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4日讯 今日,回盛生物(300871.SZ)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开盘价63.90元,涨幅90.12%。随后,该股高位震荡。截至今日收盘,回盛生物报61.85元,涨幅84.02%,成交额7.17亿元,振幅42.31%,换手率47.58%。 2019年,回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39.3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876.64万元,同比下降3.6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258.34万元,同比下降7.0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5亿元,同比增长398.88%。 2020年上半年,回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87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8.13%;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5200.12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22.95%。 回盛生物主要从事兽用药品(包括化药制剂、原料药、中药制剂)、饲料及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回盛生物本次在科创板上市,发行数量为2770万股,发行价格33.61元/股,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保荐代表人为张若思、金涛。回盛生物募集资金总额为9.3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8.51亿元。 回盛生物最终募集资金净额较原计划多2.61亿元。回盛生物8月17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计划募集资金5.90亿元,分别用于新沟基地粉/散/预混剂自动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沟基地研发及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年产160吨泰万菌素发酵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药提取及制剂生产线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回盛生物本次上市发行费用为8028.45万元,其中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保荐费、承销费6336.77万元,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获得审计费601.89万元,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获得律师费622.64万元。 本次发行中,回盛生物、主承销商不存在向其他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的情形。回盛生物的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不存在参与本次发行战略配售的情形。
康华生物(300841)8月24日晚间披露,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67.97%;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115.51%;基本每股收益4.06元。 康华生物是一家疫苗生产企业,同时为目前国内首家生产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的疫苗企业,公司目前已上市销售的产品有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和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其中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为公司核心产品。 公司上半年疫苗生产和销售未受疫情影响,上述两个疫苗产品上半年批签发数量均同比大幅增长。其中,ACYW135流脑多糖疫苗上半年批签发76.58万支,同比增长485.34%;狂犬病疫苗上半年批签发185.4万支,同比增长91.94%。 业绩大幅增长,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康华生物在实施技改项目,对疫苗短期产量造成影响,因此今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大幅增长。 此外,康华生物表示上半年拓宽了营销管线,助力业绩增长——营销网络由区县级疾控中心客户辐射并下沉至疫苗接种点,实现业务覆盖疾控中心1504个。这点可以从财报数据中看出,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0.79%,达1.62亿元。 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康华生物上半年研发投入2056.7万元,同比增长226.39%。据公告,目前,公司病毒性疫苗二车间处于GMP认证样品检验和标准符合阶段,细菌性疫苗车间处于安装、调试阶段;公司募集项目“温江疫苗生产基地一期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于2020年4月正式开工,目前处于基础建设阶段。 从项目内容来看,康华生物在研项目有8项。其中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吸附破伤风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六价诺如病毒疫苗、白喉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研发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公司预计2021年之前也均处于该阶段。 今年上半年,疫苗行业广受市场追捧。康华生物上市时连续收获20个涨停板,后股价继续扶摇直上,最高时总市值摸高至600亿元附近。截至8月24日,康华生物报收608.02元/股,上市以来累计涨幅为764%。
证监会官网显示,8月20日,国内轻质碳酸钾、碳酸氢钾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大洋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洋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第十八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公开资料显示,大洋生物作为专业的化学原料制造企业,主要从事无机盐、兽用原料药等化学原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碳酸钾、碳酸氢钾、盐酸氨丙啉、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食品、农药、医药、化肥、玻璃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数据显示,大洋生物2017年至2019年分别实现营收5.55亿元、5.84亿元及6.22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5.03亿元、7.08亿元及7.95亿元。 