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仅半年的西域旅游(300859,SZ)近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净利润亏损4300万元~5500万元,公司股票可能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可能创下A股公司上市后最快“披星戴帽”的纪录。 亏损主要受疫情影响 西域旅游是新疆第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营业务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主要包括旅游客运、高山索道观光、游船观光、温泉娱乐、旅行社业务和文化演艺等。 西域旅游的上市之旅可谓坎坷。2004年2月,成立仅三年的西域旅游首次向IPO发起冲刺,但未能成行。此后,西域旅游退而求其次,于2015年5月挂牌“新三板”。不过,西域旅游对于在A股上市“念念不忘”。2017年,西域旅游再度冲刺IPO。直到2020年8月6日正式上市,西域旅游IPO之路已历时15年。 令人意外的是,耗时15年终于登陆A股的西域旅游,上市半年就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近日,西域旅游披露,公司在2020年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为亏损4300万~5500万元。 据西域旅游招股说明书,2017年~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94亿元、1.92亿元和2.4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09.23万元、5098.96万元和7355.04万元。因此,西域旅游也被市场解读为上市后便迎来业绩大变脸。同时,公司还极有可能因2020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疫情自然是公司业绩“大反转”的主要原因。但在招股书中,西域旅游还一度自信地表示:“预计2020年不会亏损。” 2020年10月中旬,西域旅游曾接待过一轮机构调研。据彼时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西域旅游表示:“从长远来看,本次疫情不会对公司持续经营和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利用旅游业复苏和振兴的有利时机,采取强化市场推广、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等手段,尽量减少本次疫情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 但是,西域旅游近日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跨省组团游受限;随后在三季度旅游旺季期间,新疆地区又突发疫情;10月下旬新疆喀什疏附县亦发生局部疫情。疫情的反复叠加影响,最终致使公司业绩亏损。 西域旅游方面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疫情影响仍在,加之“就地过年”的新情况,公司业务暂时仍未能恢复至往年同期正常水平;但疫情并未给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经营能力带来实质影响,只要今年业务能得到好的恢复,就可以期待去掉“ST”。 景点上市公司普遍亏损 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文旅行业。以包括西域旅游在内的11家景点上市公司为例,数据显示,11家企业全部发布了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其中8家首亏、3家预减(3家预减公司净利润减少幅度预计均超过50%)。 首亏的8家景点上市公司中,宋城演艺(300144,SZ)亏损金额最大,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归属净利润亏损16亿元~19亿元,2019年公司盈利13.4亿元。 对此,宋城演艺称,在市场环境不利的影响下,公司演艺主业预计仍实现净利润约1.1亿元。而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拟计提以密境和风为会计主体的花房科技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约7.24亿元,以及对花房科技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约11.08亿元,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和减值准备合计约18.32亿元。 另外两家亏损额较大的景点上市公司是桂林旅游(000978,SZ)和张家界(000430,SZ)。2020年度,前者预计亏损约2.74亿元,后者预亏7500万元~1.05亿元。 从股价层面来看,11家景点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但跌幅似乎并没有业绩降幅那么大。以2月1日为基准,近一年来,11家景点上市公司中有7家股价下跌,4家股价上涨。股价跌幅最大的是大连圣亚(600593,SH),跌幅约52.81%,其余6家的跌幅均不超过20%。 4家股价上涨的上市公司中,西域旅游近一年的涨幅达到43.96%。而数据显示,在2020年上市的公司中,已有258家公司的股价跌破发行价,数量占比达59.86%。如此看来,西域旅游的股价表现并不算差。当然,这与西域旅游在上市之初收获12个“一字涨停”有关。 伴随疫情演进,西域旅游股价一路走低,截至2月2日收报15.35元,总市值仅23.79亿元。 文旅企业IPO将受影响? 西域旅游刚刚上市半年即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且已上市的11家景点公司2020年业绩普遍不佳,这是否会对其他文旅企业冲刺IPO产生影响?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除了西域旅游,近5年内运作成功并上市的文旅企业只有九华旅游(603199,SH)、天目湖(603136,SH)两家。