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泰保险正式向A股市场发起冲刺。 日前,北京证监局官网显示,江泰保险已完成上市辅导,拟在中小板上市。业内人士表示,若江泰保险成功登陆A股市场,将成为保险中介第一股。不过,保险中介机构利润单薄,而市场对保险机构的估值又较低,江泰保险的上市之路仍有挑战。 历时8年完成上市辅导 2020年12月,北京证监局官网发布《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辅导工作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中信建投证券已完成对江泰保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辅导工作,江泰保险目前不存在影响股票发行上市的重大问题,已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各项条件和基本要求。 2020年3月6日,中信建投证券与江泰保险签订《辅导协议》,并于3月10日向北京证监局递交辅导备案登记材料,期间共发布五期辅导工作报告。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12年,江泰保险就已在北京证监局进行辅导登记,但期间三次更改辅导券商,拟上市的板块也从主板到创业板,再到中小板。 预计2030年保费规模近500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江泰保险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第一家开业的全国性、综合性的保险经纪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目前注册资本约2.15亿元。 江泰保险董事长沈开涛在官网致辞中表示,二十年来,江泰保险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并且一直走在盈利的道路上。不过,有媒体报道称,2016年至2018年,江泰保险营业收入分别为7.9亿元、8.5亿元、9.8亿元,同比增长减速,同时净利润水平逐年收窄,已由2015年的9000万元降至2018年的4800万元。 据江泰保险官网信息,二十年来江泰保险为保险行业贡献保费520亿元,累计服务了超过20万家企业,协助客户处理理赔案380万件,帮助客户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30亿元。其中,赔款金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案件172个,上亿元的10个,超过10亿元的有4个。 沈开涛在江泰保险成立二十周年网络庆典会议上表示,预计到2030年,江泰保险保费规模将达到近500亿元,佣金收入将达到90亿元,国内分支机构超300家,员工数量预计达到5万人。 保险中介依靠渠道难以为继 对于江泰保险而言,A股征途实际上才刚刚开始。目前,我国仅有5家保险公司在A股上市,包括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相比上市银行和上市券商,这一数量略显“稀少”。天茂集团旗下的国华人寿曾希望成为A股上市险企第六股,但一直遭遇波折,难以如愿。2020年10月,国元保险与IPO中介机构签署服务协议,向A股第六家上市险企发起冲刺。 对于险企上市数量“稀少”的原因,东兴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刘嘉玮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称:“一是保险公司大多本身不缺钱,没有很强的意愿上市;二是监管查得严,审查周期也比较长;三是保险公司有自身比较独特的经营理念,经营也涉及不少机密内容,如果引入外部股东,可能会有理念上的较大冲击,分红和信息披露也会存在问题;四是如果股价跟随市场下跌,市值下降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公司偿付能力和信誉的担忧;五是有的新设立保险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无法满足上市需求。”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已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2018年以来陆续从新三板摘牌。与此同时,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仍未有保险中介公司上市。有观点称,保险中介公司缺乏内在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若保险公司不提供保险产品给它们,预计其业务收入会很快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保险中介行业正在经历变革。保险中介机构依靠渠道优势“薅”保险公司“羊毛”的单一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在“专”与“精”上下功夫,坚持深耕细作,推进科技与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效能大幅提升。
近期,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上市受到市场的关注。而这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上市也确实动人心魄,给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把基金当股票来炒作的投资者为此付出代价。 从1月21日起,易方达创新未来、鹏华创新未来、添富创新未来、华夏创新未来、中欧创新未来等5只蚂蚁战配基金在交易所挂牌上市。通常说来,基金挂牌上市基本上是波澜不兴的。毕竟基金在线下是按净值申购与赎回的,所以基金的交易价格基本上就在净值附近。如果把交易价格炒高了,投资者就可以在线下申购线上卖出,在线上买进的投资者也就成了“冤大头”,这种“冤大头”显然没有人愿意当。 不过,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上市,却被市场拿来当成新股一样炒作。上市前3个交易日,5只蚂蚁战配基金悉数涨停,第4个上市日,易方达创新未来仍然上涨了7.33%,而其他4只基金开始出现回调。随后,易方达创新未来出现3个“一”字板跌停,其他4只基金同样跌停或下跌。到2月1日,易方达创新未来最低价格跌至1.175元,创下该基金上市以来的最低价,较1.743元的最高价下跌了32.59%。其他4只基金与易方达创新未来一样,也明显走出一轮过山车走势,5只基金的价格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甚至更低。追高买进这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投资者显然要为此付出代价。 市场之所以把5只蚂蚁战配基金当成了新股来炒作,这其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5只蚂蚁战配基金是通过支付宝平台来发行的,而上市交易之时,很多5只基金的持有人还没有完成基金份额跨系统转托管业务,所以还不能上市交易。如此一来,虽然5只基金初始的发行份额都为100亿份(随后也有部分基金持有人按规定赎回),但1月21日上市交易时的交易份额都还很少,最多的中欧创新未来基金份额也只有387.70万份,而最少的添富创新未来只有166.34万份。由于场内交易份额严重不足,所以,5只基金直接被市场当成了股票给爆炒了。 如易方达创新未来的最高价达到了1.743元,这也意味着通过支付宝申购该基金的投资者最大获利达到了74.30%。如此一来,持有5只基金份额的投资者自然是抓紧时间办理转托管业务,然后将基金从交易所系统卖出以赚取丰厚的差价。5只基金的价格自然就回落到了基金净值附近。只是如此一来,在二级市场上把基金当股票来炒作的投资者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了。 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这种过山车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5只基金在上市安排上还是有欠稳妥的。