招股书中披露,大洋生物本次拟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1500万股,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大洋生物决定本次募集资金投向为年产2.5万吨碳酸钾和1.5万吨碳酸氢钾项目、含氟精细化学品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产后,大洋生物将新增年产2.5万吨碳酸钾、1.5万吨碳酸氢钾、3200吨含氟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能力。招股书中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在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前提下,扩大公司产能。项目建成并达产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高规格等级产品市场份额,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大洋生物表示,未来两至三年,公司将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环保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一步扩大公司轻质碳酸钾、碳酸氢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优势,持续巩固全球轻质碳酸钾、碳酸氢钾领域行业龙头地位和盐酸氨丙啉行业领先地位。
疫苗接种车开到家门口、每一支疫苗都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范畴的可追溯、每一袋血液从采集到使用的流动过程都可追踪、每一份生物样本和药品试剂的安全都能得到监测…… 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在让上述曾经存在于科幻文学中的场景变成现实。 8月20日晚间,海尔生物(688139.SH)披露2020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各项经营指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34.83%;利润总额1.74亿元,同比增长78.59%;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85.80%。 研发费用同比增2成 生物安全布局加速 谈及业绩上行的原因,海尔生物方面表示在疫情对全球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和冲击下,公司,增强研发、供应链、市场等各项组织能力建设,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对外紧扣用户需求,吸引攸关方生态共创,提升生物安全场景方案竞争力。 从具体业务方面来看,海尔生物在解释营业收入变动原因中谈到,主要由于原有业务内生性增长及物联网产品收入增长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投入的增加也在为公司此后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蓄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共计花费研发费用5864.06万元,同比增加23.3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86%。 云成为海尔生物财报中的一个亮点。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UbiquitousBiobank生物样本云平台上线,该平台在整合样本、数据、物流等多方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完整的线上线下综合增值服务。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科研合作及样本数据应用交流,共同提高生物样本利用率水平,提升样本库的科研产出,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这不仅有助于打造生物样本领域的共创共赢生态体系,也是公司从硬件收入向服务、平台等收入延伸的有益探索。”海尔生物方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在此之前早已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启“体验云”模式的探索,构建起一张生物安全的大网。在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研发速度加快、物联网解决方案迭代升级的背景下,体验云正在推动物联网场景解决方案中数据流动、用户持续交互,从而加速研发成果的转化,满足用户的体验迭代。海尔生物依托物联网技术,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布局不仅在收入延伸方面有所体现,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以疫苗场景为例,长期以来,疫苗在生产、运输、接种等全链条节点中的信息断点,使得产业链各方成为信息孤岛,疫苗信息不透明。但这些问题在云模式下能够得到解决,海尔生物所孵化的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方案,恰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创新将电器变网器,使得疫苗产业链生态各方都成为物联网上的节点,实现了人、机、苗互联互通的体验迭代生态,做到人苗匹配可追溯。 “公司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方案解决了传统接种方式痛点,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据安信证券披露的研报显示,海尔生物智慧疫苗接种方案涵盖“移动接种”和“固定接种”两大场景,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地需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案。依托于物联网和低温冷藏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从前期疫苗预约,到中期疫苗接种,再到后期疫苗接种追溯的全流程信息闭环。 数据显示,自2018年疫苗网正式启动以来,海尔智慧疫苗解决方案已累计覆盖全国28个省市,1000多家接种网点,代表性案例包括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及小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河南省延津县、贵州等地项目。同时,公司由点及面,进一步拓展城市网项目,2019年11月成功中标深圳“疫苗智能柜”项目,成为全国首个落地应用的智慧城市疫苗网,覆盖深圳全市500多家预防接种门诊。 海尔生物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亦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于海尔生物的认可。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海尔生物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166.76%。 物联网转型显著 科技实力彰显企业责任 如果说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了海尔生物更好的发展,那么海尔生物进一步发展后的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方案成果的落地也在积极回馈社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2020年上半年的故事远非一纸公告能够讲述得清的。