而近几个月以来,多家文旅企业纷纷宣布拟冲刺IPO,包括鄂旅股份、广州塔、陕西旅游、青都旅游等。 “是会存在一定影响。”2月2日,易观分析旅游健康行业分析师吉之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退市新规发布之后,常态化退市机制将形成,考虑到当下旅游市场的恢复情况,旅游企业上市会趋于谨慎。 而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疫情下,整个文旅行业都遭遇了危机,这对于未来相关企业的IPO多少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不过,结合西域旅游的经营和市场表现,杨彦锋认为,西域旅游的危机是短期的。虽然上市后不久就面临被ST,但是对于机构来说,这反而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进入时机。在资本市场,如果企业中长期发展的预期比较合理,那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文旅企业的短期困难。 杨彦锋还表示,虽然疫情防控升级确实对新疆当地的旅游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这是一种短期现象。长期来看,西域旅游的质地和新疆地区的旅游市场仍然值得期待。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加码和疫苗的使用,未来疫情形势将逐步好转。另外,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优于国外,那么一部分出境游需求可能转移到国内,新疆、甘肃、云南和海南等远程旅游目的地可能获得较多的流量转移,这将有利于企业今年下半年或者更长期的复苏。 吉之莹也表示,除了退市新规外,也有相关的政策红利。在注册制改革推进下,A股IPO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还是有不少旅游企业在积极筹备上市,希望通过IPO得到资本市场助力,尽快恢复发展。 吉之莹认为,2021年初疫情形势反复,仍然给旅游企业业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给旅游市场恢复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旅游市场恢复周期或将不断延长,短期内实现旅游业态报复性增长难度较大。但未来随着二季度气温回升,疫情形势趋于稳定、旅游旺季到来等因素影响,旅游市场可能迎来快速恢复增长阶段。 从资本市场方面看,杨彦锋还分析,冲刺IPO的文旅企业质地一般比较优良,并具备一定体量和营收(规模)。随着当前IPO进程加快以及未来新的企业上市,文旅上市公司可能成为A股一个较大的行业板块。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特发服务(300917.SZ)今日股价大幅下跌,截至发稿报38.90元,跌幅18.28%。而在前一个交易日即12月21日,特发服务在上市首日股价大涨,特发服务开盘价50元,涨166.24%;收盘价47.60元,涨153.46%。 2020年12月18日,特发服务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之上市公告书。公告书称,特发服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已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同意(证监许可[2020]2930号),同意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具体内容如下: 1、同意特发服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2、特发服务本次发行股票应严格按照报送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招股说明书和发行承销方案实施。 3、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4、自同意注册之日起至本次股票发行结束前,特发服务如发生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此外,公告书显示,本次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5%,本次发行股份均为新股,公司股东不进行公开发售股份。发行价格为18.78元/股。 同日,特发服务发布关于深圳市特发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创业板上市交易的公告称,深圳市特发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20年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特发服务”,证券代码为“300917”。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1亿股,其中2133.31万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12月21日,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研报《特发服务(300917):园区服务标杆多元业态拓展》,研究员为涂力磊、金晶。研报称,特发服务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综合服务运营商。近年来,公司在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同时,还陆续拓展了政务服务、资产经营等业务。2016年混改完成后,先后中标阿里巴巴、深圳大疆科技、华为、中国移动、腾讯、蚂蚁金服等大厂项目。服务业态涵盖园区物业、公共物业、商业物业、住宅物业等。公司高管团队具备多年物业相关经验,多维特发物业或集团老员工。管理层和核心孤单通过银坤投资持有发行后上市公司11.25%的股份,激励就位,有利于保障团队稳定,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海通证券表示,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00万元、1.15亿元、1.36亿元,同比增长38.0%、27.7%、17.8%。给于公司2020年30-35倍PE,对应合理价值区间27.00-31.50元。给予公司优于大市的评级。