毕竟5只基金是首次通过支付宝平台发行的,而基金上市交易,还需要基金持有人办理转托管业务,如果没有转托管,基金份额就还不能上市卖出。而在1月21日上市当天,最大多数的基金份额还没有完成转托管业务。如易方达创新未来的基金份额是79.1亿份,但上市首日场内可流通份额只有178.65万份,连基金份额的零头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应该匆忙上市的。毕竟供需明显失衡,为市场的投机炒作创造了条件。如果作出规定,在场内可流通份额没有达到基金份额20%的情况下,不得上市交易,那么5只蚂蚁基金的过山车行情显然就不会上演了。因此,这个制度上的缺陷有必要予以完善。 而作为投资者来说,也需要通过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过山车行情来总结教训,不要让自己的学费白交。毕竟基金与股票是两回事,不能把基金当股票来炒作。毕竟基金是按净值来赎回的,而且基金的份额是浮动的。如果基金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高于净值,投资者就可以通过线下申购到线上来卖出,从而达到套利的目的。如此一来,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因此,炒高基金价格无疑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而高溢价买进基金者也终将为此付出代价。5只蚂蚁战配基金的过山车走势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投资者千万不要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炒作。
一、中小板市场历史与现状 1、中小板的发展历史回顾 2004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块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当年5月27日中小板正式开板,首批8家上市公司于6月25日正式发行上市。次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始发布中小企业板指数。中小板的发展由此步入正轨,开启了此后十多年繁荣发展的序幕。 中小板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自设立以来一直在主板市场的制度框架下运行,但同时又是主板市场中相对独立的板块,该板块实行运行独立、监察独立、代码独立、指数独立。中小板的发行上市标准与主板一致,成立初期主要安排拟发行上市企业中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且具有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在该板块上市,以“小盘”为最突出的特征。设立中小企业板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步,其初衷是为下一步设立创业板积累经验,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要求的具体安排。 回顾中小板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小板的设立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据了解,有关部门原本计划2000年在深交所设立创业板,对标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然而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股市遭到重创。此外,1999年港交所推出的创业板发展不如预期,因此在深交所设立创业板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互联网泡沫危机过后,为了积累经验,监管部门于2004年在深交所推出中小板。但随着中小板的发展,其上市企业数量和总市值均已超过深交所主板,其过渡性作用已经完成。有媒体报道,监管层拟合并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但目前官方并未对这一消息进行确认。我们认为在注册制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不排除会有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的可能性。 2、中小板市场目前运行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小板共有99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35,378亿元,占深交所总市值的39.59%,流通市值为106,105亿元,占深交所总流通市值的40.25%。2020年中小板IPO公司家数为54家,比上年增加28家,同比增加107.69%;IPO筹资额为372.29亿元,比上年增加27.62亿元,同比增加8.01%。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板的融资功能已经远超深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已经超过三年未有企业上市),如比亚迪、海康威视、牧原股份等部分中小板上市公司已经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规模上与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已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平稳运行,中小板注册制改革在即 资本市场的设立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但在此前的审批制与核准制下,许多“新经济”企业或因无法达到上市标准和“同股不同权”等相关制度,或因排队周期过长,被迫选择港股或海外市场上市,导致如BAT、美团、京东等优质企业流失,国内投资者难以享受到“新经济”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在此背景下,注册制改革被提上日程。 科创板作为增量市场,率先打响了试点注册制的第一枪。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1月28日,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223家,其中2020年上市企业家数达到145家,拟募集资金为1,614.86亿元,实际募集资金达到2,226.22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及募资规模远超其他板块。此外,2020年上交所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对科创板上市规则进行完善,随着政策的落实,科创板将率先与国外成熟市场“接轨”。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具有探路的作用,目前科创板注册制运行良好,为其他板块试点注册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于科创板的增量市场改革,创业板属于存量市场改革。创业板市场涉及超过9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4,600多万存量投资者,注册制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存量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交易习惯以及存量上市公司的监管规则。但在科创板的良好示范以及新版《证券法》的推动下,创业板的注册制于2020年6月正式落地,首批18家企业也于同年8月24日上市。目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 同时,由于与科创板的定位不同,创业板在注册制改革时更加重视自身特色。