一场疫情改变了每个人的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在此期间,也不乏动人的故事涌现。在今年上半年的历程中,海尔生物也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据海尔生物披露的中报数据显示,公司向武汉、青岛等地紧急捐赠价值500余万元的生物安全柜、超低温保存箱等专用医疗设备;同时,公司上下同心合力,积极组织复工生产,全力保障产品供应,向包括武汉金银潭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高防护级别帐篷实验室等在内的全国1000余家医院、300余家疾控中心提供生物安全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前线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公司聚焦生物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方向,致力于建设“现场→实验室→市场”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以场景用户需求为中心分级分类定期交互,基于公司自主研发实力,通过“共创共赢共享”的开放机制吸引用户及生态攸关方参与开发共创,不断形成满足用户体验、创造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与方案,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公司紧抓市场机遇,链接优势资源,推出涵盖低温存储设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在内的PCR实验室、P2实验室、移动方舱等系列场景综合方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一些振奋人心的大事件背后亦不乏海尔生物的身影。 2020年8月2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姿态调整,继续飞向火星,这是继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顺利升空以来,我国空间探测事业又一里程碑事件。 在这项“壮举”的背后,亦有海尔生物的身影闪现其中。据悉,海尔生物子公司——四川海盛杰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为“长征五号”创新研发深低温测试系统,助力“长征五号”飞行过程表现优异,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继航天冰箱(医用冷储箱)项目、空间站冰箱项目之后,海尔生物医疗鼎力支持中国航天的又一贡献。 更多新的科研成果仍在涌现、落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5304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2019年-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同期增速。在这期间,海尔生物能够分得几杯羹值得期待。 “未来,海尔生物医疗致力于打造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品牌,将深耕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性能,注重应用创新。”海尔生物方面告诉记者,公司将持续推进物联网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加速公司转型升级;拓展公司销售网络,推进国际化发展布局。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据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消息,8月2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试验(Ⅲ期)秘鲁共和国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获得了秘鲁卫生部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的Ⅲ期临床试验批件。这是继6月2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获得阿联酋临床试验批件以来,中国疫苗展开国际合作的又一重要进展。 中秘双方已正式签署相关临床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试验(Ⅲ期)进程。此次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国生物将携手秘鲁卡耶塔诺埃雷迪亚大学和圣马科斯国立大学的专家,共同开展临床研究。 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4月27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也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两款疫苗的Ⅰ/Ⅱ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240人,6月16日和28日分别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明显不良反应;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疫苗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免疫应答。两款新冠灭活疫苗在安全性、有效性等产品性能全面领先全球。 在全力推进研发疫苗的同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北京和武汉两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别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两个车间产能合计达到2.2亿剂次。
2020年8月18日,信达生物(01801.HK)和全球药企巨头礼来共同宣布:双方将扩大关于免疫肿瘤药物PD-1单克隆抗体达伯舒的全球战略合作,消息一出,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此次与全球顶级药企更进一步的合作充分验证了信达生物强劲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国际巨头的认可,也将被看作是中国生物创新医药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际上此次并非信达生物与礼来的初次合作,而是双方展开的第四次合作。早在2015年信达生物就曾与礼来达成重磅合作,成为当时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与跨国药企之间最大的合作之一。根据当时的合作细节,双方计划未来十年在中国和全球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三个单克隆抗体和三个以抗PD-1为基础的双特异性肿瘤治疗抗体。而根据当时的合作安排,信达生物和礼来将合作开发、生产和销售以上新药,其中信达生物将合作主导中国市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礼来将合作主导国外市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基于协议,信达生物可获得总额超过1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而随着双方合作的第一款重磅在研产品达伯舒成功推向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信达生物的创新实力和业务前景也得到了礼来更进一步的肯定,由此双方进一步围绕达伯舒签订扩大合作协议。 