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2020年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最后提示:既然科创板不再是核准制,那么,就该有注册制的样子!
中国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于7月3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LI”,发行价格为每股11.5美元。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理想汽车的纳斯达克上市仪式在理想汽车北京交付中心举行,创始人李想和团队出席仪式。(俞立严)
7月30日,两家来自厦门的企业建霖家居、力鼎光电在上交所上市,至此,厦门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52家,占福建省35%,位列全省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同日,来自厦门的国安达顺利过会,将在创业板上市。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厦门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明显加速。记者从厦门证监局、厦门金融监管局获悉,今年厦门市企业上市工作在多方面均有突破,新增3家上市公司和4家过会待发行企业,成绩斐然。 聚焦A股“厦门力量” 7月30日,建霖家居和力鼎光电在上交所顺利上市。 建霖家居是一家台资背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厨卫产品、净水产品和其他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建霖家居成立于1990年6月份,公司在行业内具备突出的研发设计和先进的制造优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0.99亿元、35.30亿元、33.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7亿元、3.35亿元、3.34亿元。此次上市计划募资将用于厨卫产品线扩产项目、净水产品线扩产项目、智能信息化升级项目和建霖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围绕主业布局。 力鼎光电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光学镜头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光学镜头产品主要出口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光学镜头行业技术和市场领先企业之一。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22亿元、5.26亿元、4.65亿元;归母净利润1.23亿元、2.00亿元、1.81亿元。公司上市募资将用于光学镜头智能制造项目和研发中心升级项目。 力鼎光电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18年专注于光学镜头产业,已成为全球光电子细分领域的中高端客户认可的知名光学解决方案供应商。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运营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两家厦门企业的顺利上市,进一步壮大了厦门上市公司队伍。 后备企业梯队建设逐渐完善 今年以来,厦门资本市场持续扩容。1月份厦门市首家科创板企业特宝生物上市;7月16日厦门银行和圣元环保双双过会。厦门银行将成为2020年首家A股上市银行,圣元环保将成为福建首家注册制下的创业板上市企业;7月23日欣贺股份顺利过会,厦门市将新增一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企业。7月30日,国安达成功过会,厦门创业板上市公司将再添一员。 厦门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20年厦门市上市后备企业共300家。截至目前,已报证监会、交易所受理材料的企业8家,其中罗普特申报科创板;狄耐克、东亚机械、上特展示和多想互动等4家企业申报创业板。正在厦门证监局辅导备案的企业15家。此外,厦门新三板挂牌企业126家,占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的42%,位列全省第一。 今年适逢新证券法实施,新三板深化改革和创业板注册制全面推进。厦门金融监管局将发挥上交所、深交所厦门服务基地的作用,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常态化培训机制。在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企业上市予以支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切实帮助企业缓解上市筹备的财务压力,鼓励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今年下半年厦门金融监管局拟联合各主管部门举办多场培训活动,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发展阶段开展辅导培训会和政策宣讲,支持辖内企业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份,厦门证监局和厦门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厦门市上市公司培育和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称“行动计划”),从融资支持、培训支持、人才支持、监管服务等方面支持上市公司发展,为辖区上市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 据悉,行动计划提出要将后备培育和质量提升双结合,充分重视改制上市企业的经营治理水平,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机制,让更多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上市公司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起到推动作用。 