例如,相比科创板,创业板在上市标准的设置上更加看重预期盈利能力,仅就市值超过人民币50亿元的一般盈利企业不设置盈利要求,但仍设置了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限制。而对红筹企业及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创业板明确“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具体标准的同时,相对科创板还增加了“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关键的一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功后,全面注册制势在必行。目前有关注册制的配套政策已经逐步完善,全面注册制的条件日趋成熟。2021年1月28日召开的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为做好注册制试点总结评估和改进优化,加快推进配套制度规则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等工作,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相信在监管层的大力推动下,全面注册制有望加速推进。 而中小板作为主板的组成部分,有望成为2021年试点注册制的下一个板块,这也将是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市场化、法制化的最大增量。由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及监管制度与沪市主板和深交所主板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如果中小板成功试点注册制,那么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将不存在关键障碍,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与国际成熟市场全面“接轨”。科创板用260天将注册制从理念变成现实,创业板只用119天完成了注册制的落地,预计中小板注册制的推进将会更加迅速。此外,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中小板与深交所主板在融资功能上已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我们不排除监管层会借此机会将中小板与深交所主板合并后再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可能性。
科创板正成为红筹企业竞相选择的舞台。在联想集团、旷视科技宣布拟科创板上市后,1月29日晚,上交所正式受理百济神州有限公司(简称“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申请。百济神州拟募资200亿元,由中金公司、高盛高华保荐。此前,百济神州已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上市,若此次成功登陆科创板,将成为首个三地上市(美股+H股+A股)的创新药企,具有标杆意义。 多款药物商业化销售 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性、商业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商业化创新型药物。自成立以来,公司共有两款自主研发药物处于商业化阶段,分别为BTK小分子抑制剂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和抗PD-1单抗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 百悦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上市,于2019年11月在美国开始商业化销售。百悦泽和百泽安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并分别于2020年6月和2020年3月在中国开始商业化销售。 据招股书介绍,百悦泽是第一个获美国FDA批准和第一个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这也奠定了百济神州在中国抗癌药领域领军者的地位。百泽安与全球制药巨头诺华的合作是迄今为止中国药物授权交易首付款和交易总金额最高的合作。2021年1月12日,百济神州宣布与全球制药巨头诺华达成合作,出售百泽安,首付金额高达6.5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22亿美元。 在中国,百悦泽被批准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和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 2020年12月28日,百悦泽的两项附条件获批适应症及百泽安的两项附条件获批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将于2021年3月1日生效。2021年1月14日,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百泽安联合两项化疗方案用于治疗一线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患者。这是百泽安在中国获批的第三项适应症,也是首项肺癌适应症。 据招股书介绍,除百悦泽和百泽安已在美国、中国获批的5个适应症以外,公司也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22项新药或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并预计于2021年及以后陆续获得相应批准。 大手笔研发构建创新平台 百济神州丰富在研产品管线和潜在商业化产品组合,为公司持续增长提供动力。2017年-2019年,百济神州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11亿元、13.1亿元、29.54亿元,2020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同期,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50.88%、223.03%、452.66%。因此,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及2020年1-9月),公司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分别为-9.82亿元、-47.47亿元、-69.15亿元及-81.04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243.03亿元。 据招股书介绍,百济神州已建立了多样的抗肿瘤靶点及药物技术平台,研发体系覆盖分子靶向药物、免疫肿瘤学疗法、联合疗法等。 公司的研发引擎可实现与生产和临床开发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发挥研发平台的创造力,为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产品管线。截至2021年1月,公司共拥有研发人员超过2100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40%,在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执行超过60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超过25项III期或潜在注册可用的临床试验。 