷款规模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收入水平,留足余量,量力而行。如每月到手收入为20000的购房者,建议考虑将月供额度设置为10000元,按等额本息(利率5.9%)、20年贷款期限计算,可贷额度在150万左右。如此配置,一方面,保证了每月有10000元的消费/生活开支或者储蓄,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即使房贷利率出现向上波动,每月多支出上千元房贷月供,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余量不足,虽然可贷金额有所提高,但是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也相应增大了,严重的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 (2)选择公积金贷款/混合贷。 目前房贷利率新政仅限于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仍沿用老办法,不仅利率更低,而且利率波动小,利率风险更低。故同等条件下,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选择公积金贷款,如果公积金贷款额度不够,也可以考虑公积金+商贷混合模式。(根据公开资料综合整理)
LPR房贷利率正式执行,百万房贷月供仅增加6元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10月8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中国LPR房贷利率报告》。报告基于当前LPR利率改革导向,对当前5年期LPR利率走势、代表城市的LPR房贷利率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房贷利率调整下购房者的月供压力进行了测算。 报告从城市分类的角度测算了不同城市的LPR房贷利率变动情况。2019年10月份,4个一线城市首套房的LPR房贷利率为5.23%,相比9月份的5.21%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为2bp,即0.02个百分点。同时,4个一线城市二套房的LPR房贷利率为5.61%,相比9月份的5.58%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为3bp,即0.03个百分点。 二线城市方面,7个二线城市首套房的LPR房贷利率为5.67%,相比9月份的5.64%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为3bp,即0.03个百分点。同时,7个二线城市二套房的LPR房贷利率为5.99%,相比9月份的5.94%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为5bp,即0.05个百分点。 三四线城市方面,3个三四线城市首套房的LPR房贷利率为5.59%,相比9月份的5.64%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5bp,即0.05个百分点。同时,3个三四线城市二套房的LPR房贷利率为5.83%,相比9月份的5.88%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5bp,即0.05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随着LPR定价机制改革的推进,未来房贷利率的定价方式和利率水平等都会发生变化,进而也会影响住房按揭贷款的成本,即月供金额的大小。基于前面14个城市的统计结果,报告以“100万贷款本金、30年即360期、等额本息偿还方式”的贷款案例进行成本测算,进而观察LPR贷款利率下购房者的月供压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14个城市在执行LPR贷款利率后,首套房的月供额比过去增加了6元,而二套房的月供额比过去增加了15元。类似月供额的变动非常小,基本上不会对购房者形成太多干扰,或者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从城市结构上看,二线城市的负担增加相对会大一点,而三四线城市则没有太明显的负担,甚至有减负的现象。 表 14个城市10月份LPR贷款利率下的月供变动情况(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公开新闻报道等整理、易居研究院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国庆长假后,全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执行了新的定价机制,LPR定价模式有助于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导向。而各地将基于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思路,基于各地楼市情况和房地产金融情况,陆续落实地方性的LPR房贷政策。各大商业银行将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和房地产政策导向,基于LPR基础利率和基点等要素,重新计算房贷利率和进行房贷的发放。从测算中也可以看出,最新一期LPR利率的调整,并不会对按揭贷款的成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体现为贷款定价方式的调整,即后续利率自我调整的空间会更大。 而从趋势上看,当前全球降息的动作依然会持续,而国内降息预期也会进一步强化,这都会对LPR及LPR房贷利率等产生影响。从近期房贷市场的政策面看,“房住不炒”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也决定了房贷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但后续随着金融环境的进一步宽松,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预计LPR房贷利率将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 当前房地产领域中,各参与者对于LPR贷款利率的调整有较多的关注,此类测算可以帮助此类参与者减少困惑,进而更清晰地把握房贷市场的动向。对于房企来说,在具体项目的营销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明确贷款机制,进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房贷业务的办理。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在具体购房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估算具体房产项目的月供压力,这对于其科学决策、理性购房等也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