行动计划还将实行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分解至中央驻厦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相关单位,将目标纳入到区级政府的考核中,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有效增强央地协作。同时还压实上市公司的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强化舆论引导,支持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积极助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三年行动计划将为厦门辖区上市公司实现数量翻倍增长打下基础,以上市公司各类主要风险得到有效规范化解,经营更加稳健,运作更加规范、主业更加突出,信息披露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投资回报机制持续优化,市场结构更加优化,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等为最终目标。
“过去人们总说IPO就是圈钱,但现在,我觉得用抢钱更合适,因为钱实在是太多了。”一位创业者感慨。 在他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A股疯狂了。7月6日,上证指数大涨5.71%,创下近五年最大单日涨幅,A股资金成交量超过1.6万亿元,百股涨停。 空气中四处弥漫着金钱的味道。那些在疫情期间深居简出、谨慎出手的投资人,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翻出已经落灰的被投项目名单,打电话给创始人:“要不今年搞个IPO?” IPO真的是太火了。 一位投行人士对燃财经说,现在是IPO的好时机,“高估值,卖得高,我们都是劝客户赶紧上。” 跟很多人的认知相反,疫情并没有浇灭中国企业上市的热情,也没有引发IPO大撤退,相反,中国企业的IPO正在井喷。 根据wind数据,截止2020年6月底,短短半年时间,中资企业IPO的数量已经达到174起,远远高出2019年同期的118起,这还是在一季度遭遇疫情的前提下。 IPO募资金额也创了新高。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全球二级市场IPO募资2355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1038亿元,规模已经翻倍了。 钱真的是太多了。中国的企业们,正在想尽办法上市。美股、港股、A股,哪里能容纳他们,他们就去哪里。集团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港股公司回归A股再上市…… 一场史无前例的IPO抢钱大狂欢,正在疯狂上演。 上市 今年5月,投资人沈博本来准备找个小城给自己放个假,但是两个爆炸性的行业大消息,让他决定临时取消这个计划。 一是高瓴资本启动130亿美元的新基金募资,其中近100亿美元将投入并购,剩下的30亿美元投入风险投资。当时整个创投市场很沉寂,出钱的LP都捂紧了钱袋子,市场很缺钱。130亿美元的超大额支票,让沈博感到震惊。 紧接着,高瓴过去重仓投资过的京东,突然被曝出要在港股二次上市,计划募资超过34亿美元。 没过几天,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网易跳出来,说也要在港股二次上市,而且截胡京东,赶在京东之前抢先一步挂牌港交所。 形势有变。“这是抢钱啊!”沈博说。 某国际投行人士赵义川发现,国内疫情最严重的一季度,大大小小的IPO虽然没有暂停,但算不上热闹,到了二季度,仿佛是一夜之间,整个市场的情绪就起来了,都嚷嚷着要去上市。 这带动券商和投行也开始忙碌起来,但“承销费都好低,因为大公司都有很大压价能力”。项目都在抢时间,他们要赶在七八月份的IPO淡季来临之前,开足马力上市。 根据Wind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资企业IPO上市174起,其中一季度83起,二季度91起。而在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8起和60起。 跟2018年那波中国互联网公司集体赴海外上市不同,这一波集体上市,A股成了主场。 上半年174个IPO项目中,118个是在A股,剩下的56个分散在港股和美股。港股和美股的IPO数量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只增加了6个项目,但A股同比新增了52个。 118个在A股上市的项目还不是全部。截至7月3日,A股IPO正在排队的项目就有734个。 将A股拆开来看,科创板成了主角。上半年这118个A股IPO项目中,有46个是在科创板上市,占比近四成。 注册制实行后,政府、投资客、企业家们,都在想尽办法把企业推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漫长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有如此宽松的IPO门槛。过去那些因为满足不了A股上市条件,不得不远走海外的科技企业,开始将目光放回国内。 沈博在2016年参与了一个互联网项目的A轮融资,去年完成了C轮,原计划是将净利润做到5个亿就考虑在港股上市,今年受疫情影响,净利润估计在1.5-2亿元,但现在他们已经启动了IPO,目标A股。 一支规模不到1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目前正在推动被投的5个项目在A股IPO,其中一个已经在证监会披露了材料。这个进度在过去是“前所未有的”。 上市的灵活度同样前所未有。二次上市、分拆上市、借壳上市,十八般武艺全部上场。 继去年底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之后,中概股网易和京东已经陆续登陆港交所,另外,携程、百度、拼多多等公司也传出过要在港股二次上市的消息。 