除了前述提到的百悦泽和百泽安外,百济神州另有1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已在中国提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公司的商业化产品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共有47款,包括7款商业化阶段药物、5款已申报候选药物和35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其中,公司共有两款自主研发药物正在上市销售,1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的NDA已被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8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在研阶段以及36款临床或商业化阶段合作产品。 又一家红筹企业 百济神州是一家设立于境外开曼群岛并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 2016年2月8日,百济神州以“BGNE”为股票代码登陆纳斯达克,成为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8月8日,百济神州再次以“6160”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港股所双重一级上市的中国医药公司,也是首批在港交所上市的创收前生物科技公司之一。 2020年11月16日,百济神州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相关人民币股份均为新股份,且将不涉及转换现有股份及美国存托股份。如今,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受理。 公司选择了为境外已上市红筹股设计的上市标准,即“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公司科创板IPO股票面值为0.0001美元并以人民币为股票交易币种在科创板进行交易。 此次冲刺科创板,百济神州拟募集资金200亿元,投向药物临床试验研发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生产基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第一大股东安进持股比例为20.36%;高瓴资本总计持有百济神州12.43%的股份。招股书称,报告期内,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因此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截至目前,科创板已吸引了9家红筹企业。其中,华润微、中芯国际、九号公司已上市;吉利汽车、格科微已过会;依图科技在审核问询中;联想集团、旷视科技已接受科创板上市辅导,拟发行CDR于科创板上市。
科创板正成为红筹企业竞相选择的舞台。在联想集团、旷视科技宣布拟科创板上市后,1月29日晚,上交所正式受理百济神州有限公司(简称“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申请。百济神州拟募资200亿元,由中金公司、高盛高华保荐。此前,百济神州已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上市,若此次成功登陆科创板,将成为首个三地上市(美股+H股+A股)的创新药企,具有标杆意义。多款药物商业化销售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性、商业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商业化创新型药物。自成立以来,公司共有两款自主研发药物处于商业化阶段,分别为BTK小分子抑制剂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和抗PD-1单抗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百悦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上市,于2019年11月在美国开始商业化销售。百悦泽和百泽安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并分别于2020年6月和2020年3月在中国开始商业化销售。据招股书介绍,百悦泽是第一个获美国FDA批准和第一个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这也奠定了百济神州在中国抗癌药领域领军者的地位。百泽安与全球制药巨头诺华的合作是迄今为止中国药物授权交易首付款和交易总金额最高的合作。2021年1月12日,百济神州宣布与全球制药巨头诺华达成合作,出售百泽安,首付金额高达6.5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22亿美元。在中国,百悦泽被批准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和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2020年12月28日,百悦泽的两项附条件获批适应症及百泽安的两项附条件获批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将于2021年3月1日生效。2021年1月14日,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百泽安联合两项化疗方案用于治疗一线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 NSCLC)患者。这是百泽安在中国获批的第三项适应症,也是首项肺癌适应症。据招股书介绍,除百悦泽和百泽安已在美国、中国获批的5个适应症以外,公司也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22项新药或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并预计于2021年及以后陆续获得相应批准。大手笔研发构建创新平台百济神州丰富在研产品管线和潜在商业化产品组合,为公司持续增长提供动力。2017年-2019年,百济神州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11亿元、13.1亿元、29.54亿元,2020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同期,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50.88%、223.03%、452.66%。因此,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及2020年1-9月),公司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分别为-9.82亿元、-47.47亿元、-69.15亿元及-81.04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243.03亿元。据招股书介绍,百济神州已建立了多样的抗肿瘤靶点及药物技术平台,研发体系覆盖分子靶向药物、免疫肿瘤学疗法、联合疗法等。公司的研发引擎可实现与生产和临床开发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发挥研发平台的创造力,为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产品管线。截至2021年1月,公司共拥有研发人员超过2100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40%,在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执行超过60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超过25项III期或潜在注册可用的临床试验。