一、A股市场迎来破发常态化新阶段 1、科创板破发情况统计 自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交易以来,至2021年2月5日科创板已经稳定运行了一年半的时间,成功发行上市的企业达到了225家,其中有35家公司跌破发行价,破发率为15.56%。 由于科创板在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因此催生了市场早期发展阶段的非理性,具体表现是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市首日往往出现暴涨,之后随着市场的关注度下降,股价也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在科创板225家上市公司中,有139家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22家涨幅超过300%,6家涨幅超过500%,其中国盾量子的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923.91%。 因此,从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的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2月5日,共有171家上市公司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占比达到76%,跌幅在100%以上的企业有55家,跌幅在200%以上的有11家。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2、创业板自试点注册制以来的破发情况统计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于2020年8月24日上市,截至2020年2月5日已稳定运行165天,77家公司通过注册制发行上市,有2家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分别为杰美特(-13.77%)和锋尚文化(-9.77%)。 创业板在试点注册制后,在交易方式上适用了与科创板一样的制度,即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因此创业板同样延续了科创板的轨迹,公司在上市首日股票价格暴涨,但随着市场关注度的下降,股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在创业板77家试点注册制的上市公司中,有62家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有17家涨幅超过300%,6家涨幅超过500%,康泰医学上市首日的涨幅更是达到了1061.42%。但上市后随着“新股”光环不再,热钱逐渐褪去,股价也逐步回归合理水平。截至2021年2月5日,共有69家公司股价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其中有63家跌幅超过20%,28家超过40%。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3、注册制使得A股市场进入破发常态化新阶段 科创板破发率高跟其首发市盈率较高密切相关。注册制下,企业发行时采取市场化询价机制,估值定价更为合理,但也导致了市场的短期非理性。在已公布首发市盈率的20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共有209家公司的首发市盈率突破23倍,占比高达97.6%。科创板上市公司的首发市盈率多集中在23-60倍之间,远高于主板的22.82和创业板的29.68。因此在“新股”光环褪去后,业绩较好、有高增长预期的公司,股价表现平稳甚至持续升高;无亮眼业绩支撑,且估值溢价过高的企业,在市场大浪淘沙下股价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破发也就在所难免。在核准制下,企业上市市盈率上限被锁定为23倍,估值较低,因而较少出现破发。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截至2021年2月5日,创业板共计有77家公司以注册制的方式上市,其中16家(占比20.78%)首发市盈率低于23倍,42家(占比54.55%)首发市盈率集中在23-40倍之间,相较于科创板来说,首发市盈率较低,因而仅有2家公司(2.6%)的股价跌破发行价。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伴随着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的合并,全面注册制改革将会更加稳健推进,届时首发市盈率将会全面放开,并且在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情况下,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和上市首日收盘价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注册制下,IPO企业数量预计会一直处于高位,市场可选标的较多,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将会彻底消失,“上市即可套利”的现象将逐步改变。 此外,证监会于2月5日发布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规定IPO前12个月内突击入股的新股东锁定期36个月,Pre-IPO投资模式将会面临重大考验。 二、注册制加速市场“分化” 1、A股企业市值分化加剧 A股市场正在迎来一个分化的时代。