沈博注意到,一些公司正在分拆资产,将部分资产打包上市。比如一些房产类企业,将旗下物业、景观、家居等业务分拆,包装成独立项目去IPO,一些生物健康和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陆续剥离优质资产上市。 数据显示,上半年向港交所申请IPO的企业中,有13家是从房企业务板块中分拆而来。如绿城中国旗下从事代建业务的绿城管理、雅居乐旗下负责景观和家居服务的雅城集团。 京东旗下的达达集团,已经在6月初登陆纳斯达克,京东数科也已经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计划今年在科创板上市。 “潮水来了,裸泳也应该下场试一把。”沈博说。 抢钱 一位过去以保守著称的投资人,在6月改变了以往的投资风格,他开始“劝被投项目赶紧IPO”,因为“高估值是IPO的好时机,卖得高”,而且市场现在“遍地黄金”。 疫情期间,美联储开启无限印钞机模式,大把大把向市场撒钱。随后全球各国央行轮番上阵,开启金融大放水时代。降准备金率、降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投放,不断累积的效应就是市场其实不缺钱。 这些钱中的相当一部分,最后被证明流进了股市。 从7月6日到7月9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4日突破1.5万亿元,市场的资金活跃度极高,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5年牛市的水平。 从股价来看,以今年3月的股价最低点计算,很多公司的股价实际上已经翻倍了。比如,美团、拼多多、哔哩哔哩的股价都翻了3倍。 这些钱并没有流进一级市场,跟未上市企业没有关系。 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形成这样一种泾渭分明、几近割裂的局面——一级市场极度缺钱,二级市场钱多的没处放。更直观的现象是,创业公司缺钱,风险投资机构募不到钱,股市却成交量暴增。 “房住不炒,部分资金流入房市后,就没有其他好去处,流不到一级市场,只能进入股市了。”赵义川说。 大量资金流入股市,为企业IPO煽风点火,这造成的客观效果就是,IPO几乎等同于捡钱。 我们看如下这样一组数据,就会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企业,挤破了脑袋也要IPO。 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在全球通过IPO募集的资金总额为2355亿元,而在去年同期只有1038亿元。再细化下,今年一季度IPO募资931亿元(已经快赶上去年上半年),二季度飙升至1424亿元。 1月,京沪高铁在A股IPO,募集资金307亿元;6月,京东和网易在港股市场IPO,分别募集资金275亿元和221亿元。要知道,2019年整个一季度,所有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的IPO募资加起来,也只有385亿元。这已经不能用“创记录”来形容。 A股同样在募资方面担任了超级大金主。上半年2355亿元的总募资额,其中有接近六成(1393亿元)来自A股。 另外,中资企业在港股和美股的IPO募资额,在今年二季度出现井喷,均创下过去六个季度以来新高。 募资大爆发背后,是超额的投资回报在吸引。科创板国盾量子上市首日,盘中涨幅高达906%,触发临时停牌。另外,看看当今IPO新股打新的火爆行情,就能嗅到其中金钱的味道。申报新三板精选层的颖泰生物,在7月6日公布发行结果:网上有效申购倍数为663倍,网上申购冻结资金约1012亿元。 “一个新三板打新,都能冻资1000亿,这是个什么世界?哪来那么多钱啊?”一位投资人感慨。 资金在变得急躁。二级市场的火爆,一级市场的冷清,进一步把资本的天平倒向了股市这一边。 赵义川分析,一级市场没钱,尤其是人民币基金,因为国内没有成熟的长钱。现状是,信托发一款6%-8%固定收益的产品,两年期,随随便便几个亿就能募来。但是现在VC发一款年化12%-15%,但是要持有8-10年的产品,无合适投资人问津。 既然股市能在更短的时间带来更高的回报,另外在一级市场又融资困难,投资人便有足够的动力,推动那些被投项目去股市IPO融资。 “一面海水,一面火焰,既然能去二级市场融钱,我为什么要在一级市场坐冷板凳?”一位投资人说。 收割 一位此前从来没有买过股票的上班族,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开了证券交易账户,打算参与IPO打新,因为“打新稳赚不赔”。 打新,就是用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如果中签的话,就买到了即将上市的股票。很多新股上市首日会出现暴涨,A股更是存在连续十几个涨停板的纪录。比如,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良品铺子在A股上市,收获15个涨停板。 圈子里流传着太多靠打新“一夜暴富”的故事,这刺激了一些投机客进场。 赵义川认为,很多机构去打新,就是想快速捞一笔就跑,“不然你还以为大家想当接盘侠,等股息分红吗?” 一些投机客的套路是:大范围重仓打新,只要能中签,挂牌首日大涨后就立马平仓。在行情好的时候,打新的收益要远远超出长期持有的收益。在他们眼中,价值投资是个伪命题。 一位专注二级市场投资的投资人对燃财经说,京东港股二次上市前,他所在公司调集了一亿美元,参与京东IPO前的认购和打新。当时他的逻辑是,618京东正式挂牌交易前是最好的入场时机,IPO则利空出尽,抛货了结。 在投资机构和散户韭菜的共同努力下,那些前几年因为一级市场投资泡沫而催生的高估值公司,终于找到了新的承接地,大水漫灌让它们再次浮出水面。 一位投行人士向燃财经分析,除了有放水预期,A股的很多板块其实没有逻辑。现在的政策是把水放到股市,支持直接融资。科创板放开以后,取消了IPO融资额和市盈率23倍的限制,非常利好中国的很多半导体公司和医药公司。虽然这些公司都没有太多利润,但它们能拿到大量的钱。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多赢的游戏。一级市场拿不到钱的企业,IPO融到大量资金;过去被套的投资机构,终于通过IPO得以退出获利;参与打新的投资机构和散户,接下VC的接力棒,在上市首日大赚一笔;跑步进场的股民兴致勃勃,股市大涨似乎所有人都在赚钱。 那么,谁在亏钱? 赵义川认为,在牛市初期,只要不是眼光太差,基本都是在账面上能赚钱的。对于IPO打新,行情好的时候只要不破发,基本也能赚到钱。