除了前述提到的百悦泽和百泽安外,百济神州另有1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已在中国提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公司的商业化产品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共有47款,包括7款商业化阶段药物、5款已申报候选药物和35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其中,公司共有两款自主研发药物正在上市销售,1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的NDA已被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8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在研阶段以及36款临床或商业化阶段合作产品。又一家红筹企业百济神州是一家设立于境外开曼群岛并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2016年2月8日,百济神州以“BGNE”为股票代码登陆纳斯达克,成为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8月8日,百济神州再次以“6160”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港股所双重一级上市的中国医药公司,也是首批在港交所上市的创收前生物科技公司之一。2020年11月16日,百济神州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相关人民币股份均为新股份,且将不涉及转换现有股份及美国存托股份。如今,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受理。公司选择了为境外已上市红筹股设计的上市标准,即“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公司科创板IPO股票面值为0.0001美元并以人民币为股票交易币种在科创板进行交易。此次冲刺科创板,百济神州拟募集资金200亿元,投向药物临床试验研发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生产基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第一大股东安进持股比例为20.36%;高瓴资本总计持有百济神州12.43%的股份。招股书称,报告期内,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因此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截至目前,科创板已吸引了9家红筹企业。其中,华润微、中芯国际、九号公司已上市;吉利汽车、格科微已过会;依图科技在审核问询中;联想集团、旷视科技已接受科创板上市辅导,拟发行CDR于科创板上市。
2019年11月,贾跃亭2100字告白债权人:“还债回国,做成FF!坚信活着,就能继续梦想,就有百万种可能......”如今,法拉第未来真要上市了! 1月28日晚间,贾跃亭创立的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FF”)宣布通过SPAC借壳上市纳斯达克,交易完成后,新公司估值约34亿美元(约合219.88亿人民币)。 受此消息影响,SPAC美股盘前一度涨近70%,开盘后SPAC大涨超30%,截至发稿,SPAC涨22.15%, 报15.88美元/股。 FF借壳在美股上市、估值达34亿美元,壳标的盘前暴涨70% 据外媒报道,1月28日,贾跃亭创立的法拉第未来(FF)表示, FF和SPAC就业务合并达成最终协议。合并完成后将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为“FFIE”。 PSAC中文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是美股市场一种借壳上市的方式。 本次合并交易大约为FF提供约10亿美元(约合64.67亿人民币)的资金,其中包括PSAC以信托形式持有的2.3亿美元现金(假设不赎回的条件下),以及以每股10.00美元的价格超额认购7.75亿美元完全承诺的普通股PIPE。 普通股PIPE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超过30家长期机构股东。PIPE基石投资人包括中国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和长期机构投资股东。 交易完成后,新公司估值约34亿美元;合并后的公司将被命名为Faraday Future Inc.,并将以新的股票代码“FFIE”进行交易。该交易预计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而由FF设计的电动汽车FF 91将在交易结束后12个月内推出。 而在同一天早些时候,路透社曾报道称,吉利将在此次合并交易中扮演锚定投资者的角色。 另有市场消息称,吉利不仅会为FF注入3000万到4000万美元,还会作为后者的制造服务合作方,双方还将在FF车型的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曾与FF一度陷入控制权之争的股东恒大也被传参与了融资洽谈。 至于FF声明中的“民营汽车主机厂”究竟是不是吉利,有媒体就此咨询FF公关人士,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上市前夕,FF称“未来5年销量将超40万辆” 1月28日,法拉第未来还表示,来自不同行业的全球PIPE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全力支持FF 91的量产以及后续车型的开发和交付。尤其是中国前三大汽车主机厂之一和中国重点城市的合作伙伴将帮助FF迅速实现在中国市场的落地。FF预计未来5年销量将超过40万辆,其首款旗舰车型FF 91已获得超过1.4万辆订单。 FF自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 20亿美元。FF方面表示,FF 81预计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FF 71预计将于2024底量产上市。除乘用车外,FF还计划在2023年利用其专有的VPA平台推出“最后一英里智能运输车”(SLMD)。 FF由贾跃亭创立于2014年;2017年首次宣布将生产全电动汽车FF91,当时计划于2019年推出。但贾跃亭的财务问题影响了FF的融资以及FF91车型的生产计划。 2019年9月3日,FF宣布贾跃亭辞去CEO职务,由毕福康出任该公司全球CEO。上任后毕福康表示希望筹集8-8.5亿美元来启动FF91的量产计划,在融资到位后9个月会启动FF91的量产。 2020年7月,贾跃亭完成个人破产申请,FF融资最大的障碍得以解除。 格力集团、华发集团参投贾跃亭旗下FF 就在本周三(1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在FF(法拉第未来)的最新一轮融资中,珠海市国资参与投资20亿元。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但投资金额低于20亿元。 不过,请注意,格力集团并不是A股董明珠的格力电器(000651),格力集团之前已经把持有的格力电器大部分的股份都卖给了高瓴资本。 据媒体透露,来自珠海市的国资向FF投资20亿元,而双方的接触在2020年底就已经开始了。 根据媒体报道,吉利同样有意参与FF的新一轮融资,投资额度在3000万到4000万美元。但对于建设生产基地的FF来说,这笔钱是远远不够的,而珠海国资的入局,不仅仅能带来更丰厚的资金,还能带来扶持政策。 据新浪科技报道称,珠海市方面已经在投资后就生产基地的建设等加紧进行各项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春节后,各方的合作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业内人士指出,在珠海建设生产基地,与拿到珠海国资然后在珠海建设生产基地,对于FF的战略意义完全不同。 有报道称,珠海国资的投资规模为20亿元。如果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FF将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在中国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