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少数头部企业股价的快速上涨,沪深股市“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一九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截至2021年2月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市值集中分布在0-50亿,共有96家,占比为42.6%,3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共有198家,占比为88%;创业板上市公司市值同样主要集中在0-50亿,占比为63.02%,3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共计854家,占比为94.26%;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市值主要分布区间同样为0-50亿,占比为48.9%,300亿以下市值的上市公司共有2674家,占比为87.76%。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从全部4178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来看,共有2157家上市公司市值位于0-50亿之间,占比为51.63%,超过一半。如果将市值范围扩大到0-300亿,共有3726家上市公司市值位于这个区间,占比89.18%,接近9成,市值大于3000亿的上市公司仅有44家。从统计数据可见,无论是科创板、创业板还是主板(包括中小板)都是以小市值公司为主,且市值位于0-50亿区间的上市公司均接近一半,而市值在300亿以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均在9成附近。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A股全部上市公司市值排名TOP 10%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34.63%;TOP 20%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45.86%;TOP 30%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52.26%,超过一半,但跟美股相比还是偏低,未来集中度还要继续提升;总市值排在后50%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仅为6.85%,而美股后面一半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只有3%,未来这一占比将会继续缩小。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2、A股板块分化加剧 根据wind行业分类,截至2021年2月5日,A股市值排名前5名的行业分别为金融、工业、信息技术、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分别为21.31%、15.20%、14.16%、12.17%、10.25%。目前金融和工业所占市值比重较大,而消费、科技和医药占比相对较低,预计5年后科技和消费类市值占比将由40%提升至60%。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2月5日,近一年来日常消费板块涨幅最高,达96.07%,远超其他板块;材料、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涨幅均超过40%,而房地产、能源、电信板块出现下跌。在市场资金端抱团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消费、医药和科技板块将会进一步走强,而银行、能源、地产等板块有可能会继续低迷,板块分化加剧。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3、香港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分化情况 从市值来看,相比较A股,港股更接近美股,信息技术、金融和可选消费是市值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三大行业占比之和为70%,相比较之下,A股这三个行业的占比集中度明显更低。信息技术在港股中市值占比为29.3%,而A股中市值占比仅为15.6%。金融业,港股和A股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19.4%和22%,在2018年之前,港股金融业市值占比一度在50%以上。工业在港股的占比很低,仅为4.9%,这和香港的工业或制造业实力相对较弱有直接关系。 从市场走势来看,港股近一年以来行业分化明显,消费医药信息科技股表现亮眼。具体来看,汽车、休闲服务、家用电器、电子、医药生物、有色金属、传媒等行业涨幅在 74%到 148%不等。而房地产、银行、公用事业、通信、采掘、建筑装饰等行业表现低迷。 港股“龙头效应”凸显,港股不同市值区间个股涨跌分化严重。港股中市值在1000 亿以上的上市公司占4.4%,对比A股为3.26%。涨跌幅来看,市值超过3000亿的公司2019年年初至今涨幅均值达113.5%,200-500亿和小于200亿市值的公司涨幅均值分别为64.9%和-5%。成交额来看,市值大于3000亿的大市值公司尤为突出,成交额均值为5365亿元,远超其他市值公司成交额表现。 三、价值分化加剧市场资金端“抱团”效应 进入2021年后,市场的分化行情表现的更加明显,截至2021年2月4日,45%的A股上市公司跌穿了上证2440点的最低位,两市187家上市公司从8月以来月线6连阴,而其中亦不乏业绩表现优良的公司,而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少数头部企业的股价却快速上涨,不断创出新高。原因在于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国内机构投资者以及外资都在增持行业头部公司,而非头部的小市值公司却鲜有机构投资者关注。截至2020年三季度,持有贵州茅台、五粮液、立讯精密、中国平安等机构投资者均在千家以上,市场抱团效应愈发明显。 我们认为在“分化”背景下,市场“抱团”现象仍将持续。首先,存量经济利好头部公司。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台阶,国家逐步步入存量经济时代,而存量经济时代市场的特征是“存量优化、强者恒强”,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高,盈利稳定性更强。其次,A股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由于公募等机构投资者具有相似的长期增量价值投资理念,导致机构在选股时较为集中,“抱团”大消费等确定性较高的行业及头部个股成为“共识”,在获得业绩增长后也就更容易发行新基金,而发行新基金后又会用来买原来持有的股票,导致股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正向循环,在没有其他成长性更好、规模足够大的板块可以替代前,预计市场“抱团”效应在注册制时代仍将持续。