但到了牛市后期,以及IPO的项目数量达到一定级别,将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且必然导致一个结果:20%的人赚走80%的人手里的钱。 沈博偏保守,他认为,现在科技股的估值太高了,如果泡沫破裂,市场信心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在闸刀落下之前,资本市场的主旋律还是前进的号角。IPO将为横盘十年的A股注入一剂强心针。对于企业而言,只要能IPO,就是成功了一小步,至于未来可能面临的估值调整,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先挂上去了再说,管它呢?”一位投资人说。毕竟,真金白银才是实实在在的。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创办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的两大核心功能一直存在一定的缺失。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其一是帮助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其二则是让更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能够在资本市场实现资产配置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注册制开始进行试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自此开始形成。那么,近三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什么?目前存在哪些不足?未来,企业、投资者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如何去应对? 一、资本市场核准制下,优秀新经济公司流失海外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很多大事件,2004年深圳市成立中小板,2009年创业板开板,2013年“新三板”面向全国接受企业挂牌申请,2019年7月科创板正式开市,12月新证券法通过并宣布于2020年3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注册制,2020年6月12日创业板正式运行注册制。 而从1990年一直到2019年7月,近三十年的非市场化的上市制度下,造成A股IPO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比如,近年看到的某家上市公司扇贝多次“跑路”,某公司300亿财务造假等等,这些都是资本市场核心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所造成的。 伴随着2010年起,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优秀的中国新经济企业崛起,包括美团,小米,拼多多等,但在A股的核准制之下,新经济类的创新型企业,比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的企业,是无法在中国资本市场进行IPO融资发展的。其核心原因便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一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帮助这些优秀的新经济类的创新创业型企业进行融资发展的制度。 通过观察,截至2020年7月17日,中美两国市值排名前十企业的类型和行业,可以发现,中国A股市值前十企业,包括贵州茅台,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等都是传统的强资源垄断型企业,而美股市值前十企业,包括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不同,上市企业的类型和行业也就不同。在过去的近30年内,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帮助了很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发展,但未能帮助到很多科技创新型、新经济型公司上市发展。 除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以外,中国资本市场目前运行的核心制度是核准制。所谓核准制是由监管机构审核企业,判断企业是否能够达到上市的标准,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企业上市数量和过会率是很难以市场为导向。 在创业板进行注册制改革前,其在财务要求上市条件中写明,上市前最后两年连续盈利,并且累计净利润达到1000万的企业,可申报创业板。但实际上监管机构审核运行的情况并不是如此。参考2019年除科创板外,过会企业利润情况,利润在1亿以上的企业上会家数为97,过会家数为94,过会率达到91.91%,但利润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上会家数为5,过会家数为2,过会率仅为40%。因此,核准制之下,企业A股IPO将维持严格审核,高财务门槛的趋势。 二、注册制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 1、注册制:摒弃对企业的传统盈利要求,追求成长性 注册制是成熟的资本市场运行的核心制度,它对于企业是否能登陆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有一个核心的要求,即企业能够实现市场化价值,能够实现持续的成长性。而审批制和核准制的要求则是财务指标,持续保持高利润的企业才是好企业,科技创新型与模式创新型的企业早期是无法产生利润的,而早期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的企业便不是优秀的企业,这是不符合企业成长发展的逻辑,尤其不符合新经济类企业的成长发展逻辑。 中国过去很多赴美、赴港上市的企业,像京东、美团等,这些企业在海外上市时都没有实现盈利,都是通过上市后实现融资发展,在资本市场中逐步达到了盈亏平衡点。