根据此次最新的合作,信达生物授予礼来制药达伯舒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礼来制药将致力于将达伯舒推向北美,欧洲及其他地区。根据该合同协议条款,信达生物将获得累计超10亿美元款项,包括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高达8.25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另外,信达生物还将收到两位数比例的净销售额提成。双方都将保留开发达伯舒联合其各自管线中产品及其他合作方产品的权利。 据了解,这将是中国生物医药历史上最大的海外授权合作之一,也是第一次中国自主研发的、已经上市的大分子药物将海外市场成功转让给世界500强药企,造福全球百姓。 可以看到,礼来是信达生物快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伯乐,为信达生物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持,而随着此次进一步深化合作,其达伯舒也将有机会推向全球市场,为全球肿瘤患者提供更好治疗手段。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提升信达生物的创新品牌,加快其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并在业绩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撑,引发公司长期成长价值的不断释放。此外,长远角度来看,此次合作也将为信达生物后续在研产品面世后的合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并有望引发资本市场对这一合作模式的更多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十月上市以来,信达生物的股价截至目前累计涨幅超过250%,而公司股价今年更是持续走强,年度涨幅一度实现翻倍,股价走俏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公司综合实力和业务前景的高度看好。去年公司重磅在研产品达伯舒正式上市,并成功进入医保,与此同时今年公司继续释放利好,其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药物达攸同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第二个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公司研发不断进入收获期,在驱动股价表现向好的同时,信达生物也获得了包括大摩、高盛等在内一众专业投资机构的看好。 此次公司与礼来进一步深化合作,无疑是行业对于信达生物研发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又一次肯定,相信也将会引来资本市场更进一步的关注,推动股价有更强劲的表现。 随着港股财报季的到来,信达生物也将公布新一期的财报,根据此前数据,达伯舒今年一、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分别约为4亿元和5亿元人民币,其在国内市场展现出来强大的市场潜力。相信这也将给公司今年的中报表现带来惊喜,届时资本市场也将会有所反映,不妨拭目以待。
8月17日晚间,据京东集团披露的2020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就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总额超8.3亿美元,交割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这是高瓴资本在医药生物领域的又一落子。此前高瓴资本公布的2020年截至第二季度末美股持仓报告显示,在高瓴持有的74家企业中,医药生物企业达到42家;新进持有的17家企业中,医药生物企业达到13家。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财经评论员及业内人士持相同看法,均认为医药生物行业发展潜力较大。另有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创新药、疫苗、高值耗材等细分领域将具备较高增长空间。 持续重仓医药生物板块 高瓴资本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医院、医药零售等全产业链覆盖,此次入股京东健康,完善了高瓴在互联网医疗服务及线上医药零售细分赛道布局。 美股方面,最新公布的高瓴2020年第二季度末持仓报告显示,高瓴持有74家在美上市公司股票,行业以医药生物、互联网科技为主。在前十大重仓股中,有百济神州、泰邦生物两家医药生物企业,分别持有547.2万股、296.2万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瓴本季度新进的17家企业中,有13家都是医药生物企业,占比达70%以上。其中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公司传奇生物、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燃石科学等。 A股及H股方面,高瓴同样重仓医药生物板块。据东方财富数据中心整理的2017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业绩报告,截至8月1日,高瓴作为前十大股东重仓的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独占四席,具体来看有凯利泰、泰格医药、爱尔眼科、恒瑞医药。 此外,2019年以来高瓴投资的医药生物企业还包括A股市场的凯莱英,H股市场的爱康医疗、方达控股、翰森制药等,基本覆盖了专科医疗、CRO、创新药等医药生物全产业细分赛道。 高瓴的医药生物投资逻辑 事实上,作为高瓴持续关注并擅长的领域,其从未掩饰对医药生物板块的青睐。在日前举行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高瓴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就公开表示当前健康产业“生机勃勃”。 对此,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瓴资本在医药生物领域属于深耕、精耕状态,偏好选择前景较好的行业赛道、细分领域龙头。他认为,高瓴选择这一行业领域,一方面在于行业本身发展前景好,另一方面与海外成熟巨头相比,国内医药生物企业增长空间更大。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鹏向记者分析称,高瓴资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注于超长期价值投资,具体来看高瓴投资的企业一般具有三个普遍特点:一是拥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二是企业能做到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三是企业对自家药品质量把控较强。 王鹏认为,在上述情况下,高瓴青睐处于成长阶段而不是成熟阶段企业,因为通过这些投资可以让高瓴资本进行超长期战略布局与分配。 上药集团一位从事医疗耗材供应服务的业内人士表达了对本行业的信心。“医院每年都在发展,潜力大啊”,据其介绍,“平时(医疗耗材)消耗量很稳定,不会有波动,只会增长”。目前,前期受疫情影响减少的常用耗材用量已有恢复。 两位不愿具名的医药行业分析师也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医药生物板块业绩释放并不均匀,但总的来看作为刚需相对其他板块仍具优势,未来创新药、疫苗、高值耗材等细分领域将具备较高增长空间。