一、特征一:新股上市前业绩表现优异,市值等因素而非基本面主导短期股价 从新股上市前几年的财务数据看,其业绩表现明显优于存量市场。我们以2014-2020年间上市的新股作为样本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新股上市前三年的平均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8.1%和16.1%,ROE为23.3%。相比之下,同期存量A股的平均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9.4%和8.8%,平均ROE仅10.6%。可见,新股上市前的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存量A股。成长性方面,新股上市前的表现同样明显优于存量A股。2014-2020年,A股新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三年的收入和利润CAGR均值分别为18.0%和25.1%。而相比之下,同期已上市A股整体营收和利润CAGR分别仅10.9%和8.8%。 由于市场对大部分新股的了解较为局限,因此对新上市公司基本面判断往往以其历史业绩为锚。而大部分新股表现出的优异历史业绩,使得基本面不是新股上市初期股价的主要考虑因素。我们以各年度开板涨幅(核准制)或首日涨幅(注册制)居前20%和后20%的次新股为样本,研究其涨幅与不同盈利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的关系。以2020年上市新股为例,2020年开板涨幅(核准制)/首日涨幅(注册制)在前20%的新股平均涨幅高达452.5%,后20%则只有68.6%。但是,2020年涨幅前20%的新股平均毛利率/净利率/ROE分别为41.55%/15.16%/18.18%,反而低于涨幅后20%新股的42.54%/18.10%/23.36%。成长性方面,2020年涨幅前20%的新股在上市前三年整体营收CAGR和利润CAGR为22.11%和31.97%,同样没有明显高于涨幅后20%的24.99%和31.82%。而从我们统计的2014至2020年期间数据看,各年度上市新股的开板涨幅(核准制)/首日涨幅(注册制)均没有表现出与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正相关性。若把投资期限略微拉长至新股开板日/上市首日后一个月,期间股价同样没有表现出和基本面显著的正相关性。若以各年度开板日/上市首日后一个月内涨幅居前20%和后20%的次新股为样本,2020年上市新股中涨幅前20%的新股平均毛利率/净利率/ROE分别为37.81%/18.97%/23.43%,涨幅后20%的新股为38.57%/19.05%/23.00%。成长性方面,2020年涨幅前20%的新股在上市前三年整体营收CAGR和利润CAGR为29.05%和35.41%,涨幅后20%的新股这一数据分别为29.18%和36.99%。可见,在新股开板/上市首日后一个月的期间内,次新股股价与基本面仍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新股分散的筹码结构放大了交易层面因素的影响,小市值且持股分散的新股在上市初期股价表现显著更强。在当前A股新股询价机制下,参与网上申购的均为资金量较小的个人投资者,因此我们用网上申购中签率来衡量新股首发时的筹码集中度,中签率越低的新股意味着申购的投资者越多,首发的股份越分散。2020年开板涨幅(核准制)/首日涨幅(注册制)在前20%的新股平均首发市值仅17.54亿元,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0287%,涨幅后20%的新股平均首发市值则为25.21亿元,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0384%。若从开板日/上市首日(不含)后一个月内期限看,涨幅前20%的新股平均首发市值为22.58亿元,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0276%,涨幅后20%的新股平均首发市值为27.73亿元,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0388‰。可见,在上市初期,市值小且筹码分散的新股更适合“炒新”,其市场表现显著优于大市值新股。 从注册制新股的经验看,上市初期涨幅靠前的新股往往具有更低的首发估值。虽然核准制新股首发估值基本在23倍,但注册制新股首发估值由市场化的询价机制决定,因此后者可以用于研究新股估值与上市涨幅间的关系。2019年首日涨幅在前20%的注册制新股平均首发PE为48.26倍,涨幅后20%的平均首发PE为50.64倍。2020年首日涨幅前20%和后20%新股的首发PE分别为39.17倍和50.40倍。可见,上市首日涨幅高的注册制新股往往具有更低的首发估值,这一规律在上市后一个月的期间内同样适用。以2020年上市注册制新股为例,在首日后一个月内涨幅前20%的新股,平均首发市盈率为37.95倍,涨幅后20%的新股这一数据则为40.75倍。 二、特征二:新股上市后业绩快速分化,中长期股价回归基本面主导 虽然新股上市前几年业绩表现优异,但上市当年开始,多数新股的业绩增速便明显放缓。2014-2020年,A股新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三年的收入CAGR均值为18.0%,上市前两年的收入CAGR均值16.9%,而上市后收入增速则出现了快速下滑。相同样本公司在上市当年收入增速均值为14.2%,上市当年至次年收入复合增速为14.9%。而利润方面,新股上市前后的差异更加显著。同样以上述公司为样本,其上市前三年和前两年利润CAGR均值分别为25.1%和29.9%,而在上市当年利润平均增速仅11.3%,上市当年至次年的利润复合增速更是下滑到6.5%。 新股上市后业绩增速大幅放缓的可能性使得投资者在中长期更注重次新股基本面。