但过去,核准之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不允许这些未盈利的企业上市融资的,包括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也不允许上市。所以,为了服务好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型、新经济型企业,让他们在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发展,不必远赴海外,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注册制。 2018年10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历时仅259天,体现了中国科创板速度,也体现了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决心。 根据科创板注册制第一套上市标准要求,拟上市企业市值需达到10亿,财务要求是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所谓净利润为正,是指即使企业刚过盈亏平衡点,也都可以登陆科创板。但注册制之下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认可企业的市值达到10亿。从科创板注册制第二套标准开始,便不再对净利润做要求了,甚至第五套标准对于企业的营收也不再做要求,但要求企业市值必须达到40亿,更是明确指出,申报企业必须在一级市场中已获得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只有知名投资机构做背书,企业的估值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所认可。 按照第五套标准,注册制下A股历史中首家尚未盈利的上市企业是泽景制药,它是一家从事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肝胆疾病等多个领域新药研发型企业。一般来说,此类型企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上,且产品研发周期也很长,需要经过临床一期二期的试验,最后拿到各种资质才能把产品推向市场。泽景制药申请科创板上市时,很多核心产品还没有面向市场,但很多市场上的股权投资机构已经在多轮股权融资中帮助这家企业实现了一个价值化的认证。2016年6月,泽景制药第一轮股权融资后,投后估值为1.58亿美元。2018年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泽景制药的投后估值达到了47.6亿元,因此泽景生物在IPO首次公开发行阶段,市值达到了第五套标准要求,并且在上市后,泽景制药的市值达到了179.02亿元。 由此可见,注册制之下企业实现市场化长期价值的能力,要远远重于创造低质量营收与利润的能力。企业营收规模再大,利润再高,只要市场上的投资机构不认可企业的价值,该企业就无法在注册制下实现IPO融资发展,这是自今年3月注册制改革后,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基点。 2、新版证券法体现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背后的逻辑 新版证券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精简优化证券发行条件,将现行证券法规定的公开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简单来说,过去要求企业能持续的赚钱,现在要求企业能持续的经营,持续的成长。因此,未来企业在经营时要坚持具备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而不只是赚钱的能力。 其二,调整了证券发行的程序,取消了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简单来说,过去在核准制下,由证监会的发审委审核企业是否能够上市,如今在注册制下,该环节被取消了,由上交所、深交所来对企业进行审核。 其三,强化了证券发行中的信息披露,这是注册制的核心。具体来说,发行人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文件,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需的信息,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 例如,瑞幸咖啡便是违反真实性要求的典型案例。2018年4月,瑞幸咖啡A轮融资后便成了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成立一年半后便登陆纳斯达克,刷新了纳斯达克最快上市记录,上市后瑞幸市值最高达130亿美元。但在注册制下,瑞幸咖啡财务造假被披露后,被纳斯达克直接要求退市,其资本价值随之消失,商业价值也很难重燃,到2020年5月20日,它的市值仅剩7.1亿美元。 伴随瑞幸咖啡事件,由于美股投资人对整体中概股信任度下降,美股对海外上市公司监管趋严,中美之间摩擦不断加大等等,中概股迎来回归潮。大型的、行业头部的公司如网易,京东选择保留美股上市,在港股二次上市,中小型中概股则选择从美股退市,再登陆A股或港股。 3、全面注册制改革:打通中国资本市场“”链条” 注册制是贯穿整个资本市场的,包括上市后的再融资,并购,退市等等,因此这一制度一旦运用于资本市场中,它会带来整个资本市场从一级市场到IPO到二级市场的整个产业链的变化。这一变化会影响企业融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判断。 在今年6月12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目前,注册制的改革还未结束,未来,中小板、主板市场一定会迎来全面的注册制改革,因为资本市场不可能两个制度长期并道运行,因此资本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全面的注册制改革。 创业板的新定位是创新、创造、创意,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帮助此类企业通过注册制实现IPO融资发展。