而新股上市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对其了解程度也有所加深,有效市场往往能筛选出业绩含金量高的次新股,使其在中长期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我们用新股开板(核准制)或上市首日(注册制)后12个月内股价走势来衡量次新股在经历上市初期普涨后的中长期表现。数据表明,次新股中长期股价走势与基本面高度正相关。以2020年为例,中长期涨幅前20%的次新股毛利率/净利率/ROE分别为46.08%/13.46%/32.27%,盈利能力明显高于涨幅后20%的41.28%/13.00%/13.84%。成长性方面,中长期涨幅前20%的次新股上市前三年营收CAGR/利润CAGR分别为34.91%/54.54%,涨幅后20%的次新股对应数据则只有25.51%/21.72%。另外,新股开板日/上市首日后12个月涨幅与其上市当年业绩增速具有更为显著的正相关性,2019年上市新股中涨幅前20%的公司上市当年营收CAGR/利润CAGR分别为29.76%/37.40%,涨幅后20%的次新股对应数据则只有4.72%/-1.80%。我们认为这反映了在有效市场中,随着对新股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专业投资者在新股交易中充分地体现了对新股真实成长性的判断和预期。 三、特征三:资金加速向头部次新集中,注册制下不同质地公司估值分化或加速 中长期看,A股新股还呈现出另一大特征,即与存量市场相同,资金加速向大盘股集中。根据我们的统计,2014年上市的新股中,首发市值前10%的公司年成交总额占同年所有上市新股的13.1%,市值后50%的公司年成交总额占比达41.4%。而到2020年,市值前10%的新股年成交总额占比达28.9%,已逼近市值后50%公司的32.9%。可见,在次新股板块,资金同样更偏好大市值龙头企业,且从美股的经验看,这一偏好仍将持续提升。2020年新上市的美股中,首发市值前10%的公司合计成交额达9567.8亿美元,占当年所有上市新股总成交额的75.0%,而市值后50%新股合计成交额仅907.1亿元,占比7.1%。可见,美股市场资金向头部新股集中的趋势发展得更为极致。 注册制板块对新股定价效率更高,资金对龙头股的偏好加速不同质地新股估值分化。注册制板块在新股发行定价方面更为市场化,上市前5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且平时涨跌幅上限提高至20%,因此注册制新股在更短时间内便可被市场充分交易,板块对新股定价效率更高。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推出以来,新股上市首日平均市盈率分别为41.6倍和28.3倍。虽然目前两个板块的次新股整体估值均随着股价的上涨而分别提升至67.3倍和43.0倍,但内部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具体来看,科创板首发市盈率分布高度集中,43.9%的已上市公司首发PE集中在40-60倍区间,另有29.0%集中在20-40倍的区间。而上市后科创板公司估值水平快速分化,市盈率分布的标准差由首发的47.5提升至当前的67.3,其中资金偏好的龙头公司估值抬升最为迅速。目前科创板已有44.7%的公司PE高于60倍,其中22.3%高于100倍。创业板(注册制)同样表现出这一趋势,首发上市时63.5%的公司PE分布在20-40倍,而目前60倍以上占比已达31.7%,市盈率分布标准差亦从上市首日的12.6提高到目前的43.0。在资金偏好大盘龙头股的鲜明风格下,更高效的定价意味着不同质地公司间估值的快速分化,从而在中长期强化优胜劣汰的新股市场环境。借鉴美股的经验,流动性的高度集中使得头部次新的市场表现远优于尾部次新。以2020年上市美股为样本,首发市值前10%新股当年平均涨幅为75.2%,后50%新股当年平均涨幅仅6.5%。
12月17日,远洋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服务”)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开盘价5.86港元,最终收跌0.51%,报5.85港元,市值约69.3亿港元。这是12月以来第四家上市的物管企业。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物业管理企业上市数量达到16家,创下近六年新高,比2014年至2018年数量总和还多四家。 远洋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远洋服务股份于全球发售的最终发售价为每股5.88港元,分拆后远洋集团将持有远洋服务75%的权股(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远洋服务主业包括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以及社区增值服务等。其中,公司国内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截至2020年6月,公司总合约建筑面积达6190万平方米,遍布全国24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54个城市。同时,管理210个物业,总在管建筑面积达4230万平方米,包括155个住宅社区及55个非住宅物业。 多家机构认为,物业服务公司具有诸如房地产行业的刚需属性,同时具有永续经营、轻资产运营、创造稳定现金流等特点。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依托地产母公司项目输送及通过外延并购不断扩大业务版图。同时,物业管理公司在传统业务基础上,普遍积极探索多种增值服务,以推升盈利能力及估值水平。 中信证券指出,2019年之前,物业管理公司分拆上市主要是期待轻资产板块迅速发展,但今年以来,物业管理行业的高估值成为企业分拆的关键诱因,以“三道红线”为标志的金融监管政策,更令部分房地产企业将物业管理分拆视为一种去杠杆、加权益的手段。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没有好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何以健康发展,投资者又何来长期投资回报,很多专家诟病审核制,认为证监会本末倒置,从监管者变成审美者,带来监管不到位,造假公司盛行,一直呼吁改革新股制度,实施注册制,证监会回归监管本位才能遏制造假公司的存在,可是注册制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新股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 20年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统计数据尚没有出来,19年有一组统计数据,90家科创板公司均披露了2019年业绩快报。