科创板的定位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自创业板正式运行注册制以来,累计受理企业数量296家,在审企业数量35家,审核通过企业数量14家。可见,注册制改革加速了大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的进程,为更多企业提供了融资发展的机遇。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带来的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以注册制为核心的全面改革,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是一个以长期价值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无论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去发展,比如,初始阶段可以选择一级市场融资,成长阶段可以继续选择一级市场融资或选择新三板的创新层和精选层挂牌融资,发展阶段可以选择创业板和科创板,成熟阶段可以选择主板、中小板。 4、注册制建设初期,企业资本价值“超涨”,中长期将两极分化 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前期伴随各方主体参与热情高涨,一定会出现“超涨”的阶段,之后会逐步回归到价值投资、理性判断的阶段,未来企业一定会面临价值的分化。注册制之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IPO的方式进行融资发展,但只有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持续有高估值的溢价。而在发展中逐步被市场所验证的,不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估值溢价将逐渐消失,甚至会被退市。 例如,纳斯达克市场,全球范围内优秀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如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都在此上市,他们的市值都突破了万亿美金,但另一面,在纳斯达克市场,每年退市的企业大概有200多家,有70%的企业是没有流动性的,没有交易量,没有价值的,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后的企业,有75%会在三年后因为破产、私有化等原因面临退市。 因此,为了及时淘汰不具备长期价值的上市企业,保证科创板、创业板良性发展,这两大板块目前所运行的都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最严的退市制度。过去由于上市公司资源稀缺,监管机构审核严格,上市企业的数量有限,一旦企业上市,一二级市场中一定有估值价差,但在注册制为核心制度的资本市场中,三五年后会面临破发的常态化。就像现在科创板上的企业,52%的企业在上市后跌破了自己的发行定价,未来会有更多企业破发。因为上市企业太多,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价差被打消,上市公司的资源稀缺性不再存在。 注册制之下,未来资本市场一定会迎来上市价值化,破发常态化,退市严格化。对于企业家来说,要让企业的长期价值能够在资本市场中有所体现,对于投资者来说,要精耕细作的去选股,选择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资本市场的价值会逐步提升,否则就会被退市。 同时,注册制对未上市企业而言,企业价值分化也将加剧。未来股权投资机构一定会更关注真正具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价值型模式创新的企业。价值型模式创新企业,它的商业模式必须是可落地的,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在一级市场中获得股权融资,融资后便可获得更多资源,吸引更多人才,才能在注册制之下实现IPO资本化的发展。但如果企业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服务能力都是复制的,没有核心价值壁垒,不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那么一定会被资本市场淘汰。 三、注册制与疫情常态化下的一级市场趋势 从一级市场目前情况来看,毫无疑问,2019、2020年处于资本寒冬,这是一个虚假繁荣破灭,硬核价值崛起的时间节点,就像在风口当中猪都可以飞起来,但是猪终归是猪,它不会成为孙悟空,猪早晚会落地,而且一定会摔得很惨。 通过观察2020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情况,可以发现虽然从总体规模上来说是下滑的,但那些代表未来科技,代表新业态,新技术,例如生物医药、半导体、电子设备等这些行业,它们的融资规模没有下降。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疫情常态化阶段,创业者需要注意到,股权投资机构关注的核心要点已经产生变化。其一,企业是否具备抵御风险能力,以及长期价值型微创新能力。疫情影响了各个行业,但无论哪个行业都有优秀的公司,在所属行业中实现新一步的跃迁式发展,这便是长期价值型微创新能力,而不是将过去的主营业务全部放弃。其二,企业商业模式是否具有落地性,能否实现数据转化。其三,纯模式创新型,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的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已经不再关注。 在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正加速企业资本价值分化,中国商业生态正加速企业商业价值的分化,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未来想成为一个百亿、千亿甚至万亿市值的企业,那么就需要快速抢占行业头部,成为主流,实现长期价值化发展。 这个世界从未按下暂停键。在疫情常态化阶段,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做出了主动进攻式的改变,从来没有暂停。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说,需要坚持,并且在短期的疫情影响和长期行业发展的这种结构性调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注册制环境下,在科创板市场已运行一周年的情况下,未来不要盲目的投资,一定要努力学习,用80%的时间学习,15%的时间选择,5%的时间做投资,才能在市场获得一定的收益。
乐普医疗公告,公司拟将控股子公司北京乐普诊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乐普诊断”)分拆至科创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不会影响对子公司乐普诊断的控制权。本次分拆完成后,乐普医疗将进一步围绕心血管患者,聚焦医疗器械、医药、医疗服务、新型医疗四大主业板块,进一步深耕心血管医疗市场,提升行业竞争力。乐普诊断将成为乐普医疗独立的体外诊断业务上市平台,通过在科创板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实力,提升研发能力和行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乐普诊断的盈利能力。 【公司报道】 乐普医疗:药物涂层冠脉球囊导管、左心耳封堵器系统获注册批准 乐普医疗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药物涂层冠脉球囊导管”(Vesselin)、全资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左心耳封堵器系统(MemoLefort)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批准,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表示,“药物涂层冠脉球囊导管”是继“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上市后,公司推进心血管介入治疗走向介入无植入时代的重要产品之一,将对公司医疗器械领域经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乐普医疗:提供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乐普医疗公告,为全面履行医疗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帮助基层医院、疾控中心尽快完成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公司全面整合融合了旗下乐普科技、艾德康、乐普诊断、爱普益等IVD业务领域研发设计、检测设备、诊断试剂、检测服务与系统集成等资源,可以为基层医院、疾控中心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实验室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软件系统集成、人员培训、管理流程再造、运营维护等。
乐普医疗7月29日晚间披露分拆子公司上市预案,公司拟将控股子公司北京乐普诊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普诊断)分拆至科创板上市。分拆完成后,乐普诊断将成为乐普医疗独立的体外诊断业务上市平台。 根据公告,乐普诊断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涉及领域包括血液诊断、POCT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生化诊断等。目前,乐普诊断已形成以血液诊断、POCT免疫诊断相关产品为核心,以分子诊断、生化诊断相关产品为重点的产业布局。 2017至2019年,乐普诊断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263.45万元、22056.04万元、26955.6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663.31万元、3667.92万元、4736.15万元。 目前,乐普医疗直接持有乐普诊断93.22%股权,并通过全资子公司天地和协持有乐普诊断0.24%股权,通过控制的宁波熙然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宁波杉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乐普诊断3.64%和2.90%股权,合计控制乐普诊断100.00%股权,系乐普诊断的控股股东。宁波熙然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宁波杉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核心员工持股平台。 蒲忠杰及其一致行动人(北京厚德义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宁波厚德义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WP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合计持有乐普医疗25.52%的股份,为乐普医疗的实际控制人,亦为乐普诊断的实际控制人。 本次分拆完成后,上市公司仍将控股乐普诊断,乐普诊断的整体经营情况、财务及盈利状况均将在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中予以反映,乐普诊断将成为乐普医疗独立的体外诊断业务上市平台。 公司表示,乐普诊断与公司其他业务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分拆上市有利于提升乐普诊断的独立性、投融资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乐普诊断经营实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亦将对乐普医疗的整体盈利水平产生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