其中,7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余20家公司则出现负增长,也就是说有接近30%公司出现业绩变脸。上市公司面对业绩变脸,说法各异,有的是研发投资加大、有的是认为大环境变化、有的是竞争加剧,缺少部分公司有无法抗拒的因素存在,但少数公司问题在于上市前很多公司都是业绩高增长,少数公司怎么上市以后,拿到了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有了大把的钱就业绩更差了呢?这与上市前夕财务粉饰存在某种关联。 20年1月20日上市后一个月,优刻得(行情688158,诊股)没有使用募集资金就上演了业绩大变脸,根据其2月22日发布的2019年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2亿元,同比增长27.35%;但增收不增利,实现归母净利润2106.76万元,同比下降72.71%;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570.75万元,同比下降92.84%。《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无论是业绩与成长性,还是IPO募投项目,优刻得都有不少存疑之处,存在烧钱刷数据的可能。 注册制到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又如何呢?是不是有长足的进步,还是裹脚不前,截至目前,尚没有业绩统计数据出来,但是11家创业板拟上市企业被抽检,5家赶紧撤材料,近50%的企业禁不起证监会的现场抽签,选择临阵脱逃,缘何临阵脱逃?总会有上市公司的难以告人因素,等待上市的公司质量之差令人忧,究竟有多少公司是想乘机浑水摸鱼或者是滥竽充数,令人生疑。等待上市公司质量如此之差,而上市过会率又如此之高,鲜有否决上市的案例,上市公司的质量又会好到哪儿去,这不是坑投资者吗? 注册制以后,上市公司上市审核权下放到沪深交易所,可是注册制下,对于交易所审核人员的审核质量缺少有效的监管,这种法律制度下,审核人员很自然会放松审核尺度,只要不是存在明显的硬伤,可能就不会出现否决上市,这就难免带来交易所层面的把关不够严格,带来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像科创板就出现交易所通过,证监会否决注册的案例,19年8月31日消息,证监会日前对外发布了《关于不予同意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恒安嘉新也成为第一家被证监会不予通过的科创板注册企业。 注册制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降低上市门槛增加包容性成为市场共识,并采用5套标准,包括从市值、营收、现金流、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指标,对业绩波动给予更高的容忍度,只要符合5套标准中的一套,就可以成功注册上市,这等于是放宽了原有的财务标准,可能隐藏着更多的业绩波动风险,另外科创板和创业板定位于高科技初创型公司,审核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实际上也很难甄别问题公司,因此美国注册制聘请了不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 正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才让很多问题公司愿意冒着风险,希望放手一搏,妄图蒙混过关,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依靠证监会现场抽检提高排队公司质量,化解IPO 堰塞湖不是治本之法,毕竟不可能经常现场抽检,关键是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证券法已经颁布实施,最大看点就是大幅度提升违法违规成本,对于主动撤回的公司也要进行继续核查,如果存在问题,需要严厉惩治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才能避免问题公司前来浑水摸鱼赌一把,反正过会上市就是一夜暴富,没有上市也不会有大的损失,对于业绩变脸的公司需要进行抽检,出现财务粉饰蒙混上市,一律退市处理,并严厉惩治中介机构,可以处以暂停1年以上的保荐承销业务,敦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
2月2日晚间,据深交所官网创业板2021年第9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上海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灿星文化)未通过审议会议。深交所对“如何认定实际控制人”等问题提出了质疑。 深交所指出,灿星文化历史上存在红筹架构的搭建、拆除情形,现有股权架构系映射红筹架构拆除前的结构形成,设计为复杂。公司实际控制人包括华人文化天津、田明、金磊及徐向东,前述四方对公司实施共同控制。黎瑞刚系华人文化天津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曾任发行人董事长。 此外,灿星文化2016年收购共同控制人之一田明持有的梦响强音100%股权,收购价格20.80亿元,形成商誉19.68亿元。2020年4月,灿星文化对梦响强音截至2016年末的商誉计提减值3.47亿元,该项减值损失发生于2016年度,不在报告期内。深交所要求灿星文化说明收购价格的公允性、计提商誉减值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此次对商誉减值进行追溯调整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制作特大型综艺节目能力的制作公司,灿星文化2017年-2019年分别取得4.5亿、4.5亿、3.4亿的净利润。 据了解,目前,灿星文化已经在与上市券商、律师团队重新评估和调整方案,将尽快启动重新上市申报,继续寻求上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